千家詩目錄表
『壹』 《千家詩》收錄的是什麼
《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並而成。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弔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制,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
目錄
卷一 七絕 春日偶成 春日 春宵 城東早春 春夜 初春小雨 元日 上元侍宴 立春偶成 打球圖 宮詞 廷試 詠華清宮 清平調詞 題邸間壁 絕句 海棠 清明 清明 社日 寒食 江南春 上高侍郎 絕句 游園不值 客中行 題屏 漫興 慶全庵桃花 玄都觀桃花 再游玄都觀 滁州西澗 花影 北山 湖上 漫興 春晴 春暮 落花 春暮游小園 鶯梭 暮春即事 登山 蠶婦吟 晚春 傷春 送春 三月晦日送春 客中初夏 有約 閑居初夏午睡起 三衢道中 即景 初夏遊張園 鄂州南樓書事 山亭夏日 田家 村居即事 題榴花 村晚 書湖陰先生壁 烏衣巷 送元二使安西 題北榭碑 題淮南寺 秋月 七夕 立秋 秋夕 中秋月 江樓有感 題臨安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 人直 夏日登車蓋亭 直玉堂作 竹樓 直中書省 觀書有感 泛舟 冷泉亭 冬景 楓橋夜泊 寒夜 霜夜 梅王 早春 雪梅其一 雪梅其二 答鍾弱翁 泊秦淮 歸雁 題壁 卷二 七律 卷三 五絕 卷四 五律
『貳』 千家詩的摘抄!!!!!!!!!!!!!!!!!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倉 王昌齡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陽道 儲光羲
大道直如發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登鸛鶴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 逖
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
伊州歌 蓋嘉運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左掖梨花 丘 為
冷艷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
思君恩 令狐楚
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
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
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
夜送趙縱 楊 炯
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
竹里館 王 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送朱大入秦 王 維
避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集》與《全唐詩》作孟浩然
長干行 崔 顥
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詠史 高 適
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
罷相作 李適之
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
逢俠者 錢 起
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
江行望匡廬 前 人
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
答李瀚 韋應物
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閑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秋日 耿 (三點水+繁體韋)
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
秋日湖上 薛 瑩
落日五湖游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
宮中題 文宗皇帝
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
汾上驚秋 蘇 (廷+頁)
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蜀道後期 張 說
客心爭日月 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 先至洛陽城
靜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秋浦歌 李 白
白發三千丈 離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贈喬侍郎 陳子昂
漢廷榮巧宦 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 白首為誰雄
答五陵太守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 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 參
強欲登高去 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
婕妤怨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 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 雙蛾幾許長
題竹林寺 朱 放
歲月人間促 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幾回過
三閭廟 戴叔倫
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別盧秦卿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 難分此夜中 無將故人酒 不及石尤風
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
--------------------------------------------------------------------------------
千家詩卷二 五律
幸蜀回至劍門 玄宗皇帝
劍閣橫雲峻 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開
灌木縈旗轉 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 嗟爾勒銘才
和晉陵陸承相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 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 歸思欲沾巾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
杜審言
北斗掛城邊 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回 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 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 長此戴堯天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清煙 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
明月懸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一本作隱高樹
長甯公主東庄侍宴 李 嶠
別業臨青甸 鳴鑾降紫霄 長筵(宛+鳥)鷺集 仙管鳳凰調
樹接南山近 煙含北渚遙 承恩咸已醉 戀賞未還鑣
恩賜麗正殿書院賜宴應製得林字
張 說
東壁圖書府 西園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 講易見天心
位竊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載歌春興曲 情竭為知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篷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斑馬鳴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 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 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 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 不必問君平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蘇氏別業 祖 詠
別業居幽處 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 澧水映園林
竹覆經冬雪 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 閑坐聽春禽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隱掖垣暮 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 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 因風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數問夜如何
題玄武禪師屋壁 杜 甫
何年顧虎頭 滿壁畫滄州 赤日石林氣 青天江海流
錫飛常近鶴 杯渡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 真隨惠遠游
終南山 王 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何處宿 隔水問樵夫
登總持閣 岑 參
高閣逼諸天 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 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 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凈理 常願奉金仙
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
聯步趨丹陛 分曹限紫薇 曉隨天仗入 暮惹御香歸
白發悲花落 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 自覺諫書稀
登兗州城樓 杜 甫
東郡趨庭日 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 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魯殿余 從來多古意 臨眺獨躊躇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送崔融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 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 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 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少 秋風古北平
扈從登封途中作 宋之問
帳殿郁崔嵬 仙游實壯哉 曉雲連幕卷 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 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 終乏(提手炎)天才
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
醉後贈張旭 高 適
世上漫相識 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 醉後語尤顛
白發老閑事 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 能更幾回眠
玉台觀 高 適
浩劫因王造 平台訪古游 彩雲蕭史駐 文字魯恭留
宮闕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 時過北山頭
觀李固言 杜 甫
方丈渾連水 天台總映雲 人間長見畫 老去限空聞
范蠡舟偏小 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 何處出塵氛
旅夜書懷 杜 甫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隨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登岳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江南旅情 祖 詠
楚山不可極 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 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斗近 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 無媒寄洛橋
宿龍興寺 綦毋潛
香剎夜忘歸 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 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 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 處處鳥銜飛
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鍾磬音
題松汀驛 張 佑
山色遠含空 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 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 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 不在五湖中
聖果寺 釋處默
路自中峰上 盤回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 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藹 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鍾磬雜笙歌
野望 王 績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採薇
送別崔著作東征 陳子昂
金天方肅殺 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 之子送佳兵
海氣侵南部 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 歸邀麟閣名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杜 甫
落日放船好 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 荷凈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 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 應是雨催詩
其二 杜 甫
雨來沾席上 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 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 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 陂塘五月秋
宿雲門寺閣 孫 逖
香閣東山下 煙花象外幽 懸燈千嶂夕 卷幔五湖秋
畫壁余鴻雁 紗窗宿鬥牛 更疑天路近 夢與白雲游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李 白
江城如畫里 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臨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
送鄭侍御謫閩中 高 適
謫去君無恨 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
東路雲山合 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 行矣順風波
秦州雜詩 杜 甫
鳳林戈未息 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 懸軍幕井乾
風連西極動 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 何時議築壇
禹廟 杜 甫
禹廟空山裡 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 古屋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 江深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 疏鑿控三巴
望秦川 李 頎
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凈 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歸歟嘆 凄其霜露濃
同王徵君洞庭有懷 張 謂
八月洞庭秋 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里夢 為客五更愁
不用開書帙 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 何日復同游
渡揚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 空波兩岸明 林開揚子驛 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 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 淅瀝度秋聲
幽州夜歌 張 說
涼風吹夜雨 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 誰知恩遇深
--------------------------------------------------------------------------------
千家詩卷三 七絕
春日偶成 程 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春日 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宵 蘇 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 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桿
初春小雨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侍宴 蘇 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 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
一朵紅雲捧玉皇
立春偶成 張 (木+式)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
東風吹水綠參差
打球圖 晁無咎
閶闔千門萬戶開 三郎沈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
無復明朝諫疏來
*《宋詩紀事》為晁說之作
宮詞 林 洪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其二 林 洪
殿上袞衣明日月 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
詠華清宮 王 建
行盡江南數十程 曉風殘月入華清 朝元閣上西風急
都入長楊作雨聲
清平調詞 李 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題邸間壁 鄭 谷
酴(酉+縻)香夢怯春寒 翠掩重門燕子閑 敲斷玉釵紅燭冷
計程應說到常山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海棠 蘇 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清明 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社日 張 演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 韓 (雄右換羽)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上高侍郎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 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東風怨未開
絕句 僧志安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詩紀事》作僧志南
游小園不值 葉 適
應嫌屐齒印蒼苔 十扣柴扉九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詩紀事》作葉紹翁
客中行 李 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題屏 劉季孫
呢喃燕子語梁間 底事來驚夢里閑 說與旁人渾不解
杖藜攜酒看芝山
漫興 杜 甫
腸斷春江欲盡頭 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
輕薄桃花逐水流
慶全庵桃花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
玄都觀桃花 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游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花影 蘇 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 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
卻教明月送將來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輸綠漲橫陂 直塹回塘灧灧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
緩尋芳草得歸遲
湖上 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 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
夕陽簫鼓幾船歸
漫興 杜 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 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
沙上鳧雛傍母眠
春晴 王 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春暮 曹 豳
門外無人問落花 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
青草池塘獨聽蛙
落花 朱淑貞
連理枝頭花正開 妒花風雨便相催 願教青帝常為主
莫遣紛紛點翠苔
春暮游小園 王 淇
一從梅粉褪殘妝 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
絲絲天棘出莓牆
鶯梭 劉克庄
擲柳遷喬太有情 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
多少工夫織得成
暮春即事 葉 李
雙雙瓦雀行書案 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
不知春去幾多時
*《宋詩紀事》作葉采作
登山 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又得浮生半日閑
蠶婦吟 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
晚春 韓 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傷春 楊 簡
准擬今春樂事濃 依然枉卻一東風 年年不帶看花眼
不是愁中即病中
送春 王逢原
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
三月晦日送春 賈 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 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
未到曉鍾猶是春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惟有葵花向日傾
有約 司馬光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一作趙師秀作
初夏睡起 楊 簡
梅子流酸濺齒牙 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
閑看兒童捉柳花
*一作楊萬里作
三衢道中 曾 紆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一作曾幾作
即景 朱淑貞
竹搖清影罩幽窗 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
困人天氣日初長
夏日 戴復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 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
摘盡枇杷一樹金
晚樓閑坐 王安石
四顧山光接水光 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
並作南來一味涼
*一作黃庭堅作
山居夏日 高 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田家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村莊即事 范成大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題榴花 朱 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
顛倒蒼苔落絳英
*《全唐詩》與《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皆作韓愈作
村晚 雷 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茅檐 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送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悒左換水旁)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題北榭碑 李 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題淮南寺 程 顥
南去北來休便休 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一任晚山相對愁
秋月 程 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雲紅葉雨悠悠
七夕 楊 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幾多
立秋 劉武子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葉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江樓有感 趙 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
風景依稀似去年
西湖 林 洪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詩紀事》作林升作
西湖 蘇 軾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說楊萬里作
湖上初雨 蘇 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入直 周必大
綠槐夾道集昏鴉 敕使傳宣坐賜茶 歸到玉堂清不寐
月鉤初上紫薇花
水亭 蔡 確
紙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
數聲漁笛在滄浪
禁鎖 洪 遵
禁門深鎖寂無嘩 濃墨淋漓兩相麻 唱徹五更天未曉
一墀月浸紫薇花
*《宋詩紀事》作洪咨夔作
竹樓 李嘉佑
傲吏身閑笑五侯 西江取竹起高樓 南風不用蒲葵扇
紗帽閑眠對水鷗
直中書省 白居易
絲綸閣下文章靜 鍾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
紫薇花對紫薇郎
觀書有感 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泛舟 朱 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冷泉亭 林 洪
一泓清可沁詩脾 冷暖年來只自知 流出西湖載歌舞
回頭不似在山時
*《宋詩紀事》作林稹作
冬景 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霜夜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嬋娟
梅 王 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
惹得詩人說到今
早春 白玉蟾
南枝才放兩三花 雪裡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煙濃著月
深深籠水淺籠沙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又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井作十分春
答鍾弱翁 牧 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卧月明
秦淮夜泊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歸雁 錢 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
題壁 無名氏
一團茅草亂蓬蓬 驀地燒天驀地空 爭似滿爐煨(木骨)(木出)
漫騰騰地暖烘烘
--------------------------------------------------------------------------------
千家詩卷四 七律
早朝大明宮 賈 至
銀燭朝天紫陌長 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鎖
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 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 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賈舍人早朝 杜 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 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
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 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 池上於今有鳳毛
和賈舍人早朝 王 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 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 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 佩聲歸到鳳池頭
和賈舍人早朝 岑 參
雞鳴紫陌曙光寒 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鍾開萬戶
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 陽春一曲和皆難
上元應制 蔡 襄
高列千峰寶炬森 端門方喜翠華臨 宸游不為三元夜
樂事還同萬眾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 人間和氣閣春陰
要知盡慶華封祝 四十餘年惠愛深
上元應制 王 洪
雪消華月滿仙台 萬燭當樓寶扇開 雙鳳雲中扶輦下
六鰲海上駕山來 鎬京春酒沾周宴 汾水秋風陋漢才
一曲昇平人盡樂 君王又進紫霞杯
侍宴 沈(單人全)期
皇家貴主好神仙 別業初開雲漢邊 山出盡如鳴鳳嶺
池成不讓飲龍川 妝樓翠幌教春住 舞閣金鋪借日懸
侍從乘輿來此地 稱觴獻壽樂鈞天
答丁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
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啼雁生鄉思 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 野芳雖晚不須嗟
插花吟 邵 雍
頭上花枝照酒卮 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經兩世太平日
眼見四朝全盛時 況復筋骸粗康健 那堪時節正芳菲
酒涵花影紅光溜 爭忍花前不醉歸
寓意 晏 殊
油壁香車不再逢 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 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 水遠山長處處同
寒食 趙元鎮
寂寂柴門村落里 也教插柳紀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
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 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 莫管城頭奏暮笳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 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 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郊行即事 程 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 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
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 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 不妨游衍莫忘歸
鞦韆 洪覺范
畫架雙裁翠絡偏 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
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皮潤沾紅杏雨 彩繩斜掛綠楊煙
下來閑處從容立 疑是蟾宮謫神仙
*《宋詩鈔》作僧惠洪作
曲江對酒 杜 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 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
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邊高冢卧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 何用浮名絆此身
其二 杜 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與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白雲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州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旅懷 崔 塗
水流花謝兩無情 送盡東風過楚城 蝴蝶夢中家萬里
杜鵑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 華發春催兩鬢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 五湖煙景有誰爭
答李儋 韋應物
去年花里逢君別 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
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 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 西樓望月幾回圓
清江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葯物 微軀此外更何求
夏日 張文勝
長夏江村風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曬粉花枝午
蛛網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廉邀月影 嘈嘈虛枕納溪聲
久斑兩鬢如霜雪 直欲樵漁過此生
輞川夜雨 王 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淄換草頭)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合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新竹 黃庭堅
插棘編籬謹護持 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 放梢初見影離離
歸閑我欲頻來此 枕簟仍教到處隨
偶成 程 顥
閑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 男兒到此是豪雄
表兄話舊 竇叔向
夜合花開香滿庭 夜深微雨醉初醒 遠書珍重何由達
舊事凄涼不可聽 去日兒童皆長大 昔年親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別 愁見河橋酒幔青
游月殿 程 顥
月坡堤上四徘徊 北有中天百尺台 萬物已隨秋氣改
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雲影閑相照 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 但逢佳節約重陪
秋興 杜 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 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
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 五陵裘馬自輕肥
秋興 杜 甫
蓬萊宮闕對南山 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 日繞龍鱗識聖顏
一卧滄江驚歲晚 幾回青瑣點朝班
『叄』 中國蒙學經典大全集的千家詩
春日偶成
春日
春宵
城東早春
春夜
初春小雨
元日
上元侍宴
立春偶成
打球圖
宮詞
廷試
詠華清宮
清平調
題邸間壁
絕句
海棠
清明
清明
社日
寒食
江南春
上高侍郎
絕句
游園不值
客中行
題屏
漫興
慶全庵桃花
玄都觀桃花
再游玄都觀
滁州西澗
花影
北山
湖上
漫興
春晴
春暮
落花
春暮游小園
鶯梭
暮春即事
登山
蠶婦吟
晚春
傷春
送春
三月晦日送春
客中初夏
有約
初夏睡起
三衢道中
即景
初夏遊張園
鄂州南樓書事
山亭夏日
田家
村居即事
題榴花
村晚
書湖陰先生壁
烏衣巷
送元二使安西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題淮南寺
秋月
七夕
立秋
秋夕
中秋月
江樓感舊
題臨安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
入直
夏日登車蓋亭
直玉堂作
竹樓
直中書省
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其二)
冷泉亭
贈劉景文
楓橋夜泊
寒夜
霜月
梅
早春
雪梅(其一)
雪梅(其二)
答鍾弱翁
泊秦淮
歸雁
題壁
早朝大明宮
和賈舍人早朝
和賈舍人早朝
和賈舍人早朝
上元應制
上元應制
侍宴
答丁元珍
插花吟
寓意
寒食書事
清明
清明日對酒
郊行即事
鞦韆
曲江(其一)
曲江(其二)
黃鶴樓
旅懷
答李儋元錫
江村
夏日
輞川積雨
新竹
夏夜宿表兄話舊
偶成
游月陂
秋興(其一)
秋興(其三)
秋興(其五)
秋興(其七)
月夜舟中
長安秋望
新秋
中秋
九日藍田崔氏庄
秋思
與朱山人
聞笛
冬景
小至
梅花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干戈
歸隱
時世行贈田婦
送天師
送毛伯溫
春曉
訪袁拾遺不遇
送郭司倉
洛陽道
獨坐敬亭山
登鸛鵲樓
觀永樂公主入蕃
伊州歌
左掖梨花
思君恩
題袁氏別業
夜送趙縱
竹里館
送朱大入秦
長干曲
詠史
罷相作
逢俠者
江行無題
答李浣
秋風引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秋日
秋日湖上
宮中題
尋隱者不遇
汾上驚秋
蜀道後期
靜夜思
秋浦歌
贈喬侍御
答武陵太守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婕妤怨
題竹林寺
三閶廟
易水送別
別盧秦卿
答人
幸蜀回至劍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
春夜別友人
長寧公主東庄侍宴
恩賜麗正殿書院宴應製得林字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次北固山下
蘇氏別業
春宿左省
題玄武禪師屋壁
終南山
寄左省杜拾遺
登總持閣
登兗州城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崔融
扈從登封途中作
題義公禪房
醉後贈張九旭
玉台觀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
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
江南旅情
宿龍興寺
破山寺後禪院
題松汀驛
聖果寺
野望
送別崔著作東征
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
雨二首
宿雲門寺閣
秋登宣城謝胱北樓
臨洞庭上張丞相
過香積寺
送鄭侍御謫閩中
秦州雜詩
禹廟
望秦川
同王征君湘中有懷
渡揚子江
幽州夜飲
神童詩
續神童詩
幼學瓊林
天文
地輿
歲時
朝廷
文臣
武職
祖孫父子
兄弟
夫婦
叔侄
師生
朋友賓主
婚姻
婦女
外戚
老幼壽誕
身體
衣服
人事
飲食
宮室
器用
珍寶
貧富
疾病死喪
文事
科第
製作
技藝
訟獄
釋道鬼神
鳥獸
花木
笠翁對韻
上卷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下卷
一先
二蕭
三餚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卷之一
龍文鞭影卷之二
龍文鞭影卷之三
龍文鞭影卷之四
『肆』 求中國古代各名典籍簡介
1、《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2019年2月報道,從海昏侯墓出土簡牘5200餘枚,專家釋讀後發現包括《春秋》在內的儒家經典及其訓傳。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4、《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5、《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文史典籍
『伍』 千家詩收錄的是唐詩宋詞嗎
唐詩宋詞嘛,這個肯定受不了很多這樣的一些事情的,這個肯定
『陸』 關於千家詩(山西古籍)
。【圖書目錄】-千家詩前言第一卷七言絕句程顥·春日偶成朱熹·春日蘇軾·春宵楊巨源·城東早春王安石·春夜韓愈·初春小雨王安石·元日蘇軾·上元侍宴晃說之·立春偶成李白·清平調詞鄭會·題邸問壁杜甫·絕句蘇軾·海棠杜牧·清明王駕·社日杜牧·灑南春高蟾·上高侍郎僧志南·絕唏葉紹翁·游小園不值李白·客中行劉季孫·題屏杜甫·漫興謝枋得·慶全庵桃花劉禹錫·玄都觀桃花韋慶物·滁州西澗蘇軾·花影王安石·北山徐元傑·湖上杜甫·漫興王駕·春晴曹豳·春暮朱淑貞·落花王淇·春暮游小園劉克庄·鶯梭葉李·暮春即事李涉·登山謝枋得·蠶婦吟韓愈·晚春楊萬里·傷春王逢原·送春賈島·三月晦日送春司馬光·客中初夏趙師秀·約客楊萬里·初夏睡起曾幾·三衢道中朱淑貞·即景戴復古·夏日……七言卷下·津詩五言卷上·絕句五言卷下·津詩
『柒』 千家詩》收錄的是:
《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並而成。它是我國舊時帶有啟蒙性質的詩歌選本。因為它所選的詩歌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易學好懂,題材多樣:山水田園、贈友送別、思鄉懷人、弔古傷今、詠物題畫、侍宴應制,較為廣泛地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影響也非常深遠。
目錄
卷一 七絕 春日偶成 春日 春宵 城東早春 春夜 初春小雨 元日 上元侍宴 立春偶成 打球圖 宮詞 廷試 詠華清宮 清平調詞 題邸間壁 絕句 海棠 清明 清明 社日 寒食 江南春 上高侍郎 絕句 游園不值 客中行 題屏 漫興 慶全庵桃花 玄都觀桃花 再游玄都觀 滁州西澗 花影 北山 湖上 漫興 春晴 春暮 落花 春暮游小園 鶯梭 暮春即事 登山 蠶婦吟 晚春 傷春 送春 三月晦日送春 客中初夏 有約 閑居初夏午睡起 三衢道中 即景 初夏遊張園 鄂州南樓書事 山亭夏日 田家 村居即事 題榴花 村晚 書湖陰先生壁 烏衣巷 送元二使安西 題北榭碑 題淮南寺 秋月 七夕 立秋 秋夕 中秋月 江樓有感 題臨安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 人直 夏日登車蓋亭 直玉堂作 竹樓 直中書省 觀書有感 泛舟 冷泉亭 冬景 楓橋夜泊 寒夜 霜夜 梅王 早春 雪梅其一 雪梅其二 答鍾弱翁 泊秦淮 歸雁 題壁 卷二 七律 卷三 五絕 卷四 五律
『捌』 問一下《千家詩》(出自於漪《往事依依》)的問題啊~!
於漪,女,江蘇鎮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候補執行委員、執行委員,上海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現任上海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教師研究會會長。多次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及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等,音像教學輔導材料有《於漪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精析》、《妙筆生輝》等數十盒。
永遠的師者:於漪
1951年,復旦大學教育系畢業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驕傲的學生--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漪。40多年來,盡管工作崗位發生過許多變化,但她心中鍾愛的職業始終只有一個:永遠的教師。
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師
憑著激情,她在走出校門教了8年的歷史課後,毅然改行拿起了語文教材,並從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雖然她一直是一位優秀的學生和出色的歷史教師,但面對學生們不敢有絲毫馬虎。從語法、修辭、邏輯到中外文學史、甚至哲學、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識,所有與教學相關的知識都一一學習,天天明燈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為師者的基礎。《於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中學生作文指引》、《教師學概論》等著述,向人們展示的正是這種基於對語文教學充滿激情的碩果。1978年,於漪以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突出成績而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
一位一身正氣的校長
憑著一身正氣,1985年於漪走上了幾經變遷的上海第二師范學校校長的崗位。當時,那是一所傷痕累累的學校。踏進校門,於漪看到的是衰敗的校舍、渙散的教師隊伍。於漪作出一系列令當時社會震驚的決定:教師實行坐班制,學生一剪頭發,二穿校服。並斬釘截鐵地面對校內外的各種議論;社會上允許的,學校不能都允許;社會上流行的,學校不一定都提倡。她著手開展兩代師德的教育,請離休幹部作革命傳統教育,請盲人樂隊用精彩的演奏訴說怎樣做生活的強者,讓教師、學生討論當代教師和師范生的形象。規劃興建了圖書實驗樓、體育館、藝術樓,開辟了大草坪,植樹種花,讓學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硬是將學校營造成一塊育人的凈土。於漪有許多耀眼的榮譽:全國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但最為珍貴的是--永遠的師者。
一種清新的教學風格
1、思想性。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是教學改革的依據,於漪牢牢地把握著這一依據。她的全部教學改革活動,貫穿著一條鮮明的紅線,那就是「教文育人」。於漪所上的語文課,充分地體現著「文道統一」的精神,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結合著思想教育,恰似春風化雨,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真可謂教養與教育的和諧統一。於漪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是很強、很突出的。
2、重學性、重教輕學,是傳統教學的積弊。於漪主張,教師應把從教出發的立足點轉換到從學出發的立足點上來,重視對學法的研究,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此,教師必須「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情況、新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3、情趣性。於漪主張,講課要有情趣。教學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學生產生一種孜孜石乞石乞、鍥而不舍的學習願望,才能產生實效,而效果又會促使興趣的鞏固和發展。為此,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語文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於漪站在培養開拓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高度,十分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與能力培養。只要全面地閱讀於漪的教學論文,不難發現於漪全部語文教學活動中,貫穿著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盡力開發他們的智力。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於漪曾寫過不少專論,諸如「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談觀察訓練」「談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談把握記憶的支撐點」等等。這些論述啟示我們:語文教學要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主動、活潑的學習中,逐漸成長為聰明有為的人才。
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於漪主張讀寫聽說全面訓練。她深感「重讀寫輕聽說」教學的滯後性,從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角度考慮,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是十分重視聽力與說話訓練的。
縱觀於漪的讀、寫、聽、說實踐,可以從中尋找出另一條重要線索,那就是:在教師主導下,讓學生在主動、自覺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地培養起自學能力。
5、文學性。人的生活離不開文學。文學修養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應該具有的文化素質。於漪的語文教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這只要聽聽她的學生在發言時能熟練地運用古詩詞,能恰到好處地使用成語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在課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誦古代詩詞,也就可以知道於漪平時是怎樣成功地向學生進行文學教育了。聽於漪講課,讀於漪文章,文學味濃是一個突出的感受。平時她的教學語言也充滿了優美的文學詞語,感染力很強,這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把學生帶入文學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學的效率也就必然隨之提高。
6、整體性、於漪認為,語文教學是個系統工程。它首先應具有科學的序列,然後才能有序有效地傳授知識、進行訓練。教師對每個學期教學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確每堂課、每個單元、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
在實際教學中,她引導學生遵循文道統一的規律,從整體上去理解、把握課文,使學生不僅理解、把握課文寫什麼、怎樣寫,而且理會為什麼這樣寫。學生從課堂教學中不僅學到知識、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於漪精通於教學藝術,對於一堂課怎麼開頭,選擇什麼作突破口以帶起全局,怎樣展開教學進程,怎樣收尾,都有獨創的整體設計。聽她的課,所感受到的是:教學環環緊扣,節奏鮮明,抑揚頓挫,起承轉合,有張有弛,波瀾起伏,引人入勝。而且由於她的整個教學能「和學生的心弦對准音調」,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怎樣上好一堂課,於漪的主要經驗是:
第一,「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變換提問的角度,選擇最佳入口處,激發學生的感情」;
第四,「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