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美術知網
㈠ 傳統文化.民間美術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系
民間美術的時代轉型是個大問題、大難題。為什麼說是難題?因為它在兩難之間。一方面它面臨社會生活的急速轉變。當今從社會結構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再到審美觀念都在改變。作為生活應用性的民間美術,就必須適應這種轉變。另一方面,是怎麼變?變什麼?哪些變哪些不能變?這都沒有先例和範例。如果變得面目全非,非土非洋,也就失去了自己——這是另一種消亡,一種在市場上的迷失後的消亡。
先說民間美術不能變的是什麼?我想主要不能改變它的文化特徵與審美特徵。這些特徵主要是什麼?
第一,它的內容是理想主義的。民間美術主要表現人們生活理想與精神理想。理想主義的藝術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說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不是現實和寫實的藝術。
第二,民間美術的核心價值觀是祥和。祥和是社會與人間一種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際之間的和諧,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天人合一」。民間文化離不開團圓、祥和、平安和富裕這些概念,這是所有民俗的終極追求,也是民間美術千古不變的主題。
第三,民間美術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這種理想主義的藝術,在表達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藝術手段上主要採用象徵、誇張、擬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獨有的生生觀和五行觀。由於民間美術多用於生活的裝飾,符號化和圖案化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再有就是廣泛使用的與語言相關的諧音圖像——這是我國民間美術最具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國民間美術地域性,體現其無比豐富的多樣性。傳統的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是在各自封閉的環境中漸漸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歷史、人文、自然條件,致使各地的鄉土美術有其獨自的表現題材、藝術方式與審美形態。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種地域個性鮮明的藝術,便成了獨有的文化財富。
第五,還有一點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種身體行為,手工藝術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為。手工藝術處處體現著藝人的生命情感,機器製作是沒有的。在進入工業化時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遺產。
我上邊說了五個方面。如果要把中國民間美術的特徵講清楚,得用一本書,這里我只是講了幾個主要方面。也就是說,這些主要的特徵是必須保留而不能改變的。
如果民間美術不再是理想主義的、情感化的,不再擁有浪漫而熾烈的審美形態和千姿萬態的地域個性,不再是手工的;如果它變成寫實主義的、商品化的、機械製造的,彼此大同小異,民間美術就沒有了。
未來社會將愈來愈工業化,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就一定愈加珍貴。在這方面日本人做得尤其好。我們對於各民族、各個地域的民間美術,必須要留下原生態的根脈,必須嚴格地保留住這些重要的民間美術品種的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和代表作。在這些方面必須是原樣保留,不能改變。比如泥人張彩塑,不管怎樣去嘗試創新,那幾種傳統代表作《漁家女》、《鍾馗嫁妹》及製作技藝,必須保留住,傳下去,永遠能做才行。就像梅派、荀派的傳統劇目,必須有一代代梅派和荀派的傳人還得能原汁原味地演唱。
那麼,民間美術應該怎樣發展呢?是不是改做聖誕老人和超女,進了市場賣了錢就是發展了?當然不是。
民間美術的發展並不等於成批地進入市場。不是所有民間美術都可以像汽車工業那樣「做大做強」。俄羅斯民間美術被產業化的,只有套娃和彩繪漆盒,埃及也只有紙莎草畫。藝術品過於泛濫反而失去魅力。所以發展民間美術,不能貪大求快求多。
首先是民間美術要為整個民間文化的弘揚服務。我國的許多民間美術都是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比如婚喪民俗,再比如節日民俗,都有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美術品。由於時代生活及其方式的改變,已不適用。比如由於現代家居裝修的改變,沒有對開的大門了,原先那樣的成雙成對、驅邪迎福的門神已無處可貼;而且現在的門框太窄,對聯難以應用;再有,手工年畫也無法像以前那樣粘在牆壁上。可不可以做些改良呢?比如把門神作為一種傳統的吉祥圖樣,改成小型單幅,裝飾在門心(房門的正中)上,行不行?這兩年春節時一些地方出現了一種「生肖剪紙」,專門貼在門心上。比方今年是猴年,刻一隻聰明活潑的猴子的剪紙貼在門上,明年是鼠年,再換一種聰明機靈小老鼠的剪紙。年年更換,惹人喜歡,很受歡迎。這種生肖剪紙過去是沒有的。但它的出現,既彌補了門神的缺失帶來的節俗的缺失,又為剪紙找到一個新的「生活崗位」。民間美術本來就是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離開民俗就如同離開母體,孤立難存。民間美術要在設法豐富和加強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近十多年來,天津的剪紙市場(天後宮剪紙)之所以蓬勃發展,主要是剪紙藝人千方百計與生活所需緊緊拉在一起。比如這兩年,一種兩三厘米見方的福字很流行,它是專門貼在電腦屏幕上方的。別小看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數千年的情懷一下子將當代的生活點燃起來。它還使我們明白,在時代轉型期間,其實不是人們疏離了傳統,而是傳統的情感無所依傍,缺少載體。如今,傳統節日將要成為法定休假日,傳統節日的復甦,使民間美術有了很寬廣的用武之地。
接著還有一個問題更重要,傳統民間美術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之外,還有別的功能和價值嗎?其實在傳統民間藝術由生活中的應用文化漸漸轉化為歷史文化時,它已經發生了一種質的變化,在文化上質的變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見慣的尋常事物,悄悄轉為一種歷史的紀念、標志、符號、記憶,乃至經典。就像馬家窯的陶器,原來只是再尋常不過的盛水的容器,現在卻被視為尊貴,擺在博物館的玻璃櫃,還要裝上報警器保護起來。現在不是已經有人開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畫、古代女工的綉片、朱金木雕的千工床上的花板,裝在考究的鏡框里,用來裝飾豪華的酒店嗎?據說對這種古老藝術品感興趣的多為外賓。他們把這些藝術品當做東方古老文明一些美麗的細節。但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這么看這些昨天的民間美術?也許這些東西離開我們的生活還不久,我們還不能「歷史」地看待它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會漸漸將它們珍視起來。這就是說,傳統民間美術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應用,而是要轉化為一種歷史記憶和文化經典。我們的民間美術工作者是否能夠走在時代前面,用一種新時代的角度與觀念來對待這些傳統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民間藝術以另一種——遺產的形態重新回到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是順應時代轉型的一種積極的方式,也是我們必須轉變的觀念。文化的轉型和文化觀念的轉變應是同步的。最理想的是超前,最糟糕的是滯後。觀念轉變了,眼前的路就會無比寬闊,轉型就容易得多。
再一個問題,是將民間美術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我國現階段旅遊紀念品千篇一律,已是旅遊事業中的大難題。旅遊紀念品最大的特點與價值是,只有在旅遊當地可以買到,到了其他地方就絕對買不到;反過來說,即使能買到也沒人買。比方在巴黎附近的奧維和梵·高故居可以買到一種特別的乾花——梵·高愛畫的向日葵,這在巴黎聖母院是買不到的。倘若聖母院有向日葵賣也沒人買,因為向日葵在巴黎聖母院沒有任何紀念意義。從這一點說,民間美術最能成為旅遊紀念品——這是由民間美術的地域性所決定的。鄉土藝術尤其如此。如今我國已經有一些地方的鄉土美術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紀念品,十分受歡迎。比如蔚縣的剪紙、陝西隴東的布藝、南陽的泥泥狗、武強年畫、蘇州刺綉等。但為數不多,主要是因為現階段人們對這些民間美術的「開發」,很少是從旅遊文化和旅遊者的心理需求考慮的,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鄉土美術在旅遊文化中的特殊價值,或者還不知道怎樣使鄉土美術成為當地旅遊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是文化轉型中一個重要的話題。這項工作我們准備召集專門的會議研討。
上述談了幾方面的想法。這里有個關鍵問題,是誰來做?當然,民間藝人是主角。民間藝術的創造者是藝人,藝術當然首先是藝術家的事。民間藝術本來就是從民間藝人心裡生發出來的。
然而,把所有難題都放在藝人身上是不行的。為其打開思路、排難解憂、建言獻策是文化學、民藝學和美術設計學的專家學者包括學習這些專業的學生要主動承擔的。
這因為,民間藝人是在長久的封閉的天地一隅之中代代相傳,他們對外界的信息所知有限,對自己藝術的價值也並不十分清楚。當今民間美術面臨的現代文明的沖擊,空前猛烈,猝不及防,同時商業化的「話語霸權」又是不可抵抗。身在田野的鄉土藝人恐怕來不及想明白,就已經被這文明更迭的風暴吹得暈頭轉向。如果完全憑仗他們一個個人單勢薄的力量,很難完成這一時代性的轉型。比較而言,城市的傳統工藝由於原本就生存在市場之中,憑仗著材料的貴重與工藝的精湛,仍在市場里有一席之地。而對於以草木磚石為材料的鄉土美術,誰能看到其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這必須由當代的專家學者——文化學、美術學、民俗學以及旅遊方面專家學者出手相援。這也是我們一再呼籲專家學者把書桌搬到田野里去的最深切的緣故。
我國民間美術博大精深,燦爛多姿,但這是過去。今天我們的民間美術正在翻越一座大山,這大山就是轉型,而且是全方位的轉型。既是民間美術賴以存在的生活與社會的轉型,也是它的應用方式和存在性質的轉型。但面對這座高山時,我們大家一個也不能缺席,還要一起努力來翻越。翻越大山決非易事,單是傳統審美與時代審美之間的問題怎麼解決,就不是小事。可是如果翻越過這大山之後,最終只剩下少數的民間美術和不多的民間藝人,後世之人就一定咎罪於我們,責怪我輩的無能。我們不能坐等後世的口誅筆伐,而要迎上去,幫助我們的民間美術翻越這座時代轉型的大山,讓歷史之花開放到未來。
㈡ 幼兒園鄉土美術特色解說詞
新《綱要》頒布以來,諸城市幼兒園積極貫徹《綱要》精神,努力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著力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研究,在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濃郁的鄉土特色」。 近年來,諸城市教育局把區域活動的開展作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來抓,在全市幼兒園開展了有農村特色的區角設置活動,錄制、編寫並下發了《諸城市農村區域活動》和《幼兒園活動區角的設置》等資料,推動了基層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孩子充滿魅力,該市幼兒園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了有農村特色的區域活動,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師們在選擇活動區材料時,盡量從農村具體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當地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設計出了具有農村教育特點的區域活動內容,如社會活動區設計「農貿市場」,種植區設計「農業蔬菜基地」;認知區有由大到小的種子粘貼、蔬菜和水果的分類;美勞區有麥管製作、土布綉花等等。 在活動時,她們還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活動區,進行自主活動,挖掘了孩子潛在的創造能力,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區的主人,激發孩子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充分體現了活動區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培養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發現和探索的精神,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活動中鄉土材料、廢舊物品的應用既為幼兒園節省了一筆昂貴的開支,又給了孩子一個燦爛多彩的童年。我們何樂而不為?
㈢ 試論鄉土美術如何走進課堂
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大力發展美育的教學思想,在中小學階段尤為重要。小學美術教學,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年輕一代審美意識,追求真,善,美,區別假,惡,丑的重要途徑,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美育的重要環節。更是提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美術教學和語文、數學科目等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美術課基本上是作為一種擺設,是課程表中的一個充實,同時也是作為語文數學雙基課程的一個輔助和補充,很難實際的去正常開展美術教學活動。這一點在我們畢節地區的農村小學的教學領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值得引起重視。 作為一個較長時間在山區工作的小學美術教師,我感到當代的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存在著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必須從學校領導到美術教師都解決好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我覺得作為美術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情況下,找出一種切合實際的美術教育方法來。 我認為,既然我們認定了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們就應該帶領孩子們走向生活,發現生活里的美術,學習生活里的美術,描繪生活里的美術,創造出高於生活的美術作品。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我們所處地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各種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美術素材。我們完全可以、也必須利用這些美術素材剪裁為小學教育的教材。 下面談談鄉土美術走進課堂的問題。 一、鄉土美術的概念 通過理論的學習和現實生活的體會,我認識到,鄉土美術(即民族,民間美術)對於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豐富的聯想,與環境相協調,造型上敢於突破形體的拘束,大膽運用誇張、變形;強烈色彩的對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創作時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態等特點,在美術發展史和利用現狀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的鄉土美術作品並不是單純為了審美需要而創造的,而是人們在創造日常生活用品的時候進行的裝飾,這種功利意識與審美意識的有機統一、實用特質與審美特質的完美結合正是藝術享受的最高理念。也正是我們美術教育應該吸取的營養。 根據我國美術教育專家常銳倫的解釋:鄉土美術是「在這塊土地上滋生和延續的具有本地特色美術風格的藝術遺存」。簡單說來,鄉土美術就是在本地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美術。 二、鄉土美術的內容 所謂「鄉土美術」,是指小學美術教師所在地域存在的美術素材。它是本地的,是可以直接見到的民族民間的美術素材。鄉土美術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鄉土氣息,是與自然和生活融為一體的,因此能增加學生對樸素自然的美感的認識與體驗,同時也是回歸自然、認同鄉土的途徑,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列舉的就是我所在的織金縣所擁有的這類素材。 1、苗族服飾 織金縣擁有12萬苗族,是貴州西部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織金苗族大致分為八個支系,每一個支系的苗族婦女都具有熟練的蠟染、挑花和刺綉技藝。其中最獨特的有分布在織金西南部的長角發苗的特異服飾、分布在中、南部的歪梳苗的抽象蠟染、分布在東北部的箐苗、白苗的彩綉圖案,以及分布在東南部的實興小花苗的圖案等等。他們的這些民間實用美術大都用於服飾,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出異彩粉呈的藝術風格。 2、織金石雕 織金石雕起源於晚清,是利用織金的晶墨玉大理石和梵凈山的紫袍玉帶石加工為硯台、鎮紙等文房用品和壁掛、擺件、功夫茶盤等實用品。美術工藝上有平雕彩焊、浮雕、圓雕等形式。產品遠銷省內外,具有比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3、織金砂陶 織金砂陶是全國極少數孓遺砂陶文化遺產之一。其獨特的工藝製作流程,自古以來作為傳統炊具的同時。其造型、釉色和裝飾圖案,構成了獨特的織金砂陶藝術。近年來,織金民間砂陶在藝術造型和品類上又有了較多的創新,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勢頭。 4、織金文物古跡 我們可以將織金本地的鄉土美術作品拿到美術課堂上來,將其藝術結構和效果對學生進行解讀和分析,先易後難,讓學生有比較實際的領悟。例如,苗族蠟染的第一步是畫蠟花,即用蜂蠟(現今已多用石蠟代替)在白布上畫圖案,我們就可以將畫好的蠟花或剪紙帶到課堂上來給學生解析。課堂上老師運用各種剪紙實例,分地區作品特色及文化背景等,同時請本地剪紙能手作現場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剪紙技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美術作品不是模仿、重復的操練,而是大膽想像,勇於創新。 2、對小學生進行鄉土美術作品風格創作的輔導 在解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輕松的討論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一起協作,共同完成作業。可以提倡同學自由合作來完成作業,這樣同學可以任選座位,不僅聽課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而且暗自形成了競爭,生怕自己的小組落後。最後,學生作品既繼承傳統優點,又有新的突破,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色彩豐富。鄉村學校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觀察、感受、欣賞這些鄉土藝術,聽取有關傳說、趣聞、歷史故事,利用攝影、寫生收集創作題材,讓學生從欣賞可觀的形式美過渡到其客觀內容的美,從而把美的東西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表達出來,使學生深深體會到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創造也來源於生活! 3、走到課堂外的廣闊天地去感受鄉土美術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內外藝術活動」。結合鄉土美術資源,我們可以在美術教育中開發出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與活動內容。如將鄉土美術中的文物古跡用於欣賞教學中,也可將欣賞課帶到當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環境之中,與寫生課和創作課相結合。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或重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慶典活動,嘗試用各種材料、形式和方法製作相關的美術作品,如春節、元宵節時各地都有花燈等用於游藝活動。 鄉土美術中的許多品類如剪紙、泥塑、麵塑等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益補充,能給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學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給學校美術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4、編寫出結合本地實際的小學美術教材 我們作為美術教師,要想把鄉土美術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去,讓孩子們能夠認識到家鄉的文化特點,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還應該有一定的計劃性,有一定的規范,不能太隨意。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該結合本地實際編寫出學校自己的小學美術教材。即使今後有了統一的小學美術教材,自己的鄉土美術教材也應該繼續保留下去,並且不斷補充完善。 今後,作為一個小學美術教師,我一定重視自己的本質工作。更深入了解,發現和探索本鄉本土民間優秀的美術文化,用以來參與自己的教學,我深信這對傳承民間美術文化,豐富教學生活,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認真學習和挖掘身邊的優秀民間美術文化,切實的投入到每一節課堂當中去,為家鄉的美術教育事業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我深信,美術素質教育的春風一定會掀開每一粒希望的種子,紮根在美麗的烏蒙山下,茁壯成長。
㈣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幼兒園美術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現代化幼兒教育的認識,已不僅僅是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幼兒教育實踐,高價、高消耗也未必帶來高質量,如何進行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和合理利用?它讓我們更多地思考著教育的多元化、多樣化,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應當得到充分體現,應當充分地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幼兒園課程應根據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科學地來組織和選擇教材,引導幼兒從廣闊的自然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各種實際的、活生生的知識。
關鍵詞
農村資源 美術教育 文化資源
我們幼兒園既是一所現代化幼兒園,又是一所有著豐富教育資源的農村縣區幼兒園,處於獨特的農村資源和鄉土文化氣息之中。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化,《美術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研究》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把目光愈來愈多地投向農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因地制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村資源教育活動,充分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有效利用農村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文化是人得以成長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徵的地方文化,生長於此的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這些文化熏染,成為文化的認同者。農村文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新沂特有的地理環境、鍾吾文化、民間藝術、地域特色等都是豐厚的教育資源。新沂在巍巍馬陵山、滔滔沭河水的滋養中,在鍾吾古國、花廳文化的積淀下汲取豐富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民間游戲、民間藝術、地方特產、家鄉風光、特色經濟、地方風俗……這些無不顯現出新沂這塊人傑地靈、深厚嚴謹、大氣睿智的沃土的文化底蘊。有效利用和挖掘這些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綱要》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農村文化資源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彰顯著無窮的魅力,是幼兒美術創作的源泉。
在一日活動中,我們把民間游戲和歌謠滲透進去,豐富幼兒的活動。在翻繩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邊說歌謠邊翻,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民間工藝活動《綉花》,我讓孩子們自己來試一試、做一做。首先,我和孩子們收集了綉花鞋、綉花枕頭、綉花帽、綉花圍兜等物品,開了一個綉花作品展示會,我便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仔細地去觀察作品,增加孩子的感性認識。其次,請會綉花的家長在孩子們面前進行刺綉,進一步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刺激,以激發他們自己動手製作的慾望。在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操作不斷提高水平。當一件件富有想像的綉花作品被裝飾在活動室時,孩子們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感受到了民間藝術的特殊魅力,了解到了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體會到農村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
二、有效利用農村自然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 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我們良好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是孕育智慧的源泉,自然景色時時變化處處不同,是孩子們用來創作的最好的藝術表現對象,也是引發孩子們創作激情和熱愛自然的好途徑!帶孩子來到田野,孩子會在與自然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然物的生長規律,了解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產生熱愛自然資源的情感,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保持著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由此,一個個探索型美術活動應運而生,多彩的活動激發幼兒思維的火花。
隨手可得的泥巴是陪伴孩子們的最好美術游戲材料。孩子們在玩玩、捏捏、做做的過程中,把泥巴變成了各種自己喜歡的物體。如用泥球做成糖葫蘆、葡萄、太陽花、用泥條做成桌子、凳子,用泥球和泥條組成螃蟹、小鳥、蝴蝶、花朵,還製作了各種糕點、糖果、面條、水餃等等。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大膽創新,自由想像。
每當春夏秋冬田野里有不同的景色變化時,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金秋十月我帶孩子們去秋遊,孩子們在野花飄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雨露陽光。他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觀察到的,尋找到的告訴我:老師我發現小草變黃了,野菊花盛開了;我看到毛茸茸的蘆葦隨風飄盪,田野里的水稻金燦燦的;我還看到小樹葉在跳舞呢……孩子們秋遊回來把採集的各種樹葉、花瓣,畫一畫、貼一貼,把摘回的野花野草插在牛奶瓶里,看到孩子們興致很濃,我讓他們討論:怎樣把樹葉貼得生動美觀?怎樣把花、草、葉子插得漂亮?通過討論,孩子們從無目的地貼畫到有目的地貼,從亂插到懂得怎樣配色,怎樣布局才漂亮、有層次感。活動結束後,我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自然角、午睡室,這一幅幅作品正是孩子們所要表達的心聲,他們看著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
三、有效利用農村作物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農村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豐富,是美術創作的絕好語言素材。給他們更廣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可以自己尋找適宜的材料進行製作,動手去表現自己所想表現的東西,體驗其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在《有趣的種子》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種種子:有雞毛菜籽、毛豆、黃豆、扁豆、蠶豆、青豆、白雲豆、紅豆、薺菜籽、葫蘆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當這么多的種子聚集在一起時,孩子們可興奮了,他們相互交流、相互介紹,嘴裡還不時發出一聲聲贊嘆:原來青菜籽這么小,豆類的種子這么多,好漂亮!絲瓜子怎麼扁扁的和西瓜子有點差不多,赤豆是深紅的,可以補血的,玉米種子藏在玉米棒上,棉花種子藏在花朵里等。確實從孩子的交流、介紹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已被激發,同時還產生了創作的慾望,我鼓勵他們在晨間活動、午間、游戲時間玩一玩、貼一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種子貼畫展現在孩子面前。 在班級活動區角的創設上,也緊隨孩子發展的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了材料的原始性、體現內容的挑戰性,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的表現表達,大膽的想像創造。蔬菜是農村一年四季都有的農作物,有紫色的茄子、紅色與青色的辣椒、紅色的番茄、青色的蠶豆與毛豆、玫紅的番薯、白色的蘿卜、彎彎的黃瓜等等,都是孩子區角活動的好材料。我引導孩子們觀察、想像,在他們眼中,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便是一件件生動活潑的物體。如孩子想像出青椒像青蛙、白蘿卜像小老鼠、小豬、毛豆夾、扁豆夾像小船等,同時在孩子想像的基礎上,我又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讓他們與材料互動。橡皮泥、火柴、牙簽、珠光片、各式蠟光紙等,幼兒自由探索如何使用工具與輔助材料將蔬菜製成各種有趣的造型。土豆,在孩子的手中稍稍添加了一些輔助材料便製成土豆刺蝟、土豆長頸鹿、土豆孔雀、土豆小雞等一系列富有童趣的土豆製品。白蘿卜在孩子的操作中裝上胡須、粘上眼睛、插上一個小尾巴,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鼠便展現在眼前。同時孩子們還做了小胖豬、小白兔、小山羊、小蝸牛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豐富的農作物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將自己的想像通過自己的創作,表現出了千姿百態的物體造型,大大的增強了孩子對區角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孩子的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同時孩子在與農作物的對話過程中不斷拓展思路,他們把田野里的稻草、高粱稈、玉米皮等紮成不同的造型掛在教室的牆上,美化身邊的環境……孩子們已深深感受到了農村資源的無窮魅力,在創造的天地間自由飛翔。
四、有效利用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美術教育
《綱要》要求:「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村的各種能人、藝人是幼兒教育的良好合作夥伴,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給予充分挖掘和利用。
首先,發揮特長家長的作用。「家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應吸收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我在美術教育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把擅長柳編的、擅長畫農民畫的、擅長捏麵人的、擅長製作農具的家長分別請到幼兒園,在孩子們中間現場展示。不能到幼兒園展示的我們就組織參觀,參觀瓜果大棚、參觀養雞場、孔雀園……這些活生生的畫面,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孩子們的區角游戲豐富了,編織的、製作的、剪貼的、刺綉的,各種游戲運用而生。孩子們的藝術創作生動了,創意、造型、用色、布局變得有想像、有創意、有童趣,平面的立體的藝術品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其次,挖掘民間藝人的才能。新沂農村有著豐富的民間人才資源,剪紙藝人、面人藝人、門吊藝人、草編藝人、刺綉藝人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他們身上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的藝術品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他們是我們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幼兒美術教育的珍貴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他們給我們做藝術顧問,給孩子們展示、指導,參與孩子們的活動,讓孩子們從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素有「文化藝術之鄉」的新沂合溝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藝術家王桂英奶奶就居住於此,她的作品《小街一角》《烙煎餅》《春耕》《架電線》等,熱情奔放,質朴、淳厚,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一直受到海內外人士的喜愛。熱愛王奶奶和她的作品的孩子們,每次活動時都把王奶奶熱情地「包圍」起來,爭先恐後地問這問那,孩子們不僅喜愛王奶奶隨時剪出的活動場景,喜愛王奶奶聚精會神剪紙的樣子,喜愛王奶奶的剪紙活動課,更被王奶奶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的執著所激勵。這樣生動的活動,對於孩子們來說,收獲是太大了。在王奶奶的指導下,一件件作品如泉水一般,不斷涌現,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午睡、游戲、吃飯等都走入了作品,教室里、午睡室里、走廊里到處都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濃厚。活動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剪紙的藝術,還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創造美的靈巧雙手、一顆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熱愛家鄉文化的熾熱的心。
㈤ 米開朗琪羅的藝術風格
米開朗琪羅的藝術風格有:
1、粗獷,線條感很強,米的用色淡。巴洛克建築最早可追溯於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風格和大膽設計。
2、民間美術藝術語言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扎紙、符道神像、服裝飾件、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另外,它們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3、民間美術融合
第一,它的內容是理想主義的。民間美術主要表現人們生活理想與精神理想。理想主義的藝術都具有浪漫成分。可以說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不是現實和寫實的藝術。
第二,民間美術的核心價值觀是祥和。祥和是社會與人間一種很高的境界。它包括人際之間的和諧,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天人合一」。民間文化離不開團圓、祥和、平安和富裕這些概念,這是所有民俗的終極追求,也是民間美術千古不變的主題。
第三,民間美術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這種理想主義的藝術,在表達方式上是情感化的,在藝術手段上主要採用象徵、誇張、擬人等,在色彩上持其獨有的生生觀和五行觀。由於民間美術多用於生活的裝飾,符號化和圖案化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再有就是廣泛使用的與語言相關的諧音圖像——這是我國民間美術最具文化內涵與審美趣味的方式。
第四,我國民間美術地域性,體現其無比豐富的多樣性。傳統的民間美術(尤其是鄉土美術)是在各自封閉的環境中漸漸形成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歷史、人文、自然條件,致使各地的鄉土美術有其獨自的表現題材、藝術方式與審美形態。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這種地域個性鮮明的藝術,便成了獨有的文化財富。
第五,還有一點很重要:它是手工的。手工是一種身體行為,手工藝術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為。手工藝術處處體現著藝人的生命情感,機器製作是沒有的。在進入工業化時代,手工技能的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遺產。
㈥ 如何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術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於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陳鶴琴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書本。」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兒園位於元和公園內,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觀,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林間,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裡,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像,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2.鄉土材料在各種美工活動中的運用。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後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並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塗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有的說畫的是人,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麵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像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後,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後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像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絲瓜種子等等用於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通過貼貼、畫畫、剪鍵、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製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乾後,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3.奇思妙想,開展造型類美工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我們利用各種「貝殼」,組織孩子充分發揮想像,用靈巧的小手在貝殼進行裝飾畫,還將裝飾好的貝殼拼成一隻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我們組織孩子收集、購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蔬菜不僅名稱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豬……真的很有趣,我們就開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動,孩子們在打扮蔬菜時,很興奮,有許多的創意,如把黃瓜用刀片切開挖掉些就成了張大嘴巴的鱷魚,在蘿卜上裝上兩只大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胖小豬,把老薑變成了小鳥,把一個個茄子變成了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企鵝,給洋蔥扎個蝴蝶結就變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美工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蠡口是著名的傢具城,在這里最多的就是傢具,孩子們見的最多的也是傢具,從傢具加工廠淘來的剩餘邊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們幼兒園教師的眼裡成了「寶貝」,我們利用邊角料製作皮影畫,裝飾我們的長廊;利用木屑,通過染色,創作木屑畫;用粉筆在沙皮上畫畫等等,孩子們利用收集來的各種大小的盒子製作不同的傢具,並用彩紙、畫筆、膠水、毛根等對其裝飾,這樣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傢具城就形成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對於有蠡口特色的傢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鄉土材料注意的問題。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在活動中注重尊重幼兒
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3.材料選擇應注意安全性適宜性原則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採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餘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然後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貝殼歸一類、乾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便出現腐爛現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5.材料與環境的同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並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中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於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㈦ 鄉土教材教學心得,(美術)
這是我們開發的農村課程資源,我寫的論文,還有些圖片,告訴我油箱,給你傳過去。
農村資源課程———樹枝創意造型的教學實踐研究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其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畫面內容的和諧完美,畫面色彩的絢麗多姿,繪畫內容的包羅萬象,表現手法的奧妙無窮。這些都為學生主動參與繪畫創作,發揮其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因此,改革美術課重模仿輕創造的傳統模式勢在必行。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繪畫中來,要讓學生充滿好奇的問,盡情的討論和游戲,有效的想和說,大膽的進行創作,要培養學生興趣,美術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的教學,人的興趣產生於對新奇事物的獨特形式的刺激。加強對材料的敏感度訓練和思維的獨創性培養就顯得尤為必要。利用身邊便捷、經濟的樹枝也成為優先的選擇。樹枝造型教學之始,就溶入了課程實驗和單元序列之中。師生經過多輪磨合,獲取了學生主動參與課業學習和創造意識的改善,被忽視的材料創意設計教學得到了探究和拓展。為此,我設計了《樹枝創意造型》一課,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一課的設計思路和體會。
一、教材設計的理論依據和思路
《樹枝創意造型》一課是依據新修訂的大綱精神而設計的,屬於運用廢舊樹枝進行立體造型內容。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於創新的品質。通過對樹枝的再創造,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美化生活品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課程設計重要的是發現和開發材料本身潛在的種種表現的可能性,對體積與質感的感受作出整理,作出理智的判斷,找回肌理在樹枝造型設計中與立意相應的位置。總體的和諧,它統管著材質創意的各層面關系,它是作品形式的生命所在。它有機的整體關系是作品全部精神內涵賴以表達的基礎。不是嗎?當我們靜心思量之時,就會發現作品全部的神韻都來自它自身的協調。
本課是依據新修訂教學大綱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准》而設計的,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樹枝創意造型》是運用了立體造型的設計原理和方法製作的,學會簡單的加工製作的技巧,懂得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於創新的品質,通過對樹枝的再創造,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美好生活的品位,同時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學生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從而使學生產生研究這一事物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是產生創造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們開發的農村素材《樹枝創意造型》一課,使學生能夠在畫、剪、折、拼擺、粘的歡快情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誘發創作激情。樹枝裝飾造型其感染力首先來自於材料自身的色澤、質感和肌理。每種單一的樹枝材料都有它合理的力學和美學比例。把握材料的特質是正確表現的前提。樹枝的構成,可以說是為天然造型,它們的觸覺與視覺同樣重要。由於材質差異,造型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尊重不同樹枝的不同結構,順應意象的指引,由表面審美特質出發,重組結構秩序,深悟蘊含其中的寓義,感受潛在的韻律,從而獲取新美的視覺形象。那種淳厚、清新、謙和而又本份的秉性也是人們在生活經驗中所能感悟到的肌理表情,那種從心底深處自然流露出來的坦誠和溫馨的情愫,也是樹枝造型藝術最溫暖人心的特徵。在意境的基調下,材料的外在特質和深層品格,在對比中顯現,在調控中相襯,在視覺中識別、選擇,在立意中細心品味、把握尺度,意象有了材料創意的依託,材料則融和了視覺的微差,從而獲得了超越材料的視覺形象。在借用和互換中得到多層次的結構形式,材料贏得跨越自身變化的機遇。樹枝造型之美在於它的組合之美。簡潔有效的重構,材質在整合中迎來了二次肌理;耐心細膩的體驗,情緒在感悟中表達得獨特、動人。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興趣是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創作的潛在動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據興趣」。由此可見教師創設優美生動、自然和諧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以及心中的創作熱情。
沒有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就不會有執著痴迷的探索精神。在教室里,我用創意樹枝造型作品以壁掛的形式布置好,使學生一走進教室,就有一種新鮮感,彷彿置身於一個樹枝的世界當中。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學生也可以觀察每個作品有什麼內容和有什麼特點以及細節如何處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並且讓學生按照他們自己准備的材料,問他們想做什麼,怎樣做。通過教師這樣的布置,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學生思路開闊了,技法掌握了,都躍躍欲試,很想馬上進入到創作創意樹枝造型作品中去。
2、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具有獨創精神
一切美術作品是創造者思想意識情感的物化,是作者精心的組織和安排,以及對形式具體表現的精心設計和構成。在教學中教師應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多思多想,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積極主動配合教師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勇於創新,不束縛其頭腦,自由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創造潛能。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充分的實踐動手操作,在剪、折、拼擺、粘的活動中體會創新的快樂創造出構圖不一、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的作品。
例如,在我設計的創意樹枝造型一課中,我一改以往通過示範指導學生製作的方法,因為單純的示範,勢必造成學生一味的模仿,限制了學生創作的自由。課前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利用自己准備的去拼擺去造型,這樣比教師單純的講解記憶更深刻。並且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作品,我有時也參與到每個組的製作中去,引導他們互相交流實現多種構思的溝通和共享。學生們時而發問,時而討論,在製作活動中大膽嘗試,使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最後全班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造型、有的是動物造型、有的是立體房屋造型……。
3、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評價,促進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美術課中創新意識的最後體現是學生在投入了極大熱情全身心去創作之餘,最想聽教師品評作品的時候。此時教師一定要掌握火候,我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候,對創新作品可以多加表揚,對不成熟的作品要善於發現星點火花並給予鼓勵,在這種氛圍中,各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創新的活動中來,使學生得以互相學習,有利於打開創作思路,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的課堂評價活動成為學生的遐想空間,好得點評不是隨著下課鈴聲而結束,而是給與學生一一種餘味,並成為激勵學生學習創新的一種動力,給人一種信心。
三、課程開發的潛能及其延伸
實踐證明,美術課程開發應以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作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准之一。只有能喚起學生積極參與慾望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樹枝創意造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他們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受教師示範的束縛,完成的作品幾乎千篇一律,如出一轍,很難展示自己的個性。通過創意樹枝造型一課,教師針對這一情況,改革新的教法,通過語言,環境創設情境,提出要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鼓勵學生將他們要說的全說出來。通過這樣的想和說,既增強了學生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可以讓教師更好的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有的放矢的引導和提高,解放了學生的手腳,在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無論何種設計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約。以樹枝造型,用組合粘貼為主的技法來表達為特徵的造型。就是在這樣的制約中設計者參與勞作、突破限制,求異和創新的熱情被激活。激情把材料美感凝固而不是凍結。材料美、技藝美,美不過創造之美。它是工藝美的生命所在,材質構成的本質是造型的創造。不然樹枝造型里的樹枝將永遠是些廢料。尊重樹枝固有的性格,傾聽樹枝裝飾造型獨特的編織語言,隨著思索的變幻而重構經緯之理。需要的是忠實的迷戀材質創意下的技藝,用真心去「畫」,用組合去「寫」。調節人與硬質空間的接觸,關注接觸友好的樹枝造型作品,深悟織物背後潛藏著的人情和理念,冷漠壁面也將擁抱著溫情和柔意。藉此生活的樂趣被留下,生活的情意被滲化,深厚的意蘊被悄悄引入。帶給人們的是記憶的延續,心語的傾訴。這是怎樣的美不勝收呢?
總之,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在這個瞬息萬變、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需要創造,需要想像,需要真正意義上的作品,而非「克隆」,更需要美術教師持之不懈的努力去探索一條在農村美術課堂中最適宜學生發展創新意識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