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網查重 » 查德米歇爾三重唱

查德米歇爾三重唱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36:19

A. 適合老年人唱的英文歌(除了雪絨花)

1:曾經在別人空間聽過一首英文歌,一位老人唱的,很滄桑,聽了有要哭的感覺
eric clapton的tears in heaven
這首歌的確是很滄桑的,這是克萊普頓clapton在1990年他的兒子不幸墜樓後寫的,可以想像一下這位父親該是多麼的悲傷啊。

2:我覺得電影音樂之聲里的歌都比較適合老年人,曲調和歌詞都相對簡單,旋律平緩,學起來相對容易,比如:雪絨花、哆來咪,難一些的,像孤獨的牧羊人

3:還有一些鄉村英文歌也很適合老年人唱。
以下是丹佛的經典的美國鄉村民謠 希望對你有用.
John Denver Sings1、John Denver Sings(約翰·丹佛的演唱)(1966)
第一張個人專輯,無商業用途,大部分都是翻唱別人的歌曲,只作為贈送給友人的聖誕禮物發行了250張,但其中自己譜曲的「乘噴氣式飛機離去」("Leaving On A Jet Plane")被彼得、保羅、瑪麗三重唱(Peter, Paul & Mary)於1967年發現並翻唱。這張專輯為丹佛後來的成名打下了伏筆。此專輯中,前13首歌錄制於1966年,後4首錄制於1964年。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此處,彼處,無論何處)
Ann(安)
Leaving On A Jet Plane(乘噴氣式飛機離去)
When I Was A Cowboy(當我是牛仔時)
Yesterday(昨日)
Blues My Naughty Sweetie Gives To Me(甜心帶來的頑皮憂郁)
What's That I Hear Now(我聽到了什麼)
And I Love Her(我愛她)
When Will I Be Loved(何時有人愛我)
Darcy Farrow(達茜·菲洛)
Minor Swing(微型搖擺樂)
In My Life(在我的生命中)
Farewell Party(告別會)
This Road(這條路)
Far Side Of The Hill(在山的那邊)
Anything Love Can Buy(愛能換來一切)
Four Strong Winds(四股暴風)
Rhymes And Reasons2、Rhymes And Reasons(韻律與理由)(1969)
第一張商業化的個人專輯,也是離開查德·米歇爾三重唱後發行的第一張唱片。這張唱片保留了他的早期風格,以1968年聖誕前夕創作的歌曲「韻律與理由」("Rhymes And Reasons")為主打歌,並收錄了歌曲「乘噴氣式飛機離去」("Leaving On A Jet Plane")。這張專輯中還收錄了兩首極短的政治諷刺歌曲,諷刺對象分別為當時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與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阿格紐一歌總共只有兩句話,長15秒;尼克松一歌則更甚,以10秒鍾的空白結束,有點類似於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有趣的是,這兩位國家領導人後來分別因「水門」事件與受賄被迫下台。此專輯錄制於1969年6月。
The Love Of The Common People(尋常人的愛)
Catch Another Butterfly(捕捉另一隻蝴蝶)
Daydream(白日夢)
The Ballad Of Spiro Agnew(阿格紐之歌)
Circus(馬戲團)
When I'm Sixty-Four(當我六十四歲時)
The Ballad Of Richard Nixon(尼克松之歌)
Rhymes And Reasons(韻律與理由)
Yellow Cat(黃色小貓)
Leaving On A Jet Plane(乘噴氣式飛機離去)
You Dun Stomped On My Heart(你踐踏了我的心)
My Old Man(我的父親)
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我希望我能知道自由的感覺)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今天是我一生中第一個安息的日子)
Rusty Green(被侵蝕的綠色)
Take Me To Tomorrow(帶我到明天)
3、Take Me To Tomorrow(帶我到明天)(1970)
約翰丹佛發行的第二張商業性的個人專輯。以專輯同名歌曲「帶我到明天」("Take Me To Tomorrow")為主打歌曲,但其中的「跟隨我」("Follow Me")反倒成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專輯錄制於1969年11月。
Take Me To Tomorrow(帶我到明天)
Isabel(伊莎貝爾)
Follow Me(跟隨我)
Forest Lawn(林間空地)
Aspenglow(白楊的光輝)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Anthem-Revelation(頌歌——天啟)
Sticky Summer Weather(悶熱的夏天)
Carolina In My Mind(心中的卡羅來納)
Jimmy Newman(吉米·紐曼)
Molly(莫莉)
4、Whose Garden Was This(這是誰的花園)(1970)
第三張商業性專輯。以湯姆·帕克斯頓的歌曲「這是誰的花園」("Whose Garden Was This")為主打歌曲,還收錄了傳統歌曲「鈴兒響叮當」("Jingle Bells")。此專輯錄制於1970年4月至6月。
Tremble If You Must(戰栗假若必須)
Sail Away Home(離家的航行)
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那天晚上他們拖倒了老狄克西)
Mr. Bojangles(博詹格先生)
I Wish I Could Have Been There(我希望我在那裡)
Whose Garden Was This(這是誰的花園)
The Game Is Over(游戲結束)
Eleanor Rigby(埃莉諾·里戈比)
Old Folks(老年人)
Medley: Golden Slumbers/Sweet Sweet Life/Tremble If You Must(集合曲:金色睡眠、甜蜜生活、戰栗假若必須)
Jingle Bells(鈴兒響叮當)
5、Poems, Prayers And Promises(詩歌、祈禱與承諾)(1971)
當丹佛與RCA唱片公司的契約即將結束之際,他背水一戰,發行了第四張專輯「詩歌、祈禱與承諾」("Poems, Prayers And Promises"),結果大獲成功,在流行專輯榜上排行第15位,而他此前的專輯從未進入過前100位。這張專輯中收錄了他的著名歌曲「詩歌、祈禱與承諾」("Poems, Prayers And Promises")、「鄉村路帶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我猜他寧願呆在科羅拉多」("I Guess He'd Rather Be In Colorado")和「陽光照在我肩上」("Sunshine On My Shoulders"),是他最著名的專輯之一。此專輯錄制於1971年2月。
Poems, Prayers And Promises(詩歌、祈禱與承諾)
Let It Be(隨它去)
My Sweet Lady(可愛的意中人)
Wooden Indian(呆滯的印第安人)
Junk(廢物)
Gospel Changes(福音的變遷)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鄉村路帶我回家)
I Guess He'd Rather Be In Colorado(我猜他寧願呆在科羅拉多)
Sunshine On My Shoulders(陽光照在我肩上)
Around And Around(一圈又一圈)
Fire And Rain(火與雨)
The Box(盒)

B. 我記得有首-英文-歌曲叫《回家的路》是誰唱的

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

歌手:John Denver

作曲:John Denver

作詞:John Denver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總如天堂一般

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那兒有藍嶺山脈,謝南多亞河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生命在那裡比樹木更長久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又如同山脈那般年輕

Growin like a breeze

像清風一樣飄逝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吧

To the place I belong

回到我期盼已久的歸宿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

Mountain momma

大山母親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我所有的記憶都圍繞著她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她是礦工的妻子,從未見過深邃的大海

Dark and sty painted on the sky

黑暗與灰塵在天空中繪出顏色

Misty taste of moon shine

在那朦朧的月光下

Tear drops in my eyes

淚水湧出我的眼睛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吧

To the place I belong

回到我期盼已久的歸宿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

Mountain momma

大山母親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I hear her voice in the morning hours she calls me

清晨我聽見一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收音機里的聲音讓我想起了遙遠的家

Driving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g

沿著公路行駛,我心中產生這樣的感覺

that I shoul'd have been home

也許我昨天就該回到家中

Yesterday

就在昨天

Yesterday

就在昨天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吧

To the place I belong

回到我期盼已久的歸宿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

Mountain momma

大山母親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鄉的路,帶我回家吧

To the place I belong

回到我期盼已久的歸宿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

Mountain momma

大山母親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帶我回家吧,故鄉的路


(2)查德米歇爾三重唱擴展閱讀:

基本資料:

約翰·丹佛(John Denver)於1943年生於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羅斯維爾城。那是美國南方的一個終年陽光燦爛的城市。1971年《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的成功讓丹佛成為著名的鄉村音樂歌星。1974年,成為美國唱片最暢銷的藝人;1976年,開辦自己的唱片公司;1997年10月12日,在加利福尼亞海灣因飛機失事不幸身亡,終年53歲。

人物生平

1943年,生於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從小喜愛約翰·丹佛音樂,顯露出良好的音樂素質。

1955年,祖母送他一把吉布森F孔純音爵士吉他,開始學習音樂。

青年時代在大學攻讀建築設計專業。

1964年,大學畢業,開始在各民謠俱樂部演出,與新基督樂人(NewChristyMinstrels)組合主唱蘭迪·斯巴克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蘭迪還專門為丹佛寫了一首歌"這條路"("ThisRoad"),希望丹佛能有更好的未來。

1965年,查德·米歇爾三重唱(ChadMitchellTrio)主唱離團,他經過當時知名的四兄弟合唱組(TheBrothersFour)推薦,通過試唱成為了新的主唱,並開始隨團在各大學巡迴演出。

同年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獻給波比"("ForBobbie")。

1966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約翰·丹佛的演唱》("JohnDenverSings"),大部分都是翻唱別人的歌曲,只作為聖誕禮物發行了250張,但其中的一曲自己譜曲的"乘噴射客機離去"("LeavingOnAJetPlane")被彼得、保羅、瑪麗三重唱(Peter,Paul&Mary)於1967年發現並翻唱後便名聲大噪。

1969年,他還與保羅·普萊斯托皮諾(PaulPrestopino)和彼得、保羅、瑪麗三重唱合唱了這首歌曲。

1967年,與安妮·瑪塔爾(AnnieMartell)結婚,但由於生理問題無法生育,於是先後領養了一子一女。

1968年,邁克爾·約翰遜(MichaelJohnson)加入三重唱,兩人共同擔任主唱。

後來約翰遜以"比藍色更憂郁"("BluerThanBlue")而成名。

1969年,三重唱解散,他在咖啡館舉辦幾場演唱會後發行了第一章商業性個人專輯《韻律與緣由》("RhymesAndReasons"),其中收錄了"乘噴射客機離去"。

1971年,一心從事鄉村歌曲的創作和演唱,與比爾·丹諾夫(BillDanoff)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由比爾所作,描寫西弗吉尼亞山區美麗風光的歌曲"鄉間小路,帶我回家"("TakeMeHome,CountryRoads")後來成為丹佛的招牌曲目。

1972年,因演唱"高高洛基山"("RockyMountainHigh")進入電視銀幕,成為美國廣播公司"午夜特別節目"的主持人,並為當年冬奧會創作主題歌"和平就是勝利"("VictoryIsPeace")。

1974年,成為美國唱片最暢銷的藝人。

1975年,他為好友雅克·庫斯托的輪船"加里普索"("Calypso")號專門寫了一首歌"加里普索"("Calypso")。

他後來還為雅克寫了四首沒有發行的歌曲"風般的阿爾西昂("Alcyone,TheWind")、"鯨之歌"("WhaleSong")、"十一月的風暴"("StormsOfNovember")和"藍藍水世界"("BlueWaterWorld"),而其中"風般的阿爾西昂"是為雅克的另一艘船"阿爾西昂"("Alcyone")號寫的。

1976年,開辦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77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噢,天哪!》("Oh,God!")。

同年,貓王去世,詹姆斯·波頓(JamesBurton)等三名貓王原樂隊成員加入約翰丹佛的樂隊,並發行了專輯《我想生存》("IWantToLive")。

1978年,發行了同名專輯《約翰·丹佛》("JohnDenver"),以搖滾風格為主。

1979年,鄧小平同志訪美,約翰·丹佛應邀在華盛頓的肯尼迪文化中心為鄧小平同志演唱了自己的拿手曲目。

1981年,他與"世界三大美聲男高音"之一普拉奇多·多明戈(PlacidoDomingo)合唱了一曲"或許愛"("PerhapsLove")。

他還到過中國、前蘇聯演出,並熱衷於慈善事業和環保事業。

他在同年為中國之行創作了歌曲"上海的微風"("ShanghaiBreezes")。

1982年,與安妮·瑪塔爾離婚。

1984年,再次為冬奧會創作主題歌"只是一個夢"("JustADreamAway")。

1985年,他到蘇聯演出,成為美國第一個在冷戰(ColdWar)時期到蘇聯演出的歌手。

其錄音於2007年發行。

1986年,他到愛爾蘭演出,有演出的錄像,但從未正式發行。

同年,他為紀念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全體成員創作歌曲"為我飛翔"("FlyingForMe"),收錄在專輯《同一個世界》("OneWorld")中。

同年,與蘇聯歌手亞歷山大·格拉斯基(АлександраГрадского)合唱歌曲"我們為何要製造武器",歌曲講述了一個美國人和一個蘇聯人各自的成長經歷,對戰爭作出了深刻的反省,發出了渴望和平的吶喊。

1988年,與澳大利亞歌手及演員卡桑德拉·迪蘭尼(CassandraDelaney)結婚,並在服葯治好不育症後生下一女。

1989年,發行單曲"種植、保護樹木"("PlantConservationTrees"),呼籲大家盡可能多地種植樹木。

1992年,在中國北京舉辦了演唱會。

1993年,與卡桑德拉·迪蘭尼離婚。

1995年,他在二月為了救助瀕危野生動物舉辦了一場演唱會。

同年,他創作了兩首新歌"拯救之時"("HealingTime")和"彷徨的靈魂"("WanderingSoul"),並於8月在演唱會中演唱了它們。

但可惜的是這兩首歌都沒有發行。

1997年,雅克·庫斯托逝世,他為庫斯托專門創作了一首歌曲"藍藍水世界"("BlueWaterWorld")並於6月將其演唱。

但還沒等到這首歌發行,他就在加利福尼亞海灣因飛機失事不幸身亡,終年53歲。

他在逝世前兩周與休斯敦交響樂團合作舉辦了最後一場大型演唱會,結尾的那首同樣未發行的歌曲"回歸黃石河"("Yellowstone,ComingHome)成為了他的絕唱。

C. 急!! 美國很有名的歌手 (要已經去世了的)

【個人簡介】
Kurt Con,著名樂隊Nirvana(涅磐)主唱,20世紀九十年代搖滾樂壇巨星。
姓名: Kurt Con / 柯特·科本
身高: 174cm
體重: 55KG
出生日期:1967年2月20日
出生地點:美國馬里蘭州阿伯丁市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如果說,整個搖滾史是一部令人感嘆的傳奇故事,那麼這當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創造的。他們的樂壇生涯雖然短暫,卻轟轟烈烈,服葯過量而身亡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心臟病突發猝死在浴缸內的「大門」樂隊主唱吉姆·莫里森、上吊自盡的後朋克樂隊「快樂分裂」的靈魂人物伊安·柯蒂斯,以及飲彈身亡的「涅磐」樂隊主唱柯特·科本。
他們的離去在他們各自的音樂成就上又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劇色彩,甚至是一道神化的光環,而其中的柯特·科本,更被認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搖滾樂唯一的神話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柯特·科本出生於美國西北部小城阿伯丁,父母的離異給他的童年蒙上了陰影,悲慘的生活埋下了他性格中反叛的根芽。1985年,柯特和好友奎斯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鼓手幾經更換選定了戴夫·格羅爾,兩年後樂隊正式命名為「涅磐」,開始在公共劇場和大學校園里舉行演出,簽約「地下流行」公司之後,「涅磐」先後發行了第一張單曲唱片《情話/大人物》和首張專輯《漂白》,他們的音樂吸引了一大批主流硬搖滾歌迷,以至於許多評論將「涅磐」誤認為金屬樂隊,但主唱柯特·科本並沒有改變初衷,他仍然試圖走出一條非主流的道路。
1990年以前,「涅磐」分別在全美、全歐及北美西海岸成功的做了數次巡演,億萬的搖滾樂迷又多了一個為之瘋狂的偶像。
1991年4月30日,「涅磐」樂隊與大唱片公司「格芬」簽約,(小標題:躋身主流)同年錄制了革命性的專輯《別介意》,《少年心氣》等旋律經典、情緒激昂瘋狂的佳作,在美國甚至把邁克爾·傑克遜擠下了台,坐上了公告牌排行榜的第一把交椅。巨大的商業成功改變了另類音樂不能帶來利潤的現象,帶動了大批非主流樂隊紛紛轉入地上。
在成為超級偶像的同時,柯特·科本遇上了一生中的摯愛——朋克樂隊「洞穴」的女主唱科特妮·洛芙,1992年秋天他們的女兒弗朗西絲降生,夫婦二人因為吸毒一度失去了對女兒的監護權,本來就處於成功的巨大壓力之下的柯特·科本,受到丑聞和嚴重胃病的困擾,已經很難在音樂創作中享受到樂趣,甚至嘗試過自殺。專輯《在母體中》和《亂倫》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誕生的。
1993年12月16日,「涅磐」和MTV頻道錄制了一場經典的「不插電」演唱會,原汁原味的木吉他和輕松溫柔的演唱,展現出柯特·科本的另一種魅力,也改變了許多人對搖滾樂的偏見。
盡管事業還在蒸蒸日上,柯特·科本還是變的越來越極端,越來越憤世嫉俗,台下瘋狂叫喊的歌迷,甚至他深愛的妻子和女兒,都無法挽回他內心的絕望,1994年4月5日,柯特用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
4月8日,他的屍體被人發現,他自殺的死訊傳向全世界。柯特·科本在遺書中寫道,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記住「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他終於像樂隊名字「涅磐」一樣,超越了生死的境界,十三年後的今天,他27歲的生命,依然是搖滾樂神壇上英雄的化身。
編輯本段【簡明傳記:柯特的一生】
目前已有一描寫KURT傳奇一生的紀錄片<昨天>問世,第二部也已在籌備之中,由她妻子擔任製片人.
編輯本段〖Ⅰ童年〗
Kurt1967年2月20日出生於美國西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市。阿伯丁是一個不算繁華的小城,距西雅圖不到百里。但阿伯丁地區的自殺率卻名列全美前茅。這便是Kurt成長之處。
Kurt的家庭在當地還算小康:父親Donald Con和母親Wendy Con加上Kurt和他妹妹,四口之家,又有著姑舅叔姨等一大籮親戚,所以Kurt曾經回憶自己「是個及其幸福的小孩」。
1975年Kurt剛滿8歲時,他父母由於感情裂隙而離異。他們忙於爭吵及財產,留下幼小的Kurt在一旁似懂非懂的看著。
這是Kurt一生中第一個重大事件,從此原本活潑、愛表演的Kurt變了,他內向,將一切只藏在心底。以後在NirVaNa中呆過的樂手大多來自離異的家庭。然後,Kurt開始喜歡和街上邋遢的窮孩子們一起玩,因為「他們很酷」。而在此之前,其母Wendy一直反對Kurt「自降身價」的和下層交往。 Kurt開始違抗父母,游盪不歸,曠課……在其他人眼中,他成了問題兒童。
小學時,Kurt立志要當一個明星,像John Lennon一樣。他開始練習打鼓,甚至參加了小學的樂隊,但總是學不會識譜。在父母離異後,他學會了用音樂作為逃避和武器。
1981年2月20日,Kurt14歲生日。他得到一把二手電筒吉他作為生日禮物。從此Kurt放下架子鼓操起了吉他。
嗯……當時Kurt所在的小城無法找到真正的朋克樂磁帶,而他腦海中的朋克無非即是將電吉他音量調到最大的三個大三和弦加上聲嘶力竭的叫喊。
也許Kurt在當時還說不上朋克,但他自小便已是個畸零之士,他同父母給他安排的前程格格不入,他同那個郁悶的小城格格不入。他沉迷於音樂,畫畫,歌唱。他的靈氣和敏感使他的思想掙脫了束縛,他的靈魂終於找到了一個避難所,那兒比他支離破碎的家庭溫暖。他期待著有朝一日離開這一切,全身投入那迷茫盡頭的歸宿。
編輯本段〖Ⅱ小城〗
高中,柯特開始吸食大麻。
1985年夏,即將高中畢業的Kurt輟學。他的母親和教師們無法理解。高中Kurt的美術老師對他繪畫中的「憤怒感」印象極為深刻,所以在他的幫助下Kurt已得到了好幾所大學的獎學金,升學不成問題。
Kurt的母親Wendy問他打算干什麼。Kurt說他將以音樂為生。Wendy對此冷笑不已,她要求Kurt必須找份謀生的職業,否則她不準備養一個「音樂家」。Kurt卻依然成天在家裡死克吉他。終於有一天他回到家門,發現自己所有的東西被放在一個箱子里,擺在飯廳的地板上。Kurt住到了父親家。在繼母和父親勸說下他參加了海軍徵兵考試。他被錄取,但在簽字之前他收拾東西,從父親家揚長而去。
他終於無家可歸,游盪在窒息的阿伯丁街巷,睏倦時他蜷縮在阿伯丁北橋的橋洞中睡去。在這里他就著余陽看完了Arthur Rimbaud(蘭波)、William Burroughs (?)、S.E.Hinton(?)的著作, 風雨寒夜中他躺在土坑裡期望著日出時的溫暖。飢餓了他從威西卡河暗綠的河水中釣些小魚充飢:多年以後北橋橋墩上當年Kurt留下的塗鴉和文字,將被譜成一首叫做something in the way 的娓娓動聽的歌。
那些日子,Kurt第一次結識了真正的搖滾樂隊,the Melvins,雖然他們還僅限於翻唱成名者的歌曲。最重要的,他開始進入朋克的世界,接觸到對他影響極大的原始韻律。然後,他跟在the Melvins成員屁股後面轉東轉西,學習他們的排練,自己偷偷的寫一點歌,無所事事,塗鴉,閑盪,露宿街頭,音樂。
1985年底,Kurt和Dale Crover 、Greg Hokanson一起開始排練自己的作品。他將自己第一自樂隊命名為Fecal Matter。後來這支樂隊錄制了一盤小樣,Kurt的第一盤正式小樣。那時Kurt還未成型,噪音+重金屬節奏其實並不是Kurt自閉的內心。
編輯本段〖Ⅲ 破繭〗
Fecak Matter 很快就難以後繼了。這非常自然。但Kurt在這段日子裡已經成長,更重要的,他結識了死黨Chris Novaselic,以後涅磐的低音司掌者。
Chris有時常將自己的名字拼為Krist,就像Kurt喜歡用Kurdt,Con也即是Kon一樣。
Krist,1965年5月16日出生於加州的康普敦,其父母是從克羅埃西亞來的移民。其全家於1979年遷至阿伯丁。同Kurt一樣,Krist安靜,沉悶,只喜歡聽搖滾樂。1983年其父母離異,他無所事事的從高中畢了業,就呆在家裡苦練吉他。在the Melvins排練使他遇到了Kurt,兩人同病相憐的成了死黨。之後他們開始一起排練。由於在所認識的人之中只有一個叫Aron Burckhard的人自己有一套鼓,所以三個人湊成了伙。
但是,由於三個人音樂理念不同,Krist喜歡60年代嘻皮和迷幻搖滾,Kurt則是地地道道的朋剋死硬分子。Aron的愛好是主流重金屬,他對朋克毫無興趣。 盡管如此,他們依然夜以繼日的操練,並等待著什麼時候能有一場演出……
奧林匹亞,據阿伯丁50公里的城市,華盛頓州的州府,當地的文化中心。地下音樂正在那裡悄然生長。Kurt曾經在這里第一次對這台下唱出自己的詩——但是他太緊張,台下幾乎沒人注意到台上那個黃毛小子的叫喊。有一些例外,Dylan Calson 和Slim Moon注意到Kurt那未充分表露、但掩飾不住的敏感氣質,在Kurt唱完後走過來對他說,這非常有味道。從此之後他們成為終生的朋友。這兩個人是奧林匹亞地下音樂圈的人物,
Kurt稱他們為加爾文主義者:他們的旗幟人物Beat Happening樂隊的Calvin Johnson宣揚一種「自然,和諧,童真」的人生觀。Kurt喜歡他們,因為他們在靈魂深處是相通的。從此Kurt頻繁的往復於阿伯丁和奧林匹亞之間。
之後,終於有了第一場演出。在小城雷蒙得,為一個金屬樂隊作暖場。但這只是Kurt向中產雅皮發泄不滿的玩鬧。真正的唱出自己的歌還是回到了奧林匹亞:在Kurt曾經上過台的Gescco禮堂,聽眾只有十個人。當演出開始,台上台下情緒高漲,興奮異常。Kurt從中看到了自己音樂的力量。
編輯本段〖Ⅳ 單曲〗
關於Kurt的第一支樂隊,有過許多不同的名稱:最初的Skid Row;然後是Throat Oyster、Pen Cap Chew、WindowPane、Ted Ed Fred…… 最後是Nirvana涅磐。
Nirvana,梵語音譯,佛教的終極旨趣。其實西方搖滾樂圈中佛教用語非常時髦,Kurt和Krist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但這又的確是一個卓然出眾的名字,Kurt的一生,冥冥中似乎歸宿於此。
漸漸的樂隊開始有了擁蹙,人們喜歡這個沉默的金發小伙,有人來看他們排練。Kurt有了第一個女友Tracy Maramder,她住在奧林匹亞。Kurt在阿伯丁被房東趕出門時Tracy讓他搬過去,於是Kurt第一次有了一個窩。Kurt堅持要用樂隊偶爾參加演出的錢分擔一部分房租,Tracy則認為與其如此不如他去找一份工作。Kurt一聽這話就要賭氣出門,Tracy到後來也就沒了脾氣。但Kurt終於去打工了;他每天開著破車和另兩個同事去送貨,但他不久就厭煩了,那兩個人高馬大的同事對他十分不滿,而他則說「我沒法和那兩個俗人相處」。這段時間他的胃被弄壞了。這將是今後折磨他甚至誘導他致死的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只能用麻醉劑來麻痹自己,甚至毒品。
1988年1月23日,Nirvana錄制了第一盤小樣。地點是全城最便宜的「關聯」錄音室,錄音師Jack Endinno,這個人是西雅圖地下音樂教父之一。Nirvana對這盤小樣極為自豪,Kurt說:「這的確是好音樂」。Endinno也喜歡這盤小樣,並將其中一份樣帶送給了Jonathan Poneman,後者在幾個月前剛剛和布魯斯·帕維特創立了「地下流行」公司,急需一些新樂隊來擴充隊伍。Poneman聽到這張小樣後,立即被Kurt的聲音打動了。他將涅磐的樣帶帶到了音樂廣播網公司,滿懷熱情的向那裡的朋友推薦涅磐:「這支樂隊想找個鼓手,誰想發家致富就趕緊上啊。」但那裡的圈內人士認為涅磐太過突兀同是市場並不會好。帕維特則認為涅磐太過『搖滾』,不夠『地下』。
Kurt將樣帶四處投遞,寄到所有他所知的獨立唱片公司。他寄出了大約20盤樣帶,收到了一大堆回信,和各式各樣的小禮物,包括洋娃娃、糖果和裝著假螞蟻的舊避孕套之類,就是沒有他渴望的試音通知或邀請。
最終還是Poneman給Kurt打了電話。Poneman眼中的Kurt是個非常靦腆、非常恭謙的青年。但Krist喝醉了酒,在一邊胡攪蠻纏。Poneman竭盡全力讓自己冷靜,不理會Krist,並說服涅磐在不久的將來先出一支單曲。接下來對Nirvana而言最重要的事是找一個合適的鼓手。對Aron而言,他參加排練只是為了玩玩,犯不上如此辛苦。他依然留在阿伯丁,並指望有朝一日當上經理。漸漸的Kurt同他失去了聯系。接下來的鼓手是Dave Foster。Kurt覺得他水平一般,但還是接受了他。但不久由於觸犯了市長的兒子而被判刑一年。Kurt不得已又請回了Aron,但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參加排練。於是之後的接替者是Chad Channing,他也來自父母分居家庭,同Kurt一樣從高中退學。
1988年6月11日,Nirvana錄制了第一首發行單曲Love Buzz。B面則是Big Cheese。盡管kurt對自己的第一張單曲是翻唱作品十分不滿,但錄音棚的誘惑終於壓倒了一切。
1988年11月,Love Buzz/Big Cheese上市。地下流行公司採取了一種新的促銷方式發行:他們只印製了一千張單曲唱片,以手寫編號,限量預定。果然此舉使這張單曲取得成功。1988年底,Kurt同Tracy到西雅圖去玩,聽到電台正在播放Love Buzz,他們興奮異常,他從未想到會達到這一步:這已是超出了他最大野心之外的功成名就。
編輯本段〖Ⅴ 巡演〗
1988年12月24日,涅磐開始了首張專輯的錄制工作,到翌年一月,錄制工作完成。Endinno向他們出示的是共606.17$的錄音費。NirVaNa的所有人都無法承受這筆「巨款」,結果是由Chad的朋友Jason Everman代付的賬。
到1989年2月,樂隊開始在美國西海岸作小型巡演。正好Kurt此時對邊彈吉他邊唱歌還要記住歌詞十分不習慣,於是NirVaNa暫時有了第二吉他手Jason Everman,他的吉他不錯,又有一頭長發,也來自父母離異家庭,甚至他也在阿伯丁住過。
在巡演過程中,他們從一個公益廣告牌上得到靈感,將首張專輯名稱定為《Bleach》(漂白)。1989年6月Bleach正式發行。剛開始並不被看好,但不知觸動了那根社會神經開始一天一天暢銷起來。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居然賣了35000張以上,創下地下流行公司的新紀錄。
從Bleach開始,一種新的音樂漸漸的浮出地面,站穩了腳跟。隨後是第一次全國巡演。這是一次包括26場演出的「飢渴的朋克搖滾之旅」(Krist語),首場演出1989年6月22日在舊金山舉行。由於沒有錢請經紀人,他們自己安排整個過程。對一個剛起步的小樂隊而言,巡演是艱辛甚至殘酷的。但是,這般伙計依然能夠苦中作樂:「我們是窮困潦倒,可是天哪,我們頭一次看到了全美國。」
更重要的是他們正漸漸有了聽眾。大學的電台里開始播放About a girl、Blew、School等,巡演時聽眾會跑到後台來,對他們說:「哥們,你們可真酷啊」。另一個收獲即是他們也養成了在台上狂砸一氣的習慣。所以車子開得越遠他們手中的家當就越來越少。
這種狂砸亂扔的行為並沒有給樂隊帶來太多的麻煩,真正的問題是Kurt、Krist和Jason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劇烈了。Jason的台風十分主流化,他喜擺出一種搖滾明星的派頭,搔首弄姿,猛甩長發。Kurt對他的忸怩作態難以容忍。「他想讓我們更搖滾點兒,我們卻想更朋克。」Krist一針見血的說明了問題。而Jason毫不隱瞞自己喜歡金屬搖滾,他認為Kurt「和任何一個鼓手、貝司手合作他的歌,都不會有太大的不同」。正是由於在音樂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使Jason最終離開了涅磐。以後他在幾個金屬樂隊中擔任過吉他手。
在繼續的巡演中Kurt的胃開始每況愈下。當終於堅持到結束,卻又開始了歐洲巡演。他們在42天里作了36場演出,在歐洲收到了出乎預料的歡迎,演出場場爆滿。
編輯本段〖Ⅵ 新歡〗
歐洲巡演結束後,Kurt開始注意到地下流行公司已漸漸到了破產邊緣。他們無力繼續為涅磐加大宣傳,樂迷們到處都賣不到樂隊的唱片。終於涅磐開始尋找更大的公司。Poneman和帕維特試圖挽留,但Kurt決心已定。盡管感到內疚,但金鱗終非池中之物,涅潘需要更廣闊的翱翔。
1991年4月,涅磐轉投芬格公司旗下。之所以在眾多大公司中選擇芬格,重要的一點是Kurt喜歡的Sonic Youth樂隊也在這里干。涅磐從這次轉讓中得到287000$,不含稅。同一時間Kurt也漸漸疏遠了Tracy,他結識了Tobi Vail,她是個女權運動者,能力很強,而且長Kurt幾歲。其實kurt和她並不適合,這段感情並不會長久。
同感情相比,這時Kurt更痛苦的抉擇是告別合作已久的鼓手Chad。Chad的鼓聲悶而軟,Kurt和Krist早就對他不滿。同Jason一樣,他在音樂理念上也與Kurt有所不同,盡管他們都喜歡一樣的朋克,但Chad頂多隻能算達到嬉皮的程度,而非涅磐本身的悲觀疾世。他們日漸離心,終於Chad提出離去。Kurt一言不發,告別完全是Krist在說話。後來Kurt說:「我覺得就象剛殺了個人。」
接下來他們換過了不少鼓手,但基本上都扮演客竄的角色。直到出現了Dave Grohl。
Dave1969年1月14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沃倫。6歲時父母離異。高中時組建了他的第一支樂隊,當時他彈吉他。當他發現樂隊鼓手技術太粗糙時,便自己做到鼓架前狂練鼓技,他瘋狂的扒帶,16歲時加入了當地的Scream作鼓手,並就此退學。
Kurt他們在Scream的演出時第一次聽到了Dave的鼓聲。當時他們就想,天啊,真是個了不得的鼓手。要是他在我們這兒就好了。
1990年9月,當Dave所在的Scream巡演到洛杉磯市,樂隊的貝司手因為感情問題退出,巡演停止,Dave囊中羞澀進退兩難,他的朋友、the Melvins的奧斯本讓他同涅磐聯系,在短暫的交談後,Dave立即飛到了西雅圖。
也許是這段時間各種變動過於激烈,加上雖然和芬格公司簽了約,樂隊卻總是缺少現錢,Kurt在情緒低落中染上了真正的毒品。當Krist和Dave得知此事後焦急萬分,Krist是個酒鬼,Dave在中學時就吸過大麻,但他們知道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們都愛著Kurt,勸他不要玩火自焚。但畢竟這危險的一步已然邁出。
編輯本段〖Ⅶ 愛情〗
涅磐正式同芬格簽約之後,樂隊來到了洛杉磯,准備錄制新專輯。他們下榻於橡木大廈,正是在這兒,Kurt遇到了那個和他痴纏愛恨、相伴殘生的女人Courtney Love。
Courtney 1965年7月9日出生於舊金山,3歲時父母離異,她隨著母親過,其母生活混亂,在她7歲時搬遷到紐西蘭,小Courtney被留在親戚家。從小Courtney 成了學校中的小嬉皮,不斷的被一所又一所的小學掃地出門,被無數的心理醫生治療過。而她更是變本加厲,學會了在商店裡偷偷摸摸。1973年被送回紐西蘭其母家裡,母親將她托給一個保姆,那保姆家中大量的藏書使她安靜了一年。隨後又被送回美國,接下來四年裡,她「想盡辦法被人逮住,結果真的被逮了」13歲,Coutney被送回少年教養院。恰恰是在這里,一個實習醫生給了她三盤磁帶:Pretender、Squeeze、Sex Pistols。自此以後,朋克成了她心靈的支柱。
終於從教養院得到自由後,Coutney 輾轉於各地,她曾在日本和台灣當過脫衣舞娘,也到過英國,同那裡的朋克們打的火熱。她也曾多次組過樂隊,還在Alex Cox的電影Sid and Nancy中扮演Nancy。1989年在洛杉磯組建Hole樂隊,開始在地下音樂界有名起來。
1990年Countney同Dave混到了一起,他們有一度關系極為親密,但Courtny對Kurt是有著好感的,她曾托Dave送了一個心形的盒子給Kurt,內中裝有一個小海貝、一個松果、一隻小茶杯和一個小小布娃娃。
後來當有人問及Courtney為什麼會喜歡上Kurt時,她竟然露出了少有的羞澀而且結結巴巴起來:「我也不知道。我覺得挺不好意思的。我就是覺得他真的挺好看的,他真的很酷,他有一雙非常漂亮的手,他真的很漂亮。我解釋不清。」他們的愛火開始蔓延。Kurt視她為自己沉悶生活的救星:「我從未見過如此坦率和富有魅力的人。她就象是一塊引發種種趣事的磁鐵……」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們兩個並不僅僅是在感情游戲,而竟決定結婚。對他們來說,這是個極不容易做出的決定,因為他們的家世、他們所受的傷害、他們的朋克信念都與這個決定格格不入。但他們終於結了婚,相伴到終。
編輯本段〖Ⅷ 沒事〗
1991年5月開始錄制第二張專輯:Nevermind,地點是加利福尼亞州的音響城錄音室。錄音結束後,涅磐便作為Dinasour Jr的熱身樂隊開始了一場美國西海岸巡演。當他們走過一個又一個城市時,人們開始發現,涅磐得到的喝彩聲已經遠遠蓋過了巡演的主角Dinasour Jr。8月,和Sonic Youth 一起開始歐洲巡演。這些日子也許是Kurt最快樂的時光,他無牽無掛,對未來充滿了嚮往。
回到美國他們便著手拍攝Smell like teen spirit的MTV,預算是000。Kurt本來想搞一些朋克電影似的東西,但導演Sam Bayer卻是個深知流行精髓的人物。兩方面妥協的結果如大家所見,這部片子除了其另類的外觀之外其實也有著全部的潮流成分。
1991年9月13日Nevermind首發式在西雅圖舉行,從此Kurt他們開始了長期無聊老套的宣傳活動。大家都認為Nevermind是一張好專輯,但即使是最樂觀的人也未能對它的暢銷有過多的奢望。公司一部分人認為它只能賣50000張,而最具鼓舞力的說法是如果經紀人的確極夠賣力,如果公司的確極夠賣力,如果樂隊的確極夠賣力(這似乎很難),那它可能,僅僅是可能,成為金唱片(500000張)而且需要一年。
但事實證明所有人的確是極賣力的。樂隊開始了宣傳演出的行程,公司為他們安排了不計其數的采訪、活動、節目,以至以至擔心宣傳力度不夠的Kurt後來心有餘悸的回憶:「我們稀里糊塗的接受了無數的采訪……這是個教訓。」Kurt曾指望這些采訪有助於他們賣出100000張唱片。Nevermind正式上市是9月24日,當時共有46251張唱片送上全美的貨架。伴隨著涅磐巡演活動的是漸漸打開的銷路,而Smell like teen spirit也開始在MTV台的非主流節目出現。然後隨著巡演的進行,采訪他們的媒體人物也漸漸開始從非主流圈子變成了Pop節目圈。甚至「熱門金曲40首」等節目的記者也混跡其中,Nevermind無聲無息的進入了排行榜,甫一進榜即達到114名,這對熱門樂隊是不屑一顧的,但對非流行音樂而言確屬難得了。
Kurt和Krist都開始意識到他們的Fans開始變種,從以前的學校青年、地下音樂圈的朋友變成了潮流青年、金屬樂迷、諸如此類,他們開始表現出對聽眾的不信任感:「我注意到有許多沒勁的人來看演出了,他們開始讓我神經緊張。」正是由於這種神經緊張,Kurt在台上狂砸一氣的作風開始愈演愈烈。有人挖苦說「因為現在他們砸的起了」。
就在此前後,洛杉磯一支也叫涅磐的樂隊狀告他們侵犯隊名權,此案最後由洛杉磯一家法庭調解,新涅磐出資賣下用名權。Kurt他們開始感到了名聲之累。他們的出名似乎更多的招來了附庸風雅、趨炎附勢者,也招來了各種眼紅妒忌的流言風語。但初嘗成功的Kurt畢竟還有點沾沾自喜,還不曾對名聲有太大的憂慮。只有到了名聲鋪天蓋地的一天,只有他被逼得無法再保持Kurt Con本色的一天,他才會象瘋子一樣拚命掙扎反抗,直到以最寶貴的一切殊死相爭。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