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萬方
《同濟大學學報》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當時的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在校長阮尚介的提議下編輯出版了學校的第一本學報《同濟》,為雙月刊,黃勝白任總編輯。《同濟》全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內篇,皆極新學術,所以供專家攻研者,其選材說理不厭高深;第二部分為外篇,凡其所說,但求可行,不為高論,供一般國民閱讀;第三部分為雜篇,包括記事、書信及新書介紹等。這本刊物出版後,被國內有關學者譽為吾濟之理想雜志。在這之後,學校又先後出版過《自覺月刊》、《同濟雜志》、《同濟醫學月刊》等多種學術性刊物。新中國成立後,同濟大學於1956年開始編輯出版《同濟大學學報》,為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季刊,16開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復刊,1995年起改為雙月刊,1997年改名為《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起改為月刊。
自1956年至2011年底,該刊已出版發行了39卷共290餘期,發表了學術論文7300餘篇。在這些論文中,不乏有學術大師的力作。如兩院院士李國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發表論文,其中他在學報1994年第4期發表的學術論文至今仍被相關學術研究引用。由於學報所刊登的論文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學術水平、創新性以及較強的應用價值,所以經常被國內外有關科技人員參考、引用和應用,為促進我國科研發展和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該刊2002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4年榮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5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6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選「第六屆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08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榮獲「第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2010年被評為「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10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1年入選「2011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入選「2011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
紙板發行方面,不僅在國內有大量的訂戶,而且通過中國國際書店向國外發行,並與德國、日本、美國等60餘所大學建立有刊物交流關系。網路發行方面,根據國內4個期刊全文網站及本刊網站的不完全統計,2010年網路閱讀量近200萬次,論文下載量50萬余次。影響力方面,根據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數據表明:該刊年復合總被引頻次為6756次,復合影響因子為0.904,在我國431種綜合類科技期刊中分別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國151種土木建築類專業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0.958,排名第17;在我國135種交通運輸類專業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1.149,排名第8。根據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統計數據表明:該刊在我國71種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學報中綜合影響力排名第2。
出版單位:同濟大學學報編輯部;主編:李傑;主任:趙惠祥 刊名: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
主辦: 同濟大學
周期: 雙月
出版地:上海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009-3060
CN: 31-1777/C
郵發代號: 4-637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曾用刊名: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創刊時間:1990 德法哲學
建築文化與城市研究
管理與經濟
法學論壇
文化產業研究
語言學與語言教育
國際問題研究
政治學 創辦於1980年,本刊是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理論為指導,貫徹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要反映本校的兩個文明建設,刊發學術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導教學實踐,交流科教學術信息,促進科教學術的繁榮發展。
2.收錄情況
被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錄;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資料庫CMCI》收錄;
進入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 基礎研究
臨床研究
經驗交流
短篇報道
調查研究
敘評
綜述(增刊) 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榮獲「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
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執行優秀獎
2009年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投稿前最好先閱讀本刊,以便對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問題。
1 作者和單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郵編分別列於中英文題目之下,單位的英文名稱應是系統內認可的、符合規范的。
2 個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體作者,應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應有簡短的中英文自傳:姓名、性別、學位、職稱、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頁的左下方。副高職稱以上的作者應有親筆簽名。
3 受資助的情況(資助單位、項目名稱、合同號)用中英文分別列於文稿左下方。
4 所有稿件都應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論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作者應能使讀者通過閱讀摘要就能掌握該文的主要內容或數據。為便於國際讀者檢索並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應比中文摘要更詳細。
5 每篇文章應標注中英文關鍵詞各3~8個。
6 縮略語、簡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現處必須寫出全稱並註明以下所用的簡稱。如新術語尚無合適的中文術語譯名可使用原文或譯名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7 用於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要使用阿拉伯數字。
8 研究對象為人時,需註明試驗組、對照組受試者的來源、選擇標准及一般情況等。研究對象為試驗動物時需註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9 葯品、試劑使用化學名,並註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位和生產時間。
10 儀器、設備應註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
11 圖和表格與文字的內容不要重復,圖、表應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圖意、表意。圖題和表題均應中英文對照。
12所引的參考文獻應僅限於作者親自閱讀過的。未公開發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發表的著作如確有必要引用,可用圓括弧插入正文或在當頁地腳加註釋說明。原文作者若不超過3人應將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間用「,」隔開,3位以上作者則列出前3位,逗號後加「等」。
㈡ 被親生兒子追廢為庶人的皇太後是誰
中國古代史書很少記載女子的本名。
所以我們只知道,她姓何,是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縣)人。
她最初入侍皇子壽王李傑。因為她婉麗美貌有智慧,很受李傑的喜歡。
文德元年(888年),李傑的哥哥唐僖宗逝世後,兒子年幼,宰相們商議擁立僖宗最年長的在世弟弟,即李傑的另一個哥哥吉王李保;但宦官楊復恭手裡有神策軍,槍桿子里出政權。
於是,李傑改名李敏,再改名李曄,被楊復恭迎立為新帝,就是唐昭宗。何氏就這樣成為了皇帝的女人,被立為僅次於皇後的淑妃。
何淑妃不知何年生下皇長子德王李祐,大順三年(892年)生下皇九子輝王李祚。還有一個女兒,被封為平原公主。
後來昭宗立皇長子德王李祐為皇太子,改名李裕(示字旁),並且從中書省宰相王摶等所請,冊何淑妃為皇後。也有記載說立後立太子是光化元年(898年)四月的事,且五月因立後而大赦。
朱全忠殺死昭宗後,蔣玄暉矯詔立李祚為皇太子,改名李柷,監軍國事。當日宰相柳璨、獨孤損又矯何皇後之令,稱昭宗系為裴貞一、李漸榮所害,令太子於柩前繼位,即唐哀帝。何皇後被正式尊為皇太後,但是不久被朱全忠殺死。
太後死了可是大事,百官都對皇帝進行了奉慰。但是,等程序走完了,哀帝就下了一道詔書:
皇太後位承坤德,有愧母儀。近者凶逆誅夷,宮闈詞連丑狀,尋自崩變,以謝萬方。朕以幼沖,君臨區宇,雖情深號慕,而法難徇私,勉循秦、漢之規,須示追降之典。其遣黃門收所上皇太後寶冊,追廢為庶人,宜差官告郊廟。
翻譯過來,大概的意思是:皇太後不配母儀天下,在宮闈里搞出性丑聞,最近和她私通的元兇逆臣蔣玄暉伏誅,她也就自殺謝罪了,朕年幼君臨天下,也對母後去世很懷念傷心,但法不容情,朕勉強遵循秦、漢朝的規矩,必須做一些事。派黃門收回之前奉上的皇太後寶冊,追廢皇太後為庶人,並且派官員把這事去宗廟告訴祖宗。
這道詔書一下,等於宣布何太後是自殺的,否認了兇手的存在性,而且開除了何太後的皇家身份,甚至等於不承認她是昭宗的妻子,於是哀帝成了庶人所出嗎?
反正,上謚號、和先帝合葬這種待遇,都與何太後(何庶人?)無緣了。
胡先生註:子而廢母,是復晉峻陽之事也。
大概朱全忠及其黨羽以為,有晉惠帝司馬衷廢楊太後(峻陽陵為晉武帝司馬炎陵墓)的先例在,哀帝追廢母後也是有理可循的吧。
然而,楊太後楊芷並非晉惠帝生母。其他慘遭廢黜的太後里,後趙劉太後不是石弘生母,唐朝韋太後不是李重茂生母。而何太後卻是真正十月懷胎生下哀帝的人。
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親生兒子廢黜的皇太後!
㈢ 有沒有知道包括萬,發,連,玉,宗的趙氏家譜的啊急用啊~~~~~!~!~!~!~謝謝
萬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於芮國(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城南,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0年為秦所滅),史稱芮伯。春秋時,傳至芮伯萬,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後因芮伯萬寵姬太多,便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萬"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畢萬,乃畢公高之後,因輔佐晉獻公有功,受封於魏(今山西芮城北,原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功滅,把他封給了畢萬),又稱魏萬,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稱萬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族復姓葉萬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萬氏。一說代北(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以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帶。)三字姓萬紐於氏改為萬氏。
4、周武王因"以萬人而服天下",其後就有人以"萬"為姓氏。
5、古代有弈葉的人,曾居住在陰山北面的萬紐於山,他的後代以居住地為氏,取山名的第一個字"萬"作為姓氏。
二、遷徙分布
萬姓主要有兩個支派,即出自於芮伯萬及畢萬之後。這兩個支系後成了我國萬姓的主要來源,自然,萬姓發祥地應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大致上,早在戰國之時,已有萬姓遷入山東省境,至漢代以前,萬姓乃主要繁衍於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區。漢代,萬姓已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萬姓有以"扶風"、"河南"為其堂號。換言之,主要發源於山西芮城一帶萬姓,在後來不久卻稱盛於今河南北部及陝西關中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河南一帶由於他族改姓萬,使得萬姓家族的隊伍更加龐大,同時,又因北方戰亂之故,萬姓同其他士族一樣,又不得不大舉南遷。早期主要南遷繁衍於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後不斷向四周擴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顕西堂":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顕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郡望】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相當今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河南郡: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四、歷史名人
萬 章: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修:漢代扶風人,平河北立大功,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大將軍。封槐里佐樹侯。
萬安國:北魏代郡人,大將軍,大司馬,封安成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長多種樂器,著有《樂譜》。
萬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詩,文詞俊秀,與賀知章揚名上京。
萬敬偳:唐代廬州人,三世同堂,力盡孝道,高宗詔表,居所改名成孝里。
萬齊:唐代,代宗欽點翰林院大學士,後升殿前侍郎。
萬楚:唐代,代宗開元進士,善攻詩聞名。
萬虎:唐代,代宗御前鎮殿大將軍。
萬彪:唐代,代宗九門提督大將軍。
萬頃:宋代浙江紹興人,十歲受帝召見誦經史、子書如流,欽賜文林郎。
萬昌泰:南宋進士。
萬子庚:南宋進士。
萬人傑:南宋,創前直諫大臣。
萬金:元代,進士,兵部侍郎。
萬玉:元代,進士,升傳宣太史,時人稱萬氏三龍。
萬清:元代,進士,升樞密院使,鎮守建昌路總管府。
萬祥元:元末,進士,翰林院編修,誥封奉政大夫。
萬安:明代,憲宗,孝宗兩朝,翰林院編修大學士。
萬陽春:明代,進士,十歲能成詩對,十六歲中進士,兩任知縣,一任知州,誥封清禎惠民大夫。
萬宏仁:明代,武進士,副將,受昭武將軍。(入川我支第四代祖)
萬全:明代,著名醫學家。
萬文:明代,大孝子。
萬元吉:明代,軍事紀監,兵部左侍郎。
萬孚:清代,四川瀘州人,道光壬午舉人。(入川我支第十六代祖)
萬泰:清代,戶部主事,詩史學家。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壽棋:清代著名國畫家。
萬 樹:清朝文學家、戲曲作家。在詞的格律方面,造詣很深。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推重。又有雜劇、傳奇21餘種。
萬香鳳:清代,江西寧義人,進士,兵部經筵講官左侍郎。
萬啟均:清代,江西南昌人,進士內閣中書,癸酉四川大主考。
萬世發:清代,江西南城人,進士,國了監,修道院助教。
萬方雍:清代,江西寧義人,廣東行走主事。
萬紹修:清代,江西南昌人,甲武恩科進士。
萬世美:清代,福建甌寧人,進士,內閣中書。
萬雲:清代,浙江仁和人,監察御史。
萬嵩:清代,順慶府人,乾隆丁酉科解元。
萬岩:清代,湖廣黃州人,乾隆庚子科解元,湖北教諭。
萬寶:清代,常州人,舉人,浙江訓導。
萬華:清代,雲南江州人,浙江知縣。
萬珍:清代,江西義安人,浙江知縣。
萬希和:清代,湖北人,舉人,湖南知縣。
萬希煜:清代,湖北人,歷廣東知縣。
萬法周:清代,德安人,副榜,歷湖北教諭。
萬在衡:清代,浙江仁和人,監生,歷湖南知縣。
萬雲霞:清代,臨江人,拔貢,歷江西教諭。
萬文選:清代,同川人,歷陝西教諭。
萬演光:清代,浙江臨安人,舉人,歷雲南教諭。
萬朝宗:清代,湖廣人,歷江西訓導。
萬承宗:清代,湖廣舉人。
萬邦彥:清代,順天府人,歷江西巡險。
萬豫安:清代,順天府宛平人,歷廣東巡檢。
萬人傑:清代,潼川人,資州學政。
萬誠:清代,涌州人,內閣中書。
萬達:清代,滿州人,戶部司員。
萬其智:清代,江西人,康熙十九年,任職納溪。
萬聽:清代,湖廣楚雄人,廩生。
萬 川: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尤精繪畫,擅長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富有天趣,為當時藝苑所推崇。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繪畫論著,影響頗大。
萬玉山:名僧、氣功大師。
萬 表:世襲寧波指揮僉事。正德武進士。於國計贏絀,河流通塞,無不通曉。通經術,熟習先朝典故。曾求學於錢德洪(緒山),宗王(陽明)學。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萬密齋(1488—1580),亦名萬全,羅田大河岸人,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大醫學家。清初被皇帝封為「醫聖」,康熙四十七年(1708),羅田知縣沈廷楨為他重建墳墓,並立墓碑。
萬福麟:民國,國民黨高級將軍。
萬濤:民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烈士。
萬家寶(曹禺):共和國著名劇作家。
萬里: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萬國權: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
萬海峰:共和國成都軍區政委。
萬紹芬:共和國江西省省長、省委書記。
萬賢國:湖南省澧縣人,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湖南省農學會與核學會常務理事、省光學會理事、省原子能農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水稻輻射育種工作,育成了「湘早糯 1號」、「湘激80—41」、「湘激80—32」、「湘激76—163」、「湘輻91—1」、「湘輻85—6」、「湘輻87—12」等。出版了《同工酶技術及其應用》、《水稻栽培》2本專著,發表了論文60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萬健:副編審,四川簡陽人。「九三」學社社員。曾任甘肅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副主編、編委、「九三」學社甘肅省委宣傳部部長,甘肅省高校學術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美學研究會理事。先後發表美學、詩歌研究、經濟等方面的論文30餘篇,詩詞80餘首,書畫70餘幅。學術研究、書畫成果已分別入編《中國當代專家學者傳略選》、《中國網路專家人物傳集》、《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
萬 錦:江西臨川人。任江西省撫州地區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在全國報刊發表文章百餘篇,主編了《年輕幹部方略》(伊犁人民出版社),主編了《贛東文學作品選》(長江文藝與報社)。
萬 燕:女,原名萬小燕,北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副高級館員。近代史研究所工會副主席,婦工委委員。
萬百萬:教授,江蘇南京人。交通大學任,博士生導師。
萬百五:教授,江蘇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學任教,博士生導師。享有國務院給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發表270餘篇學術論文。
萬德鈞:廣西玉林人。筆名魯曼。民盟盟員。廣東肇慶市群眾藝術館戲曲部主任。中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廣東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肇慶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萬一 :原名萬梃森。河北昌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霞色》、《清幽》分別參加第六屆、八屆全國美展。1987年設計「猛禽」特種鄧票一套四枚被評為銀質獎。
萬望月:陝西洋縣人。中國書協、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國書研會會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萬聯眾:天津人。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被聘為人民日報社歷聞函授部黑龍江分校常務副校長。著有《郭玲春新聞伯選評》《消息寫作藝術技巧》兩書。成表新聞論文70多篇。
萬龍驤:高級工程師。河北棗強人。沈陽汽車製造廠副廠長。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沈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萬孟儀:副主任醫師。江西省南豐縣中醫院院長,兼任政協常委醫葯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南豐縣中醫學會理事長、中華全國醫學會撫州分會理事、南豐縣醫學會理事。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四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6,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但中國姓連的不多。
「玉姓」
1.漢族中的玉姓
目前所知的玉氏資料不一致,起源待考。
2.回族中的玉姓
回族中的玉姓原為閃姓,後被賜姓玉。
「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
在元代,玉氏有鎮國上將軍、前衛系軍都指揮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魯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3.滿族中的玉姓
滿族中的玉姓,傳說來自「哈斯」,「哈斯」滿蒙文含義就是「玉」的意思。
4.傣族中的玉姓
傣族中的玉姓,是傣族現在的四大姓之一。
5.朝鮮、韓國玉姓
朝鮮、韓國玉姓。朝鮮王姓原是大姓,曾是高麗王朝的國姓。傳說後來高麗被李朝滅亡,李成桂迫害王姓國人,於是王姓族人大多改姓:加一點變「玉」、加人字變成「全」、「金」。
1、四岳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四岳的後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從也。春秋時,宋桓公之子敖(宋襄公同母弟)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鍾離,其後人稱鍾離或鍾氏; 州犁的小兒子連,遷居於南陽,便以祖父之字為姓,稱宗氏。
3、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後.
5、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並入宗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忠簡堂: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郡望】
京兆: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三、歷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後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後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於家。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於海內」也。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於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歷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梁尚書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齊藝術家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卧對之。又永業寺佛影台。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懍者,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於世。
唐代有少監宗政辯。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後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後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誌》。
三國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於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清書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後,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宗樓,衛國有宗魯。 更多內容請訪問宗澤廟館
姓發的我真就去愛莫能助了~
㈣ 付氏族譜 有(玉 萬 勤 長)嗎
萬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於芮國(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城南,姬姓諸侯國,公元前640年為秦所滅),史稱芮伯。春秋時,傳至芮伯萬,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後因芮伯萬寵姬太多,便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萬"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畢萬,乃畢公高之後,因輔佐晉獻公有功,受封於魏(今山西芮城北,原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功滅,把他封給了畢萬),又稱魏萬,其子孫以祖父的字"萬"為氏,稱萬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族復姓葉萬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萬氏。一說代北(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以北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帶。)三字姓萬紐於氏改為萬氏。
4、周武王因"以萬人而服天下",其後就有人以"萬"為姓氏。
5、古代有弈葉的人,曾居住在陰山北面的萬紐於山,他的後代以居住地為氏,取山名的第一個字"萬"作為姓氏。
二、遷徙分布
萬姓主要有兩個支派,即出自於芮伯萬及畢萬之後。這兩個支系後成了我國萬姓的主要來源,自然,萬姓發祥地應在今山西芮城一帶。大致上,早在戰國之時,已有萬姓遷入山東省境,至漢代以前,萬姓乃主要繁衍於山西大部、河南北部及四周地區。漢代,萬姓已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萬姓有以"扶風"、"河南"為其堂號。換言之,主要發源於山西芮城一帶萬姓,在後來不久卻稱盛於今河南北部及陝西關中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河南一帶由於他族改姓萬,使得萬姓家族的隊伍更加龐大,同時,又因北方戰亂之故,萬姓同其他士族一樣,又不得不大舉南遷。早期主要南遷繁衍於今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其後不斷向四周擴展,以至宋代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
"顕西堂":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顕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顕西堂集》。
【郡望】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相當今陝西麟游、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河南郡: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四、歷史名人
萬 章:戰國時期孟子門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揚名於歷史的萬姓先人。關於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於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修:漢代扶風人,平河北立大功,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大將軍。封槐里佐樹侯。
萬安國:北魏代郡人,大將軍,大司馬,封安成王。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長多種樂器,著有《樂譜》。
萬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詩,文詞俊秀,與賀知章揚名上京。
萬敬偳:唐代廬州人,三世同堂,力盡孝道,高宗詔表,居所改名成孝里。
萬齊:唐代,代宗欽點翰林院大學士,後升殿前侍郎。
萬楚:唐代,代宗開元進士,善攻詩聞名。
萬虎:唐代,代宗御前鎮殿大將軍。
萬彪:唐代,代宗九門提督大將軍。
萬頃:宋代浙江紹興人,十歲受帝召見誦經史、子書如流,欽賜文林郎。
萬昌泰:南宋進士。
萬子庚:南宋進士。
萬人傑:南宋,創前直諫大臣。
萬金:元代,進士,兵部侍郎。
萬玉:元代,進士,升傳宣太史,時人稱萬氏三龍。
萬清:元代,進士,升樞密院使,鎮守建昌路總管府。
萬祥元:元末,進士,翰林院編修,誥封奉政大夫。
萬安:明代,憲宗,孝宗兩朝,翰林院編修大學士。
萬陽春:明代,進士,十歲能成詩對,十六歲中進士,兩任知縣,一任知州,誥封清禎惠民大夫。
萬宏仁:明代,武進士,副將,受昭武將軍。(入川我支第四代祖)
萬全:明代,著名醫學家。
萬文:明代,大孝子。
萬元吉:明代,軍事紀監,兵部左侍郎。
萬孚:清代,四川瀘州人,道光壬午舉人。(入川我支第十六代祖)
萬泰:清代,戶部主事,詩史學家。
萬斯大:清朝經學家。他一生精於經學,對《春秋》、《三禮》尤有研究。為萬斯同之兄。
萬斯同:清代著名史學家,博通諸史,尤精明史。他講求志節,堅決不願在清朝為官。康熙間,應邀以布衣參修《明史》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年表》。
萬壽棋:清代著名國畫家。
萬 樹:清朝文學家、戲曲作家。在詞的格律方面,造詣很深。編有《詞律》20卷,為填詞者所推重。又有雜劇、傳奇21餘種。
萬香鳳:清代,江西寧義人,進士,兵部經筵講官左侍郎。
萬啟均:清代,江西南昌人,進士內閣中書,癸酉四川大主考。
萬世發:清代,江西南城人,進士,國了監,修道院助教。
萬方雍:清代,江西寧義人,廣東行走主事。
萬紹修:清代,江西南昌人,甲武恩科進士。
萬世美:清代,福建甌寧人,進士,內閣中書。
萬雲:清代,浙江仁和人,監察御史。
萬嵩:清代,順慶府人,乾隆丁酉科解元。
萬岩:清代,湖廣黃州人,乾隆庚子科解元,湖北教諭。
萬寶:清代,常州人,舉人,浙江訓導。
萬華:清代,雲南江州人,浙江知縣。
萬珍:清代,江西義安人,浙江知縣。
萬希和:清代,湖北人,舉人,湖南知縣。
萬希煜:清代,湖北人,歷廣東知縣。
萬法周:清代,德安人,副榜,歷湖北教諭。
萬在衡:清代,浙江仁和人,監生,歷湖南知縣。
萬雲霞:清代,臨江人,拔貢,歷江西教諭。
萬文選:清代,同川人,歷陝西教諭。
萬演光:清代,浙江臨安人,舉人,歷雲南教諭。
萬朝宗:清代,湖廣人,歷江西訓導。
萬承宗:清代,湖廣舉人。
萬邦彥:清代,順天府人,歷江西巡險。
萬豫安:清代,順天府宛平人,歷廣東巡檢。
萬人傑:清代,潼川人,資州學政。
萬誠:清代,涌州人,內閣中書。
:清代,滿州人,戶部司員。
萬其智:清代,江西人,康熙十九年,任職納溪。
萬聽:清代,湖廣楚雄人,廩生。
萬 川: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博學能文,尤精繪畫,擅長花鳥。用筆含蓄,色調柔和清新,富有天趣,為當時藝苑所推崇。有《繪事瑣言》、《繪事雕蟲》等繪畫論著,影響頗大。
萬玉山:名僧、氣功大師。
萬 表:世襲寧波指揮僉事。正德武進士。於國計贏絀,河流通塞,無不通曉。通經術,熟習先朝典故。曾求學於錢德洪(緒山),宗王(陽明)學。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
萬密齋(1488—1580),亦名萬全,羅田大河岸人,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大醫學家。清初被封為「醫聖」,康熙四十七年(1708),羅田知縣沈廷楨為他重建墳墓,並立墓碑。
萬福麟:民國,國民黨高級將軍。
萬濤:民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烈士。
萬家寶(曹禺):共和國著名劇作家。
萬里: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萬國權: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
萬海峰:共和國成都軍區政委。
萬紹芬:共和國江西省省長、省委書記。
萬賢國:湖南省澧縣人,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湖南省農學會與核學會常務理事、省光學會理事、省原子能農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水稻輻射育種工作,育成了「湘早糯 1號」、「湘激80—41」、「湘激80—32」、「湘激76—163」、「湘輻91—1」、「湘輻85—6」、「湘輻87—12」等。出版了《同工酶技術及其應用》、《水稻栽培》2本專著,發表了論文60多篇。享受特殊津貼。
萬健:副編審,四川簡陽人。「九三」學社社員。曾任甘肅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副主編、編委、「九三」學社甘肅省委宣傳部部長,甘肅省高校學術期刊研究會常務理事,甘肅省美學研究會理事。先後發表美學、詩歌研究、經濟等方面的論文30餘篇,詩詞80餘首,書畫70餘幅。學術研究、書畫成果已分別入編《中國當代專家學者傳略選》、《中國網路專家人物傳集》、《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
萬 錦:江西臨川人。任江西省撫州地區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在全國報刊發表文章百餘篇,主編了《年輕幹部方略》(伊犁人民),主編了《贛東文學作品選》(長江文藝與報社)。
萬 燕:女,原名萬小燕,北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副高級館員。近代史研究所工會副主席,婦工委委員。
萬百萬:教授,江蘇南京人。交通大學任,博士生導師。
萬百五:教授,江蘇南京人。西安交通大學任教,博士生導師。享有給予的特殊津貼。在國內外發表270餘篇學術論文。
萬德鈞:廣西玉林人。筆名魯曼。民盟盟員。廣東肇慶市群眾藝術館戲曲部主任。中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廣東戲劇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肇慶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萬一 :原名萬梃森。河北昌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霞色》、《清幽》分別參加第六屆、八屆全國美展。1987年設計「猛禽」特種鄧票一套四枚被評為銀質獎。
萬望月:陝西洋縣人。中國書協、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中國書研會會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中外名人研究會藝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萬聯眾:天津人。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被聘為人民日報社歷聞函授部黑龍江分校常務副校長。著有《郭玲春新聞伯選評》《消息寫作藝術技巧》兩書。成表新聞論文70多篇。
萬龍驤:高級工程師。河北棗強人。沈陽汽車製造廠副廠長。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沈陽市有突出貢獻專家。
萬孟儀:副主任。江西省南豐縣中院長,兼任政協常委醫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南豐縣學會理事長、中華全國醫學會撫州分會理事、南豐縣醫學會理事。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四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6,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但中國姓連的不多。
「玉姓」
漢族中的玉姓
目前所知的玉氏資料不一致,起源待考。
2.回族中的玉姓
回族中的玉姓原為閃姓,後被賜姓玉。
「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閃,賜姓玉。」---《回教民族說》
在元代,玉氏有鎮國上將軍、前衛系軍都指揮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魯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
3.滿族中的玉姓
滿族中的玉姓,傳說來自「哈斯」,「哈斯」滿蒙文含義就是「玉」的意思。
4.傣族中的玉姓
傣族中的玉姓,是傣族現在的四大姓之一。
5.朝鮮、韓國玉姓
朝鮮、韓國玉姓。朝鮮王姓原是大姓,曾是高麗王朝的國姓。傳說後來高麗被李朝滅亡,李成桂迫害王姓國人,於是王姓族人大多改姓:加一點變「玉」、加人字變成「全」、「金」。
1、四岳之後,以職官命氏。四岳,堯時官名,司掌四時、方岳。四岳的後代,在周朝時,有人為宗伯官,掌握邦國祭祀典禮之職。也稱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太宗伯,輔佐天子管宗室之事,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襲宗伯者,其子孫以祖上官職命姓,稱為宗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與鍾氏皆晉伯宗之從也。春秋時,宋桓公之子敖(宋襄公同母弟)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三郤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鍾離,其後人稱鍾離或鍾氏; 州犁的小兒子連,遷居於南陽,便以祖父之字為姓,稱宗氏。
3、春秋時有偃姓宗國(在今安徽舒城東南),宗子的後代也稱宗氏。
4、宗氏,陳宣公六世孫宗來氏之後.
5、出自劉姓,以職官名命姓,是漢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叫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文而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並入宗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忠簡堂:宋抗金名將宗澤,文武全才,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孫,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郡望】
京兆: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河東郡:秦始皇時置。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宗政氏望出彭城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三、歷史名人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眾人也。父伯,東漢建武初為五官中郎將。先後任上蔡令、九江太守;永平元年,遷東海相。顯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書令,後任司隸校尉、河內太守。建初元年,卒於家。
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代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於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於海內」也。
宗澤(1060--1128),字汝霖,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爭中涌現出來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父親宗舜卿。靖康元年任河北義兵都督總管,用岳飛為將,屢敗金軍,臨終時,還三呼"渡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郡涅陽(今南陽)人。少聰穎。東晉末至南朝宋時,屢征其為官,均不就。長於琴書,尤喜書畫,精於言理。曾游名山大川,遂畫所游山水名勝。著有《明佛論》和《畫山水序》。為南朝宋時傑出的書畫家。
宗愨:南宋南陽郡涅陽人,字元干(西元?-465年)。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願,答曰:"原乘長風破萬里浪。"歷封鎮武將軍、左衛將軍。管至豫州刺史,封洮陽侯。
梁尚書宗夬,字明揚,南陽涅陽人也,世居江陵。祖炳,父繁,西中郎諮議參軍。夬少勤學,有局干。弱冠,舉郢州秀才,歷臨川王常侍、驃騎行參軍。中興初,遷御史中丞,以父憂去職。起為冠軍將軍、衛軍長史。天監元年,遷征虜長史、東海太守,將軍如故。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是冬,遷五兵尚書,參掌大選。三年,卒,時年四十九。子曜卿嗣。
南朝齊藝術家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代居江陵。性善書畫。傳其祖業,隱廬山。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卧對之。又永業寺佛影台。皆稱臻絕。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記》。
宗懍者,亦南陽人,梁吏部尚書,梁亡入周,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著《荊楚歲時記》,今存於世。
唐代有少監宗政辯。 唐朝宰相宗楚客,字叔敖,武後從姊子,及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其先南陽人。曾祖丕,後梁南弘農太守,梁亡入隋,居河東之汾陰,故為蒲州人。父岌,仕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誌》。
三國蜀漢鎮軍大將軍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也。建安中,隨張飛入蜀。曾督永安,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景耀元年,以疾征還成都。後為鎮軍大將軍,領兗州刺史。
宗臣(1525~1560)字方城,明代名宦,嘉靖進士,江蘇興化人。歷官福建參政、提學副使。曾率領福建軍民抗擊倭寇,病逝於任上。文章與李樊龍、王世貞相切磨,為嘉靖七子。
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清代書畫家,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未仕卒。擅畫山水,工詩。有《芙蓉新柳堂集》。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清書法家宗稷辰(1792~1867)字迪甫(一作滌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人。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官內閣中書。累至山東運河道,以疾告歸。年甫三十,歷主湖南、群玉、濂溪、虎溪書院。歸後,主戢山書院,成就甚眾。稷辰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四卷,詩鈔二十八卷,及《四書體味錄》,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宗樓,衛國有宗魯。 更多內容請訪問宗澤廟館
姓發的我真就去愛莫能助了~
㈤ 北服是大學嗎
北京服裝學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全國唯一以服裝命名,藝工為主,藝、工、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始建於1959年,原名北京紡織工學院,1961年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1987年改擴建為北京服裝學院,1998年由紡織工業部劃轉北京市為主管理。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設13個教學系部,開設28個本科專業,有4個雙學位專業點, 8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北京市重點建設一級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建設二級學科;有在校生8000餘人,在校職員工700餘人。[1]
創辦時間
1959年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學校類型
工科
屬性
市屬本科高等院校
主管部門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類別
公立大學
知名校友
楊石頭、鄒游、蘭玉
學校官網
http://www.bift.e.cn
圖集
學校概況招生計劃歷年分數線招生簡章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學術研究
▪ 科研機構
▪ 科研成果
▪ 學術資源
3 辦學條件
▪ 師資力量
▪ 院系專業
▪ 教學建設
▪ 學科建設
▪ 對外交流
4 文化傳統
5 學校領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京服裝學院
英文名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簡 稱
北服(BIFT)
創辦時間
1959年
類 別
公立大學
學校類型
工科
屬 性
市屬本科高等院校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
現任校長
劉元風
知名校友
楊石頭、鄒游、蘭玉
主管部門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碩士點
12 個
校 訓
弘毅日新 衣錦天下
主要院系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學校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街甲2號
學校代碼
10012
歷史沿革編輯
1959年,北京紡織工學院創建;
圖書館
1964年,更名為「北京化學纖維工學院」;
1968年,文革期間,學校遷入江西省分宜縣五七幹校,在校學生300名;
1971年,並入北京化工學院;
1978年,結束並校,招收第一屆統考生;
1984年,北京化纖工學院復校,在校學生1120名;
1988年,更名為北京服裝學院;
1998年,由紡織工業部主管劃轉北京市為主管理;[2]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
學術研究編輯
科研機構
校園景觀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1個,市級研究機構1個。[3]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服裝材料研究開發與評價重點實驗室、數字與交互媒體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首都服飾文化與服裝產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1個):服裝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
市級研究機構(1個):北服·南山中國職業裝研究院
產業創新園(2個):中關村時尚產業創新園(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服共建)、服飾時尚設計產業創新園(全國「十佳」特色博物館之一的民族服飾博物館和中關村科學城)
科研成果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十一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及各類科研項目1200多項,授權專利25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10項。2004-2006年,學校均有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該校主持完成的「PA6/PE共混海島法超細纖維及人造麂皮的開發和產業化研究」項目,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4]
學術資源
學術刊物
北京服裝學院圖書館
《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81年,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服裝學院主辦的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與紡織服裝行業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論文、應用技術報告、綜合性學術評論及專題論述,特別是紡織服裝新材料、紡織化學、紡織技術、染整技術、服裝 CAD技術、生態紡織品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 2004 年、2008年連續兩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國內外十多個著名資料庫或文摘雜志列為固定收錄刊源,其中包括《美國化學文摘 CA 》、《世界紡織文摘(WTA)》、《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 (ChinaInfo) 數字化期刊群》、《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紡織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等。 [5]
《藝術設計研究》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北京服裝學院主辦。該刊多次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獲《全國藝術院校學報最佳版式》獎,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著名資料庫與文摘雜志列為固定收錄刊源。[5]
館藏資源
北京服裝學院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圖書館擁有不同學科、不同語言的藏書95.5萬余冊,其中紙質圖書60.1萬余冊,擁有中外文期刊近900種,電子期刊3萬余種,多媒體資料2萬余部,各種資料庫70餘個。
辦學條件編輯
師資力量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78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3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專兼職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13人。[1]
教學團隊[6-7]
序號 團隊名稱 負責人 級別
1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藝工結合教學團隊 劉元風 國家級
2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藝工結合教學團隊 劉元風 市級
3 服裝設計與營銷管理教學團隊 胡月 市級
4 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團隊 張巨儉 市級
5 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團隊 郭燕 市級
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劉瑞璞、趙國梁、鄭嶸
院系專業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下設13個教學系部,開設28個本科專業。[1]
院系設置
院系設置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造型藝術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礎教學部
藝術設計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商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研究生部
外語系
國際學院
計算機信息中心 -
專業設置[8]
二級學院名稱 專業名稱(方向) 本科所授學位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服裝設計與工程 工學
傳播學(時尚文化與傳播實驗班) 文學
服裝與服飾設計 藝術學
表演(服裝表演與品牌推廣) 藝術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應用化學(服裝安全與評價、紡織化學) 工學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服裝材料與工程) 工學
輕化工程(服裝色彩與功能) 工學
藝術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藝工融合聯合教學實驗班) 工學
產品設計 藝術學
視覺傳達設計 藝術學
環境設計 藝術學
攝影 藝術學
動畫 藝術學
數字媒體藝術 藝術學
商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與金融) 經濟學
廣告學(品牌策劃與傳播) 文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據分析師) 管理學
工商管理(企業零售管理) 管理學
市場營銷(時尚品牌管理) 管理學
會計學(注冊會計師方向) 管理學
信息工程學院 自動化 工學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外語系 商務英語 文學
造型藝術系 繪畫 藝術學
雕塑 藝術學
公共藝術 藝術學
教學建設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3個;市級精品課程5門;完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承擔國家級規劃教材20部。[1]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服裝設計與工程、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藝術設計[9]
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藝術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工業設計、輕化工程、表演[9]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藝工融合應用型現代服裝高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服裝服飾實驗教學中心[11]
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服裝材料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服裝服飾實驗教學中心[11]
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3個):北服-愛慕服裝專業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北服-新百麗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北服-盛虹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精品課程
校級精品課程一覽表
序號
課程名稱
負責人
所在部門
姓名
職稱
1
素描
孫綱
教授
美術系
2
水粉
張玉祥
教授
3
服裝材料學
王越平
副教授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4
市場營銷
寧俊
教授
商學院
5
管理學(系列課程)
陳桂玲
副教授
6
有機化學
李秀艷
副教授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7
計算機原理與應用
薛天宇
副教授
工業設計與信息工程學院
8
機械設計基礎
羅家莉
副教授
基礎課部
9
工程制圖
李傑
副教授
10
大學物理實驗
陳祖剛
教授
市級精品課程一覽表
課程名稱
所屬院系
課程層次
所屬學科
負責人
中國服裝史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本科 藝術類 袁仄
服裝設計學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本科 藝術類 胡月
成衣紙樣與工藝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本科 輕工紡織食品類 劉瑞璞
數碼設計基礎 藝術設計學院 本科 藝術類 詹炳宏
服裝畫技法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本科 藝術類 劉元風
教學成果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承擔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教育部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北京市級教改項目,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以及北京市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等獎項。2009-2012年,教師出版教材及各類參考書120部,其中《服裝工業制板》等14部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入選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部——《服裝藝術設計》和《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技術(男裝/女裝)》等。此外,學校教師承擔國家級規劃教材19部,編輯出版服裝類、美術類、藝術類三大系列教材33部。[12]
學生榮譽
2011-2014年,該校非藝術類學生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方案大賽銀獎、北京市大學生物理競賽特等獎、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特等獎、北京市英語競賽特等獎等各類獎項 171 項,藝術類學生獲「紅點獎」、「漢帛杯」等國際國內大賽獎項656項,獲獎數量和層次居國內同類院校前列。[1]
學科建設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1個北京市重點建設一級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建設二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級學科(1個):紡織科學與工程[13]
北京市重點建設二級學科(3個):設計藝術學、藝術學、材料學[13]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4]
授予學位學科名稱 項目名稱
設計學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4]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法學 民族學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工學 機械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化學工程
紡織科學與工程 紡織工程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
服裝設計與工程
管理學 工商管理 會計學
企業管理
藝術學 藝術學理論 藝術學
美術學 美術學
設計學 設計藝術學
碩士專業學位 藝術
對外交流
北京服裝學院
根據2014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制服、火炬接力服裝、中國運動員領獎服、頒獎禮儀服之「青花瓷」系列、殘奧會入場服等設計,以及「神七」、「神九」、「神十」航天服飾及艙內用鞋設計,建國60周年群眾遊行方隊和志願者的服裝設計,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深圳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以及北京市中小學校服、兩代學位服等設計研發工作。2012年,與國內三所藝術院校共同組建並培育「中國民族藝術傳承與傳播中心」,旨在探索並建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機制,共同推進民族藝術的傳承。[1]
文化傳統編輯
校訓
弘毅日新 衣錦天下
「弘毅」取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要求北服人要心胸開闊,抱負遠大,堅忍不拔。「日新」取自《禮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求北服人要不斷進取,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引領時尚。「衣錦天下」取自《易經》「垂衣裳而天下治」,蘊含了衣被天下、衣美天下之意,表達了北服人努力使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自信,以及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的願景。[15]
校徽
學校領導編輯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呼文亮 院 長 劉元風
黨委副書記 倪賽力 副院長
廖青、賈榮林、仲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