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知網
① 孟子 滕文公上 的翻譯
太長了。
② 孟子滕文公上~~~急···
1.反:返回、回到,後作返
是:此、這樣
豈:副詞,,怎麼、難道
猶:尚、還、仍
2.施行仁政,以仁治國,效法古人
拜託,你都有譯文,怎麼就不能從譯文中看出這幾個詞的解釋呢?
查查字典就知道了啊
③ 文言文《孟子.滕文公下》翻譯及賞析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 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 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 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 樣才叫做大丈夫!」
【賞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 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准,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
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 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 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 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 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 金聲玉振的聲音。
④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與孟子觀點一致的古代希臘哲學家()
我認為柏拉圖,因為他認為靈魂不滅,人性和知識就不滅,是天生的,受教育是為了再次回憶人性和知識。
⑤ 「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孟子 滕文公上》)求准確翻譯。
使老百姓勤勞,使他們歸附,使他們正值,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
⑥ 求 中國知網cnki的幾篇文章
從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為的認同三個角度對中美家庭的觀念的差異性進行比較。
(一)關於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
1、美國家庭在兒童獨立意識培養問題上持積極的態度。
美國家庭非常重視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並自覺地負擔起這一責任。「美國兒童的父母認為包括人格、自尊在內的獨立意識的培養,是由一個人對自己的一切態度所構成的,它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行為。」(註:郭法奇:《論美國的個性教育》,(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1(4),138~142)美國兒童的父母認識到要培養兒童的獨立意識,首先要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美國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預兒童在生活中所做的決定,讓他們自我分析、選擇,並在兒童作出決定後便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做,讓兒童在所做事情的後果中來品嘗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這在不自覺中適用了盧梭「自然後果」的教育原則。其次,美國的父母還認識到,兒童的獨立意識不僅表現在精神上的獨立,還體現在物質的獨立上。因而美國兒童在很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便培養其獨立的經濟意識,讓他們通過諸如洗碗、送報等方式自己賺錢,並獨立支配這筆「財富」。這樣,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漸發展起兒童依靠自我、自我決策、自我努力的獨立意識。
2.在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問題上,許多中國父母往往背道而馳。
中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家長制」的作風,這有其歷史淵源。孟子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長幼有序」就是針對兒童而來的,它的存在就決定了我國父母對待兒童的基本態度,它強調的是父輩和子輩的絕對服從和被服從的依附關系。這種「長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獲得了新的「釋義」,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包辦」行為——父母的選擇便是孩子的決定。在物質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銀行」。這樣以來,兒童從小到大始終擺脫不了對父母的依附性。
從決定的做出到後果的自我負責,是一種獨立地、主動地思考和自我負責的過程,它有利於獨立思考和積極的探究;而對父母的服從只是一種被動的順應,它極易養成兒童被動接受、懶於探索的不良習慣。
(二)關於自信心的建立
1.美國家庭非常重視自信心的建立。
他們把「自信」擺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橋梁的位置上。他們的具體做法是,積極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當孩子進行探究性活動時,每一個很小的進步都會受到他們父母的重視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並能夠沿著前進的道路繼續前進。這一方面有利於兒童做出選擇並勇於堅持;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兒童正確認識各種各樣的挫折而不會輕易地灰心沮喪。
2.中國父母的一些做法卻常常使兒童面對自卑。
首先,對於「建立孩子自信心」這個問題在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中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相當一部分父母還未自覺地對孩子的自信心進行培養。其次,受到傳統「家長制」的影響,為數不少的中國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是積極地發現孩子的優點、重視他們的進步,而是處處挑剔他們的缺點和不足而大加批評。孰不知,正是在這種動輒的斥責聲中,使孩子喪失了探索這個神奇世界的勇氣。
自信是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重要前提,很難想像一個內心充滿自卑的孩子會有什麼發明創造。
(三)關於探索行為的認同
沒有探索就沒有創新,中美兩國父母對兒童所表現出的「積極探索行為」的不同態度,值得我們深思。總的來說,美國父母對兒童所作的種種探索行為是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他們鼓勵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究,即使父母認為兒童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他們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而中國父母對兒童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心中的「好孩子」的標准就是「聽話」,而把兒童自己所進行的「探索活動」視做「胡鬧」而加以制止。
這樣,中美兒童在童年時的活動數量和種類上就有較大的差異,特別是那種富有冒險性和探索性的活動,中國兒童往往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與之「失之交臂」。
----------
敘述式的從親情的方面來說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一家人。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戶,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
美國人卻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對於中西文化的這種差異,在中國城表現得尤其明顯。中國人如果一大家子來購物,父母為小孩買東西天經地義,已成年子女為父母代付錢也理所當然。常常碰到這種情形,已成年子女搶著為年邁的父母付錢,雙方搶來搶去,爭個半天。老外卻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財,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買東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們幫助父母做家事掙得的零用錢來支付。每當我伸長手臂,接過比櫃台還矮的小孩,從口袋上的錢包取出的錢幣時,心中總有一股難以名狀的難過,真想責問站在一旁的家長,為何不掏錢?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錢上,和年邁的父母,同樣經濟分明,年邁父母從干癟的錢囊中抖抖索索掏錢時,他們卻是心安理得,絲毫不為之動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級白人區,是個醫生,每次來都要買上幾千塊的東西。有一次陪紐約來的母親來買東西。老闆見是大客人,不敢怠慢,親自接待,帶他們上樓看貴重物品,好半天才下來,老闆忍不住發話了,「老太太真挑剔,什麼都看不上」。在樓下,老太太挑中3個總價為50美元的景泰藍小盒子及一個等價的粉紅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著,愛不釋手,一會說要買象,一會兒又說買盒子,再三考慮著。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歡,為何不爽快買下,真是個吝嗇鬼。這時,站在她旁邊的兒子有些不耐煩了,對母親說:「你只有50多塊,只能買一樣,等你回紐約,匯錢過來,老闆會幫你寄去。」噢,我錯怪老太太了,原來不是她挑剔、吝嗇,而是她實在沒錢。心中頓時五味雜陳:難怪美國人對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沒有中國人這么高,這個揮金如土的醫生,寧願看母親失望而歸,也不願為母親盡一點孝心,付一點小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培養出了個有錢的兒子,父母卻沾不到一點光。
這就是現實的美國,兒子可以是百萬富翁,父母卻照舊窮困潦倒,和中國人的「母以子貴」,「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國傳統天差地別。
⑦ 孟子·滕文公上的介紹
選自《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內論匯編,容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⑧ 孟子·滕文公上的原文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 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 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 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劈奚乘,終 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
良 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 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雲: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 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如枉道而從被,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釋:
(1)陳代:孟子的學生。
(2)枉:屈。尋:八尺為一尋。
(3)田:打 獵。
(4)招虞人以旌:虞人,守獵場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喚,一定要 有相應的標志,旌旗是召喚大夫的,弓是召喚士的,若是召喚虞人,只能用 皮冠.所以這個虞人不理睬齊景公用旗旗的召喚。
《左傳•昭公二十年》曾經 載過這一件事,孔子並對這個虞人有所稱贊,所以下文孟子說到「孔子奚取 焉」.
(5)不忘:不忘本來是常常想到的意思,雖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溝 壑」和「喪其元」的結局,但並不因此而貪生怕死。所以,這里的「不忘」也 可以直接理解為「不怕」。
(6)元:首,腦袋。
(7)趙筒子:名鞍,晉國 大夫。
(8)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善於駕車的人。
(9)嬖奚:一個名叫 奚的受寵的小臣。
(10)反命:復命。反同「返」。
(11)范我馳驅:使我的 驅馳規范。「范」在這里作動詞,使……規范。(12)詭遇:不按規范駕車。
(13)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引自《詩經•小雅•車攻》。意為按規范駕車, 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標。(14)貫:同「慣」,習慣。
(15)比:合作。
譯文:
陳代說:「不去拜見諸侯,似乎只是拘泥於小節吧。如今一去 拜見諸侯,大則可以實施仁政,使天下歸服;小則可以稱霸諸侯。
況且《志》書上說:『彎曲著一尺長,伸展開來八尺長。』似乎是 可以這樣以屈求伸的罷。」
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族旗召喚獵場的管理員,那管 理員因為他召喚的方式不對而不予理睬。齊景公想殺了他,他卻 一點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稱贊。所以,有志之士不怕棄屍山 溝,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
孔子認為那獵場管理員哪一點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喚不當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諸侯的召 喚就自己上門去,是為了什麼呢?況且,所謂彎曲著一尺長,伸 展開來八尺長的說法,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如果從利 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是彎曲著八尺長,伸展開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難道也可以於嗎?從前趙簡子命令王良為他所寵愛 的小臣名叫奚的駕車去打獵,整整一天沒有打著一隻獵物。那奚 回去後向趙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不會駕車的人了!』有 人把這話告訴了王良。
王良便對奚說:『請讓我再為您駕一次車。』 奚勉強同意了,結果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奚回去後又向趙 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會駕車的人啊!』趙簡子說:『我讓 他專門為你駕車吧。』當趙簡子徵求王良的意見時,王良卻不肯干 了。
他說:『我按規范為他駕車,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隻獵物;我 不按規范為他駕車,他卻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詩經》說: 「按照規范駕車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習慣為他這樣的小人 駕車,請您讓我辭去這個差事。』
駕車的人尚且羞於與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獵物也不於。如果我現在卻 扭曲自己去追隨那些諸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況且,你的看法 是錯誤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
讀解:
陳代為孟子所出的是一個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尋」,先 彎曲自己,哪怕顯得只有一尺長,有朝一日實現抱負,伸展開來, 就可以有八尺長了。
陳代所說的,其實正是蘇秦、張儀等縱橫家的做法。先順著 諸侯們的味口來,然後再慢慢實施自己的思想主張。 說穿了,有一點機會主義的味道。所以,孟子堅決不同意,而 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的方正剛直為行為主張。
同時以齊景公時的獵場管理員和趙簡子時的優秀駕駛員王良為范 例,說明了君子在立身出處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機會主義的道理。 最後指出,機會主義的路其實也是走不通的,因為,「枉己者,未 有能直人者也。」
把自己弄得彎曲起來,扭曲了人格,怎麼還可能 去讓別人正直呢? 這就又回到他的前輩孔子的說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論語•子路》)自己不能夠正直,怎麼可能去讓別人正直 呢。
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孟子的出發點是反對 投機取巧的機會主義。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孔、孟都很倡導通權達變的思想, 但在立身處世的出處方面,卻是非常認真而不可苟且的。因為,對 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堅持這個原則而影響了他們的學說為當世所 用,使他們在世的時候沒有能夠「大行其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也許正因為他們堅持了這個原則,才使他們的學說在身後流傳下 下去,歷千年而不衰,使他們本身也成為聖人、亞聖人。
道性善」和「稱堯舜」是孟子思想中的兩條綱,而這兩方面又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道性善」就是宣揚「性善論」。「性善」的正式說法,最早就見於這里。所以,本章還有重要的思想史資料價值。當然,從「性善」的內容來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五上》)的論述中就已經展開了。
「稱堯舜」就是宣揚唐堯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聲聲所說的「仁政」。所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礎,二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稱堯舜」,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於滕文公再次拜訪時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話,不外乎鼓勵他要有實施仁政的勇氣罷了。因為,古往令來,不論是聖賢還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聖賢能做到的,普通人經過努力也能做得到。
何況,滕國雖然小,但折算起來也有方圓五十里國土嘛,只要是實施仁政,照樣可以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
這就是孟子的苦心,無論大國小國,只要是有機會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揚自己的政治學說和治國方案。
(8)孟子滕文公上知網擴展閱讀
《孟子》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
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⑨ 《孟子 滕文公下》的全文
原文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譯文
陳代說:「您不願謁見諸侯,似乎氣量小了些;如果現在謁見一下諸侯,大則憑借他們推行王政,小則憑借他們稱霸天下。何況《志》上說:『委屈一尺卻能伸直八尺』,好像是值得去做的。」
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旌旗召喚看護園囿的小吏,小吏不來,景公要殺他。志士不怕棄屍山溝,勇士不怕丟掉腦袋。
從前趙簡子派王良給自己寵幸小臣奚駕車去打獵,一整天打不到一隻鳥。奚回來報告說:(王良)是天下最無能的駕車人。
簡子說:我就叫他專門給你駕車。也對王良說了。王良不肯,說道:我為他按規矩駕車,整天打不到一隻;不按規矩駕車,一個早上就打到了十隻。
《詩經》上說:「不違反駕車規矩,箭一出手就能射中。」我不習慣給小人駕車,請同意我辭掉這差使。駕車的人尚且恥於同(不守規矩的)射手合作,即使這樣的合作能獵獲堆積如山的禽獸,也不願去干。
如果背離正道去屈從他們諸侯,那算什麼呢?而且你錯了:使自己變得不正直的人,是不能夠使別人正直的。
(9)孟子滕文公上知網擴展閱讀:
《滕文公下》是儒家經典《孟子》中的一篇。《滕文公下》創作於前372年-前289年,隸屬於先秦散文。作品通過孟子和其他人交談的語錄來講明道理,形象生動。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孔、孟都很倡導通權達變的思想, 但在立身處世的出處方面,卻是非常認真而不可苟且的。因為,對 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堅持這個原則而影響了他們的學說為當世所 用,使他們在世的時候沒有能夠「大行其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也許正因為他們堅持了這個原則,才使他們的學說在身後流傳下 下去,歷千年而不衰,使他們本身也成為聖人、亞聖人。
⑩ 孟子 滕文公下 全文 譯文
孟子·滕文公下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 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 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劈奚乘,終 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 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 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雲: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小人乘,請辭。』御者且羞與 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被,何也? 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譯文】 陳代說:「不去拜見諸侯,似乎只是拘泥於小節吧。如今一去 拜見諸侯,大則可以實施仁政,使天下歸服;小則可以稱霸諸侯。 況且《志》書上說:『彎曲著一尺長,伸展開來八尺長。』似乎是 可以這樣以屈求伸的罷。」 孟子說:「從前齊景公打獵,用族旗召喚獵場的管理員,那管 理員因為他召喚的方式不對而不予理睬。齊景公想殺了他,他卻 一點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稱贊。所以,有志之士不怕棄屍山 溝,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孔子認為那獵場管理員哪一點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喚不當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諸侯的召 喚就自己上門去,是為了什麼呢?況且,所謂彎曲著一尺長,伸 展開來八尺長的說法,是從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如果從利 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就是彎曲著八尺長,伸展開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難道也可以於嗎?從前趙簡子命令王良為他所寵愛 的小臣名叫奚的駕車去打獵,整整一天沒有打著一隻獵物。那奚 回去後向趙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不會駕車的人了!』有 人把這話告訴了王良。王良便對奚說:『請讓我再為您駕一次車。』 奚勉強同意了,結果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奚回去後又向趙 簡子報告說:『王良真是天下最會駕車的人啊!』趙簡子說:『我讓 他專門為你駕車吧。』當趙簡子徵求王良的意見時,王良卻不肯干 了。他說:『我按規范為他駕車,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隻獵物;我 不按規范為他駕車,他卻一個清晨就打了十隻獵物。《詩經》說: 「按照規范駕車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習慣為他這樣的小人 駕車,請您讓我辭去這個差事。』駕車的人尚且羞於與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獵物也不於。如果我現在卻 扭曲自己去追隨那些諸侯,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況且,你的看法 是錯誤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 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 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 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 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 樣才叫做大丈夫!」 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 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 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譯文】 孟子說:「男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一個好的妻室, 女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好找一個好的婆家。父母這樣的 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 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過壁支私會,那就要受到父母 和社會上其他的人鄙視。同樣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 不過厭惡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與 男女之間鑽洞扒縫的行為是一樣的」 公孫五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 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 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 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 得不見?曾子曰:『脅肩餡笑,病於夏畦。』子路:『未同而言, 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 已矣。」 【譯文】 公孫王問道:「不主動去拜見諸侯是什麼道理?」 孟子說:「在古代,一個人如果不是諸侯的臣屬便不去拜見。 段干木跳牆躲避魏文侯,泄柳閉門不接待魯穆公,這些都做得過 分了。迫不得已時,見還是應該見的。從前陽貨想要孔子去拜見 他,又厭惡別人說他不懂禮儀。大夫如果對士人有所賞賜,士人 沒有在家親自接受的話,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謝。於是,陽貨便趁 孔子不在家的時候,給孔子送去一隻蒸乳豬。孔子也打聽到陽貨 不在家時,前去拜謝。當時,要是陽貨真心誠意地先去看孔子,孔 子難道不去拜見他嗎?曾子說:『聳起兩個肩頭,做出一副討好人 的笑臉,這真比頂著夏天的毒日頭在菜地里幹活還要令人難受 啊!』子路說:『分明不願意和那人談話,卻要勉強去談,臉上還 做出羞慚的樣子,這種人不是我所能夠理解的。』從這里看來,君 子是怎樣修養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 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 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譯文】 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征稅,今年內 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告誡他 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請讓我先減少一些,每月 偷一隻,等到明年再徹底洗手不幹。』——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 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 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孽焉。雖然,仲子 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 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 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路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屢,妻辟壚,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 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 於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惡用是輕輕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 『是輕輕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 室則弗居,以及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 而後充其操者也。」 【譯文】 匡章說:「陳仲子難道不是一個真正廉潔的人嗎?住在於陵這 個地方,三天沒有吃東西,耳朵沒有了聽覺,眼睛沒有了視覺。井 上有個李子,金龜子的幼蟲已經吃掉了一大半,他爬過去,拿過 來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復了聽覺,眼睛才恢復了視覺。」 孟子說:「在齊國人中間,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 他么能叫做廉潔?要推廣仲子的操守,那隻有把人變成蚯蚓之 後能辦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 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樣廉潔的人所建築的呢?還是像盜跖那 樣的強盜所建築的呢?他所吃的糧食,是像伯夷那樣廉潔的人所 種植的呢?還是像盜路那樣的強盜所種植的呢?這個還是不知道 的。」 匡章說:「那有什麼關系呢?他親自編草鞋,他妻子績麻練麻, 用這些去交換其它生活用品。」 孟子說:「仲子是齊國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陳戴在蓋邑的俸 祿便有幾萬石之多。可他卻認為他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而不去 吃,認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義之產而不去住,避開哥哥,離開母 親,住在於陵這個地方。有一天他回家裡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給 他哥哥一隻鵝,他皺著眉頭說:『要這種呃呃叫的東西做什麼呢?』 過了幾天,他母親把那隻鵝殺了給他吃,他的哥哥恰好從外面回 來,看見後便說:『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東西的肉啊!』他連忙 跑出門去,『哇』地一聲便嘔吐了出來。母親的食物不吃,卻吃妻 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卻住在於陵,這能夠算是推廣他的廉潔 的操守嗎?像他那樣做,只有把人變成蚯蚓之後才能夠辦到。』」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 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章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 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人則孝,出則 悌,守先王之道,以待(7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 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 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 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漫,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譯文】 彭更問道:「跟在身後的車幾十輛,跟隨的人幾百個,從這個 諸侯國吃到那個諸侯國,不是太過分了嗎?」 孟子說:「如果不正當,就是一籃子飯也不能夠接受;如果正 當,就是像舜那樣接受了堯的天下也不過分。——你說得過分 嗎?」 彭更說:「不,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覺得,讀書人不勞動而 白吃飯,是不對的。」 孟子說:「你如果不互通有無,交換各行各業的產品,用多餘 的來補充不足的,就會使農民有多餘的糧食沒人吃,婦女有多餘 的布沒人穿。你如果互通有無,那麼,木匠車工都可以從你那裡 得到吃的。比如說這里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尊敬長輩, 奉行先王的聖賢學說,來培養後代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得到 吃的。你怎麼可以尊重木匠車工卻輕視奉行仁義道德的人呢?」 彭更說:「木匠車工,他們幹活的動機就是為了求飯吃。讀書 人研究學問,其動機也是為了求飯吃嗎?」 孟子說:「你為什麼以他們的動機來看問題呢?只要他們對你 有或績,應該給他們吃的,那就給他們吃的罷了。況且,你是論 動機給他們吃的呢?還是論功績給他們吃的呢?」 彭更說:「論動機。」 孟子說:「比如這里有一個人,把屋瓦打碎,在新刷好的牆壁 上亂畫,但他這樣做的動機是為了弄到吃的,你給他吃的嗎?」 彭更說:「不。」 孟子說:「那麼,你不是論動機,而是論功績的了。」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 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 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 戴不勝說:「找 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 觀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 比方說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 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