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李文獻
A. 江西四大世界自然遺產是哪四大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24)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長城 The Great Wall
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建築萬里長城,東起渤海灣山海關,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穿過崇山峻嶺、山澗峽谷,綿延起伏1.2萬余華里,橫跨中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御敵,便據險修築長城。秦統一中國後,把分段的防衛牆連接起來,建成規模宏偉的萬里長城,以後各朝又陸續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舊有的基礎上逐漸改建成如今的面貌。萬里長城氣魄雄偉,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故宮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於北京市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後經多次重修與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屋宇9000餘間,周圍宮牆高10餘米,長約3公里,四腳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整個建築群氣勢宏偉豪華,布局開闊對稱,內外裝飾壯麗輝煌,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沈陽故宮 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 Mogao Caves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俗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後歷代相繼鑿建。洞窟分上下五層,高低錯落,依次排列,南北長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頂窟。現存已編號洞窟492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3000餘尊,唐、宋木構建築5座。1900年於藏經洞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繪畫作品5萬余件。莫高窟集建築、繪畫、雕塑於一體,是我國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布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余平方米。能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Zhoukoudian Ruins of Peking Man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建國以來,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遺跡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in Chengde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又稱「承德離宮」、「熱河行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03-1790年)。佔地560餘萬平方米,建築物達110餘處,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周圍環繞長10公里的石砌宮牆。宮殿區分正宮、東宮、松鶴齋、萬壑松風等四組建築。正宮的澹泊敬誠殿全為楠木結構,各種大典均在此舉行。是我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孔府、孔廟、孔林Temple of Confucius,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孔廟為我國最早、最大的祭祀孔子的祠廟。佔地約10萬平方米,殿堂466間。主要建築物有金、元兩代的碑亭、明代建造的奎文閣和清代重修的大成殿。孔府與孔廟毗鄰,為孔子後裔直系子孫衍聖公住宅。孔林為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立有歷代頌揚孔子的碑刻。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藏布達拉宮 The Potala Palace in Lhasa
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傳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為紀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贊干布的婚事而興建,已有1300多年歷史。宏偉壯麗的布達拉宮建築依山壘砌,宮殿高13層,達117米,全由花岡石砌成,飛檐金頂,雕梁畫棟,氣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貴的宗教、藝術和文化寶庫。內有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體現了藏式建築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風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與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當山古建築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稱太和山。方圓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險,洞室幽邃。山上有屬於道教的巨大古建築群,主要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峰頂建於明代的金殿,以銅鑄鎏金著稱,是我國現有的最大的銅質建築的珍品之一。武當山為武當派拳術發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中葉),面積1.6平方公里,是納西族聚居地。有黑龍潭、五鳳樓等名勝古跡,建國後曾發現「灕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環繞,黑龍潭水分三條支流穿越古城而過,途中又分成條條細流入牆繞戶,與散點狀井泉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聞名遐爾的東巴象形文字、繪畫、音樂、舞蹈、東巴經等,內涵豐富。是研究納西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的寶貴實物例證。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為方形,牆高約12米,周長6.4公里,面積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敵樓、角樓等城防設施,以及魁星樓、點將台、關帝廟等附屬建築。明、清兩代均有補修,但基本上還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內街道、市樓、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國明代縣城建置的實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古典園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園林以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環秀山莊等為代表,集中了江南園林建築的精華,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以及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造園技巧和手法,將亭、台、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原為清代行宮花園。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宮,明代改建為好山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重建,改名頤和園。佔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有各種形式和類型的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分為勤政、居住、游覽三大活動區域。全園以萬壽山為中心,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氣魄宏偉,手法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天壇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於北京市城南。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佔地約27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和黃穹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有垣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黃穹宇前有著名的迴音壁和三音石。天壇為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窟內有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樣的處理手法,並富於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皇家陵寢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寢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也體現了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陵寢分布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現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寢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顯陵 。清皇家陵寢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東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 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魏(386年至534年)。歷經400餘年的大規模營造,石窟全長1000米,有佛洞1352個,佛龕785個,造像約10萬尊,題記和碑刻6300餘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時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葯方洞和唐代的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看經寺等。奉先寺主佛盧舍那高達17.14米,面容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成為唐代雕塑藝術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都江堰 Qingchengshan-Dujiangyan Irrigation Project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庭之一,現為道教全真派的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有道教宮觀20餘處,建築風格具有中國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都江堰 為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於公元前256年所築,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圍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離堆等文物古跡。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古村落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Xidi and Hongcun
位於安徽省黟縣東,以西遞村、宏村為代表。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現有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西遞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館"之稱。宏村始建於公元1131年,現存明、清古建築137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雲岡石窟 Yungang Grottoes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萬余尊,是我國大的石窟群之一。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完成於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菩薩、力士和飛天等形象生動活潑,特別是平棋藻井上成群的飛天,凌空飛舞,姿態飄逸。其雕刻技藝,繼承、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融合了外來的藝術精華,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內以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200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高句麗墓葬群包括63個墓葬,大多有2300多年歷史。其中一些保存著生動的壁畫。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以澳門的舊城為中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作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城區的范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結晶。
安陽殷墟 中國安陽商代遺址又名殷墟,佔地約24平方公里,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殷墟是聞名中外的中國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2006年7月13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安陽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紀20-30年代,隨著大量華僑回鄉置業,開平碉樓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碉樓最多的時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2007年6月,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
泰山 Mount Taishan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古稱東岳,一稱岱山、岱宗。綿延起伏長約200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從山腳到山頂,沿途古跡名勝30多處,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西路有黑龍潭、扇子崖、長壽橋等。中西兩路會合後為中天門,登天險十八盤,有南天門、碧霞祠、瞻魯台、日觀峰。登日觀峰看日出,更為勝景。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黃山 Mount Huangshan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古稱黟山,唐改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有三大主峰;蓮花峰(1873米)、光明頂(1841米)、天都峰(1810米)。風景秀麗,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名,並稱「黃山四絕」。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樓、雲谷寺、半山寺、慈光閣、始信峰、天都峰、蓮花峰、仙人洞、白鵝嶺、百丈瀑等名勝古跡,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眉山-樂山大佛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譽。傳為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唐宋時期,佛教日趨興盛,梵宇琳宮,遍及山巒,有佛龕百餘,洞窟40個,又有萬年寺、報國寺、洪椿坪(千佛禪院)、洗象池、金頂華藏寺等名勝。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東南凌雲山棲鸞峰臨江峭壁。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大佛頭與山齊,腳踏大江,通高71米,肩寬24米,故又名凌雲大佛,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武夷山 Mount Wuyi
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紅色砂岩構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為喀斯特地貌靜觀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澗、卧龍潭、龍嘯岩等名勝和沖佑萬年宮(武夷宮)、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及歷代摩崖題刻。建陽、武夷山、光澤三市交界處建有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並被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6)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①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①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③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④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Jiuzhaigou Scenic Spot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縣。是白水江上游白河南岸一條大支溝。海拔在2000米以上,森林面積佔42%,溝內原有九個藏族村寨,故名九寨溝。原為林區,在崇山峻嶺中,自然風光極其優美,分布有108個海子(湖泊),各湖之間多飛瀑,如樹正瀑布、諾日朗瀑布,氣勢磅礴。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珍貴動物。是大熊貓、金絲猴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黃龍風景名勝區 Huanglong Scenic Spot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面積700平方公里,如同一條金色巨龍蜿蜒而下,以彩池、雪山、森林、峽谷、瀑布而著稱。主要景觀集中於長約3.6公里的黃龍溝,溝內遍布碳酸鈣華沉積。並呈梯田狀排列,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享譽人間,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等美譽。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Wulingyuan Scenic Spot
位於湖南省西部。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成。面積36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264.5米。以其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和喀斯特兩種地貌融為一體,構成罕見的自然風光。有景點560個,著名勝跡有金鞭岩、黃獅寨、黃龍泉、鴛鴦瀑布、干溪溝、袁家界、仙女橋等。景區內有華南虎、獼猴、白鸛、大鯢(娃娃魚)及珙桐、銀杏、瑤山梭羅等珍稀動植物。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三江並流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China's giant panda habitat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包括卧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面積9245平方公里,涵蓋成都、阿壩、雅安、甘孜4個市州12個縣。這里生活著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也是全球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護國際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2006年7月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南方喀斯特 The Karsts in southern China
「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和塔狀喀斯特、貴州荔波的錐狀喀斯特(峰林)、重慶武隆的以天生橋、地縫、天坑群等為代表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形成於距今50萬年至3億年間,總面積達1460平方公里。。這一區域很多景點享譽國內外。比如雲南石林素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世界喀斯特的精華」;貴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聚集處,曾入選「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十大森林」。2007年6月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景觀——廬山風景名勝區(1)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這樣,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蛾眉山——樂山大佛屬此)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們自身的突出、普遍的價值,其明確劃定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其體現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體現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現代化技術及保持或提高景觀的自然價值,保護文化景現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①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②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③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目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景觀還不多,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廬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中的唯一文化景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概 況
廬山位於中國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山體總面積3O2平方公里,南北長、東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4米 。群峰間散布有許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澗,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現主要有12個景區、37個景點、230個景物景觀。廬山早有「神仙之廬」的傳說,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雲霧彌漫。廬山的年平均霧日多達191天,彌漫的雲氣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廬山是一座集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這里是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登臨廬山,為其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晉代高僧慧遠(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東林寺,開創了佛教中的「凈土宗」,使廬山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宗教勝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廬山上還薈萃了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傑作,包括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融合東西方藝術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築,以及日本式建築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等,堪稱廬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廬山不但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風光,更有著豐厚燦爛的文化內涵。
廬山地處江南台背斜與下楊子坳隱的交接帶,區內地層除三疊紀外均有系統的出露,構造明顯,展現出地殼演化的主要過程。
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山麓郡陽湖濱.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產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
本區地質構造復雜,形跡明顯。主要有北東向華夏式構造和北北東向新華夏式構造。許許多多的斷裂構造,形成眾多的山峰。廬山是第四紀強?
B. 江西歷史以來最大的官是誰
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同志。
曾慶紅,男,漢族,1939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196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工業學院自動控制系畢業,大學學歷,工程師。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2)江西李文獻擴展閱讀:
曾慶紅同志《關於黨的建設工作》一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出版,在全國公開發行。
本書收入曾慶紅同志從1985年5月至2007年11月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組織部領導工作期間。
特別是擔任黨的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和中央黨校校長期間,關於黨的建設工作的講話、報告、文章、序言、賀信、賀詞等共107篇,約62萬字,分為上下兩冊。
C. 為什麼叫江西人叫老表
老表(表親)
1、老表是指舅父的女男或姑母的女男與自己之間互稱「老表」,意即:表兄弟姊妹關系。又作「老表」。
2、江西省方言。意思同「老鄉」近似,含有親切意味,四川及重慶地區方言,上一代的男女同姓同輩分則下一代的男性互稱老表,此種現象尤為突出於永川、江津、李家村一帶,同一姓氏則不可以互稱老表,區別於尖腦殼、燒火佬等地方方言民俗文化。
3、在粵語中,老表也是具有表親的意思。老表一般是一個統稱,並沒有具體指哪一位表親,是一種親昵的用語。
(3)江西李文獻擴展閱讀:
傳說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化為書生,欲詣張華。過問墓前華表。華表曰:「 張公 智度,恐難籠絡;出必遇辱,殆不可返。非但喪子千年之質,亦當深誤老表。」後 張華 果伐華表木,燒之以照狐。老表,乃華表之自稱。事見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八。
表兄弟的俗稱。
亦作「 老表 」。方言。年齡相近的成年男子間的客氣稱呼。
D. 李姓的遷徙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類:以官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E. 江西省輻射環境監督站監測報告
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時期的時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人才的社會責任意識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如何使他們盡快適應形勢,服務社會,在社會上樹立良好形象,盡職盡責的擔負起新時期社會賦予的歷史重任,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1).社會主人翁意識淡化,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
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這些大學生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缺乏人生奮斗目標,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
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慾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
(3).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利益。
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幹、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時,只強調個體,並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
出現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社會原因。這是部分大學生淡化甚至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外在原因。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多元化。當今社會已經由原來的同質社會變成了異質的多元社會。二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是一種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作為一種客觀事實,它在價值意義上存在著多種可能,有著其積極的效應和消極的效應。滋長了個體本位觀念,為己觀念,金錢萬能觀念。這三種觀念導致社會上出現了某些消極腐敗現象,不正當競爭,偷稅漏稅,權錢交易,轉嫁災難,甚至組織賣淫,只要哪種形式使金錢來得輕松,那種手段就會被人們優先地使用。這些觀念和消極腐敗現象的存在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三是西方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就西方近代以來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種個人本位主義。它將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否定存在著超出個人利益之外的社會整體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認人應該承擔對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
第二個方面是大學生自身原因。這是部分大學生淡化乃至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內在原因。大學生涉世不深,認識片面,觀念偏頗,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總是有著某種認識,抱有某種態度。分不清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陰暗、利益一致與利益對立,他們認為,自己上大學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報效祖國;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能夠得到一份穩定輕松且收入豐厚的工作;是為了充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他們的認識往往被自己所關注的社會現象所局限與牽制,以為真實的社會就是每個人只為自己打算的社會,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把握不住社會生活的主流和發展的趨勢。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社會責任感有其豐富的內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奮學習,敬業奉獻;要求人公正誠信,團結友善,關心集體,艱苦奮斗。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促進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自覺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為競爭上崗,及時就業,敬業奉獻,打好堅實基礎。
1.用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激發社會責任感。縱觀歷史,愛國主義歷來是激勵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精神動力。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總是同祖國民族的興衰榮辱戚戚相關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應該正確判斷世界發展趨勢,深入了解中國國情,深切關愛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不負時代重託,肩負歷史使命,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上,建設祖國,報效祖國,這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而又具體的體現。
2.用崇高信念、遠大理想,培養社會責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理想與責任是互相聯系的,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作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既享有一定的權力,又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既從社會中獲取,又要為社會奉獻。權力與責任和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權力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力。不講責任和義務的思想是錯誤的。當代大學生只有樹立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才能自覺的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3.用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態度,能夠激勵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是以社會主義集體為價值目標,以個性發展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增強個體的主人翁責任感,然而個體對社會,個體對他人的責任離不開人的自我責任意識。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社會、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內在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能為社會、為他人負責任。自我責任意識,意味著個體的自律,和對善的追求。每個成員應該發揚團隊精神,培養集體觀念,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逐步培養自己作為一個集體成員的責任心,盡到自己的責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責任意識,啟動了他的內力,才能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
4.用誠實做人、守信辦事,樹立社會責任感。誠信屬道德范疇,是一條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砝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維護誠信的最佳辦法是讓每個人不講誠信的行為,都在個人信用史上留下污點,使不守信用者意識到不守信用的代價在一生當中難以承受。在誠信時代,就是讓守信用者享受誠信的回報,讓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此文發表在2004年6月第19卷總第111期《中國教育教學研究雜志》上)
社會責任
「當一名志願者,到西部去,這是我多年的夢想!」
「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
「把青春和智慧貢獻給我們的時代,是我們每一位大學生應盡的義務。」
這是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啟動連日來,首都各高校志願者共同的心聲。
「去西部,將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它將磨練我的意志,培養我的品格。」6月15日晚10點50分,面對記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莫鋒由衷地說。那首《絲綢之路》樂曲,曾喚起出生在廣東清遠、今年23歲的莫鋒對西部那種純凈大自然的嚮往。「我能想像那裡的貧瘠,但作為大學生,參加建設西部,責無旁貸。」今年2月份以來發生的非典疫情給國家帶來的嚴峻挑戰,更堅定了他服務西部的信念。為此,5月中旬,莫鋒還給有關中央領導寫去了一封信。信中他建議國家能制定更多的政策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他說,大學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使他有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機會。為此,他毅然決然放棄了已和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成了的就業協議。他表示:「能到西部去做一名白衣戰士,傳播知識、播灑文明、奉獻愛心,是我人生中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面對服務甘肅貧困縣的抉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華偉興致勃勃:「當代大學生應該更多地思考:『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而不是社會能給我們些什麼。」「我是學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鼓勵、幫助更多的西部孩子成長、成才,用他們的智慧建設自己的家園!」來自江西革命老區、今年23歲的華偉對未來信心滿懷。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分校年僅21歲的管鋒已不是第一次當志願者了。2001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他就有幸當上了「彩虹志願者」。「父母對你志願服務西部支持嗎?」「當然,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但作為一名大學生,尤其是共產黨員大學生,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首先考慮的應該是責任,是模範帶頭作用。」管鋒說,他的父母都理解他,並表示了支持。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比起我們的父輩少了很多吃苦的機會,我的父母就經常跟我講,只有經過磨難,才會知道生活的甘甜。我想擁有了服務西部這樣一段經歷,經過這樣一種鍛煉,培養起自己吃苦耐勞的品質。這樣,當我面對困難的時候,才能游刃有餘。」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23歲的徐彩峰真誠地表達了他當志願者的心情。
做志願者,服務西部,建設西部!大學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在高校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有許多有志青年學生報名參加志願服務西部計劃。
引導那些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大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國情、受鍛煉、增閱歷、長才幹,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是具有時代特點的舉措。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趙勇認為,現在的青年生活在改革開放時期,受到的磨練,經受的艱苦並不多,對他們來講,以志願者服務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國情、磨練意志、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自身素質,既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也是一種十分需要的鍛煉,為他們的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過去參加過團中央發起的扶貧接力計劃的青年志願者,通過志願者服務,他們在各方面經受了鍛煉,許多人完成志願服務後,回到原來工作崗位都成為業務骨幹。完全可以預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的實施,將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有現代科學知識、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青年人才。
面對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們說,他們只是在做當代大學生應做的事情。他們說:「沒有優惠政策鼓勵,我們也會去!」他們共同的心聲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與祖國強盛、人民的幸福緊緊相聯,努力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獻給他的那個時代,生命才有意義,青春的歲月才會更顯生動、精彩。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承擔的思考
李謨曙
社會責任是指作為社會的成員對社會應當承擔的職責、義務,也可以說是為保證自己能在社會中持續生存和發展而必須對社會的付出。人類社會中的人之所以能存在和發展是由於社會給人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資源。從平等的角度來說,只有對為我們創造了生存和發展條件的社會有所付出、有所回報、有所貢獻才能使社會成員個體在社會中獲得人生延續、完善的環境及資源。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人,都是社會中的成員,都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只是由於社會成員的角色、能力、所掌握的資源不一樣,所以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形式和內容不一樣。如無民事行為能力者由於智力或精神狀態的處於非正常狀態因而不能理解社會責任的含義同時也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所以他們不能實質地承擔起自己的那部分社會責任。這里理解的人不僅包括自然人而且包括了擬制人即各種組織體。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中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優勢的群體,他們所處的位置一端連接著理論最前沿的創作地——高校,另一端連接著就業崗位,是能直接把理論運用於實踐對社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主體。同時,大學生群體絕大多數是成年人,他們的思想、行動對社會的影響都是直接的和實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的承擔關系著自身的完整成長,關系著社會發展的興衰。
一、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承擔的原因
給大學生以「天子驕子」如此高的評價已經隨著大學教育逐步普及而成為越來越少的現象。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個人數逐漸擴大的群體,他們對於未來中國的建設所起到的不僅是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稱為主力軍角色也絲毫不過分。同時,大學生是具有專業知識優勢的群體,而這種專業知識的優勢蘊含著通過工作、創業轉化為實在的生產力的巨大、實在的潛能。假設這種知識上的優勢向破壞社會的方向轉化的話,那麼這種優勢就會變為可怕的腐蝕劑,成為威脅和諧社會的罪惡源流,貽害無窮。現代社會上高智力類型犯罪居高不下折射出了把握理論、智力、知識優勢轉化方向把握的極其重要性。社會責任的承擔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被動的責任。深入分析,社會與個人(含組織體)是密不可分的。個人(含組織體)如果沒有承擔好自己的社會責任反而成為危害社會的主體的話,是要受到社會譴責的。當這種危害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個人(含組織體)就要負刑事責任。我國的刑法就明確規定了刑罰針對的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大學生是活躍於理論研究、創新潮頭的先鋒者,最先感受理論創新火種的光芒同時也是點燃思想潮流的把炬人。這一群體的思想中包含著使社會思想發生變化的最活躍因子。依靠學校所提供的環境和資源,大學生把他們認同的價值觀、思想、理論形成嚴密的論證體系,而形成體系的、經過論證的信息再經過輿論的工具向社會傳遞時是水到渠成般地順利的。大學生更可以其青春的精神風貌、接受能力強和創新思維活躍等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感召力的形象在其與社會交往中把自己認可的理念實行言傳身教的傳播。大學生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許多理論知識的理解必須藉助社會實踐的認識,必須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才能獲得這種認識。另外,社會的實踐毋容置疑地對大學生理論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反饋效果,固化、更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是連接理論思想與社會實踐的排頭兵。一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與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的接觸尤其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接觸,形成了認識專業、認識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真實地成為社會作貢獻的人。這時候,大學生群體是直接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質主體了。之前在大學期間形成的包含對社會責任認識的思想觀念中肯定會對實際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既然是社會責任的重要承擔者,那麼就應該讓他們在大學期間真正地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那部分社會責任並且要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不是一種僅僅存在於頭腦中的理念或者只寫在紙上的理念,它需要通過行動內化為大學生思想的一部分。同時,這種理念是可以在不斷的社會實踐行動中得到固化,得到升華,得到傳播。
如何在實踐中實現這種責任承擔的落實和升華?這不僅是大學生本身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高校、社會其他主體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落實大學生社會責任承擔的思考
第一,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理論的同時應該自覺、有意識地關注社會的變化。無論是理工科類的學生還是文科類的學生都應該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關注社會的進程中的變化。尤其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國社會正處於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凸現的時期。在構建和諧社會大背景下,大學生更應該關注這些矛盾的原因、發展和解決辦法。同時,對這些矛盾的研究僅僅作理論層面的泛泛分析是不夠的,並且會使這種關注流於形式。換言之,這種沒有從參加的實踐中分析、提煉出來的所謂理論研究是脫離實際的,實踐的價值不大進而對社會貢獻也就微乎其微了。
大學生獨立、自覺使自己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實現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成立能夠充分實現自治的團體。這種團體的運作致力於充分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來認識社會責任,積極地尋求社會上的資源來幫助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實現。同時,團體的性質也使大學生之間關於社會責任的意識、承擔實踐的交流更加民主和平等。
第二,高校在落實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方面負有的不可推卸的職責,應積極為大學生創造可以承擔社會責任的平台和條件。大學不僅要靠社會上的公司、團體主動來找自己尋求合作,而且要主動出擊尋找能達到理論與實踐形成契合面的新陣地讓大學生進行實踐。具體而言,要加強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首先,學校對學生工作的指導方針中必須加入培養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進而在為學生設置的具體培養課程和設施中要體現出這種應用。反觀現行的課程設置和承擔社會責任實踐的關系,在專業課的安排上,畢業實習已經成為了必修的一塊內容進而較好地解決了形式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系。而在專門針對思想教育的課程設置上,對實踐的考慮還是有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我們自兒童時期就開始進行學習的課程並且理論性是相當強的課程。該課程的檢驗標准也是多元的。面對這門針對主觀精神世界建設的課程,更應該通過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踐來檢驗這種教育是否已經內化為指導教育對象行動的標准,也只有實踐才能促使大學生把所受教育的觀念、理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服務社會。同時,在學校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上也要體現與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踐的結合。如在網路資源的配置上、圖書館資源的選取上都應該體現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服務的特色。
其次,學校對承擔社會責任實踐的安排機制上要體現公平原則。盡管榜樣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但作為大學生群體教育內部一種教育資源的分配不應該是由小部分群體佔有的。獲得實踐的機會不應該通過競爭的機制來爭取。相對而言,學生幹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機會進行鍛煉,所以在有項目、資金支持的實踐活動或者是假期中進行的活動應該讓其他非幹部的同學多參與。
再次,社會上的力量尤其是媒體輿論的力量必須秉著高度的責任感來關注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並且對其原因、發展的趨勢引導好人們思考方向。輿論力量不能僅僅單純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揚某些大學生道德滑坡、漠視社會、人生責任的事件,而對事件的誘因及應該吸取的教訓、應對措施等輿論應作的本份的、體現媒體積極價值的事情卻忽略了。這里的媒體還包括了娛樂產品的製作者和發行者。娛樂產品是精神世界建設中重要的中介。大學生是精力充沛和思想活躍的群體,也所佔比重很大的娛樂產品的使用群體,他們模仿娛樂產品內容的能力相當強。如果娛樂產品其中充斥的是關於反動、自私、暴力宣揚等消極思想,就無異於象慢性的毒葯腐蝕著大學生的心靈、意志。這實質是對作為社會希望的大學生思想世界進行破壞的行為。網路已經成為了當今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時,網路的虛擬性和信息來源的多源性也使它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傳播不良信息和思想的溫床。因此,對網路信息進行監管和及時刪除不良思想的環節是在源頭上堵截這種軟性的毒品對大學生思想進行侵蝕的做法。
參考文獻:
[1] [美]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著,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允:《責任心的培養: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3]張道理:《大學生道德觀特點及教育方法選擇》[J],《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4]海南高校政研會:《海南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M],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岳川:《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筆大系:總序》[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李德順:《文化沙漠化及其治理》[J],《學術交流》,2001年第3期。
[8]邵漢明:《中國文化精神》[M],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李謨曙:南華大學學生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要求個人不僅要人性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具有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而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相對素質比較高的當代大學生們,由於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似乎就被給予了更多地期待。社會要求我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然而,我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到底合不合乎這方面的要求呢?好像需要一些探討。
在一份關於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問卷調查中,對「你畢業後為了什麼而努力?」的問題,有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佔10.5%,盡管大學生兼顧社會和個人,但在兩者之間還是偏重於個人。當前在很多大學生身上存在著非常令人擔憂的責任感淡化傾向。
關於此,很多關注大學生教育的專家就說了,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沒有社會責任感了。有的分析說,改革開放後,社會處在激烈動盪的轉型期,世風日下、權錢交易、分配不公、假冒偽劣、人際關系扭曲等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不斷暴露,使得我們這些是非辨別能力不強的年輕人對社會產生了扭曲認識;有的說,這是由於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文革後期出生的,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家當小皇帝,小公主當慣了,踏入社會之後,很難對他人,對整個社會有認同和自願負起責任;也有的說,改革開放後,西方的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傳入國內,毒害了青少年群體,使我們現在的學生們變得冷漠而不去關心他人和集體甚至國家了。
我知道這些專家分析的都頭頭是道,但仔細想一下,這些原因不都是大人們造成的么?民族文化的劣根,使得大人們面對市場經濟這個新生事物時,被利益沖昏了頭腦,不完善的機制讓很大一群人鑽法律的空子,權錢交易,假冒偽劣,逢場作戲等種種醜陋的現象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不會玩這個的人反倒不正常,和不適應這個社會了;自私自利的心態,使他們把他們自己沒能力或者沒機會完成的理想寄託在孩子的身上,於是他們對孩子百般溺愛,拔苗助長,使得我們還有比我們更小的學生們,眼裡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只懂得學習,不關心社會。然後大人們看到了這個現象了,氣憤了:這可不行了,這是關繫到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的大事,得找出來原因不可。於是他們怪我們這些受害者本身,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或者從外部來找原因了,說人家外來的文化不好。人家國外的文化橫行了數百年了,都沒問題,怎麼到我們國家就有問題了呢?如果真有什麼問題,也是「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從我們自己的文化上找找原因呢?
就只談社會責任感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一開始都是有責任心的,曾幾何時,「五四」運動是多麼的轟轟烈烈,很簡單,熱血青年,怎麼可能會「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但如果一個人整天見到的聽到的,跟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格格不入,甚至剛好相反的時候,他能不心灰意冷么?如果他根據自己所受的教育行事屢屢碰壁的時候,他還能不變換思路么?
我們現在也講求「人文主義」,所謂人文主義注重一個「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聖性,人都有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權力。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應有價值都實現不了,怎麼能去奉獻社會,對社會負責任呢?他想奉獻也奉獻不了啊。所以說,一個人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就是在實現他的社會價值。然而,中國幾千年以來,人們都非常避諱談個人價值或個人利益,或者一旦把個人利益放在了集體利益前面了就是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誠然,過分追求個人利益,以至損人利己,確實不可取,或許我們就不應該整天「個人利益」「集體利益」這樣子提,似乎追求個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我們為什麼不換成「個人價值」「集體價值」呢?個人價值不實現,集體價值怎麼才能體現出來呢?同樣的,不能保證個人實現價值的集體又怎麼是一個好集體?然而追求個人價值或者通俗的說法叫「個人利益」乃人性之根本,於是,明著不行,就來暗的,所以大家都來陰的,所以我們都很擅長虛偽和逢場作戲。
追求個人價值,天經地義,就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逐金錢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一樣,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擺在桌面上呢?為什麼我們大人不能撕下虛偽的面具呢?當一種思維行不通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能換一種思維?
再次回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幾個字眼上,我認為,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我們原本有,可是,因為外面的世界,它慢慢地褪去了.
F. 江西有哪些名人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
晏殊(90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北宋著名詞人。自幼天資聰敏,篤學能文,十四歲舉神童,十五歲應廷試,得到真宗的賞識,賜同進士出身。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南城縣)人。南城是撫河流經之地,撫河古稱盱江,所以後人稱他為「李盱江」或「盱江先生」。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
晏道幾(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
汪應辰(1118-1176),初名洋,字聖錫。信州玉山(今玉山縣)人。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
洪邁(1123-1202),字景廬,別號野處。饒州樂平(今樂平市)人。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學家。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
劉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今吉安)人。南宋末期辛派詞人中成就較大的愛國詞人。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馬端臨(1254-1323),字貴輿。饒州樂平(今樂平縣)人。宋末宰相馬廷鸞之子,宋、元之際著名的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等。
歐陽貞,字元春,號貧樂,一號石戶農。元朝分宜防里人。生於元仁宗廷祜五年(公元1318年),歿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38年),享年七十歲。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人。宋周美成之後。他是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兼戲曲作家,
G. 江西旅遊景點排名
江西旅遊景點排名是:婺源、廬山、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滕王閣、鄱陽湖、明月山、武功山、鉛山武夷山。
1、婺源
婺源,是江西,乃至全國開發旅遊最成功的縣,去婺源看古村落,去婺源看油菜花,去婺源看曬秋,納入了許多人出遊計劃當中。婺源是全國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縣,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個縣命名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6、滕王閣
滕王閣,不用多做介紹,課本里已經介紹過,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贛江邊,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H. 江西都出了什麼名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 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 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他於二十二歲中 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 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 (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 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 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 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 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 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 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 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 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 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 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 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 王荊公。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為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 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 參觀、游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 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被譽 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家山(今臨川區)。湯顯祖 從小聰明好學,二十一歲時中舉。由於不肯依附權貴,雖博學多 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後歷任太常博士、詹 事房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 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並抨擊 朝政,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 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 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里, 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於泰州學派的主要人物羅汝芳,受到了反 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在南京為官時,又受到李贄、達觀等人反 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上他對當時腐敗社會的深刻認識,使他 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這也是他在文學事業上獲得 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 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 夢》」,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但為我國歷 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 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此外,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 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 學起了拓荒開路的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其詩 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 卷。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關部門對湯顯祖的作品進行了全面認真 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 文學家,人民政府在臨川區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 影劇院內設有湯顯祖紀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 國戲劇家協會、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國劇協江西分會在撫州玉茗堂 影劇院聯合舉行了紀念湯顯祖逝世366周年大會。 人民政府修建 的湯顯祖紀念館已建成開放。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 詞人。
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中進士, 歷任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集賢校理、太常寺丞、戶部員外 郎、翰林侍讀學士、三司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五十三 歲時,任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罷相, 被貶為工部尚書,接著又出任穎州(今安徽阜陽)、陳州(今河 南淮陽)、許州(今河南許昌)等地的地方長官,後升任兵部尚 書。六十四歲病逝,宋仁宗親臨喪事,死後贈司空兼侍中,謚號 元獻。
晏殊知人善任,當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輔都出其門下,韓琦、 富弼、歐陽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門前桃李重歐蘇,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對聯,是他選賢任能的真實寫照。晏殊還很 注意培養人才,熱心教育事業,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 丘)時,「大興學校,以教諸生」,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 業,很快由衰復興,體現了他為國興學,培養人才的戰略眼光和 實干精神。
晏殊善長詩詞尤工小令,他的詞,承襲南唐風格,追宗「西 昆體」,以情致勝。文詞典麗,雍容華貴,妙語天成,韻味獨特, 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溫潤圓融,意趣橫生的藝術風格。 有「導宋詞之先路」,「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的美譽。「無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 淡淡風」等佳句,為千古傳頌。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 文》傳世。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圍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軍議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鎮江,得與戰友等逃脫南歸,至溫州擁立端宗,圖謀恢復,轉戰東南。元兵南下時,一再起兵抗禦,景炎三年(1278)兵敗被俘,囚於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義。年四十七。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詠物應酬,佳篇甚少。後期詩文,都是用血淚寫成,情辭深沉而意氣激昂,感染力極強。他的大部分抗戰詩歌,都收集在《指南錄》《指南後錄》和《吟嘯集》中。這些詩,是詩人愛國主義精神的結晶,洋溢著對敵人的恨、對祖國的愛,體現了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概。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的詩句,在我國民族解放史上光彩照人。《正氣歌》用五古的形式歷數了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不朽事跡,歌頌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顯示了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氣。其他如《過淮》《有感》《金陵驛》《早秋》等詩,以及〔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滿江紅〕等詞章,都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善於運用各種手法來塑造形象,並且把抒情、議論、敘事三者融押在一起,從具體的藝術境界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1278年被押北上,路經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時所寫的七律《早秋》,八句詩,每一句都是一個具體的畫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悲秋情緒,最後以「六朝無限江山在,搔首斜陽獨立時」兩句詩來點明亡國的痛楚,鮮明地勾勒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人形象。他的詩歌,氣勢豪放,激昂慷慨,用語平易,繼承和發揚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的詩句,既交代了《指南錄》得名的由來,又集中概括了詩人的政治思想和詩文創作的傾向。有《文山先生全集》傳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幼年喪父家貧,母親以蘆荻畫地教其識字,發憤苦學,二十四歲時中進士,後歷任翰林學士、副宰相等職,積極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同時,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體的領導者,文章和詩詞創作都很出色。他積極獎掖後進,王安石、蘇東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攜。
歐陽修散文成就突出,散文發展史上的地位類似於中唐韓愈。政論文在歐陽修散文中佔有很大比重。這類作品多是奏章,一般以說理見長,邏輯嚴密、中心突出,但也不乏委婉變化之妙。如著名作品有《朋黨論》、《縱囚論》、《原弊》等。
歐陽修曾著《新五代史》,並與宋祁合編《新唐書》,對歷史的精確了解,使歐陽修的史論文也極具特色。《五代史伶官傳序》是其史論的名篇。文章以後唐庄宗李存勖沉溺逸樂、寵信樂官而致亡國的歷史事實,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規律,見解深刻,令人深思。
歐陽修的雜記類文章也極具特色。這類文章往往不是單純記游、記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發其人生感慨,寄託其人生理想。著名的如《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歐陽修的辭賦類散文多為抒情小賦,如《鳴蟬賦》《秋聲賦》等。與前此律賦不同,歐陽修這類抒情小賦,多以散文式筆調,融議論、寫物,抒情於一爐,形式上更為靈活自由。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准備啟用張浚出兵抗金,並下詔徵求內外朝臣陳述政見,朱熹立即上書陳事,在《壬午應詔封事 》中指出:「今日之計,不過乎修政事,攘夷狄而矣」,並向皇帝提出三項重大措施:「夫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於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於後,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第二年,孝宗在垂拱殿召見朱熹,朱熹面奏三紮:第一紮,建議皇帝博訪真儒,講明《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第二扎,指出「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主張非戰無以復仇,非守無以制勝」,應當「合戰守之計以為一」第三紮,尖銳批評當時「諫諍之塗(途)尚壅(堵塞),幸(以謅媚而得寵幸)之勢方張,爵賞易致而威罰不行,民力已殫(盡)而國用末節」,應當立即「修德業、正朝廷、立紀綱」。結果,皇帝不予採納。朱熹上諫被拒,遂退居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授徒講學,探求學問,著書立說,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的十五年間,他的學術思想更加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學體系,初步實現了集理之大成宿願,名聲頗大。
朱熹在學術上的成就,使朝廷感到為難,若不任用,會招棄賢之嫌;如加任用,又恐其「干擾」朝政。經過一番研究,決定差遣他遠知偏僻之地南康軍。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治所在今星子縣。他到任之初「考按圖經,詢究民間疾苦」,貼出《知南康榜文》:第一,為解決南康「民力日困,無復安土樂生之心」的社會問題,望士人、父老、僧道、民人有能知道利弊源者,悉具以陳。第二,請士民鄉鄰父老、每年集會,教戒子弟,使「修其孝弟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鄰,有無相通、患難相恤」,以成風俗之美。第三,鄉黨父老,推選子弟,入學讀經。是年,朱熹又奏請免除賦稅,並派司戶參軍與「逐縣知縣親詣旱傷田段地頭,對帳檢視」。秋後又下發《勸農文》,勸農民「趁此天時多種蕎麥及大小麥」度過災荒。又極力推行王文林所作《耕田法》與《種桑法》。翌年九月,發起重修城南湖畔石堤,「允晦間亦躬行其上,勞苦勤恤者甚眾」。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曾親至白鹿洞書院視察。眼見這座曾經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的遺址,棟宇不存,毀於兵火的一片廢墟,感到極其傷心,然又為書院的優美自然環境贊不絕口。他說:「觀其四壁,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因「念廬山一帶,老(老子、道家)佛之居以百之計,其廢壞無不興葺。至於儒生舊館只此一處,而一廢累年不復振起,吾道之衰即可悼懼,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於此邦,以傳後世」,「其廬山白鹿書院合行修立」,遂再三向朝廷請求,孝宗皇帝終於批准重興白鹿書院。書院落成之日,他飲酒賦詩:「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群賢聽鹿鳴。三爵何妨莫萍澡,一編詎敢議明誠。深源定自閑中得,妙用元從樂處生。莫問無窮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盟。」並作《白鹿洞成告先聖文》),還屢次請求孝宗皇帝為白鹿洞書院題匾、賜太上皇帝御書石經、監等九經流註疏。他根據多年的教育經驗,親自製訂了《白鹿洞書院教規》,即:1、教育目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慾,遷善改過。4、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5、接物之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以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熟讀精思」的學習原則。這是以程朱理學為指導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綱領。這個教規,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這一,它不僅為後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模式圖,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所注目,國外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而且為世界教育界注目,國外有很多教育家把它當作研究教育制度的課題,他不只興書院,訂規章,經常親自授課講學,每逢休沐,即親至書院與學生一起質疑問難。朱熹對教學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在赴白鹿洞書院講學時,曾寫過一首詩贈給學生:「諸郎有志須精學,老子無能但欲眠。多少個中名教樂,莫談空諦莫求仙。」以告誡弟子精學儒家名教,因是白鹿洞書院規模和教學質量均為全國之冠,四方好學之士,負笈裹糧,前來求學。建昌人胡泳、李燔、呂炎和呂濤兄弟,都昌人黃灝、彭潯和彭方父子,彭蠡(今彭澤縣)人馮琦,星子人周穎等,均學有專攻,後來都成為傳播理學的重要人物。
朱熹在南康任職期間,在推行教化、整頓吏治、興利除弊等方面政聲顯著,於淳熙八年(1181年)任滿,暫回崇安故里。光宗時,趙汝愚奏為侍制、侍講。時韓胃擅權,排斥趙汝愚。慶元年(1195)年,趙汝愚罷相。朱熹、彭龜年指責過韓,均得罪。三年,將趙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著於「偽學逆黨藉」,而朱熹被定為「偽學之首」史稱「慶元黨禁」。兩年後,朱熹病逝,享年72歲。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從祀孔廟。
朱熹一生勤奮好學,關心國事民情,曾立志報效朝廷,獻身國家民族。然而南宋王朝政治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不斷爭權奪利,使他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挫折,不能得志,終於絕意於官場,潛心學術,致力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成為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教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朱程學派、又稱閩學、考亭學派。他認為「理在先,氣在後」,但其宇宙形成說卻能接受古代科學成果,主張陰陽二氣的演化論,如從高山上殘留蚌殼論證地質變遷(原為海洋)說等。在人性論上,他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提出「去人慾、存天理」,以緩和社會矛盾。其社會歷史觀,又主張恢復三代之治,願「周孔之道常在」。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奉為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日本在德川時代,「朱子學」也頗流行。他進行學術研究和講學緊密結合,師生共同研究著述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他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後代書院的發展、自由講學風氣的提高、學術研究空氣的濃厚都有影響。他的學術著作很多,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詞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I. 請問江西省民政廳主辦的《社會工作》雜志的投稿信箱謝謝!
《社會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廳主管、主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國大陸最早的一份社會工作專業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刊號為CN36-1263/D,國際標准刊號為ISSN1672-4828。1988年創刊,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際著名社會學家雷潔瓊題寫刊名,著名專家學者鄭杭生、盧謀華、王思斌、王青爭、孫士傑等擔任學術顧問。被評為江西省首屆優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級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為推進社會工作學術繁榮,從2013年開始,《社會工作》改為雙月刊。她立足中國大陸,以全球社會工作為研究視野,關注中國本土社會工作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主要欄目
主要欄目有專題討論、學者論壇、理論新探、實務研究、社會調查、社會問題、社會政策分析、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方法、社會福利、大學生論壇,以及研究述評、書評等。
專題討論:針對當前社會工作發展中某一亟待破解的問題,提出跟進的理論與對策。
學者論壇:介紹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心理等應用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理論新探:介紹、展示國內外社會工作最新的前沿理論。
實務研究:針對社會工作實務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制度建設中的構建經驗,探討應對方略。
社會調查:通過質性的、量化的方法,分析、發現社會發展和社會工作中的有關問題,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社會問題:分析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遷過程中由貧困、犯罪、災害,人口遷移,環境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系列問題,並尋求解決對策。
社會政策分析:研究分析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領域的政策,以及對弱勢人群的福利制度安排,特別探討中國大陸福利政策和制度中存在困境和未來發展趨勢。
社會工作教育:總結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實務經驗;探討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理論和發展方位。
社會工作方法:解析社會工作實務實施的操作流程與方法,特別注重發現和提煉中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
社會福利:解讀社會福利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養老、醫療、就業、救助等領域的制度構建。
大學生論壇:展示在校社會工作專業大學生(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的學習成果和學術創新。
投稿須知
(一)來稿文種必須為中文,符合社會工作、社會福利、社會政策等專業領域的內容要求,均為原創。篇幅一般以8000~10000字為宜,重要的可達20000字。
(二)來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費用,以質選稿,擇優錄用。為保證文稿學術質量,用稿實行專家匿名評審制和編輯三審制。
(三)來稿論述(敘述)符合專業規范,行文遵循國際公認的學術規范。引用他人成果時均採用夾注加以註明,即引文後加括弧說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頁碼。引文詳細出處作為參考文獻列於文尾,格式為:作者、出版年份、書名(或文章名)、譯者、出版地點、出版單位(或期刊名或報紙名)。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的第一個拼音字母依A—Z順序分中、英文兩部分排列。英文書名(或期刊名或報紙名)用斜體。作者本人的注釋均採用當頁腳注,用①②③④⑤……標明。
(四)稿件正文標題下分別是作者、作者工作單位、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附上英文題目和摘要。
(五)文稿正文層次最多為5級,其序號可採用一、(一)、1、(1)、1),不宜用①。
(六)來稿中的圖表清晰,符合出版質量要求。
(七)碩士研究生及以下投稿者需指導老師寫出推薦意見。
(十)期刊有修改刪節文章的權力,凡投稿者均被視為認同這一規則。不同意刪改者,須在文中聲明。
(十一)參考文獻示例
[1]胡楊玲,周林剛,2012,《弱勢群體社會工作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於殘疾人公共文化消費狀況的調查》,《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1期。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2,《2012 年殘疾人事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張翠娥,李容,2011,《武漢市殘疾人社區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社會工作》(學術版)第16期。
[4] Tytler, A. F,2001,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5]Brekke, S. J.,2012, Shaping a Science of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2 (5).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