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相關文獻
㈠ 求一篇「素食與健康,關於素食主義的辯論」的文章
素食與健康,關於素食主義的辯論 東方的素食,通常認為起源於印度。由於宗教原因,印度是一個崇尚素食的國度,嚴格的印度教徒已經有兩千年的素食歷史。直到現在,印度人的飲食結構也是以素食為主。
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先哲們相信素食可以修身養性,益壽延年。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雖然佛教在印度只要求戒殺生,並不要求素食,但梁武帝頒布了法令,禁止僧尼食肉,佛教在中國才成為素食的宗教。佛教使得素食在民間廣泛傳播。經歷幾個朝代後,中國的素食烹飪技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現代社會,以大量肉食為代表的飲食方式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正在逐漸威脅人類的生存。「富貴病」人群日益增多,動物種族的數量日漸萎縮,自然環境被不斷破壞,瘋牛病、口蹄疫、非典、禽流感接踵而至……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開始了對「吃」的反省。如何吃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一個社會現象,涉及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甚至關系國計民生。素食是一種更健康更回歸自然的飲食方式,既可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又色香味俱佳,還可以愛護動物,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素食向世人展現了一種更環保、更節能、更有人文關懷的一種生活方式。
各地的素食主義或多或少都跟宗教有一定的關系,大多數宗教的創始人都有素食的傾向,或者是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在教義中也往往有非暴力,寬容,避免殺生的內容。基本上各宗教都能做到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進而保護生命,素食主義跟這些理念不無淵源。
據史料記載,古代的日本人以谷類、豆類、蔬菜和少量的魚類和貝殼類作為食物,幾乎不食用禽肉和獸肉。佛教傳入日本後,狩獵和捕魚也成為禁忌。日本天皇還頒布過一項法令禁止食用魚類和貝類,雖然幾十年後,食用魚類和貝類又被得到認可,但日本人真正開始吃肉是在大約130年以前。
西方的素食起源於地中海地區。古希臘的許多智者都提倡素食,其中畢達哥拉斯可能是最早的素食者,所以,在1847年英文「Vegetarian」一詞出現以前,不吃肉的人通常被稱為畢達哥拉斯信徒或追隨者。幾個世紀以前,西方的一些宗教派別和修行團體也開始倡導素食,而真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1847年誕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的第一個素食協會,此後,素食主義運動也在其他西方國家流行開來。一直以來,西方社會對健康、倫理和環境問題的關注,對素食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對現實社會里動物受到的種種悲慘待遇,激發人們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動物權利以及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思考,很多人受此影響而選擇了素食。
目前英國的素食者已經達到了400萬,占總人口的7.5%;美國有2.5%左右的人口是素食者;荷蘭、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也有較高的素食者比例。然而,正當越來越多的西方人轉向素食的時候,自古以農耕和素食為主的亞洲國家,卻逐漸放棄了自己的飲食方式,反而開始追逐西方的肉食傳統。這是很多素食者所擔憂的一個問題。
㈡ 有沒有關於《素食革命》 讀後感讀書筆記文獻研究都成,,,求助啊,,
是紅色封面那本嗎?素食理論和菜單混在一起,編排有點亂。不過裡面信息量還是挺大的。
㈢ 關於素食與放生的論文
1.素食者吸收的油脂較少,不容易發生血管硬化的現象,對於老年人來說,更可以減少高血壓的困擾。
2.許多研究皆指出,纖維是抗癌因素之一,許多患大腸癌和胃癌的人,就和少吃蔬菜有很大的關系;以蔬菜中含有的胡蘿卜素來說,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很容易轉變成維生素A,可以管制細胞分裂,並有助維持免疫系統,而健全的免疫系統就是抗癌最好的「利器」。
3.低油脂、低熱量的飲食,讓素食者較不容易發胖,但要注意別用太多的油脂烹煮,否則還是會把熱量吃進去!
4.素食者因為少吃蛋白質的關系,可減少鈣質的流失,因此骨骼密度較高,不易患有骨質疏鬆症。
此外,不易得糖尿病、低膽固醇,排便順暢等,這都是吃素的好處 如果你什麼都不用做便能救活5000甚或更多的生命,這種事你原不願意做?
絕大多數人一定會乾脆地回答:願意。
這件事便是吃素。
讓我們做個最簡單的計算,由於你不再吃一切肉類,每個月你起碼少吃一隻雞,從現在起,我們姑且算你還有40年的壽命(中國人均壽命是67歲月),那麼便有480隻雞因你而不死;由於你不吃魚,每個月至少有4條魚得以倖免,那麼40年裡便有1920條魚因你而不死;由於你不吃一切水族,例如蝦、蟶子、螃蟹、黃鱔,因你倖免的生命數以千計,所以40年裡,你救活的生命豈止5000條,但你做這樣的一件事,所費很少,只需要改變一下飲食習慣。這就是我決定吃素的初始動力。
我以為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應加倍愛護自己與生俱來的這一顆惻隱之心,對其他生命的愛惜就是愛惜我們自己。而我們的身心也由此大大獲益。
性情的敗壞本質上是身體里積累了太多排遣不掉的毒素
我們的五臟六腑就像一個巨大的工廠,多種臟器擔負著不同的功能。食物中的各種毒素會經由肝、膽的過濾被分解出來,以保證身體內部的清潔與健康。
但是由於現在我們進食的肉類存在著巨大的毒素,即使肝膽晝夜工作,都不足以徹底排凈積存的毒素,以致這些毒素對我們的五臟六俯的傷害非常大。
首先受到傷害的便是肝臟。由於肝臟解毒的工作十分繁重,好像一個24小時開工永遠沒有節假日的工人,總有累壞的一天。肝臟不能正常工作,毒素就會更多地積存,給肝臟帶來更大的負擔。一旦肝臟出現階段問題,人們的「肝火」就會特別的旺,表現出來的就是易怒,不能忍受一點兒委屈,總是以對立的態度去解決人際關系。
其次是便是心血管。由於大量動物脂肪積存在血液中,人現在的生活環境很優越,運動量也很少,這些脂肪和膽固醇就成了血粘稠的直接原因。血液中所含的脂肪和膽固醇之類會使人變得氣滯血滯,這在人的心理上產生的影響便是易焦慮、愛猜疑,甚至厭世。
再次就是神經。由於各種毒素進入人體,肝膽無力全部解掉,很多毒素就會隨著血液進入人的大腦,使神經系統遭受很多損害。抑鬱症、精神分裂,或我們常說的神經質反應,都是因為體內各種元素分泌失調導致的。而導致這種失衡的發生,各種毒素在體內的積存是一個重要誘因。
毒素是這樣堆積的
大閘蟹是用死貓死狗或者激素喂的,黃鱔吃的是避孕葯。這不是聳人聽聞,這是已經被媒體公開披露的事實。
而蟹農之所以會採用這些可怕的手段,只是為了滿足城裡人對大閘蟹的貪食。至於食用過用避孕葯喂養的黃鱔的男子,精液中的精子數量大幅度減少。
現在有些餐館供應的魚是用魚骨粉或魚肉粉喂養的,這些飼料是用魚骨或腐肉與大量激素混合製成的,吃了這種飼料的魚長成同樣的重量的時間只需原來自然生長的一半。但這種喂養方式也是一些歐洲人曾經用於喂養牛的,最終使牛瘋掉了。於是瘋牛病就成了可憐的牛自衛的最後一件武器。現在這種喂養魚的方式未來會不會導致瘋魚病呢?
還有火腿。為了提高火腿的產量,一些養豬專業戶便為豬設計了一個僅能讓它站著而不能躺倒的「站籠」,為的是讓豬的四條腿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長脂肪,只長肌肉。而豬的本性是喜歡躺卧的,現在讓它每天站著,這些豬最後都得了精神分裂症。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動物的負面情緒是怎麼影響到人的?
各國的科學實驗已經充分證明,各種動物因某一情緒的產和,體內都會分泌出相應的元素,像火腿豬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後,它的體內就會充溢著大量的毒素;魚、牛、羊等動物在被屠殺時因恐懼、仇恨,其在瞬間釋放的毒素在長達16個小時的時間里都會存於體內。
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醫學實驗也證明了情緒轉化為有形物質的現象。實驗者在人們的鼻子上插一根管子,管子的另一端是冰雪,如果這個人情緒平穩,冰雪不會變色;如果這個人很憤怒,呼出來的氣能使冰雪變成紫色,將這些紫色的冰雪注入到小白鼠身上,2分鍾內小白鼠就死掉了。而一個暴怒的母親在她剛生過氣後哺乳新生兒,嬰兒會因為吸吮這樣的乳汗斃命。
情緒是物質化的,並非純粹抽象的,就像物質化的身體會產生某些情緒一樣,生理和心理是高度互動的二者,身體中毒便會導致情緒中毒,反過來也一樣。
知道這些危害之後,我便謀略克服掉食肉的習慣。因為吃素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現在的蔬菜水果也是用化肥催長的,但這些葯物一是其在植物中的含量相對於各種激素在動物中的含量要低,更重要的是,化肥在植物中的殘留物可以通地過長時間地浸泡被從水果蔬菜的筋絡和表皮中大量排除;而積存在動物體內的毒素卻由於滲入動物的細胞組織而難以分解和排出。
另一層原因是,我們的細胞是在弱鹼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的,植物的屬性都是弱鹼的,但所有動物的肉質都是酸性的,如果體內積存大量的酸性物質,就會出現易疲勞、四肢乏力等症狀。酸性物質還是很多細菌滋生的溫床。
再加上東方人尤其中國人既往的飲食習慣決定了我們的遺傳不同於西方人腸道短、蠕動快的特點,所以我們消化肉類給臟器帶來了巨大的負擔,這就好比讓一直舒緩的優雅的太極拳按照拳擊的路數出手一樣不合適。
其實沒必要刻意去做放生動物,你只要吃自己養的,自己抓的,自己殺的,自己看到殺掉的動物就可以了!!!!!!!! 素食可提高智慧
大戴禮記雲:『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這是素食可提高智慧之說,見於我國最早之古代典籍。此說對年輕的智識份子,非常重要。可惜後來提倡素食者,多從因果報業,戒殺護生立論,很少人去研究『素食者智』之原理,誤了多少素食機緣。近代日本國立公眾衛生院平山雄博士,以研究學術的眼光,曾發現『素食者嗜欲淡,肉食者嗜欲濃;素食者神志清,肉食者神志濁;素食者惱力敏捷,肉食者神經遲鈍』。他這種發覺與我國古人素食多智之說,不謀而合。
現代人談素食一書中提到現代醫學家在不斷研究考證中,發現素食有兩大利益:第一是素食可提高智慧與判斷力。他說:根據生理上之證明,人的頭腦活動力,是由細胞內具有正反兩種力量交互作用,在人的大腦中不斷沖擊,就形成了吾人通常所謂的「思考」,沖擊到最後,總有一方面的作用獲得勝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決定」。但是要使大腦細胞,能夠充分發揮其正反兩種作用,就必需充分供給大腦細胞所必需的養分。這種養分,主要為麩酸,其次為維生素B及氧等。而食物中則以完整谷類及豆類,含麩酸和各種維生素B最豐富,肉類則次之且最微,所以惟有實行素食的人,才能獲得更為健全的腦力,也才能使智慧與判斷力提高。
回憶四十年前,我們在求學年代,那時醫學界,頗以為欲想提高智慧,應多磷質和纖質的食物。其科學的根據,是大腦皮層細胞缺乏磷,便影響腦力,神經缺乏磷,傳達便遲鈍。至於鐵質則患貧血,發生頭痛、心跳、善忘、體倦等症,這樣的人,讀書成績自燃低了。食品對學業關系如此密切,所有青年學生,不可不知營養常識和素食的利益。
任誰都希望自己是這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尤其學生,總希望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為了想要做超級智人,於是就得補腦補身體。中國人古老相傳一個錯誤的觀念,人體虛弱,藉助肉補,又以為食肝補肝,食腦自然可以補腦了。從前科學不發達,大家都不知道豬羊牛腦中,含有膽固醇,在妄想食腦補腦之錯誤觀念下,有許多的富家子弟變成呆頭呆腦,反而不及「咬得菜根香」』的貧寒子弟,來得聰明智慧。於是社會上常有聽得一些勉諸清寒子弟的諺語,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或是「咬得菜根,方是奇男子」,甚至有「幾多白屋出公卿」之嘆!可是又有誰知道「素食多智」的道理呢!
素食者增長慈悲
素食對我們人類來說,無論是維持身體健康,或者避免因果業報,都有莫大的利益。再由個人擴大到社會國家,能令社會安靖,世界和平,可見素食的利益不可勝計。在這許許多多的利益之中,我以為素食的最大利益,便是增長慈悲心。
慈悲的意義,是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涅盤經和智度論等都說慈悲有三種:第一種叫眾生緣慈悲。這是在凡夫地修道之人發的慈悲心,因為是凡夫,他對眾生相沒有空掉,看見眾生在受苦不知苦,反而以苦為樂,重造苦因,將來痛苦無窮,於是就生起慈悲心。這慈悲心還不夠親切,須再觀想一切眾生,六道輪回,捨生受生,生生不已,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的過去父母,姻親眷屬,這樣的慈悲心就親切了;既然把六道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親屬,你給他與樂拔苦還來不及,還能把他宰殺,吃他的肉嗎?第二種叫法緣慈悲,這是真人的慈悲,法緣就是證得諸法緣起性空之理的真人,他本身已證得我法皆空,沒有人我相,沒有眾生相,但是他憐愍有情不知諸法緣起性空,在那裡終日奔忙,起惑、造業、受苦,真人為其生起慈悲心,緣於法空之理,隨順眾生,與樂拔苦,就叫法緣慈悲。第三種無緣慈悲,這種慈悲,唯獨諸佛才有,佛已究竟證得諸法實相,生相無明都斷了,故心無所緣。但是眾生沒有證得諸法實相,輪回六道,受苦受難,佛還是要大慈大悲,救度六道眾生,給眾生與樂拔苦。雖然救度六道眾生,而不起眾生相,那是佛的大慈大悲心,任運自然流露與拔苦,這叫無緣慈悲。
梵綱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食肉之人,殺生自肥,這就是殘忍的行為;將這種殘忍之心,推而廣之,可以損人利己,無惡不作。食肉之人,畜類眾生,見到他的身子,聞到他食肉過後身上發出的燥氣,舍之遠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見驚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長,推而廣之,一切眾生,皆可喜可愛,皆欲與樂拔苦,這就是慈悲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我國儒家有『君子遠庖廚』之說,古時候齊宣王,以羊易牛,孟子許其不忍之心,推恩及人,可以王天下。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長慈悲』,以及『慈悲為成佛的根本』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東西二大聖人,世出世法,各臻極至。真使我們凡夫眾生,贊佩不已。
素食防癌
現在,人人談癌色變。抽菸會導致肺癌是家喻戶曉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肉類(尤其是燒烤的肉品)也是致癌的兇手。
根據醫學研究的結果顯示,一塊牛排足以產生相當於六百根香菸的致癌物質。因此,如果有人以為牛排、豬排、烤肉、漢堡,營養豐富,多吃有益於身體,實在是錯誤的觀念,簡直拿自己與親友的健康當賭注,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研究報告指出,肉類在燒烤時會產生一種化學物質(Melnylcholan threne), 是嚴重的致癌物,試驗中將此化學物質塗抹在老鼠身上,會導致骨癌、血癌、胃癌等。值得吾人特別注意的是,癌種子最易於繁殖的對象,正是偏食肉、卵、魚類及酸性食品的患者。如果這些患者仍然大量攝取這些動物性食品,血液成了酸性,正是癌細胞的溫床,癌細胞得以大肆繁殖。反之,如將血液的酸性予以控制,多吃蔬菜、水果,造成鹼性血液,則癌細胞因營養失調不易繁殖,可達到抑制擴散轉移的目的。這時候,再加以適當的葯物治療,癌細胞便會因為脆弱而易於撲滅。
素食防癌不是神話。在聖經中有一段記載:當巴比倫國奈布喀奈撤苦於病魔蹂躪時,曾經遵照神的指示,如牛吃青草般地盡量進食蔬菜而得以奇跡似的痊癒。此段,一般人視之為遙遠的身神而不加以注意,然而,這段記載對美國神學博士安娜.維格毛亞而言,卻是無限寶貴的啟示。她開始研究野草,發現小麥的青苗中含有及豐富的營養素,於是用麥苗作成青汁,令嚴重的癌症患者日飲四杯,結果病患竟然『不葯而愈』!她在醫療報告中指出,麥苗中根本沒有什麼治癌劑,主要是嚴格禁食一切肉類,同時給病患服食這種偏鹼性並含有豐富維他命的青汁,關鍵在於使血液由酸性變成鹼性,這樣即可阻止癌細胞的繁殖與擴散。
因此,防癌不是奇跡,只要我們能實施蔬食、粗食,使血液保持適度的鹼性,可怕的癌症就與我們絕緣了。
素食減肥 、 改善身材
打開報章、雜志、『減肥、減胖』的廣告,佔了極大的篇幅。走過大街小巷,『減肥、減胖』的看板,更是琳琅滿目,這意味著「肥胖』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從前社會貧困,人們為三餐奔波、發愁。現在富裕的社會,帶給人們新的憂慮,那便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所謂『好』,是指目前尚未抹除,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攝取太多的肉類、脂肪類、精緻食品。這類食品,容易產生脂肪,堆積於體內。因此,胖了,身材膨腫了,自然而然影響到健康和外貌。窈窕的身材,顯示出青春、活力和幽雅,人人心嚮往之,因此各式各樣的減肥術應運而生,大行其道!
一般人採行的減肥方法,不外乎葯物運動和飲食控制三大方向。其中運動是好方法,不過有時間天天運動並持之以恆的人並不多。於是大部分的人,轉而採用葯物控製法。葯物控製法多半是以抑制食慾的方法為之,如果處理不當,易得反效果,且有損健康。至於飲食控制,如果採用素食,效果最為顯著且有能顧及健康。其關鍵在於植物性食物能使血液變成微鹼性,使身體的新陳代謝活潑起來,藉此得以把蓄積於體內的脂肪,分解燃燒掉,達成自然減肥的效果。
而且,植物性食物只要攝取得當,調配得宜,如豆類,根莖類、葉菜類,均衡攝取,人體所需要之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便不會缺乏;同時,低熱量的植物性食物,使人保持適當的體重,輕盈的身軀,不必擔心過剩的卡路里所帶來肥胖和疾病的威脅。如此,肥胖產生的腰酸背痛、懶散無力、喘氣、心悸與高血壓、心藏病、腦溢血等並發病,也都能一掃而空了。因此,素食減肥法百益而無害,願天下為減肥而煩惱者,皆得清涼、健康!
素食是最有效的美容法
美的評價沒有一定的標准,只要身心健康、五官端正,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美。不過,擁有一身光潔明亮的皮膚,卻是美的必要條件。
皮膚是健康的鏡子。皮膚的變化,反映出人體的健康狀況,而皮膚出現粗糙、黑斑、雀斑、老化等問題,實際上都是體質使然。因此,想要擁有光潔,細致的皮膚就得從人體內部的凈化著手。這就是有許多女性朋友,因皮膚粗糙、長斑點或提早老化而找美容師或塗抹葯品、保養品,始終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反而弄巧成拙,使皮質變得更差的重要原因!
皮膚粗糙是受到體內殘餘毒素的侵蝕所致。我們平時吃了肉類、魚類,蛋等動物性食物,使血液里的尿酸,乳酸量增加,這種乳酸隨汗排出後,停留在皮膚表面,就會不停地侵蝕皮膚表面的細胞,使皮膚沒有張力,失去彈性,而感覺到粗糙又容易產生皺紋與斑點。如果我們長期食鹼性的植物性蔬果,血液中的乳酸便會大量減少,自然就不會生產有害的物質,隨汗排至皮膚表面而損皮膚害的健康。同時,植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纖維質又能把血液中有害的物質清除。這種凈化的血液,能夠發揮完全的作用,於代謝過程中輸送足夠的養分與氧氣,使全身各器官能有活力充滿生氣,皮膚自然健康有光澤,細致而有彈性。
好來塢不少女明星,在她們保養秘方里總有一條:一星期里有一天禁止食用所有的肉類。她們為讓血液凈化,每日食物中也盡量少吃肉類,看了她們光鮮亮麗的皮膚,婦女朋友們,是不是也該試試素食美容法呢?
素食十大益處
提倡素食的人越來越多了。有人素食,是為了宗教的理由,有人則是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顧,一舉兩得。其實,素食的好處極多。至少具有下列十大益處:
1) 益壽延年。根據營養學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長命。巴基斯坦北部的渾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都是原始的素食主義民族,平均壽命極高。令人稱羨。佛教的僧、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教友,也因素食而享高壽。
2) 體重較輕。素食者比肉食者的體重較輕,因較少不必要的贅肉之故。
3) 降低膽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症的主因。
4) 減少患癌症機會。某些研究指出,肉食與結腸癌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5) 較無寄生蟲之類。條蟲及其他好幾種寄生蟲,都是經由受感染的肉類而輾轉寄生到人體上的。
6) 減少腎臟負擔。各種高等動物和人體內的廢物,經由血液帶至腎臟。肉食者所食用的肉類中,一旦含有動物血液時,更加重了腎臟的負擔。
7) 易於儲藏。植物性蛋白質通常比動物性的蛋白質更易於儲存。
8) 價格低廉。植物性蛋白質比肉類便宜。
9) 合乎生態原理。生產一磅牛肉所需的土地,可生產十磅的植物性蛋白質。許多生態學家預言,人口爆炸將迫使全世界不得不吃素。
10) 富於變化。素食的家庭主婦往往發現,利用植物性蛋白質,比利用一般肉類更能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餚,而製作方法也富於變化,更能引起良好的食慾。
㈣ 研究我國古代烹飪技藝的重要文獻是什麼
中國古代烹飪主要典籍文獻是指民國以前歷代出版的書籍和畫冊等,內容包括:食譜、食單、菜譜、食經、茶經、菌譜和食療本草等方面的書籍。
一、詩經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時代中葉約五百年間民間詩歌選集。《詩經》分國風、小雅、大雅、頌四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同時也大量記載了有關食物原料和飲食狀況,是研究古代飲食文化的珍貴資料。
二、禮記
《禮記》亦稱「小戴記」,為漢戴聖所記。其中「檀弓」、「仲夏月令」、「內側」等篇,記錄了一些古代烹調、釀酒、造麯和腌制食品等技法,是研究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特別「內側」中介紹了「周代八珍」,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食譜。
三、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合撰,共二十六卷,其中卷一「本生篇」、「重己篇」闡述了一些養生理論,主張飲食有節制,不要大吃大喝;卷十四「本味篇」首創了中國烹飪的「本味」之說:「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擅,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甚齊甚微,皆有自起」和有關選料、火候等各方面的理論。《呂氏春秋》為研究我國古代飲食文化和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有關烹飪著作之一。
四、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成書於戰國時期,它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奠定了我國醫學的理論基礎。其中《藏氣法時論》篇指出了飲食與養生的關系:「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素問》共八十一章,其中相當篇幅都論及飲食與養生,是研究我國醫食同源的重要文獻。
五、食經
《食經》是我國古代飲食專著。據《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借志》、《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六朝時有崔浩、竺暄、諸葛穎、盧仁宗等編寫過《食經》。其中,諸葛穎編的《淮南王食經》就達130卷(也有說120卷)。現已亡佚。
六、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是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撰寫的農業巨著。全書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其中六十四和八十九篇,記錄並保存了大量的珍貴的烹飪史料,如:炙法第八十(炙砘法)是我國烤乳豬最早最詳細的記載。《齊民要術》中的菜饌品類齊全、花式繁多,一般分為葷菜、葷素結合菜、素菜、面點、飯粥、茶食、節日食品等,葷菜就記載了100多種。因此,雖為農書,也是一本影響很大的烹飪古籍。
七、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亦稱《備急千金要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共三十卷,卷中有養生文獻,食物營養的論述。《道林養性》篇指出:「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晦無大醉」等。特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食治》被後人譽為《千金食治》,對研究飲食與養生,醫食同源和發展葯膳飲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八、食譜
《食譜》也稱食帳、食單,唐代食譜專著,唐中宗神龍年間(705年)曾任尚書令和左僕射的韋巨源撰。飲食有「食譜」之名,最早見於本書。正文前註:「巨源拜中書令,上燒尾食其家,故書中尚有食帳,今擇奇異者略記。」據此,可知本書當為他人抄撮韋巨源燒尾食帳而成。計飯食菜餚五十八種。飯食有餅、面、膏、飯、餛飩、粽子等。菜餚有魚、鱉、雞、鵝、鴨、鶉子、羊、豕、牛、熊、鹿、狸、兔等。每種飯食菜餚下均有注,說明配料或製法,是現存最古老的食品專著之一。
九、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是營養食療專著。原名《補養方》成書於唐武後垂拱二年,由孟詵撰。後經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是我國最早、內容也比較充實的記述各種食物、葯材和療效食品的專著,對形成我國傳統的營養、防病、治病和頤養於飲食的傳統,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十、茶經
《茶經》為唐代陸羽撰,是世界匕第一部論述茶的專著。陸羽(733-804)字鴻漸,號桑薴翁,隱居苕溪(今浙江西北部)以著書為事。所著《茶經》3篇,較系統地論述了茶樹的來源、性狀、茶葉的功用,採茶、制茶的方法、茶具設備以及煮茶、飲茶的方法,對我國及世界上制茶和飲茶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自宋代被尊稱為茶聖。
十一、酒經
《酒經》為釀酒專著之一,又名《北山酒經》,北宋朱翼中撰,寫成於北宋徽宗政和年間(115年前後)。作著曾在杭州開辦酒坊,有豐富的釀酒經驗。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特別是記述加熱殺菌、保存酒的方法,比歐洲早數百年,對酒麴釀造技術作了精闢的論述。它是繼北魏《齊民要術》後又一部關於制曲、釀酒的卓越專著。
十二、筍譜
《筍譜》宋代吳僧贊寧撰,一卷。贊寧俗姓高,浙江德清人。該書共分五部分,一之名、二之出、三之食、四之事、五之說。在「三之食」中,記述了調治、收藏、食用筍的一些方法,如:菹法、鮮法、會稽箭筍干法和結筍干法等。並論述了解筍毒的方法:「麻油、姜皆殺筍毒。凡食筍之要,譬若治病。修煉得法,則益人,反是則損」。《筍譜》是我國關於筍的專著之一。
十三、蟹譜
《蟹譜》宋代傅肱撰,全書二卷,分總論、上篇、下篇三部分。「總論」論述了螃蟹的習性、形狀、異名、種類等,「上篇」和「下篇」共記載六十六條關於螃蟹的故事、食品、詩賦等,是我國關於螃蟹的著名專著之一。
十四、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撰。全書十卷,記載了北宋汴京(又稱東京,今河南開封)城市面貌、歲時物產、風土習俗等內容。此書飲食史料甚豐,卷二有酒樓、飲食果子。卷四有筵會假賃、會仙酒樓、食店、肉行、餅店、魚行。卷五有民俗等節、記述飲食市場、食品名稱、菜點、廚藝的資料,是研究北宋時期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五、菌譜
《菌譜》是最古老的食用菌專著,南宋陳仁玉撰,成書於南宋理宗淳祜五年(1245年)。書中論述了作著故鄉台州所產的11種香菇的產區、形狀、色味、採摘時間,以及毒菌的解毒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香菇的專著,對烹飪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十六、夢粱錄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撰。全書二十卷。卷十六記茶肆、酒肆、分食、酒店、麵食店、葷素從食店、米鋪、肉鋪、鯗鋪。其餘各卷,有南宋月令民俗、食俗,以及包辦筵宴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等資料,反映了宋代南北烹飪文化的交流情況,是研究宋代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七、武林舊事
《武林舊事》南宋周密撰。卷三對民俗、食俗,亦有詳細的記錄。卷六記諸市、酒樓、市食、果子、菜蔬、街……諸色酒名等,對南宋臨安的飲食情況,提供了大量史料。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記載了張俊供進御筵完整菜點的食譜,是研究宋代飲食的重要史料。
十八、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宋林洪著。全書分上、下二卷,收錄以素食為主的糕餅、面飯、羹菜等饌餚,有九十九品。其中槐葉淘、玉糝羹、鴛鴦炙、東坡豆腐、木魚子等,是研究宋代素食的寶貴史料。
十九、糖霜譜
《糖霜譜》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四川遂寧人。全書一卷,凡七篇,首敘唐代糖霜緣起,次考古來已有糖霜,終篇,論瓣糖霜性味及其制食之法。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評述《糖霜譜》言,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湯,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唐大歷年間(公元766-779)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是研究宋代烹飪原料的重要史料。
二十、雲林堂飲食制度
《雲林堂飲食制度》是元代著名的烹飪著作。作者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倪瓚為元末著名的四大畫家之一,他出生無錫城東約20里的梅里祗陀村,家居豪富,家中有一座「雲林堂」的建築。因此,他編撰的食譜便叫做《雲林堂飲食制度》,共收錄50種菜點、飲料的製作,反映了元代無錫一帶的飲食風貌,在我國烹飪史上頗有影響。
二十一、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為元代又一部飲食專著。作者忽思慧官至元代飲膳太醫。該書是一部總結飲食保健經驗的濟世良書。全書分為三個方面:即飲食保健理論,食品原料,宮廷食譜。共三卷,第一卷記載「三皇聖紀」、「養生避忌」、「飲酒避忌」和「聚珍異饌」等94方;第二卷記載「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和「禽獸變異」等內容;第三卷記載食物原料235種,其中有米穀品、酒、獸、魚、果、菜等品種。《飲膳正要》既有漢族飲食經驗,也有兄弟民族的飲食經驗,是我國醫學和食品學的一部重要科學著作。
二十二、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為元代無名氏撰,甲集至戊集是農書,庚集飲食類以介紹當地漢族的菜點的烹調方法為主,同時介紹了一些當地的回回食品和女真食品的烹制方法及制醬方法,如:「筵上燒肉事」的菜單(燒肉即烤肉),有羊膊(煮熟,燒),羊肋(生燒),黃羊肉(煮熟,燒),野雞(腳兒,生燒),鵪鶉(去肚,生燒)等若干種。對研究元代飲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十三、易牙遺意
《易牙遺意》是元末明初韓奕所撰的一部著名食譜。韓奕為平江(蘇州人)字公望,號蒙齋,所撰《易牙遺意》共二卷,分12類,並借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易牙之名,贊頌所收菜饌之精。具有一定的地方風味特色和歷史價值,對研究元末明初飲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十四、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明代王蔡傳所撰《修真秘要》中的一篇。書中言「休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凡人食皆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夫食不用急,急則不細,不細則損脾氣。法當熟嚼令細,不用食堅硬難消之物。凡朝起食粥甚益人。日落後,不用食。夫食必先食熱,然後食冷。熱食灼唇,冷食冰齒,咸損脾胃。冷食不用熱水漱口。必須叩齒十過,每食前後不用見悲哀喜怒之事。」對研究飲食與養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十五、飲饌服務箋
《飲饌服務箋》為有關烹飪古籍,是明萬曆(1573-1620)時人高濂撰《遵生八箋》之一。此書記載了一些食品的吃法和製造方法,如:綠豆芽、黃豆芽的生發、吃法,建昌紅酒釀造法,粽子、餛飩、粟子粉、山葯粉、醬油等製作法和吃法,是研究明代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
二十六、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葯物學家和博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撰,成書於明萬曆六年(1578),是一部在醫學、葯物學和博物學方面具有世界意義的醫著。書中對各種動物、植物、食品,即所謂食物本草和各種加工食品的來源、性味、療效以及烹飪方法都作了介紹,是一部我國食物本草、食法療法集其大成的書,對研究明代飲食文化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十七、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明末科學家宋應星(1587)撰,是明代工農業生產技術總結巨著。全書三卷23篇,上卷記錄衣食、生產技術和經驗,包括穀物加工、碾米、磨粉、制鹽、製糖、榨油、磨醬、制曲等技術和經驗,提供了許多飲食原料,反映了時代的飲食文化情況,是研究當時飲食的重要的歷史資料。
二十八、中饋錄
《中饋錄》清代食物製作與食品保藏的專著。載《古歡寶全集》,作著曾懿為四川華陽(今雙流縣)人。全書共20節,記有20種食物的製造和保藏方法,如:制宣威火腿(附藏火腿法)、制香腸法、制肉鬆法等20餘種製法,對食物製作和食品保藏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十九、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重要的烹飪著作,出版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作著袁枚(1716-1779),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享文章之盛名達50多年,一生著有《小蒼山房詩文集》70餘卷;《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30餘部。《隨園食單》分為須知單、海鮮單、戒單、口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等14個方面。特別在中國烹飪藝術方面,總結要點如下:①選料決定菜餚質量,一席佳餚,廚師的功勞佔六成,采辦功勞佔四成。②本身味道濃厚的主料,適宜單獨獨用。③筵席上菜,鹹的、濃的、無湯的菜先上,淡的、薄的、多湯的菜後上。④芡粉的作用在於粘合和防焦老。⑤做菜不要外加油。⑥不同的菜餚盡可能分別鍋灶烹制。⑦菜餚不是越貴越好,不是樣數越多越好。⑧請客吃飯千萬不要勉強。該書較系統地總結我國古代烹飪技術的實踐經驗,記載了14到18世紀流行的300多種菜點,在烹飪著作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研究我國古代的烹調技術和菜點積累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三十、閑情偶寄
《閑情偶寄》為有關烹飪古籍之一。清代戲劇家和美食家李漁,號笠翁(1611-1679)撰,寫成於順治年間。《閑情偶寄》中飲饌部論述蔬菜、穀物、肉類、禽獸、水產的性味和食法。他的飲食主張:「愛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太飢勿飽,太飽勿飢。怒時、哀時勿食。卷時、悶時勿食。」頗有獨到見解。此書為研究清代飲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十一、養小錄
《養小錄》清代顧仲篇著的飲食著作。作者浙江嘉興人,字成山,號松壑。《養小錄》共三卷,成書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飲之屬、醬之屬、嘉餚屬等部分。以浙江風味
為主,兼收中原及北方風味,是頗有影響的一本飲食著作。
三十二、日用俗字、飲食章
《日用俗字、飲食章》作者蒲松齡,成書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山東魯中地區的民間俗語,方言寫成,七字一句,讀來朗朗上口。全書共千餘字,但記載著100多種菜點。特別指出五味烹調的重要:「筵席五味要周全,茴香蒔蘿花粉糯」和各種烹調技術的運用:「胛膊(即肘)燒爛加醋醬,頭蹄鑷刷始烹煎」、「姜加肚子椒加肺,橫切白腸豎切肝,更把肥膘火勿作塊,還將瘦肉剁為丸」。是研究明末清初山東和北方地區飲食的重要資料。
三十三、調鼎集
《調鼎集》為清代廚師秘籍,海內孤本,現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部,原書「不著撰者姓名」。後人研究部分卷文,作者為清代童岳薦,字北硯,紹興人。原名《北硯食單》、《童氏食規》,《調鼎集》為後人所題。全書10卷,內容豐富全面,為當時廚師經驗實錄,實用價值較高。該書博取眾家之長,理論聯系實際,突出了江南風味,為當今烹飪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三十四、醒目錄
《醒目錄》為烹飪專著之一。作者李化楠,字廷節,號石廷,乾隆七年進士,曾任浙江餘姚、秀水縣令。該書是李化楠「宦遊所到,多吳羹酸苦之鄉。廚人進而甘焉者,隨訪而志諸冊」親自筆錄的飲食資料,由其子李調元匯集整理,計有39種烹調法以及食品加工,食品保藏,飲料製作等方法,如:板鴨法、風雞、風鴨,關東煮雞、鴨法、燕窩、熊掌、魚翅、鮑魚等漲發方法。吸收了江浙一帶傳統烹飪技術,對地方菜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三十五、記海錯
《記海錯》是一部清代記述海產品及其加工烹調方法的古籍。作者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清嘉慶四年進士,任戶部主事達25年之久,終生仕途不顯,畢生精力用於讀書和著述之中。該書以品種詳述,共記40餘種海產品的形狀、產地、產時、名稱、食法、儲法等。有的海產品還作了考證、辨析,是一部研究烹飪原料和烹飪方法的珍貴史料。
三十六、吳中食譜
《吳中食譜》為烹飪著作,流傳於19世紀20年代。原載民國15年一本雜志上。共分上、中、下三篇,以散文筆調介紹當年姑蘇的各店、名菜點和飲食習慣。記述了蘇城時令點心如湯包、京酵、湯面餃、燒賣、蟹粉饅頭、粽子、團糕等,還介紹了蘇州小吃重質量、講信譽和重傳統、重技巧的特點,是研究蘇州菜和近代烹飪的一份珍貴資料。
㈤ 急求論文《從飲食習慣看中西文化的差異》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參考文獻,有提綱更好,謝謝!
淺談中西飲食差異 申巧鋒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山西長治 046011) 摘要: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飲食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文章從飲食結構和飲食餐具兩方面出發,對中西方飲食與 其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飲食結構;飲食餐具;筷子;刀和叉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014(2008)-0103-02 世界各民族由於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今日世界文化的類型可大 體上分為東西方兩大類。東方文化以中華文化為 主,而西方文化以歐美文化為主。東西方文化生長 在不同的土壤中,經過歷史的洗刷沉澱,張揚著迥 異的個性,從而迸發出各自獨特的魅力。飲食便是 其中的一個方面。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與每個人都密切相 關。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 德傳統以及文化教養的不同,從而反映在飲食上也 就有所差異。走進餐廳,你會發現,許多風格迥異, 吃法不同的中西方式,也就是所謂的「中餐」與「西 餐」。下面,我們就中西方飲食結構及使用的餐具兩 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試著探討一下飲食與歷史文 化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中西方飲食結構 我們知道,中西方飲食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中 國人的飲食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即飯 是主食,菜是為了下飯。而西方的飲食則是以肉、奶 為主。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種不同的飲食結構與其 歷史文化背景密切聯系。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曙光最早照耀 到的地方。在史前時期就有了高度的發展。原先的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隨著農耕時代的來臨,逐 漸變成定居生活。定居後的生活主要依賴於土地, 以農作物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而定居的穩定生活 又造成人口的大量繁衍,造成糧食緊缺,更進一步 的開墾荒地,使農業占的比例越來越多,畜牧業受 到了很大抑制。在人類的食物當中,以素食為主。當 然也有肉類食物,但受條件限制,只有社會上層的 人才能經常吃到。所以古時稱有地位的人為「肉食 者」就是這個意思。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素食為主,所 謂「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 是說人們生活以五穀雜糧為主要的營養提供,果類 食物也起到輔助的作用,能增加點肉類食物對身體 是有好處的,蔬菜之類的可以幫助我們補充營養。 這是我們古時候的飲食模式,這裡面有主觀的選 擇,但更多的是客觀條件的限制。 而西方社會主要由游牧民族發展而來。游牧生 活居無定所,沒有固定的地方,也就很少有農作物 的播種與收獲了...... 二、中西方飲食餐具 東方社會,以中國為代表,吃飯主要是靠筷子。 也就是兩根小棒。在西方人看來,真的很神奇。就這 么兩個小棒,便能以不變應萬變,對付所有的食物。 小小的筷子就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了。那西方人吃飯 用的是什麼?是刀和叉 ...... 由此可見,中西方的飲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歷 史文化背景的影響。然而,我們應該清楚,文化無優 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 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 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 的目的基於這一點而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探索,是 否能夠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此意義 上,把我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於筆 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㈥ 關於杭州素食餐飲營銷策略研究論文的寫作
如果您是准備自己創業的話,除了您寫出的這些大框框,作為您應該明確的寫下自己的目標和追求,作為您企業的最終願景。這是您開店後要做的文化方向和底蘊。還有特色的餐飲必須要有相應實際的市場群的鎖定,目前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再存在什麼藍海!所以要明白你要做的是什麼,做成什麼樣子,然後找到合適的人或者方法去做。
㈦ 求一篇素食論文!!
保羅-麥卡尼為PETA拍廣告 發表素食宣言
[日期:2008-05-28] 來源:東方佛教素食網 作者:veg.86fo.cn [字體:大 中 小]
搜狐娛樂訊 前「披頭士」成員、著名搖滾歌星保羅-麥卡尼為善待動物組織(PETA)拍攝了新的廣告,該次廣告的口號為「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65歲的保羅-麥卡尼接受了《美國周刊》的采訪:「如果人類想要拯救地球,他們所需做的就是停止食肉。這是你可以做的唯一重要的事。」
在這則廣告中,保羅-麥卡尼發出宣言:「很多年以前,我也釣魚,後來我意識到:「我正在殺死它們,用它們的生命換我片刻的歡愉。我的內心被觸動了,當我看到被釣上來的魚在掙扎,我想到它的生命對於它很重要,正像我的生命之於我一樣。我是保羅-麥卡尼,我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善待動物組織(PETA)這一次的人道對待動物宣傳活動還引用了很多素食主義明星的言論,包括凱西-阿弗萊克、艾麗西亞-西爾維斯通、福里斯特-惠特克等人。
「不管是對動物、環境還是健康等原因,明星的素食宣言更多元化和富有感召力。」善待動物組織(PETA)總監Ingrid Newkirk說。
大詩人王維對素食的看法
[日期:2008-05-06] 來源:東方佛教素食網 作者:veg.86fo.cn [字體:大 中 小]
大詩人王維對素食的看法
王維是盛唐時代著名的詩人,字摩詰,他才華卓異,九歲知屬辭,十九歲舉解頭,二十一歲進士擢第,一生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絕妙詩句,其中如《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名篇至今仍傳誦不衰。王維不僅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他還非常善於屬文、作畫,同時對音樂也十分精通。有這樣兩則故事,可以對王維的卓越才華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開元七年(719),王維十九歲的時候,赴京兆府,試舉解頭。《集異記》記有這樣一段傳說:「維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為伶人,進主前。維進新曲,號《郁輪袍》,並出所為文。主大奇之,令宮婢傳教。召試官至第,喻之作解頭登第。」這則故事是說,王維在京應考期間,甚得歧王的激賞。年少的王維不僅因文章得名,還彈的一手妙好的琵琶,歧王親自帶他到公主的府第,讓他扮作伶人,並演奏自己作的《郁輪袍》曲。公主大為驚奇,不僅令宮婢傳教王維的這首新曲,還特將考官召來,內定王維登第。少年王維解頭登第的「內幕」,原來是到公主府上彈奏琵琶,這可真是一件暢人心懷的大「奇聞」。
另一則故事則見於正史,新、舊《唐史》均載有此事。《舊唐史·王維傳》雲:「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 《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只根據畫中樂師們的姿態,便可准確斷定正在演奏的曲目是《霓裳羽衣曲》,且正好是第三疊第一拍,這足可證明王維對繪畫及音樂是何等的精通了。無怪乎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在朝廷里所擔任的第一個官職竟是大樂丞。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外,王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他與佛家的密切淵源了。王維出生於武後聖歷二年(699),一說長安元年(701),他所得以嘯詠終日、徜徉自得的那個歷史時代正好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發達的時期之一,其時佛教鼎盛、高僧輩出、朝廷傾禮,凈土、華嚴、禪宗、律宗等都得到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備,更是曹溪禪法正式創立,逐步取代北宗神秀一系的正統地位而發揚光大的重要時期。王維「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殺。王維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禪機,他名維,字摩詰,連讀恰為「維摩詰」。稍通佛學的人,都會知道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其中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廣大的維摩詰長者,是一位得到釋迦牟尼佛稱許的大居士。又此經專說般若,是禪宗的根本經典之一。王維既以維摩詰作為自己的名與字,可以觀見他對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王維早年詩作《春日上方即事》有「好讀《高僧傳》,時看辟穀方」,及「北窗桃李下,閑坐但焚香」的詩句,其向道之心油然。他所交遊的僧人為數甚多,記於詩文之中的就有道光禪師、璿上人、道一禪師、瑗公上人及北上傳法的六祖門下神會禪師等十餘僧,且幾乎均為禪僧。與他關系密切的居士則有胡居士、蕭居士、魏居士等,也都以禪法自娛。對於潛心向佛的詩人王維來說,對方外高人的參訪及與意氣相投的道友們的共修,自然而然地成為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隱居生涯的主要內容。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而慈心不殺,嚴格茹素,更是大乘佛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漢傳佛教的一貫傳統。王維生於素食之家,他的母親崔氏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帶發修行,並因同鄉的關系,師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傳》記為大慧)普寂禪師30餘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禪」(《請施庄為寺表》),對事母至孝的王維產生了莫大的影響。激發王維山水詩創作靈感,環境極為幽靜的藍田輞川山居(即輞川別業),就是他為了方便自己母親宴坐經行修道之用而購置、營建的。他的弟弟王縉,《新唐書》記其「素奉佛,不茹葷食,晚節尤謹」,甚至勸說代宗皇帝李豫信佛。王維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歲就更加嚴格,《舊唐書》說他「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與平和,在王維的筆下,更是多了幾分舒愜的雅韻和審美的意味。王維說:「君子以布仁施義,活國濟人為適意」,「縱其道不行」,其行為也決不背離本衷。他由衷地贊揚德人達士:「雖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雖高門甲第,而畢竟空寂。人莫不相愛,而觀身如聚沫;人莫不自厚,而視財若浮雲。」(《與魏居士書》)和「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沒齒」(《為人祭李舍人文》)的高貴品格與閑淡曠達的胸襟。他在《謁璿上人》一詩中寫有「誓從斷葷血,不復嬰世網」的詩句,決心謹遵佛法教敕、上人風訓,茹素戒殺,勤求出世解脫之道。他說:「設罝守毚兔,垂釣伺游鱗,此是安口腹,非關慕隱淪。吾生好清凈,蔬食去情塵。」(《戲贈張五弟諲三首》)對那些雖然也有興致嘗試過退隱的生活,但卻因口腹之慾而捕兔釣魚的行為表示不滿,他標明自己與眾不同的素食追求,贊揚蔬食可以養護人的慈柔清凈的志趣,可以有益於澹泊物慾,怡性安神。他還稱贊在家居士「葯藉茹葷,雖愈疾而不受」的嚴明自律(《京兆王氏墓誌銘》)。他的詩句:「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贈李頎》)對於世人受口腹之慾的盲目驅使,不惜殺生害命,迭相吞噉的不幸事實表示了深切的悲憫。
在王維的詩文中,常年的素食生活並沒有使他感到絲毫的清苦,相反卻使詩人的情思更加的欣悅潤澤。請看他的《游感化寺》詩:「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繞籬生野蕨,空館發山櫻。香飯青菰米,佳蔬綠芋羹。誓陪清梵末,端坐學無生。」一碗青菰米,一缽綠芋羹,在他眼裡竟是那樣的色香味美。而詩句:「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積雨輞川庄作》)描寫簡朴自然的素食生活,竟也有了幾分超然出塵的余韻。王維的素食選擇是與他對人生終極目標的追求緊密相關的,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動天地萬物,宇宙蒼生本來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在《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有這樣的名句:「猛虎舐足,毒蛇熏體;山神獻果,天女散花。澹爾宴安,曾無喜懼。」稱贊凈覺禪師德業純厚,感動天人,兼及禽獸,無不傾心向善。他的《戲贈張五弟諲三首》詩中,還有這樣的怡人詩章:「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以及「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窗外鳥聲閑,階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來是可以那樣的物我相親,任運自在,一幅人與自然萬物泯然無間、盡善盡美的和諧畫卷,盡收眼底,感人至深。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王維的詩藝意境作了很好的總結。王維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不僅僅在於他全方位的藝術素養,更為重要的還在於他終身對於禪理的玩味與修習,而樸素慈柔的素食選擇亦使他遠離殺業,培植著與自然萬有坦然一如的親密氛圍,更加細微地去領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凈美與和諧。他說:「寂寥天地暮,心與廣川閑。」(《登河北城樓》)以及:「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青溪》)正是由於他能以一位仁者的胸懷兼愛萬物,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山水,反映在他的詩中便自然而然的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寂悅、澄曠。在他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這樣寫道:「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在這篇短文中,詩人王維那種清寂雅凈的胸襟與閑靜從容的心地,帶給人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可說是詩文之中的極品。
王維才思絕妙超群,品格也極為高貴,在史書中尤以篤誠奉佛而著稱。王維事母至孝,其母去世後,他「柴毀骨立,殆不勝喪。」他的妻子去世很早,大約在王維三十來歲的時候,其妻便不幸亡故了,他從此終身獨處,史稱「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舊唐書·王維傳》)甚是希有。王維晚年有《偶然作六首》傳世,其第六首為:「老來懶賦詩,惟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生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可看作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其受佛家思想影響之深,亦由此可見。其第三首,有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可以見到他對佛門修持之功用力之深,也是對他自己一生行持的絕好注腳。
㈧ 本人現在高分懸賞一些關於中西文化差異和中西方飲食的參考文獻!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 作者:bill
參考資料:Minicity-合肥論壇
如何寫論文
寫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發現自己的想法在紙上會變成一團糟。
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當你越來越熟悉它的時候,就會很快了。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藝術,你就會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你也會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樣的滯礙。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順利解決。追求完美是一個原因。
記住:寫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你發現所寫的不是你開始想寫的,寫下粗稿,以後再修補。寫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漸漸進入狀態。如果寫不出全部內容,就寫綱要,在容易寫具體的內容時再補充。如果寫不出來,就把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即使你覺得是垃圾。當你寫出足夠的內容,再編輯它們,轉化成有意義的東西。另一個原因是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有序的寫出來(in order)。你可能要從正文寫起,最後在你知道你寫的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再寫簡介。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時候一天只能寫上一頁。追求完美也可能導致對已經完美的文章無休止的修改潤飾。這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把寫作當作和人說話就行了。
寫信也是練習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會因為風格很想給朋友的信件而易讀(can be improved)。寫日記也是很好的鍛煉。這兩種方法還有其他的好處。
無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內容也是常犯的錯誤。要避免這種情況。
LaTex(附:CTex)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義的宏定義。你也可以利用別人類似的代碼,許多站點(包括MIT)都維護有擴展庫。
清楚自己想說什麼。這是寫清楚要的最難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寫出笨拙的東西,不斷的修補,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說什麼。一旦真正想說了,就說吧。
從每一段到整個文章都應該把最引人入勝的東西放在前面。讓讀者容易看到你寫的東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處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確定(be sure)說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麼。確定你自己知道這個思想是什麼,然後想想怎麼用幾句話寫出來。大篇的摘要說明文章是寫什麼的,說明有一個想法但沒有說到底是什麼。
不要大肆誇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經常會發現自己寫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麼修補。這是因為你自己進入了死胡同。你必須回去重寫。這會隨著你的練習減少。
確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說清楚為什麼,不僅僅是怎麼樣。
為人而寫,不要為了機器而寫。不僅僅需要正確,還需要易讀。讀者應該只做最明顯簡單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後,刪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幾句話。你會發現這些話其實對主旨沒有影響。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後才開始寫,就會失去很多好處(benefit)。一旦開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養成寫不正式文章的習慣,每隔幾個月(every few months)記下最新的和你剛學的東西。從你的研究筆記開始比較好。用兩天時間來寫,如果太長的話就說明你太追求完美了。這不是要進行判斷的東西,而是與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說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貝很多份,給那些感興趣的人看,包括導師。這種做法對以後寫正式的論文很有好處。
得到反饋: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網(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會收到很多別人的文章,他們請你評論。知道別人對論文的意見很重要。你給別人幫助,別人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為文章寫有用的評論是一門藝術。你應當讀上兩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錶達。
當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評價,要學會吸取有建設性的建議,忽略破壞性(destructive)和無意義的建議。為了得到建議,你要寫清楚自己的觀點,寫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沒准備寫一個沒有完整的期刊或者會議文章,然後交給別人看。即使是將要發表的文章,也應該寫清楚,這樣可以增加得到建議的機會。
以簡要的形式降序組織評論(建議)對你和你所評論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內容相關,中間是風格和表述,最後是語法和文法。
三、論文的寫作
(一)作好准備--收集資料
選題確定之後,論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寫作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是,要寫好一篇論文,作者還必須佔有豐富、准確、全面、典型、生動具體的材料。從中研究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並用具有說服力的題材(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材料必須是有根有據的,而不是主觀臆斷的。它們或是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總結的可靠成果。因此,資料的收集對論文的寫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收集資料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1、閱讀有關的理論書籍。
參加教育教學研究,撰寫論文,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對於教育、教學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調查研究,收集有關的論據。
論文的中心思想確定後,作者明確了所要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要著手擬訂調查提綱。列出調查研究從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況,每個方麵包括哪些項目和具體內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數據,取材的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應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等等。
3、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
作者不僅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對於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因此,要注意多閱讀教育書刊、報紙,收集有關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開闊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設想。
(二)安排好論文的結構
論文的一般結構是:提出論點,進行論證,概括結論。
1、題目--體現內容。論文的題目是論文的眼睛,也是論文總體內容的體現。
一個好的題目能吸引讀者閱讀文中的內容,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好的題目應是用精闢的語言來闡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決的問題,要明確、精練、易懂,要能正確地表達論文的中心內容,恰當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圍的所達到的深度。同時要使內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淺談應用題教學中學習的激發」和」問題意識與數學教學」。前一個題目明確的反映了論文的中心內容和研究范圍,即在應用題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後一個題目明確而精練,讀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內容,即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緒論--提出觀點。對本論內容加以簡要介紹,把中心論點准確地概括出來。緒論要求寫得精煉、明確,字數不宜多。
常見的緒論寫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
-提示內容要點。
-因事發問,啟人思考。
-從日常生活現象寫起。
-引經據典,說古道今。
論文的結構和結構原理,裡面講解的很詳細,對學寫論文有幫助,可以看看:)~
py 友,去這里找找,希望能幫到你!!
㈨ 請問還有吃素的相關文章嗎
吃素好。吃素健康,吃素環保,吃素慈悲。吃常素的人的身體、血液是鹼性的;常吃葷腥的人,他的身體是酸性的,所有生癌症的人都是酸性體質。吃素健康,吃素環保,吃素慈悲。和大家分享吃素的事,雖然我們可能肉眼看不到我們身體的變化,但是儀器可以看的到。和大家分享:這一次我們店裡來了個微循環檢測儀器,我們所有的同事都檢測了,通過顯微鏡看到她們體內都有重金屬和毒素,而且血液比較粘稠,血管堵的比較多,到我檢測的時候就說我體質比較寒,比較虛弱,但是體內沒有重金屬,毒素也不多,老師就問我是不是吃素的,因為吃素的血液是比較干凈,這一對比差別好大呀,老師給她們的建議說讓她們多吃素呢。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吃素確確實實是體質會比較好的,所以還沒有吃素的師兄趕緊多吃素,身體會越來越好的。吃素也有條件,並不是單單吃青菜、豆腐等素菜就夠了。菩薩叫我們保護好肉體,讓我們在人間是修行的,不是讓你不殺生吃素把你身體吃壞。所以菩薩大慈大悲,同意我們吃雞蛋、牛奶和奶製品,因為雞蛋很多都是孵不出小雞的,裡面營養成分很多,這樣你的身體才會慢慢地均衡。最主要的還是要多吃點豆製品,里邊有蛋白質,有大豆卵磷脂,要多吃,比方說素雞、黃豆、花生米……很多人吃得很單一,天天青菜蘿卜,油水都刮光了。你可以到像台灣素食店去買素火腿、素鴨,自己調味切片,跟素菜燒在一起,烹調也很重要,你可以想出各種方法來燒、來烤、來炒,或者包春卷……吃素的人要不斷地想出花樣來吃,否則太單一,時間長的身體會嚴重地垮下去的。和尚尼姑他們不做工就敲敲木魚念念經掃掃地,不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吃吃豆腐青菜無所謂。我們要打工要上班的。因為有很多人吃素,營養均衡每天要吃點花生米、五穀雜糧、豆、核桃,還有栗子,這些都是很有營養的。吃素——培養慈悲心台長今天跟大家繼續說,我們學佛,為什麼要吃素,為什麼要不殺生?實際上,菩薩早就跟我們講過,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什麼叫眾生?有生命的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比方說,我們的祖上,或者我們的小輩,如果作孽了,等到他們過世之後,他們已經投胎畜牲了,那個時候,如果他是一條狗,在你家裡,你如果把這條狗殺了,實際上,你就是殺掉了一個眾生。而且菩薩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而且要把他們皆當做佛。什麼叫皆當做佛?就是把一切都當做一個菩薩來看,因為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皆是佛。我們說,佛是一切眾生,眾生皆是佛啊。所以,我們已經有成佛的基礎了,我們過去可能是佛,我們今後將來可能也會成佛,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也就是說,我可能已經是佛了,也可能我過去是佛,你就是未來佛,就像我們現在叫很多人「小菩薩」一樣,如果能夠如是信,大家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成佛的,你的戒品已具足。如果你能夠尊重所有的眾生,如果把一切眾生都視為佛,你的界和你的品質已經具足了,這說明你已經能夠信自己是未成之佛了。 所以,我們要戒殺生啊。我們不能因為要殺人,因為要殺野獸,要殺動物,與其相爭,為了殺人家的身體,來以其悅我之口福也。你把人家殺了,自己吃了,放點醬油,放點醋,你還覺得這是非常好吃的東西,實際上,這是何等的殘忍。大家知道,廣東有一個店是吃猴子的,猴子跟人一樣,一個個小猴子關在一個個小籠子里,那些小猴子看見一個人進來了,大家把手都捂在眼睛上,因為馬上殘殺開始,把這個小籠子往水裡一浸,這個小猴子就死了,這些小猴子看到自己的同僚就這么被殺死,他們也沒有辦法,所以只能把眼睛遮起來。就像過去日本人殺中國人一樣,我們在邊上看見他們殺我們的同胞,我們有什麼辦法?要知道,殺生是罪大惡極啊,殺生的人要下地獄的。世上的人殺生已經習以為常了,你們知道有多少人在殺生啊?你們知道天天有多少的雞、多少的鴨被殺?僅僅香港這個小地方,每天就有一千萬只雞被殺掉,想想看,殺生如此之罪孽啊。而我們現在隨隨便便殺雞殺鴨,殺狗殺兔,根本不當回事,還要吃呢,怎麼吃得下去啊。 我們對很多事情,習以為常了,就像罵人一樣,我們對殺生也是習以為常了,所以要明白,不能殺生啊。包括祭神祭祖,養親待客,無肉則不能為禮,這些都是過去的想法,認為有肉才有這個禮,沒有肉不能成為這個禮,想一想吧,要養親待客,以為祭神祭祖都要用肉,用人家的生命來換取你的供養,這也是極其悲慘之事。殺掉人家的肉,來表達你是誠懇的孝敬,父母親也不願意接受這些,殺人家的靈性來孝順自己。很多人殺生之後,他就會離情別論,生活越來越可憐,就像一個殺豬的人,他這一輩子家庭不會富有,他的一生痛苦不堪,他的感情運也是越來越差。想一想,一些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輪回六道,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妻子,眷屬;想想看,過去都是自己的親戚,如果他們投胎到了畜牲道,你還是在循環地報復,在殺戒。菩薩曾在經文中勸我們,要戒殺生啊。我們要懂得不能殺生,因為我們要有慈悲心,我們能夠培養慈悲心,我們才能戒殺生啊,信受奉行的人更少。所以,我們要學佛的大悲,不能拿人家的身體來供養他人和供養自己,這是孽障啊。 聽眾朋友們,大家知道,佛的大悲是顯現一切的,並不是只對人,佛菩薩是對眾生的,所以我們要忌殺生,一些小生物我們都不能殺啊,像貝殼啊,蛤蠣啊,豬牙,牛肚、牛肝等,這些東西都是讓人吃後會不安的,因為這些東西吃到你的身體里,因為你把畜牲道的東西吃到人道當中,實際上,你的心中就會沾染有畜牲的那些因子,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有幾個人懂呢?比如:我本來是個好人,我的意念當中灌進了流氓、灌進了強盜的理論之後,我就不像人了,你就像一個流氓、就像一個強盜一樣,你的理論已經造成了你把自己是人已經忘記了。所以,要明白我們不懂不知,那是過去,我們現在懂了,明白了,我們開悟了,我們不能再殺生了,我們更不能把動物殺而食之。你要想到,你殺動物的時候,它也痛,它有感覺的,只是它不會講話而已。 有人說,不會說話的,生來就是供我食用的。難道你家有個弟弟是啞巴,你也應該把他殺了嗎?吃了嗎?這些都是荒謬之論。台長告訴大家,堅決不能殺生啊,要知道,人和動物雖然形狀不一,靈魂和意識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痛處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生靈啊,就像一個小孩子不懂事,和一個懂事的大人,他們同樣是人,你不能把他們視為異物啊。所以,每一個動物,包括人這種高級動物,都有靈物之敏,也就是說,有靈的物體,它都有智商,都有明白的地方。我們講究五倫八德,就是不讓人殺盜淫妄酒,我們所說的,就是不讓人殘害別人,也不要殘害自己。我們所說的,要真誠相處,我們對動物、對人都要愛護,所以,殺食其肉,也就是說,你殺掉動物之後,自己吃那些動物的肉,會讓你得到報應。大家想想,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的人,因為殺生,受到了業報。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殺人,最後自己沒有好報。想想利比亞總統卡扎菲,他殺人無數,他最後的結局就是被人殺掉,他有什麼好結果呢?自古以來,殺人者,必自斃。 我們要學習聖人觀點,我們不能利用人家,我們不能利用動物來養自己的身體啊。要知道,害人啊,害生物的,他的子孫必定是庸劣滅絕啊,也就是說,祖上不積德,必定殃及到他的下一代;如果祖上缺德,也必定會殃及到他的下一代。台長有一位聽眾,他的祖上有殺業,他的孩子個個都是精神病,所以要明白,「余慶餘殃者,正慶正殃之盈餘也」,也就是說,你現在有一點小的災禍,有一點小的幸福,就是因為你前世做了一點好事,和做了很多壞事的緣故啊。積善積德之人,他已受於來生後世了,比我們現在還不懂的人,要好很多。所以,我們做父母親的要為孩子考慮,我們不能做出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因為如果你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你就會影響到你的下一代的成長。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在澳大利亞,有很多人不愛惜身體,很多女士在懷孕的時候,喝酒抽煙,最後生出殘障孩子,孩子到人間之後,受著苦,不就是媽媽給他造成的嗎?孩子到了人世間,受了這么多的苦,在學校被人家看不起,讀書,人家學得進,他學不進,樣子長得一半臉大,一半臉小,話一出口,就知道腦子有問題,你給孩子帶來了一輩子的痛苦,這就是你自己所為啊。 所以,人要懂得啊,我們一定要斷一時之快。很多人嘴巴吃到東西的時候,覺得很快活,很開心,但是,他不能明白,他會永受大禍害於無窮也,他會永遠受到這些大禍災的,而且會遺留到他的後代。聽眾朋友們,醫學上現在已經證實,常吃素的人,心態會平和,常吃素的人,會如花草般地美麗,常吃素的人,他會像稻穗一樣越長越高,但是他的頭還是會垂得越來越低,會謙虛、會謹慎。大家想想看,食肉動物都是牙齒尖利的,而我們人本來就不是食肉的動物,我們的腸子很長很長,大家學一點知識就知道了,人的腸子很長,這是有益消化,但食肉動物的腸子非常短,像老虎、獅子等,所以,食肉動物,當肉食進去之後,它很快地就排泄掉,而人把肉吃下去之後,在腸子里繞過來,繞過去,一直在里邊繞不出來,想想,這些肉如果不放在冰箱里,幾個小時就會發臭,而我們雖然在吃進去之前拚命地烹調,但是它畢竟還是肉,在你的肚子里轉了半天,還是轉不出來,不能吸收,時間長了,腸子里怎麼會不長東西呢?所以要明白啊,我們不能吃肉食,更不能吃活的。醫生早就勸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要多吃素啊,多吃素有利於健康。 今天跟聽眾朋友們說了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生起慈悲心。現在的人慈悲心到哪裡去了?廣東佛山一個小女孩,只有兩歲,被車子碾過去碾過來,邊上的10多個人,沒有一個去相救的,只有一位撿垃圾的阿姨去救了她,還拿出自己撿垃圾的兩萬四千塊人民幣,捐給她。現在的人不是顛倒了嗎?有錢的人到底在幹些什麼?為了錢,為了名,為了利,整天做著傷天害理的事情,整天欺負人家,整天自私自利,為了達到賺錢的目的,不惜損害人家的利益。而那些拾荒者,那些老媽媽,他們的良心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前世有修的人,今生有福報,而今生有福報的人,今生不修,等到他下一世的時候,他又沒有福報了。所以,吃苦的人,他才會修心啊;吃苦的人,他才會懂得珍惜幸福啊。不吃點苦的人,他是不能得到幸福的。猶如一個孩子從小生在富裕的家庭,錢對他來說,只是個數字概念,這個孩子,他會珍惜錢嗎?而窮人的孩子為什麼能早當家,因為他知道,錢來之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