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亡妻文獻
⑴ 夢亡妻的介紹
《夢亡妻》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的作品。詩歌主題哀威,感情婉約,採取敘事形式並置於夢的情景之中,來表達失去愛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對他們愉快往事的無限緬懷。其不僅包含著強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栽著深邃的革命思想,讓讀者看到了詩人那積極的人生態度——黑暗的隧道里,光明就在前頭。
⑵ 夢見亡妻與她弟弟聊天說自己有點冷外其它都還好什麼意思
可能需要你們給她燒衣服過去。所以才會說自己有點冷了。你給她少幾件衣服過去。讓她過得好點兒。
⑶ 夢亡妻的詩歌鑒賞
在《夢亡妻》中彌爾頓兩次運用典故。一是運用了希臘神話中的典故,希臘傳說中阿爾凱斯(Alcestis)是英雄阿德墨托斯(Admetus)的妻子。在與阿爾凱斯結婚之前,新娘的父親珀利阿斯(Pelias)說,必須要把一頭獅子和一頭野豬套到戰車上,才能將女兒嫁給他。他獲得阿波羅神的幫助,如願娶得美麗新娘。但阿波羅發現他將不久於人世, 於是勸說命運女神(Fates), 找個替死鬼來延長他的壽命。忠貞的阿爾凱斯(Alcestis)答應為他犧牲,但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在她的墓地同死神搏鬥,救回了她,並還給他。
詩中的Jove』s great son指的就是赫拉克勒斯,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指的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在她的墓地同死神搏鬥,救回了她,to herglad husband gave 指的是把赫拉克勒斯交還給她的丈夫阿德墨托斯。
此外,詩中還運用了希伯來法典中的「潔凈禮」這一典故。在短短的十四行詩中,這樣頻繁用點並不多見,用此可見,彌爾頓的知識廣博並能信手拈來,使之能更好地為主題服務,抒發作者情懷。
這首詩的最動人之處在於其深刻的宗教特徵。他呼喚他那聖徒般的妻子,她不僅在肉體上是純潔的,而且精神上也是聖潔的,她正是愛情、甜蜜和善良的人格化身。由於宗教因素的摻雜, 精神上總能找到自我安慰的因素,雖然顯得有些哀傷,但卻總含希望,故能解脫, 內心求得安詳寧靜,每每給讀者以哀而不傷,情致溫和的實感。像彌爾頓在天堂預見的亡妻那樣:「她全身透出親熱、淑善,和溫純,比任何人臉上顯露的都叫人喜歡。」
彌爾頓的這首悼亡詩以浪漫主義為基調,他相信即使愛妻已逝,他們的這種樂觀態度,堅定信念支持他相信仍可與愛妻永遠相愛,甚至在天堂相見。因而這首悼亡詩作中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超脫感。它展現的是天堂夢幻般的甜美,為詩人的憂傷塗上了一層玫瑰色的外衣。
可以說,正是宗教的啟示, 使西方文人藝術想像的觸角飛向天堂中玫瑰色的花環,像天使一樣自由馳騁,或穿越地獄,或訴諸夢幻。使得西方悼亡詩人變得超然曠達,把絕望化作歡樂的希望,把死亡化作永恆的生命,使其如同小溪回歸大海一樣充滿崇高的詩意。這使得他們面對親人、朋友或情侶的先逝能夠以冷靜安詳的心理態勢,超越生死對立的屏障,積極有效地消除胸中塊壘。
彌爾頓早年曾寫過幾首愛情題材的詩,如《贈夜鶯》,又如他用意大文寫的贊美一位義大利姑娘的五首詩。但比較深刻的是這首《夢亡妻》。彌爾頓的家庭生活很不平坦,先後結過三次婚。1642年,他34歲,與瑪麗·鮑威爾一見鍾情,匆忙結了婚。瑪麗才17歲,是牛津郡一家貴族的長女,家庭是王黨分子。
婚後他們的生活很不愉快,瑪麗不慣於彌爾頓那清教徒的道德家的生活方式,況且彌爾頓忙於寫文教書,讀書每到深夜,使她寂悶難忍,因而長住娘家。彌爾頓意欲離婚,寫了《離婚的原理和實施》的小冊子,提出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的進步觀點。但當時英國離婚極難,連清教徒朋友都反對他。當他的婚姻瀕臨破裂時,瑪麗忽然又回到他的身邊,日子勉強過得和諧。瑪麗為他生下三個孩子,在她27歲,生第四個孩子時,因難產去世。
1656年,彌爾頓第二次結婚,妻子凱塞琳,伍德考克,比他小二十歲,性情溫和善良,給彌爾頓帶來安慰與幸福。可惜好景不長,婚後15個月,凱塞琳竟又死於產褥。彌爾頓悲痛欲絕,此後他只有在夢中才能與她相見。這首詩便是描繪夢中相會,醒後悲涼的情景。亡妻面容罩著輕紗,迷離恍惚,若即若離。因為彌爾頓與她結婚時已經失明,所以本來就沒有見過她的面貌。但她給他留下的印象是純潔無瑕的,所以夢中他忽然雙眼復明,清楚地看見她在天堂里,全身穿上雪白的衣裳,白衣跟她的心地一樣純潔。她的形象有如罩著光環的聖母。
這首小詩寫得纏綿刁有致,凄婉動人。中國清朝納蘭容若有一首悼亡詞,與此詩頗有近似之處,不妨對比一讀:「自那番摧折,無衫不淚,幾年恩愛,有夢何妨。最苦啼鵑,頻催別鵲,贏得更闌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沁園春》)「未許端詳」與「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擁抱時,我醒了」的幻滅感何其相似。從彌爾頓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的評價是心地純潔與外貌美好是合一的,更重視的是她心靈的美。
1662年,彌爾頓第三次結婚,妻子伊麗莎白·明書爾,年僅24歲,而彌爾頓已是54歲了。她受過良好教育,喜唱歌,善烹調,性情溫和,使彌爾頓晚年得到很好的照顧和快樂。彌爾頓的《失樂園》也在這個時候寫成的,可以說得力於她的幫助不少。
彌爾頓的愛情觀是不同於文藝復興時詩人的愛情觀的。文藝復興時詩人歌頌愛情比較大膽、直率,心有所歡,恣情流露,無所顧忌。但彌爾頓的愛情詩含蓄嫻雅,遮遮掩掩,好似罩著輕紗,倒有點東方詩的味道。他態度嚴肅而拘謹,歌頌的是婚後的愛情,是婚戀合一的提倡者。此詩以宗教的超凡氣氛,崇高的風格,純真的感情及細膩的筆觸而在抒情詩史上佔一重要位置。而提到彌爾頓的詩的人,鮮有不提到這首詩的,可見它具有的魅力。
⑷ 彌爾頓的夢亡妻和蘇軾的江城子在寫作特點上有什麼區別
相同點:
1。都描寫夢境中看見亡妻。
2。都於詩句中寄託著深厚的感情和悲哀。
不同處:
1.夢亡妻對夢中妻子的描寫,注重表現一種聖潔、光明,在夢中,亡妻顯現出一種近似於非人的天使的形象,江城子對亡妻的描寫,則更加生活化,在蘇軾的夢中,妻子依然是舊日的倚窗梳妝的人。
2.夢亡妻採取直抒胸臆的寫法,江城子更多地通過景物、環境渲染,來襯托深厚的感情。
3.夢亡妻,對夢中的描寫是以一種喜悅的情緒,最後一句返回現實的悲哀,使用了以樂境寫哀的手法,以凸顯悲哀,但總體上來講,更加輕盈、具有亮色。江城子則通篇冠以濃重的悲哀色彩,感情更為收斂、沉滯。
4.夢亡妻突出的是夢中情境這樣一個片段,江城子則通過對今昔的對比,展示了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悲劇色彩更為濃重。
⑸ 彌爾頓的夢亡妻和蘇軾的江城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同
《江城子》和《夢亡妻》都通過記夢,表達對妻子的懷念,主題具有相似性。
異
中國屬於內陸農耕文化,加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民族性格內斂含蓄,深沉保守。而英國屬於海洋島嶼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等的原因,相對而言,英國的民族性格坦直開朗,積極樂觀。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使得兩首詩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其一,兩首詩具有不同的寫作風格。
《江城子》含蓄質朴,深遠蘊藉。《夢亡妻》瑰麗奇譎,浪漫奔放。
表現在意象選擇和人物形象的描寫上,體現在對妻子形象、品性以及夢境描寫的上。《江城子》用詞極為儉省,且毫無雕琢; 而《夢亡妻》夢境翔實生動,人物形象生動清晰。
總體說來,《江城子》風格簡練平實、意境悠遠雋永。
《江城子》整首詞重神韻,而不粉飾雕琢; 重意境,而不渲染鋪排。幾筆勾勒,便能傳情達意; 寥寥數語,實則意蘊無窮。
如果說蘇詞是寫意畫,那麼彌詩便是工筆畫: 《夢亡妻》精工細描,濃墨重彩,用筆細膩考究,色彩瑰麗絢爛。層層鋪陳,句句暈染,立體感十足; 線條明晰,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其二,兩首詩具有不同的感情基調。
《江城子》一詞字字血淚,凄絕哀婉。
相比於中國的生死觀,西方文化在對待死亡的問題上更加從容樂觀,更為超然曠達。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要在現實生活中遭受各種苦難災禍,通過積德行善、遵守清規戒律才能贖罪。人死後,靈魂接受上帝的審判,善人留在天堂,獲得永生,惡人趕入地獄,永遭詛咒。死亡則是對苦難的解脫,肉體雖然幻滅,但靈魂永在。彌爾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基於這樣的生死觀,他的悼亡詩呈現出別樣的風貌。雖然愛妻已經不再和自己朝夕相伴,但彌爾頓堅信妻子已升入天堂,終有一天他們會在天堂里重逢相聚。而且在夢里他們還曾有過片刻甜蜜和瞬間親昵。詩人的黯然神傷被這夢幻的期盼和浪漫的溫暖所撫慰,這樣的精神後盾讓詩人悲傷里有慰藉,痛苦中有希冀,無望時有憧憬。整首詩呈現出淚中帶笑、悲中有望的情致。
悼亡詩是愛情詩的一個獨特典型,結合了愛情和死亡兩大主題。蘇軾的《江城子》和彌爾頓的《夢亡妻》一中一西,一詞一詩,同為悼亡詩中熠熠發光的明珠。主題雖然相似,卻因中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以及作者本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歷等因素使得這兩篇詩作在諸多方面又不盡相同,各有千秋。這兩首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各具魅力,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審美享受和情感沖擊。
⑹ 夢見亡妻和一小女孩
其實人什麼夢都做。做夢的主要原因是白有所思夜有所夢。也有的時候是白天大腦過於疲勞,晚上才做夢。夢見王奇和一小女孩都是女人女人是貴人,最近你想做什麼事情有貴人相助?會成功的。
⑺ 夢見亡妻我們感情很好
一樣,我也常夢見亡妻。但總沒給我提示著什麼。我們倆感情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