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參考文獻
[1]李璨. 我國中葯材物流管理的研究[D].湖北中醫葯大學,2012.
[2]蔣小會. S公司基於電子商務的物流管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楊海鷹. MD公司冷鏈物流管理的改進研究[D].吉林大學,2012.
[4]王志珍. 物流企業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5]朱廷軍. 中小企業的物流管理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6]尹華龍. 基於WEB的超市物流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3.
[7]李亞靜. 供電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
[8]周永魯. 基於ASP.NET的煙草物流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雲南大學,2013.
[9]古奕端. 基於RFID的大宗貨物物流管理系統設計及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3.
[10]劉迪迪. 水產品批發市場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11]程傳喜. 鄭州安利物流公司物流管理改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12]楊娜. 東莞市中小製造企業物流管理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13]董彩芬. S公司基於TOC的生產物流管理改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
[14]王楠. 三菱電機放電加工機售後服務物流管理流程優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5]呂悅. 大連市物流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16]付浦君. 基於信息化的供應鏈協同物流管理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
[17]楊波. 精益物流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
[18]米寧. 基於逆向物流管理的產品回收網路規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
[19]李引. 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現代物流管理的影響研究[D].渤海大學,2014.
[20]肖瑩瑩. RFID技術在國內零售業物流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21]師經昊. 供應鏈環境下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
[22]謝沛欣. 基於SOA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西北大學,2009.
[23]耿明岩. 基於供應鏈的物流管理系統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
[24]姜瓊慧. 基於B/S模式的物流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中南大學,2007.
[25]陸瀅. 基於電子商務的物流管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
[26]徐華. 中國現代物流管理與發達國家差距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27]陶宇. 中小企業物流管理的現狀及思考[J]. 企業經濟,2011,01:58-60.
[28]周新韶. 企業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
中國商貿,2012,15:125-126+128.
[29]駱宏. 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物流管理研究[J]. 對外經貿,2012,05:108-110.
[30]賀超,庄玉良. 基於物聯網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構建[J].
中國流通經濟,2012,06:30-34.
[31]張安平. 汽車企業逆向物流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32]周林. 中小型製造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四川大學,2005.
[33]王峰. 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34]楊愛霞. 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業務流程重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
[35]劉志學,付國慶,許澤勇. 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比較[J].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2004,S1:126-130.
[36]韋智偉. 供應鏈環境下我國工業企業物流管理模式選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37]周海霞. 中國海產品物流管理體系構建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8]邱均平,宋恩梅. 論電子商務中的物流管理創新[J]. 中國軟科學,2002,04:108-111.
[39]曾祥雲,王強. 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內涵與特徵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02,02:15-17.
[40]曾祥雲,王強. 試論面向電子商務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統設計[J].
系統工程,2002,01:60-65.
[41]薄洪光. 鋼鐵行業集成生產物流管理方法及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
[42]程琦. 論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構建[D].武漢理工大學,2010.
[43]王海燕. 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研究[J]. 物流技術,2007,10:34-36+48.
[44]陳達. 現代綠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02:112-114.
[45]劉俊蘭,翟樹悅,周裕法,李婭訪,韓冬雪. 醫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J].
中國醫院管理,2008,07:29-32.
[46]王小莉,李金伴. 現代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探討[J].
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8,06:59-62.
[47]王佐. 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本源和創新[J]. 中國流通經濟,2009,02:16-19.
[48]程琦,雲俊. 論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構建[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18-22.
[49]翁心剛. 供應鏈一體化時代的物流管理[J]. 中國流通經濟,2005,06:12-15.
[50]劉麗艷. 對「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辨析[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58-61.
[51]李德庫.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J]. 中國流通經濟,2013,08:39-43.
[52]王道平. 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 價值工程,2003,02:23-26.
[53]張林龍. 基於供應鏈管理(SCM)的物流管理[J]. 現代情報,2003,05:160-162.
[54]尤建新,蔡依平,楊瑾. 工程項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J]. 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06:49-52.
標准格式的,要多少有多少,隨便拿去用。別問我是誰,請叫我雷鋒。
『貳』 RFID技術方面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1]王穎. 對RFID在圖書館應用的思考[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9,(02)。
[2]程雪,周修理,李艷軍. 射頻識別(RFID)技術在動物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3]石蕾,陳敏雅. RFID系統中閱讀器的設計與實現[J]. 電腦開發與應用, 2008,(07) 。
[4]錢瑩,凌雲. RFID中間件設計研究[J]. 電腦與信息技術, 2008,(05) 。
[5]陳沖,徐志,何明華. 一種新的RFID防碰撞演算法的研究[J].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叄』 物聯網在電商的領域應用與對策 完整的論文的組成部分。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4000字
論文自己寫去
『肆』 求關於物聯網的論文。2000字以上
摘要:物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網路形式,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正在探索過程中。本文介紹了物聯網的概念,給出了基於智能物體層、數據傳輸層、信息關聯層、應用服務層的物聯網四層體系架構,最後探討了物聯網在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關鍵詞:物聯網,RFID
一、概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個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將RFID和其他感測器相互連接,形成RFID架構的分布式網路。
歐洲委員會[1]提出「物聯網是未來網際網路的綜合部分之一,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動態的全球網路基礎。基於標準的和互操作的通信協議,無論物理的還是虛擬的「物」均有身份、物理屬性和虛擬特質,具備自配置能力且使用智能介面,可以無縫地集成到信息網路中去。」
本文認為,物聯網實質上是將真實世界映射到虛擬世界的過程:真實世界中的事物,通過感測器採集一定的數據,在虛擬世界中形成與之對應的事物。「相關物體可能在虛擬電子空間中被創造出來,源於物理物體空間,且與物理空間的物體有關聯。」[2]感測器採集到數據的詳細程度,將影響到該事物在虛擬世界中的抽象程度。在虛擬世界中,對該事物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描述是物體提供了一個ID用於識別(如使用RFID標簽),最詳細的描述則是真實世界中該事物的所有屬性和狀態均可在虛擬世界中被觀察到。進一步的,在虛擬世界中對該物體做出控制,則可通過物聯網改變真實世界中該物體的狀態。對於一個真實的事物,其所需的各種應用與操作,只需在虛擬世界中對與之對應的虛擬事物進行應用和操作,即達到目的。
這樣將會對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實地實時監測和控制一個事物的成本是高昂的,通過物聯網,所有事物都將在虛擬世界中被找到,以較低的成本被監測和控制,從而實現4A(anytime, any place, anyone, anything)[3]連接。虛擬世界提供了對所有事物的實時追蹤的可能,所有的信息都不是孤立的,這將為各種海量運算和分析提供了最基礎和最重要的信息源。真實世界存在於某一時刻,而當物聯網發展到能將真實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映射到虛擬世界中時,無數個某一時刻的世界匯集起來,在虛擬世界中將形成一個可以追溯的歷史,如同過去以紙質保存歷史事件的發生,將來將以電子數據對所有事物進行全息描述的形式存儲世界的歷史。
二、體系架構
目前, 物聯網還沒有一個廣泛認同的體系結構,最具代表性的物聯網架構是歐美支持的EPCglobal和日本的UID物聯網系統。EPC系統由EPC 編碼體系、射頻識別系統和信息網路系統3 部分組成。UID 技術體系架構由泛在識別碼(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統伺服器、和ucode 解析伺服器等4部分構成。EPCglobal 和UID上只是RFID 標准化的團體,離全面的「物聯網」體系架構相去甚遠。
美國的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這一與物聯網概念相近的概念,並提出通過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和INTELLIGENT這三個層面來實現智慧地球。在文獻基礎上,本文提出了物聯網體系架構。
1、智能物體層:通過感測器捕獲和測量物體相關數據,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時具備局部的互動性,需要一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2、數據傳輸層: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實現無縫、透明、安全的接入,提供並實施編碼、認知、鑒權、計費等管理。
3、信息關聯層:通過雲計算實施對海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數據處理與融合,屏蔽其異質性與復雜性,形成一個與真實世界對應的虛擬世界。
4、應用服務層:從虛擬世界中提取信息,提供豐富的面向服務的應用。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醫療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數據由底部的感測器通過網路到達應用服務層面,而實際上,在服務應用層面,各個中心、用戶可以反向的通過網路由執行器對物體進行控制。
在該體系結構中,感知層面的各種感測器、執行器都是具體的,隨著技術的發展會不斷升級,新設備不斷引入物聯網。而服務應用層的各種需求也是不斷提出的,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若是每個具體的服務應用和感測設備都形成一個獨立的網路,最後可能形成許多套特殊的網路,這不利於推廣和不便於維護。因此這需要物聯網的網路層有一定前瞻性,物體設備層可以變化,服務應用層可以變化,但它們都是通過一個普適的網路進行連接,這個網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穩定。
三、面臨的挑戰
1、統一標准
物聯網其實就是利用物體上的感測器和嵌入式晶元,將物質的信息傳遞出去或接收進來,通過感測網路實現本地處理,並聯入到互聯網中去。由於涉及到不同的感測網路之間的信息解讀,所以必需有一套統一的技術協議與標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聯上,而不是感測器本身的技術協議。現在很多所謂的物聯網標准,實際上還是將物聯網作為一種獨立的工業網路來看待的具體技術標准,而應對互聯需要的技術協議,才是真正實現物聯網的關鍵。
2、安全、隱私
在物聯網中所有「事物」都連接到全球網路,彼此間相互通信,這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和隱私問題,例如可信度,認證,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換到的數據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隱私應該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權的識別和攻擊。安全與隱私這個問題,是人類社會的問題,不論是物聯網還是其他技術,都是面臨這兩個問題。因此,不僅要從物聯網內部的技術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從外部的法規環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釋和制度完善。
參考文獻
1. Commission, I.D.E.,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 2009.
2. CASAGRAS Final Report: 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2010.
3.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5, ITU.
『伍』 撰寫一篇有關「物聯網」的綜述文章,字數不少於3000字,參考文獻不少於15篇。
現在這方面的論文不好找,你還是自己收集資料吧
『陸』 誰有物聯網發展技術概況研究中英文參考文獻 越多越好。。 請發到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好的話雙倍追加分
物聯網發展技術概況已經發到你郵箱了,請查收
『柒』 物聯網關鍵技術的書籍目錄
1.1物聯網概述
1.2物聯網對通信網路的需求
1.3物聯網總體架構
1.4智慧網路
1.5物聯網核心技術
1.5.1二維碼及RFID
1.5.2感測器
1.5.3無線感測器網路(WSN)
1.5.4近距離通信
1.5.5無線網路
1.5.6感知無線電
1.5.7雲計算
1.5.8全IP方式(IPv6)
1.5.9嵌入式技術
1.6物聯網與泛在網概念的差異
1.7物聯網的行業應用
1.8物聯網應用場景
1.8.1城市安全管控
1.8.2城市環境管控
1.8.3城市能源管控
1.8.4家庭數字生活
1.9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因素
1.10物聯網發展的步驟 2.1無線感測器網路簡介
2.1.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歷史
2.1.2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
2.1.3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2.1.4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典型應用
2.2無線感測器網路協議棧
2.2.1無線感測器網路物理層協議
2.2.2無線感測器網路MAC協議
2.2.3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
2.2.4無線感測器網路傳輸層協議
2.2.5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層協議
2.2.6協議棧優化和能量管理的跨層設計
2.3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
2.3.1面臨的安全挑戰
2.3.2安全需求
2.3.3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攻擊
2.3.4無線感測器網路加密技術
2.3.5無線感測器網路密鑰管理
2.3.6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路由
2.3.7無線感測器網路入侵檢測
2.4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平台
2.4.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模擬特點
2.4.2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模擬的發展狀況
2.5nesC語言
2.5.1nesC語言簡介
2.5.2nesC基本設計思想
2.5.3nesC語法
2.6TinyOS操作系統
2.6.1TinyOS操作系統簡介
2.6.2TinyOS 2.x組件命名規則
2.6.3TinyOS平台與硬體抽象
2.6.4TinyOS安裝
2.6.5TinyOS調度機制
2.6.6TinyOS 2.x消息通信機制
2.6.7TinyOS 2.x能量管理機制
2.7無線感測器網路與電信網結合
2.7.1接入控制
2.7.2安全
2.7.3認證和授權
2.7.4計費
2.7.5業務和應用場景
2.8無線感測器網路與Internet結合
2.8.1融合方式
2.8.2接入技術
2.9IPv6無線感測器網路 3.1ZigBee簡介
3.1.1ZigBee聯盟簡介
3.1.2ZigBee應用領域
3.2ZigBee網路拓撲
3.2.1星形拓撲構造
3.2.2對等網路構造
3.3網路功能簡介
3.3.1超幀結構
3.3.2數據傳輸模型
3.3.3幀結構
3.3.4健壯性
3.3.5功耗
3.3.6安全性
3.4ZigBee協議棧
3.5ZigBee物理層
3.5.1工作頻率和信道分配
3.5.2信道分配和編號
3.5.3發射功率
3.5.4物理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結構
3.5.52.4GHz頻帶無線通信規范
3.5.6868/915MHz頻帶無線通信規范
3.5.7無線信道通用規范
3.6ZigBee MAC層
3.6.1幀結構概述
3.6.2幀結構
3.6.3信道訪問機制
3.6.4MAC層功能
3.7ZigBee網路層
3.7.1網路層數據實體(NLDE)
3.7.2網路層管理實體(NLME)
3.8ZigBee應用舉例 4.1M2M技術特性
4.1.1M2M業務特徵
4.1.2M2M基本業務需求
4.1.3M2M端到端分層架構
4.2M2M技術標准
4.2.13GPP進展
4.2.2ETSI進展
4.2.3ITU進展
4.3M2M應用通信協議
4.3.1M2M應用通信協議
4.3.2WMMP
4.4M2M應用
4.4.1智能抄表
4.4.2CDMA無線抄表解決方案 5.1RFID基本工作原理
5.1.1標簽
5.1.2讀寫器
5.1.3天線
5.1.4工作頻率
5.1.5空口協議
5.1.6讀寫距離
5.2RFID技術標准
5.2.1ISO/IEC標准
5.2.2EPC Global標准
5.3防沖突技術
5.4RFID的干擾
5.5RFID安全問題及對策 6.1NFC技術要點
6.1.1NFC工作原理
6.1.2NFC防沖突技術
6.1.3NFC技術標准
6.1.4VLC-NFC技術
6.2NFC在手機中的應用
6.2.1移動支付
6.2.2其他應用
6.2.3NFC手機架構 7.1藍牙技術
7.1.1低功耗藍牙技術概述
7.1.2射頻基帶與信道配置
7.1.3網路結構
7.1.4鏈路層
7.2低能耗藍牙協議棧
7.2.1L2CAP
7.2.2HCI
7.2.3SDP
7.2.4LMP
7.2.5藍牙的安全架構
7.3低能耗藍牙的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