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泉文獻
濟南是山東省會城市,城市南依泰山,北臨黃河,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此外,濟南素有「泉城」美譽,擁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時,全市還遍布著700多處天然泉涌,構成濟南市「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獨特泉水景觀。 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清沈廷芳在《賢清園記》中說:"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處。道光年間編纂的《濟南府志》說:"總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時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聽泉齋記》中的說法則更加符合實際:"歷下之泉甲海內,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據山東省水文地質一隊1964年調查,僅市區即有天然泉池108處。濟南市城市規劃建設領導小組1980年調查材料上列舉了119處泉池。1983年6、7月間和1998年6月,市園林局、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又以上述記載為基礎進行調查,查出城區有名稱的泉池139處。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沒、填埋者外,尚有103處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處。這些泉池,集中在東起青龍橋、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覺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諸如曾鞏、蘇軾、張養浩、王守仁、蒲松齡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成因: 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余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塹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群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岩,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岩侵入體,質地細密,岩質堅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通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岩體,構成了三面封閉的排泄單元。 南部山區,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人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岩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希望採納
❷ 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環境演化及保泉對策研究
邢立亭1 徐軍祥2 張偉3
(1.濟南大學,濟南250002;2.山東省地礦局,濟南250013;3.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
作者簡介:邢立亭(1966—),男,研究員,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查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根據野外實際調查成果,深入探討自然與人為因素對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優化開采布局、回灌補源等水環境保護對策。
關鍵詞:濟南泉域;水環境;演化;保護
濟南泉域是我國北方岩溶水系統典型代表,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強烈影響,近幾十年來,泉域的生態地質環境變化顯著,研究該區地下水環境演化特徵,對於泉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泉具有重要意義。
1 泉域水文地質特徵
1.1 泉域邊界
濟南泉域位於泰山穹隆的北翼,總體上是以古生代地層為主體的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出露地層為太古宇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泉域北部分布有中基性侵入岩體。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千佛山斷裂、馬山斷裂、東塢斷裂、炒米店斷裂等。
泉域東邊界為東塢斷裂,西邊界為馬山斷裂(長清西關以北為透水段),南邊界為地表分水嶺,北邊界以濟南岩漿岩體和石炭系、二疊系煤系地層為界,面積為1486km2。
1.2 岩溶地下水水動力條件
濟南南部山區廣泛分布寒武—奧陶系石灰岩,地表、地下岩溶十分發育,地表溶洞、溶溝、溶槽和密布於石灰岩表面的溶蝕裂隙為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地表水的滲漏補給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根據鑽孔資料和示蹤試驗,碳酸鹽岩溶洞、溶孔、溶隙、溶蝕管道十分發育,為岩溶地下水的儲存、運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因此,濟南岩溶地下水補給條件良好、儲存空間巨大。
根據地下水動態觀測,岩溶水水位、泉水流量與降水密切相關,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是岩溶水系統的主要補給來源,其次為地表水滲漏補給,主要滲漏河流有玉符河和北沙河。
岩溶水總體流向由南向北徑流,受北部燕山期岩漿岩及石炭系、二疊系地層阻擋,在其接觸地帶形成岩溶水富集區,單井涌水量一般大於5000m3/d,天然條件下岩溶水以泉水排泄為主,目前,人工開采是泉域岩溶水系統的最主要排泄方式。
2 岩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奧陶系裂隙岩溶含水層作為濟南工農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取水目的層,有著悠久的歷史。市區早在1936年建成趵突泉水廠並正式供水,供水量1.28×104m3/d,到1956年增至3.6×104m3/d,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不斷增大,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繼建立市區、西郊和東郊水源地。市區有解放橋、普利門、飲虎池和百貨大樓水廠,西郊有臘山、峨眉山和大楊庄水廠,東郊有華能路和東源水廠,南部有羊頭峪和文化路水廠。
1990~2002年,泉域內自來水公司多年平均開采量為35.52×104m3/d,其中峨眉山、大楊庄、臘山西郊三水廠平均開采量為21.91×104m3/d,市區各水廠為11.41×104m3/d,華能路、東源水廠和羊頭峪為2.2×104m3/d。此外,白泉泉域宿家張馬、裴家營、中李水廠開采約14×104m3/d。隨著鵲山水庫、玉清湖水庫的投產,自來水公司對地下水的開采量自2001年9月以來逐步減產,關停了市區各水廠。
工業自備井主要分布在市區外圍,其數量龐大,而且較為分散。1990~2002年,工業自備井多年平均開采量為13.15×104m3/d。
3 水文地質條件演變與地下水環境負效應
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加劇了濟南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的演變,引起諸多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3.1 人類活動引起的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
3.1.1 人工開采改變地下水流場,襲奪泉流量
20世紀60年代初期,濟南市區地下水開采量小於10×104m3/d,80年代以來,市區、西郊、東郊集中開采量達到(50~55)×104m3/d。大量開采岩溶水,改變了地下水天然流場,大量開采地下水特別是在市區直接抽取岩溶地下水是影響泉水出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9月,市區水廠相繼關閉,但工業自備井大量開采,在七賢庄和經濟學院一帶兩大降落漏斗仍然襲奪泉水的補給量(圖1)。
3.1.2 間接補給區補給量減小
濟南泉域間接補給區面積為990km2,主要分布在廣大南部山區,包括馬山、萬德、高而、張夏、崮山、仲宮、柳埠、西營等鄉鎮。地層為寒武系中下統灰岩、碎屑岩和泰山群變質岩,由於入滲條件差,河流、溝谷縱橫,地表徑流發育,地下水大多就地補給,匯於溝谷,短途運移、排泄,因此,大部分河流發源於此。上游地表溪流20世紀70年代以前,匯集到玉符河、北大沙河後,向下游徑流,分別在朱家莊-潘村、崮山攔河壩-琵琶山段滲漏補給泉域地下水。間接補給區匯集地表徑流和地下溢出量,通過河道進入直接補給區。如1963年卧虎山水庫,通過溢洪道向玉符河放水1.0186×108m3進入黃河,一部分入滲補給地下水。卧虎山水庫修建以前,玉符河基本常年有流,據1962年觀測,玉符河下游周王莊河段4月13日河水位為29.4m。
圖1 市區附近岩溶水等水位線
1—斷層;2—火成岩界線;3—等水位線(m);4—地下水流向
20世紀60~70年代在北沙河、錦銀川、玉帶河、錦綉川等河道修建眾多水庫,攔截上游地表徑流,特別是80年代後期,隨著卧虎山、錦綉川水庫向市區供水後,源自間接補給區的地表水補給逐漸減小。如從1999年至2003年6月,卧虎山水庫上游554km2匯水面積,除回灌試驗放水外,未向玉符河放水。自卧虎山、錦綉川水庫向市區供水後,兩水庫向黨家莊、興隆、分水嶺一帶直接補給區放水灌溉量逐漸減少。
3.1.3 城市擴展減少岩溶水入滲補給面積
城鎮建設使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從而導致岩溶水直接補給區面積逐漸減少。根據多時相動態遙感解譯,1954年濟南城區面積僅28.8km2,處在直接補給區面積不足2km2,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區逐漸向東、東南、南部及西南方向的直接補給區擴展,近年比20世紀50年代擴展了175.6km2。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鎮化南擴速率加快,直接補給區建成區面積逐年加大(圖2),從而減少了地下水補給量。如太平庄、羊頭峪、八里窪、六里山、金雞嶺、馬山坡、興隆等南部山區開發後,地面固化,大氣降水直接進入防洪溝。而防洪溝淤積嚴重,地形坡降大,不能形成有效入滲,諸多地段成為永久性不滲漏區。2000年直接補給區范圍內建成區面積比1954年增加51.3km2,按多年平均降水量648mm計算,由於城區擴展影響而減少的地下水補給量為3.8×104m3/d。
3.1.4 濫采、濫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濟南南部山區共有大小不等採石點200多個,採石、挖土造成地貌景觀、植被破壞,導致水土大量流失。據調查,大量採石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興建的,由於灰岩山區土壤稀薄,樹木植被稀少,山石開采進一步減少直接補給區的植被覆蓋率。直接補給區因採石、燒磚造成嚴重水土流失,調蓄水量減小,地下水補給量亦隨之減小。
圖2 城區擴展演變圖
1—1954年城區范圍;2—1970年城區擴展范圍;3—1981年城區擴展范圍;4—2000年城區擴展范圍
3.2 地下水環境負效應
3.2.1 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斷流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地下水開采量較小,地下水平均水位在31.54~30.72m,泉流量為(35.52~33.58)×104m3/d;70年代中期,地下水位下降到28.15m,泉流量減少到15.22×104m3/d左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地下水位平均由28.15m下降到26.68m,泉流量減少到10.48×104m3/d左右;進入90年代,泉水斷流時間加長,1999~2001年泉水連續斷流達932d(圖3)。
3.2.2 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形成
長期集中開采地下水,在東郊工業區、七賢庄和經濟學院一帶形成多個降落漏斗,襲奪泉水補給量。
3.2.3 大明湖、小清河污染
由於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斷流,大明湖、小清河水得不到充足補充,出現嚴重富營養化。
3.2.4 地下水質量下降
20世紀50年代濟南地區社會經濟尚不發達,工業「三廢」排放量少,岩溶地下水開采量小,處於天然流場。以 50年代水質資料作為地下水環境污染起始值,研究濟南地區地下水污染演化:1958年以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和開采量增加,市區、東郊和西郊岩溶水水質有逐漸惡化的趨勢,礦化度、總硬度、氯離子、硫酸鹽、硝酸鹽等常規組分含量呈上升趨勢(圖4),尤其
圖3 1959~2002年泉流量、地下水位、開采量與降水量關系圖
1—年降水量;2—市區年均水位;3—年均泉流量;4—市區及外圍開采量
圖4 1958~2002年市區地下水硬度、礦化度變化曲線圖
1—硬度;2—礦化度
4 濟西水源地地下水開采潛力分析
已開辟的濟南西郊橋子李、冷庄、古城水源地在北沙河流域、玉符河流域,在豐水年份的豐水期,部分地段鑽孔自流,本區岩溶地下水開采具有開采潛力,如2004年9月在古城水源地開採的情況下,鑽孔仍然自流。
根據計算,北沙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條件下的降水補給量為9.2×104m3/d,由於上游水庫截流,在平均降水量年份僅有少部分地表水補給,因此,橋子李和冷庄水源地的開采量不宜大於10×104m3/d,峨眉山、臘山、大楊庄水廠和古城水源地距離泉群較近,對泉水影響大,應關閉臘山水廠,並控制開采量不大於6.0×104m3/d。
5 水環境保護和保泉對策建議
5.1 調整開采布局,實施分質供水
通過數值模擬優化計算(農業開采沒有計算在內),枯水期保持泉水位在28.5 m以上,泉域岩溶水允許開采量為18.8×104m3/d,濟西水源地開采量為10×104m3/d,西郊水廠開采量為5.8×104m3/d,東郊工業自備井控制在3.0×104m3/d;白泉泉域可供水量為28.29×104m3/d,長-孝水源地建議開采8.0×104m3/d;泉水先觀後用5.0×104m3/d,合計60.09×104m3/d。這些優質地下水資源可用於生活和高精尖工業用水。按照人均用水量150L/d計算,可滿足400萬人生活用水。一般工業用水改用地表水(長江水和黃河水),充分發揮玉清湖、鵲山水庫作用,徹底關停工業自備井。農業灌溉在節水的前提下,改用地表水,限制利用岩溶地下水。
5.2 回灌補源
由於卧虎山、錦綉川、岳庄等水庫攔蓄大量地表徑流,減少泉域地下水的補給量,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直接影響著泉水的出流,因此,卧虎山、錦綉川水庫應停止向市區供水,整修已有輸水乾渠向興隆、石青崖、玉符河等直接補給區回灌補源。岳庄水庫用於北沙河補源,降低「西進」對西郊地下水環境的影響;隨著東部產業帶和東部新城的規劃建設,未來可考慮引水進行東郊補源,目前尚缺補源水源。
5.3 逐步關停工業自備井
減少東西郊工業自備井開采,逐步消除經濟學院、井架溝、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帶的降落漏斗對泉水補給量的襲奪。
5.4 控制城區向直接補給區內擴展
為避免城市開發建設影響泉水補給,因此,濟南城市建設「南控」邊界應在平安店—潘村—玉符河河谷—豐齊—大楊庄—劉長山—英雄山—羊頭峪—牛旺一線。在該線以南的岩溶地下水直接補給區,禁止進行規劃建設。
5.5 逐步進行小流域治理,加強植樹造林,調整南部山區農業生產結構
泉域南部直接補給區應禁止毀林佔地建設別墅區、居住區、工業園,以及陡坡開荒、開山採石等。逐步調整南部山區產業結構,實施退耕還林,禁止放牧,停止開山採石,大力發展林果業,實施生物工程,增加植樹造林面積,對馬啼峪、龍洞峪、大澗溝、石青崖、柏石峪、小嶺子、板倒井、下井溝、臘山等溝谷進行治理,禁止傾倒垃圾和佔用,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
總之,恢復泉水長年噴涌是一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通過一項措施在短期內得以實現,需統一認識,近期措施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分步實施。
主要參考文獻
徐軍祥,康鳳新.2001.山東省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❸ 關於濟南泉水的文章
【位置】
趵突泉位於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成為「游濟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譽。該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志,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名稱來歷】
2002年,有專家根據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早在2600年前的編年史《春秋》上就有「魯桓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該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涌,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趵突」不僅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不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涌時「卜嘟」、「卜嘟」之聲,可謂絕妙絕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觱涌三窟,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金代詩人元好問描繪為「且向波間看玉塔」,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贊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清代詩人何紹基喻之為「萬斛珠璣盡倒飛」,清朝劉鶚《老殘游記》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則認為趵突泉是「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清代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餘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一泉」。
【基本介紹】
趵突泉名列濟南眾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趵突泉公園始建於1956年,其名勝古跡,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
趵突泉是公園內的主景,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關,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現在泉北的李清照紀念堂正是為紀念這位著名的詞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布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一點也不為過。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准,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泉的形成】
濟南以「泉城」而聞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國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湧出來。比較著名的泉就有四個: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趵突泉等,僅趵突泉每天就湧出7萬立方米的泉水。
為什麼濟南的泉水這么多呢?這主要與濟南的地形結構有關系。它的南面是一片山區,是山東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線上。
這里的山區是由石灰岩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 ℃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石灰岩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地下順著石灰岩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下的岩漿岩,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里後碰到岩漿岩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岩漿岩上又覆蓋著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湧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周邊攬勝】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 游勝地。
【觀瀾亭】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❹ 濟南市的泉文化
華泉是古時濟南的一個名泉。據《酉陽雜俎》記載,其面積「為方圓百餘步」。 華泉之名始見於《左傳》。據《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公元前592年,齊、晉兩國大戰於濟南,史稱「齊晉鞍之戰」。在這場大決戰中,齊國大敗,齊頃公率軍退至華不注山,被晉軍追得「三周華不注」。面對晉軍的追趕,齊頃公極有被俘虜的危險。此時,齊大夫逢丑父急中生智,自己假扮成齊頃公,而佯使頃公借去華泉取水之機得以逃走。自此,華泉便以「齊頃公取水處」載入史冊,成為最早見於文獻的濟南古代名泉之一。 但是,華泉卻早己湮沒。華泉究竟何時湮沒,遍檢文獻,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古代文人墨客登臨華山詠唱的詩文中尋找它的蹤跡。 北宋曾鞏《登華感賦》詩雲:「高標特起青雲近,壯士三周戰氣酣。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該詩證明北宋時期,華泉尚在,泉勢甚旺。
元人於欽在《齊乘》一書中收列了金人的《名泉碑》,碑文將濟南七十二名泉一一列出,唯獨遺漏了華泉。此時華泉是否己經湮沒?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此泉在金代就己消失,於欽就不會將金人《名泉碑》未收華泉而「譏為俗筆」了。
清康熙年間,益都詩人趙執信《華不注行》詩曰:「欲尋丑父移位處,華泉之水今猶清。」說明此時華泉仍然清澈如故。
清代學者全祖望在《游華不注記》一文中,記述了他於清雍正九年(公元1713年)七月游覽華山時,「沙門(出家人)汲華泉,至拾亂薪烹之。」但「今則華泉一線,漸淤為小溝,遊人亦鮮見者。」可見,此時的華泉己漸漸淤塞。
到了清乾隆之時,平原詩人在《廣齊音·華泉》詩的注文寫道:「華泉,其涸已久。余嘗讀書華陽宮,訪之土人竟莫能知其處。」從以上詩文中的記述推測,華泉的湮沒當在清朝雍乾之間。近日從報上得知,濟南欲闢建華山公園,我們期望華泉得以重見天日。
身為泉城人 問泉三不知
濟南泉文化有待張揚
本報訊 作為泉城的導游,竟不了解泉的文化掌故。這讓一位外地旅行社負責人頗感蹊蹺。
「濟南的泉暫時噴不出來,但泉文化不能沒落」,外地某市級旅行社周經理說,到濟南前就知道市區內的四大泉群已很久不噴了,但他還是想了解濟南歷史上「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盛景以及泉水的掌故。在濟南,他就此請教導游小姐,誰知一問三不知。
據濟南市名泉保護辦公室介紹,該市不少名泉和無名泉都有動人的傳說或與之相關的人情世故,例如「孝感泉」講的是「劉琮孝母」的故事,「飲馬泉」傳說是曹操飲馬的地方,而華泉更有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名泉辦主任李世欣說,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旅遊資料。但是,現在不僅是導游,包括許多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濟南的泉文化也是知之甚少,令人遺憾。
❺ 濟南各泉資料
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其實,歷代諸家所記不盡相同。濟南泉水亦不止72處,僅市區就有大小泉池百餘處。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是濟南72泉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則「隱居」於濟南轄區內的其他地方。七十二泉之說,源於《齊乘》一書所載的金代《名泉碑》,所謂金線、皇華、柳絮、卧牛、東高、漱玉、無憂、石灣、酒泉、湛露、滿井、北煮糠、散水、溪亭、濯纓、灰泉、知魚、硃砂、劉氏、雲棲、登州、望水、洗缽、淺井、馬跑、舜井、珍珠、香泉、鑒泉、杜康、金虎、黑虎、東蜜脂、西密脂、孝感、玉環、羅姑、混沙、灰池、南珍珠、芙蓉、滴水、灰灣、懸清、雙桃、溫泉、汝泉、龍門、染池、懸泉、都泉、柳泉、車前、煮糠、爐泉、白虎、甘露、林汲、白泉、金沙、白龍、花泉、獨孤、醴泉、漿水、南煮糠、苦苣、熨斗、鹿泉、龍居,合章丘百脈,總七十二。
明代,山東按察司企事、詩人晏壁為濟南七十二泉各詠詩一首,其中有13個不同於《名泉碑》中所列泉名,並將《名泉碑》中靈岩寺獨孤泉、黌堂嶺醴泉,移到了歷城縣天麻嶺和康王山。清代文人郝植恭作《濟南七十二泉記》,文中又有27個泉名別於《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所增13泉僅錄3泉,而又新增了24個名泉,改名稱1處。
新近評出的「七十二名泉」既包括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歷史上已有的名泉,又有琵琶泉、瑪瑙泉、九女泉等新增的名泉,酒泉、香泉、金虎泉等歷史上的名泉因消失而除名。「十大泉群」分別是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白泉、湧泉、玉河泉、百脈泉、袈裟泉和洪範池泉群。「七十二名泉」好似珍珠般灑落在這「十大泉群」之中。
❻ 說出濟南七十二名泉每個泉的名稱的來歷
1、濟南泉水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記述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在濼水相會之事。濼水之源,即今之趵突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八·濟水二》中描述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舉了濟南七十二名泉。此後,便有濟南「七十二泉」之說。
2、關於濟南七十二名泉的記載共有三處:(1)元代至元年間於欽《齊乘》轉述的金代《名泉碑》;(2)明代崇禎年間劉敕《歷乘》載晏璧作於明永樂年間的《濟南七十二泉詩》;(3)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志》所載郝植恭作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濟南七十二泉記》。三處記載的七十二泉均不盡相同。
3、濟南七十二泉記 [清]郝植恭
(1)濟水伏流地中,經歷下溢而出者,遍地皆泉。其稱名者蓋七十二焉。七十二泉,趵突為大。趵突在城西南呂祖祠,三窟並發,浪花高數尺,跳躍唐突,若有激使然者,故名曰趵突。城內則珍珠為大,在明德藩故宮,今巡撫署西偏,平地湧泉,參差錯落,如瀉萬斛之珠,故名曰珍珠。都泉,在中宮,為岱北諸泉之總都聚也,水之所聚曰都。
(2)白泉,出紙坊北,方十畝,中有大泉,間數刻一發,聲如隱雷,以其多白沙也,故名曰白泉。曰響泉,以其聲也。曰懸泉,以其形也。曰溫泉、曰冷泉,以其性也。曰硃砂、曰胭脂,以其色也。可以染,曰染池;可以汲,曰林汲,以其用也。泉有取象於天者:曰白雲,如雲之英英也;曰甘露,如露之滴滴也。泉有以地名者:曰當道,橫去路也;
(3)曰龍門,出洞口也;曰溪亭,占園林之勝也;曰菩薩,出菩薩岩下也。泉有以人名者:曰舜泉,歷山之遺跡在焉;曰杜康,世傳杜康嘗以此釀酒;曰孝感,孝子事親水遠,感而出泉;曰雙忠,則以祠而名之也;曰賢清,一名三娘子灣,蓋以三娘子而得名也;曰獨孤、曰竇姑、曰羅姑,泉從乎姓也。
(4)泉有以動物名者:曰馬跑,如馬之奔也;曰鹿趵[跑],如鹿之逐也;曰白龍,如白龍之出峽也;曰騰蛟,如蛟之得雲雨而飛騰也;曰虎,虎嘯風生也;曰金虎、曰黑虎、曰白虎,則又以其色而別之也。
(5)泉有以植物名者:曰花,花紋盪漾也;曰草,水草交縈也;曰芙蓉,明以艷也;曰萵苣,寒以苦也;曰黃華,淡而彌永也;曰柳絮,水沫紛翻,如絮飛舞也;曰雙桃,夾岸桃花,如桃源仙境也。泉有以用物名者:纓之濯也,清如;缽之洗也,蠲如;曰鑒者,澤如;曰爐者,沸如;曰南叵羅者,斟如;曰槍桿者,其流直如;曰玉環者,兩泉並出,其形環如也。
(6)泉有以食物名者:曰試茶,茗之瀹也;曰煮糟,□之啜也;曰漿水,米汁之傾也;曰醴,酒之甘也;曰蜜脂,中邊皆甜也。泉有以樂器名者:曰琴,流水之調也;曰琵琶,潯陽之舊曲也。泉有以珍寶名者:曰懸珠,珠之懸也;曰漱玉,玉之漱也;曰金沙,淘沙而金可揀也。
(7)泉有得名於釋氏者:曰印度,初禪之地;曰錫杖,將飛之候也。泉有得名於女工者:曰金線,波紋之細;田麻披,縷縷之不絕也。至於灰之澄也,曰灰池;井之滿也,曰淺井;天倒影而如鏡也,曰天鏡;水懸流而如簾也,曰水簾;曰涌騰也;曰團圓也;曰避暑,清涼界也;曰無憂,歡喜境也;曰冰冰,凝陰之所結也;曰□,蓋取《爾雅·釋水》之義也。
凡此為七十二泉。後人於五龍潭潭西得泉,題曰七十三泉,則以無名而名者也。無名而名,故不在此數。
(6)濟南泉文獻擴展閱讀:
濟南的水文:
1、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龍潭泉群、珍珠泉泉群、白泉泉群、百脈泉泉群、玉河泉泉群、湧泉泉群、袈裟泉泉群以及平陰的洪範池泉群十大泉群。以上十大泉群均屬「濟南泉群」。濟南城內百泉爭涌,向有名泉七十二之說,流傳甚廣。濟南老城的泉水分布最為密集,十大泉群中,僅有老城就佔有4個。
2、基本上是現今遊船環城一圈的區域:從黑虎泉出發,經泉城廣場—西門—五龍潭—大明湖公園北側—老東門—青龍橋,密布著大大小小100多處天然甘泉,匯流成的護城河流淌到大明湖,與周圍的千佛山、鵲山、華山等構成了獨特的風光,也成為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於一體的城市,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3、除此之外,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環繞老城區的護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綉江河,巨野河等河流。湖泊有歷下區的大明湖(水源來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區的百脈泉,眼明泉等公園內也布有大小泉池。
網路-七十二名泉
網路-水經注
❼ 山東濟南有哪些著名泉水
1.趵突泉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趵突泉面積達158畝,是以泉為主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
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
2.黑虎泉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解放閣南護城河南岸,為天下第一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三大泉群之一。
黑虎泉是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於「黑虎泉泉群」之首。
3.珍珠泉
為「泉城」——山東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濟南舊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明清時期為山東巡撫駐地,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在它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稱為珍珠泉泉群。
4.五龍潭
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天下第一泉景區五龍潭公園內,是濟南三大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五龍潭歷史悠久,據《水經注》記載,北魏以前就有這片水,稱凈池,是大明湖的一隅。相傳,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故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5.百脈泉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是濟南五大泉脈之一,與趵突泉齊名並列,是中國北方獨具特色的泉景公園。「百脈寒泉珍珠滾」,百脈泉公園因地緣勢,沿水之濱,建有兒童樂園區、名泉水景區、花園景樹區、幽靜學習區、密林散步區、龍泉寺、清照園等。
(7)濟南泉文獻擴展閱讀
趵突泉
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准。
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
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
❽ 關於濟南泉水的論文
摘要:濟南泉水補給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尤為重要。應採取興建地表微型蓄水工程,限量開采地下水,重視非工程節水,進行節水技術組合等措施,達到即保泉又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濟南 泉水補給區 高效 節水農 濟南泉水補給區(簡稱補給區)位於濟南市南部,面積約1500km2,90%以上為石灰岩山區。由於地理位置原因,區域內地表水、地下水都是濟南市城市和工業的重要水源,境內可利用水十分短缺。「三座大中水庫」轉為向城市供水,地下水因保泉不能大量開采,而建設省城後花園需水量有增無減。如何解決補給區的農業用水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勢在必行 區內水資源比較貧乏,灌溉用水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南部山區農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原用於農業灌溉的卧虎山、錦綉川水庫轉向為城市供水,狼貓山水庫供水工程也已竣工,城鄉用水矛盾尖銳。 泉水是濟南的特色,也是邁向名牌城市最強有力的競爭條件。從1975年至今,泉水每年出現斷流,最長達兩年半。採取引黃保泉、庫水「農轉非」、逐漸關閉市區自備井等措施後,2001年9月17日趵突泉開始噴涌,但2002年春節後(3月3日)趵突泉水位突然下降以致停噴,其主要原因是補給區內開始抽水抗旱。 目前區內農業有效灌溉面積約占農用地面積的30%,「三灌」面積更是少得可憐,約占農用地的1%,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到0.5,發展都市化農業、旅遊觀光農業、出口創匯農業等都需要增加灌溉用水量。 由此看出,補給區內可利用灌溉水有限而寶貴,單採用一般節水灌溉技術是不夠的,必須發展節水農業,並且體現「高效」二字。 1.2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完全可行 補給區多年平均降雨量730mm,超過全市平均值;地表徑流系數多在0.2~0.3之間,年平均徑流量2.56億m3;地下水埋深一般150m以上,深者達500m。雨季地表水較多,但利用率低,還有較大開發潛力。 在「市長二號工程」二期項目實施期間(1998~2000年),補給區內西營、柳埠、錦綉川、仲宮、高而五鄉鎮建成塘壩25座、蓄水壩320道、水池1100個、旱井11200眼,但灌溉配套一直沒有落實,多數農民還是採用傳統的灌溉方式,費工、費時、費力、費水。 本文轉自網學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www.myecs.cn/mianfeilunwen/biyelunwenfree/1396322/index.htm
❾ 趵突泉在濟南七十二泉中為啥被稱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與其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皇華泉、卧牛泉等共同組成了趵突泉群.而且,趵突泉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所以,趵突泉叫天下第一泉。
❿ 尋求有關濟南市泉文化的資料
濟南,又稱「泉城」,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濟南位於山東省中西部,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位於北緯36度40分,東經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50到700毫米。 下轄六個區、三個縣、一個縣級市,總面積達8227平方公里,人口596萬,其中市區人口260萬。是「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城市。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地理概貌
濟南位於山東省的中西部,是京滬鐵路與膠濟鐵路的交匯點,南面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清單的泰山毗鄰,北與被稱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相依。
濟南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復雜多樣,大體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帶。濟南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還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雲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