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樂府文獻學

樂府文獻學

發布時間: 2021-03-29 14:23:15

❶ 我是四川的一名自考生,想向大家征詢下漢語言文學本科段文獻學的復習資料哪裡有考點也行。謝啦!

一、 文藝理論

試評方方的小說
試評池莉的小說
試評先鋒派的文學
當代文學與現實主義
論新時期文學的現實主義
淺談抒情文學的意境
通俗文學漫談
試論情感在文學中的作用
儒道文學觀之比較
從 」 詩言志 」 到 」 詩緣情而綺靡 」 的邏輯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體論概述
知音的審美賞評方法
試論韓愈的文體革新理論
白居易詩論與司空圖詩論比較
明代 」 真詩在民間 」 的提出及其影響
中國古代風格論概述
說 」 意境 」
也談無言之美
------- 從 」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說開去
試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現實主義新論
現代主義新論
優美的實質與特徵
崇高的實質與特徵
中西方悲劇結局的心理效應
賈寶玉性格的深層心理因素
「 意境 」 與 」 典型 」 的比較研究
中西悲劇觀比較
中國古典悲劇的 」 大團圓 」 研究
影視藝術的美學特徵
文學批評的性質、特徵論
論審美距離
審美共鳴的心理基礎和生理基礎研究
自然主義新探
簡論形式美
略論當代中國藝術的審美風格
自然美的欣賞及其美育價值
審美知覺的特點及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美的規律對現代生活和藝術的啟示
審美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評現代文學中的隱瞞化傾向
文藝批評的功用價值論
中西文藝批評方法比較

--------------------------------------------------------------------------------
二、 現代漢語

次字的詞性研究
略論 」 了 1」 和 」 了 2」 的區別與辯論
還、又、也的功能比較
「 名 + 名 」 語法小類試析
試論漢語概數表示法的多樣性
談談狀語的非常規位置及其作用
中學生作文中一種常見的語法錯誤簡析
試談中學教材中的長句教學
中學生作文中復句作用情況的調查
次字的詞性研究
略論 」 了 1」 和 」 了 2」 的區別與辯論
還、又、也的功能比較
「 名 + 名 」 語法小類試析
試論漢語概數表示法的多樣性
談談狀語的非常規位置及其作用
中學生作文中一種常見的語法錯誤簡析
試談中學教材中的長句教學
中學生作文中復句作用情況的調查
10 .語法知識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體會)

11 .某某地方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提示:主要從語音的聲、韻、調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話與普通話的差異並提出辯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12 .試論中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
(提示:一般語文教學存在重寫作能力輕口語能力培養的傾向,如何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採取措施改變這一狀況,
做過哪些嘗試,效果及規律)

13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分析
(提示:中學語文教學存在重文學輕語言傾向,語言分析往往孤立進行,如何綜合內容及篇章進行語言分析,分析
要領及原則是什麼?試以具體的課文分析為例,展開具體論述)

14 .文學語言的規范與變異
(提示:文學作品的語言的運用往往不合一般語法,這些超出常規現象有些是積極的修辭現象(變異),有些是消
極的語病(不規范),如何確立和運用區分變異和語病的標准?請搜集具體語言材料加以分析論述)

15 .人民日報中的語言失誤分析
(提示:搜集報中字、語、句等語言失誤現象並進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較有影響的報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題目作相應改動)

--------------------------------------------------------------------------------
三、 古代文學
如何評價唐代邊塞詩?
論唐人七絕的藝術成就
韓愈柳宗元散文風格比較
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思想藝術成就
論王維山水詩的美學特徵
試論白居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李賀詩歌對唐詩風格轉變之影響探索
試談建安詩歌中的山水景物詩
陶淵明詩歌中的玄風理趣
10 .南北朝樂府不同論
11 .大小謝山水詩不同論
12 .讀元雜劇中水滸戲思想和藝術
13 .論宋代的愛國詩
14 .漢代楚歌詩簡論
15 .《史記》與《漢書》的比較研究
16 .論《史記》史傳文的藝術價值
17 .論晚清宋詩運動
18 . 」 同光體詩 」 的評價
19 .論晚清 」 中晚唐詩派 」
20 .王鵬運詩歌論
21 . 論晚清 」 詩界革命派 」 的詩
22 .論譚嗣同《莽蒼蒼齋詩》
23 .元雜劇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題)
24 .論范成大的使金詩
25 .論辛棄疾詞
26 .試探江西詩派
27 .論陸游的愛國詩
28 .談談《水滸傳》中的招安
29 .試談《西遊記》主題
30 .《聊齋志異》中的婦女形象
31 .《紅樓夢》人物論(可任選其中一個人物)
32 .論《左傳》的成書時代
33 .論司馬遷的世界觀
34 .漢賦的藝術價值
35 .談《詩經》中的愛國主義詩篇
36 .論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
37 .論建安詩歌為我國抒情詩發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徵
38 .論建安詩歌由質朴趨向華麗的發展
39 .曹操詩歌如何描寫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
40 .論曹丕詩歌的語言特色
41 .論曹植的宴遊詩
42 .論阮籍《詠懷詩》的言、象、意
43 . 論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想像
44. 論陶淵明的《飲酒》詩
45. 論陶淵明描寫動亂現實的藝術特色
46. 論陶淵明散文和辭賦的藝術特色
47. 論中古詩歌詞藻、偶句典故和聲律的發展
48. 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性
49. 試論李白與魏晉風度
50. 李商隱無題詩的藝術手法
51. 論杜甫詩的愛國思想及其藝術表現
52. 《花間集》作者群的心態分析
53. 論溫庭筠、韋庄詞風格的異同
54. 李煜詞的抒情特徵
55. 唐傳奇中的婦女形象及唐代知識分子的婚姻理想
56. 蘇東坡詞抒情藝術探討
57. 辛棄疾登臨詞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
58. 李清照前後期創作風格異同論
59. 論李清照的深層苦悶
60. 二晏詞比較
61. 論柳永詞的鋪敘藝術

--------------------------------------------------------------------------------
四、 寫作
寫作的模仿與創造
論寫作模式
論寫作靈感
論寫作想像
論張抗抗小說的藝術特點
論文章的開頭藝術
報告文學的藝術想像與虛構的區別
通訊與報告文學的異同
散文的紀實性與虛構問題
10 .黃宗英報告文學研究
11 . 從《論孫超現象》(《文匯》 86 年第 12 期)看陳祖芬報告文學的語言特色
12 . 試論瓊瑤小說 ---- 《在水一方》
13 .莫言小說的藝術特色
14 .試論短篇小說的藝術特徵
15 .分析高曉聲或王安憶的短篇小說
16 .淺談近幾年來報告文學的藝術進步
17 .評《芙蓉鎮》
18 .論陸地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19 .長篇小說《劫波》的結構藝術
20 .論韋良山的性格特徵
21 .壯族文學中的當代意識
22 .壯族文學的民族特色
23 .論新詩的音樂美
24 .民間文學專題研究
25 .壯族神話研究
26 .壯族傳說故事研究
27 .壯族歌謠研究
28 .壯族歌圩
29 .論詩歌的意象
30 .論小說的抒情趨向
31 .論童話的假定性和邏輯性
32 .論兒歌的藝術特色
33 .為何短篇不短
34 . ------ 論短篇小說結構技巧
35 .談莫泊桑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36 .論唐傳奇與中國短篇小說的關系
37 .試論微型小說的藝術特徵
38 .試論小說的敘事藝術
39 .試論報告文學的真實性
40 . 論散文的 」 散 」
41 .論《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藝術成就
42 .童話的意境
43 .論寫作的自我意識
44 .談文章的結尾藝術
45 .略論微型小說的創作技巧
46 .論詩歌的音樂美感
47 .散文的真實性芻議
48 .論轉折關頭寫人
49 .從《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藝術風格
50 .魯迅小說《葯》的剪裁藝術
51 .論文章標題的藝術魅力
52 .微型小說的創作技巧
53 .詩歌的音樂美感
54 .散文的真實性
55 .論冰心的散文藝術特點
56 .論詩歌象徵
57 .小說的時空藝術
58 .論小說模式

--------------------------------------------------------------------------------

五、 教學法

中學生心理特點與語文教學
中學生閱讀心理初探
中學生作文心理特點分析
中學考試心理研究
試論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想像力問題
試論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觀察力問題
語文讀文教學的課堂提問藝術初探
語文讀文教學的板書設計藝術初探
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初探
10 .作文教學的指導藝術初探
11 .葉聖陶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初探
12 .論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
13 .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教學與智能培養的關系
14 .論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
15 .作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16 .關於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誦問題
17 .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18 .試論單元教學的優越性及局限
19 .聽說訓練的重要性及訓練的方法
20 .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21 .教學方法的最佳選擇應掌握的原則
22 .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23 . 論 」 大語文 」
24 .論中學生學習語文環境
25 .論美學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6 .於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初探

--------------------------------------------------------------------------------

六、 現當代文學

魯迅作品研究
(既可以是綜合研究,也可以是單篇的作品研究,題目自擬,如《魯迅小說藝術的獨創性》,《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艾蕪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覺新 ------ 一個矛盾交織的形象
分析《家》中覺慧的形象
試論祥子與虎妞的形象
評《駱駝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評《雷雨》中周朴園對侍萍的懷念
10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11 .《雷雨》主要戲劇沖突之我見
12 .朱自清散文中的詩意美
13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之異同觀
14 .抗戰時夏衍在桂林的戲劇活動和創作
15 .莎菲女士之我見
16 .重評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時候》
17 .評《暴風驟雨》中老孫頭的形象
18 .對新時期文學的反思
19 .論莫言的小說
20 . 論韓少功的 」 尋根 」 之作
21 .對新時期 」 女性文學 」 的思考
22 .論《凱旋在子夜》
23 .論瓊瑤的小說
24 .論賈平凹散文的美學追求
25 .論《雞窪窩人家》
26 .論《棋王》
27 .論老舍的戲劇觀
28 .論張賢亮的小說
29 .論郭小川詩歌的藝術特色
30 .賀敬之與郭小川詩歌創作比較
31 .舒婷的詩歌創作
32 .韋其麟的敘事詩創作
33 .談莎紅的抒情詩
34 .秦似的雜文創作
35 .楊朔與劉白羽的散文創作特色
36 .瑪拉沁夫的小說創作
37 .李準的小說創作
38 .秦牧的散文特色
39 . 論蔣子龍的 」 開拓者家族 」
40 .農村社會建設的領頭人 ---- 梁生寶、武耕新研究
41 .聞捷詩歌研究
42 .郭小川的敘事《一個與八個》研究
43 .論《鍾鼓樓》
44 .論《北方的河》
45 .論王安憶的小說
46 .論高行健的探索劇
47 .論新詩潮
48 .論北島的詩
49 .論新時期通俗文學現象
50 .論王蒙的小說
51 .港台文學研究
52 .論新時期的小說藝術
53 .論黃宗英的報告文學
54 .論柯岩的創作
55 .論新時期的知青文學
56 .論新時期的軍事文學
57 .論劉紹棠的小說
58 .論劉索拉的小說
59 .論新時期的改革文學
60 .周梅森小說論
61 .方方小說論
62. 第三代小說家研究(余華小說論,蘇童小說論,格非小說論)
63. 新生代詩歌研究
64. 金庸小說論
65. 席慕蓉現象研究
66. 論諶容的小說

--------------------------------------------------------------------------------

七、 民族民間文學

(一)
1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基本特徵的形成與發展

3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關系

4 .文化整合論與中國各族民間文學的交流

5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科學認識價值

6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宗教的關系

7 .少數民族神話的文學特質

8 .少數民族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

9 .少數民族神話的超人形象體系

10 .少數民族創世史詩的史詩性

11 .少數民族英雄史詩的女性形象及其意義

12 .少數民族史詩的美學意義

13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中人物形象的個性化趨向

14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形成途徑探微

15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和民族心理定勢

16 .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的 」 神秘化 」 問題

17 .少數民族機智人物故事的審美特徵

18 .少數民族民間歌謠的文藝發生學的意義

19 .少數民族情歌的藝術魅力

20 .少數民族長詩中的悲劇女性形象

21 .少數民族民間說理長詩與民族倫理道德觀

22 .少數民族文學的搜集整理與接受美學

23 .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中的 」 多角度,多學科 」 問題

24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現代化

25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趨向

26 .鍾敬文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27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變異性與發生認識論

28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的歷史現狀

29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文化人類學

30 .馬克思主義民間文學觀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二)

31 .壯族遠古神話與民族精神

32 .壯族神話的原始文化史意義

33 .壯族遠古神話比較研究

34 .壯族神話的超人形象體系

35 .壯族歌圩的文化人類學透視

36 .壯族歌圩與現代化

37 .市場經濟下的壯族歌圩

38 .壯族民間情歌與民族審美意識

39 .壯族排歌的藝術魅力

40 .壯族民間傳說的傳奇性

41 .從劉三姐傳說看民間傳說人物形象的個性趨向

42 .壯族遠古風習歌的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

43 .壯族民間抒情長詩的研究

44 .壯族民間敘事長詩的研究

45 .壯族的太平天國傳說研究

46 .壯族的反帝傳說研究

47 .壯族機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

48 .壯族動物故事的哲理性

49 .壯族民間說唱文學研究

50 .壯族漢族文化交流與壯族民間戲劇的發生發展

51 .壯族民間文學采錄的歷史與現狀

52 .陸地小說對民間文學的運用

53 .黃勇剎與民間文藝

54 .壯族民間文學發展歷史分期

55 .壯族民間文學與百越文化

56 .壯族民間文學對其他民族文學的整合

57 .壯族民間文學的多元化特徵

58 .壯族民間文學與現代化

59 .壯族民間文學與壯族當代作家

60 .壯族民間文學的發展規律及其特點

(三)

61 .壯漢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2 .壯瑤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3 .壯侗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4 .侗族薩天巴神話研究

65 .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的史詩性和原始性

66 .毛南族民間文學與民族審美意識

67.京族民間文學與民族精神

68.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註:以上選題僅供參考,尤其是一些范圍較大的習題,可根據實際情況選其中一點)

--------------------------------------------------------------------------------

八、 外國文學

試論《俄狄浦斯王》悲劇的藝術成就
試論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特徵
試論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幾個婦女形象
試論《偽君子》的藝術特徵
試論《陰謀與愛情》的政治傾向性
試論《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思想意義
從《巴黎聖母院》看雨果的對照藝術原則
試論《哈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試論雪萊長詩中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試論巴爾扎克人物描寫的個性化
從《高老頭》看巴爾扎克對貴族的態度
試論易卜生戲劇的主要藝術成就
試論哈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試論《死魂靈》的諷刺藝術
試論《怎麼辦》中 」 新人 」 的形象
俄國文學中的 」 小人物 」 形象
試論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義
《沙恭達羅》的藝術成就
試論泰戈爾後期政治抒情詩的思想意義
莎士比亞戲劇的心理描寫手法
斯丹達爾與意識流
巴爾扎克的環境描寫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及其意義
斯丹達爾筆下的貴族女性

❷ 國學是什麼學概論是啥

國學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又稱國故,可譯「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漢學,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皠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標化和學術成就,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另外國學還指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也是一門學問,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學,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此後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 到了清末,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庚子義和團一役以後,西洋勢力益膨脹於中國,士人之研究西學者日益眾,翻譯西書者亦日益多,而哲學、倫理、政治諸說,皆異於舊有之學術。於是概稱此種書籍曰『新學』,而稱固有之學術曰『舊學』矣。另一方面,不屑以舊學之名稱我固有之學術,於是有發行雜志,名之曰《國粹學報》,以與西來之學術相抗。『國粹』之名隨之而起。」(王淄塵《國學講話》,世界書局於1935年)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提到「國粹」一詞。1902年秋,梁啟超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以保國粹為主義」,使用了「國學」一名。幾個月後,梁啟超又撰《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多次提及「國學」。章太炎則於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講習會」,不久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學振起社,其「廣告」雲:「本社為振起國學、發揚國光而設,間月發行講義,全年六冊,其內容共分六種:(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 至此,「國學」一詞在中國也 到清末民國時期,西學東漸、文化轉型,關於"國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吳宓認為:「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 胡適則認為:「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胡適由於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觀點影響范圍最廣。現代一般人對「國學」的理解,大多沿革於胡適。 現在,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就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很行,同樣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麼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一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就是: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整體,誰也缺少不了誰。" 我的國學觀(千秋悠客) 首先,我認為國學乃是一種社會科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他的研究范圍首先是在中國文化方面,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版塊。 他跟文學藝術乃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文學不是國學、歷史也不是國學,藝術也不是國學。所以單純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歷史作品,他們本身並不是國學。國學是學術性的、理論性的東西。就像文學理論是理論,而文學作品並非理論一樣,文學家是文學的創作者,理論家是對文學作品進行解剖分析的研究人員,他們從事的乃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工作。一個重在創造,在想像,而一者重在科學的分析、研究。他們互為素材與主題的關系。文學、藝術、歷史等,以及其他文化現象,乃是國學研究的對象。他們本身不叫做國學著作。而對他們研究而寫出的著作才叫做國學著作。 接著看國學的研究對象。 國學的研究對象,除了對傳統的經、史、子、集的研究外,他還包括由此延伸出來的朴學、訓詁學、音韻學、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圖書版本及辯偽學、文物鑒定等方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學體系。那麼這算是古典國學吧。要研究現代中國文化的,也可以稱為國學。可以是現代國學。比如把現代文學、現代歷史、佛學、宗教、馬克思主義、進化論、存在主義等等思想融入到了中國文化裡面的一些文化現象,都可以成為國學的研究范圍,當然這方面現在還沒有嚴格的區分。我這里也就不深談了。 再看國學成就的評價標准。 國學強調的乃是科學性、邏輯合理性、學術嚴謹性。藝術性與思想性不是判斷國學成就的主要標准。 藝術性與思想性乃是判斷文學藝術作品的標准。不適用於國學范疇。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國學著作裡面感受出他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比如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里我們能感受到他的藝術色彩,從王世貞的《藝苑卮言》,曹丕的《典論·論文》《與吳質書》,像劉勰的《文心雕龍》,劉知幾的《史通》,從形式上看,都具有藝術性的特點。但是,藝術性不是判斷國學著作優劣的主要標准。就像錢穆,是典型缺乏文採的一位國學家,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國學成就,因為他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提供的材料,都屬於非常成熟的。比較准確的表達了他的意思。 那麼思想性是不是判斷國學水平的標准呢?同樣不是重要標准。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我們強調的是論點、論證、論據的相關性,如果論據不能成立,那麼再冠冕堂皇的論點,都是低劣的。像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蔡元培的《紅樓夢索引》劉心武的「秦學」,都只是一場場學術鬧劇。我們不能說康有為的改良、蔡元培的革命不對,但是他們妄改事實、牽強附會,對於學術來說,是牛頭不對馬嘴。所以才有後來的錢穆的《劉向歆父子年譜》對康有為的辯偽,才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胡適也因此被認為是踩著蔡元培成了紅學家,但學術強調的是嚴謹,就是這樣六親不認的。認理不認人。)假如我們因為錢穆辯偽而影響康有為改良學說的傳播,胡適考證而影響了蔡元培革命學說的傳播,那麼那隻是他們在社會效應上產生的結果。但是在學術方面,並不能因為他們產生的社會效應而顛倒黑白。比如說劉心武的「秦學」引起了紅學的普及,這是他的社會效應,但這社會效應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學」的科學性嚴謹性呢?是不是就代表了「秦學」的成就呢?不是的。也許有的結論或理論根本不能成立,但他在一個時期因為手段的創新性和思想的先進性而引起了大眾的追捧,但並不能證明他就是對的。正如花費數年研發的產品,會毀於一句並沒認真論證的謠言一樣。你能說明這句謠言比數年的研究實踐,他們寫出的學術論文,更有價值嗎?更正確嗎?顯然不是的。

❸ 《古代文獻學》是一門主要介紹什麼的書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獻學是近七八年來高等院校文科類學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課,本教材共分八章,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文獻學方面的知識要點,諸如文獻的源流、特徵,文獻的積聚與散失、古籍制度、分類、校勘、又注意基礎知識的介紹。同時,又盡量突出其指導性、實用性和要可讀性。因此,本教材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文科類學生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作為喜好古代文獻學的自學得的自學參考書。

【目錄信息】

第一章 緒論
一、文獻的定義
二、文獻的特徵
三、偏重中國古代典籍
四、學習文獻知識是為了讀古書
五、民族文獻的種類
第二章 文獻積聚與散失
一、歷代文獻積聚概況
二、現存古典文獻數量
三、文獻散失
第三章 我國古籍制度
一、書籍的興起
二、簡策制度
三、卷軸制度
四、冊頁制度
第四章 古籍的分類
一、目錄的產生
二、我國目錄學發展的概況
三、系統目錄的建成
四、史志目錄的創立
五、中古時期四分法目錄的建立
六、清代官修目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七、私家藏書目錄
八、小說目錄
九、叢書目錄
十、類書目錄
十一、常見目錄一覽表
十二、目錄讀書
第五章 古籍的版本
一、版本與目錄的關系
二、古書版本發展概況
三、幾種書本名稱
四、版本款識
五、怎樣鑒別版本
六、版本鑒定中應注意的問題
七、記載的版本的書目
第六章 古書的校勘
一、什麼是校勘
二、古書為什麼必須校勘
三、校書的依據
四、怎樣進行校書
第七章 古典文獻的收藏與閱讀
一、歷朝古典文獻的收藏和官、私藏書
二、古典文獻的典藏
三、古典文獻的閱讀
第八章 主要詩文集版本舉要
一、《詩經》
二、《孟子》
三、《墨子》
四、《曹子建集》
五、《史記》
六、《陶淵明集》
七、《謝康樂集》
八、《謝宣城集》
九、《樂府詩集》
十、《遺山先生文集》
十一、《關漢卿戲曲集》

<< 查看詳細目錄
【書摘】
第二章 文獻積聚與散失:
一、歷代文獻積聚概況:
浩如煙海的漢族古典文獻,在歷史上有個形成與積聚的過程。
1.漢哀帝時,公元前5年,劉向父子把天祿閣、石渠閣等漢朝國家藏書進行了一次大清理,共得書13269卷。這是最早見到的我國古典文獻的積聚數字,大致反映了當時政府收藏典籍的一般情況。
2.西晉時期(265—316年):秘書監荀勖對秘閣藏書做了一次整理,共得書29945卷。這個數字,比西漢時圖書國家藏書增加一半以上。可是,由於戰亂原因,渡江以後東晉李充再次整理國家藏書時只剩3014卷,當時典籍損失十分嚴重。
3.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秘書監謝靈運受命編輯國家四部藏書,計得64582卷。梁元帝時(553—555年)江陵國家藏書己達七萬卷。北朝社會長期動亂,「自晉永嘉之後,運鍾喪亂宇內分崩,群凶肆禍,生民不見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馬之跡,禮樂文章掃地將盡。」(《魏書.儒林傳序》),前秦苻堅雖廣修學宮,博召學士,而典籍終不得聚。
魏道武帝建國,接受儒者建議,嚴制天下諸州郡縣,搜索備送,而經籍稍集,到北齊、北周時有所增加。
583年,隋代周,牛弘上書日:「今御書單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舊目,只有其半。」
隋朝統一中國後,十分重視收集圖書,「每書一卷,賞縑一匹,校寫既定,本還其主」(《隋書·牛弘傳》),《隋書·經籍志》收錄梁、齊、陳、周、隋五代官私書目所載現存典籍,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七類,總計14466種,89666卷。
4.唐朝建立,國家日益富強,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已超過前代社會發展水平。開元時期是典籍積聚的繁盛時期。開元9年(721年),元行沖奏上殷踐猷等所修《群書四部錄》200卷,名《古今書錄》,共收書3060部,51852卷。
5.宋代雕版印刷發達,典籍文獻與日俱增廣為流傳。藏書共為6705部,73877卷,可稱為宋代國家藏書的黃金時代。
……

❹ 山東自考專科漢語言文學科目有哪些呢

畢 業 論 文 參 考 題 目

論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
淺談語文課堂的改革
語文創新教育和活動課程
中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識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結合
「生本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的利與弊
社會轉型中看學校管理改革與發展
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利與弊
網路對傳統大學的沖擊
網上語文教學的可行性探討
關於中學語文教育與多媒體應用的思考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化運用策略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創新精神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學語文詩詞鑒賞的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淺探
從思維方式(或文化)角度看漢英語言差異
廣州話三字、四字格疊字詞研究
成語的文化內涵
論關聯詞的感情色彩
元曲《西廂記》中的口語與粵方言之對比研究
兼語詞的界定和辨析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廣告語言
《聊齋志異》中的某種語言現象
《醒世恆言》中的四字模式詞語研究
論〈三國演義〉中「望」「就」的介詞用法
從《水滸傳》中關西人物人稱特色看人物刻畫
充滿行業語色彩的粵方言詞彙
客家話的方言研究
初探方位詞「上」之歷史演變
疑問句探究
文學批評的當代性
新現實小說的美學研究
關於新人類小說的難於沉重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伊萬形象分析
「悟」的解讀——試論審美經驗對禪宗美學契入
中國文士的孤獨意識
《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奧塞羅》之比較
生命與愛情的錯失——解讀陀斯妥耶夫斯基《溫柔的女性》
安娜•卡列尼娜與郝斯佳
孤獨的謎底:愛的缺失——論《百年孤獨》
杜拉斯《厚顏無恥的人》中的三角關系——母親、兒子、女兒
卡夫卡《城堡》中的一些隱秘比較
淺談19世紀西方浪漫主義詩人的愛情詩創造特色
《簡•愛》的自我意識
「煉獄與人生」—淺析《活著》與《老人與海》中的生命意識
說不盡的於連
深沉的美學巨卷——由《平凡的世界》看路遙創作的美學追求
論司湯達的《紅與黑》
昆德拉或「跨掉一代」的作品
從譚恩美的《喜福會》看中美文化的對立和融合
韓愈詩歌的「以丑為美」
蘇軾與李白之比較
淺論佛教與唐詩
論《詩經》中的婚姻文化觀
李清照詩詞
《古詩十九首》研究
比較《紅樓夢》中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性格特徵
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
論禪詩(古代文學)
嶺南旅遊景點文化
杜牧的詩(古代文學)
孟浩然(古代文學)
屈原(古代文學)
魏晉文學—從「人的自覺」到「文學的自覺」
《世說新語》語言中的魏晉風度
吳文英詞的意識流手法
李清照與朱淑真作品中女性意識的比較
宋詩中的茶文化
唐代飲食文化
唐憲宗與中唐元和文壇
王維山水詩的空白藝術
老子思想的積極生活觀探討
柳宗元的詩
試論《戰國策》的寓言
探討《聊齋志異》
《三國演義》
談《三國演義》中劉備形象塑造
晴雯與襲人
論《聊齋志異》中的死亡意象
論九十年代以來的漢樂府研究
李清照詞
唐代女冠詩人研究
傳統文人觀和陶潛的反叛
李商隱詩中夢的意象
唐詩中的釋家思想
試論晏殊詞中的生命意識和人生哲理
論秦觀詞
中國古代悼亡詩初探
試論《聊齋》中狐女形象
《西遊記》的某一方面
試論王安石詩
李漁《十二樓》
陸游詩詞中「梅花」意象探討
試論《漱玉詞》之愁懷
王維與孟浩然比較
淺析李商隱詩中感情的流露
孟浩然的思想及其山水田園詩風初探
「太白風度」與「魏晉風度」的關系
論佛教信仰對李煜人生及其詞作的影響
秦觀詞的藝術特色
由「笑」看《紅樓夢》人物
求真向善----王國維論「花間」
民間立場與哲學審視—池莉小說與方方小說的文學審視角度比較
賈平凹筆下的鄉土人情
張承志《北方的河》中的人物形象
解讀《穆斯林的葬禮》
論鐵凝小說
論白先勇
《白鹿原》的文化蘊涵
漫談女性寫作熱
馮驥才的文革觀
愛的詮釋和女性意識的蘇醒—對張潔、池莉愛情女性題材一些比較
.評王安憶的小說創作
從理想中塑造人性美----探究池子建小說中的人性立場
寂寞的蕭紅和寂寞的文字
張愛玲/女性文學評論
陳染小說的審美
張愛玲
談論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論金庸小說中的愛情觀
從《沉淪》看郁達夫小說的創作特色
巴金創作論
從《家》看巴金的創作特色
沈從文小說研究
老舍知識分子人格的嬗變
沈從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沈從文的小說情景模式
畢叔華的戲劇性藝術
周星馳喜劇中的後現代意識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讀〈再別康橋〉
現代文學:蘇青《結婚十年》、《續結婚十年》
蕭紅作品的生命、死亡、無家意識
深遠寧靜的心靈牧歌——論蕭紅的文字
比較張愛玲、蕭紅、冰心
丁玲和張愛玲的小說中女性意識的比較
探討《生死場》的歸屬問題——現實主義?現代主義?
不屈不撓,各領風騷——池莉、方方比較論
從《呼嘯山莊》看人物的性格與命運
金庸小說中個人意識的解放
試論網路文學的發展前景
論《紅與黑》的心理描寫
余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苦難意識比較
中外神話比較
試談《阿Q正傳》與《唐吉訶德》中的象徵藝術
王小波的小說藝術
探討王朔----痞子?心聲?
高中作文教學模式初探
完善考試方案 推動中學語文素質教育
中學語文課堂的情感教學或中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❺ 跪求「選擇一部你讀過的古代典籍。,談談你是如何利用古典文獻學知識進行閱讀的」急呀。要不就掛科了,謝謝

一)音韻學應用例
1、《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以為「落」當為「滋」字之誤。理由是:《顧氏文房小說》本《古今注》(據宋本)作「滋」字,「滋」字和「晞」、「歸」字協韻。「滋」、「落」形近,頗疑原作「滋」字,「落」字為後人所改。
按:「滋」字與「晞」、「歸」在漢時並不押韻。依據王力的古韻分部,「滋」在之部,「晞、歸」在微部,屬不同韻部。王書據宋本《古今注》,孤證不立,頗疑宋人據當時讀音改「落」為「滋」。且果如王言,「滋」、「晞」協韻,則前人更不當改「滋」為「落」。

2、《國朝漢學師承記》(鍾哲整理本)第65頁第1 行:「熊」之足似「鹿」,從「肉」「乙聲」。
按:此條乃江藩引朱筠言,謂「熊」字「從肉乙聲」。此「乙」字當為「 」(隸作以)字之訛。「乙」在古音質部,「以」在之部,「熊」在「蒸」部,之蒸陰陽對轉。檢徐鉉《說文解字》,正作「以」字,明此作「乙」者非。但不知是朱筠之誤,江藩之誤,抑手民之誤?

3、《漢志·六藝略·春秋》有《穀梁傳》十一篇。穀梁子,魯人。顏師古注曰:「名喜」。根據《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這一穀梁子的名字有穀梁喜(顏師古注)、穀梁赤(桓譚《新論》)、穀梁寘(王充《論衡》)、穀梁俶(a、《屍子》;b、字元始,阮孝緒《七錄》)、穀梁嘉(錢大昭《漢書辨疑》)。
按:大體說來,錢大昭之說似乎不確,其它幾家皆是其名,只是因語音轉移而有變化罷了。赤(昌母鐸部,據王力先生《同源字典》,下同,似可擬作:thjak)、俶(昌母覺部,thjuk)、寘(章母錫部,tjek),三字聲母都在照三組,在上古同屬舌音,赤俶雙聲、俶寘旁紐。而對喜字的解釋,需要引入壴字,《說文》喜「從壴從口」。壴字上古音為知母侯部(tio),知母古亦在舌音,與照三組字為准雙聲。如此赤、俶、寘、壴皆可看作一聲之轉,竊以為俶字近是,理由同於王先謙所說,「屍子為六國時人,見聞較碻」,另外名俶與字元始也能相應。剩下的問題就是喜與壴的問題了,我覺得有兩種可能:一是喜為壴字之訛,喜下面的口字可能是飾筆;另一種可能就是喜字本來就有壴字的讀音。

4、《管子·兵法》
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使敵若據虛,舊注為「居常畏懼」,以據為依據,居處之義。
按:細繹文意,頗疑「據」通作「拒」。拒,《說文解字·止部》段注,「此與彼相抵為拒」。「拒虛」與「搏景(通影)」排比成文,虛、影正無形,即下文「無設無形」之義。「據」(魚部見母)與「拒」(魚部群母)古音同在魚部見組,理得相通。不過檢《故訓匯纂》,尚無據拒相通例。

二)校勘學應用例
5、《說文解字注》誤改篆文一例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第603頁「攑」字條,段注有:「今按《玉篇》列字次第,捀下揚上作攑,丘言切,舉也。《說文》捀下揚上則作 ,顯是攑篆之訛。蓋希馮作《玉篇》時所據《說文》未誤也。《說文》本有舉無 ,後人自訛舛耳。《廣韻》廿二元亦曰:『攑,舉也(作者按:丘言切)』」。
按:今檢日人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手部捀下揚上作「 ,與居反,舉也,從也」。據周祖謨研究,《萬象名義》一書,合於《玉篇》殘卷,很大程度上當保存了《玉篇》原貌,而今本《大廣益會玉篇》則與原本《玉篇》相去較遠。此或可說明段所引《玉篇》實非野王原貌。而今本《玉篇》之合於《廣韻》,可能是有人因《廣韻》而改《玉篇》。王應麟《玉海卷四十五·藝文·小學》「雍熙新定廣韻」條,「太平興國二年六月丁亥,詔太子中舍陳鄂等五人同詳定《玉篇》、《切韻》」,據此,則此二書間相互改動亦並非妄談。且可引下條為證:《說文解字注》第607頁「揟」字條,段注有「沮,《玉篇》、《廣韻》作具,非也。」今檢《萬象名義》手部「揟」字條正作「沮」,不誤。此可明今本《玉篇》不同於古本而近於《廣韻》。如此,則段改作「攑」篆,《廣韻》、《玉篇》二證實為同一證;且既無原本《玉篇》,則不能明「攑」必在捀下揚上。段注此改實有未安。

三)文學、歷史學與古文獻學的反復為用
正如上面所述,文獻學研究的是文本,而文學、歷史學研究的卻是文本的內容。我們很難想像,只有版本、目錄、校勘類的圖書之學,而不去研究它的內容;只有研究單個文字的「小學」,而沒有那些由文字組成的篇章。就知識的傳承來講,大多數是以文學、歷史學的形態來系統進行的。文獻學雖然是文學、歷史學的基礎,但是它並不是脫離文學、歷史學等學科而獨立存在的,它必須依託各種專門的知識而存在。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這種情況。
6、冤亭卞(全宋詩冊二一卷一二六四頁一四二五○)
留題靈岩古詩十韻
屈指數四絕,四絕中最優。此景冠天下,不獨奇東州。夜月透岩白,亂雲和雨收。甘泉瀉山腹,聖日穿崖頭。大暑不知夏,爽氣常如秋。風高松子落,天外鍾聲浮。祖師生朗石,古殿名般舟。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老僧笑相語,此事常窮求。移出蓬萊島,侍吾仙子游。原註:元佑庚午三月二十八日東武王璞書 《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九引《長清縣志》
此詩又見《全宋詩》冊二一卷一二五一頁一四一三七卞育,題作《留題靈岩寺》,「優」作「幽」,「穿崖」作「穿岩」,「聲」作「身」,「般舟」作「般州」,「此」作「茲」,「侍」作「待」,出清顧炎武《求古錄》。
按:卞育與冤亭卞實為同一人,卞育元佑間曾官濟南從事,靈岩寺正在濟南,合於詩內容及小注;卞育小傳謂其為濟陰人,實則為濟陰冤句縣人,宋元佑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縣。而冤亭當即宛亭之異稱(宛有二音,一讀如碗、一讀如冤,冤、宛亦皆有彎曲義)。此詩即冤亭卞育之作。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在於地名,我們查檢不到冤亭這個地名,但是卻由之聯想到冤句(著名的起義軍首領黃巢便是此地人),繼而由冤句改名得到宛亭,再由宛、冤聲近得到冤亭,繞了一個彎,但結果是令人信服的。此足見歷史地理學與古音學對校勘學的功勞。繼而,文獻學的成果又將為文學服務,此可見文獻學與古代文史的交相為用。

❻ 北師大文獻學考研的復習資料有哪些 幫忙推薦下 謝啦

北師大文學類尤其是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學在初試的時候,試卷都是一樣的,就是考現當代、兒童文學、外國文學的也都是用一張卷子。專業以及方向差別是在復試的時候體現出來的。在選擇復習材料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北師大給出的參考書目,這個可以到北師大研究生院網站上下載,光看這些參考書是不夠的,專業復習除了看參考書,還要結合該科目的權威性著作和版本。
古代文學這塊,袁行霈的本子要好好看,游國恩版的有些老了,還要結合章培恆版的,在復習特定的版塊時最好看看相應的著作,如樂府這塊看看蕭滌非的本子。
現當代這塊,現代文學這塊看錢理群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當代文學史要看看洪子城的。
外國文學史看鄭克魯的就不錯,也可以結合別的看看,不過鄭克魯的已經很有條理了。
東方文學史就用指定的參考書目就足夠了。
以上書目主要是針對初試的,除了教材部分,文獻學還要多看作品,古代的典籍最好能盡可能的多涉獵些。可以結合自己的報考方向多看看,但是《史記》之類的大路邊上的書是一定要看的。

❼ 格林童話屬於國學書籍嗎

不是,推薦國學書目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
《論語》 《孟子》
《論語》為二千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注釋。注釋之書,朱熹《四書集注》,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
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
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感時,則取供參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注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闢,學者終需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准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干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右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疏,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註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系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別紙鈔出,隨時省覽。
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制》、《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 ,多游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註解,可看《十三經註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
注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時,兩聖並稱,故此書非讀不可,除《備城門》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讀。

注釋書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最善,讀《墨子》宜照讀此本。

《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及梁啟超《墨經》兩書可參觀,但皆有未精愜處,《小取》篇有胡適新詁可參觀。
梁啟超《墨子學案》屬通釋體裁,可參觀助興味,但其書為臨時講義,殊未精審。

《莊子》
內篇七篇及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
注釋有郭慶藩之《莊子集釋》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余亦須全部游覽。

注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
今存者皆非完書,但三子皆為先秦大哲,雖斷簡亦宜一讀,篇帙甚少,不費力也。《分孫龍子》之真偽,尚有問題。
三書皆無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韓非子》
法家言之精華,須全部游覽(其特別應精讀之諸篇,因手邊無原書,?舉恐遺漏,他日補列)。
注釋書王先謙《韓非子集釋》差可。

《管子》
戰國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質頗雜駁,然古代各家學說存其是者頗多,宜一游覽。

注釋書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呂氏春秋》
此為中國最古之類書,先秦學說存其中者頗多,宜游覽。

《淮南子》
此為秦漢間道家言薈萃之書,宜稍精讀。
注釋書聞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頗好。

《春秋繁露》
此為西漢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讀。
注釋書有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頗好。
康有為之《春秋董氏學》,為通釋體裁,家參看。

《鹽鐵論》
此書為漢代儒家法家對於政治問題對壘抗辯之書,宜游覽。

《論衡》
此書為漢代懷疑派哲學,宜游覽。

《抱朴子》
此書為晉以後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覽。

《列子》
晉人偽書,可作魏晉部玄學書讀。

右所列為漢晉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間思想界著光采者為佛學其書目當別述之。以下舉宋以後學術之代表書,但為一般學者節嗇精力計,不願多舉也。

《近思錄》 朱熹著,江永注
讀此書可見程朱一派之理學,其內容何如。

《朱子所譜"朱子論學要語》 王懋竑著
此書敘述朱學全面目最精要,有條理。
若欲研究程朱學派,宜讀《二程遺書》及《朱子語類》,非專門斯業者可置之。南宋時與朱學對峙者尚有李東萊之文獻學一派,陳龍川、葉水心之功利主義一派,及陸象山之心學一派,欲知其詳,宜讀各人專集;若觀大略,可求諸《宋元學案》中。

《傳習錄》 王守仁語徐爰、錢洪德等記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明儒學案》 黃宗羲著

《宋元學案》
黃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兩次續成此二書為宋元明三朝理學之總記錄,實為創作的學術史。《明儒學案》中姚江、江右、王門、泰州、東林、戢山諸案最精善。《宋元學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橫渠、二程、東萊、龍川、水心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馬光)諸案,失之太繁,反不見其真相;末附荊公(王安石)新學略最壞,因有門戶之見,故為排斥。欲知荊公學術,宜看《王臨川集》。

此二書卷帙雖繁,吾總望學者擇要游覽,因其為六百年間學術之總匯,影響於近代甚深,且匯諸家為一編,讀之不甚費力也。

清代學術史,可惜尚無此等佳著。唐鑒之《國朝案小識》,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學派為立腳點,偏狹固陋,萬不可讀;江藩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亦學案體裁,較好,但江氏常識亦凡庸,殊不能敘出各家獨到之處,萬不得已,姑以備參考而已。啟超方有事於《清儒學案》,汗青尚無期也。

《日知錄》、《亭林文集》 顧炎武著
顧亭林為清學開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於《日知錄》,宜一游覽。讀文集中各信札,可見其立身治學大概。

《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著
黃梨洲為清初大師之一,其最大貢獻在兩學案,此小冊可見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問錄》 王夫之著

王船山為清初大師之一,非通觀全書,不能見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別為系統的整理,則學者不能讀,聊舉此書發凡,實不足以代表其學問之全部也。

《顏氏學記》 戴望編
顏習齋為清初大師之一,戴氏所編學記,頗能傳其真。徐世昌之《顏李學》亦可供參考,但其所集《習齋語要》、《恕谷(李塨)語要》將攻擊宋儒語多不錄,稍失其真。

顧、黃、王、顏四先生之學術,為學者所必須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尋?,啟超行將為系統的整理記述,以餉學者。

《東原集》 戴震著

《雕菰樓集》 焦循著
戴東原、焦里堂為清代經師中有清深之哲學思想者,讀其集可知其學,並知其治學方法。

啟超所擬著之《清儒學案》,東原、里堂學兩案,正在屬稿中。

《文史通義》 章學誠著
此書雖以文史標題,實多論學術流別,宜一讀。

胡適著《章實齋年譜》,可供參考。

《大同書》 康有為著
南海先生獨創之思想在此書,曾刊於《不忍雜志》中。

《國故論衡》 章炳麟著
可見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詳當讀章氏叢書。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冥著
有偏宕處,亦有獨到處。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 胡適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啟超著
將讀先秦經部、子部書,宜鴰讀此兩書,可引起興味,並啟發自己之判斷力。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著
欲略知清代學風,宜讀此書。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尚書》

內中惟二十八篇是真,書宜精讀,但其文佶屈贅牙,不能成誦亦無妨。余篇屬晉人偽撰,一游覽便足(真偽篇目,看啟超所著《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日內當出版)。

此書非看注釋不能解,注釋書以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註疏》為最好。

《逸周書》

此書真偽參半,宜一游覽。

注釋書有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頗好。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 《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

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干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撰,尚難斷定,惟書中制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

注釋書有孫詒讓《周禮正義》最善。

《考信錄》 崔述著

此書考證三代史事實最謹嚴,宜一游覽,以為治古史這標准。

《資治通鑒》

此為編年政治史最有價值之作品,雖卷帙稍繁,總希望學者能全部精讀一過。

若苦乾燥無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門類,標治摘記作將來著述資料(吾少時曾用此法,雖無成書,然增長興味不少)。

王船山《讀通鑒論》,批評眼光,頗異俗流,讀通鑒時取以並讀,亦助興之一法。


《續資治通鑒》 畢沅著

此書價值遠在司馬原著之下,自無待言,無視彼更優者,姑以備數耳。

或不讀正《資治通鑒》而讀《九種紀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則彼,必須有一書經目者。

《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 《皇朝文獻通考》

三書卷帙浩繁,今為學者摘其要目:《田賦考》、《戶口考》、《職役考》、《市糴考》、《征榷考》、《國用考》、《錢幣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四裔考》,必不讀;《王禮考》、《封建考》、《象緯考》,絕對不必讀;其餘或讀或不讀隨人(手邊無原書,不能具記其目,有漏略當校補)。

各人宜因其所嗜,擇類讀之。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者,則讀前七才考。余仿此。

《馬氏文獻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創作,應《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資料較豐富耳。吾輩讀舊史,所貴者惟在原料爐錘組織,當求之在我也。

《兩漢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可與《通考》合讀。

《通志二十略》

鄭漁仲史識、史才皆邁尋常。《通志》全書卷帙繁,不必讀,二十略則其精神所聚,必須游覽,其中與《通考》門類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書略》、《七音略》、《校讎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鑒》、《通考》,已浩無涯涘更語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學者幾何不望而卻走?然而《二十四史》終不可不讀,其故有二:(一)現在既無滿意之通史,不讀《二十四史》,無以知先民活動之遺跡;(二)假令雖有佳的通史出現,然其書自有別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終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終久仍為國民應讀之書。

書既應讀,而又浩瀚難讀,則如之何,吾今試為學者擬摘讀之法數條。

一曰就書而摘。《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俗稱四史,其書皆大史學家一手著連,體例精嚴,且時代近古,向來學人誦習者眾在學界之勢力與六經諸子埒,吾輩為常識計,非一讀不可。吾常希望學者將此四史之列傳,全體游覽一過,仍摘出若干篇稍為熟讀,以資學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舉其目亦可,但手邊無原書,當以異日)。四史之外,則《明史》共認為官修書中之最佳者,且時代最近,亦宜稍為詳讀。

二曰就事分類而摘讀志。例如欲研究經濟史、財政史,則讀《平準書》、《食貨志》;欲研究音樂,則讀《樂書》、《樂志》;欲研究兵制,則讀《兵志》;欲研究學術史,則讀《藝文志》、《經籍志》,附以《儒林傳》;欲研究宗教史,則讀《北魏書"釋老志》(可惜他史無之)。每研究一門,則通各史此門之志而讀之,且與《文獻通考》之此門合讀。當其讀時,必往往發現許多資料散見於各傳者,隨即跟蹤調查其傳以讀之,如此引申觸類,漸漸便能成為經濟史、宗教史……等等之長編,將來薈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類而摘讀傳。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全史各傳既不能遍讀(且亦不必),則宜擇偉大人物之傳讀之,每史亦不過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擇讀,如欲研究學術史,則讀《儒林傳》及其他學者之專傳;欲研究文學史,則讀《文苑傳》及其他文學家之專傳。用此法讀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國傳》、《蠻夷傳》、《土司傳》等,包含種族史及社會學之原料最多,極有趣,吾深望學者一讀之。

《廿二史札記》 趙翼著
學者讀正史之前,吾勸其一游覽此書。記稱「屬辭比事《春秋》之教」,此書深進「比事」之決,每一個題目之下,其資料皆從幾十篇傳中,零零碎碎覓出,如採花成蜜。學者能用其法以讀史,便可養成著術能力(內中校勘文學異同之部約佔三分一,不讀亦可)。

《聖武記》 魏源著

《國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跡,至今尚無一完書可讀,最為遺憾,姑舉此二書充數。魏默深有良史之才,《聖武記》為紀事本末體裁,敘述綏服蒙古、勘定金川、撫循西藏……諸役,於一事之原因結果及其中間進行之次序,若指諸掌,實罕見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

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覽,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跡大概。

日本人稻葉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讀(有譯本)。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著
此為最有組織的地理書,其特長在專論形勢,以地哉為經,以史跡為緯,讀之不感干
燥。此書卷帙雖多,專讀其敘論(至各府止),亦不甚費力,且可引起地理學興味。

《史通》 劉知幾著
此書論作史方法,頗多特識,宜游覽。章氏《文史通義》,性質略同,范圍較廣,已見前。

《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啟超著
讀之可增史不興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韻文書類

《詩經》
希望學者能全部熟讀成誦,即不爾,亦須一大部分能其詞。注釋書,陳奐《詩毛氏傳疏》最善。

《楚辭》
屈、宋作宜熟讀,能成誦最佳,其餘可不讀。注釋書,朱熹《楚辭集注》較可。

《文選》
擇讀。

《樂府詩集》 郭茂倩編

專讀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漢古辭,以見魏六朝樂府風格,其他不必讀。

魏晉六朝人詩宜讀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淵明 謝康樂 鮑明遠 謝玄暉

無單行集者,可用張淳《漢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運《五代詩選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陽集》 《韋蘇州集》 《高常侍集》 《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 《白香山集》 《李義山集》 《王臨川集》(詩宜用李璧注本) 《蘇東坡集》 《元遺山集》 《陸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詩文集

《唐百家詩選》 王安石選

《宋詩鈔》 呂留良鈔

以上唐宋詩選本

《清真詞》(周美成) 《醉翁琴趣》(歐陽修) 《東坡樂府》(蘇軾) 《屯田集》(柳永) 《淮海詞》(秦觀) 《樵歌》(朱敦儒) 《稼軒詞》(辛棄疾) 《後村詞》(劉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詞》(王沂孫) 《夢窗詞》(吳文英)

以上宋人詞集

《西廂記》 《琵琶記》 《牡丹亭》 《桃花扇》《長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門所列書,專資學者課余諷誦,陶寫情趣之用既非為文學專家說法,尢非為治文學

史者說法,故不曰文學類,而曰文類。文學范圍,最少應包含古文(駢散文)及小說。吾以為苟非欲作文學專家,則無專讀小說這必要;至於古文,本不必別學,吾輩總須讀周秦諸子、《左傳》、《國策》、四史、《通鑒》及其關於思想、關於記載之著作,苟能多讀,自能屬文,何必格外標舉一種,名曰古文耶?故專以文鳴之文集不復錄(其餘學問有關系之文集,散見各門)。《文選》及韓、柳、王集聊附見耳。學者如必欲就文求文,無已,則姚鼐之《古文辭類纂》、李兆洛之《駢體文鈔》、曾國藩之《經史百家雜鈔》可用也。

清人不以韻文見長,故除曲本數部外,其餘詩詞皆不復列舉,無已,則於最初期與最末期各舉詩詞家一人:吳偉業之《梅村詩集》與黃尊憲之《人境廬詩集》、成德之《飲水詞》與文焯之《樵風樂府》也。

丁、小學書及文法類書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說文通訓定聲》 朱駿聲著

《說文釋例》 王筠著
段著為《說文》正著,朱註明音與義之關系,王著為《說文》通釋,讀此三書,略可通《說文》矣。

《經傳釋詞》 王引之著

《古書疑義舉例》 俞樾著

《文通》 馬建忠著
讀此三書,可知古人語法文法。

《經籍纂詁》 阮元著
此書匯集各字之義訓,宜置備檢查。

文字音韻,為清儒最擅之學,佳書林立,此僅舉入門最要之數種,若非有志研究斯學者,並此諸書不讀亦無妨也。

戊、隨意涉覽書類

學問固貴專精,又須博覽以輔之。況學者讀書尚少時,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為何。隨意涉覽,初時並無目的,不期而引起問題,發生興趣,從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絕業者,往往而有也。吾固雜舉有用或有趣之各書,供學者自由翻閱之娛樂。

讀此者不必順葉次,亦不必求終卷者(各書亦隨憶想所及雜舉,無復詮次)。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間四庫館,董其事者皆一時大學者,故所作提要,最稱精審,讀之可略見各書內容(中多偏至語自亦不能免)。宜先讀各部類之敘錄,其各書條下則隨意抽閱。
有所謂存目者,其書被屏,不收入四庫者也,內中頗有怪書,宜稍注意讀之。

《世說新語》
將晉人談玄語分類纂錄,語多雋妙,課余暑假之良伴侶。

《水經注》 酈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專書,但多描風景,記古跡,文辭華妙,學作小品文最適用。

《文心雕龍》 劉勰撰
六朝人論文書,論多精到,文亦雅麗。

《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 慧立撰
此為玄奘法師詳傳。玄藏為第一位留學生,為大思想家,讀之可以增第志氣。

《徐霞客游記》
霞客晚明人,實一大探險家,其書極有趣。

《夢溪筆談》 沈括
宋人筆記中含有科學思想者。

《困學紀聞》 王應麟撰,閻若璩注
宋人始為考證學者,顧亭林《日知錄》頗仿其體。

《通藝錄》 程瑤田撰
清代考證家之博物書。

《癸巳類稿》 俞正燮撰
多為經學以外之考證,如考棉花來歷,考婦人纏足歷史,輯李易安事跡等;又多新穎之論,如論妒非婦人惡德等。

《東塾讀書記》 陳灃撰
此書僅五冊,十餘年乃成,蓋合數十條筆記之長編,乃成一條筆記之定稿,用力最為精苦,讀之可識搜集資料,及駕馭資料之方法。書中《論鄭學》、《論朱學》、《論諸子》、《論三國》諸卷最善。

《庸盦筆記》 薛福成
多記清咸豐、同治間掌故。

《張太岳集》 張居正
江陵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齋先生全書》 王艮
吾常名心齋為平民的理學家,其人有生氣。

《朱舜水遺集》 朱之瑜
舜水為日本文化之開辟人,惟一之國學輸出者,讀之可見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為習齋門下健將,其文勁達。

《鮚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記晚明掌故甚多。

《潛研堂集》 錢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對倫理問題,亦頗有新論。

《述學》 汪中
容甫為治諸子學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漢晉間,極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學,長於地理,其小品駢體文,描寫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龔自珍
吾少時心醉此集,今頗厭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讀,讀之見其治事條理及朋友風義。曾滌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漁隱叢話》 胡仔
叢話中資料頗豐富。

《詞苑叢談》 徐鈧(?)
惟一之詞話,頗有趣。

《語石》 葉昌熾
以科學方法治金石學,極有價值。

《書林清話》 葉德輝
論列書源流及藏書掌故,甚好。

《廣藝舟雙輯》 康有為論寫定字,極精博,文章極美。

《劇說》 焦循《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二書論戲劇,極好。

即謂之涉覽,自然無書不可涉,無書不可覽,本不能臚舉書目,若舉之非累數十紙不可。右所列不倫不類之寥寥十餘種,隨雜憶所及當坐譚耳,若繩經義例,則笑絕冠纓矣。

附錄一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右所列五項,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柢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讀。

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

集》。

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報……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❽ 中國古代文獻學的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文獻的定義
二、文獻的特徵
三、偏重中國古代典籍
四、學習文獻知識是為了讀古書
五、民族文獻的種類
第二章文獻積聚與散失
一、歷代文獻積聚概況
二、現存古典文獻數量
三、文獻散失
第三章我國古籍制度
一、書籍的興起
二、簡策制度
三、卷軸制度
四、冊頁制度
第四章古籍的分類
一、目錄的產生
二、我國目錄學發展的概況
三、系統目錄的建成
四、史志目錄的創立
五、中古時期四分法目錄的建立
六、清代官修目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七、私家藏書目錄
八、小說目錄
九、叢書目錄
十、類書目錄
十一、常見目錄一覽表
十二、目錄讀書
第五章古籍的版本
一、版本與目錄的關系
二、古書版本發展概況
三、幾種書本名稱
四、版本款識
五、怎樣鑒別版本
六、版本鑒定中應注意的問題
七、記載的版本的書目
第六章古書的校勘
一、什麼是校勘
二、古書為什麼必須校勘
三、校書的依據
四、怎樣進行校書
第七章古典文獻的收藏與閱讀
一、歷朝古典文獻的收藏和官、私藏書
二、古典文獻的典藏
三、古典文獻的閱讀
第八章主要詩文集版本舉要
一、《詩經》
二、《孟子》
三、《墨子》
四、《曹子建集》
五、《史記》
六、《陶淵明集》
七、《謝康樂集》
八、《謝宣城集》
九、《樂府詩集》
十、《遺山先生文集》
十一、《關漢卿戲曲集》

❾ 「詩分為四」(《漢書.藝文志》)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不清楚 找了個復制下來給你參考下吧 等樓下給出正解 古詩分類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編輯本段]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編輯本段]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 代以及其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編輯本段]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詞分類
大致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