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文獻概念
Ⅰ 關於學術論文描述不正確的是 A是書面文獻 B是知識生產的重要部分 C最終目的是為了知識創新 D
正確答案:D
Ⅱ 古代「文獻」概念包含了哪些意義
本來說那些古代文獻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用時間看一看。
Ⅲ 請解釋信息、知識、文獻的概念,並簡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信息:從廣義上講,是事物運動時發出的信號所帶來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從而構成了各種事物的不同特徵。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社會界以及人的思維之中,是客觀事物本質特徵千差萬別的反應。信息分為兩大類:自然信息與社會信息。
知識: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知識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地力量所需地新地知識。
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拓展資料: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1948年,數學家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萬能單位是信息。
信息雖然是不確定的,但還是有辦法將它們進行量化的。人們根據信息的概念,可以歸納出信息是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的:
1. 消息x發生的概率P(x)越大,信息量越小;反之,發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可見,信息量(我們用I來表示)和消息發生的概率是相反的關系。
2. 當概率為1時,百分百發生的事,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信息量為0。
3. 當一個消息是由多個獨立的小消息組成時,那麼這個消息所含信息量應等於各小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和。
根據這幾個特點,如果用數學上對數函數來表示,就正好可以表示信息量和消息發生的概率之間的關系式:I=-loga(P(x))。這樣,信息不就可以被量化了嗎?既然信息可以被量化,那麼總得給它一個單位吧?人的體重是以公斤來計量的,人的身高是以米來計量的,那麼信息量該以什麼單位來計量呢?通常是以比特(bit)為單位來計量信息量的,這樣比較方便,因為一個二進制波形的信息量恰好等於1bit。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准。由此看來,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升華,這就是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文獻的基本要素是:
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2.一定的載體;
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Ⅳ 文獻的基本含義
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就成了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一切情報的載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碑石、繪畫等,統稱為歷史文獻。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文獻著錄總則》關於文獻的定義是: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在這一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知識是文獻的核心內容,載體是知識賴以保存的物質外殼,即可供記錄知識的某些人工固態附著物。也就是說,除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載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簡帛、拓本、圖譜乃至縮微膠片、視盤、聲像資料等等,皆屬文獻的范疇。
數千年來,我國先人創造出豐富而燦爛的各類文化碩果,主要是錄存於浩如煙海的古代圖書典籍之中,這些就是古典文獻。而其中與某一學科直接相關的圖書資料,就是該學科的文獻。古典文獻學的基本任務,是繼承古代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發掘、搜集、整理、研究這些文獻,去偽存真,考鏡源流,使之為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專業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科學文化,進而為全人類作出貢獻。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第一,文獻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文獻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具有可記錄的內容與記錄的工具、手段時)的產物,並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認識社會與自然界的各種知識的積累、總結、貯存與提高,主要是通過文獻的記錄、整理、傳播、研究而實現的。文獻能使人類的知識突破時空的局限而傳之久遠。
第二,文獻的內容,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知識水平;而文獻的存在形式(諸如記錄手段、書寫材料、構成形態與傳播方式等),又受當時社會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例如在紙發明以前,我國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簡牘、縑帛上作記錄;在雕版印刷發明以前,古人只能憑手工抄寫來記錄文獻。然而,正是在文獻的初級原始階段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才發明了紙與雕版印刷術,使文獻的記錄方式更為便利,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人們又從文獻中汲取、利用知識貢獻於社會,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文獻的內容與形式,而文獻的繼承、傳播與創造性的運用,又反作用於社會,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有力因素。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名言:書是人類進步之梯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第三,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在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分析資料的種種形態,探求其內在的聯系,進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國李約瑟教授歷數十年時間撰成舉世矚目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就是在佔有大量中國古代科技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縱觀中國醫學史,凡是在學術上有重大成就的醫家,無不十分重視對文獻的研究。醫聖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歷數十年,集唐以前醫學文獻之大成,先後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偉大的科學家李時珍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編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綱目》,被稱為博物之通典,據統計,其直接和間接引用的文獻達900餘種。他們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獻的典範。又如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古代病證、治法、方葯的現代研究,無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醫葯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的。
據上所述,文獻對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無論古今中外,凡從事科學研究,都需憑借有關文獻。古典文獻在許多學科的現代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信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獻定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根據載體不同
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其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
(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
(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
(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
(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根據不同出版形式及內容
根據不同出版形式及內容,可以分為:圖書、連續性出版物、特種文獻。
(1)圖書:凡篇幅達到48頁以上並構成一個書目單元的文獻稱為圖書。
(2)連續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報紙、年度出版物。
(3)特種文獻:專利文獻、標准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政府出版物、檔案資料、產品資料。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
(1)零次文獻是指未經加工出版的手稿、數據原始記錄等文件。
(2)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
一次文獻包括圖書、剪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文獻、政府出刊物、產品樣本、科技報告、標准文獻、檔案等。
圖書的范圍很廣,它包括名著、一般性專著、教科書、科普通俗讀物、資料性工具書等。
名著是指一個時代、一個學科、一個流派最具有影響的權威著作。如法國丹納的《藝術哲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
專著是就某一學科、某一專門問題的系統、全面、深入的論述,內容專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教科書是專業性書籍,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科普讀物是面向廣大群眾的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宗旨的通俗讀物,有初、中、高級之分,文字淺顯,但最新信息含量較低。
報紙屬於連續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出刊物。如《文匯報》、《中國教育報》等。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刊物,有周刊、月刊、雙月刊、季刊等。它可分為學術理論性期刊、情報性期刊、技術性期刊、事業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見的期刊有三類。一類是雜志。一類是匯報、集刊、叢刊、匯刊及高校的學報。還有一類是文摘及復印資料。資料性工具書有手冊、詞(辭)典、網路全書、年鑒等。手冊往往匯集了經常需要參考的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最常用的文獻資料。如《葯物手冊》、《攝影手冊》。詞(辭)典是匯集字詞,按一定方式編排,並逐一予以解釋的工具書。如《辭海》、《哲學大辭典》、《化學化工詞典》、《中國美術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藝術家辭典》等。
網路全書是論述人類一切門類或某一門類只是的完備的工具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網路全書,如《中國大網路全書》、《不列顛網路全書》等。另一類是專業性網路全書,如《世界美術網路全書》、《教育網路全書》等。年鑒是逐年編輯出版的,概述一年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學科進展與各項統計資料的工具書。年鑒的種類很多,有綜合性年鑒,也有專業性年鑒。如《中國網路年鑒》屬於綜合性年鑒,《教育年鑒》和《哲學年鑒》是屬於專業性年鑒。
(3)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方面,如書目、題錄、簡介、文摘等檢索工具。
書目是統計和反映某一時期內全國出版的圖書、期刊及其他文獻的目錄資料。如《全國總書目》、《全國新書目》、《中國出版年鑒》等工具書。
索引是將書籍或報刊中的內容或項目摘記下來,編成簡括的書目,按一定順序排列,並註明出處。《全國報刊索引》(月刊)就是一部統計和反映某一時期全國出版的報刊的雜志。該索引可分為自然科學技術版(科技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哲社版)。
檢索性文摘是把一定范圍內的文獻進行濃縮,簡明扼要地摘述其主要內容,著錄文獻的標題、著者、出處,並按一定方向編排的檢索工具。如《化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活頁文摘》等。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與此類似,也有把情報區分成一次情報、二次情報、三次情報的。
文獻也可以做為人名存在。 隨著人類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記載其內容的文獻數量隨之增加的宏觀社會現象。一般認為,非科技文獻每30~50年增加1倍,科技文獻每10年左右增加1倍。如1960~1970年,在數學、物理學、機械工程、航空與宇航工程、生物學和生理學等領域的文獻,大致都增長1倍。文獻學家F.J.科爾和N.B.伊爾斯(1917)、 美以美大學圖書館館員F.賴德(1944)、科學學家普賴斯(1961)等,對此進行過研究,普賴斯探求出「指數增長規律」,繪制了文獻數量隨時間增長的曲線(如圖),並最先注意到科學文獻增長與時間成指數函數關系。其數學表達式為:(式1)式中F(t)表示時刻t的文獻量;t 為時間(以年為單位);α為條件常數,即統計的初始時刻的文獻量;b為時間常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等於2.718…。
這一規律雖能正確反映過去歷史年代文獻增長的情況,但存在著不能據以預測未來科學文獻增長趨勢的局限。
蘇聯科學學家B.納里莫夫等人又提出了科學文獻按邏輯曲線增長的理論。其數學表達式為:(式2)式中K為至某一時刻,文獻增長的最大值。亦即,文獻增長存在不可逾越的極限,這顯然也不合乎實際。邏輯曲線雖然在對科學文獻增長所作的統計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它仍然有上述局限性。
Α.И.米哈依洛夫等人在進行的大量統計研究中,發現了直線增長模式:
式中F(t)表示t年的文獻累積數;b為文獻增長率;α為當t=0的文獻累積量(理論值)。這種規律適應於未來一定時期內科技文獻的增長特點。
總之,文獻增長大體可描述為4 個階段,即緩慢增長的初始階段、指數增長階段、線性增長階段和緩慢增長階段。但不同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分支、或各學科在不同時期內,文獻增長並非都符合同一模式。通過對文獻增長問題的研究,可以揭示文獻系統的動態規律,為館藏建設、情報服務等管理決策提供定量依據;又能確定文獻數量與科學增長指標間的定量關系,判斷和預測科學知識的增長情況,並進而探索整個科學的發展規律。它能否較好地應用於預測,尚待進一步研究,特別要注意統計工作的嚴密性和描述的精確性。
Ⅳ 什麼叫做書面文獻
書面文獻,包括各種公開或非公開出版發行的文獻,如書籍辦刊、檔案、報告、會議文獻、統計報表等。
Ⅵ 什麼是文獻,古今含義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就成了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一切情報的載體。
1、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碑石、繪畫等,統稱為"歷史文獻"。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文獻著錄總則》關於"文獻"的定義是:"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在這一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知識"是文獻的核心內容,"載體"是知識賴以保存的物質外殼,即可供記錄知識的某些人工固態附著物。也就是說,除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載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簡帛、拓本、圖譜乃至縮微膠片、視盤、聲像資料等等,皆屬文獻的范疇。
2、數千年來,我國先人創造出豐富而燦爛的各類文化碩果,主要是錄存於浩如煙海的古代圖書典籍之中,這些就是古典文獻。而其中與某一學科直接相關的圖書資料,就是該學科的文獻。古典文獻學的基本任務,是繼承古代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發掘、搜集、整理、研究這些文獻,去偽存真,考鏡源流,使之為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專業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科學文化,進而為全人類作出貢獻。
[wén xiàn]
文獻
(詞語釋義)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
文獻的基本要素是:
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一定的載體;
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Ⅶ 請解釋信息、知識、文獻的概念,並簡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數據:是描述事物特徵的符號序列。信息的內容靠數據來體現。數據有數字數據、圖像數據和文字數據三種類型。信息:從廣義上講,是事物運動時發出的信號所帶來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從而構成了各種事物的不同特徵。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社會界以及人的思維之中,是客觀事物本質特徵千差萬別的反應。信息分為兩大類:自然信息與社會信息。知識: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知識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地力量所需地新地知識。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Ⅷ 文獻的概念、特徵、類別是什麼
什麼是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或理解為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現在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文獻稱為情報工作的物質基礎。在國內國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獻」與「情報」,「文獻學」與「情報學」等同起來,雖然這種等同未必適宜,但卻反映了文獻在情報活動和科學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區分文獻類型或形式有多種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其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方面,如書目、題錄、簡介、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與此類似,也有把情報區分成一次情報、二次情報、三次情報的。
構成文獻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知識、載體和記錄
Ⅸ 文獻的概念
文獻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