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二十四節氣的文獻

二十四節氣的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8 20:44:26

⑴ 求論文《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辨析——以《詩經》為例》

請採納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特有的節氣制度,它以約15天為一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開創之前,我們國土上有齊國的三十節氣的制定方法。它以12天為一個節氣段,文本可追溯到《管子幼官》。但是這種氣候基本適用於山東半島三面環海的地理條件,而且有一定的缺點,並不適用於普遍的勞動生產中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並且是最具有科學性的。按照現代地理學理論 ,這種制定是根據太陽在黃經上從春分開始,每次移動15度,便算是度過了一個節氣 。《尚書堯典》中已經提及測定「日中 、日永 、宵中 、日短 」(即現在 的兩分兩至)的辦法,《左傳》寫一場事件曾曰:「春王正月辛亥 朔,日南至。」 事件發生在魯僖公五年,他曾經在日南至(冬至 日)之時登台觀雲。文中提及的「分 、至 、啟 、閉」實際指代「兩分兩至四立 」這八個節氣。《管子輕重》中也基本指出已經存在「八節 」,只是未明確命名 。從 《呂氏春秋》開始,節氣的制定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中《仲春紀》《季春紀》 等篇章 ,共十二篇 ,完整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 如《仲春紀》中所言:「雷乃發聲,始電 。蟄蟲 咸動 ,開戶始出」就是現在「驚蟄」的 前身 ;《仲冬記》 中「冰方盛 , 水澤腹 」, 即水澤之處冰已經凍到水底了,後來便演變為 「大寒」。今日之節氣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 真正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是在《淮南子天文訓》中齊全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其間囊括了廣闊的社會風貌 ,尤以反映民間生活的十五國風成就頗高 。由於其廣泛的容納性,男女情愛 、時令農忙 、離愁別緒在《詩經》中都有涉及 。關於節氣的詩歌 ,更成為後人研究西周到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最生動的案例 。《秦風蒹葭》中記載了「白露」: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淡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 溯游從之 , 宛在水中沚。重章疊句 ,首句起興 ,以 「白露為霜」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對「白露 」的詮釋 為「水土濕氣凝而為露 ,秋屬金 ,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 ,而氣始寒也」。 而 《孝緯經》中這樣說道 :「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氣溫漸低 ,露凝成白色。 這是關於節氣較早的記載 ,在這一詩中,「白露」間接地成了追尋美好伊人的美麗背景 ,伊人又點綴了深秋里如霜的白露,二者 交相呼應 。《豳風七月》按時記事 , 按照季節 的先後 , 描寫原始先民的勞動和生活 :「七月流火 ,九月授 衣……五月斯螽動股 ,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築場圃 , 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人執宮功。晝爾於茅 ,宵爾索絢 ,亟其乘屋 , 其始播百穀 。」

《七月》這首詩表明 ,在《詩經》所產生的時代里 ,人們對於時令節氣已經有了自覺意識 ,這是在漫長時間中積累和摸索出的一套經驗 ,在詩中留下了一幅真實的勞動場景的畫卷 。

《詩經》中關於節氣的記載還有許多 ,以這兩首最具典型性 。從《詩經》里的詩歌可以看出 ,盡管還未形成完備的二十四節氣的體系 ,但先民們已經有了時令節氣的自覺 ,根據季節氣候的不同來調整農業的行動,甚至將自己的心意情感與季節相關聯 。這顯示了在春秋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中 ,人們對於季節的關注。這種初步的關注最終引向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完備 。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的節氣文化深深影響了諸如《 詩經》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 ,凝聚著先民智慧的結晶 ;同時 ,這些作品的誕生也更有利於研究節氣的諸多問題 ,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發現了更多的文化遺產。因此 ,研究二十四節氣與文學作品的內在關聯便具有了極為重大的意義 。

⑵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1、來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2、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二十四節氣的文獻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經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國對二十四節氣的保護有一個過程。2006年,農歷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和2014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等又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意味著對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的認可和對中國承擔保護職責的信任。這就要求我國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採取更加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措施,積極推動二十四節氣的保護工作。

二十四節氣本來是大眾的生產生活日用文化,「古人立國,以測天為急……察懸象之運行,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由於它相當准確地反映了時令、氣候、物候在一年中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自秦漢時代定型之後,2000年來就一直在國計民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既是國家行政的時間准繩,也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的風向標,而其中蘊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愛護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可持續發展遭遇危機的當下,凸顯出普遍意義和共享價值。

⑶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及其相關的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上古時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發展沿革

一、斗柄指向

上古時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准,稱為斗建,亦稱月建。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

二、平氣法

到了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劃分出的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月中叫「氣」。將一個太陽年,劃分為季、節、氣、候,1年=4季=12節=12氣=72候。

三、定氣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歷》之後直至今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

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

(3)二十四節氣的文獻擴展閱讀

一、歷史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二、日期計算公式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三、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⑷ 24節氣相關的論文1200字

四節氣相關的論文1200字嗯,主要寫一下具體24節氣,然後每個節氣在干什麼?

⑸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在文獻中的最早記錄,其出現哪部文獻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中: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

⑹ 二十四節氣民俗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二十四節氣概述
二十四節氣溯源
節氣的基本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氣候及主要農事活動
第二章 二十四節氣習俗活動
春季的習俗活動
夏季的習俗活動
秋季的習俗活動
冬季的習俗活動
第三章 二十四節氣食俗
春季食俗
夏季食俗
秋季食俗
冬季食俗
第四章 二十四節氣詩詞漫談
春季的詩詞
夏季的詩詞
秋季的詩詞
冬季的詩詞
第五章 二十四節氣故事傳說
春季故事傳說
夏季故事傳說
秋季故事傳說
冬季故事傳說
參考文獻
後記

⑺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1]。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在陽歷里幾乎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節氣和陽歷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

⑻ 第一部記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歷史文獻

第一部記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歷史文獻是《淮南子·天文訓》。

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歷中,成為農歷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歷。

(8)二十四節氣的文獻擴展閱讀:

發展沿革

干支歷又稱節氣歷、中國陽歷,通過天乾地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上古文明的產物,博大精深。上古時代已定出天乾地支及年歲。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後來的傳承發展中,這套干支術語簡化為一個字。

簡化後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紀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通過天乾地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據現流存下來的文獻記述,商代時,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

周代時,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漢代時,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也是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