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定稿
我也是這個專業來的,去年寫的論文源,記得當時還是找銘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幫我省了好多事,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銘文網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② 寫文獻綜述時 要寫「前文」、「正文」、「結論」 這三個詞 然後得在下面寫內容嗎
1.構思列提綱
在撰寫課題報告之前,首先應做好寫作材料的准備。所謂寫作材料准備,就是將已經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鑒別取捨和分類整理。譬如有些資料可能需要進行核對,有些圖片可以加編序號,有些數據可以製成表格,等等。
寫作材料准備好了,接下來就需要進行寫作構思。一篇好的課題報告,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思考。課題研究報告構思的過程,就是考慮報告寫什麼內容,用什麼材料,要說明什麼問題;考慮課題報告如何開頭,問題如何提出,材料如何組織,內容如何布局,結尾如何適當,等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打腹稿。
光打腹稿還不夠,正式寫作之前,還應列一個提綱。提綱是課題報告的基本骨架。列提綱就是組織材料、結構文章,全面周到地考慮如何搭好文章的框架,明確文章的層次和重點,做到眉目清楚,綱舉目張。同時,列提綱也可以幫助同學們理清思路,使自己對問題的思考條理化和系統化。如果一面寫作一面考慮課題報告的結構和取材,難免會出現思路不清晰和
缺乏條理性。
提綱的編擬應根據選材的需要和課題報告的類型來確定,因此提綱的擬定形式可多種多樣,各人可有各人的特點。對於同學們來說,開始不妨把提綱列得盡可能細一些。列提綱的方法就是把要討論的問題、材料、觀點、結論按邏輯順序合理安排。可以將文章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可再分成幾個小部分,編好大小序碼,反映出層次,確定每一部分要討論
的問題和採用什麼樣的材料,同時,應初步擬定好各部分的小標題。
2.初稿的撰寫
寫初稿就是根據提綱構思內容,並運用文字和圖表按照課題報告的寫作要求表達成文。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寫好報告的開頭和結尾。 ,
寫課題研究報告如同做文章,做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很重要的。許多同學感到寫文章開頭難,其實,寫課題研究報告的開頭是比較容易的。課題報告的開頭就是整篇文章的引言,主要是提出問題,寫作原則是開門見山,落筆入題,一開始就接觸報告的中心內容,或者一開始就提出論點,引人注目。不要寫與研究報告無關的套話,不要戴大帽子,兜大圈子,落
筆離題太遠的開頭,讀之令人厭倦。
結尾是全文的總結,寫作時首先要明確研究和討論的結論,指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但不是要重復正文的內容。結尾必須寫得簡明有力,意盡言止。既不要拖泥帶水,畫蛇添足,也不能對研究結果不作交代,草率收場。
(2)注意文章的層次和段落、過渡和照應。
課題研究報告必須做到層次清楚,分段恰當,過渡自然,前後照應。課題報告是否有層次,上下有聯系,是可以從大小標題來判斷的。簡單地說,就是大標題要能覆蓋住小標題,小標題應從屬於大標題;小標題之間應有很自然的邏輯聯系,且各個小標題又具有相應的並列關系。如果彼此之間互不聯系,就不可能組成一篇結構緊湊和有層次、有條理的研究報告
了。
文章內容要緊扣標題,每一個小標題下寫清楚一個問題。段落也不要太長或太短。每一段講一個意思,前段與後段要有一定的聯系。前後文連接緊密和過渡自然,不要有明顯的割裂和突然的跳躍。這樣,讀起來就會感到眉目清楚,不會有材料拼湊和東拉西扯之感。
初稿要為課題研究報告定稿打一個好的基礎。初稿雖然在文字方面有些粗糙,或是某些內容尚欠斟酌,但必須達到研究報告寫作的基本要求:即有完整的結構、清楚的層次、充實的材料、邏輯的論證,以及有明確的觀點和結論。在這個初稿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和文字潤色,就可以成為一篇比較好的研究報告,否則,很糟糕的初稿要進行修改是很困難的。
③ 電子畢業論文,文獻綜述怎麼寫,謝謝!~
我也是這個專業的,去年寫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銘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幫我省了好多事,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銘文網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④ 文獻綜述的的寫作技巧
一、 文獻綜述的類型、特點及作用
文獻綜述是「一種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一定時空范圍內有關特定課題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報的基礎上,簡明的類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並標引出處的情報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的定義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文獻綜述反映原始文獻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它反映一定時期內或是某一時期一定空間范圍的原始文獻的內容。其次,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批相關文獻的內容。其它二次文獻如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條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獻的外表信息或內容信息,且各條目之間沒有聯系,而綜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關文獻,且將這批文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獻多得多。第三,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級產物。書目、索引等是對原始文獻的外表特徵進行客觀描述,不涉及文獻內容,編寫人員不需了解原始文獻的內容,也不需具備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提要、文摘是對原始文獻的內容作簡要介紹和評價,編寫人員需要具有相關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以識別和評價原始文獻;文獻綜述則要求編寫人員對綜述的主題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統、准確、客觀地概述某一主題的內容。運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等方法對一定范圍的文獻進行深度加工,對於讀者具有深度的引導功能,是創造性的研究活動。
1.文獻綜述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獻綜述進行劃分,最常見的方法是根據文獻綜述反映內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劃分
按照文獻綜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將文獻綜述分為敘述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和專題研究報告三類。
敘述性綜述是圍繞某一問題或專題,廣泛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其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和綜合,並以精煉、概括的語言對有關的理論、觀點、數據、方法、發展概況等作綜合、客觀的描述的信息分析產品。敘述性綜述最主要特點是客觀,即必須客觀地介紹和描述原始文獻中的各種觀點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寫者的評論、褒貶,只是系統地羅列。敘述性綜述的特點使得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花費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學科、專業或課題中的各種觀點、方法、理論、數據,把握全局,獲取資料。
評論性綜述是在對某一問題或專題進行綜合描述的基礎上,從縱向或橫向上作對比、分析和評論,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明確取捨的一種信息分析報告。評論性綜述的主要特點是分析和評價,因此有人也將其稱為分析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在綜述各種觀點、理論或方法的同時,還要對每種意見、每類數據、每種技術做出分析和評價,表明撰寫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終的評論結果。可以啟發思路,引導讀者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專題研究報告是就某一專題,一般是涉及國家經濟、科研發展方向的重大課題,進行反映與評價,並提出發展對策、趨勢預測。「是一種現實性、政策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情報分析研究成果」。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預測性,它在對各類事實或數據、理論分別介紹描述後,進行論證、預測的推演,最後提出對今後發展目標和方向的預測及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對於科研部門確定研究重點和學科發展方向,領導部門制定各項決策,有效實施管理起著參考和依據的作用。這一類綜述主要表現為預測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專題調研報告,建議、對策與構想報告等。
按文獻綜述報道內容的時間范圍劃分,可分為動態性綜述、回顧性綜述和預測性綜述。動態性綜述主要以描述近期內各類現實動態為主,如政治動態、科研動態、體育動態、經濟動態等。新聞綜述就是典型的動態綜述。這類綜述的時效性強,反映最新發展態勢。回顧性綜述描述過去一定時期內的成果和發展歷程,總結性較強,以作為當前的借鑒參考。預測性綜述是在綜述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預測。
按照綜述報道的時空范圍劃分,可分為縱向綜述和橫向綜述。縱向綜述按時間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可揭示綜述主題的發展速度;橫向綜述不分時序,按照主題或地域、國家、產品等展開敘述,有利於在同一水平上對比。按照綜述的服務對象劃分,可分為決策性綜述、研究性綜述和普及性綜述。決策性綜述主要目的是對各級領導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綜述的基礎上,重在提出建議即決策的依據。研究性綜述為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工作服務,專業性較強,不需要對基本概念、原理的介紹。普及性綜述面向廣大讀者,目的是讓一般讀者了解某一主題、學科、事物的概況,有一個基本認識,一般包括基本概念、狀況、現狀、趨勢的簡單全面的介紹。按照綜述文獻報道的對象劃分,可分為學科綜述、文獻綜述和會議綜述、專題綜述等。學科綜述,綜述某一學科的發展態勢;文獻綜述,綜述一批文獻的研究成果,分析這批文獻的內在規律;會議綜述,綜合報道會議上提出的各種觀點、理論,一般作者不加評價;專題綜述,綜述某一專題領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文獻綜述的特點
文獻綜述的內容特徵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是一種高級情報研究產品,它是對原始文獻的再創造。其內容特點如下:
內容的綜合:這是文獻綜述最基本的特點,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文獻綜述首先表現出對大量文獻的綜合描述。各種類型的綜述,其基礎都是綜合敘述。「必須將每一篇需綜述的原始文獻置於上下文里,並用某一方面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綜合」。另一方面,它綜述廣泛時空范圍內的發展和情況,既有縱向描述,又有橫向覆蓋。
語言的概括:文獻綜述對原始文獻中的各類理論、觀點、方法的敘述不是簡單地照抄或摘錄,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精煉的語言將其概括出來。因此文獻綜述不同於文摘,不是將原文獻的中心內容摘錄出來;也不同於節錄,不必完全按照原文節選下來。而是將文獻中有用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用最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的描述,提煉出數據,同時舍棄原始文獻中的論證、計算、推導過程等細節。
信息的濃縮: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定時期內一批文獻的內容,濃縮大量信息。一篇綜述可以反映幾十至上百篇的原始文獻,信息密度大。關於一篇綜述需要有多少參考文獻,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做過不少研究,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評價綜述文獻的壓縮程度可用綜述文獻正文每頁所引用的參考書目平均數或者是被綜述的原始文獻頁數與綜述文獻頁數之比來考察。各學科綜述的濃縮度是不同的,要以是否集中足夠的原始文獻,以全面反映綜述主題為依據來確定。
評述的客觀::綜述性文獻的客觀性有兩方面,一方面敘述和列舉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技術及數據要客觀,必須如實地反映原文獻的內容,不得隨意歪曲,或是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同時還要避免因理解不同而出現的誤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比較、評論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時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應基於客觀進行分析、評價,不能出於個人的喜好、傾向進行評論,更不能出於個人的感情有意偏袒或攻擊。另外,在做出預測時,要以事實、數據為依據,以科學的推導方法為手段,力求客觀,而不是憑空想像,出於主觀願望盲目提出
文獻綜述的形式特徵
文獻綜述除了在內容上與其它信息產品及文獻有著較顯著的區別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較顯著的特徵。它的形式特徵往往成為判斷一篇文獻是否是綜述性文章的主要依據。參考文獻數量多。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濃縮原始文獻的內容。因此,其最顯著的形式特徵就是參考文獻數量眾多。米哈伊諾夫提出參考文獻在40-100篇的文章就算綜述;而普賴斯認為,凡包含其他著作的引文25處以上的任何論文都是綜述性論文;伍德沃德認為可將參考文獻數量不少於40處的任何科學文獻算作綜述性論文。標題醒目。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一般直接反映其綜述類型,如包含「綜述」、「概述」、「述評」、「評述」、「進展」、「動態」,或是「現狀、趨勢和對策」、「分析與思考」等文字的標題,該文獻一般是綜述性文章。另外,在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中經常會反映綜述的時間范圍,如「近幾年」等字樣。《近十年來我國綜述研究概述》是一典型的綜述性文章標題。
二、 文獻綜述的編寫
1. 文獻綜述的編寫步驟
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重要成果。信息分析又稱為情報研究、情報調研、情報分析與綜合等。它是指「情報工作者根據社會和用戶的需要,圍繞某一課題,有目的地搜集和佔有資料,並通過整理、評價和篩選,運用分析、綜合等手段,對有關的信息進行系統地概括的一種科學思維活動和再創造的活動」。在信息分析的過程中,將產生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系列信息品,而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最高級產品。它不同於前面幾類產品只對原文獻的形式和內容作簡單加工,而是一種再創造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活動。米哈伊諾夫認為「編寫綜述通常界乎於科學情報工作與研究工作本身之間,有時已經處於兩者的分界線之外」。文獻綜述的撰寫過程就是信息分析的過程,它是在綜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關文獻內容的基礎上編寫文獻綜述的研究工作。
文獻綜述的編寫流程如下: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文獻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分析、評價資料價值,進行篩選;整理資料,使之系統化;撰寫綜述。
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確定選題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第一步。文獻綜述的選題一般有主動選題和被動選題兩種方式。主動選題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情報人員或情報研究機構通過日常的情報研究、服務活動,發現問題和線索,進行選題;一是情報人員或機構在與情報用戶的接觸和交流中,了解到用戶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從而定題;一是專業研究人員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日積月累大量的系統資料,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主動選題撰寫綜述。被動選題分為上級領導部門下達的選題和外單位委託選題。不管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都要考慮綜述選題是否有研究價值;根據本單位和自身的人力物力情況,是否有能力完成選題。選題的合適與否,關繫到能否順利地完成編寫任務,並獲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選題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也有人稱為對用戶的適用性原則,是指選題必須滿足一定用戶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如果是上級領導部門選題或委託選題,選題的部門或單位應從本單位、本部門的需要出發,同時結合生產、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考慮選題;如果是情報部門自發選題,則不僅要了解用戶的直接需求,還應該了解和挖掘出用戶的潛在需求,挖掘出用戶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或沒有意識到的那部分需求。
預見性原則:選題的預見性,要求綜述的選題要注意當前的熱點問題,及時報道。但如果只是單純追求熱點報道,跟在「熱點」後面展開工作,就會產生信息遲滯,不能及時滿足讀者需求。因此,選題時要善於發現那些從學術和決策角度出發有較大價值,本應引起人們關注,但尚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題進行綜述,填補空白,引起人們的關注。
可行性原則:選題的可行性是指具有完成這個選題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條件。物質條件包括可獲得資料的途徑、多少、經費來源等;人力條件是指參加撰寫及搜集資料的人數多少,撰寫人員是否具備撰寫綜述的各方面條件,知識結構、學術水平、技能如何,及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組織能力、外語水平如何。另外還要考慮完成綜述撰寫的時間限制,在現有人力物力情況下能否按時完成,完成的可能性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擔撰寫工作。無論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或是研究者的自發選題,都應仔細論證其可行性,以決定是否定題。在考慮選題的可行性時,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單位和撰寫人員自身的優勢。
獨創性原則: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大量的重復閱讀,節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要避免重復選題。選題應該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在決定選題前應廣泛調查了解前人是否做過同類綜述或是正在做。如果不做任何調查就盲目選題,容易造成重復選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並造成讀者的重復閱讀。
如何選題
文獻綜述的選題應堅持針對性、預見性、獨創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選題。配合國家制定科研發展方向和科研規劃選題。如國家「九五」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選擇和確定,需各學科提出綜述性的報告,供領導部門選擇決策。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重大的規劃、政策、決策、重點建設項目選題。如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上馬及建設中,有關人員提交了專題情報調研報告上百個。選擇行政管理中的有關內容選題。如技術引進,制訂生產計劃,開發新產品,及其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綜述,使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以便借鑒和學習。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對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綜述各家之言,或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橫向比較鑒別,加以選擇。啟發讀者的思路。針對新學科、新問題、新思潮研究及學科發展的新理論和新的生長點,科學發展趨勢、動向苗頭中反映出的重大問題選題。對一些有發展前途的新問題應及早從苗頭抓起,可配合其發展,不斷追蹤反映。配合國家經濟、政治的形勢進行有關基礎理論研究選題。如現階段關於「市場經濟」、「鄧小平理論」的研究等。
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搜集資料的步驟在確定了選題之後,就可以著手進行資料的搜集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搜集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確查找范圍:必須進一步明確本綜述課題所涉及的內容主題有幾個方面,是哪些方面,從而明確所需資料的大致范圍,進而確定資料查找的范圍和重點,哪些是與綜述主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資料源,哪些是撰寫綜述所需的背景資料源,哪些是參考資料源和工具資料源, 劃定檢索范圍。
系統檢索:明確了查找范圍和重點後,開始進行系統的檢索,全面、廣泛地搜集一切可能的相關資料。「系統檢索是根據文獻的內容特徵(學科或主題)或外部標識(如作者、篇名、出版機構),通過檢索工具全面系統獲得文獻信息的一種方法」。在手工檢索中,經常利用的檢索工具有文摘、索引、題錄、目錄通報、目錄卡片等。在機檢中,經常利用的有機讀索引、文摘、全文資料庫等。就檢索途徑而言,手工檢索途徑有分類、主題、著者、書名、參考文獻、及各種專用名詞術語和專用符號代碼途徑。機檢系統的檢索途徑較多,除了包括上述手工檢索的途徑外,在全文檢索系統,還可以利用自由詞、關鍵詞、時間、地點、文摘詞、機構名等檢索途徑,並可進行模糊檢索、蘊含檢索和組配檢索,能夠較全面地檢索到相關的資料。檢索途徑和檢索工具的種類繁多,在進行系統檢索時,應根據自身的條件、綜述課題的概念和內容確定查找主題和類目,進而確定合理可行的檢索方法和檢索策略,選擇適用的檢索工具,保證檢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檢索過程中,要將檢索到的資料的有關信息記錄下來,以備獲取原始文獻。
廣泛瀏覽:一般的檢索工具的出版在時間上都有一定的滯後期,大約一年到幾個月。因此,還需廣泛的閱讀瀏覽近半年的各類文獻資料,獲取最新信息。文獻資料的類型主要有: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專利資料、標准文獻、報紙、網路全書、年鑒、手冊、機構指南、圖冊、辭典、科技報告、學位論文、手稿、統計資料、產品資料、政府出版物、內部資料等,以及縮微型和機讀型文獻。並注意瀏覽新書書目,新書通報等。在檢索和瀏覽時如何利用這些文獻資料獲取信息呢?可利用圖書、專業辭典、網路全書了解已有的定義、觀點;利用報紙、政府出版物了解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及規定,以及課題的一般概況,獲得背景材料;利用相關的年鑒、手冊獲得事實和數據,掌握發展概況;利用綜述性文獻和會議錄掌握最新消息和研究動向;利用專利說明書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還可利用專利查新,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是否已開發過。應該強調的是,要注意對綜述性資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交流:包括參觀考察、參加會議或個別交談、現場調查、發放調查表等方式,直接獲得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資料。通過交流獲得的信息應准確地記錄下來,並要認真核對其來源和可靠性,才能在綜述中引用或參考。
搜集資料的原則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搜集資料的質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廣泛性原則:這里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學科範圍廣泛,不僅要搜集本專題的相關文獻,還要搜集一定的相關的交叉學科、基礎學科的文獻資料;二是指文獻類型廣泛,包括印刷型文獻、縮微型文獻、機讀型文獻等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三是搜集的時空范圍廣。根據綜述的內容,搜集的資料在時間上可追溯幾十、上百年,在空間上可包括國內、國外的文獻資料。
代表性原則: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如刊登在本學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獻,由學科帶頭人或知名科學家撰寫的文章,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人的講話等,可以代表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認識程度。
時間性原則:搜集資料應確定搜集的時間范圍,回溯查找到哪一段時間為止。因為文獻資料都有其時效性,有些專題的文獻資料半衰期很短,老化速度快。確定合理的查找時間,可以避免獲取一些無用信息,減少資料篩選階段的工作。資料的搜集並不局限於這一段時期,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撰寫綜述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注意學科發展動態,繼續查閱、搜集最新資料,盡可能將最新的、最近時期的資料在綜述中反映出來。伴隨著資料搜集的過程,資料的積累也在同步進行著。這個跟蹤積累的過程一直要延續到綜述文章定稿為止。資料搜集和積累的方法主要有摘記(摘譯)、剪貼和復印、追記,不管是哪種方法,都必須記錄下該資料的出處(文獻類型,名稱,年卷期,頁次)和作者,出版單位,文獻收藏單位,索取號等。因此,在資料搜集和積累的過程中,可以產生「題錄」或「目錄」等綜述的副產品。分析、評價資料的價值搜集資料時,對資料只是大致瀏覽,根據資料的標題和文摘、提要、目錄編排等判斷是否可用。到了這一階段,就需對所搜集的全部資料進行通讀,做主題分析和因素分析,判斷是否可用,可用的程度有多大,進而對資料進行篩選,縮小參考資料的范圍。
鑒別資料的原則
評價和鑒定資料必須將綜述課題與資料的內容價值結合起來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可靠性原則:即資料的真實性,文獻資料的內容是否客觀、真實。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文獻資料也存在著良莠難辨的問題,存在著大量的非科學、偽科學的東西,在鑒選資料時,應注意資料的真實性,選擇資料要慎重。
客觀性原則:指鑒定、評價文獻資料,決定取捨的態度要客觀、公正,不能帶有主觀傾向和先入為主的態度,更不能摻雜個人感情。
相關性原則:指搜集的文獻內容與綜述課題的相關程度如何,有多少內容是與綜述課題相關的。相關信息多的文獻應優先選擇,相關信息少的文獻或是雖然相關,但對於綜述課題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文獻資料以及內容重復的資料可以剔除。
適用性原則:指文獻資料對於使用者可資利用的程度。即文獻資料的內容雖然和綜述課題密切相關,但是由於文獻資料產生的背景,如地理環境、氣候、自然資源、科技發展水平、經濟能力以及民族、文化、國情的差異,一些文獻資料所提供的信息並不是普遍適用,可以完全借鑒的,而是只適用於與產生該文獻的背景相似的情況。如對於產品、技術資料的介紹和評價,應考慮是否適於本國的國情,與本國的技術水平相適應。對於理論觀點和學說的介紹和評價、篩選則要考慮本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人文因素等,不能隨意引用。情報的適用性原則是一個動態的原則,沒有明確的標准,需要撰寫人員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新穎性原則:一方面,要看文獻中提出的觀點、原理和方法與其他資料相比有沒有新的內容、新的發展,其描述的事實從未發表過或者在原有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結論;包含有新史料、新數據或在研究方法上運用了新技巧、新概念系統、新理論模式等等,是否介紹了新技術、新發明、新的管理經驗。綜述文獻里包含的新內容對於讀者最有啟發意義,使讀者及時了解發展動態。資料內容的新穎性可以從文獻的外部特徵、文獻的內容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判斷,還可以從推廣應用情況、與同類成果的對比、技術經濟效果等方面進行判斷。另一方面,要看文獻資料中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方法等是否老化過時,失去了利用價值。特別是技術方法等方面的資料,時間性極強,隨著新一代產品的開發和使用,舊的技術方法很快就會被淘汰,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此必須弄清其時效性和先進程度。這一點在引進設備、投產新產品的情報調研方面尤為突出。要避免因資料陳舊,不了解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得出錯誤結論,盲目引進已過時陳舊的技術和設備。
整理資料
系統化整理資料的主要任務是對搜集和積累的資料進行分類,以方便利用。整理資料的工作也不是完全局限於本階段的,在搜集和積累資料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就一直伴隨著資料的整理工作。在前兩個階段,資料的整理只是簡單的大致歸類,將其分為背景材料(政策,發展概況)、主題材料、提供數據的材料等。到了這一階段,則要解決信息的微分化與系統化的問題,「微分化是使所獲得的信息依據分析研究的需要形成分類體系,系統化則是使所獲得的資料依據分析研究的需要形成一種多向的動態的信息集合」。將經過篩選的資料,按照某種標准詳細分類,如按應用領域、觀點、方法、技術、產品等分類,在大類下還可將資料按照地區、年代等進一步分類歸納。具體分多少類,採用哪些分類標准應根據搜集到的資料確定。在分類歸納的同時,將重點內容進行提煉和摘錄,把原始文獻中的重點句、重點節和重點段直接摘抄下來或翻譯過來,做出「節錄」,對於僅供一般參考的非重點文章,以「提要」、或「文摘」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對於一些重要的、信息量大的原始文獻,應該用精煉、概括的語句將其主要內容提煉出來,以備撰寫綜述時可以馬上利用。對於各種數據,利用邏輯推導、各種數學方法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或是製成表格。使得資料的脈絡分明,層次清晰。如果撰寫預測性的文獻綜述,還要對現有的資料運用各種預測方法,得出科學合理的預測結論。總之,經過這一階段的工作,對原始文獻的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綜合,理論、觀點與方法已經按類總結在一起,並用文字提煉表達出主要內容,文獻綜述的主要組成部分已經具備了。這一階段是信息分析的主要階段,它體現了信息分析的研究性及創造性,是使情報資料增值的過程。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開始撰寫綜述,將經過系統化的資料有機的組織起來。撰寫綜述經過上一階段的資料整理工作,綜述的主要內容和結構、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都已經在綜述撰寫者的腦子里成型,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將這些內容有機的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最後完成整篇綜述的撰寫,結束這次信息分析與研究的過程。
⑤ 在學術論文定稿之前,有哪些毛病是初學者應注意避免的
寫學術論文需要避免的問題匯總
往期查爾斯沃思論文語言潤色編輯已經從許多細節上去讓作者注意一些環節,那麼今天論文潤色小編就總結一下寫學術論文需要避免的問題的匯總,以此幫助作者能夠再次對自己相對不了解的地方認真的分析一下。
• Titles - Trendy and cute titles –they look trivial and dated
• 標題—時髦及可愛的標題—沒有必要並會留下時間標記
• Abstracts - Going beyond theresearch question of your paper
• 摘要—與論文的研究問題無關
• Introction - Formulaic first linesand archaic arguments
• 引言—使用套話撰寫第一句或論點陳舊
• Literature review – Adding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a subject
• 文獻綜述—包含與某個主題相關的一切文獻
• Method - Hiding suboptimal methods
• 研究方法—潛在的次優方法
• Results – Starting with anythingother than the main findings
• 結論—開頭並不陳述主要成果
• Discussion – Wild speculation andthe trite conclusion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t always is!
• 討論—推測過於大膽或使用老生常談的結論「需要多加研究」,當然需要!
• Limitations – Apologising and makingexcuses
• 局限性—道歉並找借口
• References – Wrong styles
• 參考資料—風格不對
• Appendices – Including dataunrelated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
• 附件—包含與研究問題無關的數據
希望以上總結出的要點能幫助作者在日後的寫作中更加正確的書寫,提高SCI論文發表的幾率,如有疑問也可聯系查爾斯沃思論文語言潤色編輯。
參考資料: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小貼士http://www.cwauthors.com.cn/articles
⑥ 文獻綜述的格式是什麼
文獻綜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獻綜述的引言:
包括撰寫文獻綜述的原因、意義、文獻的范圍、正文的標題及基本內容提要;
文獻綜述的正文:
是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包括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 (尋求研究問題的發展歷程)、現狀、基本內容 (尋求認識的進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尋求研究方法的借鑒),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的問題,重點、詳盡地闡述對當前的影響及發展趨勢,這樣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而且便於他人了解該課題研究的起點和切入點,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文獻綜述的結論:
文獻研究的結論,概括指出自己對該課題的研究意見,存在的不同意見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等;
文獻綜述的附錄:
列出參考文獻,說明文獻綜述所依據的資料,增加綜述的可信度,便於讀者進一步檢索。
一、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復、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因此,文獻綜述應包括綜合提煉和分析評論雙重含義。
⑦ 怎樣寫文獻綜述,很長
怎樣寫文獻綜述!很長
一、 文獻綜述的類型、特點及作用
文獻綜述是「一種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一定時空范圍內有關特定課題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報的基礎上,簡明的類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並標引出處的情報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的定義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文獻綜述反映原始文獻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它反映一定時期內或是某一時期一定空間范圍的原始文獻的內容。其次,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批相關文獻的內容。其它二次文獻如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條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獻的外表信息或內容信息,且各條目之間沒有聯系,而綜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關文獻,且將這批文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獻多得多。第三,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級產物。書目、索引等是對原始文獻的外表特徵進行客觀描述,不涉及文獻內容,編寫人員不需了解原始文獻的內容,也不需具備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提要、文摘是對原始文獻的內容作簡要介紹和評價,編寫人員需要具有相關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以識別和評價原始文獻;文獻綜述則要求編寫人員對綜述的主題有深入的了解,全面、系統、准確、客觀地概述某一主題的內容。運用分析、比較、整理、歸納等方法對一定范圍的文獻進行深度加工,對於讀者具有深度的引導功能,是創造性的研究活動。
1.文獻綜述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獻綜述進行劃分,最常見的方法是根據文獻綜述反映內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劃分
按照文獻綜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將文獻綜述分為敘述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和專題研究報告三類。
敘述性綜述是圍繞某一問題或專題,廣泛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其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和綜合,並以精煉、概括的語言對有關的理論、觀點、數據、方法、發展概況等作綜合、客觀的描述的信息分析產品。敘述性綜述最主要特點是客觀,即必須客觀地介紹和描述原始文獻中的各種觀點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寫者的評論、褒貶,只是系統地羅列。敘述性綜述的特點使得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花費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學科、專業或課題中的各種觀點、方法、理論、數據,把握全局,獲取資料。
評論性綜述是在對某一問題或專題進行綜合描述的基礎上,從縱向或橫向上作對比、分析和評論,提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明確取捨的一種信息分析報告。評論性綜述的主要特點是分析和評價,因此有人也將其稱為分析性綜述。評論性綜述在綜述各種觀點、理論或方法的同時,還要對每種意見、每類數據、每種技術做出分析和評價,表明撰寫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終的評論結果。可以啟發思路,引導讀者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專題研究報告是就某一專題,一般是涉及國家經濟、科研發展方向的重大課題,進行反映與評價,並提出發展對策、趨勢預測。「是一種現實性、政策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情報分析研究成果」。其最顯著的特點是預測性,它在對各類事實或數據、理論分別介紹描述後,進行論證、預測的推演,最後提出對今後發展目標和方向的預測及規劃。專題研究報告對於科研部門確定研究重點和學科發展方向,領導部門制定各項決策,有效實施管理起著參考和依據的作用。這一類綜述主要表現為預測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專題調研報告,建議、對策與構想報告等。按文獻綜述報道內容的時間范圍劃分,可分為動態性綜述、回顧性綜述和預測性綜述。動態性綜述主要以描述近期內各類現實動態為主,如政治動態、科研動態、體育動態、經濟動態等。新聞綜述就是典型的動態綜述。這類綜述的時效性強,反映最新發展態勢。回顧性綜述描述過去一定時期內的成果和發展歷程,總結性較強,以作為當前的借鑒參考。預測性綜述是在綜述的基礎上,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出預測。
按照綜述報道的時空范圍劃分,可分為縱向綜述和橫向綜述。縱向綜述按時間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可揭示綜述主題的發展速度;橫向綜述不分時序,按照主題或地域、國家、產品等展開敘述,有利於在同一水平上對比。按照綜述的服務對象劃分,可分為決策性綜述、研究性綜述和普及性綜述。決策性綜述主要目的是對各級領導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綜述的基礎上,重在提出建議即決策的依據。研究性綜述為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工作服務,專業性較強,不需要對基本概念、原理的介紹。普及性綜述面向廣大讀者,目的是讓一般讀者了解某一主題、學科、事物的概況,有一個基本認識,一般包括基本概念、狀況、現狀、趨勢的簡單全面的介紹。按照綜述文獻報道的對象劃分,可分為學科綜述、文獻綜述和會議綜述、專題綜述等。學科綜述,綜述某一學科的發展態勢;文獻綜述,綜述一批文獻的研究成果,分析這批文獻的內在規律;會議綜述,綜合報道會議上提出的各種觀點、理論,一般作者不加評價;專題綜述,綜述某一專題領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文獻綜述的特點
文獻綜述的內容特徵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是一種高級情報研究產品,它是對原始文獻的再創造。其內容特點如下:
內容的綜合:這是文獻綜述最基本的特點,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文獻綜述首先表現出對大量文獻的綜合描述。各種類型的綜述,其基礎都是綜合敘述。「必須將每一篇需綜述的原始文獻置於上下文里,並用某一方面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綜合」。另一方面,它綜述廣泛時空范圍內的發展和情況,既有縱向描述,又有橫向覆蓋。
語言的概括:文獻綜述對原始文獻中的各類理論、觀點、方法的敘述不是簡單地照抄或摘錄,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用簡潔、精煉的語言將其概括出來。因此文獻綜述不同於文摘,不是將原文獻的中心內容摘錄出來;也不同於節錄,不必完全按照原文節選下來。而是將文獻中有用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用最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的描述,提煉出數據,同時舍棄原始文獻中的論證、計算、推導過程等細節。
信息的濃縮:文獻綜述集中反映一定時期內一批文獻的內容,濃縮大量信息。一篇綜述可以反映幾十至上百篇的原始文獻,信息密度大。關於一篇綜述需要有多少參考文獻,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做過不少研究,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評價綜述文獻的壓縮程度可用綜述文獻正文每頁所引用的參考書目平均數或者是被綜述的原始文獻頁數與綜述文獻頁數之比來考察。各學科綜述的濃縮度是不同的,要以是否集中足夠的原始文獻,以全面反映綜述主題為依據來確定。
評述的客觀::綜述性文獻的客觀性有兩方面,一方面敘述和列舉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技術及數據要客觀,必須如實地反映原文獻的內容,不得隨意歪曲,或是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同時還要避免因理解不同而出現的誤解;另一方面,在分析、比較、評論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時要有一種客觀的態度,應基於客觀進行分析、評價,不能出於個人的喜好、傾向進行評論,更不能出於個人的感情有意偏袒或攻擊。另外,在做出預測時,要以事實、數據為依據,以科學的推導方法為手段,力求客觀,而不是憑空想像,出於主觀願望盲目提出
文獻綜述的形式特徵
文獻綜述除了在內容上與其它信息產品及文獻有著較顯著的區別外,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較顯著的特徵。它的形式特徵往往成為判斷一篇文獻是否是綜述性文章的主要依據。參考文獻數量多。前已述及,文獻綜述濃縮原始文獻的內容。因此,其最顯著的形式特徵就是參考文獻數量眾多。米哈伊諾夫提出參考文獻在40-100篇的文章就算綜述;而普賴斯認為,凡包含其他著作的引文25處以上的任何論文都是綜述性論文;伍德沃德認為可將參考文獻數量不少於40處的任何科學文獻算作綜述性論文。標題醒目。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一般直接反映其綜述類型,如包含「綜述」、「概述」、「述評」、「評述」、「進展」、「動態」,或是「現狀、趨勢和對策」、「分析與思考」等文字的標題,該文獻一般是綜述性文章。另外,在綜述性文章的標題中經常會反映綜述的時間范圍,如「近幾年」等字樣。《近十年來我國綜述研究概述》是一典型的綜述性文章標題。
文獻綜述的作用
濃縮信息,集中報道一批相關文獻,便於科研人員及時了解學科、專業、專題發展動態。隨著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全球信息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學科的文獻量激增;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大量涌現;其它語種文獻日益增多,文獻分散程度日益增大。用戶所能閱讀的百分比越來越小,當文獻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用戶就會對閱讀文獻失去興趣。文獻綜述濃縮各方面信息,使用戶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到大容量信息,且不存在語言障礙。一篇綜述覆蓋了幾十至上百篇原始文獻,用戶無需閱讀大量原始文獻,減少了重復閱讀。系統報道,便於用戶全面、系統地了解某方面的進展或概況。文獻綜述將所報道的內容經分析綜合,使之有序化。報道時既可縱向延伸,又可橫向比較,或是縱橫交錯。從不同角度將各種理論、觀點、方法條理化、系統化,反映問題的全貌。對原始文獻提出評價和預測。文獻綜述要反映一批相關文獻,因此在撰寫綜述的過程中,從原始文獻的選擇、對原始文獻內容的概括和介紹都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去粗取精,消除謬誤,提供精華;在綜述的基礎上,合理推理,進行科學的預測,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使得領導部門制定決策有據可依。科研人員可作為確定新的研究方向的參考,以避免重復開發研究。提供回溯檢索途徑,擴大用戶控制文獻量。文獻綜述文後附參考文獻及其有關信息,且因綜述一般是按一個或幾個專題、問題進行綜述的,因此參考文獻一般也屬於同一類的或具有相關性,讀者可從文後的參考文獻入手進行回溯檢索,直接查找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原始文獻,並集中掌握一批相關文獻。文獻綜述已日益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特別是從事科學研究、制定決策的用戶都喜歡閱讀相關的文獻綜述,一些用戶已將文獻綜述作為一種主要的信息來源,並對文獻綜述的質量提出很多要求。如何撰寫質量較高的綜述,是目前信息工作人員和讀者都很關注的問題。
二、 文獻綜述的編寫
1. 文獻綜述的編寫步驟
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重要成果。信息分析又稱為情報研究、情報調研、情報分析與綜合等。它是指「情報工作者根據社會和用戶的需要,圍繞某一課題,有目的地搜集和佔有資料,並通過整理、評價和篩選,運用分析、綜合等手段,對有關的信息進行系統地概括的一種科學思維活動和再創造的活動」。在信息分析的過程中,將產生題錄、索引、文摘、提要等一系列信息品,而文獻綜述是信息分析的最高級產品。它不同於前面幾類產品只對原文獻的形式和內容作簡單加工,而是一種再創造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活動。米哈伊諾夫認為「編寫綜述通常界乎於科學情報工作與研究工作本身之間,有時已經處於兩者的分界線之外」。文獻綜述的撰寫過程就是信息分析的過程,它是在綜合分析全部或大部分相關文獻內容的基礎上編寫文獻綜述的研究工作。
文獻綜述的編寫流程如下: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文獻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分析、評價資料價值,進行篩選;整理資料,使之系統化;撰寫綜述。
確定選題與研究重點確定選題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第一步。文獻綜述的選題一般有主動選題和被動選題兩種方式。主動選題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情報人員或情報研究機構通過日常的情報研究、服務活動,發現問題和線索,進行選題;一是情報人員或機構在與情報用戶的接觸和交流中,了解到用戶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從而定題;一是專業研究人員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日積月累大量的系統資料,並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主動選題撰寫綜述。被動選題分為上級領導部門下達的選題和外單位委託選題。不管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都要考慮綜述選題是否有研究價值;根據本單位和自身的人力物力情況,是否有能力完成選題。選題的合適與否,關繫到能否順利地完成編寫任務,並獲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選題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也有人稱為對用戶的適用性原則,是指選題必須滿足一定用戶的需求,即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如果是上級領導部門選題或委託選題,選題的部門或單位應從本單位、本部門的需要出發,同時結合生產、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考慮選題;如果是情報部門自發選題,則不僅要了解用戶的直接需求,還應該了解和挖掘出用戶的潛在需求,挖掘出用戶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或沒有意識到的那部分需求。預見性原則:選題的預見性,要求綜述的選題要注意當前的熱點問題,及時報道。但如果只是單純追求熱點報道,跟在「熱點」後面展開工作,就會產生信息遲滯,不能及時滿足讀者需求。因此,選題時要善於發現那些從學術和決策角度出發有較大價值,本應引起人們關注,但尚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問題進行綜述,填補空白,引起人們的關注。
可行性原則:選題的可行性是指具有完成這個選題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條件。物質條件包括可獲得資料的途徑、多少、經費來源等;人力條件是指參加撰寫及搜集資料的人數多少,撰寫人員是否具備撰寫綜述的各方面條件,知識結構、學術水平、技能如何,及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組織能力、外語水平如何。另外還要考慮完成綜述撰寫的時間限制,在現有人力物力情況下能否按時完成,完成的可能性如何,是否有能力承擔撰寫工作。無論是被動選題還是主動選題或是研究者的自發選題,都應仔細論證其可行性,以決定是否定題。在考慮選題的可行性時,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本單位和撰寫人員自身的優勢。
獨創性原則: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大量的重復閱讀,節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要避免重復選題。選題應該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在決定選題前應廣泛調查了解前人是否做過同類綜述或是正在做。如果不做任何調查就盲目選題,容易造成重復選題,浪費大量人力、物力,並造成讀者的重復閱讀。
如何選題
文獻綜述的選題應堅持針對性、預見性、獨創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選題。配合國家制定科研發展方向和科研規劃選題。如國家「九五」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選擇和確定,需各學科提出綜述性的報告,供領導部門選擇決策。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重大的規劃、政策、決策、重點建設項目選題。如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上馬及建設中,有關人員提交了專題情報調研報告上百個。選擇行政管理中的有關內容選題。如技術引進,制訂生產計劃,開發新產品,及其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綜述,使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以便借鑒和學習。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對有爭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綜述各家之言,或在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橫向比較鑒別,加以選擇。啟發讀者的思路。針對新學科、新問題、新思潮研究及學科發展的新理論和新的生長點,科學發展趨勢、動向苗頭中反映出的重大問題選題。對一些有發展前途的新問題應及早從苗頭抓起,可配合其發展,不斷追蹤反映。配合國家經濟、政治的形勢進行有關基礎理論研究選題。如現階段關於「市場經濟」、「鄧小平理論」的研究等。
資料的搜集、跟蹤與積累搜集資料的步驟在確定了選題之後,就可以著手進行資料的搜集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搜集資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確查找范圍:必須進一步明確本綜述課題所涉及的內容主題有幾個方面,是哪些方面,從而明確所需資料的大致范圍,進而確定資料查找的范圍和重點,哪些是與綜述主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資料源,哪些是撰寫綜述所需的背景資料源,哪些是參考資料源和工具資料源,劃定檢索范圍。
系統檢索:明確了查找范圍和重點後,開始進行系統的檢索,全面、廣泛地搜集一切可能的相關資料。「系統檢索是根據文獻的內容特徵(學科或主題)或外部標識(如作者、篇名、出版機構),通過檢索工具全面系統獲得文獻信息的一種方法」。在手工檢索中,經常利用的檢索工具有文摘、索引、題錄、目錄通報、目錄卡片等。在機檢中,經常利用的有機讀索引、文摘、全文資料庫等。就檢索途徑而言,手工檢索途徑有分類、主題、著者、書名、參考文獻、及各種專用名詞術語和專用符號代碼途徑。機檢系統的檢索途徑較多,除了包括上述手工檢索的途徑外,在全文檢索系統,還可以利用自由詞、關鍵詞、時間、地點、文摘詞、機構名等檢索途徑,並可進行模糊檢索、蘊含檢索和組配檢索,能夠較全面地檢索到相關的資料。檢索途徑和檢索工具的種類繁多,在進行系統檢索時,應根據自身的條件、綜述課題的概念和內容確定查找主題和類目,進而確定合理可行的檢索方法和檢索策略,選擇適用的檢索工具,保證檢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在檢索過程中,要將檢索到的資料的有關信息記錄下來,以備獲取原始文獻。
廣泛瀏覽:一般的檢索工具的出版在時間上都有一定的滯後期,大約一年到幾個月。因此,還需廣泛的閱讀瀏覽近半年的各類文獻資料,獲取最新信息。文獻資料的類型主要有:圖書、期刊、會議文獻、專利資料、標准文獻、報紙、網路全書、年鑒、手冊、機構指南、圖冊、辭典、科技報告、學位論文、手稿、統計資料、產品資料、政府出版物、內部資料等,以及縮微型和機讀型文獻。並注意瀏覽新書書目,新書通報等。在檢索和瀏覽時如何利用這些文獻資料獲取信息呢?可利用圖書、專業辭典、網路全書了解已有的定義、觀點;利用報紙、政府出版物了解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及規定,以及課題的一般概況,獲得背景材料;利用相關的年鑒、手冊獲得事實和數據,掌握發展概況;利用綜述性文獻和會議錄掌握最新消息和研究動向;利用專利說明書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還可利用專利查新,了解某項技術或產品是否已開發過。應該強調的是,要注意對綜述性資料的搜集和利用。信息交流:包括參觀考察、參加會議或個別交談、現場調查、發放調查表等方式,直接獲得第一手材料和最新資料。通過交流獲得的信息應准確地記錄下來,並要認真核對其來源和可靠性,才能在綜述中引用或參考。
搜集資料的原則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搜集資料的質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 廣泛性原則:這里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學科範圍廣泛,不僅要搜集本專題的相關文獻,還要搜集一定的相關的交叉學科、基礎學科的文獻資料;二是指文獻類型廣泛,包括印刷型文獻、縮微型文獻、機讀型文獻等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三是搜集的時空范圍廣。根據綜述的內容,搜集的資料在時間上可追溯幾十、上百年,在空間上可包括國內、國外的文獻資料。
代表性原則:要注意搜集有代表性的文獻資料。如刊登在本學科核心期刊上的文獻,由學科帶頭人或知名科學家撰寫的文章,國家有關部門領導人的講話等,可以代表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認識程度。
時間性原則:搜集資料應確定搜集的時間范圍,回溯查找到哪一段時間為止。因為文獻資料都有其時效性,有些專題的文獻資料半衰期很短,老化速度快。確定合理的查找時間,可以避免獲取一些無用信息,減少資料篩選階段的工作。資料的搜集並不局限於這一段時期,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撰寫綜述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注意學科發展動態,繼續查閱、搜集最新資料,盡可能將最新的、最近時期的資料在綜述中反映出來。伴隨著資料搜集的過程,資料的積累也在同步進行著。這個跟蹤積累的過程一直要延續到綜述文章定稿為止。資料搜集和積累的方法主要有摘記(摘譯)、剪貼和復印、追記,不管是哪種方法,都必須記錄下該資料的出處(文獻類型,名稱,年卷期,頁次)和作者,出版單位,文獻收藏單位,索取號等。因此,在資料搜集和積累的過程中,可以產生「題錄」或「目錄」等綜述的副產品。分析、評價資料的價值搜集資料時,對資料只是大致瀏覽,根據資料的標題和文摘、提要、目錄編排等判斷是否可用。到了這一階段,就需對所搜集的全部資料進行通讀,做主題分析和因素分析,判斷是否可用,可用的程度有多大,進而對資料進行篩選,縮小參考資料的范圍。
鑒別資料的原則
評價和鑒定資料必須將綜述課題與資料的內容價值結合起來考慮,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可靠性原則:即資料的真實性,文獻資料的內容是否客觀、真實。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文獻資料也存在著良莠難辨的問題,存在著大量的非科學、偽科學的東西,在鑒選資料時,應注意資料的真實性,選擇資料要慎重。
客觀性原則:指鑒定、評價文獻資料,決定取捨的態度要客觀、公正,不能帶有主觀傾向和先入為主的態度,更不能摻雜個人感情。
相關性原則:指搜集的文獻內容與綜述課題的相關程度如何,有多少內容是與綜述課題相關的。相關信息多的文獻應優先選擇,相關信息少的文獻或是雖然相關,但對於綜述課題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文獻資料以及內容重復的資料可以剔除。
適用性原則:指文獻資料對於使用者可資利用的程度。即文獻資料的內容雖然和綜述課題密切相關,但是由於文獻資料產生的背景,如地理環境、氣候、自然資源、科技發展水平、經濟能力以及民族、文化、國情的差異,一些文獻資料所提供的信息並不是普遍適用,可以完全借鑒的,而是只適用於與產生該文獻的背景相似的情況。如對於產品、技術資料的介紹和評價,應考慮是否適於本國的國情,與本國的技術水平相適應。對於理論觀點和學說的介紹和評價、篩選則要考慮本國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人文因素等,不能隨意引用。情報的適用性原則是一個動態的原則,沒有明確的標准,需要撰寫人員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新穎性原則:一方面,要看文獻中提出的觀點、原理和方法與其他資料相比有沒有新的內容、新的發展,其描述的事實從未發表過或者在原有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結論;包含有新史料、新數據或在研究方法上運用了新技巧、新概念系統、新理論模式等等,是否介紹了新技術、新發明、新的管理經驗。綜述文獻里包含的新內容對於讀者最有啟發意義,使讀者及時了解發展動態。資料內容的新穎性可以從文獻的外部特徵、文獻的內容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判斷,還可以從推廣應用情況、與同類成果的對比、技術經濟效果等方面進行判斷。另一方面,要看文獻資料中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方法等是否老化過時,失去了利用價值。特別是技術方法等方面的資料,時間性極強,隨著新一代產品的開發和使用,舊的技術方法很快就會被淘汰,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此必須弄清其時效性和先進程度。這一點在引進設備、投產新產品的情報調研方面尤為突出。要避免因資料陳舊,不了解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得出錯誤結論,盲目引進已過時陳舊的技術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