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愷文獻
『壹』 世界級城市規劃大師
創建花園城市理論的霍華德,彼得·霍爾英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級城市規劃大師,英國倫敦大學院巴特列特建築與規劃學院的規劃學教授。目前中國最好的不知道楊保軍算不算,呵呵。古代有規劃建設北京城元大都的劉寶章
『貳』 唐朝武則天時期宮殿名稱和用處
大明宮:大明宮的范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後,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
大明宮含元殿:整組建築圍成凹字,好似雄鷹展翅,既是宮闕,也是主要大殿。含元殿是中國最偉大的殿堂,氣魄宏大,性格輝煌而歡樂,體現了一種高昂灑脫、豪健爽朗的文化格調,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築藝術水平。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台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2)宇文愷文獻擴展閱讀:
「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
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
『叄』 定都在河南的朝代有哪些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南宋、金朝。
1、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建城最早,建都積年最長的城市。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都。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乾隆也曾御賜洛陽「九朝古都」之名,「九」指最多,是虛數。這十三朝分別是夏、商、東周、西漢(漢高祖起初以洛陽為都,見《史記》)、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
2、開封,古稱大梁、啟封、汴京、、東京、汴梁,為八朝古都,分別為夏、戰國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3、安陽是早期中國文明的中心,古稱殷或者鄴。先後有商朝以及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
有「七朝古都」之稱,安陽殷墟是中國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國早期文明的象徵因此安陽也被稱為中國文字之都。
4、鄭州是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夏朝和商朝曾以此為都,西周管國在今鄭州市區一帶,春秋戰國時期的鄭國和韓國也是以鄭州的新鄭為都城。
(3)宇文愷文獻擴展閱讀: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先後有20多個正統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河南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長達3000年,
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中原大地先後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禹州、虞城、淮陽、新鄭等眾多中華古都。
『肆』 概括中外歷史上重大的戰爭、革命、運動、改革、科技成就、文獻、會議人物及相關事件,還有與台灣有關知識
中國歷史的重大戰爭:
1周滅商(反戈一擊) 2 犬戎入侵(西周被滅) 3春秋戰國各國爭霸戰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4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 5楚漢爭霸(劉邦建立漢朝,項羽自刎烏江)6漢武帝被擊匈奴 7三國時代(魏,蜀,五之間戰爭)7 魏結束三國時代建立西晉 8五代十國(戰爭太多,無法考究)9隋朝的統一戰爭 10唐朝安史之亂 11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 12靖康之恥(北宋被滅)13 元滅西夏,金,南宋,建立元朝 14明滅元,建立明朝 15土木堡之變(明朝)16 北京保衛戰(明朝) 17戚繼光抗倭 18李自成起兵反明 19清軍入關,滅明,建立清朝 20康熙帝時的三藩之亂
21鴉片戰爭 22二次鴉片戰爭 2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4中日甲午戰爭 25抗日戰爭 26抗美援朝戰爭
外國重要戰爭:
1英國海戰戰勝西班牙成為海洋霸主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爆發的戰爭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爆發的戰爭 4美國獨立戰爭 5美國南北戰爭 6法國拿破崙的統一戰爭 7第一次世界大戰 8第二次世界大戰
今天到這,明天繼續!!
『伍』 馬瑞臨文獻通考中隋文帝採取什麼措施推動國家發展
隋文帝楊堅是歷史上勤政廉潔的皇帝之一。他目睹了北周武帝的嚴謹節儉和周宣帝的荒唐奢侈,認定「力儉則富,貪奢則亡」的道理。主政後積極推行「節儉恤民,勤政務實」政策,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行政效率,激發了人民的積極性,社會財富急劇增加,各級府庫錢物山積,甚至窖藏也不能容納。到開皇末年,天下的錢糧,可供支五六十年,儲藏之盛,自古未有。〖政治制度改革〗
1.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分別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直接對皇帝負責。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部門,內史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的章奏;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除三省外,又增設秘書和內侍二省,負責修撰圖書及宮內供奉等事。開皇三年(583年),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
隋文帝此舉有力地強化了中央集權,從而開創了中國後世延續一千多年的封建政治體制。
2.地方以州縣制簡化地方行政
南北朝以來,郡縣設置過濫,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開皇三年,楊堅聽從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楊尚西的建議,廢郡,將一些州縣合並,改為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隋文帝此舉裁減冗員,消除了權力層疊、機構臃腫的弊端,提高了效率,節省了開支。
同時,對地方官員也做了調整: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進行考核。州縣佐吏3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由外地人充任,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干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用人:實行科舉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是一種政府官員由地方舉薦的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且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中正舉薦人物的標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可見,家世排在前頭,而才能最末。這是一種奴隸主世襲制的殘余。使許多才能之士只能悲嘆生不逢時。
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了門閥制度的弊政,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考試,合格者即被錄用為官。隋煬帝時,又創立了進士等科,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
「科舉」即分科舉士之意,隋朝創立的這一官員選拔制度同樣對後世影響深遠。
開科取士即順應了庶族地主取得政治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政府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護朝廷;也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行政效率,對增加國家凝聚力、增強國力意義重大。
〖力行法制建設〗
北周時,周宣帝制定《刑經聖制》,用法深刻。楊堅在任北周丞相時就認為法令苛刻容易滋長犯罪,不利於行政教化;曾經對其進行改革,但不徹底。
隋文帝即位後,於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頑等人在北齊、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更定法律,開黃三年再次修訂,這就是《開皇律》。將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這就是封建五刑制。隋文帝對法律的改革,大大減輕了其殘酷性和野蠻性,對維護社會穩定、調動生產積極性,促進國力富庶強盛具有積極地意義。《開皇律》成為唐代及以後法典的基礎。
〖經濟改革措施〗
1. 行均田令和賦役改革。
隋初在北齊、北周均田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均田令的實行,打擊了豪強兼並土地的行為,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
2. 統一貨幣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重新統一了幣制,廢除古幣及其他幣種,改鑄五銖錢。此外,度量衡也在這時重新統一。
3. 興修水利
隋文帝雖建都長安,但長安自漢代以來已破敗狹小,於是楊堅在長安城東南又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之地,更建新都,定名「大興城」。
為了方便轉漕運量,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愷率眾開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循漢代漕渠古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300里,名為廣通渠。這也是修建京杭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更重要。它連接黃河、長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4. 設置糧倉
文帝時還設置糧倉分為官倉和義倉。官倉儲備糧食,用以供養軍公人員。義倉設在鄉間,主要是應對戰事和飢荒。據唐人的估計,文帝末年諸倉所存的糧食,可供五六十年之用。
『陸』 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
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6)宇文愷文獻擴展閱讀:
(1)先秦時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隋唐時期: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
②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我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宋元時期:
①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出著作。
②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
③金代的盧溝橋聞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築宏偉,城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
(4)明清時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約八十萬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譽為「蒯魯班」。北京城有三重,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宮城又稱紫禁城。北京城的主體建築都布置在中軸線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鍾樓、鼓樓位於城北。宮城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相配,充分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威嚴。
『柒』 宇文愷的明堂設計
除了規劃、設計和主持施工,建造了一系列大型建築工程外,宇文愷還在明堂設計方面花費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堂原是周代朝廷的前殿,傳說其形制是周公所立,並「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後世追崇周制,把明堂制度神聖化,成為中國古代舉行大典和宣明政教的大殿,凡朝會及祭祀、慶典、選士、教學等大典,都在其中舉行。也可以說,明堂象徵著帝王的權威,即所謂「天子坐明堂」。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對明堂制度非常重視,但具體的明堂形制是什麼樣子,則僅憑臆測,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因而各代雖都有制定明堂制度之舉,卻均未能形成定製。
隋文帝平陳之後,也把建立明堂制度提上了議事日程。開皇十三年(593年),詔命禮部尚書牛弘等議定明堂制度,當時任檢校將作大匠的宇文愷曾獻上明堂本樣。他「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樣,重檐復廟,五房四達,丈尺規矩,皆有準憑」。宇文愷所獻的明堂木樣受到隋文帝的贊賞,但由於諸儒異議,久不能決,而作罷。「高祖異之,命有司於郭內安業里為規兆。方欲崇建,又命詳定,諸儒爭論,莫之能決。弘等又條經史正文重奏。時非議既多,久而不定,又議罷之。」
隋煬帝繼立之後,宇文愷又上「明堂議」及明堂木樣。關於宇文愷所上明堂議及木樣事的具體時間,據《隋書·禮儀志》一記載:「及大業中,愷又造《明堂議》及樣奏之。煬帝下其議,但令於霍山采木,而建都興役,其制遂寢」,則似應該是在大業元年三月營建東都開始之前,即大業元年一、二月間。但此時隋煬帝剛登位不久,忙於鞏固其統治地位,又欲興建東都,宇文愷是很會揣測帝心的,想不致於在此時奏上「明堂議」及木樣。而此記載也僅言大業中,若是在大業元年初,當會指明是大業初,而不會稱「大業中」的。據《隋書·宇文愷傳》記載:「帝可其奏,會遼東之役,事不果行。」《資治通鑒》卷一七八引《隋志》亦說:「會遼東之役,不果行。」隋煬帝征遼東之役,是大業七年著手進行准備,第二年發兵的,則宇文愷所上的奏議和木樣當在大業六年底至七年初之間,這應是比較可信的。
宇文愷所上的《明堂議表》除引經據典,考證明堂制度外,還附有建築設計圖和立體木製建築模型。為完成此一工作,他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他「遠尋經傳,傍求子史,研究眾說,總撰今圖。其樣以木為之,下為方堂,堂有五室,上為圓觀,觀有四門」。這是一篇很有學術價值的建築考古學文獻。雖說其所議定的明堂制度只能作一家之說,無能定論,但從他所繪制的建築圖和據此製作的木製立體模型,卻可以推斷他已經使用了比例尺。這種利用比例關系繪制建築圖和製作立體建築模型的方法,在中國建築史上是一大創舉,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大業八年三月,隋煬帝征伐遼東(今遼寧遼陽)時,宇文愷亦隨行。為了渡過遼水(今遼寧大凌河),「帝命工部尚書宇文愷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既成,引橋趣東岸,橋短不及岸丈余。……更命少府監何稠接橋,二日而成」。宇文愷所造浮橋雖因測量河寬不準確而未能成功,但卻為何稠的接橋工作奠定了基礎。為此,他「以渡遼之功,進位金紫光祿大夫」。
大業八年(612)十月,五十七歲的宇文愷卒於工部尚書之位,謚曰康。
『捌』 宇文愷的史書記載
《隋書·宇文愷列傳》
宇文愷,字安樂,杞國公忻之弟也。在周,以功臣子,年三歲,賜爵雙泉伯,七歲,進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戶。愷少有器局。家世武將,諸兄並以弓馬自達,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號為名父公子。初為千牛,累遷御正中大夫、儀同三司。高祖為丞相,加上開府中大夫。及踐阼,誅宇文氏,愷初亦在殺中,以其與周本別,兄忻有功於國,使人馳赦之,僅而得免。後拜營宗廟副監、太子左庶子。廟成,別封甑山縣公,邑千戶。及遷都,上以愷有巧思,詔領營新都副監。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後決渭水達河,以通運漕,詔愷總督其事。後拜萊州刺史,甚有能名。兄忻被誅,除名於家,久不得調。會朝廷以魯班故道久絕不行,令愷修復之。既而上建仁壽宮,訪可任者,右僕射楊素言愷有巧思,上然之,於是檢校將作大匠。歲余,拜仁壽宮監,授儀同三司,尋為將作少監。文獻皇後崩,愷與楊素營山陵事,上善之,復爵安平郡公,邑千戶。
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副監,尋遷將作大匠。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帝大悅之,進位開府,拜工部尚書。及長城之役,詔愷規度之。時帝北巡,欲誇戎狄,令愷為大帳,其下坐數千人。帝大悅,賜物千段。
又造觀風行殿,上容侍衛者數百人,離合為之,下施輪軸,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戎狄見之,莫不驚駭。帝彌悅焉,前後賞賚,不可勝紀。
自永嘉之亂,明堂廢絕,隋有天下,將復古制,議者紛然,皆不能決。愷博考群籍,奏《明堂議表》曰:臣聞在天成象,房心為布政之宮,在地成形,丙午居正陽之位。觀雲告月,順生殺之序;五室九宮,統人神之際。金口木舌,發令兆民;玉瓚黃琮,式嚴宗祀。何嘗不矜莊扆寧,盡妙思於規摹,凝睟冕旒,致子來於矩矱。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辯乘乾,減五登三,復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緒。用百姓之異心,驅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無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寶,吐醴飛甘,造物資生,澄源反樸。九圍清謐,四表削平,襲我衣冠,齊其文軌。茫茫上玄,陳珪璧之敬;肅肅清廟,感霜露之誠。正金奏《九韶》、《六莖》之樂,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禮。乃卜瀍西,爰謀洛食,辨方面勢,仰稟神謀,敷土浚川,為民立極。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詔下臣,占星揆日。於是采崧山之秘簡,披汶水之靈圖,訪通議於殘亡,購《冬官》於散逸。總集眾論,勒成一家。昔張衡渾象,以三分為一度,裴秀輿地,以二寸為千里。臣之此圖,用一分為一尺,推而演之,冀輪奐有序。而經構之旨,議者殊途,或以綺井為重屋,或以圓楣為隆棟,各以臆說,事不經見。今錄其疑難,為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議曰:臣愷謹案《淮南子》曰:「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時,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以時嘗谷,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燥濕不能傷,遷延而入之。」臣愷以為上古樸略,創立典刑。《尚書帝命驗》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黃曰神斗,白曰顯紀,黑曰玄矩,蒼曰靈府。」注雲:「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屍子》曰:「有虞氏曰總章。」《周官·考工記》曰:「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注雲:「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則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愷按,三王之世,夏最為古,從質尚文,理應漸就寬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為論,理恐不爾。《記》雲「堂修七,博四修一」,若夏度以步,則應修七步。注雲「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記》文。殷、周二堂獨無加字,便是其義,類例不同。山東《禮》本輒加二七之字,何得殷無加尋之文,周闕增筵之義?研核其趣,或是不然。讎校古書,並無二字,此乃桑間俗儒信情加減。《黃圖議》雲:「夏後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為兩杼間。」馬宮之言,止論堂之一面,據此為准,則三代堂基並方,得為上圓之制。諸書所說,並雲下方,鄭注《周官》,獨為此義,非直與古違異,亦乃乖背禮文。尋文求理,深恐未愜。
《屍子》曰:「殷人陽館。」《考工記》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雲:其修七尋,五丈六尺,放夏周則其博九尋,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
《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之廟,復廟重檐。」鄭注雲:「復廟,重屋也。」
注《玉藻》雲:「天子廟及露寢,皆如明堂制。」《禮圖》雲:「於內室之上,起通天之觀,觀八十一尺,得宮之數,其聲濁,君之象也。」《大戴禮》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有四戶八牖。以茅蓋,上圓下方,外水曰璧雝。
赤綴戶,白綴牖。堂高三尺,東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宮方三百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生於天道不順。天道不順,生於明堂不飾。故有天災,則飾明堂。」《周書·明堂》曰:「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階博六尺三寸。室居內,方百尺,室內方六十尺。戶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明堂太廟露寢,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雲:「重亢累棟,重廊累屋也。」《禮圖》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階,各有所居。」《呂氏春秋》曰:「有十二堂。」與《月令》同,並不論尺丈。臣愷案,十二階雖不與《禮》合,一月一階,非無理思。《黃圖》曰:「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策也,圓象天。太室九宮,法九州。太室方六丈,法陰之變數。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極陰之變數,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數。八達象八風,法八卦。
通天台徑九尺,法乾以九覆六。高八十一尺,法黃鍾九九之數。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堂高三尺,上階三等,法三統。堂四向五色,法四時五行。殿門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門堂長四丈,取太室三之二。垣高無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方,在水內,法地陰也。水四周於外,象四海,圓法陽也。水闊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氣。水內徑三丈,應《覲禮經》。」武帝元封二年,立明堂汶上,無室。其外略依此制。《泰山通議》今亡,不可得而辨也。
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長安城南門,制度如儀。一殿,垣四面,門八觀,水外周,堤壤高四尺,和會築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太祖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賢、百辟、卿士有益者,於是秩而祭之。親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進之。因班時令,宣恩澤。
諸侯王、宗室、四夷君長、匈奴、西國侍子,悉奉貢助祭。
《禮圖》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圓下方,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牖,八九七十二,法一時之王。室有二戶,二九十八戶,法土王十八日。內堂正壇高三尺,土階三等。」胡伯始注《漢官》雲:「古清廟蓋以茅,今蓋以瓦,瓦下藉茅,以存古制。」《東京賦》曰:「乃營三宮,布政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泱。」薛綜注雲:「復重廇覆,謂屋平覆重棟也。」《續漢書·祭祀志》雲:「明帝永平二年,祀五帝於明堂,五帝坐各處其方,黃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犢,奏樂如南郊。」臣愷按《詩》雲,《我將》祀文王於明堂,「我將我享,維牛維羊」。據此則備太牢之祭。今雲一犢,恐與古殊。自晉以前,未有鶉尾,其圓牆壁水,一依本圖。《晉起居注》裴頠議曰:「尊祖配天,其義明著,廟宇之制,理據未分。直可為一殿,以崇嚴祀,其餘雜碎,一皆除之。」
臣愷案,天垂象,聖人則之。辟雍之星,既有圖狀,晉堂方構,不合天文。既闕重樓,又無璧水,空堂乖五室之義,直殿違九階之文。非古欺天,一何過甚!後魏於北台城南造圓牆,在璧水外,門在水內迥立,不與牆相連。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間通巷,違舛處多。其室皆用墼累,極成褊陋。後魏《樂志》曰:「孝昌二年立明堂,議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詔斷從五室。後元叉執政,復改為九室,遭亂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明五年立明堂,其牆宇規范,擬則太廟,唯十二間,以應期數。依漢《汶上圖儀》,設五帝位。太祖文皇帝對饗,鼎俎簠簋,一依廟禮。」梁武即位之後,移宋時太極殿以為明堂。
無室,十二間。《禮疑議》雲:「祭用純漆俎瓦樽,文於郊,質於廟。止一獻,用清酒。」平陳之後,臣得目觀,遂量步數,記其尺丈。猶見基內有焚燒殘柱,毀斫之餘,入地一丈,儼然如舊。柱下以樟木為跗,長丈余,闊四尺許,兩兩相並。瓦安數重。宮城處所,乃在郭內。雖湫隘卑陋,未合規摹,祖宗之靈,得崇嚴祀。周、齊二代,闕而不修,大饗之典,於焉靡托。
自古明堂圖惟有二本,一是宗周,劉熙、阮諶、劉昌宗等作,三圖略同。一是後漢建武三十年作,《禮圖》有本,不詳撰人。臣遠尋經傳,傍求子史,研究眾說,總撰今圖。其樣以木為之,下為方堂,堂有五室,上為圓觀,觀有四門。
帝可其奏。會遼東之役,事不果行。以渡遼之功,進位金紫光祿大夫。其年卒官,時年五十八。帝甚惜之。謚曰康。撰《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釋疑》一卷,見行於世。子儒童,游騎尉。少子溫,起部承務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