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可引用
1. 同情的基本含義
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他引用盧梭的話說,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們的直接同感只局限於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贊美詞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它。
叔本華將從同情出發的倫理學基本原則定為:不傷害別人,盡量幫助每一個人,其對應的兩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愛。公正表現了同情的否定性質,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傷害他人。而仁愛則表現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個級別,即看見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從而使自己去幫助每一個人。叔本華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罕見的,但又是確實存在的,即便再沒有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公正和仁愛這兩者。
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於一切行為的動機都出於利己、惡毒、同情這三者,所以一個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這三者中所佔比例越大,則一個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華認為這三者的比例在一個人的性格中無法改變,他對這個觀點的論證是從人類的普遍態度出發的。對於一個過去犯過錯的壞人,人們就對他永遠不抱有信任的態度;一個被認為是好人的人,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總能受到人們信任;攻擊對方時,我們都攻擊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為性格被認為是無法改變的東西,例如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質,再有本質的發揮,所以一切行為都是出自我們個人的自由被他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華認為對於道德基礎,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論證是最困難的問題。由於同情心的本質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認為人,我其實本無差異。在利己和痛苦主義者看來,他人和自我之間存在一種絕對的差別,這是他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間的無差異性,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開而去,就是認識到萬物間的無差異性,這里叔本華對道德起源的論證存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萬物一體),和中國的莊子的齊物思想本質上有共同之處。
叔本華的倫理學:
叔本華的倫理學大致可以用這樣的邏輯來描繪:萬物間無差異-->人、我間無差異-->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愛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2. 用同情造句(對別人的行動表示贊同)
我很同情那些錯誤理解並且不支持你的做法的人。(採用兩次反義表示贊同對方的行為)。
這種說法有點套近乎的嫌疑哈,盡量少用的好。
3. 「同情」的近義詞是什麼
同情的近義詞:
惻隱[cè yǐn] 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可憐[kě lián] .值得憐憫
憐憫[lián mǐn] 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憐惜[lián xī] 見憐憫
哀憐[āi lián] 對他人的不幸給予同情憐憫
基本解釋
1.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同情朋友的困境
2.同一性質;實質相
3. 同心,一心
4.同謀;亦指同謀者,同夥
4. 同情勞動人民的古詩詩句可引用:--------------------------,-------------------------。
這么簡單
看好了。。
1: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5. 同情在個人思想道德中有什麽作用
同情在聖經羅馬書12章15節的經文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也就是當別人遇到喜樂和哀哭的事情時,我們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肯感受別人所感受的,能快樂別人所快樂的,傷心別人所傷心的。這就叫做同情。同情同時包含了一顆憐憫的,不嫉妒的心。叔本華認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他說我們會對那些道德行為產生敬意正說明了那些道德行為與眾不同,是不可思議的。他引用盧梭的話說,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們的直接同感只局限於對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實質上是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將他人與自己視為一體。從同情出發,直到高尚無私,慷慨大量,一切對於美德的贊美詞彙都出於此而沒有其它。 所以說同情是評價思想道德的基本
6. 反映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友誼地久天長的結尾(可引用名言警句)
友誼地久天長
---夢之旅合唱組合---
lrc:sunpzh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歡笑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我們曾經終日游盪在故鄉的青山上
我們也曾歷盡苦辛到處奔波流浪
友誼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music......
我們也匆匆日逍遙盪槳在微波上
當如今已經勞燕分飛
遠隔大海重洋
友誼萬歲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我們往日情意相投
讓我們緊握手
讓我們來舉杯暢飲
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萬歲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
7. 同情是惡的
人性里同情心本能的本源是希冀獲得回報,潛意識里是希望當自己弱勢時別人會同情自己。這和嫉妒本能相似,是主動自我防衛本能的一種。否則同情心本能無意義,不會存在。
而施善的實質是出於自私本能,是以首先能獲得自我內心的安寧為前提的。
需說明,對本能,不能褒貶,只能接受和應對。
泛同情心則是種居高臨下,或是種恃強凌弱。
比如,
對惡的同情就是對善的施惡。
對弱者的泛同情就是對弱者的縱容,讓他們安於更弱。使弱者不思進取,只想坐等政府或別人的同情和救濟。這害了他們,這是泛同情不良後果的例證,是導致弱勢群體越變越大的原因之一。泛同情也最容易淪為惡政或惡人利用的工具,反而讓自己受傷。
還曾見報道,有國人在國外見老人過馬路就上前攙扶。不想對方甩脫後怒目而視說,你以為我老了嗎?我自己行!
行善有前提:對方必須願意接受,就和愛一樣。否則就會是種強迫,就是在無意識的恃強凌弱。
真正的強者會不斷努力強化自己,而不是指靠別人的同情,即便在他們失敗時。
他們對弱者不是泛同情,而是鞭策和激勵,授之以漁而非魚,會首先想到從身心上幫助弱者擺脫弱勢。
真正的善,沉著而冷靜,這有時看起來更像是冷漠無情。
幾千年國粹文化里的同情要素不一定全是精華,時至今天社會上到處可見的偽善廉價的泛同情和見死不救這兩個極端現象應該讓國人反思。
8. 急用!!!關於魯迅文章的引用!
寫論文急用!!!「民眾之中存在著大聲呼籲人們做真正正確的事情的人士。即使他們倒下,之後也會有無數人們站起來,那些民眾才是中國真正的頂樑柱。」請問這句話,出現在魯迅的哪篇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