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發明
⑴ 資料庫發展歷史是什麼
資料庫對於普通人來講
就可以簡單理解為有固定格式的數據集合,
專門為解決某專一類數據保存和屬計算問題而存在的,
就像單位用的各種各樣的報表和單據,
只不過軟體會幫你保存管理這些單據和報表在計算機上,
幫你計算求和等等操作 生成你想要的各種數據報告。
利用資料庫軟體和計算機的高速運算特性,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確性。
減少工作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
沒有他們也可以,但是你不得不用手工的辦法處理數據,
不管數據量多少都一樣。
⑵ 資料庫的定義是什麼
J.Martin給資料庫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資料庫是存儲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這些數據是結構化的,無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餘,並為多種應用服務;數據的存儲獨立於使用它的程序;對資料庫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均能按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進行。
⑶ 資料庫是否能申請專利
可以申請專利:
如果申請專利的資料庫需要保護的是構建方法和過程的話,可以申請發明專利。
但是如果資料庫單純是軟體產品則申請專利最好是結合硬體設備申請發明專利。
其次,在版權保護方面,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也可以在知識產權范圍內起到保護公司軟體產品的作用。
申請專利的種類有以下幾種:
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類型有三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它又分為產品發明和技術方案的方法發明。產品發明是指一切以有形形式出現的發明,即用物品來表現其發明,例如機器、設備、儀器、用品等。方法發明是指發明人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針對某種物質以一定的作用、使其發生新的技術效果的一種發明。方法發明是通過操作方式、工藝過程的形式來表現其技術方案的。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專利只保護具有一定形狀的產品,沒有固定形狀的產品和方法以及單純平面圖案為特徵的設計不在此保護之例。由於實用新型專利及申請具有無需進行實質審查、審批周期短、收費低的特點,使該類型專利的申請量占總專利申請量的2/3。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作出的富有美感的並適於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即產品的樣式。它也包括單純平面圖案為特徵的設計。
⑷ 有誰知道SQL語言是誰發明的
1974年,在IBM公司聖約瑟研究實驗室研製的大型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SYSTEM R 中,使用SEQUEL語言(由BOYCE 和CHAMBERLIN 提出),後來在SEQUEL 的基礎上發展了SQL 語言。 SQL語言是一種互動式查詢語言,允許用戶直接查詢存儲數據,但它不是完整的程序語言,如它沒有DO或FOR 類似的循環語句,但它可以嵌入到另一種語言中,也可以借用VB、C、JAVA等語言,通過調用級介面(CALL LEVEL INTERFACE)直接發送到資料庫管理系統。SQL基本上是域關系演算,但可以實現關系代數操作。
1986年10月,美國國家標准協會對SQL進行規范後,以此作為關系式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標准語言(ANSI X3. 135-1986),1987年得到國際標准組織的支持下成為國際標准。不過各種通行的資料庫系統在其實踐過程中都對SQL規范作了某些編改和擴充。所以,實際上不同資料庫系統之間的SQL不能完全相互通用。
⑸ 關系資料庫是誰發明的
1970年,IBM的研究員,有「關系資料庫之父」之稱的埃德加·弗蘭克·科德(Edgar Frank Codd或E. F. 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發表了題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大型共享資料庫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文中首次提出了資料庫的關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關系模型的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末,關系方法的理論研究和軟體系統的研製均取得了很大成果,IBM公司的San Jose實驗室在IBM370系列機上研製的關系資料庫實驗系統System R歷時6年獲得成功。1981年IBM公司又宣布了具有System R全部特徵的新的資料庫產品SQL/DS問世。由於關系模型簡單明了、具有堅實的數學理論基礎,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響應,並很快成為資料庫市場的主流。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廠商推出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幾乎都支持關系模型,資料庫領域當前的研究工作大都以關系模型為基礎。[4]
⑹ 自己構建的資料庫可以申請專利嗎
康弘知識產權為您解答:
如果您需要保護的是構建方法和過程的話,可以申請發明專利。
但是如果單純是軟體產品如果要申請專利最好是結合硬體設備申請發明專利。
其次,在版權保護方面,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也可以在知識產權范圍內起到保護您的軟體產品的作用。
⑺ SQL語言是誰發明的
SQL是高級的非過程化編程語言,允許用戶在高層數據結構上工作。它不要求用戶指定對數據的存放方法,也不需要用戶了解具體的數據存放方式,所以具有完全不同底層結構的不同資料庫系統,可以使用相同的SQL語言作為數據輸入與管理的 SQL介面。它以記錄集合作為操作對象,所有SQL語句接受集合作為輸入,返回集合作為輸出,這種集合特性允許一條SQL語句的輸出作為另一條SQL語句的輸入,所以SQL語句可以嵌套,這使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強大的功能,在多數情況下,在其他語言中需要一大段程序實現的功能只需要一個SQL語句就可以達到目的,這也意味著用SQL語言可以寫出非常復雜的語句。 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最早是IBM的聖約瑟研究實驗室為其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SYSTEM R開發的一種查詢語言,它的前身是SQUARE語言。SQL語言結構簡潔,功能強大,簡單易學,所以自從IBM公司1981年推出以來,SQL語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無論是像Oracle、Sybase、DB2、Informix、SQL Server這些大型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還是像Visual Foxpro、PowerBuilder這些PC上常用的資料庫開發系統,都支持SQL語言作為查詢語言。 美國國家標准局(ANSI)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已經制定了SQL標准。ANSI是一個美國工業和商業集團組織,負責開發美國的商務和通訊標准。ANSI同時也是ISO和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的成員之一。ANSI 發布與國際標准組織相應的美國標准。1992年,ISO和IEC發布了SQL國際標准,稱為SQL-92。ANSI隨之發布的相應標準是ANSI SQL-92。ANSI SQL-92有時被稱為ANSI SQL。盡管不同的關系資料庫使用的SQL版本有一些差異,但大多數都遵循 ANSI SQL 標准。SQL Server使用ANSI SQL-92的擴展集,稱為T-SQL,其遵循ANSI制定的 SQL-92標准。 SQL語言包含4個部分: ※ 數據定義語言(DDL),例如:CREATE、DROP、ALTER等語句。 ※ 數據操作語言(DML),例如:INSERT(插入)、UPDATE(修改)、DELETE(刪除)語句。 ※ 數據查詢語言(DQL),例如:SELECT語句。 ※ 數據控制語言(DCL),例如:GRANT、REVOKE、COMMIT、ROLLBACK等語句。 SQL語言包括三種主要程序設計語言類別的語句:數據定義語言(DDL),數據操作語言(DML)及數據控制語言(DCL)。 SQL 是用於訪問和處理資料庫的標準的計算機語言。 SQL 指結構化查詢語言 SQL 使我們有能力訪問資料庫 SQL 是一種 ANSI 的標准計算機語言 編者註:ANSI,美國國家標准化組織
⑻ 資料庫的發展階段
資料庫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資料庫系統階段、高級資料庫階段。 50年代中期之前,計算機的軟硬體均不完善。硬體存儲設備只有磁帶、卡片和紙帶,軟體方面還沒有操作系統,當時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這個階段由於還沒有軟體系統對數據進行管理,程序員在程序中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還要設計其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當數據的物理組織或存儲設備改變時,用戶程序就必須重新編制。由於數據的組織面向應用,不同的計算程序之間不能共享數據,使得不同的應用之間存在大量的重復數據,很難維護應用程序之間數據的一致性。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計算機中沒有支持數據管理的軟體。
*數據組織面向應用,數據不能共享,數據重復。
*在程序中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數據與程序不獨立。
*數據處理方式——批處理。 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計算機中有了專門管理資料庫的軟體——操作系統(文件管理)。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於計算機大容量存儲設備(如硬碟)的出現,推動了軟體技術的發展,而操作系統的出現標志著數據管理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在文件系統階段,數據以文件為單位存儲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統統一管理。操作系統為用戶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文件的邏輯結構與物理結構脫鉤,程序和數據分離,使數據與程序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用戶的程序與數據可分別存放在外存儲器上,各個應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組數據,實現了以文件為單位的數據共享。
但由於數據的組織仍然是面向程序,所以存在大量的數據冗餘。而且數據的邏輯結構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擴充,數據邏輯結構的每一點微小改變都會影響到應用程序。由於文件之間互相獨立,因而它們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中事物之間的聯系,操作系統不負責維護文件之間的聯系信息。如果文件之間有內容上的聯系,那也只能由應用程序去處理。 6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在數據管理領域的普遍應用,人們對數據管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減少數據的冗餘,提供更高的數據共享能力,同時要求程序和數據具有較高的獨立性,當數據的邏輯結構改變時,不涉及數據的物理結構,也不影響應用程序,以降低應用程序研製與維護的費用。資料庫技術正是在這樣一個應用需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資料庫技術有如下特點:
* 面向企業或部門,以數據為中心組織數據,形成綜合性的資料庫,為各應用共享。
* 採用一定的數據模型。數據模型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的特點,而且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
* 數據冗餘小,易修改、易擴充。不同的應用程序根據處理要求,從資料庫中獲取需要的數據,這樣就減少了數據的重復存儲,也便於增加新的數據結構,便於維護數據的一致性。
*程序和數據有較高的獨立性。
* 具有良好的用戶介面,用戶可方便地開發和使用資料庫。
* 對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並發控制。
從文件系統發展到資料庫系統,這在信息領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文件系統階段,人們在信息處理中關注的中心問題是系統功能的設計,因此程序設計佔主導地位;而在資料庫方式下,數據開始占據了中心位置,數據的結構設計成為信息系統首先關心的問題,而應用程序則以既定的數據結構為基礎進行設計。大事記
1951:Univac系統使用磁帶和穿孔卡片作為數據存儲。
1956:IBM公司在其Model 305 RAMAC中第一次引入了磁碟驅動器
1961:通用電氣(GE)公司的Charles Bachman開發了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IDS
1969: E.F. Codd發明了關系資料庫。
1973:由John J.Cullinane領導Cullinane公司開發了 IDMS——一個針對IBM主機的基於網路模型的資料庫。
1976:Honeywell公司推出了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第一個商用關系資料庫產品。
1979:Oracle公司引入了第一個商用SQL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
1983:IBM推出了DB2資料庫產品。
1985:為Procter & Gamble系統設計的第一個商務智能系統產生。
1991:W.H.「Bill」 Inmon發表了」構建數據倉庫」。 隨著信息管理內容的不斷擴展,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半結構化模型等),新技術也層出不窮(數據流,Web數據管理,數據挖掘等)。每隔幾年,國際上一些資深的資料庫專家就會聚集一堂,探討資料庫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未來需要關注的新技術焦點。過去已有的幾個類似報告包括:1989年Future Directions inDBMS Research-The Laguna BeachParticipants ;1990年DatabaseSystems :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1991年W.H. Inmon 發表的《構建數據倉庫》;1995年Database。
⑼ 資料庫的發展簡史
可以參考 PingCAP 的 介紹, 同事了解下 國內分布式資料庫排行榜一的 TiDB. 有更多問題,可以到 AskTUG 一起討論,多謝。
⑽ SQL資料庫是誰發明的
1974年,在IBM公司聖約瑟研究實驗室研製的大型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SYSTEM R 中,使用SEQUEL語言(內由BOYCE 和CHAMBERLIN 提出),後來容在SEQUEL 的基礎上發展了SQL 語言。 SQL語言是一種互動式查詢語言,允許用戶直接查詢存儲數據,但它不是完整的程序語言,如它沒有DO或FOR 類似的循環語句,但它可以嵌入到另一種語言中,也可以借用VB、C、JAVA等語言,通過調用級介面(CALL LEVEL INTERFACE)直接發送到資料庫管理系統。SQL基本上是域關系演算,但可以實現關系代數操作。
1986年10月,美國國家標准協會對SQL進行規范後,以此作為關系式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標准語言(ANSI X3. 135-1986),1987年得到國際標准組織的支持下成為國際標准。不過各種通行的資料庫系統在其實踐過程中都對SQL規范作了某些編改和擴充。所以,實際上不同資料庫系統之間的SQL不能完全相互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