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茶材小蠹文獻

茶材小蠹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6 16:00:04

㈠ 茶材小蠹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性

廣東一年發生6個世代,福建雲霄5~6代,世代重疊,常見4個蟲態並存,主要以成蟲在原蛀道越冬,也有以蛹、幼蟲越冬。翌年2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到20~22℃時,大量越冬成蟲外出活動、鑽蛀危害,形成新的蛀道。4月上旬成蟲產卵在蛀道內,卵期約6天。幼蟲生活在坑道中並在其中化蛹,蛹期4~5天。成蟲羽化後,喜歡鑽蛀1~2年生直徑1.5~2.5厘米表皮光滑的枝條,多從葉痕、葉芽處及枝條分叉處蛀入,蛀孔圓形,孔口常有木屑排出,蛀道深達木質部,呈環狀水平蛀道。日平均氣溫22~30℃,田間一世代歷期約36天。

㈡ 茶材小蠹有哪些危害

茶材小蠹屬鞘翅目小蠹蟲科。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寄主有荔枝、龍眼、茶、樟、柳、橡膠樹、可可等。成蟲、幼蟲均能蛀害荔枝、龍眼的樹干,受害外部為一直徑約2毫米的小圓孔,孔口常有木屑堆積;受害內部呈近環狀蛀道,阻礙水分、養分的輸送,削弱樹勢,影響產量及果品質量。

㈢ 怎樣防治茶材小蠹

(1)結合修剪,剪除枯枝及被害枝,減少蟲源。

(2)增施有機肥,增強樹勢。

(3)抓緊越冬代(2月中下旬)和第一代(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時噴葯防治,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

㈣ 害蟲專門對樹干什麼

搞破壞,吃木木

㈤ 龍眼樹花期如何防蟲

噴 一些防蟲的農葯唄。
桂圓干又名益智、龍眼肉,為龍眼的成熟果實。性平,味甘,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等化學成份,具有益氣補血,安神定志,養血安胎的功效。適用於失眠健忘,脾虛腹瀉,精神不振等症。

㈥ 龍眼樹生蟲

龍眼樹生蟲後:修剪並及時清除枝葉,以防茶材小蠹蛾等害蟲逸出枝幹,增加園內蟲口密度。以後每次抽梢期防治病蟲l-2次,保護新梢健康生長。可用30%的阿耳法特菊酯1000-1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或敵百蟲800倍液加入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4-8月掛果期間,重點以防治蒂蛀蟲為主,兼防治炭疽病和椿象等。
每月根據病蟲情況適時防治2-3次。防病可選用施保克1 500倍液或施保功2000倍液噴灑,防蟲可用5%殺蟲雙500倍液加90%敵百蟲800倍液或農地樂1500倍液或阿銳克1500倍液噴灑。冬季用波美1度石硫合劑清園1-2次,要求樹冠內外及枝幹均勻噴濕,清除越冬病蟲。

㈦ 請教大師們,這圖上的蟲是什麼蟲,在哪裡長出來的,怎麼能夠清除不再生長


小蠹科(Scolytidae),屬昆蟲綱鞘翅目,微小至小形,寬短,圓筒形。頭部的一部分向下方延長成較短的頭管,象鼻部分短而不甚明顯。觸角短,錘狀。前胸背板大,長度約占體長的l/3以上,前端收狹。足脛節有齒,跗節5節,末節長。鞘翅長,蓋過腹末,表面有粗大的刻點條紋。腹板可見5—6節,腹部末節通常平切狀。體多為黑色或褐色,被毛。幼蟲無足式,似象甲幼蟲。多數種類為林木重要害蟲,成蟲和幼蟲蛀食樹皮或木質部,形成分支的隧道。有小蠹、日本小蠹等。全世界巳知約6000種,中國約有500餘種。是森林的重要害蟲。

防治:網上搜尋,也並未查到如何防治材小蠹入侵活體樹木的案例

參考文獻

㈧ 龍眼樹怎麼防蛀蟲

修剪後及時清除枝葉,以防茶材小蠹蛾等害蟲逸出枝幹,增加園內蟲口密度。以後每次抽梢期防治病蟲l-2次,保護新梢健康生長。可用30%的阿耳法特菊酯1000-1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或敵百蟲800倍液加入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4-8月掛果期間,重點以防治蒂蛀蟲為主,兼防治炭疽病和椿象等。每月根據病蟲情況適時防治2-3次。防病可選用施保克1 500倍液或施保功2000倍液噴灑,防蟲可用5%殺蟲雙500倍液加90%敵百蟲800倍液或農地樂1500倍液或阿銳克1500倍液噴灑。冬季用波美1度石硫合劑清園1-2次,要求樹冠內外及枝幹均勻噴濕,清除越冬病蟲。

㈨ 這三個是龍眼的什麼病害有什麼防治方法嘛

龍眼是一種常見的亞熱帶多年生水果,我國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球之首。然而,在種植期間,霜疫霉病、炭疽病、蒂蛀蟲和荔枝蝽等病蟲危害逐年加重,給農戶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那麼,龍眼病蟲害如何防治呢?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龍眼病蟲害防治技術,供大家參考。

1、生態調控技術

作物、病蟲害、天敵及其周圍環境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農田生態系統,通過優化作物布局、調整種植制度和加強栽培管理等措施,建立有利於天敵和作物生長、不利病蟲害發生的良好果園生態環境,從而提高對病蟲害的持續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4]。

1.1 肥水管理

按照「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優化配方施肥,平衡養分供應,重點施好花前肥、壯果肥和采果肥,推薦拉姆拉特種肥,促進果樹生長,提高其抗病蟲害的能力。完善果園的灌溉和排水設施,果實發育期要特別注意水分的供應平衡,並及時排除積水。

1.2 修剪清園

采果後,結合秋冬季修剪做好清園工作,剪除弱枝和病蟲枝,改善樹冠的通透性,清除地面落葉和病蟲果集中燒毀或深埋。同時,全園果樹噴灑石硫合劑或地面撒生石灰,消滅或減少越冬病蟲源。

1.3 果園間種

果園間種是一項傳統的種植管理制度,根據新建果園幼齡果樹行距較大、空地多的特點,在果園內間種花生或大豆等豆科作物,能改善土壤肥力,減少水土流失,可提高樹苗成活率和促進果樹生長。作物收獲後秸稈粉碎還田又可肥田和改良土壤。

1.4 果園生草

果園生草是在果樹行間或全園種植或保留苜蓿、白花草、藿香薊等牧草和良性雜草,拔除惡性雜草,不但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促進果樹生長發育,而且可改善果園生態環境和提高生物多樣性指數,有利於果樹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果園生草增加了植被多樣化,為天敵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場所,有利於發揮赤眼蜂、草蛉、瓢蟲、蜘蛛等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

2、生物防治技術

2.1 釋放平腹小蜂

平腹小蜂是荔枝蝽卵寄生蜂,田間自然種群增長慢、寄生率低,因此在荔枝蝽產卵期人工釋放能夠有效控制荔枝蝽的繁殖和種群增長。3月初至4月初,在荔枝花蕾期和開花期各釋放一批平腹小蜂,15年以上樹齡每株釋放500頭,10年以下樹齡每株釋放300頭,蜂卡最好掛在樹冠下層距地面1 m、粗1 cm的枝條上。在釋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期間應避免使用化學農葯,如發生其他病應選用低毒、低殘留並且對平腹小蜂殺傷力小的敵百蟲、機油乳劑等葯劑進行挑治。

2.2 施用生物制劑

生物農葯選擇性強,具有安全、高效、無污染的特點,對人畜和生態環境安全,不產生抗葯性,在生產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白僵菌Bbt1菌株是定向篩選出對荔枝蝽具有高毒力的優良菌株,具有使用安全、不殺傷天敵、持續有效、不污染環境等優點,還可兼治木虱、蒂蛀蟲等害蟲。應用阿維菌素、蘇雲金桿菌(Bt)、木黴菌和印楝素等微生物和植物源制劑防治荔枝蝽、荔枝尖細蛾、炭疽病和荔枝蒂蛀蟲等病蟲害。

3、物理防治技術

3.1 燈光誘殺

利用害蟲對光源和振動波段的敏感性,在果園內每1~2 h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或電子滅蛾燈誘殺金龜子、吸果夜蛾等鞘翅目和鱗翅目成蟲。

3.2 輻射處理

荔枝蒂蛀蟲主要發生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耐低溫能力比較差,對於采後冷藏的荔枝果實,應用γ-射線輻射與冷藏相結合,在(1.39±0.39) ℃下輻照處理8 d可以完全殺死果實中的荔枝蒂蛀蟲幼蟲。

3.3 性誘劑誘殺

昆蟲性誘殺是一種環保、高效的新型防治技術,通過干擾雌雄交配,減少受精產卵,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的目的。可利用性誘劑誘殺荔枝蒂蛀蟲、茶材小蠹和天牛等害蟲,專用性誘捕器掛於樹冠內靠頂部位置,掛30~45個/hm2,10~15 d更換1次性誘劑。

3.4 果實套袋

在果實膨大期蔬果結束後進行套袋可以有效阻止荔枝蒂蛀蟲在果實上產卵和幼蟲蛀入果實危害,減少炭疽病、霜疫霉病等病原菌的侵染,可以減少施葯次數和農葯殘留,同時能夠提高果實的外觀品質。

4、科學用葯技術

目前,化學防治仍是防治荔枝、龍眼病蟲害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病蟲害暴發流行時,必須進行科學用葯防治,並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做好荔枝龍眼病蟲害監測調查和預測預報,准確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和動態,針對果園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對症用葯,一方多治,減少葯劑防治次數。花蕾和幼果期主要以荔枝蝽、霜疫霉病、癭蟎為主要防治對象,果實膨大期主要防治蒂蛀蟲,果實成熟期主要防治霜疫霉病和炭疽病,秋梢期主要防治食葉性的卷葉蛾類、尺蛾類等害蟲。二是科學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葯或機油乳劑等礦物源農葯,減少對非靶標生物的危害,降低農葯殘留和保護生態環境。三是推廣選用先進高效的施葯器械,改進施葯方法,提高精準施葯技術水平,在葯劑防治中做到精噴量、少污染和高功效。四是交替輪換用葯延緩病蟲抗葯性,嚴格遵守農葯使用的安全間隔期,提高安全用葯水平。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