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好處
『壹』 書有那些好處
圖書,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與祟奉:中國的圖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結晶,對我們民族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而,中國的圖書是研究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專題。
中國的圖書不僅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形態、完整的體系、多舛的命運,形成了許多與別國圖書不同的特色。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曾較大規模地開展了對圖書的著述、收集;整理、分類、編召、校勘等活動。可謂:「官有其守,世有其學」、後來又逐漸形成了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考據學、輯佚學、辨偽學等名目繁多的治書之學。』我們在這里探討歸納中國圖書的特點,用通俗的語言介紹這些與治書之學有關的基本知識,使網路讀者能夠對中國的圖書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圖書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一)圖書的概念
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蕭相圍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里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系。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創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范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她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
在我國古代,人們曾對圖書下過不同的定義。例如:從圖書的內容方面出發的就有:「百氏六家,總曰書也」(《尚書·序疏》)。從圖書形式上出發的則認為:「著於竹帛謂之書」(《說文解字·序》)。顯然,這些定義是時代的產物,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的,不可能對以後的發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義已經正確地揭示了當時書籍的內容和形式特徵,並且把「書」看作是一種特指概念,把它與原始的文字記錄區別開來。經過了長達數千年演變,作為圖書內容的知識范圍擴大了,記述和表達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質載體和生產製作的方法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因而也就產生了圖書的各種類型、著作方式、載體、書籍制度以及各種生產方式。
所有這些,便促使人們對圖書有了較系統而明確的概念。
直到今天,圖書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遲到這樣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工作」等概念來說,「圖書」是廣義的,泛指各種類型的讀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軸,又包括當代出版的書刊、報紙,甚至包括聲像資料、縮徽膠片(卷)及機讀目錄等新技術產品;而在圖書館和情報所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又要把圖書同期刊、報紙、科技報告、技術標准、視聽資料、縮微製品等既相提並論,又有所區別。在前者與後者有所區別的時候,圖書所包括的范圍就大大縮小了,這是狹義的「圖書」。
這里所討論的圖書是廣義的,而且側重於中國古代的文獻典籍。
(二)構成圖書的要素
從竹木簡牘到今天的各類圖書,不管其形式和內容如何變化,只要認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們都具有下面這樣幾個要素:
1.要有被傳播的知識信息。傳播知識信息是圖書的基本職能,知識信息是構成圖書的基本因素。圖書的內容是伴隨著人類對自然與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整個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史都可以在圖書的內容中得到反映。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進步,圖書的內容也逐漸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系統;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來的遠古時期的文獻,大都屬簡單的「記事」、「記言」之類的資料,而後來的鴻篇巨制的傑作卻是社會文明充分發展的產物。農業、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文字記載,幾乎是從人類剛剛走向文明時期起就開始出現的,而文摘索引之類的二、三次文獻只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各種知識急劇增長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大,圖書所具有的傳播知識的目的性也越來越明確,其社會意義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按照圖書內容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它傳播的知識信息劃分為:①情報性知識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傳遞,並且有較強的針對性,②教育性知識信息。它既要求及時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要反復傳遞,傳播面也比較廣。②娛樂性知識信息;它的傳播范圍大小與時間長短,取決於社會時尚的變化,情況較為復雜。
2.要有記錄知識的文字、圖像信號。人類很早就把有聲的語言作為傳遞與交流知識的工具,但語言的傳播要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人們也曾先後使用了結繩、契刻等方法來幫助記憶,但這一方法只能助記,不能直接表達復雜的事物,而且在傳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圖畫和文字,才能較精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為人們共同理解與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來路播知識。
3.要有記載文字、圖像信號的物質載體。光是有了文字和圖像,而沒有載錄它的物質,也是無法成書的,因而人類就選擇和創造了種種文字、圖像的物質裁體。由於文字、圖像是平面顯示的符號,所以圖書的物質載體也都是平面的書寫材料。從我自古代書史來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銅等器物上記錄文字,同時也把文字寫到經過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寫在絲帛上,接著又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重要產品紙張。紙張薄而輕便,便於書寫和印刷,原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因而逐漸成為人類生產圖書的重要原料。
4.圖書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是產生圖書的基本條件。圖書的生產技術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把文字元號轉移到載體之上的復制技術;一是把載體加工成便於使用的裝幀形式的技術。我國古代發明了造紙技術後,圖書的裝幀形式就逐漸由簡策式發展到卷軸式。後來以抄寫為手段的復制方式,又被我國人民發明的印刷技術所取代,於是裝幀形式又由卷軸式發展為冊頁式。圖書生產技術上的進步,使圖書大量產生的理想變為現實。
傳統的傳播學專著中提到過六種傳播媒介,即書籍、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影,書籍 是其中惟一不具備新聞性質的非新聞媒介。也許有人會提出某些時事性小冊子反對上述觀點, 但是時事性小冊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籍。什麼是書籍?書籍是非新聞性質的印刷媒介,是語言文字、圖像及符號的載體,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起著傳播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作用。書 籍的傳播作用主要分為三方面: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積累文化。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書籍是一種標價的商品。
書籍是六大媒介中歷史最悠久的媒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世紀。埃及人曾用紙草寫書。 我國在公元前8~2世紀用簡、帛寫書。公元105年蔡倫發明造紙術為書的普及提供了條件。 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為書籍的傳播打開了門徑。書在那時已經成為一種商品。19世紀中葉印 刷機的發明使書籍的生產從手工過渡到機器,標志著書籍從小規模的傳播過渡到大眾傳播。 20世紀計算機的發明在排版技術上引起了重要改革,大大提高了書籍出版的速度。
在現代社會的大眾傳播媒介中,書籍的性質是非新聞傳播媒介。它的形式已從印刷媒介擴展 到電子媒介,但仍以印刷媒介為其主要形式。書籍的出版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形成了出版印刷 產業。根據2000年第3期《出版經濟》發表的《1999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報紙消耗紙張比例為56.03%,書籍為17.89%,課本為17.15%,期刊為8.7%,圖片為0.23%。 報 紙中只有日報的新聞內容較多,占報紙總種數的18.84%;期刊中只有綜合類期刊的內容會涉及到新聞,占期刊總種數的5.86%。這樣算下來,報紙用紙中有18.84%用於印刷新聞內容較多的日報,81.16%的紙張用於印刷非新聞性報紙;期刊用紙中有5.86%用於印刷與新聞有關的期刊,94.14%的紙用於印刷非新聞性即各種專業類期刊。據上述分析可得出報紙中 非新聞性報紙用紙量約為全年總用紙量的45.47%,期刊中非新聞性期刊用紙量約為全年總用紙量的8.19 %,再加上書籍和課本這兩種非新聞媒介的用紙量17.89%和17.15%,就算出了1999年全國用 於印刷非新聞類出版物的用紙量約占總用紙量88.70%的數據(圖片除外)。既然印刷媒介中大 部 分內容都屬於非新聞范疇,在研究傳播學時就應該加強對非新聞媒介領域的探討和研究 。書籍在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中,是只具備非新聞媒介特性的媒介,就值得專門提出來加以 研究與探討。
四、書籍在大眾傳播中的影響
我國出版社都講求出版書籍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考察這兩大效益,就可得知書籍在大眾 傳播中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1.書籍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積累文化具有重大影響。根據上述統計公報,1999年我國共出版課本20 755種,總印數38.08億冊,總印張190.77億,用紙量44.83萬噸,佔用紙總量的17.15%,課本用紙總量僅次於書籍,書籍的用紙占總量的17. 89%。這兩個數字說明,書籍和課本在大眾傳播中的比例約為1∶1。在我國大部分城鄉,恐怕只有極少數人不知課本為何物。能讀書的人都要先從學習課本開始,從識字到擴充知識直至能讀懂各類專業書。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受教育的經歷很相似。從學齡前開始,就讀 於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或參與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都要接觸各種類型的課本。由此可見,課本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起到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還對人們的思想、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不同文化氛圍下熏陶出的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因此,各國政府對本國課本宣傳的內容都要嚴加控制。書籍除了具有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等作用之外,還沉澱與積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優秀文化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文字產生起,人類就有了記載自己歷史的能力,幾千年的文明史記述了人類社會經歷的由初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社會形態。人類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並在對自然界的認識與改造中不斷發現、發明和提高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都是靠書籍將其記載、傳播並留給後人的。書籍在沉澱、傳播、積累人類文明和文化方面功不可沒 。
2.書籍的生產形成了具有規模的出版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出版社經濟狀況報告》(《出版廣角》2000年第8期),1998年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總銷售收入為615.6億元,實現利潤46.5億元,銷售利潤率達7.6% 。 出版社系統銷售收入為173.9億元,實現利潤31.7億元,其銷售收入佔新聞出版產業總量的28.2%,實現利潤占總量的68.2%,銷售利潤率達18.2%。從以上報告可以看出我國出版產業已具規模,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與工業經濟相比較,我國出版產業總規模量(總銷售收入)在37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4位,利潤排名第12位。目前,我國出版產業利潤率是全國所有產業中最高的。除工業外,建築業資產利潤率為1.2%,國內貿易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 2.3%,銷售利潤率為4.1%,而出版產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8.1%,銷售利潤率為18.2%。可見出版產業不僅在新聞出版產業而且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對資本有極大的吸引力。
出版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我國也是全球性的趨勢。根據2000年《中國出版》、《出版參考》 、《出版經濟》等期刊提供的材料,1999年美國出版物交易量是1989年的9倍多,達到240.0 2億 美元。英國1998年圖書銷售總額為38億英鎊,圖書市場增長7%。俄羅斯也是出版大國,近十 年圖書出版呈下降趨勢,但目前新書平均印數仍為9 000餘冊,與美國每種書的平均印數在10000冊左右相差不大。德國僅貝塔斯曼集團在1999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達到83億馬克 ,比上一年增長28%。該集團通過兼並國內外出版社而日益強大,其支柱部門貝塔斯曼圖書 俱樂部在德國的會員已超過450萬,在世界各地的會員人數已超過2 500萬,該俱樂部在中國也很活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鑒1998年版公布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書報刊進出口數據,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翻了兩番。1980年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為71.74億美元,其中圖書49.99億美元,報刊21.75億美元;1995年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為282.12億美元,其中圖書進出口192.66億美元,報刊進出口89.46億美元。回顧上世紀,展望新世紀,圖書出版業作為知識產業的一大支柱,仍會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
『貳』 研究古典文獻學在當代有何重要意義
(1)首先,學習古典文獻學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整理古籍,對於一個民族,一專個國家有著屬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是一項重要的關繫到子孫後代的工作。最起碼的一點是,燦爛的中華文化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這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籍,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僅作標點,注釋,校勘,訓詁還不夠,要有今譯,爭取更多的人能看懂。
(2)其次,學習古典文獻學是專業學習的需要。對於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文學,古代歷史和哲學的人來說,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是為專業課的學習服務的一門基礎課。由於在學習中要涉及大量的文獻典籍,因此,有必要學習和掌握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以便使自己在學習中能順利地找到材料,正確地運用材料,進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總之,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古典文獻學的基本知識,才能為今後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在科學研究中有所成就。
『叄』 一次文獻的特點是什麼
什麼是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或理解為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現在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文獻稱為情報工作的物質基礎。在國內國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獻」與「情報」,「文獻學」與「情報學」等同起來,雖然這種等同未必適宜,但卻反映了文獻在情報活動和科學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區分文獻類型或形式有多種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其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方面,如書目、題錄、簡介、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與此類似,也有把情報區分成一次情報、二次情報、三次情報的。
構成文獻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知識、載體和記錄
『肆』 文獻學的價值意義
文獻學是一門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的綜合性學科。開展文獻學研究,對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都有重要的價值。例如,通過對文獻類型的研究,可以更科學地對文獻群加以劃分,從而提高文獻管理水平;通過對文獻流的研究,便於科學地建設和發展圖書館館藏和開展整體化的文獻資源建設,提高文獻收集水平;通過專科文獻學的研究,有益於對各學科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古典文獻學應該算是文學類或是中文類,抑或漢語言文學。它包括的東西很多。它是古代文學、古代漢語、文獻學等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包括古典文學文獻整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伍』 書有哪些好處
圖書,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文化的基本要素,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與祟奉:中國的圖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古老文化的結晶,對我們民族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而,中國的圖書是研究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專題。
中國的圖書不僅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而且還有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形態、完整的體系、多舛的命運,形成了許多與別國圖書不同的特色。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曾較大規模地開展了對圖書的著述、收集;整理、分類、編召、校勘等活動。可謂:「官有其守,世有其學」、後來又逐漸形成了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考據學、輯佚學、辨偽學等名目繁多的治書之學。』我們在這里探討歸納中國圖書的特點,用通俗的語言介紹這些與治書之學有關的基本知識,使網路讀者能夠對中國的圖書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圖書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一)圖書的概念
圖書是以傳播知識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
「圖書」一詞最早出現於《史記·蕭相圍世家》,劉邦攻入咸陽時,「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里的「圖書」指的是地圖和文書檔案,它和我們今天所說的圖書是有區別。進一步探求「圖書」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辭》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這個典故上來,它反映了圖畫和文字的密切關系。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和文字確實是緊密相連的。古人稱各種文字形態為「書體」,寫字的方法為「書法」「書「字還被作為動詞,當「寫」講,如「罄竹難書」、「奮筆疾書」、「大書特書」等等。以後,「書」便進一步被引申為一切文字記錄。如「書信」、「文書」「刑書」、,「詔書」、「盟書」等等。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於圖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把一創文字記錄都稱作「書」了。例如文書、書信、詔書、盟書,雖然都帶有「書」字,但已不包括在圖書的范圍之內。古文記載,其內容多是記事性質的,如甲骨卜辭、青銅器銘文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其作用主要是為幫助記憶,以便需要時檢查參考,其性質相當於後世的檔案。以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些記錄的材料可以改變成總結經驗、傳授知識的工具。於是便出現了專為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的著作。這樣,圖書一詞便取得了較新而又較窄的意義。到後來,凡不以傳播經驗、傳授知識、供人閱讀為目的的文字記錄就不算圖書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她運用文字來宣傳思想,傳播知識,同時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書籍制度,而處理日常事務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書制度。於是,圖書與檔案就逐漸被區分開了。
在我國古代,人們曾對圖書下過不同的定義。例如:從圖書的內容方面出發的就有:「百氏六家,總曰書也」(《尚書·序疏》)。從圖書形式上出發的則認為:「著於竹帛謂之書」(《說文解字·序》)。顯然,這些定義是時代的產物,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的,不可能對以後的發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義已經正確地揭示了當時書籍的內容和形式特徵,並且把「書」看作是一種特指概念,把它與原始的文字記錄區別開來。經過了長達數千年演變,作為圖書內容的知識范圍擴大了,記述和表達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質載體和生產製作的方法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因而也就產生了圖書的各種類型、著作方式、載體、書籍制度以及各種生產方式。
所有這些,便促使人們對圖書有了較系統而明確的概念。
直到今天,圖書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遲到這樣一些有趣的現象:對於「圖書館」和「圖書情報工作」等概念來說,「圖書」是廣義的,泛指各種類型的讀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軸,又包括當代出版的書刊、報紙,甚至包括聲像資料、縮徽膠片(卷)及機讀目錄等新技術產品;而在圖書館和情報所的實際工作中,人們又要把圖書同期刊、報紙、科技報告、技術標准、視聽資料、縮微製品等既相提並論,又有所區別。在前者與後者有所區別的時候,圖書所包括的范圍就大大縮小了,這是狹義的「圖書」。
這里所討論的圖書是廣義的,而且側重於中國古代的文獻典籍。
(二)構成圖書的要素
從竹木簡牘到今天的各類圖書,不管其形式和內容如何變化,只要認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折,就可以看出它們都具有下面這樣幾個要素:
1.要有被傳播的知識信息。傳播知識信息是圖書的基本職能,知識信息是構成圖書的基本因素。圖書的內容是伴隨著人類對自然與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化而發展的。整個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史都可以在圖書的內容中得到反映。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進步,圖書的內容也逐漸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系統;例如,世界各民族所留存下來的遠古時期的文獻,大都屬簡單的「記事」、「記言」之類的資料,而後來的鴻篇巨制的傑作卻是社會文明充分發展的產物。農業、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文字記載,幾乎是從人類剛剛走向文明時期起就開始出現的,而文摘索引之類的二、三次文獻只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各種知識急劇增長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大,圖書所具有的傳播知識的目的性也越來越明確,其社會意義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按照圖書內容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它傳播的知識信息劃分為:①情報性知識信息。它需要快速的更新和傳遞,並且有較強的針對性,②教育性知識信息。它既要求及時更新,又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要反復傳遞,傳播面也比較廣。②娛樂性知識信息;它的傳播范圍大小與時間長短,取決於社會時尚的變化,情況較為復雜。
2.要有記錄知識的文字、圖像信號。人類很早就把有聲的語言作為傳遞與交流知識的工具,但語言的傳播要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人們也曾先後使用了結繩、契刻等方法來幫助記憶,但這一方法只能助記,不能直接表達復雜的事物,而且在傳播上也受限制。只有使用圖畫和文字,才能較精地代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為人們共同理解與接受,因而才能跨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來路播知識。
3.要有記載文字、圖像信號的物質載體。光是有了文字和圖像,而沒有載錄它的物質,也是無法成書的,因而人類就選擇和創造了種種文字、圖像的物質裁體。由於文字、圖像是平面顯示的符號,所以圖書的物質載體也都是平面的書寫材料。從我自古代書史來看,最初是在甲骨、青銅等器物上記錄文字,同時也把文字寫到經過整治的竹木材料上,或寫在絲帛上,接著又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重要產品紙張。紙張薄而輕便,便於書寫和印刷,原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因而逐漸成為人類生產圖書的重要原料。
4.圖書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是產生圖書的基本條件。圖書的生產技術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把文字元號轉移到載體之上的復制技術;一是把載體加工成便於使用的裝幀形式的技術。我國古代發明了造紙技術後,圖書的裝幀形式就逐漸由簡策式發展到卷軸式。後來以抄寫為手段的復制方式,又被我國人民發明的印刷技術所取代,於是裝幀形式又由卷軸式發展為冊頁式。圖書生產技術上的進步,使圖書大量產生的理想變為現實。
傳統的傳播學專著中提到過六種傳播媒介,即書籍、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影,書籍 是其中惟一不具備新聞性質的非新聞媒介。也許有人會提出某些時事性小冊子反對上述觀點, 但是時事性小冊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書籍。什麼是書籍?書籍是非新聞性質的印刷媒介,是語言文字、圖像及符號的載體,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起著傳播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的作用。書 籍的傳播作用主要分為三方面: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積累文化。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書籍是一種標價的商品。
書籍是六大媒介中歷史最悠久的媒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世紀。埃及人曾用紙草寫書。 我國在公元前8~2世紀用簡、帛寫書。公元105年蔡倫發明造紙術為書的普及提供了條件。 唐代盛行的刻版印刷為書籍的傳播打開了門徑。書在那時已經成為一種商品。19世紀中葉印 刷機的發明使書籍的生產從手工過渡到機器,標志著書籍從小規模的傳播過渡到大眾傳播。 20世紀計算機的發明在排版技術上引起了重要改革,大大提高了書籍出版的速度。
在現代社會的大眾傳播媒介中,書籍的性質是非新聞傳播媒介。它的形式已從印刷媒介擴展 到電子媒介,但仍以印刷媒介為其主要形式。書籍的出版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形成了出版印刷 產業。根據2000年第3期《出版經濟》發表的《1999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報紙消耗紙張比例為56.03%,書籍為17.89%,課本為17.15%,期刊為8.7%,圖片為0.23%。 報 紙中只有日報的新聞內容較多,占報紙總種數的18.84%;期刊中只有綜合類期刊的內容會涉及到新聞,占期刊總種數的5.86%。這樣算下來,報紙用紙中有18.84%用於印刷新聞內容較多的日報,81.16%的紙張用於印刷非新聞性報紙;期刊用紙中有5.86%用於印刷與新聞有關的期刊,94.14%的紙用於印刷非新聞性即各種專業類期刊。據上述分析可得出報紙中 非新聞性報紙用紙量約為全年總用紙量的45.47%,期刊中非新聞性期刊用紙量約為全年總用紙量的8.19 %,再加上書籍和課本這兩種非新聞媒介的用紙量17.89%和17.15%,就算出了1999年全國用 於印刷非新聞類出版物的用紙量約占總用紙量88.70%的數據(圖片除外)。既然印刷媒介中大 部 分內容都屬於非新聞范疇,在研究傳播學時就應該加強對非新聞媒介領域的探討和研究 。書籍在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中,是只具備非新聞媒介特性的媒介,就值得專門提出來加以 研究與探討。
四、書籍在大眾傳播中的影響
我國出版社都講求出版書籍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考察這兩大效益,就可得知書籍在大眾 傳播中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1.書籍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積累文化具有重大影響。根據上述統計公報,1999年我國共出版課本20 755種,總印數38.08億冊,總印張190.77億,用紙量44.83萬噸,佔用紙總量的17.15%,課本用紙總量僅次於書籍,書籍的用紙占總量的17. 89%。這兩個數字說明,書籍和課本在大眾傳播中的比例約為1∶1。在我國大部分城鄉,恐怕只有極少數人不知課本為何物。能讀書的人都要先從學習課本開始,從識字到擴充知識直至能讀懂各類專業書。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受教育的經歷很相似。從學齡前開始,就讀 於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或參與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都要接觸各種類型的課本。由此可見,課本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起到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還對人們的思想、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不同文化氛圍下熏陶出的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因此,各國政府對本國課本宣傳的內容都要嚴加控制。書籍除了具有傳播思想、普及知識等作用之外,還沉澱與積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優秀文化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文字產生起,人類就有了記載自己歷史的能力,幾千年的文明史記述了人類社會經歷的由初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社會形態。人類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並在對自然界的認識與改造中不斷發現、發明和提高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都是靠書籍將其記載、傳播並留給後人的。書籍在沉澱、傳播、積累人類文明和文化方面功不可沒 。
2.書籍的生產形成了具有規模的出版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出版社經濟狀況報告》(《出版廣角》2000年第8期),1998年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總銷售收入為615.6億元,實現利潤46.5億元,銷售利潤率達7.6% 。 出版社系統銷售收入為173.9億元,實現利潤31.7億元,其銷售收入佔新聞出版產業總量的28.2%,實現利潤占總量的68.2%,銷售利潤率達18.2%。從以上報告可以看出我國出版產業已具規模,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與工業經濟相比較,我國出版產業總規模量(總銷售收入)在37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4位,利潤排名第12位。目前,我國出版產業利潤率是全國所有產業中最高的。除工業外,建築業資產利潤率為1.2%,國內貿易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 2.3%,銷售利潤率為4.1%,而出版產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8.1%,銷售利潤率為18.2%。可見出版產業不僅在新聞出版產業而且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對資本有極大的吸引力。
出版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我國也是全球性的趨勢。根據2000年《中國出版》、《出版參考》 、《出版經濟》等期刊提供的材料,1999年美國出版物交易量是1989年的9倍多,達到240.0 2億 美元。英國1998年圖書銷售總額為38億英鎊,圖書市場增長7%。俄羅斯也是出版大國,近十 年圖書出版呈下降趨勢,但目前新書平均印數仍為9 000餘冊,與美國每種書的平均印數在10000冊左右相差不大。德國僅貝塔斯曼集團在1999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達到83億馬克 ,比上一年增長28%。該集團通過兼並國內外出版社而日益強大,其支柱部門貝塔斯曼圖書 俱樂部在德國的會員已超過450萬,在世界各地的會員人數已超過2 500萬,該俱樂部在中國也很活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鑒1998年版公布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書報刊進出口數據,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翻了兩番。1980年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為71.74億美元,其中圖書49.99億美元,報刊21.75億美元;1995年書報刊進出口總額為282.12億美元,其中圖書進出口192.66億美元,報刊進出口89.46億美元。回顧上世紀,展望新世紀,圖書出版業作為知識產業的一大支柱,仍會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成為影響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
『陸』 開設中國古代文獻學有什麼好處
可以增加對古代文化的了解!
『柒』 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書籍優點
復次,是全書注重理論闡發,具有勇於探索的精神。三編之中,概論部分基本上是前人很少系統論述過的問題。如第二章《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從民族文化心理與歷史文獻學的繁榮、歷史文獻學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徵、其他文化成就對歷史文獻學發展的作用三個方面加以闡發,能促使大家對二者的關系予以深思,將以往的歷史文獻學放到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把握。第四章《歷史科學與歷史文獻學》,則從歷史科學研究與歷史文獻資料、歷史文獻學是歷史科學的輔助學科等四個方面加以闡發,給學科定位,這對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建設,是一次積極的探索。中編和下編中,也有不少過去為人所忽略的問題。如20世紀前期索引事業的提倡者與組織者洪業,是文獻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以往未予充分注意,中編設專節介紹,使他在文獻學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在基本知識的介紹中,作者將史源學、藏書史等內容納人大家的視野,也反映出這部書的學術眼光是很高的。
『捌』 舉例說明中國古典文獻學的作用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專業學習的需要,專在20世紀五六十屬年代,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組織人力標點了《二十四史》《清史稿》《資治通鑒》等,整理古籍,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918年中共中央在《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中認為,整理古籍是一項重要的關繫到子孫後代的工作,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支柱。系統的學習和掌握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知識,才能為今後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在科學研究中有所貢獻。
『玖』 目錄在中國古代文獻學中的作用是什麼
目錄:指著錄一批相關文獻,並按照一定次序編排而成的揭示與報道文獻的工具。它是聯系文獻與用戶的橋梁和紐帶。
目錄是目和錄的總稱。 「目」指篇名或書名, 「錄」是對「目」的說明和編次。前人把「目」與「錄。編在一起,謂之「目錄」。《昭明文選·任彥開為范始興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劉欲《七略》稱:「《尚書》有青絲編目錄」,可知劉向校書,即已使用「口錄」一詞。班因《漢書·敘傳》中,亦有「愛著目錄,略序洪烈,述藝文志第十」之句,表明早在漢代, 「目錄」二字已作為一個名詞而被加以使用。在現代漢語中, 「目錄」一詞的涵義:一為「圖書日錄」的簡稱。這類目錄,是記錄圖書的書名、著者、出版與收藏等情況,按照一定的次序編排而成,為反映館范、指導閱讀、檢索圖書的工具。二是指書籍正文前所我的目次。此外,根據一定的主題,為專科研究而編制的參考書目或向群眾介紹優良讀物的推薦書目,一般稱為書目,有時也稱為目錄。
我國古代學者對目錄學的研究,一宜定在世界的前列。漢代劉敵所作的《七略》,比被譽為西方目錄學之父的瑞土人吉土納所編的歐洲第·部圖書分類法 —《萬象圖書分類治》,要早1500多年。前人治學,都很注重書目和拿捏有關目錄的學問。清代著名考據學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寫場 「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朗,方可讀書;不明,總是亂該。」又說: 「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目錄對於整理古耪文獻亦至關重要。著名日錄學家余哀錫在《目錄學發微》中,總結了目錄學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種作用:一日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的;二日用目錄書考古書篇名之分免三曰以目錄書著錄之部次,定古書之性質,四曰因目錄訪求陰性五曰以目錄考亡佚書,六曰以日錄書所裁姓名卷數,考古書之真偽。余先生的上述論斷,是校人深刻的。目錄對於研究者來說,又是得力的助手和工作的指商。出於日求是圖書的分類著錄,因而利用目錄有助於查閱有。關圖書資料, 「即類求書,因書究學」;同隊日錄在分門別類之中,亦可展觀文化學木的源流、派別,從而使人們可從中「炊事學術,考鏡源流」,這對於研究工作,無疑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我們在研究、整理和運用歷史文獻的過程中,對於目錄特別是史部目錄必須認真加以學習和研究。
我國目錄起源於何時?目錄的產生,是以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獻資料為前提的。根據近幾十年來對安陽小屯襯甲骨的發掘與研究,我們知道,商代已有一定數量的文獻典耪。那些由佔Fj面積累的甲骨F辭,是當時文獻記錄的一部份。從殷墟的發領中我們還可看到,每一個窖穴中的甲骨F辭,都有一定的年代,通常是以一個商王在位的時間為斷限。一個容穴里的甲骨入藏,都有一定的順序、方法和手續,有與此相應納記號或數碼排列,而這些,應該說與目錄的產生是有著密切聯系的。
但是,在奴隸社會里,由於文化典籍掌握在官府手裡,流通的范圍有限,加以書寫工具落後,均不利於目錄學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同時期.隨苦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生產力得到發展,學術研究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昔日「學在官府」的局舊逐漸被打破,以金石、簡核、綉帛為載體的圖書資料大量增加。社會fL階級和各階層的人,從不同的目的出發,要求對文獻進行整理和編目,孔子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開始他的文獻整理工作的。據記載,他曾纂《易》、修《春秋》、則《詩》、《書》、訂門N、《樂》。在進行這項整理工作的同時,孔子實際J:也在從事日錄工作:一是精選文獻,如從3000篇詩中選取300餘篇,一是採用各種方法進行分類,如《風》按地區分,《雅》按時間分,《頤》按作用分;三是寫提要,如為《詩》、615b瑤序;四足為「六經」的各篇匣定次序。這里,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我岡文獻典籍,從7L子刪定「六經」所作的大序、小序,列戰國素漢睹子百家著述的白序,再到劉向校書的書錄,反映丁我四目錄的形成過程。那些大序、小序和自氏在當時已起營「內容提要」的作用,實為目錄的一項重要內容。
繼孔子之屑。出現了篇名提示內容之作,如《墨子》的《兼愛》篇,其篇名揭示出文章的內容,同時,按作者分類之法也巴出現,如《莊子》一書,其自著部分為內篇,後學歷作者列為外篇、雜篇。至於《呂氏春秋》的「序意」,《推南子》的「要略」,較過去的「大序」、 「小序」意思更為完整,已近乎一書的日錄丁。由此可見,我國目錄,萌芽於先秦時期,起源於《詩》、《書》之序。
『拾』 文獻學在文獻檢索中的作用
簡單的說文獻學一可以幫助認識文獻,如文獻的類型、特徵等;二可以提供文獻檢索的資源,如目錄學;三可以認識到文獻利用過程中的問題,如書籍的版本、校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