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西方文獻

西方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6 12:00:50

① 為何西方世界沒有歷史文獻

沒有悠久長遠的歷史

② 為什麼西方文獻中,中國文明史只有三千年

主流來歷史學界傾向於六大源文明圈的說法:愛琴海文明、尼羅河文明、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文明、黃河文明、哈拉巴文明和奧爾梅克文明
其實大家有三個常識性的誤區

1,「四大文明古國」這個概念是由梁啟超同志(有關梁啟超的歷史學功績,我有些不同看法~之前我妄言說梁是業余史學家,非常冒犯,我在這里道歉)寫給四萬萬同胞看的。歷史學界根本不這么分。主流歷史學界傾向於六大文明圈的說法:愛琴海文明、尼羅河文明、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文明、黃河文明、哈拉巴文明和奧爾梅克文明。

2,3000年的界定不是西方界定的。是中國主流史學界本著嚴謹考證和務實研究得出的。即便3000年也都還有不小爭議,因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本身也爭議極大~主要爭議依然是圍繞找不到夏的確切證據、碳14測年法的誤區等等…

3,我們總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這沒錯的。但與六大文明圈相比,中國是相對年輕的那個~六千多年前蘇美爾人就有了成規模的小城邦、五千多年前埃及人就開始堆金字塔…那時候的中國本土居民都還在小聚落的草棚里燒陶罐。我們文明的可貴在於我們是沒有間斷的,而不是我們是最古老的。
相信搞清了這三個誤區你的問題也就清晰了。

③ 西方古代典籍文獻多不多啊和中國的相比

當然多啊,看世界名著大多為西方的,中國的有幾本?西方包括很多的國家,雖然中國是大國,歷史悠久,也不能以一敵十百啊。

④ 為什麼西方各種文獻都很少有中國歷史的記載

在古代的時候,東西方的交流極少,所以對中國的了解也少,記載自然很少,基本都是關於中國的絲綢瓷器的,絲國由此而來。
他們不研究中國歷史,因為一不了解,二不願意了解,三不屑於了解。

⑤ 西方對於廣州有哪些文獻記載

古代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是一個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個義大利都沒有這個城的船隻多。」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認為廣州是「世界大城之一也。市場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及。」

⑥ 西方最古老的文獻典籍都有哪些

史料為王。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斯特拉波的《地理志》,色諾芬的《長征記》,阿里安的《亞歷山大傳》,普魯塔克的《名人傳》及其他歷史著作,塔西佗和李維的歷史著作,等等。

⑦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論文文獻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語言差異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總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照。)
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夏天" 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想竟是如此的迥異。原因就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位於亞洲大陸,屬於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於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當然還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漢語中的 "東風" 使人想到溫暖和煦,西風則叫人有種寒風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則相反。原因也是一樣,兩地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帶來感覺就不同 。

二、 生產勞動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 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於英國四周環水、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
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 的動詞在漢語中有許多,如 "扛、 荷、挑、擔、抬、背、馱、負、提、挎" 等,每個詞都有一定的負運的東西與之相應(如,挑土、擔水、提箱子),真是細密之極。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 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之所以將這個動詞細加區分,大概因為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體力勞動特別多的緣故。
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幹活" 、"氣壯如牛 " 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為什麼漢語用 "牛 " 而英語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牛和馬在生產過程中分別分成了兩國人的好幫手,博得了人們的好感,詞語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風俗習慣
1、稱謂及稱呼: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於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們看到,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於中國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特別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別, 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比如: 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種做法卻是得體,親切、合乎常埋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們這些做法體現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們眼中,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2、敬語謙詞: 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於漢語。在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 "您、局長、工程師 " 等敬語。漢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則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不願突出自己,總認為"謙虛" 是一種美德。而在英語中這類詞較少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西方人喜愛追求平等,二是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於表現自己,強調培養個人自信心。受以上觀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明顯有很大區別。中國人聽此類話語後會說一類謙虛的話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 Thank you」我曾從報上看到過這樣一則笑話,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人贊揚一位中國女士說:「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這位中國女士趕忙謙虛地說:Where(哪裡 ), where(哪裡 )." 而這位美國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後只好說了句: everywhere(到處)。"
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裡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獻或論文的標題。漢語文章的標題除說明文章的內容外,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 " 、"試論……" 、 "、「……初探" 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是直截了當,不加任何修飾,如 Science and Linguistics (《科學與語言》) 。

3、個人隱私: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家庭情況等問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do nice!」等等。他們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從不問及有關別人隱私方面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
如 "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 " "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 。"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 如西方人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別注重個人隱私。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相互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願坦誠相告。當然,現在在一些發達或沿海城市,人們也開始接受西方人的觀點,說話不隨便涉及對方隱私。

四 宗教信仰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蔚為壯觀。比如,"天公" 、"陰陽 " 、"菩薩" 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彙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真實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 "太極" 、"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聽天由命等也可見於 日常語言當中。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並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於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 。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 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五、 歷史典故
用典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於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後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於《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於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後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聖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後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六、思維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瞭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鬆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好像大量動詞雜沓堆上,句間關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他們聯系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七、個人主義價值觀
在西方文化中,與 " 自 我" (self) 相關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無所不在。在英語中就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詞彙,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 )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 等等。故此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alism)」,強調個人自由、不受外來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通過簡單的言語就可從中了解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
通過語言對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人們會對雙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這反過來有助於我們掌握這兩種語言。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

⑧ 關於中西方文化的英文參考文獻(節日文化)

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Origin of Halloween: The Origin of Halloween, the largest version of that legend, it wa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 from the ancient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Ire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at several of the ancient people of Western Europe were called Druids. Druids of the New Year in the November 1, New Year's Eve, Druids were set to allow young people team, wearing all kinds of strange mask, carrying a carved radish good lights (later the Department of pumpkin lights customs, the ancient Western Europe Pumpkin is not the first), they walk in between villages. This was actually a kind of harvest celebration; also said to be "Halloween" legend was dead,The soul will be the eve of Halloween, visit the world, it is said people should be allowed to visit the ghost to see the ghost of a successful harvest and showing a rich hospitality. All the bonfire and lights, one hand in order to frighten away the ghost, but also for the ghost light line, to guide their return.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