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宣化宣傳文獻

宣化宣傳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6 11:55:14

1. 宣化區歷史文化與民間藝術

服飾習俗 宣化人服飾打扮講求實用,美觀。夏季,人們偏重購買京津服飾及鞋帽。而到了冬季,又偏重從內蒙古方向購進冬衣。民國以前,宣化的紳士要戴禮帽、穿長袍,有權勢家族女眷要穿旗袍。貧家男女穿「土著」服裝,大棉褲、大襟襖,中等人家節日時男子穿袍子,婦女要換上筒裙。解放前,富有者穿宣化集升齋的雙皮臉鞋,而勞動者則穿細麻繩納成的一道臉「砍山鞋」。冬天,有錢人家講究戴宣化猴牌氈帽,而拉駱駝的趕大車的戴的是兩耳扇遮後領的大皮帽。五十年代時興列空服。文革期間,全國黃、灰、藍,宣化也不例外,軍裝、軍帽、軍大衣最時髦。發展最快是八十到九十年代,以前是京津有什麼樣的服裝、皮鞋,宣化就有人從京津買回來,後來上海的羊毛衫、深圳的屁龍衫、手提兜、「大哥大」包、化妝品包都在宣化一展風姿。五六十歲的老太太,大紅毛衣,鮮艷的風衣隨處可見,一改過去黑、藍、灰的單調。近年來宣化時裝屋幾百元上千元一套的服裝也不罕見。宣化人注重衣著打扮,也很注重服飾的配套,早時有錢家的婦女戴只金戒指、戴副金耳環很是榮耀,中等人家只配戴一副銀手鐲就很時髦,到了八、九十年代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及各種頭巾、圍巾、女式帽比比皆是。電視上有的,宣化就有,幾乎每年都更換花色品種,廣告宣傳引導服裝消費甚烈,婦女獐首當其沖。近年來男士服裝款式新穎別致,但式樣上不外乎西裝依賴夾克衫,因此,表現男士服飾昂貴與否莫過於西服的品牌、領帶的價格,皮鞋的檔次了。
宣化地理位置因與山西、內蒙近鄰,宣化的商人紳士過去講究穿長袍,外套馬褂,頭戴薄氈製成灰、藍、紫色的禮帽。他們愛穿宣化集升齋千層底、重服尼幫雙臉皮鞋,腳穿布襪時,有的則打包腳布。有的喜愛戴緞子面或布面「三塊瓦」風帽,冬季戴皮帽不捂兩耳,脖子里圍一塊「圍脖」。到「數九」以後,這些有錢男士要穿掛面兒羔羊皮襖,灰鼠皮,狐腿皮、羊皮長袍。腳蹬集升齋「毛窩」棉鞋。天熱時普通人家不穿長袖衫,只穿一種無袖單布坎肩,宣化人叫「道床子」。男女有綁腿的習俗。綁腿腳帶為黑色,一尺左右長,兩邊有黑穗。抗美援朝時期,地方男子也興起穿馬褲熱潮,上衣為黑藍制服。當時宣化高層人士和知識界有少數穿西裝扎領帶的。「文革」期間軍裝、軍大衣、中山裝、工作服、松緊口塑料底鞋、膠鞋成為大眾穿戴。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小青年穿「雞腿褲」、「喇叭褲」風靡一時。八十年代西服領帶,再度出現,西服的樣式變化不大,只有質地價格的差異,少的百元,多的上千元。與此同時,皮鞋領帶成了男士體現身份地位的一個標志。在九十年代男士還興起過穿夾克衫的風潮,夾克衫也叫休閑服,夾克衫有滌、尼淪、針織布料。皮夾克屬高檔服裝。生活的進步還表現在內衣上,早先年老人的「腰子」早已淘汰,現代人內衣有的穿(棉、針織)背心、襯衫、秋衣、秋褲、絨衣、絨褲。到了九十年代中葉,內衣更加講究,有絲、棉、麻高檔內衣,保暖性強,人們從過去冬棉夏單,春秋夾(衣)這個慣制中解放出來。成了冬不穿棉而改穿毛衣、大衣、防寒服。夏有背心、半袖衫、長袖衫、T恤衫。到了春秋兩季有厚毛衣、薄毛衣、外套、風衣……。手工縫衣和手工鞋退出生活舞台。
大約在八十年代後期宣化百姓出門上走親已有人穿裙子了。城裡的闊家小姐,富家的妻妾穿旗袍成為時髦。「孩兒孩兒快快長,長大以後尋(念想)營長,坐著洋車往後仰,穿著皮鞋嘎嘎響,絲絨袍子套大氅」,這時旗袍、大氅、皮鞋服裝等穿戴已進入宣化城內,後來旗袍發展到不管貧富人家婦女均有旗袍,有棉夾之分,質料不同,多是辦喜事走親戚時穿。纏足, 使舊中國婦女成為殘廢。作為三寸金蓮的鞋,卻充滿文化色彩。做綉鞋,成為當地婦女的一手絕活。女人一年到頭要做鞋,從打袼褙、打麻繩、納鞋底、綉花、上鞋、使用楦頭、道道工序都體現女人們的心靈手巧程度。做女人鞋,底薄、幫軟,有時用綢緞,綉出的花魚蟲鳥栩栩如生。宣化人趕時髦,七十年代追逐京津穿著,八十年代崇尚廣東服裝,九十年代宣化的女孩子見電視里有什麼就穿什麼了。年年有新花樣,年年有流行色,上衣一般在領、袖上變化較大,上衣分後兩片、三片、卡腰,前片以兜蓋裝飾物上變化較多,領口較前些年越開越下,兜越來越多,上衣長了又短地變化。九十年代的服裝五花八門,樣式新穎,目不暇接,宣化的服裝穿戴已超出了節令概念。
兒童服飾習俗。嬰兒在襁褓中就開始穿衣,這種衣是在嬰兒未出世前,由奶奶家或姥姥家准備的。嬰兒的夾衣、棉衣,里子用舊布,不緝邊,松軟,保暖。新生兒的帽子,大多是家制,即用一塊手絹或一塊毛巾製成一頂小帽,煞是可愛。兒童都有穿開襠褲的過程,體現兒童服裝特色之一是兜肚,此物在農村較為盛行。還有屬嬰兒專利服飾就是「圍嘴」,小兒圍嘴呈圓型套在小兒項間,小兒流口水之後,可轉,保持下頜乾燥。體現兒童服飾的鞋,其中「虎頭鞋」較為普遍。人們喜愛做虎頭鞋取虎頭虎腦之意,希望孩子有陽剛之氣威武如虎。如果說襁褓中的嬰兒用手絹製成的帽體現舒適的話,那麼周歲以內的幼兒帽則體現趣味,多是小白兔帽、小猴子帽、小虎帽。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獨立出門,多在室內,所以帽子用作裝飾的時候多,而到了兒童能跑能走的時間,則要求帽子美觀,又保暖。所以這其間帽子多用毛線,毛呢絨布或皮製成,有貝蕾帽,坦克帽等。兒童衣褲顏色為新鮮活潑,紅、藍、綠裝飾性比較強。在兒童服飾習俗中體現父輩對子女健康成長的渴望,所以除了保暖,實用之外多數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漂漂亮亮,把愛和美的心裡寄託反映在兒童服裝上。
發式習俗 古時境內男子多留長發,至清朝,紡織為辮,民國初期剪辮後,除少數富家子弟和教員、學生留分頭、背頭戴禮帽外,一般百姓剃光頭,春秋均戴瓜殼帽,冷時戴氈帽。一般婦女,在民國年間少年扎小辮,一般梳兩條小辮子,中間分縫,左右各梳一條,前額上方有「流海」宣化叫「毛姑兒」。也有辮子長點將小辮捲起成「抓鬈」,也有用頭繩綁成羊角辮。彩色布條,紅頭繩,絹花成為兒童配戴的頭飾。大姑娘有後梳一根辮的,有人管一根辮叫「一根蔥」。姑娘出嫁時,要絞臉,前額發際線整齊,頭發全部向後梳,捋成一把,用頭繩捆住,再挽成髻。建國以後,農村後生剃光頭圖省事省錢,城市裡只有老年人剃光頭,中年青年則有留平頭(學生頭)、分頭、背頭、刺頭等發式。「文革」期間連發型也「政治性」,「大海航行波浪走」,即理「波浪式分頭」;「紅太陽照全球」,即「光頭」。改革開放以後,年輕人喜歡有大鬢角、中分、長發,還有少數男子模仿畫家、藝術家後扎一根小辮子的。也有男子燙大波浪的。婦女發式在解放後隨著破除纏足陋習之後,發式也發生重大變化,剛解放剪短發成為時尚,蘇聯老大哥來宣援助,很多時髦女性燙發成風,然後穿布拉吉跳交誼舞,一時風靡宣化。「文革中最流行的是紅衛兵的短發,佩帶一頂軍帽,美者還有一顆紅五星,讓人羨慕不已。掃除一切牛鬼蛇神,一夜間」辮落知多少「,紅衛兵上街將那些大辮子剪掉一根,剩那一根只好自己剪了,更有甚者,將」黑五類「男女的頭發,剃成陰陽頭,慘不忍睹。八十年代,女青年的發式變化瞬間,剪、燙、吹,花樣翻新,有什麼頭發拉直術、鋼絲頭,有什麼亂裝、爬辮、盤頭、新娘婚禮發型數不勝數,普通女子多為「三齊」頭或馬尾辮。從發式的發展軌跡盡可看出社會政治發展軌跡對老百姓發式的影響。

2. 哪位高人知道懷來的文獻資料啊,最好是全面的

自然、歷史、人文、資源

1、地理位置:懷來地處冀西北、內長城外側,位於北緯40度、東經115度。東南與北京市延慶縣、昌平區及門頭溝區接壤(涉及6個鄉鎮17個村,接壤線長114.3公里),西北與張家口市宣化縣、下花園區相連,西南與涿鹿縣毗鄰,北與赤城縣交界。縣城沙城距北京德勝門105公里,距張家口市區87公里。
2、地域地貌:縣域東西長63公里,南北長61公里,總面積1801平方公里(合270萬畝),其中山區113萬畝,占總面積的41.6%;丘陵區67萬畝,占總面積的25%;河川區90萬畝,占總面積的33.4%。耕地48萬畝,占總面積的17.8%。境內南北群山起伏,中間為「V」型盆地,習慣稱「懷來盆地」。全縣海拔394米——1978米,全縣平均海拔792米,縣城海拔535米。
3、氣候降水:懷來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差大,日照足。年均日照時數3027小時,全年無霜期149天。據1953年以來監測數據顯示,最高氣溫42.2℃,最低氣溫-23.3℃,平均氣溫9.1℃,年均降水396毫米,年均風速2.3米/秒。
4、轄區、人口、民族:全縣轄11鎮、5鄉、1個回族鄉——王家樓鄉,279個行政村(10.8萬戶)。總人口34.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98萬人。縣城沙城建成區面積16.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13.8萬人,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城市化率達39.4%。漢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98%,另有回、滿、蒙、彝、壯、朝鮮、阿美等24個少數民族。
5、歷史人文:懷來歷史悠久,歷來為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地。「黃帝戰炎帝於阪泉之野」即在舊懷來城東。舜設十二州,懷來屬冀州。春秋戰國時期,懷來屬燕國上谷郡。秦時設三十六郡,懷來是上谷郡沮陽縣。南北朝時,懷來屬北魏。隋代,懷來屬涿郡懷戎縣。唐設十五道,懷來屬河北道媯州懷戎縣。遼代遼太祖時始稱懷來縣(公元936年)。金初改稱媯川縣。元代復稱懷來縣。明代改為懷來衛。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又改為懷來縣沿稱至今。1951年,因修建官廳水庫,懷來城被淹,縣治遷到沙城。書法史上隸書「八分書」的創造者東漢人王次仲出生在懷來;境內燕、明古長城與八達嶺相依,有中華三祖先之一的蚩尤冢、千古之迷古崖居、古代上谷郡郡治大古城遺址、古代進京關隘鎮邊城、全國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驛站雞鳴驛(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入100處世界瀕危遺產名單,名列全國6處之首);發生過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在這次戰役中,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被俘;解放戰爭中平津戰役的關鍵一戰——新保安戰役發生在懷來;建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轟實驗地;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烈士的故鄉。
6、交通狀況:懷來是西北的交通要地,京包、豐沙、大秦、沙蔚鐵路穿境而過,總長160多公里,共有站點17個,是全國縣級站點最多的縣份之一。全縣境內有京張高速、京化高速、110國道、寶平線、康祁線等5條公路干線,並與鄉村道路相連,總里程580公里,其中國道49.9公里,省道65.2公里,縣道94.7公里,鄉道287公里,高速公路54.1公里。全縣271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油路,占行政村總數的97%。
7、供電狀況: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2台,容量24萬千伏安;110千伏變電站4座,主變8台,容量27.95萬千伏安;有35千伏變電站8座,主變16台,容量7.78萬千伏安;有10千伏配電線路1431公里,35千伏輸電線路191公里,配電變壓器2497台,容量為25.47萬千伏安。2007年,全縣用電量7.08億千瓦時。
8、水能資源:有永定河、桑乾河、洋河、媯水河4條過境河流。官廳水庫修建於1951年10月,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上游三系匯入,下游永定河經官廳幽州峽谷匯入海河。官廳水庫設計總庫容量41.6億立方米,實際庫容22.7億立方米,常年庫容9.56億立方米。最高水位482.8米,正常蓄水位不超479米,水面(479米時)175平方公里,其中80%在懷來境內,總有效灌溉面積130萬畝(含境外部分)。全縣水資源總量(不含官廳水庫)1.71億立方米,可用儲量1.18億立方米,有相當面積的地下水是達到國家標準的優質礦泉水。有地熱資源30平方公里,水溫高達88℃,為國家規定的五級高溫水,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目前已應用於醫療和農業科研。
9、礦產資源:全縣已探明礦藏20多種,探明儲量13種。其中金屬礦類有鐵、鋅、金、銀、硫鐵礦等;非金屬礦類有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白雲石、硅石、高磷土、建築砂石等。主要礦產保有儲量:煤礦1871萬噸、鐵礦2865萬噸、金礦303千噸、水泥用灰岩2209萬噸、熔劑用灰岩615萬噸、冶金用白雲岩1984萬噸、建築用輝綠岩1701萬噸。

3. 宣化上谷的戰國紅瑪瑙

上谷戰國紅瑪瑙特指產於河北宣化一帶的紅縞瑪瑙,它色采豐富而艷麗,質地細膩油潤。在戰國紅市場孕育的初期被稱為"蒙料",以幾十倍的的市場差價與巨大的存儲量沖擊市場,拉低戰國紅的整體價格。其表現形式與戰國紅有一定類似也有很大區別,可稱為"類戰國紅"。河北宣化參考了大量的古代文獻,提出在戰國時期,燕趙區域的瑪瑙除北票產赤玉外,也應該包括河北省(蔚縣、宣化等)自產的蛋瑪瑙也就是"瓊玉",這種將"蒙料"與赤玉的關系分割的"類戰國紅"觀點。

4. 宣化歷史文化知識

宣化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在張家口市東南30公里處,為張家口市轄區,位於東經115°03′,北緯40°37′。東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總面積264.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滿、蒙、朝鮮、壯、納西、布依、白、彝、侗、土家、達斡爾等13個民族。共29萬人。
宣化歷史悠久,形勢險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文物古跡。從先秦開始,這里是歷代府、州、郡、道、縣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歷史
宣化歷史淵遠流長,是我國開發較早地區之一,從宣化西南60公里處我國著名的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劉家窯、王河灣、水泉、龍門、趙川、關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楊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證實這里在6000年前人類活動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時期宣化先屬冀洲後屬幽州。
周武王滅紂後宣化屬燕國領地。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據,宣化曾屬東湖族佔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宣化屬上谷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宣化屬廣寧郡。
隨、唐時期先後置涿郡、武州。
五代時(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雲(大同)16州給遼國,其中包括武州。遼改武州為歸化州。宣化為歸化州治所。 金滅遼後,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翌年又改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為順寧府,宣化為順寧府治所。
明初年沿長城設九鎮。宣化改為宣府鎮,轄左、右、前三衛。為萬全都司鎮守總兵元帥駐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洲七縣。宣化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設直隸省口北觀察使(俗稱道)。轄3廳10縣。宣化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佔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將察南自治政府改為宣化省。轄11縣,省會定於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後察哈爾省在宣化成立。省會設在宣化。1946年1月設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復察哈爾省建制。省會遷張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為張家口市轄區至今。
二、形勢險要
宣化位於冀北山間盆地邊緣,地勢險要,氣勢頑固,戰略地位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誠如舊志所述「宣化全境飛孤(今山西代城飛孤關)紫荊(今河北易縣紫荊關)控其南;長城、獨石(口)枕其北;居庸(關)屹險於左;雲中(大同)固結於右,群山疊障,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素有「神京屏翰」之稱。
據志書記載概略統計,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北方部族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達70多次。所以歷代漢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視北部邊防,並選派重兵固守。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增築和修葺長城,沿長城設九鎮駐兵防守。其中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四海,西至大同長達1030里的防守任務。洪武、隆慶年間宣府駐扎新舊官軍達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駐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鎮國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時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
》巨匾,懸掛於鎮朔樓上。據《宣府鎮志》載:嘉靖年間,宣化城內有軍戶127497人,官戶4551人,民戶2035人。由此可見,宣府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
三、人傑地靈
宣化自古為交通要沖,軍事政治重地,工商業繁榮,文化教育發達。因此,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據《宣化縣新志》載:元朝設有「景賢書院」,明朝有「上谷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創立古城最高學府「柳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設宣化府中學堂(現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輩張蘇、林楓等同志邊任教,邊從事革命活動。爾後宣化府立師范學校、府立中等農業學堂,府立藝徒學堂和上谷大戲院相繼成立,就學者逾千人。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從中學堂挑選呂復等19人及州縣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學,開辟了旅外求學之先聲。
由於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宣化涌現了大量歷史文化名人。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36人、舉人113人、武舉人165人、貢生390人。諸如:
孫世芳:進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編篡《宣府鎮志》。
張鏜:進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進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門總兵元帥。
張世卿:地方紳士出身,曾任大遼國國子監,監察御史,死後葬於宣化區下八里村北。
郭維城:清末舉人出身,曾任柳川書院院長,從日本考察回國後任府城教育會長。深得地方學子擁戴。
馬 信:1917年生於宣化城內,1936年高中畢業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谷鳳翔:龍關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監察部長,司法行政部長。現為台灣察哈爾同鄉會理事。
筱桂挑:女,晉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宣化晉劇團團長,全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嚴於治藝,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1973年去世。四、燦爛文化 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條件。宣化歷史悠久,遺存在地上、地下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在,宣化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庫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100餘件。
清遠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式的宏偉建築。面寬三跨間,外觀三層,樓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與宣化城四門通衢,與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的500年前的鐵輪車轍依稀可見。樓體造型別致新穎,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上懸有嘉靖十八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高2.5米,重萬斤,鍾聲宏亮悠揚,可傳聲40里。樓的東、西、北三面懸掛《聳峙岩疆》、《震靖邊氛》、《聲通天籟》木製匾。日本學者伊東忠太博士在《東洋建築史的研究》一書中,曾向全世界做過介紹。1984年大修後的清遠樓,青磚碧瓦,玲瓏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朔樓:北距清遠樓200米。建於明正統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頂建築。面寬五跨間,樓高二層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層檐下有兩塊匾額。南曰《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為清高宗乾隆皇帝親書,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樓內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徑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記述宣化歷史和修建鎮朔樓經過。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樓:又名著耕樓,昌平門樓。建於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於宣化城牆之上。為城防建築。樓高14米。樓體二層,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與清遠、鎮朔兩樓成一軸線。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化城:始建於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築包磚。展築後的宣化城垣為正方形,每邊六里多,周長24里有餘。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環城設7門,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北有廣靈,高遠二門;東有安定一門;西有泰新一門,門外設關,環有瓮城、瓮城外連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樓,城外設隍塹、護城河、吊橋等。其布局儼然為明代北京城之縮本,僅規模較小、門制不同而已。現在城體雖破環嚴重,但土垣基本完好。為全國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長城:始建於秦明,位於宣化北部與崇禮縣為界,經人頭山由張家口入境,境內長52公里。在永樂至萬曆年間重修加固。因這段古長城位於明長城之北,故又稱「二道邊」。系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河灣遺址:位於宣化城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晚新生代地層發育,出露完好,化石豐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萬年)哺乳動物化石。為舉世公認的早更新世標准地層。是研究地層變動、構造和尋找早期人類化石的重點地區,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位於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環山坡下,有原山鑿就的多寶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數十;石窟三個,內鑿大小石佛300個余尊,興建年代不詳。但《宣化縣志》記載,明龍慶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龍王殿、三宮殿及禪房等。山上林木叢蔥郁,風景優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五龍壁:在宣化師范學校(原彌陀寺)內,全高4.5米,寬4米,中間是飛騰於雲濤霧海中的五條磚雕巨龍。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飛禽走獸,兩邊是奇花異草。為清初雕刻藝術珍品,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化寺塔:位於宣化城內西南隅(現駐軍佔地)。該塔始建於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為五級8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考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並於立化寺坐化圓寂。在日本佛教界頗有影響。近幾年來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於天泰寺街東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兩柱單孔歇山布瓦建築。牌坊上方雕有五層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個楷書大字。字體雄渾有力。刀工精湛道勁。相傳為清宣化知府方觀承所書。牌坊建築纖巧玲瓏,結構嚴謹,別具一格。原為省級重點文物,可惜毀於「文革」。現在重新規劃設計,正待恢復建築。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位於宣化牌樓西街天主教堂東側。始建於1930年,院落為中西結合的三進四合院。1943年日偽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國第一個省級民主政府在這里誕生,為省府辦公駐地。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大殿:位於鎮朔樓西側百米處。始建於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築藝術特點,為宣化地區唯一廡殿頂式建築。頂部為黃色琉璃瓦。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下八里村北。從1973年首次發掘出遼代監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後,最近又在張世卿墓地附近清理發掘出張世本、張公誘、張世右、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貴文物外,還發現300餘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的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侍女圖、備經圖等是在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飾等有著重大意義。墓群中的壁畫技藝之高。墓室結構之新穎考究,隨葬品之豐富多彩,宛如地下藝術殿堂,在遼代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頗有研究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搶救出兩座遼代壁畫墓,出土了銅絲網路和木偶真人雕像,這在河北省屬首次發現,為研究遼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會堂等一批古代建築和遺址,也有待於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雙保護、開發、利用,使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5. 美麗宣化,美麗心靈,寫份手抄報怎麼寫

綠化美化宣傳口號

1、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促進綠化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3、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4、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5、全黨動員,全民參與,植樹造林,綠化祖國!
6、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
7、優化發展環境,建設秀美銀川!
8、堅持生態立市,共建綠色家園!
9、加強城鄉綠化建設,創建良好人居環境!
10、生態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
11、建設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12、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再塑「塞上江南」新景觀!
14、搶抓林業發展機遇,再造秀美寧夏山川!
15、西部大開發、林業要先行!
16、綠化美化首府,建設文明城市!
17、綠化首府,美化家園!
18、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山川秀美新寧夏!
19、深入持久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20、首府銀川是我家,綠化美化靠大家!
21、保護湖湖泊濕地,重塑「塞上湖城」景觀!
22、植樹栽花種草,提高人居環境!
23、強化法制觀念、依法護林治林!
24、加強林政管理、保護森林資源!
25、毀林容易造林難、管護工作是關鍵!
26、護林光榮、毀林可恥!
27、堅決依法護林、強化林政管理!
28、隱患險於明火,防患勝於救災,責任重於泰山!
29、堅持科教興林,依法治林!
30、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1、加快園林綠化步伐,裝點寧夏秀美山川!
32、保護濕地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33、綠化祖國,功在千秋,利在當代!
34、規劃建綠,科技興綠,全民育綠,依法治綠,特色造綠!
35、首府銀川是我家,綠化美化靠大家!
36、構築大園林,建設大銀川!
37、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
38、保護環境,建設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39、全民參與綠化建設,攜手共建綠色家園!
40、全力以赴打好春季綠化攻堅戰!
4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
42、綠色是地球的本色!
43、保護樹木,就是保護自己!

6. 張家口宣化到底怎麼樣

綠色為宣化區,藍色為宣化縣 宣化被人為的拆分這宣化區和宣化縣。其中,宣化區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40餘萬。本區轄1鎮3鄉7個街道辦事處。古城宣化,東臨京津,西接晉蒙,地形地貌獨特,蘊藏著豐富的土地、礦產、地上地下水等自然資源。地處冀西北山間盆地至宣化盆地的北緣。西北高、東南低,周圍由南北草帽山、狼尾巴山、煙筒山環抱。城區地勢平坦。洋河是該區境內的主要河流,城西的柳川河和城東的泡沙河、龍洋河等季節性河流注入洋河,大部分河段乾涸,因此水沙資源豐富。本區自然資源較豐富。地下礦產資源有:煤炭、鐵礦石、黃金、膨潤土、富鉀頁岩、白雲岩等。水資源不但豐富,而且水質好、適宜灌溉。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洋河河床地帶,具有寬度大、埋藏淺的特點,是本區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主要基地。宣化位於張家口東南28公里處,是連接東部經濟帶與中西部資源區的重要紐帶。全區總面積264平方公里,人口41萬。宣化歷史悠久。戰國至秦漢屬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設文德縣,始建宣化城。遼改武州為歸化州,金改歸化州為宣德州,元中統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為宣府。次年,置前衛、左衛、右衛,遣將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築宣府城,邊長「六里十三步」,周長達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為邊防重地。明正統五年(1440年),城垣包磚,6年後竣工,城高池深,氣象雄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府縣治所均在宣化城內,宣化由此得名。因其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稱「京西第一府」。宣化區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天下分為36個郡,宣化為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縣(州縣同治)。明代稱宣府鎮。清代改為直隸省宣化府。解放後屬察哈爾省,置宣化市。1963年改為張家口市宣化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為宣化區留下諸多的文物古跡。建於明代的雄偉建築清遠樓、鎮朔樓,及遼代壁畫,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清遠樓又名鍾樓,有「第二黃鶴」之稱。另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拱極樓、磚雕玉龍壁、舊城垣、立化寺塔和時恩塔等名勝古跡,成為宣化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旅遊景點。宣化區面積264平方千米,人口41萬。本區轄1鎮3鄉和7個街道辦事處。它們是:龐家堡鎮、春光鄉、河子西鄉和侯家廟鄉,以及大北街、工業街、南大街、天泰寺街、南關、皇城和建國街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東新區中山大街。 宣化區 區 劃宣化區隸屬張家口市,1994年轄春光鄉、河子西鄉、侯家廟鄉、龐家堡鎮和南關、南大街、天泰寺街、皇城,大北街、工業街6個街道辦事處,共轄54個行政村,188個居(家)委會。1996年10月,增設建國街街道辦事處,將原屬工業街街道辦事處和大北街街道辦事處所轄的24個居(家)委會劃歸建國街街道辦事處管轄。2001年居(家)委會合並為143個;2003年又合並為80個社區居委會。所轄鄉、鎮未變,街道辦事處為7個。總面積275.8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1997年,面積264.2平方千米,人口27.4萬,轄7個街道1鎮3鄉:天泰寺街街道、南關街道、建國街街道、工業街街道、南大街街道、皇城街道、大北街街道、龐家堡鎮、河子西鄉、春光鄉、侯家廟鄉。區政府駐牌樓東街10號。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7121人,其中:天泰寺街道 29739 皇城街道 25898 南關街道 45721 南大街街道 29710 大北街街道 26904 工業街街道 40929 建國街街道 42439 龐家堡鎮 23770 河子西鄉 27261 春光鄉 10575 侯家廟鄉 141752002年底,宣化區面積264.2平方千米,人口29.18萬。轄7個街道、1個鎮、3個鄉,80個社區、54個行政村。區政府駐牌樓東街9號。宣化區對外貿易情況在對外貿易方面,宣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門的配合下,編印了《中國宣化》招商引資宣傳畫冊,向國內外宣傳宣化的發展狀況及投資環境。為了及時給區屬各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實用的項目信息,區開放辦又組織人員編制了《宣化區招商引資項目冊》,收集了區屬以及駐宣單位的項目資料,建立了項目庫,共搜集了包括基礎設施、機械、冶金、化工、建材、環保、食品、飲料、旅遊、文化、娛樂、商業、農業、資源開發以及企業租賃轉讓等4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在政府網站上全部發布。2003年,為貫徹區委、區政府「工業立區」的戰略思想,區開放辦狠抓項目建設,認真謀劃運作一批拉動經濟增長的大項目,有計劃有重點地吸引外資向生態旅遊、農業產業化經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同年10月將《宣化招商引資項目冊》進行重新整理,去舊補新,由專人編寫了新的涉及旅遊、生態、環保、商業配送、工礦機械等領域的項目27個,擬引進外資3.14億美元,內資53億元人民幣,有效地更新了項目資料,為下一步開放開發、招商引資做好了准備。11月,為參加北京「首屆名牌區縣商機行銷論壇」,區開放辦會同有關部門編印了《京西第一府--宣化》宣傳畫冊,更加全面地介紹了宣化的投資環境,展現了宣化做為京西第一府的風采。國外招商引資 1993年,宣化和欣塑料有限公司和宣化連雲食品有限公司投入生產,使宣化區外商投資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為宣化區今後引進外資工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成功經驗。1994年,為了引進更多的外資項目,宣化區先後組織人員到韓國、香港、新加坡、法國發布項目、洽談項目;通過駐京商社及有海外關系的親朋好友等渠道,與國外客商建立聯系,分別與美國、法國、義大利、芬蘭、瑞典、馬來西亞以及港、澳、台的客商進行了項目洽談;1996年,宣化區與西班牙海斯公司達成合作開發肉牛飼養和出口的意向;同年,在河北投資貿易洽談會(會議地點在香港)上,殷廣平副區長代表宣化區與香港鴻光機電設備工程公司簽訂了合資生產牛仔系列服裝的合同書;與香港恆訊發展公司簽訂了合資生產鋁合金異型材的協作項目;2001年,美國英格索蘭公司在宣化開發區注冊350萬美元,生產鑽孔機械。十年間,共引進外資項目24個,實際利用外資1477.09萬美元。京西第一府旅遊區概況京西第一府旅遊區由宣化區、宣化縣的景區組成。其中心景區為有「京西第一府」之譽的宣化古城。整個旅遊區總面積2371.7平方公里(其中宣化區264平方公里,宣化縣2107.7平方公里),總人口71萬(其中宣化區41萬人,宣化縣30萬人)。是張家口市十分重要的旅遊區。 有著京西第一府之稱的宣化,歷史悠久。宣化城始建於唐信宗文德元年(888年),明洪武H十七年(1394年),動工展築,周長口公里,因朱元漳十九子朱穗受封谷王,建成規模宏大形制近似都城的大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由此得名,是京城以西第一座府城,人稱「京西第一府」。 京西第一府旅遊區文物古跡眾多,有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個「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遊客在這里可以觀賞宣化古城的雄姿,體驗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這里還有京西第一鍾樓——清遠樓,京西第一鼓樓——鎮朔樓,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張世卿墓,京西第一磚雕——宣化五龍壁磚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極樓、九龍壁等景觀,豐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築文化、佛教文化、遼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覽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間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增進身心健康。 京西第一府旅遊區不但具有眾多的人文景觀,而且具有許多自然景觀。宣化縣的鳳凰山群峰疊翠,風景秀麗,歷來為登臨的勝地。黃羊灘素有京西第一灘之稱,這里黃沙茫茫,別是一番景象,使人過口難忘,心潮難平。京西第一府旅遊區是環北京旅遊圈一處重要景區,宣化距北京僅150公里,交通方便。沿京包鐵路、京張高速公路、110國道都可到達宣化。宣化賓館、商場眾多,住宿、購物、娛樂十分方便,遊客在這里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服務。久負盛名的宣化牛奶葡萄、鍾樓啤酒,是遊客喜愛的特色食品與饋贈佳品。 宣化位於張家口市東南28公里處,是連接東部經濟帶與中西部資源的重要紐帶。全區總面積264平方公里,人口 40萬。宣化歷史悠久。戰國至秦漢屬卜谷郡,唐代置武州,文德元年舊踞年),設文德縣,始建宣化城。遼改武州為歸化州,金改歸化州人宣德州,元中統四年門掄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刃X十朱元漳改宣德府為宣府。次年,置前衛、左衛、右衛,遣將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築宣府城,邊長『六里十三步」,周長達12公里。次年皇子朱穗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為邊防重地。明正統五年(144年),城垣包磚,6年後竣工,城高池深,氣象雄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府縣治所均在宣化城內,宣化由此得名。因其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稱「京西第一府」。宣化為歷代軍事重鎮。有「京師鎖鑰」、『析京屏翰」之稱。《宣化府志》記載:「宣化全境,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干左,雲中固結於右,群山疊蟑,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明代為九重鎮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號稱「九鎮之首」。從明英宗開始,朝廷向宣府派遣級別高於都指揮使的鎮守總兵,佩鎮朔將軍印,原萬全都司最高長官,正二品大員都指揮使,也直接隸屬總兵調遣。宣化府軍事工事堅固。歷代修築墩台 1948座。據志書記載,僅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北方部落經宣化南入的較大戰爭就達70餘次。乾寧元年(894年),太原李克用大舉出兵攻幽州,並佔領武州。元太祖八年門刀3年),鐵木真率兵攻陷宣德。明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1424年),明成祖朱橡五次北伐,駕巡宣府鎮地。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蒙古族瓦刺答部也先入侵宣府;崇幀十七年( 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破宣府,巡撫未之馮自殺,總兵王承允迎降。在宣化歷代戰役中涌現出了一批如於謙、楊洪、羅亨信等文武兼備、忘身愛國的忠烈之士。宣化曾是京西的政治中心。歷代帝王常來宣化巡視。明武宗朱厚燳在宣府建鎮國府第,留下了不少風流韻事。清康熙皇帝七次北巡、西征均在宣化府整頓軍隊,籌集糧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十二月駐宣化,賜口北道尹詩一首,賜宣化總兵「媲訓練」匾一塊,賜宣化知府「親民」匾一塊。宣化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及遼墓壁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拱極樓。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五龍壁磚雕、舊城垣、時恩寺及遼代壁畫墓群二區。此外,還擁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內的「武廟」大殿、按院街內的張自忠將軍故居、慈清西行時的行宮等極具開發價值的人文旅遊資源。 宣化是文化教育中心。嘉靖七年門528年),建立上谷書院。嘉靖三十五年(175年),開設柳川書院(今宣化一中)。清末民初,文化教育迅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土。宣化是內地同蒙古進行商品交換的集散地,素有「陸路商埠」之稱。明嘉靖年間,宣化開設「馬市」,官方以布帛易錫靶馬匹、皮張。隆慶元年門567年),宣大總督王崇古再開市場。萬曆年間,民市已具相當規模。清朝統治穩定後,貿易又趨繁榮。大德泉缸房、太和春葯店、朝陽樓飯店、吳德裕茶店、四和順茶鋪等均在這一時期開張。光緒年間,山羊皮褥一度成為宣化銷往外地的搶手商品,並曾向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出口。宣統h年(191年),宣化商號達160餘家。 宣化是葡萄城。宣化白牛奶葡萄,已有近千年的種植歷史,為河北省名牌產品。傳說宣化葡萄的種植來源於張賽。據史料記載,唐朝始種,遼金時推廣,明清時全盛。宣化白牛奶葡萄色澤綠中泛乳白,如碧玉晶瑩耀眼,脆嫩欲滴,且皮薄肉映汁豐,味道清甜爽口,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贊譽。明、清時期,被列為皇家貢品。1905年和 1922年兩次在巴拿馬國際物產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宣化是河北重工業基地。轄區內有宣鋼、宣工、張電、宣啤等大中型工業企業33家。所生產的工業品多項榮獲部優省優。 宣化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城市。宣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省級開發區。幾年來,投資50多億進行舊城改造,迎賓大道、鍾樓東西大街、南大街拓寬工程,世紀廣場工程,新生街、義聖宮、紳樓北、花卉四大市場工程建設,城市給水工程,財神廟仿古一條街建設工程,相繼竣工,使宣化這座古城煥發了勃勃生機。目前,佔地266公頃的東新區規劃建設已拉開序幕。山水園林相間、生態環境優美、功能設備齊全、現代氣息濃郁的新都市將呈現在你的眼前。張家口宣化到底怎麼樣

7. 宣化區的歷史文化

「上谷郡」,是宣化載入史冊最古老最響亮的名字。位於桑乾河流域,宣涿盆地的這塊古老的土地,應該是人類祖先的東方故鄉。在它西南60公里處的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證明,早在二百多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在它東南40公里處的涿鹿,黃帝和炎帝部落之間曾展開阪泉。涿鹿大戰,從而融合發祥了中華文明。
從文獻記載看,宣化城的規模從唐至今變化不大。宣化城城牆每邊邊長約500米左右,這與《周禮.考工記》中「天子之城方九里,則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的規模大致相符。城池的位置大致在鍾樓西街,皇城橋北街以東的范圍內。最初的宣化城均為土城。
宣化府由於是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所以人稱「京西第一府」。豎立在鎮朔樓西側,由明代都御使羅享信所撰的《宣化新城之記》碑文這樣描述:「宣府古幽州屬地,秦上谷郡,元宣德府,星野當析木之次,入尾一度,壤土沃衍,四山明秀,洋河經其南,柳川出其北,古今斯為巨鎮,恆宿重兵以控御北狄。」
宣化古城經歷了太多的滄桑。「一抓一把歷史,一靠一身長城」,是人們對古城的贊譽。雖然如今「古上谷郡」的牌坊已難覓蹤跡,屹立不倒的萬米城垣。
文物資源
古城宣化,早在秦朝時就成為上谷郡,明朝時為著名的長城九鎮之一,清朝時是全國72府之一,現今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京西第一府」。
宣化區境內各個歷史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古寺廟和革命文物建築極為豐富,主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下八里遼墓群(1區);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城(含拱極樓)、五龍壁、時恩寺大殿、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下八里遼墓群(2區);張家口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立化寺塔;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