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文獻載體
① 古典文獻的載體形式的演變有什麼特徵
寶珠班上的吧 抄書吧
② 最早的文學載體是什麼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中國的抒情詩和散文(稱為古文)最早而比較發達。西方則分為詩歌與散文兩個基本類型。敘事詩和戲劇成熟較早,此外小說比較發達。
③ 歐洲最早的文字載體是什麼
古希臘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發源地,有著其獨特的文字載體——羊皮。 公元前 2 世紀,埃及拒絕供應草紙給敵對的柏佳馬(今土耳其境內),小亞細亞的抄寫員只好以羊皮製成羊皮紙用於書寫。 羊皮紙在中世紀的歐洲廣為流行。它的出現帶來了兩項文明的進步:第一,人們可以用 鵝毛筆來寫字。與蘆葦筆相比,鵝毛筆使用更方便,可以發揮的書寫功能更大。第二,羊皮 紙可以按照羅馬典籍 (折疊記事板) 的方式折疊縫定, 裝訂成冊, 使之成為現代書籍的前身。
④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文獻體裁是編年體,記傳體還是記事本末體
史書最早一般是編年體。紀傳體始於漢代司馬遷《史記》,紀事本末體始於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⑤ 1,概述中國古代文獻載體的發展狀況。
在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保存和流傳,即單本的圖書、零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編纂或匯刻為一部大書的,則比較容易保存和流傳下來。我國古代的許多文獻是通過匯入、編入叢書和類書等途徑保存下來的。除此之外還有史書、方誌、筆記、別集、雜著、詩賦。
文獻出現於文字產生之後,當時,記言記事有的刻在龜甲獸骨上,有的刻在銅器上,也有的刻在石頭上。這些構成了中國古代書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銅書」和石頭書。
在紙出現之前。在紙出現之前,文獻載體主要有簡策、帛書、版牘。
紙出現以後,出現了寫本紙書與印本紙書。
寫本紙書的形態主要有三種:(1)卷軸式,東漢至唐通行。(2)經折裝(也稱梵夾裝),即把長卷正反折疊,使之成為方形的書本形式前後用硬紙保護。(3)旋風裝,即把長卷折成經折裝,再用紙把首末頁相連,可以循環翻閱不致失散。
印本紙書是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而出現的一種全新質態的書籍形式。雕版印刷術對於書籍形態的更新說來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它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書籍的發行量,更主要地是極大提高了書籍形態的質量,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繁榮。印本紙書形態始於唐代中後期,中經宋代的普及與完善,至明清時終於達到了我國古代書籍形態的最高水準。
⑥ 中國古代文獻載體發展
商周時期人們將甲骨文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龜甲和獸骨可以說是最早的文獻載體,與此同時人們還將文字刻寫在青銅器上,這種文字被成為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則開始使用竹簡和絲帛,並使用毛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紙,中國的文字進入了紙的時代,在古代著名的紙有宣紙等
縑帛一種光潔細薄的絲絹,古代把重要文件書寫在光潔而細薄的絲絹上,形成了縑帛檔案。秦漢時期,紡織工業開始發展,生產出了細薄的絲絹,由於絲絹有質地柔軟輕便、書寫方便、傳遞輕,又可隨意折疊、卷軸,易於保管、便於閱讀等特點,補救了簡冊檔案笨重量多,不便、傳運、閱讀、保存的不足,所以在秦漢時期,宮廷文書、官方文書便開始使用絲絹代替木竹,便產生季縑帛檔案。我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也藏一些明清時代的縑帛檔案。古代縑帛檔案、書畫,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軸,閱後沿木軸捲起來保存,後以檔案、圖書、字畫的保管計算單位,仍沿襲古時叫法稱為「卷」。
⑦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是《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7)最早文獻載體擴展閱讀:
相傳《尚書》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西漢學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尚書》百篇之說乃後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焚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⑧ 文獻 一詞的最早出處
在我國,「文獻」一詞的涵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變化。
在古代→「文獻」一詞內最早見於《論語·八容佾》中: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於是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zheng)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八佾:古代天子專用的舞樂。佾:舞列。)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註:「文,典籍也;獻,賢也。」孔子所說的「禮」包括有關古代典章制度的一切知識,他認為記載、掌握這種知識的是書籍和有學問的人,即「文」和「獻」。這種解釋一直被後人沿用。 第一部以「文獻」命名的專著是宋末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現代→ 198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文獻著錄總則》規定:「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這是現在關於文獻的標準定義。 文獻不僅是記錄和保存文化知識的載體,也是傳播知識信息的媒介。人們要認識客觀世界,研究者要獲取知識或公布自己的新成果,都要利用文獻作媒介,因此,文獻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⑨ 我國先秦時期,文獻的載體主要是什麼 急用 謝謝!
竹簡、獸來皮、絹綢。主要是竹簡源,那時候的汗牛充棟、學富五車就是說的竹簡,製作麻煩還佔地方。獸皮主要是硝制麻煩,成本更高。絹綢成本那就更嚇人了。中國文字載體只要看當時流行什麼字體就知道了,先秦的篆體是要在竹簡刻的,楷書是毛筆在紙上書寫,宋體是活字印刷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