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文獻
『壹』 什麼是碑拓
指在印刷術沒有誕生之前,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頭上記下來的,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然後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形。烏黑墨色有光澤的謂「烏金拓」,墨色淡而勻凈的謂「蟬翼拓」,用硃色打拓的叫「朱拓」,均稱為拓本。
『貳』 歷史上著名的碑拓有哪些
歷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經」,現在還有一些殘塊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叄』 什麼叫拓碑文
把碑上蒙上薄薄的宣紙,再用平面布疙瘩沾上炭黑或墨粉,往碑面上撲,刻字的地方,是凹進去的,就不會撲上墨粉了,無字的部位就成了黑色,一張黑白分明的石碑拓片就形成了。
『肆』 碑文是怎麼拓的
用很薄的紙覆蓋然後用布包上墨,在碑文上拍就行了。
碑文刻在豎石上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專為刻碑而作,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
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題碑銘等字,直書文章題目了。有些文章雖刻在碑上,但不是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4)碑拓文獻擴展閱讀:
我國制碑的俗習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碑的出現,當時的碑,如宮館中的測影碑,宗廟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後來有人刻上相應的文字,就逐漸形成各種碑文。
碑和碑文的種類我國從漢朝以後,刻碑的風氣逐漸普及,幾乎處處可碑,事事可碑。
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宮室之碑,橋道之碑,壇井之碑,家廟之碑,風土之碑,災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觀之碑,托物之碑等。
前人實行,後人效法,中國的名勝古跡,竟形成獨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圍極廣的實用文體。
『伍』 碑拓什麼價值
碑拓作為一個傳統古老的收藏品種,近幾年在國內藝術品市場日漸火爆的情況下卻整體表現較為冷淡,無論成交還是參與的人數都不甚理想,在眾多收藏品種中頗 有被邊緣化的感覺。據雅昌藝術網不完全統計,近年國內上拍碑帖3106件,已成交1729件,總成交金額8471萬元,成交率57%。在這個統計中,應該 說大部分還是靠手稿、信札的成交在支撐,碑拓的成交比重所佔不大。在雅昌公布的2006年迄今為止「古籍善本碑帖排行榜」中,成交最高的碑拓——今年嘉德 春拍《龍門造像20種拓本》(成交額11萬元)才居第76位,可見碑拓行情之慘淡。 碑拓行情始終熱不起來,原因眾多。 首先,除了極個別宋拓名品外,絕大多數碑拓為清拓本,且孤本、珍本、善本罕見,價格較低,成交不活躍,流拍現象較為普遍。雖然2003年上海博 物館斥450萬美元巨資從海外藏家安思遠處購得《宋淳化閣帖》,但畢竟那是難得一見的宋拓(盡管後來引發爭議)。2005年12月翰海秋拍也曾拍出一件 《宋淳化閣帖第6卷》,估價75萬元-90萬元,最後以396萬高價成交。相對於二者而言,目前市場中的碑拓絕大多數均在萬元以下,能超過10萬元以上的 鳳毛麟角。在嘉德、翰海等大公司尚能拍出一些高價,如今年嘉德春拍《顏魯公爭坐位帖》6600元,《乙瑛碑》13200元,《爨寶子碑》16500元, 《朝侯小子殘碑》7700元,《李思訓碑》4400元。在許多中、小公司僅能拍出兩三千元,更不乏不少無底價。當前國內碑拓行情之現狀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相對於書畫、油畫等熱門品種而言,介入碑拓的藏家與投資人少得可憐。嘉德和保利的油畫拍賣專場一次就能超億元,比國內這些年的碑拓成交總 額還高,為什麼?因為參與的藏家多,特別是大量的新投資者都加入進來了,而碑拓則難以吸引藏家的熱情。究其原因,主要是獲利空間小,難以變現,大資金無法 進入。油畫近一兩年走勢強勁,不少投資者介入後獲利效應突顯,引起連鎖反應。國畫也一樣,選擇對路獲利20%-30%不難。碑拓則無法形成短期盈利效應, 幾十萬的投入要依靠多件才能完成,而且套現不易,種種原因難以吸引大資金的加盟,缺少場外新資金的湧入,碑拓的真正轉暖走強就遙不可期,僅靠一兩件天價拍 品是根本無法扭轉整體行情的走勢的。 碑拓收藏需要較深的傳統文化底蘊,需要一種發自心底的熱愛,而不是僅僅把它視為一種投資手段,所以目前的收藏者以書畫家、研究者和愛好者居多。 回顧歷史也是如此,熱衷於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書畫家和痴迷於此的愛好者。清康乾時金石學盛興,金農、黃小松、阮元、桂馥等藏家都是書畫高手。朱家 ■之父朱文鈞先生為近代著名的金石大家、碑帖收藏大家,一生酷愛金石,收藏極富,建國初將所藏700餘件漢唐碑拓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有重金購得的北宋 初拓未剜本《九成宮醴泉銘》,為今見最早的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漢《魯峻碑》、初拓漢《張遷碑》「務」字不損本、北宋《雲麾碑》和《集王聖教序》、明拓《石 鼓文》等。近代大文豪魯迅也好藏碑拓,據查其遺留的碑拓多達6000多件,在數量上真堪稱碑拓收藏一大家了。將碑拓作為一種高雅的人生雅好,恐怕比純粹投 資更適宜一些,我認為這種好的傳統有必要加以保留。 碑拓市場行情難以真正熱起來,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其中缺少有價值的初拓、孤本、珍本、善本也是一大原因。畢竟它不同於油畫、國畫,數量眾多可供選擇,如今不僅宋拓難見真容,連明拓與上佳的清拓也十分少見了。
『陸』 如何識別古碑拓片的年份
通過年號、著名人物的名字、特殊的官名、對某事的特殊稱呼以及對皇帝名字的避諱來綜合確定
如果沒有任何上述信息的話就比較麻煩了,字體並不能很確切地判斷年代,最多大致判斷一下,例如楷書肯定不會是秦漢時期的
『柒』 怎樣拓下石碑上的字
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像,然後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碑拓的方法有:烏金拓、蟬翼拓、朱拓。烏黑墨色有光澤的謂"烏金拓",墨色淡而勻凈的謂"蟬翼拓"(或作蟬衣),用硃色打拓的叫"朱拓"。如今一般習慣均稱為拓本。
對著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就是用事先浸濕了的堅韌薄紙鋪在石碑上面,然後用絲棉包紮成拳頭大小的軟槌在紙上輕輕拍打,使紙透入石碑上刻字處凹下的地方。待紙干後,再用軟槌在紙上拍上墨汁。然後揭下來,就成了黑地白字的拓本。這是一種從陰文正字取得正文字的復制方法,與以後的雕版印刷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
在公元前7世紀,我國就有了石刻文字。為了免去從石刻上抄寫的勞動,至公元4世紀左右,就發明了以濕紙緊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的方法,叫做"拓石"。
碑拓(讀音:bēi tà):是南朝時出現的一種印刷技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印刷術沒有誕生之前,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頭上記下來的。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緊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然後將紙揭下,紙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形。碑拓有「烏金拓」、「蟬翼拓」、「朱拓」等多種形式。碑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現為雕版印刷術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碑拓承載著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對於研究歷史文獻、文物、書畫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佐證。
參考鏈接:碑拓_網路
http://ke..com/view/1351202.htm
『捌』 碑拓的起源傳承
在印刷術沒有誕生之前,古代遺存下來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頭上記下來的。據記載,大約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人想出來把文字刻在石頭上了。戰國初年的古書《墨子》中講怎樣保存文字記錄的時候,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金」指的是青銅器,「石」指的就是石頭。唐朝貞觀初,人們在陝西寶雞附近的陳倉發現了10個石鼓,上面的刻字記載著公元前8世紀時秦文公的事情。這是迄今為止,年代最久的「石頭記」了。石鼓較小,刻不了多少字,看起來也比較麻煩,後來人們就把字刻到大石碑上去了。
東漢末年,雖然已經發明了紙,但印刷術還沒發明。為了避免手抄書錯誤頻發,漢靈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漢靈帝建議:把一些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作為校正經書文字的標准本。靈帝同意後,蔡邕親自書寫,刻好後的石碑一塊塊立在首都洛陽的太學門外。這些石碑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經」,如今還有一些殘塊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用紙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以載籍為據始於梁、隋,若以實物為據則始於唐初,經宋元明清歷代之發展,迄今已1400餘年。拓本作為碑刻傳承的載體,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承載了古代燦爛的書法藝術,且為歷代學人所取法,備受世人的重視;歷代石刻所使用的各種書體,反映著一脈相承的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本身就是一部直觀的中國文字發展史;秦漢刻石、隋唐碑刻、宋元明清法帖一經刊刻,對考訂史實,研究文字源流與藝術價值、了解古代風土人情、文章詩翰等都是十分珍貴的原始資料。
黃伯思《跋劉寬碑》一文中說: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陰文,裝為三帙。此時出現了椎拓這個詞語。椎者,用木椎打紙入碑字;拓者,是用氈包在紙上擦墨。椎與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為了拓,拓本這個名詞便由此而成立。
『玖』 碑拓有什麼意義
銘刻歷史 傳承文化 古法拓碑
拓片是我國壹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壹種技能。關於這門手藝,知道的人寥寥無幾。
拓片學堂的實踐活動,是將特製的宣紙貼在石碑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生肖的大篆體文字。是從原物直接列印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是壹種古老地、真實記錄文化的好辦法。
為傳承中華文明,讓更多的人體驗到拓碑這個傳統古老的技藝,我們特備數十通碑石,有碑拓專業人士的指導,使大家了解、學習和感受拓碑其中的樂趣。
『拾』 何為碑拓中的蟬翼拓 烏金拓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於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後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