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飛虱文獻
『壹』 白背飛虱的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創造不利於白背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 生物防治:白背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對白背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製作用。保護利用好天敵,對控制白背飛虱的發生為害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3) 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飛虱發生情況,採取重點防治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的防治對策,如果成蟲遷入量特別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區,採取防治遷入峰成蟲和主害代低齡若蟲高峰期相結合的對策。
『貳』 稻飛虱的介紹
稻飛虱,昆蟲綱半翅目(Homoptera)飛虱科(Delphacidae)害蟲。俗名火蠓蟲。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等作物。常見種類有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飛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叄』 有白背飛虱,用山東海利爾的噻蟲。吡蚜酮可以嗎
可以,效果不錯。白粉虱
又稱小蛾子了危害多種作物,主要危害果樹,蔬菜,溫室。與白粉虱同類的還有煙粉虱,灰飛虱,稻飛虱,等。
防治可用苦森鹼,噻蟲嗪,烯啶蟲胺,啶蟲脒,蚜虱凈,吡蟲啉,阿維菌素,等交替使用防治。間隔5-7天重噴一到兩次。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用
『肆』 白背飛虱的簡介
[中文名] 白背飛虱
[學名]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目 ]同翅目
[ 科 ]飛虱科
[寄主]水稻麥類玉米高粱
『伍』 白背飛虱若蟲和褐飛虱若蟲的區別
稻田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差異
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均屬同翅目飛虱科,
均為遷飛性害蟲。
在稻田中常混合發生,
我國對兩種飛虱的監測調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選擇的葯劑種類、施葯技術大
致相當,習慣上統稱為稻飛虱。然而,褐飛虱與白背飛虱是兩種不同種的昆蟲。兩
者在為害特點、發生規律、生物學特性以及抗性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正
確分清兩種生物的差異性,對防治葯劑的適當選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在為害特點上的差別:
白背飛虱,學名
Sogota furcifera Horvath
。以成蟲和若蟲群棲稻株葉鞘
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葉葉尖褪綠變黃,嚴重時全株枯死,穗期受害還可造成
抽穗困難,枯孕穗或穗變褐色;秕谷多等為害狀。
褐飛虱,學名
Brown rice planthopper
。以成蟲和若蟲群集稻株莖基部
刺吸汁液,並產卵於葉鞘組織中,致葉鞘受損出現黃褐色傷痕。輕者,水稻下
部葉片枯黃,影響千粒重;重者,生長受阻,葉黃株矮,莖上褐色卵條痕累累,
甚至死苗,毀稈倒狀,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損失很大。
白背飛虱相對褐飛虱來說為害位臵相對較高。
即白背飛虱喜歡在葉鞘下部
為害,而褐飛虱在稻株莖基部為害。
二、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在發生規律上的差別:
白背飛虱初次蟲源由南方熱帶稻區隨氣流逐代逐區遷入,
其遷入時間一般
早於褐飛虱,
一年發生
4
~
1l
代不等。
成蟲具趨光性,
趨嫩性,
生長嫩綠稻田,
易誘成蟲產卵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乾旱的年份,易導致大發生。在水稻
各個生育期,成、若蟲均能取食,但以分櫱盛期、孕穗、抽穗期最為適宜,此
時增殖快,受害重。
褐飛虱在我國廣大稻區的初次蟲源均隨春夏、暖濕氣流,由南到北逐代逐
區遷入。長翅型成蟲具
趨光性
,悶熱夜晚撲燈更多;成、若蟲一般棲息於陰濕
的稻叢下部;成蟲喜產卵在抽穗揚花期的水稻上,產卵期長,有明顯的世代重
疊現象。
白背飛虱相對褐飛虱來說發生時間要早。白背飛虱在分櫱盛期、孕穗、抽
穗期發生較嚴重,而褐飛虱在抽穗揚花期發生較嚴重。
三、
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在適宜溫度上的差別:
白背稻虱相對褐飛虱的溫度適宜范圍較大,
在
30
℃高溫或
15
℃低溫下都能
正常生長發育,但對濕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濕度
80
—
90
%為適宜。褐飛虱喜
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在
相對濕度
80
%以上,
氣溫
20
—
30
℃時,生長發育良
好,尤其以
26
—
28
℃最為適宜。
溫度
過高、過低及濕度過低,不利於生長發
育,尤以高溫乾旱影響更大,故夏秋多雨,盛
夏
不熱,晚
秋
暖和,則有利於褐
飛虱的發生為害。
四、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在越冬區域上的差別:
白背飛虱耐寒力較褐飛虱強,越冬地區范圍稍廣。海南島南部和雲南最南
部地區為終年繁殖區。褐飛虱終年繁殖區:北緯
19
℃以南的
海南
省南部。少
量越冬區:北緯
19-25
℃之間,又以北緯
12
℃左右以南為常年穩定越冬區。
五、白背飛虱與褐飛虱在抗性發展上的差別:
抗葯性方面褐飛虱明顯高於白背飛虱,
白背飛虱目前在我國尚未發現有明
顯的抗葯性。
褐飛虱在我國相對抗葯性較高,
特別是對吡蟲啉類葯劑較為敏感
『陸』 雜交水稻白背飛虱的生物防治方法
生防的話,具體措施可以有:保護天敵、釋放寄生蜂、養鴨治蟲等.防治策略是控壓大發生前一代及大發生當代。其實使用撲虱靈也可以說是涉及到了生防的范疇,因為它是一種生長調節劑類的葯劑,能有效地將生防與化防結合起來。。。此外本人現在正在實習階段,養的就是白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柒』 水稻白背飛虱用什麼葯
稻飛虱危害,用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藜蘆鹼,功夫,烯啶蟲胺噴霧防治。嚴重的可以不同成分的復配防治,間隔2天連續防治幾次,噴透噴勻,交替使用,一種葯一季最多使用2-3次
後期嚴重時可用,80%敵敵畏一畝地1斤-2斤培土撒施有較好的防效
『捌』 白背飛虱的形態特徵
長翅型體長3.8-4.6毫米;短翅型體長2.7-3.5毫米。雄蟲大部分黑褐色,雌蟲大部分灰黃褐色。頭頂除端部兩側脊間、前胸背板和中胸背板中域黃白色。前胸背板在復眼後方有1個暗褐色斑;中胸背板側區黑褐色,雌蟲的略淺。頭頂端部兩側脊間和面部雄蟲為黑褐色,雌蟲為灰褐色。胸部腹面及腹部雄蟲為黑褐色,雌蟲為黃褐色,僅腹背有黑褐色斑。前翅淡黃褐色,透明,有的翅端近背緣具暗褐色暈,翅斑黑褐色。短翅型體色如長翅型,雄蟲前翅伸達腹部末端或稍超過。頭頂長方形,中長為基寬的1.3倍;額長為最寬處寬的2.5倍,側緣直,向端部漸寬,以近端部1/3處為最寬。觸角圓筒形,第一節長大於寬,第二節約為第一節長的2倍。前胸背板寬於頭部,短於頭頂中長,側脊不伸達後緣。後足脛距薄,後緣具齒。卵長0.7毫米,新月形,前期乳白色,後期淡黃色。5齡若蟲體長2.9毫米,灰黑與乳白鑲嵌,胸背具不規則的暗褐色斑紋,邊緣界線清晰,腹背第三、四節各具1對乳白色「△」形大斑,第六節背板中部有1條淺色橫帶。體形近橄欖形,尖尾較尖。
『玖』 白背飛虱的發生規律
我國南方有冬秧或冬季再生稻和落粒自生苗能存活的地區才能越冬,各地每年遷入的初發蟲源比褐飛虱早,持續時間長,且峰次多。年發生世代因地而異,吉林每年發生2代,遼寧3代,江蘇、河南3-4代,湖南、四川6代,貴州6-8代,廣西6-9代。在25℃下完成一世代約26天。發生區分別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害分櫱至圓稈拔節期的早、中稻,在南嶺以南的晚稻區9月中、下旬受害亦重,常年為害較重韻稻區有西南、南嶺、閩北、漢水流域、淮河流域及以北稻區。
白背稻虱亦屬長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廣大稻區初次蟲源由南方熱帶稻區隨氣流逐代逐區遷入,其遷入時間一般早於褐飛虱,一年發生1~1l代不等。白背稻虱在稻株上的活動位置比褐飛虱和灰飛虱都高。成蟲具趨光性,趨嫩性,生長嫩綠稻田,易誘成蟲產卵為害;卵多產於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組織中,也有產於葉片基部中脈內和莖稈中,有5—28粒,多為5~6粒。長翅雌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長翅型產卵量約多20%。若蟲一般都生活在稻叢下部,位置比褐飛虱高。3齡以前食量小,為害性不大,4~5齡若蟲食量大,為害重。白背稻虱的溫度適宜范圍較大,在30℃高溫或15℃低溫下都能正常生長發育,而對濕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濕度80—90%為適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乾旱的年份,易導致大發生。在水稻各個生育期,成、若蟲均能取食,但以分櫱盛期、孕穗、抽穗期最為適宜,此時增殖快,受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