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輯軼
『壹』 王輝斌的介紹
王輝斌(1947—),字靖華,號竟陵居士,湖北天門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文獻學、輯軼學的研究與文學批評。著名學者,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當代中國將文學史研究打通關的第一人。現為中國孟浩然研究會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常務理事。已出版獨撰著作《商周逸詩輯考》等20餘種,在《民族文學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70餘篇。
『貳』 懇請各位提供些許關於考古和歷史的書籍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紅山玉器圖鑒
·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
·走進漢畫
·宜德彝器圖譜
·清代地方私帖圖錄-甲種本之二十
·戴志強錢幣學文集-甲種本之十七
·中國傳統漆器/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書系
·廣西考古文集(第二輯)--紀念廣西考古七十周年專集
·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三卷)
·中國考古學(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國叢書
·走進考古現場
·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元青白瓷鑒藏
·國寶
·中國尋寶地圖
·國寶沉浮錄
·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三編)上下
·考古探險·古代王朝的歷史蹤跡
·考古探險·絕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險·記錄神秘的歷史碎片
·考古探險·再現歷史的神秘輝煌
·考古探險·醫病史中的生死輪回
·再現昔日的文明:東方大港寧波考古研究
·鑒識古印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樣年華(中國古代傢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讓你價值連城(收藏家發跡的秘密)
·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陽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齋金文化
·音樂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簠齋金文題識
·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
·昭陵唐墓壁畫
·龍山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胡漢之間:「絲周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
·文物鑒定與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輯)
·西漢孤魂:馬王堆漢墓發掘之謎
·古玩談舊聞--文玩鑒賞叢書
·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
·東方考古(第1集)
·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
·翡翠首飾價值考成(上、下冊)
·中國陶瓷史
·中國文物年鑒.2005
·巴東羅坪
·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麟--中國民間人物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中國民間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論叢)
·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現象全紀錄--考古篇
·中國考古學通論(修訂本)
·最新田野報告:考古(《紐約時報》科學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國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彩圖版
·中國考古地圖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懸疑與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壇與祭司鳥神--中國古代祆教美術考古手記(紫禁書系)
·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考古學(走向與推進文明的歷程)
·古代玉器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天文考古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沙漠考古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古代銅鼓通論(中國考古文物通論)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叢書)
·考古學、生物學、地理學(環境網路系列)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考古學論文集(上,下)
·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雙色版]
·新石器時代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下冊)
·探索· 考古發現
·考古的歷史--彩色人文歷史
·世界著名考古發現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覽叢書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發現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上、下冊)
·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
·考古學:追尋人類遺失的過去(插圖本)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彩色未解之謎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艦--3000年海戰史的考古之旅
·吳城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吳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
·古代漆器(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宋元明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帛畫(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屈家嶺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紅山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馬王堆漢墓(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石窟(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服飾(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裴李崗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兵馬俑坑(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城市(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隋唐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璽印(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漢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曾侯乙墓(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農業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夏商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第一輯(8本套裝)
·古代岩畫(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滇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秦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20世紀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舊石器時代考古(二十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楚文化(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廣州南越王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中國重大考古發掘手記--秦兵馬俑
·(正背翻)中國 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語石 語石與同評-考古學專刊丙種第四號
·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叢書)
·揭陽考古(2003-2005)
·鄭州宋金壁畫墓(中國·鄭州考古)
·中國鄭州考古四鄭州大師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長陽地區考古發掘報告)(精)
·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精)--中國文庫
·中國考古學----走進歷史真實之道(中國文庫)
·中國化石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1901--2000(東北地區卷)
·2003年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原考古大發現3楚墓疑雲
·中原考古大發現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發現2殷墟之謎
·中原考古大發現4龍門佛光
·中國考古探秘-風雪定陵(插圖版)
·中國考古(英文)
·美術考古學導論(劉鳳君)
·中國考古學史 (插圖珍藏本)
·考古學讀本
·考古學讀本
·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岩遺址發掘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考古學讀本
·中國名硯攬勝
·考古探險·古代王朝的歷史蹤跡
·考古探險·絕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險·記錄神秘的歷史碎片
·考古探險·再現歷史的神秘輝煌
·考古探險·醫病史中的生死輪回
·金沙:21世紀中國考古新發現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國交通聯運圖印花稅票(附資料庫光碟)
·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考古學理論導論/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譯叢
·理論考古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學譯叢
·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華南考古(1)
·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二卷)
·吳城--1973~2002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名窯地圖
·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
·東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堤荊州馬山段考古發掘報告)
·西拉姆講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
·高句麗遺跡(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渤海遺跡(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魏晉南北朝考古(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敦煌吐魯番文獻(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石刻(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簡牘/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青銅王都(殷墟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
·2002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視野叢書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張宏彥著)
·閩寧村西夏墓地(精)/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
·閩侯曇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精)/福建文物考古報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與考古基礎知識(張昌倬主編)專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
·美術與考古(上下冊)--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13
·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
·臨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論叢·第13輯
·漢長安城武庫
·羊城考古發現與研究(1)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
·中國考古未解之謎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彩色未解之謎叢書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鑒賞
·石器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年卷)
·中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2000年卷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潛江龍灣:1987-2001年龍灣遺址發掘報告 上下
·文物學
·明清青花瓷畫鑒賞
·古玩指南:銅器
·古玩指南:玉器·鑲嵌
·馬王堆漢墓探秘
·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齊徐顯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紀的中國考古學)
·敦煌考古漫記
·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灣考古研究文集
·廈門考古與文物(第二輯)--廈門文化叢書
·真如集:浙江考古學會學術論文集
·揭陽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談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堤荊州馬山段考古
·新世紀的中國考古學--王仲殊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圖--精緻生活叢書
·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提馬山段考古發掘報告
·神木新華
·清代御窯瓷器
·旅遊文物鑒賞
·銖積寸累: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
·清三代青花蓋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書)
·鈞台窯發現與探索
·中國考古學(英文版 全四冊)
·來自地下的聲音:中國歷史考古大發現
·沙漠考古
·華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硯田
·故宮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古所獲漢文文獻(非佛經部分)共二冊
·陶白捐贈文物選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
·文博叢談
·捐獻銘記
·漢英文物考古詞彙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國陶瓷簡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陽考古(2003-2005)
·河南舊石器考古與第四紀研究論文集
·文物精華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
·考古大懸疑
·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 全三冊)
·美洲考古大發現:被征服者扼殺的文明
·中國歷史考古大發現:來自地下的聲音
·西亞北非考古大發現:打開歷史之門
·古希臘羅馬考古大發現:歐洲文明之源
·中國史前考古大發現:文明的曙光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
·絲綢之路石窟壁畫彩塑保護
·安陽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懸疑(發現·探索叢書(經典版))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獻精品譯庫
·長清西漢濟北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宋元明考古(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兩周考古(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古代帛書(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燦爛佛宮(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嶺文化(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大汶口文化(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馬王堆漢墓(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美術與考古(上下)(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
·晚清民國瓷器
·西域考古圖記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華
·曇石山文化研究
·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夏商周歷史與考古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
·中國北方草原古代金銀器
·中日兩國考古學·古代史論文集
·古錢幣
·太原隋虞弘墓
·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
·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4輯
·邢台糧庫遺址
·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
·山東20世紀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硯談/把玩之旅叢書
·西亞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七卷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一)
·中國考古未解之迷:圖文版
·昆蟲羊甫頭墓地
·觸摸塵封的歷史
·官窯內造款作品集/古玩與收藏叢書
·洛陽王灣--田野考古發掘報告
·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選:書體分類及臨摹指要
·收藏雜學
·考古中國4D
·考古中國3D
·考古中國2D
·考古中國1D
·齊文化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巴蜀考古論集
·大家小書·野人獻曝
·中國考古學: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銅器/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四川歷史考古文集
·中國古玉鑒藏
·考古學論文集(外一種)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上.下
·龍泉青瓷賞析
·中國考古學要論
·淘寶上海
·錦灰三堆
·舊都文物略
·古陶珍寶: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十卷 考古論集
·2003成都考古發現
·東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發現(2002)
·中國史前考古研究論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第八卷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四卷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語石;語石異同評(考古學專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類的十大考古發現
·潛山薛家崗
·中國化石古人類和就石器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1901-2000)·東北地區卷
·探索·考古發現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冊)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現七十周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彩文庫:古硯
·大彩文庫:漆器
·大彩文庫:清代玉器
·大彩文庫:古茶器
·耶穌最後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實歷史
·天下第一劍:兗州鎮水劍縱橫談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
『叄』 關於宮崎駿的參考文獻
文獻是什麼
本參考文獻的索引只是對宮崎駿的相關書籍和文獻的搜集和篩選,並不做評論和評價。其中,豆瓣讀書中,按照關鍵詞進行搜索,有宮崎駿相關書籍222本。另外,文獻部分的來源主要是中國知網的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截止到編輯發稿時,將「宮崎駿」按主題進行搜索,有學位論文73篇(其中,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70篇),學術論文640篇,報紙100篇,會議8篇;按篇名搜索,有學位論文30篇(其中,博士論文0篇、碩士論文30篇),學術論文344篇,報紙18篇,會議3篇;按關鍵詞搜索, 有學位論文128篇(其中,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126篇),學術論文180篇,報紙104篇,會議7篇。
一、宮崎駿創作談
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0[M].黃穎凡譯.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06.
宮崎駿.折返點1997-2008[M].黃穎凡譯.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0.
宮崎駿.思索與回憶——日本動畫片和我的出發點[J].支菲娜編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
宮崎駿.創作夢想和飛翔的老人[M].緋雨宵譯.東方音像電子出版社,2005.
宮崎駿.對現實的發言[N].陳曉譯.南方周末,2001,11,29.
二、宮崎駿研究
楊曉林.動畫大師宮崎駿[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鄭壽康.對抗迪斯尼的宮崎駿[J].新閱讀,2004,5.
秦剛主編.感受宮崎駿[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游佩雲.大家來談宮崎駿[M].台灣:玉山社,2011,2.
青井凡.宮崎駿的暗號[M].雲南美術出版社,2006.
Pinko.宮崎駿的迷路森林[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三、宮崎駿作品研究
田瑞平.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5.
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5.
沈黎暉/尹麗川.宮崎駿的感官世界[M].作家出版社,2004.
游智皓.宮崎駿奇幻世界初旅[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3.
聶欣如.宮崎駿動畫電影的迪斯尼情緒[R].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2002,11.
符抒.科學之翼與文明之殤——宮崎駿動畫影片的一種解讀[J].四川戲劇,2011,5.
秦剛.試論宮崎駿90年代的動畫電影製作[J].當代電影,2001,5.
米斯茹.宮崎駿動畫電影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4.
詹璐.試論宮崎駿動畫中的禪意[D].華東師范大學,2009,4.
潘曉春.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審美文化與人文內涵[D],上海大學,2008,4.
游佩雲.宮崎駿動畫的「文法」:在動靜收放之間[M].台灣:玉山社,2009.
李璐.宮崎駿動畫電影敘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6.
陳婷.宮崎駿動畫角色個性與造型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2,5.
楊曉林.宮崎駿動畫角色研究之模式化的反角[J].電影文學,2010,19.
孟佳文.動畫的七種行為范疇分析——以宮崎駿動畫電影為例[J].影視與傳媒,2011,6.
林昊蘇.宮崎駿動畫畫面形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12.
閆喜英.宮崎駿動漫電影視聽語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3.
李莉.宮崎駿動畫作品的視聽語言對表現其民族性的研究[D].陝西科技大學,2008,5.
朱菁.解讀宮崎駿商業動畫電影——文本特徵和受眾解讀[D].南京大學,2012,5.
劉一瑾.文本受眾和作者: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研究[D].陝西師范大學,2011,5.
陳映婕/張虎生.動畫電影與民間信仰——《龍貓》《幽靈公主》中的森林意象[J].當代電影,2011,5.
[日]栗原裕一郎.「宮崎駿論」解析覽要——《千與千尋》是風俗產業影片嗎?[J].洪旗譯.世界電影,2009,6.
吳娜.勞動與愛的寓言——日本動畫的巔峰之作《千與千尋》分析[J].當代電影,2009,6.
楊曉林.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宮崎駿之童心復萌[J].電影文學,2010,6.
舒剛波.尋求人類的本源——論宮崎駿的《懸崖上的金魚姬》[J].當代電影,2009,3.
四、日本電影、動漫電影研究中與宮崎駿相關的研究
王眾一.未來之夢、懷舊之夢、幻滅之夢——從幾部電影看21世紀日本社會意識的變化[J].電影藝術,2006,7.
山口康男.日本動畫全史[M].於素秋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
支菲娜.虛幻的影像與邊緣載體的中心化——日本動畫的傳承與開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
陳奇佳.日本動漫藝術概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Patrick Draz.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M].李建與譯大塊文化出版社,2005,5.
陳仲偉.動畫講堂:日本動畫的詮釋、歷史與製作[M].杜威文化出版社,2010,8.
支菲娜.產業巨輪的文化歷程:日本動畫產業現狀分析[J].視聽界,2006,2.
丁超、支菲娜.內容產業視野中的日本電影產業發展[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1.
卜彥芳/陳元元.以動養動:日本動漫企業運營模式探析——以蟲製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為例[J].現代傳播,2010,9.
侯迎忠.吉卜力工作室的運營模式及其給中國動畫產業的啟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薛燕平.世界動畫電影大師[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傻呼嚕同盟.日本動畫五天王——你所不知道的五大導演出道背景、創作心境及軼聞趣事[M].台灣:大塊文化出版社,2006,1.
[日]津堅信之.日本動畫的力量——手冢治蟲與宮崎駿的歷史縱貫線[M].秦剛/趙俊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
楊曉林.世界影院動畫精品解讀[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周英.怪談——日本動漫中的傳統妖怪[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7.
楊曉林.美國動畫之「日式變奏」——宮崎駿動畫與好萊塢動畫的異同[J].電影文學,2009,20.
李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7,3.
王佳.動畫形象與品牌塑造之關系研究——以迪斯尼、宮崎駿、奧斯洛為例[D].山東大學,2010,4.
楊曉林.對比宮崎駿:《阿凡達》是平庸的好萊塢三維雜耍[J].電影文學,2010,11.
『肆』 求中文簡單mp3剪輯軼件有淡入淡出,主要是要淡入淡出效果。謝謝!
用cubase5去做吧,只是這功能非常強大,雖然對淡出淡入這功能非常簡單,你一下子可能也摸不透。如果要製作,可以把音樂發上來,三秒鍾就可以搞定,淡入淡出的時長也可以隨意調整。另外也有一種辦法,就是用「體育比賽音響專業版」這個播放器,播放時可以設置淡入淡出。
『伍』 卷軼浩繁什麼意思
卷帙:書籍或書籍的篇章。形容書籍很多或一部書的部頭很大。 在此我得更正你所給出的成語的一個錯別字"軼"改為「帙」。
『陸』 朱棣的《永樂大典》,為什麼能夠成為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大型類書,初名《文獻大成》。明成祖時由解縉、王景、姚廣孝、鄒輯等人纂修。
『柒』 禁讀對文獻有什麼影響
兩漢魏晉南北朝儒林碑傳集》
楊世文選輯,楊玲校點,舒大剛審稿
《兩漢魏晉南北朝儒林碑傳集》四卷,楊世文選輯,楊玲校點。
孔子創立的儒學,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表現為經學。漢初尊黃老,儒學主要通過民間流傳。文、景二帝始留意學術,開獻書之路,山岩屋壁之書漸出。又為儒經設立博士。如張生、晁錯為《書》博士,轅固生、韓嬰為《詩》博士,胡毋生、董仲舒為《春秋》博士。此時儒學的地位雖不及黃老,但逐漸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開始走向廟堂。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立「五經博士」。由於利祿之途大開,儒學風氣轉盛,出現了「經學昌明」與「經學極盛」時代。兩漢經學傳授,重視師法和家法。考《史記》、《漢書》、《後漢書》所載,師法的授受源流,厘然區分,不相雜廁,猶干之生枝,枝之生葉,十分繁茂。「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皮錫瑞《經學歷史》)。
漢代經學亦講「通經致用」。經學既是實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又要為國家大政、禮儀制度提供理論依據。《尚書》、《春秋》可以折獄,《詩》可以諷諫,《禹貢》可以治河,《易》和《洪範》可以推災異。經學頗受到最高統治者的重視。皇帝往往聚集經學之士,討論五經疑義,西漢宣帝甘露三年石渠閣會議和東漢章帝建初四年的白虎觀會議即其最著者。
兩漢經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古文的區分,首先表現在文本上,其次對經義的解說也各有區別。西漢立於學官的十四博士經學都屬於今文經學。自從漢惠帝「除挾書之禁」後,郡國民間不斷有古文寫本的經典、文獻被發現。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所得書、魯共王壞孔子宅所得書,多古文先秦舊書。此外,秘閣中還收藏有《左氏春秋》等古文經傳,《費氏易》、《毛詩》也一直流傳於民間。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原本各守家法,各自流傳,相安無事。到漢哀帝時,劉歆要求將《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都立於學官,遭到今文學家的強烈反對,於是今、古文經學之爭遂起。雖然古文經學終兩漢之世都沒有成為官學,但東漢前期學界大儒如桓譚、班固、鄭興、杜林、陳元、賈逵等人都是古文學家。習古文者多受重用,古文經學實際上已享有與今文經學同等的政治待遇。東漢後期,涌現了馬融、許慎、服虔、鄭玄等古文經學大師。鄭玄打破今、古文壁壘,熔今、古文經學為一爐。他遍注群經,集兩漢經學之大成。至此,兩漢經學進入全盛時期。
到三國時,經學已成強弩之末。面對老莊、釋氏等文化的挑戰,儒學也向多樣化方向發展。魏晉南北朝政治分裂,干戈頻興,篡亂相乘。但是,動亂之政治環境並沒有阻斷學術文化之發展,「學術尚有傳統,人物尚有規儀,在文化大體繫上,亦多創辟」(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系》)。這一時期儒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學上。《易》王弼注,《論語》何晏集解,《左傳》杜預集解,《穀梁》范寧集解,《爾雅》郭璞注,《尚書》孔安國傳(偽托),皆出於魏晉時期。當時還創造了一種義疏體裁,惜多佚失,只存皇侃《論語義疏》尚可見其大略。唐孔穎達等編《五經正義》,疏之部分,十之八九亦取自南北朝。此期學者對儒家經學之貢獻,不可小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的發展有幾個特徵,一是儒玄兼該,文史並重。二是儒家學者,多通佛老。三是學術傳承,多以家學。四是南北學風,略有差異。
漢至南北朝儒人傳記,主要有歷朝「正史」及各類「先儒傳」和「先賢傳」記載,但碑傳則是他們最原始、最詳盡的記錄。碑誌濫觴於先秦,形成於兩漢。東漢崔瑗、蔡邕等都是碑誌名家。三國兩晉時禁止立碑,於是墓碑由大縮小,以便埋入墓壙。也有因擔心墓碑日久損毀,而另於墓中置石記以志久遠者。南北朝時墓誌始從碑的一類獨立出來,有了「墓誌」之稱。北朝墓誌比較發達,其中又以北魏為代表,北魏墓誌數量眾多,形制規范(大多呈正方形),志文書體亦開隋唐楷書之先河,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魏碑體」。南朝墓誌則較北朝為少。南朝人甚至認為「石志不出禮典」(王儉語),而語多簡略。總的來說,兩漢魏晉南北朝留傳下來的碑傳不多,吉光片羽,實屬瑰寶。茲遍查文獻,以及文物,輯錄其有儒學事跡者五十餘篇,涉及近五十人,總為一集,以備篇簡焉。
《隋唐五代儒林碑傳集》
舒大剛選輯,楊玲校點,郭齊、李文澤審稿
《隋唐五代儒林碑傳集》六十卷,舒大剛選輯,楊玲校點。
隋代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學術也逐漸趨於統一。隋初統治者比較注意儒學,隋文帝楊堅實施籠絡儒士的政策,一度出現了儒學興盛的局面:「齊、魯、趙、魏後,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儒雅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但文帝暮年,精力稍竭,「不悅儒術,專尚刑名」,到仁壽年間,下令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改弦更張,復開庠序,史稱「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初」。當時舊儒多已凋亡,「二劉(劉焯、劉炫)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後生鑽仰,莫之能測。所制諸經義疏,搢紳咸師宗之」。但煬帝晚年荒淫成性,窮兵黷武,「方領矩步之徒,亦多轉死溝壑。凡有經籍,自此皆湮沒於煨塵矣」(《隋書·儒林傳序》),隋末儒學「不絕如線」。
唐代號為「盛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學術等方面都創造了許多輝煌,也是中國儒學的鼎盛時期。唐朝在思想文化和學術方面實行兼容並包的政策,儒、釋、道三教並立。在三教之中,儒學與封建政治的關系最為密切。史稱唐太宗性好儒術,曾說:「朕所好者惟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資治通鑒》卷一九二,貞觀二年)。他後來下詔將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堂。唐朝以科舉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為了統一思想,為科舉考試確定一個權威的版本和經義,便成了唐初統治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據《舊唐書·儒林傳》載:「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訂《五經》,頒於天下,命學者習焉。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唐朝統一經學的目的有二,一要解決「文字多訛繆」,二是解決「儒學多門,章句繁雜」的問題,對漢魏以來的經學作了總結。經學的統一也帶來一些消極後果,《五經正義》成為欽定的教材和科舉考試的標准,必然導致思想僵化,學術停滯。相反,佛教、道教經過數百年的改造、發展,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統的以心性為特徵的理論,對儒學構成了學術和信仰的挑戰。因此中唐以來,出現了一股儒學革新運動。以韓愈、李翱為代表的儒學革新派,他們脫卻漢注唐疏之窠臼,直接孔孟之統緒,創立儒學的「道統」說,以與佛、道相抗衡。唐代中期的文化變革和由此帶來的儒家經學研究方法上的巨大變化,成為「宋學」的先聲。
五代十國時期,雖然篡亂相乘,干戈迭興,但儒學並未中絕。後唐、後周君主皆知褒崇先聖。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讀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顧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秩刻印板,廣頒天下。周廣順三年六月,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進印板九經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一百三十冊。這是中國雕版印刷之始。僻處西南的後蜀政權也刊刻石經。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不少經學方面的著作,如王昭素的《易論》、馮繼先的《尚書廣疏》、《尚書小疏》、《春秋名號歸一圖》、郭忠恕的《古文尚書釋文》、陳岳的《春秋折衷》等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隋唐五代時期涌現出不少儒學家,如隋代的劉焯、劉炫、王通,唐代的孔穎達、陸德明、顏師古、賈公彥、韓愈、李翱、柳宗元、皮日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或儒學進身,或儒理治世,或窮經稽古,或創新儒理,推動了儒學文化的發展。他們的碑傳有的留傳於後世,有的失傳於往古。茲博稽載籍,並搜集出土資料,纂為《隋唐五代儒林碑傳集》。收文五百八十餘篇,涉及傳主五百一十餘人。舉凡《全唐文》、《全唐文拾遺》、《全唐文補編》、《隋唐五代墓誌銘匯編》、《唐代墓誌銘正、續編》以及《全唐文新編》有關儒林人物的墓誌、行狀、傳記,皆匯於此矣。
《宋儒碑傳集》
《宋儒碑傳集》二百零八卷,楊世文選輯,李勇先校點。
宋朝在完成南北統一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現唐末五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幾易姓,兵革不息,蒼生塗地」的戰亂局面,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在官吏選任方面,宋朝吸取五代時期的教訓,排斥武人,重用儒臣。出於防止割據、澄清吏治兩方面的考慮,宋代確立了「儒臣知州事」的制度。由於「百年無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以長足發展。而重視文教,文化政策寬松包容,近百年之後,終於氣象一新。經史典籍的大量刊行、流布,使文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廣。科舉取士范圍的擴大,為讀書人提供了入仕做官的坦途。私人講學蔚然成風,各地紛紛辦書院、設學校,讀書習文成為社會風氣。由於學術環境相對寬松,思想比較自由,宋儒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敢於挑戰傳統,打破權威,創立新說。
宋學之變,始於真宗、仁宗之際。清儒全祖望曰:「有宋真、仁二宗之際,儒林之草昧也。當時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陽戚氏在宋,泰山孫氏在齊,安定胡氏在吳,相與講明正學,自拔於塵俗之中。亦會值賢者在朝,安陽韓忠獻公、高平範文正公、樂安歐陽文忠公,皆卓然有見於道之大概,左提右挈,於是學校遍於四方,師儒之道以立,而李挺之、邵古叟輩,其以經術和之,說者以為濂、洛之前茅也。」(《鮚崎亭集外編》卷一六《慶歷五先生書院記》)全祖望提到的這些人物,都是當時儒學復興運動中的重要角色。他們有的是政治改革的鼓吹者與推行者,有的以講學為主,倡導儒學革新,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作育人材。韓琦、范仲淹、歐陽修諸人相繼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他們一方面致力於改革時弊,整頓政治,將儒家經世致用思想付諸實踐;另一方面,他們本人也是當時名儒,他們的儒學觀點、經學取向對於當時學人無疑具有表率作用。
兩宋以儒立國,重文輕武,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都有許多建樹,使華夏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從儒學方面說,慶歷之際承接中唐以來的儒學革新運動的餘波,宋儒對佛、道文化既加以批判,又取其蘊玉,建立了不同於漢唐的新儒學。宋代新儒學有很多學派,有的偏重於事功,如荊公學派、金華學派、永嘉學派、永康學派;有的偏重於義理,如伊洛學派、考亭學派、象山學派。但重事功者並不排斥義理,重義理者也不排斥事功。宋儒通過對漢唐經學的批判與超越,對儒家經典進行重新詮釋,建立了一套以「天理」、「心性」論為核心的「道德性命之學」,稱之為「新儒學」,這是孔孟儒學在宋代的新發展。對於漢唐註疏章句之學,宋儒也進行了反思,認為傳注眾多造成經學分裂,使聖人之道晦而不明,漢唐註疏也不能窮儒經之旨。因此,在經學觀念、經學方法、經學內容等方面,宋儒都有許多創新。在經學方法上,宋儒另闢蹊徑,力圖超越漢唐,崇尚「簡易」,掃除漢唐傳注之學,棄傳求經,通過研究、玩味經典「本文」,直接探求「聖人本意」、經典「本義」,發掘經典中所蘊涵的儒學價值,而不注重對個別文句作訓詁學解釋。「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體現了宋儒主體意識的強化。在經學內容上,宋儒喜談義理,侈言心性,好為新說,對「五經」及傳注大膽懷疑,從過去重視「五經」轉而尊崇「四書」,將《孟子》一書由子升為經,又將《中庸》、《大學》從《禮記》中析出,與《論語》合為「四書」。他們從「四書」中發掘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建立起儒家的性理體系。
宋代文化普及程度非常高,讀經講學成為社會風氣,儒學極為興盛,涌現出大批儒學名家。他們或注經釋傳,或講學論道,或經世致用,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相期,力圖接續孔孟的道統之傳。宋代文獻中有大量宋代儒學人物的碑傳,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已作過初步收錄,是研究宋代儒學文化的資料。今在杜集之外,復廣輯散篇軼簡,共得八百四十餘位儒學人物之碑傳資料,都為一集。
《遼金儒林碑傳集》
楊世文選輯,李文澤校點,郭齊審稿
《遼金儒林碑傳集》十二卷,楊世文選輯,李文澤校點。
遼、金是公元九至十三世紀存在於中國北方的兩個民族政權。遼朝由契丹族建立,自公元九一六年立國至公元一二一八年西遼滅亡,前後存在了三百多年。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自公元一一一五年完顏阿骨打立國至公元一二三四年蒙古滅金,共存在了一百多年。
契丹統治者雖然信奉佛、道二教,但儒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並採用了多種政令措施來加速儒學的發展:遼朝統治實行雙軌制,以契丹法治契丹人,又以漢法治南人,對漢族地區採取中原的制度進行治理。契丹貴族嚮往儒學,尊崇孔子,深受漢族思想文化熏陶。遼景宗時實行科舉取士,採用中原典章制度。遼聖宗以後,儒學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許多儒家經典被譯成契丹文字為契丹貴族通悉儒家經典提供了物質條件。道宗時下詔「設學養士,頒布(五經)傳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員」(《遼史·道宗紀》),於是各地紛紛興建學校,立孔子廟。道宗還親自聽侍臣講經義,使儒學地位進一步得到尊崇。
女真人遷都燕京後,迅速接受了漢文化,將儒學視為進行統治的有效工具。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章宗都深通經史,擅長詩文,漢文化修養非常高。金初行科舉,即以「經義」取士,其後興學校、建孔廟、優待士人,更是力崇儒學的舉措。以女真字翻譯儒家經書,學校以《論語》和《孝經》為必讀課本。隨著金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的理學開始在金朝的統治區域內流行,像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朱熹等人的學說,在北方金朝的統治區域都有傳習之人。澤州李俊民得二程之傳,又得邵氏皇極之學,教授鄉曲。霸州杜時升在嵩洛山中講授程顥、程頤的理學。易州麻九疇傳授邵雍之學,研治《易經》和《春秋》。麻九疇的弟子在金末元初多為名儒。真定王若虛講授理學,對二程和朱熹之學,多有褒貶。磁州人趙秉文,號為金末的文宗,也研治理學,標榜繼承程朱。王若虛、趙秉文皆金朝後期名儒。王若虛著《五經辨惑》等十餘種,對漢、宋學者解經之謬,以及史書、古文字句疵病,多有批評。趙秉文著《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等書,並刪集《論語》、《孟子解》各一十卷,《資暇錄》一十五卷。對儒學經籍的闡發均有建樹。元好問為有金一代詩文大家,著述之富,罕有其匹。
遼代留傳下來的碑傳不多,本書所收,多為考古發現的資料。金人文集存世頗豐,如王寂《拙軒集》、王庭筠《黃華集》、趙秉文《滏水集》、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元好問《遺山集》、李俊民《庄靖集》等,在這些文集中都有許多儒學人物碑傳。本書即據上述資料采輯,並補充了考古方面的資料。凡得三十八名儒者之碑傳文字四十餘篇。
《元儒碑傳集》
舒大剛、張尚英選輯,李文澤校點,楊宗義審稿
《元儒碑傳集》一百五十六卷,舒大剛、張尚英選輯,李文澤校點。
元朝是由興起於漠北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如果從公元一二○六年興國算起,至公元一三六八年滅亡,共歷一百六十多年。
元朝依靠軍事力量征服了中原,但建立不久,統治者便不得不籠絡漢族以及漢化的契丹、女真士人,借鑒中國傳統的統治方法和意識形態,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像耶律楚材、元好問、郝經、姚樞等,都受到禮遇。蒙古貴族通過他們接觸了儒學,從而有助於蒙古族的漢化。但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時,儒家學說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盡管趙復、姚樞、劉因、許衡等人大力倡導程朱理學,忽必烈本人對儒學大師也尊禮有加,但儒學並未立即被官方認可。直至元仁宗延佑年間恢復科舉取士之法,以經義策問出題,程朱理學才終於上升到官方意識形態的地位。
元政府在中央立國子監,各路府州縣也普遍設立了學校。元朝的書院也很活躍。書院以講授儒家思想為中心,或以儒學講學相標榜。當時一些著名的理學家如吳澄、金履祥、許衡等都曾在這類書院中傳道授業。南方的理學家在宋亡之後不願出仕元朝,也大都退居書院,以講學授徒為尚。
隨著儒學在蒙古貴族中的傳播,儒學經典開始大量的被譯成蒙古文字,由朝廷頒布於天下,像《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大學衍義》等,當時都有蒙古文譯本。元蒙統治者對儒學的推崇,主要表現為對孔孟和宋明理學的崇奉。從當時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看,基本是從《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中設問,而標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詩經》用朱熹的注釋本,《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舉考試明文規定使用朱熹的注釋,實自元朝始。程朱理學上升為官方學術,理學的獨尊地位進一步確立。
元初儒者大多來自遼、金及南宋。如耶律楚材、元好問、趙復、馬端臨、許衡、劉因、吳澄。元末儒者又多入明,如朱升、宋濂、王禕等。可謂前承宋金,後啟有明。儒學在元朝得到發展,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儒學人物。許謙、胡一桂、保八、趙采、胡炳文、陳櫟、王申子、熊良輔、李簡、董真卿、趙汸、黃鎮成、劉瑾、陳友仁、陳澔、俞皋、程端學、鄭玉、齊履謙、虞集、袁桷、楊維楨等,都是這一時代的名儒。元人留下了不少文集,其中有大量儒學人物的碑傳,是研究元代儒學史的寶貴資料。
本書即從上述文集(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一些文集)搜集元儒碑傳,匯編成帙,凡錄五百七十餘人,厘為一百五十六卷。
《明儒碑傳集》
《明儒碑傳集》一百卷,楊世文選輯,刁忠民校點。
明代儒學,承宋元之緒,以程朱理學為正統。明太祖朱元璋即信用浙東儒生,參與謀議。稱帝前一年,即於宮室兩廡書宋儒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以備「朝夕觀覽」(《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他還去曲阜祭孔廟,贊揚「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相並」。洪武十七年(一三八五年)規定,鄉、會試《四書》義以朱熹集注,經義以程頤、朱熹等註解為准,程朱之學作為官方學術得以鞏固。明成祖也提倡程朱理學,命胡廣等採摘宋儒一百二十家著作,編成《性理大全》,闡發理學觀點。又命纂輯《四書大全》、《五經大全》,作為士人應科舉者必讀之書。《明史·儒林傳序》說:「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
大體上,明代儒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明初諸帝,繼續提倡理學,作為官方學術和王朝的統治思想。明初著名儒學家有宋濂、方孝儒、曹端、薛瑄、吳與弼、胡居仁等。至明弘治、正德年間,王陽明遠承宋儒陸九淵的心學,倡導「心外無理」的心學,又稱「王學」,廣為流行。《明儒學案》按地域劃分,將王門學者分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等六個學案,列專案敘述者六十六人。其中以浙中、江右王門的影響最大。到明萬曆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社會開始轉型,朱學和王學都不再能控制社會人心。反理學的各種學說陸續興起。明朝亡國,士人痛詆理學或心學的空疏誤國,遂另闢治學的新徑,重新檢討宋明學術,一時諸說並立,名家輩出,思想界再次出現「百家爭鳴」。王學流於空疏,不僅引起思想家的非難,也在經學研究中引起反動。晚明經學研究出現一些新動向,逐漸拋棄空談心性之學,轉向考訂註疏,朝棄宋復漢的方向發展,成為清代漢學的先聲。
明代經學研究中卓有成績的是梅鷟著《尚書考異》。宋儒對《古文尚書》的真偽曾表示過懷疑。梅鷟歷舉證據,確證《古文尚書》是偽書,在當時學術界引起巨大的反響。《詩經》的研究中,陳第的《毛詩古音考》獨辟蹊徑,創出新局。明代經學上音韻訓詁和辨偽之學的興起,為清代漢學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明代名儒輩出。如朱升、錢唐、方孝儒、解縉、胡廣、薛瑄、胡居仁、余佑、蔡清、陳琛、林希元、羅欽順、曹端、吳與弼、胡九韶、陳真晟、王守仁、呂楠、李中、馬理、魏校、王應電、黃淳耀、陳獻章、李承箕、張詡、婁諒、夏尚朴、賀欽、陳茂烈、湛若水、蔣信、鄒守益、錢德洪、徐愛、王畿、王艮、歐陽德、羅洪先、鄒應龍、張居正、程文德、吳悌、何廷仁、劉邦采、魏良政、王時槐、許孚遠、尤時熙、張後覺、鄧以贊、張元忭、孟化鯉、孟秋、來知德、張以寧、焦竑、楊慎、曹學佺、高攀龍、黃尊素等,或以講學見長,或以事功見稱,或以通經為業,對於明代儒學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明人別集、總集有大量明代儒學人物的碑傳,焦竑曾輯為《獻征錄》,是研究明代儒學的重要資料。茲復廣為搜輯,共得四百餘位儒學人物之傳記,通編為一百卷。
《清儒碑傳集》
楊世文選輯,楊世文、郭齊校點,李文澤審稿
《清儒碑傳集》一百七十七卷,楊世文選輯,楊世文、郭齊校點。
清代儒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明清之際的社會激烈動盪,思想家經歷了明王朝的衰敗與滅亡,從亡國之痛中重新評價儒學和理學,提出不少新論說,學術界一時呈現諸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從清初到康熙、雍正時期,平定了各地反叛武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程朱理學再次作為官方學術而被提倡。但清代理學家多承宋明緒余,殊少新創。清初科舉考試,仍沿明制,以四書五經為考試內容,以程朱等理學家之疏解為標准。康熙帝頒布「聖諭十六條」,貫穿著理學家的社會政治觀點,明確規定「黜異端以崇正學(理學)」,並且包含著「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等倫常觀。雍正帝又據此補充發揮,號為「聖諭廣訓」,「意取顯明,語多質朴」(雍正帝序)。全國各地鄉村,定期宣講,力求普及於「群黎百姓」,家喻戶曉,以維持封建的統治秩序。以「君臣、父子、夫婦」為核心的倫常觀,逐漸成為普及全民的意識形態,影響深遠。程朱理學在清代雖為官方哲學和全社會的統治思想,但在學術研究領域,與宋學對立的漢學,卻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蔚為顯學。
清代漢學,主要是指以考訂辨釋經書本義為指歸的古文經學。廣義的漢學,則包括了經史、音韻、文字、訓詁、金石等等領域中的考據之學。漢學注重實證,因而又被稱為朴學。清代漢學自清初顧炎武開其端,中經閻若璩、胡渭等人的推闡,至乾隆、嘉慶時期,惠棟、戴震、錢大昕發揚光大,迄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達到極盛。干嘉漢學主要分為吳、皖二派:吳派創自惠周惕,以惠棟為代表;皖派創自江永,以戴震為代表。干嘉漢學家繼承古代經學家考據訓詁的方法,加以條理發展,治學以解經為主,以漢儒經注為宗,學風朴實、嚴謹,不尚空談。古音學是干嘉漢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通過古字古音以通古訓,通古訓然後明經義,是其共同的學術主張。
清代中後期,沉寂千餘年的今文經學再次興起。今文經學在漢代曾盛極一時,魏晉以後,即已衰絕。乾隆時又開始受到學者的注意,至嘉慶時竟然蔚為新興的學派,對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嘉慶以後,以治古文經為特徵的漢學漸趨衰落,而議政革新之風日漸興起,今文公羊學既可以在經學領域開辟學術研究的新境,又可以在政治生活中成為托古改制的工具。今文經學於是又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得以復甦。庄存與、劉逢祿、宋翔鳳等開風氣於前,中經龔自珍、魏源等人的發展,到晚清有康有為、梁啟超諸人出,以公羊學為變法張本。隨著變法的失敗,傳統儒學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清代儒學尤其是經學極為繁榮,浙、吳、皖、閩、粵、湘之區,儒學之盛,比跡鄒魯。大凡讀書講學之人,皆以著述為能,作者眾多,留傳下來的經學著作也極為繁多。因此清代儒學人物碑傳數量龐大,收不勝收。清代碑傳,有錢儀吉所輯《碑傳集》、繆荃孫所輯《續碑傳集》、閔爾昌所輯《碑傳集補編》、汪兆鏞《碑傳集三編》、錢仲聯《廣碑傳集》。此外卞孝萱編有《辛亥人物碑傳集》、《民國人物碑傳集》,也涉及到清人。收錄的清代數千人碑傳,史料價值與《清史列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是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基本史料。這些《碑傳集》多從各種文集中采錄,基本上沒有刪改,保持了原貌。且有些碑傳還有編者的考訂、案語,對於研究傳主的生平學術有重要價值。由於清代儒學人物眾多,本次編纂《清儒碑傳集》即綜合上述各種《碑傳集》以及清人別集和其它文獻中的相關材料,側重收集名儒碑傳,凡錄傳主近一千一百人,分卷一百七十有七。
『捌』 倫明的藏書經歷
東莞人倫明,僅憑《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一書,即可成為其中一景。 藏書家枕席經史,沉湎青箱,我對他們的痴情,向有好感。我國每年出版各類圖書十餘萬種,數十億冊,早已躋身世界出版業大國行列,相比之下,人均藏書卻遠沒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若追溯藏書的歷史,恐怕從有圖書那天就開始了。盡管歷史上曾有過焚書坑儒、戰亂、飢貧甚至「文革」動亂時期,但藏書的生命力無法根絕。
生於1875年的倫明,正處於粵人南學的一個高潮期,其年代亦是研究近代中國學術地緣與流派的好時段。
《北江詩話》中,洪亮吉將藏書家分為五等:一:「推本求原,是正缺失」的考訂家;二:「辨其板片,注其錯偽」的校讎家;三:「搜采異本,補石室金匱遺亡,備通人博士瀏覽」的收藏家;四:「第求精本,獨嗜宋刻,作者旨意未盡窺,刻書年月最所深悉」的鑒賞家;五:「賤焦舊家中落所藏,要求善價於富門嗜書者」、「眼別真贗,心知古今」的掠販家。按此分,倫明當為第一等的藏書家。
在藏書的生涯里,倫明努力搜集《四庫全書》未收錄書籍,他的書齋因而起名為「續書樓」,續是繼續之意,取意立志完成續修《四庫全書》工作。其實僅憑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舉,就當得起「腹懷詩書,雍容乃大;胸藏丘壑,志高通博」的評語。
廣東藏書文化在近代的勃興,除了西風吹拂、商貿發展等原因外,還有一重要原因,清代末年,一批江浙藏書家在粵當官,如布政使姚�P元、兵備道陸心源、提學使沈增桐等,這些人都嗜好藏書。上行下效,一批藏書家陸續出現,著名如伍崇曜的粵雅堂、曾釗的面城樓、孔廣陶的岳雪樓、潘仕成的海山仙館。以後又出現了莫伯驥五十萬卷樓、倫明的續書樓、潘宗周的寶禮堂、徐信符的南洲書樓,都可在中國藏書史上述一筆。
粵人重商之風尤盛,而學問之道,雍容乃大,非超越功利的無為之為不能奏功。若以急功近利和討生活的商業市井眼光衡量要求,藏書這類醞釀久遠的投入,自然難以繼續。
藏與書的境界結合,自倫明之後,莞人難再現。
編者按:歲月無痕,找不到懷舊的理由。
在采寫倫明的過程中,我一次次被這位一代學人的純粹與固執深深感動,在嘆息他壯志未酬的同時,我也有不少的失落。我固執地在東莞尋找著他殘留在這個時間空間里的一點氣息,卻一次次失望。他的故居早已不復存在,後代也無從聯系。
我們只能把目光投向北京,晚清至民國期間,倫明在北京生活居住了三十多年,所居之處,積書滿檐下。如今,雖然倫明在北京的幾處故里多已殘敗,但細細探訪之時,彷彿依舊能嗅到那股股淡墨淡彩的書卷氣。 近代以來,廣東藏書家輩出,伍崇曜的粵雅堂、譚瑩的樂志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館、丁日昌的持靜齋、孔廣陶的岳雪樓、莫伯驥的五十萬卷樓、曾習經的湖樓……,皆頗具規模,名嘈一時。然而,以藏書豐富而又精通版本目錄學來論,則當首推續書樓主―――倫明先生,他集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大學教授於一身,在近代廣東藏書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很多藏書家,均有家學淵源,倫明也不例外。倫明的父親倫常,曾任江西崇仁縣令,喜藏書,屬於人走到哪兒書跟到哪兒的嗜書者,倫常在任期間曾增建毓秀書院,捐過不少藏書給該院。光緒元年(1875),倫明出生於東莞望牛墩,行九,早慧,尤得父倫常疼愛,年少隨父居任所,侍左右,因而博涉經史。直至1889年,倫常卒於江西任所,倫明才回來東莞故里。
此後,入試、求學、為官、任教,藏書一直是倫明的生活重心。晚年累於戰亂,四處奔走,倫明仍盡一切努力藏書,為典籍之保存、文化的傳承作出了個人的貢獻,見書如朝聖,個中苦楚波折,經濟之事窘迫,難以盡言,但文化典籍對人生志趣的召喚力,可見一斑。
1902年,倫明入京師大學堂,苦讀五年,嗜書「症狀」加重。1907年,任廣西候補知縣。履職兩廣期間,歷任廣東模範高等小學堂校長、兩廣高等師范學堂教員、廣東視學官等。1915年後,倫明舉家遷往北京,後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教授,並曾遠赴東洋鑒定中國古籍。倫明由對科舉制度抱有希望的舊式士子,變成新式政府下的文教執事者,內心的波折不可謂不大。新舊情懷的轉變,恐怕也是他終生寄情於藏書的重要原因。倫明為官事跡不詳,其自述文章,也多陳其藏書得益痛失。民國成立後,倫明任廣州省立圖書館館長兼嶺南大學教授。藏書富至數百萬卷。一個人的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到底能看得出來。
倫明藏書有兩大特點:一是所藏書籍從不加蓋藏書印。盡管家中藏書數百萬卷,但當與人談及所藏某本書時,他能如數家珍地說出某書在某書櫥,該書缺某卷某頁,甚至於某頁缺某字。可見其自言「千元百宋為吾有,眼倦燈昏擱筆時」非誑語。
愛書之人,其人純粹,其人固執。倫明藏書有大志、有眼光。隨行常三五工仔相伴,「前呼後擁」,此等「聲勢」,所為何事?以備抄寫之需。「書非如布粟魚肉,取之市而即給,不得已,乃以抄書補購之窮」,以今日電腦諸蟲的心思去推想此事,大概會覺不可思議。「東莞倫明,以書為性命,專收清人集幾備,嘗見語所藏原刻康人集,凡十二木箱。」(鄧之誠)倫明精通版本目錄學,其所得多為善本。他每到一處,即使囊中羞澀,亦必傾其所有,補救散佚珍本,因其衣衫襤褸,相識書商戲稱之為「破倫」。
約自1917年,倫明便開始四處奔走,吁告當局,望出力出資校讎《四庫全書》,編寫《續收四庫全書提要》,欲光大我國之學術,修續《四庫》成其畢生願意。此種呼籲,屢遭意外。先是同情倫明之請的陳垣辭去教育部次長之職,後是欲出年資三千元助《四庫》重修的鬍子俊生意失敗,隨之計劃影印《四庫》之章士釗辭去教育總長一職。時運不濟,造化弄人,藏書家之續修《四庫全書》宏願,終成泡影。
晚年,因戰禍,倫明先滯留廣州,後輾轉東莞,兵荒馬亂,日夜驚魂,1938年前後,忽患腦溢血,致全身癱瘓,修續《四庫》之願變得更遙遙無期。病榻之上,惟以詩言志遺懷,留詩數百首。1944年,倫明抱憾終於東莞,年七十。身後,經陳垣努力,倫明的部分藏書得以按其心願,安身於北京圖書館。一人綿薄之力,令眾多後人受益無窮。斯人遠矣,書墨清韻猶存。口胡傳吉 倫明剛到北京之初,居住在南城宣武門外的蓮花寺中。北京的南城是最具平民化和地方化的,清朝時為了皇城內的安全,外地來京人員一律不允許住在北京城內,每天晚上必關城門。因此,一般人等都要住在城外,就連各省進京趕考的舉人也不例外,這樣也就形成了北京南城商業街、文化街、各地駐京會館、名人故居等場所雲集的風貌。倫明所居住的蓮花寺,便是當時外地來京人員主要居所之一。
蓮花寺,本是明代舊剎,清乾隆時重修,但到後來,虔信者漸少,便改為了各地來京述職大吏的一個行館,並隸屬於善果寺的下院。清末民初間,蓮花寺一度是當時名流雅士經常集會的重要場所,清代著名詩人洪亮吉,清末支持戊戌變法的詩人陳衍,清末書畫家徐琪,著有《淵雅堂集》的王芑孫,清末民初與陳師曾、齊白石齊名的畫壇主將姚華,都曾居住於蓮花寺之中,而梨園界名流王瑤卿、梅蘭芳等,當時也都是到蓮花寺習畫論藝的常客。
民國初年蓮花寺仍有僧侶居守,當時的住持僧人為瑞禪上人。據東莞籍「北平民俗家」張次溪考證,蓮花寺原北院為寺,南院為庵。解放後,蓮花寺終因再無香火,而轉為國家單位宿舍,並公布為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寺舊址門牌1965年改為永慶胡同37號,與北京老字型大小茶園「張一元」總店隔街相望;相鄰不遠,就是車水馬龍的菜市口商業區。蓮花寺院內也早已不見「樹林濃郁,門徑極佳」的清幽之景,但前後院的主體殿房依舊完整,青磚灰瓦之間,猶存一段素雅的風骨。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蓮花寺將依舊難逃城市現代化風潮建設的劫難。不久前,永慶胡同37號的鐵門兩側,已經標註上將被「拆遷改造」的字樣,過不了多久,蓮花寺將僅能保留在歷史典籍的記述之中了。
由此,也聯想起姚華在蓮花寺居住時所題之詩:「蓮花十載一身藏,喪亂余年事事荒;自與山僧等貧賤,不關人事有興亡。」 1915年,倫明全家遷居北京,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才南返故鄉。位於北京上斜街的東莞新館與爛縵胡同的東莞會館,都見證了倫明這二十餘年的藏書治學生涯。
最早的廣東東莞會館在宣武門外的爛縵胡同,與蓮花寺所在的永慶胡同首尾相連。清末,廣東陳氏家族陳伯陶購得上斜街官宅,改建為東莞會館,被稱為東莞新館,坐落在北京宣外上斜街中段路南,現門牌56號,與同省籍的番禺會館為鄰。東莞新館前身為貴族府邸,據此處居民流傳,該處曾為清康雍年間大將軍年羹堯的故宅,此後這所宅院曾被四川商賈買去,不久又被日本人所賃居,一度改為「日本文學堂」。
據稱,陳伯陶購此房產後,增建了前院的照壁和後院的古堂,其中館內的聚賢堂為最主要建築。除倫明外,東莞籍名人容庚也曾經在此居住。從民國年間,東莞新館逐漸被辟為民宅,現已公布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東莞新館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大部分建築還保有舊時風貌,院落縱深頗深,甚至前後院間的夾道、留白處都有所保留,尤其在木雕和房檐等細節之處,文飾雕刻精緻,凸顯細膩。不過由於近三十戶居民祖輩長期居住其中,伴隨房屋的老化修補和擴建,院落的布局和規劃已有較大改觀。
也有居民談及,其實院落的格局和早前已經有較大改觀,院門只是年羹堯故宅的後門,而保存的大部分建築,也只是年羹堯故宅的下人房和馬廄的所在,院內最主要的房屋建築則是由故宅的書亭改造而成。
但是,同樣令人可惜的是,與蓮花寺命運相仿,此處的東莞新館舊址也已經被規劃進了北京市政拆遷的范疇。未來,東莞新館和年羹堯故宅的傳說,也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了。 1919年倫明出資,並與孫殿起一起在北京南新華街開設了通學齋書店。倫明一生藏書達數百萬卷,儲書箱400餘只,書肆「通學齋」更是名噪京城。藉助於精、儉、勤、恆的經營作風,琉璃廠通學齋成為當時藏書最為完善的全國古書店代表之一。1947年,通學齋將全部藏書捐於北京圖書館。
據悉,在1925年至1935年書鋪的鼎盛期,通學齋每年平均可收售古舊書一萬至二萬部冊,總價大洋三萬至四萬元;店員也從原來的七八人,增加到十三四人。其間,康有為和梁啟超所辦的強學會書局的一部分也納入通學齋之中。
此外,據曾在通學齋工作的雷夢水先生回憶,位於南新華街的通學齋古書店規模並不大,只有兩間小門面,但卻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往來的主要場所。其中「朱(自清)先生也成了通學齋的常客。除了通學齋外,他還到開明書店去買書,其他像邃雅齋、來薰閣等那些門面漂亮、規模較大的書店,先生卻只是偶然進去看看,並不感興趣。」(雷夢水《朱自清先生買書記》)
琉璃廠是北京著名的傳統文化商業街之一,自清乾隆年間便開始經營圖書(尤其是珍本、善本的古籍圖書)、字畫、古玩、碑帖、珠寶玉器、文房四寶。
通學齋書店原來的地址是琉璃廠南新華街74號,現已不存在,尚難判斷是否通學齋舊址的准確所在。
明清時期這里曾為明溝,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進駐北京,並開始整修城牆、街道,填溝修路形成新華街。南新華街因位於新華門之南得名。
改革開放之後,南新華街也曾經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琴行一條街。因為拆遷改造,這里的許多琴行遷移至新街口,但仍有約30家琴行繼續經營。如今的南新華街74號前後,依舊被數家大小西洋琴行占據,距離琉璃廠主街四五百米遠。據當地居民介紹,該處的房產經過多次重新翻建,面目全非。以原先相關資料記載推算,南新華街74號與書店原址應該相差不遠,只是通學齋的痕跡已經不在。□特約撰稿張浩 [以儉・以勤・以恆・破倫]
倫明藏書有三秘訣:「以儉、以勤、以恆」。「儉」,以儲購書之資:「勤」,以赴遇書之會:「恆」,以訪欲得之書。他居京、穗間,均為一清貧教書匠,為了購書,省吃儉用,積累資金,遇有佳本,則不惜重金購置,甚至變賣家當,也在所不顧。他曾自嘲「三十年贏得妻孥怒,辛苦儲書典笥裳」,好友孫殿起戲稱他為「破倫」。
他常親自遊行於廠肆冷攤之間,細心翻閱不為人重視的書籍,時常於灰塵寸積的舊書中,尋得前所未見的珍本。若碰到佳本欲購而不得,便以抄書補購書之窮,有抄自圖書館者,有抄自私家所藏者。又有力不能致而抄自坊肆者。他常年固定僱用三四名抄工,准備隨時抄寫。有一年,天津書商重資購入翁方綱未刻稿,因書價奇貴而沒買到,他便託名介紹出沽,攜歸府邸,用三晝夜抄了手稿的摘要。其嗜書如此,以致有「書蟲」之稱。
據孫殿起在《倫哲如先生傳略》中回憶道,倫明經過幾十年的日積月累,藏書達數百萬卷,分貯書櫥四百餘只,排列於十數個房間里,可稱汗牛充棟,蔚為大觀。
[書痴・孫殿起・通學齋]
為籌積資金,方便訪書與裝補殘破藏書,1919年,倫明在北京開設「通學齋」,並把當時在會文齋書店當店員的孫殿起「挖角」過來「主肆務」,並在這賓主過程中教導孫學習書籍版本及其他學術知識,事見倫明《續書樓藏書記》一文所記。通過「通學齋」,倫明與書商建立起密切聯系,將京城的珍本,盡可能羅致門下。倫、孫相交30年,情誼不淺;倫死後,孫為「少一同志益友」非常悲慟,「每思著文報先生於九泉」,「近日多病,恐終負亡友,乃力疾述其大略,茲命甥雷夢水代筆記之」,撰成《倫哲如先生傳略》,為我們留下這位書痴很多珍貴資料。後來,雷夢水標校整理了《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出版(並收入倫明《續書樓藏書記》附錄),代孫進一步報答亡友。
[續修・四庫全書・難酬志]
從1924年起,倫明立志續修《四庫全書》,得同鄉富商鬍子俊資助,以每年資助三千元為續修費用,連續五年,應該就能全部做完,不料剛開始,即因鬍子俊生意失敗而告流產。
1928年,倫明應東北當局之邀請,赴沈陽任奉天通志館協修,並協助籌印度藏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他曾編訂一份包括一萬種書的《續修總目》,可是次年1月,由於主持影印計劃的楊宇霆被刺,計劃又告擱淺。
至於《四庫全書》提要的續修,倫明先是獨力進行,完成經部尚書類,部分稿曾發表於《燕京學報》上。約從1931年,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積極開展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的工作,倫明便應聘為該會研究員,在全部六十類中,他參與撰著的有十一類,負責整理主編的有經部的尚書類等五類、史部的傳記類、集部別集類的廣東部分等。他還以續書樓藏書供會中之用。
[著述・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
倫明勤奮筆耕,著述甚豐。除為參與影印、續修《四庫全書》工作而撰寫的一批專題文章,以及《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外,倫明還著述有:《續書樓讀書記》、《續書樓藏書記》、《漁洋山人著述考》、《丁卯五言詩》、《版本源流》、《建文遜國考疑》、《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書樓書目》、《孔子作孝經證》,及蟄居故里時的鄉園憶舊事七言絕句數百首,均為學術界所重視。其中尤以《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影響較大,是一部有珍貴文獻價值的圖書館學著作。□本報記者梁茜
鉤沉輯軼 倫明在《續書樓藏書記》中曾經記載自己小時候藏書的故事。倫明從小就勤奮好學,因倫常疼愛,他得到的賞錢比其他兄弟要多些。逢縣差每月解餉至省會,倫便私托縣差購書,不管貴還是便宜,買回來就是寶,父親對此全然不知。某日,倫常召集倫明兄弟,詢問賞錢存余,諸兄弟均獻展存余,惟倫明兩手空空,倫常以為倫明少不更事、不知節度,於是厲聲喝斥,倫明才招認偷購書籍事實,並將購買的書搬出來給父親檢驗,來來回回竟將整張床堆滿。倫常翻檢倫明所購書籍,驚異倫明涉獵之廣,隨即轉怒為喜。「一生聚書自此始」,少年倫明便心懷藏書之志。
藏書癖由曾君引之
1902年倫明入讀京師大學堂後,結識了粵藉藏書家曾習經。曾氏擁有收藏繁富的藏書樓「湖樓」,且通版本目錄學。倫明常與之探討,他有一段生動的回憶。曾習經嗜書,每次有客人到他這里來坐,他談及書,神態飛動,論議颮起,一書未談完,又談一書,手舞足蹈,沒一刻停歇。客人逐漸疲倦,他仍說不停。久而久之,客人都很厭煩,不願意與曾一起談書,但是倫明卻以此為樂。倫明每次去造訪,曾必留他吃飯,請他喝很苦的功夫茶,秉燭夜談至夜漏四下才作別。倫明每次都問曾借數冊書回去,或讀,或抄,或校。閑瑕時則常與曾氏偕同遊走琉璃廠,在曾氏指導下,他版本目錄學知識大有長進,對藏書興趣更濃。他自稱:「余之癖於此,由君引之也。」□本報記者梁茜
一直夢想續修《四庫全書》,1924年就約富商鬍子俊投資,每年3 000金,五年完成。結果以鬍子俊經商失敗告終。1925年借退還庚子賠款之機,當局擬議續修《四庫全書》,他四處呼籲響應,並作《續修四庫全書芻議》、《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稿》、《擬印四庫全書之管見》等。著《續書樓藏書記》、《續書樓讀書記》、《漁洋山人著述考》、《版本源流》、《建文遜國考疑》等。藏書史詩《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發表於30年代前期的天津《正風》半月刊,是繼葉昌熾之後,專補民國以後的藏書故實,凡142首。
『玖』 北京交通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我是18級經管學院的研究生,那就必推經管學院的馬忠教授!首先,馬忠老師的顏值是被吹爆的,先放兩張圖,一旦都看不出是60歲的人,哈哈~
劉伊生老師也是本科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在北交讀本、碩、博,最後選擇留在母校任教。劉老師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科研課題100餘項,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著作、教材30餘部,指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兩百餘人,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工程造價行業突出貢獻獎等,主編、參編多項國家及團體標准。榮譽實在太多,都列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