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哈姆雷特文獻

哈姆雷特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4 19:36:22

① 《哈姆雷特》的故事輪廓來源於哪一傳說

12世紀末丹麥編年史家薩克索·格蘭瑪狄克的《丹麥史》中關於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藍本,這個用拉丁文寫成的故事是這樣講述的:在多神教時代,日德蘭半島上的國王在宴會上被自己的弟弟芬根害死,後來芬根和他的遺孀結了婚,被害者的兒子——年輕的哈姆雷特決意為父王復仇。為了贏得時間,也為了不使奸詐的芬根看出他要復仇,哈姆雷特假裝瘋癲,做出神志不清醒狀,可言語中卻隱藏著「深不可測的心機」,誰也不理解他話中潛含的意義。但這個原始文獻所提供的只是個故事的輪廓。

② 一篇關於《哈姆雷特》的英文論文

Hamlet " of Shakespear is a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This book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superficial plot with the historical fable,spoke or the Danish prince the story which revenged for the father,in which fills the rank smell of blood violence and dies.Just like the dramatis personae Horatio said:" you may hear to to rape massacre,the unusual repair behavior,the dark center decision,accidental slaughter,borrows the hand murder ,as well as falls into suicide result." Windingly elects the plot,tightly centers on the revenge to launch.Hamlet Wittenberg hurries back the home in a hurry from Germany,is attends his father's funeral,enables him to accept,he not catches up with father's funeral,actually witnessed the mother and the Uncle Claudius' wedding ceremony,this had caused Hamm the Wright suspicion at the heart,added night above meets in the royal palace castle with father's ghost,the ghost sorrow sued,this pile atrocity was Uncle Hamlet the behavior,and wanted him to revenge for the father.To this,he started the difficult revenge course,launched the life and death contest with Claudius.Finally,sent out sword the revenge to Claudius
Hamlet is a man with contradictory,he had many chances to kill Claudius,but he hesitated,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thought poisons.Hamlet " of Shakespear is a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This book certainly does not have the big difference in the superficial plot with the historical fable,spoke or the Danish prince the story which revenged for the father,in which fills the rank smell of blood violence and dies.Just like the dramatis personae Horatio said:" you may hear to to rape massacre,the unusual repair behavior,the dark center decision,accidental slaughter,borrows the hand murder ,as well as falls into suicide result." Windingly elects the plot,tightly centers on the revenge to launch.Hamlet Wittenberg hurries back the home in a hurry from Germany,is attends his father's funeral,enables him to accept,he not catches up with father's funeral,actually witnessed the mother and the Uncle Claudius' wedding ceremony,this had caused Hamm the Wright suspicion at the heart,added night above meets in the royal palace castle with father's ghost,the ghost sorrow sued,this pile atrocity was Uncle Hamlet the behavior,and wanted him to revenge for the father.To this,he started the difficult revenge course,launched the life and death contest with Claudius.Finally,sent out sword the revenge to Claudius
Hamlet is a man with contradictory,he had many chances to kill Claudius,but he hesitated,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thought poisons.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To die: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To die,to sleep;
To sleep:perchance to dream:ay,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e oppressor's wrong,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ed love,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e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Soft you now!

③ 寫關於哈姆萊特的論文,有哪些參考文獻

http://ke..com/view/422080.htm
那裡啊,很詳細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④ 關於哈姆雷特論文參考文獻

[1]李英安. 東西方導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2010.
[2]袁侖.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2010.
[3]阿勝 編譯.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復仇記[N]. 醫葯經濟報,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從雷奧提斯與哈姆雷特之異論起[J]. 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後現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謀殺案》為解讀莎劇開辟新思路[J]. 戲劇文學,2011,(3).
[6]黃金京. 《哈姆雷特》與聖經原型——《哈姆雷特》在藝術形式上對聖經原型的借鑒[J]. 懷化學院學報,2011,(3).
[7]孫艷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論林兆華對《哈姆雷特》的主題再創[J]. 四川戲劇,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動——談《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節設計[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3).
[9]夏倩. 永遠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見[J]. 時代文學(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獨白賞析——哈姆雷特復仇之路上的痛苦與掙扎[J]. 中國科技信息,2010,(17).
[11]陳玉虹,劉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評以色列卡梅爾劇團《哈姆雷特》[J]. 上海戲劇,2009,(5).
[13]楊淑敏. 一個無鸞和一千個哈姆雷特——從《夜宴》和《哈姆雷特》看電影與戲劇文學的形象塑造[J]. 電影評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聲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戲劇,2008,(12).
[15]黃立豐. 給《哈姆雷特》批評史加上一個女性主義的補遺——女性表演、批評與再創作《哈姆雷特》的歷史[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5).
[16]羅文敏. 綜觀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評之得失——兼論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4,(2).
[17]顧勝. 行動與遲疑:一個哈姆雷特式的悖論——《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獨白段細讀[J]. 常熟高專學報,2004,(5).
[18]張全輝.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5).
[19]龐鳳琴. 哈姆雷特新論——從哈姆雷特的獨白說起[J]. 文科教學,1995,(2).
[20]榮國. 再談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劇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師專學報,1995,(3).
[21]續楓林. 「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從悲劇《哈姆雷特》變喜劇想到的[J]. 新疆社科論壇,1995,(3).
[22]W.J.羅爾弗 ,王維昌. 關於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劇的問題[J]. 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
[23]劉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歐洲史——談《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徵[J]. 懷化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24]李小蓓. 對真理的求索——試析哈姆雷特與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劇沖突[D]. 蘇州大學: 蘇州大學,2001.
[25]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志明. 與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看法商榷[N]. 社會科學報,2005-02-24(004).
[26]王文淵. 哈姆雷特,被「80後」解構 話劇《哈姆雷人》[J]. 上海戲劇,2010,(4).
[27]何湘君. 從《哈姆雷特》看《少年維特之煩惱》——試解析維特之死[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6).
[28]馬慶霞. 哈姆雷特與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比較之初探[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9]劉紅英,於治領. 《哈姆雷特》中素體詩的語言功能[J]. 求實,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靜. 解讀哈姆雷特的悲劇人生[J]. 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偉.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時空的精神對接——哈姆雷特與昆丁的個體悲劇結構比較[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3]歐陽文明. 《哈姆雷特》中奧菲莉婭的悲劇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陽光下的哈姆雷特——後現代主義觀照下的《獅子王》[J]. 文藝評論,2011,(7).
[35]於珊. 從哈姆雷特與伍子胥的復仇看中西倫理的不同[J]. 大眾文藝,2011,(12).
[36]常宇星. 從《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精神[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2).
[37]劉翼斌. 《哈姆雷特》主題之辨[J]. 貴州社會科學,2011,(7).
[38]曹艷雲. 哈姆雷特的「延宕」與其王權意識[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
[39]曹艷春. 越軌的王子——社會學「越軌」視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戲劇文學,2010,(12).
[40]王榮. 透過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J]. 中國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復仇的原因(英文)[J]. 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10).
[42]張世鋒. 淺談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諷效果[J]. 現代交際,2010,(11).
[43]宣曉晏. 毒入靈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0,(6).
[44]李夢馨. 作為「經典中心」的中心——論《哈姆雷特》[J]. 南方文壇,2011,(1).
[45]孫建光. 本我回歸——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歷程[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6]張衛東. 從精神分析學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雙關語的漢譯對比[J]. 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0,(6).
[48]齊佩. 從拉康理論看《哈姆雷特》悲劇[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華. 哈姆雷特形象的現代闡釋[J]. 時代文學(上),2010,(6).
[50]謝曉科. 背離與統一——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比較[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1).

⑤ 簡述哈姆雷特悲劇的主要原因

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責任」沒能完成,這有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看,處於萌芽時期的先進力量面對的還是強大的反動勢力。

從主觀方面看,以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相信的是個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眾,只迷信孤軍奮戰,而「重整乾坤的責任」卻又不是個別人的力量所擔負得起來和完成得了的。

主要線索是哈姆雷特為父報仇。在這一主要線索推進的過程中又有兩條類似的線索,一是貴族青年萊阿替斯的父親為哈姆雷特所殺,一是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的父親為哈姆雷特的父親所殺,按照封建法規,兩人都有為父報仇的義務。

三條線索主次分明,主要線索引出次要線索,次要線索圍繞著主要線索,為它的發展服務,三者水乳交融地匯集在一起。

(5)哈姆雷特文獻擴展閱讀

《哈姆雷特》的主要藝術特點:

第一、莎士比亞善於在內外兩重的矛盾沖突中,在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哈姆雷特與克勞狄的斗爭,構成劇中主人公所處的外部沖突;與此同時,他還進行著激烈的內心矛盾沖突。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

第二、充分發揮了獨白和旁白的作用,每當劇情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關鍵時刻,劇本都安排獨白或旁白來表現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現他的思考,他的認識,他的自責,他的懷疑。

⑥ 分析哈姆雷特

淺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形象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9-03-02 10:16:00 ] 作者:吳 非 編輯:studa0714

摘 要: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和諧的;人類是一種偉大的生靈,是善良的、有德行的,是應該有所作為的。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更是高舉人本主義的旗幟,相信人是宇宙的中心,是萬物的主宰。而在哈姆雷特那裡這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已經露出端倪。

關鍵詞:哈姆雷特;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存在主義

引子

《哈姆雷特》寫作於1599年冬到1600年初。1603年出版的「第一個四開本」文字頗多缺漏,書名頁上聲明「多次在倫敦市及在劍橋和牛津兩大學等處演出」。第二年出版的「第二四開本」被認為是善本,為後代各編家所依據。哈姆雷特本是丹麥一個快樂的王子。不幸,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叔叔篡奪了王位,並霸佔了他的母親。在國外上大學的哈姆雷特聞訊趕回國,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的被害經過,要兒子報仇。哈姆雷特為了報仇,裝瘋賣傻,尋找機會了解事實的真相。一次,他請一個戲班子演了一出殺兄篡位的舊戲,情節和他父親鬼魂所說的一樣。在演出過程中,他的叔父驚慌失措,從而證實了他自己的罪惡。最終,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奮力刺死了叔父,為父親報了仇,但他沒有完成重整「顛倒混亂的時代」的大業。從整個劇本來看,哈姆雷特熱愛生活,反抗邪惡但卻思想多於行動,過於優柔寡斷;叔父代表的則是封建反動勢力,荒淫無恥,奸險毒辣且詭計多端。劇作通過描寫哈姆雷特與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他在復仇過程中的猶豫彷徨,憂傷苦悶及其慘遭失敗的悲劇結局,深刻地體現出人文主義者要求沖破封建勢力束縛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揭示出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而正是哈姆雷特的這種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人生悲劇的必然性。

一、哈姆雷特人本主義的覺醒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演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地,歷來的評論家也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著不同形象的哈姆雷特。20世紀初,英國著名莎學家布拉德雷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哈姆雷特干嗎不聽從鬼魂的吩咐,立即動手復仇?這樣就不用一死就是八條命,另外七條人命可以保全了。」
的確,哈姆雷特報仇心切,卻為什麼遲遲沒有行動,一再拖延?歷來認為這是有關《哈姆雷特》的問題中最為症結所在的一個問題。面對這個問題,名家作出各自的闡述,有的很能給人以啟發。例如歌德的獨到的見解,就引導我們注意王子的這兩行獨白:「時代整個脫節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把它重新整好!」這實在是哈姆雷特人本主義覺醒的集中體現。首先時代脫節了,說明他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很不滿意。其次,他接著說要把這個世界重新整好。哈姆雷特想通過復仇消滅克勞狄斯體現的罪,認為這樣就可使時代再顛倒過來。最後,哈姆雷特認為這個世界真糟,感到絕望,他也沒有給自己重整乾坤一個道義上的理由。社會秩序的失范與人心秩序的失序往往是共生的,哈姆雷特在生命價值還沒得到確認之前,即在人心秩序還沒安頓好之前,就被迫要去重整社會秩序。

二、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形象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一向認為人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生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學到大學都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抱有遠大理想,成了國內有新思想的模範青年,進步人士所矚望的新時代的代表。但經過巨大的打擊後,一時找不到重整乾坤的辦法,哈姆雷特的悲劇不僅在於他為復仇而喪失的生命,更在於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及封建思想的激烈碰撞。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在於客觀形勢妨礙了復仇計劃的實現,我們的丹麥王子的軟弱性還是決定了他沒有魯莽行事。在嚴峻的現實中,他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所要擔負起的責任太大太重,遠不是那個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標狹隘、不計後果地一會兒攻打丹麥,一會兒攻打波蘭;也不是那個簡單莽撞,一心復仇,糾集一群烏合之眾攻打王宮,又被國王幾句花言巧語所哄騙和利用,愚蠢地充當了國王的槍手的雷歐提斯。哈姆雷特的復仇,不僅僅是遵照父命去殺死國王克勞狄斯的肉體,而是要消滅克勞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會: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到處充滿著專制腐敗、陰謀詭計、阿諛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所換來的鄙視。」
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里,「生存還是死亡」,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及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新興的第三等級勢力僅僅處於萌芽階段,還不為人文主義者所認識。歷史的反復和螺旋狀態,是人文主義理想者們不期然而然的規律。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絕非為了一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在哈姆雷特機智地以「戲中戲」的方式證明這一駭人聽聞的罪惡時,本可以毫不猶豫的復仇,但在克勞狄斯慌亂地向上帝祈禱時,哈姆雷特不是趁機殺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敵人罪惡昭彰時,再舉起正義的劍懲罰邪惡。這不能僅僅歸結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結,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這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斗。最後哈姆雷特讓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著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如果我不去剪除一個害天性蝥賊,讓他繼續為非作惡,豈不是該受天譴嗎?」從前自己是「苟活於世」,因此「必須用一個重大罪行作為我壓艙之物」。這樣,復仇就是一種別無選擇選擇了。

三、作為存在主義的人文主義

生存還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最後哈姆雷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感到自己被命運控制著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同時又感無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劇中處處體現了這種悲劇精神。劇本一開始,三道打擊就同時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親的改嫁,王位的丟失。一下子把一個對未來充滿美好夢想的年輕王子置於一個不堪的現實,他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哼!哼!那是一個荒蕪不冶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個月以前,她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送我那可憐的父親下葬;她在送葬的時候所穿的那雙鞋子還沒有破舊,她就,她就——上帝啊!一頭沒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傷得長久一些——她就嫁給我的叔父。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她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鑽進了亂倫的衾被……
由於現實的打擊,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個中世紀的歐洲,這是與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頭一逝而過後開始詛咒這個不公的世界。本來美好的世界現在在他看來一切都是這么的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繼而覺得這世界是個荒蕪不冶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就從這里開始,他的世界觀開始有了變化,對他原本成長的童話般的地方他說出了「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監獄,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牢房」這樣的話。僅僅在幾天之內,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種悲劇的命運,而這種悲劇的命運將伴隨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一再困擾著哈姆雷特,當然這里所述不僅僅是生存與死亡的問題,而是連帶著每件事的價值評判,到底做還是不做,去還是不去,犧牲還是不犧牲?理性的思維能夠指導行動,但是過多的思慮就會延誤時機,多慮的人內心往往是懦弱的,對後果太多的顧慮導致其不願作出重大決定。但他立即對死亡產生了顧慮,想到死後「我」是否還存在,想到死去將要到達之地是否比這里更痛苦,想到死後將不能再回來。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維,對事物猶豫不前的慣性不僅存在於行動上,也存在於其思考當中。提出一個A命題,又用B命題推翻A,在B即將水落石出時又匆忙轉向C命題。無論行事或思維,哈姆雷特就是這樣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將觸及本質的時候又能很油滑地閃開。於是「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哈姆雷特完全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和諧的;人類是一種偉大的生靈,是善良的、有德行的,是應該有所作為的;人間是充滿友誼、愛情的,而這種友誼、愛情是忠誠的、純潔的。但是哈姆雷特的這些人文主義觀點是不為當時的封建大眾接受的,他復仇的另一方面是去證明他自己的人性善的觀點,他希望除去陰暗的一面,還世界光明,即使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哈姆雷特盡管從出場到死去都背負著復仇的使命,但我們依然能夠從他的言談中感受到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平等、仁愛、充滿著光明、遠離了欺詐與陰暗的理想社會。人文主義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於「人」!高貴文雅,純潔優美,勇敢堅強,兼具熱情和理智,擁有平等和尊嚴。但在殘酷的現實中,人性是那麼邪惡,那麼卑鄙;那麼脆弱,那麼善變;那麼孤獨,那麼……「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麼?」但憂郁的哈姆雷特畢竟沒有喪失人文主義對「人」這個「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信念,而且為這個永恆的信念獻出了生命。這個信念就是我們一代代人活著而且奮斗的理由。

參考文獻:
[1] 莎土比亞全集五[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2] 何其莘.英國戲劇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3] 第五幕第二場[M].莎土比亞全集五.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4]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5] 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萬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⑦ 試簡述哈姆雷特悲劇的主要原因。

悲劇《哈姆萊特》(1601)取材於12世紀末丹麥歷史家薩史索。格拉馬提卡所著的《丹麥史》。書中敘述了克勞迪斯害死其兄,纂奪王位,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貝爾弗改編了這一古老史事,寫成悲劇故事。約於1589年,英國舞台出現了流血悲劇《哈姆萊特》。莎士比亞借鑒前人的作品,賦予他自己的作品《哈姆萊特》以重大的社會意義,創作出了一部反映人文主義思想體系的、藝術水平非常高的偉大悲劇。
(一)
關於《哈姆萊特》是一個悲劇,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關於哈姆萊特悲劇的成因卻眾說紛雲。《中國大網路全書外國文學》說:「《哈姆萊特》是一出人文思想家的悲劇」。但國內批評家傾向於從社會的角度去尋找原因。主導看法是認為哈姆萊特是人文主義的代表,他的悲劇客觀上是由於敵對的一方也即封建階級的力量相對強大,而哈姆萊特也即人文主義者的代表的力量相對弱小。主觀上則是由於哈姆萊特作為人文主義者有著自己的局限。比如:過分相信思考的力量、脫離群眾、孤軍奮戰等等。因此這種觀點也可以稱為社會原因說。西方批評家則傾向於從個體角度尋找原因。最有影響的一種看法是認為哈姆萊特天性軟弱、猶疑,擔當不起「重整乾坤」,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歌德認為,《哈姆萊特》劇描寫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業擔認在不能勝認的人身上,這出戲,完全是在這個意義里寫成的。」也就是說哈姆萊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如他是怎樣的徘徊、展轉、恐懼、進退兩難,總是在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去他面前的目標,再也不能變得是快樂的王子了」。因此,哈姆萊特「非常軟弱而憂郁」的思想使他在復仇行動上的延宕。此種觀點也可以稱為個性缺陷說。
但是,從社會角度來尋找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其方向是正確的。首先,《哈姆萊特》劇並不是一部闡釋人文主義者斗爭失敗的原因的歷史文獻,莎士比亞也沒有把他寫成一代人文主義者的悲劇。而是以中世紀的丹麥宮廷為背景,描述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劇本一開始就描寫了丹麥動亂不安的社會局面。人們普遍感到「世界末日到了」。新國王克勞迪斯為權勢所誘惑,私慾的洪水沖垮了理智的堤壩,以殺兄之暴行,奪取王位,霸佔嫂嫂,又以奸詐的手段企圖置王子哈姆萊特於死地。而哈姆萊特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又受到群眾的擁護,對於他的復仇甚至重整乾坤來說,只要殺掉克勞迪斯就行了。而他的王子身份又使他有可能得到這種機會,因此,他沒有必要像雷歐提斯那樣,聚集一彪人馬。相反,他倒應該小心地隱瞞起自己的意圖,以免讓克勞迪斯看出他的真相而加強了防範。因此,他的單獨行動完全符合客觀情勢的需要,不能把他歸諸於人文主義者脫離群眾的局限。一方面,可以把雙方的力量的過於懸殊作為哈姆萊特悲劇的主要原因。從表面上看,克勞迪斯是掌握著國家的權力,擁有朝廷的力量。而哈姆萊特則孤身一人,同志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也成了克勞迪斯的密探。因此二者的力量對比十分懸殊。但是,克勞迪斯擁有的力量並不完全屬於他自己的,而是屬於他所處的職位,就象老哈姆萊特死後,這力量就落入他手中,只要他一死,這力量便會為哈姆萊特所掌握。而且,克勞迪斯雖然他擁有國家權力,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卻不能公開動用這種權力來打擊哈姆萊特,而只能是耍花招來加以利用而已。另一方面,也由於王子的地位,哈姆萊特也擁有一定可以動用的力量,並且在實際上他已經動用了,
如布置「貢扎古之死的演出,還有安排海盜替自己送信等。因此,克勞迪斯與哈姆萊特之間的力量對比並不象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懸殊,他們之間的斗爭在較大程度上仍是個人之把他當作是偶像來崇拜,在他父親身上體現著他所深入地認識了生活,在延宕過程里真正地把握了社會現狀。他在憂郁,延宕的階段,也不是完全沒有行動,只是這種行動公海沒有達到目標。當他發現克勞迪斯已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