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文獻六分法

文獻六分法

發布時間: 2021-03-24 06:16:09

① 中國標准文獻分類法的劃分

中標分類中通用標准與專用標準的劃分
所謂「通用標准」,是指兩個以上專業共同使用的標准,而「專用標准」是指某一專業特殊用途的標准。在中國標准文獻分類法中對這兩類標準是採取通用標准相對集中,專用標准適當分散的原則處理的。例如:通用緊固件標准入「J 機械類」,航空用特殊緊固件標准入「V 航空、航天類」。但對各類有關基本建設、環境保護、金屬與非金屬材料等方面的標准文獻採取相對集中列類的方法,如水利電力工程、原材料工業工程、機電製造業工程等入「P 工程建設類」等。

參考文獻格式

參考文獻標准格式是指為了撰寫論文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的格式,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1、期刊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J].期刊名稱,發表年份(第幾期):頁碼.

注意:一般而言,參考文獻里的標點符號用的是英文狀態下輸入的標點符號。輸完漢字要切換到英文狀態,再輸入相應的標點符號。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戰略與管理,1998(6):1-34.

2、學位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D].畢業院校所在城市:畢業院校,論文提交年份:頁碼.

示例:

劉楊.同人小說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12-15.

3、書籍著作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稱[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稱,出版年份:頁碼.

示例:金太軍.村治治理與權力結構[M].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2)文獻六分法擴展閱讀

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文獻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

(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

(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

(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

(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③ 標准文獻的分類法

國際標准分類法(ICS):數字分類,共分97個大類。國際、區域性和國家標准以及其專它標准文獻的目錄結構屬,並作為國際、區域性和國家標準的長期訂單系統的基礎,也可以用於資料庫和圖書館中標准及標准文獻的分類。
中國標准分類法(CCS):數字與字母混合,26個大類。97年開始標注ICS分類號。幾乎各個先進工業國家都有自己的標准分類。

④ 《漢書藝文志》六分法確立的意義是什麼

《漢書藝文志》六分法確立的意義:揭示文化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國古典目錄學的優良傳統,並開創史志目錄這一體例,使古典目錄學更加成熟。

《漢書·藝文志》是漢代時期出版的圖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於史志書目。《漢書》十志之一,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

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書籍已大多被毀或失散。

⑤ 圖書六部分類法變為四部分類法的原因

春秋時期,孔夫子整理文獻,將其編為《六藝》:詩、書、易、禮、樂、春秋,即每類各有其書。而後西漢劉向父子編就《七略》,共分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大部分,其中輯略實為總序,故可以暫稱六分法。但是,文學、
歷史、佛經、陰陽家、五行家的文獻增多,這種分類方法已無法滿足分類需要。晉武帝時,秘書監荀勖與中書令張華整理書籍,又得汲冢竹書,便仿依《魏中經
薄》,編成《中經新薄》。該分類法改變了原先的體制,將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在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中,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
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最後在清朝編輯我國古代最大一部叢書《四庫全書》時,將編輯過程中撰寫古籍提要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匯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
要》。這便是經史子集分類法的確立。

⑥ 常用紙文獻有哪三類

所謂「常用紙文獻」,是指以紙質材料作為載體的常見歷史著作。倘若以傳統的「四分法」為標准,則中國古代所有常用紙文獻可以區別為三類:史部文獻,經、子、集部文獻,非四部文獻。

其一,史部文獻

眾所周知,從唐代所編《隋書·經籍志》始,中國古代文獻便開始「經」、「史」、「子」、「集」的分類方法。在「四部」之中,史部排序第二,是專門著錄傳統歷史文獻的固定區域。史部之中種類繁多,琳琅滿目。各種各樣的文獻通過特定類目予以反映。例如若按體裁分類,其中有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那樣的紀傳體,有孔子《春秋》、司馬光《資治通鑒》那樣的編年體,有袁樞《通鑒紀事本末》,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那樣的紀事本末體,有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那樣的典志體,有韓愈《唐順宗實錄》、錢若水《宋太宗實錄》那樣的實錄體,有徐天麟《西漢會要》、楊晨庚《三國會要》那樣的會要體,有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徐浩《通鑒綱目前編》那樣的綱目體,有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那樣的史評體,有崔述《考信錄》、王嗚盛《十七史商榷》那樣的史考體,有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那樣的史地體,有梁元帝《忠臣傳》、黃金《開國功臣傳》那樣的傳記體,有朱熹《伊洛淵源錄》、黃宗羲《明儒學案》那樣的學案體等等;假如以時間、空間為標准,又可區別為其他不同類別的史籍。例如以時間劃分,既有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鑒》那樣的通史,又有班固《漢書》、荀悅《漢紀》那樣的斷代史;如以空間區分,既有陳壽《三國志》、崔鴻《十六國春秋》那樣的國別史,又有常璩《華陽國志》、田雯《黔書》那樣的地方史。如此等等,可謂不勝枚舉。

其二,經、予、集部文獻

依照傳統觀點,所謂史籍專指四部之中的史部文獻,其實,群經、諸子和集部之中也不乏珍貴的史料和特定意義的史籍。誠如明人李贄所說:「《春秋》一經,春秋一時之史也;《詩經》,《書經》,二帝、三王以來之史也;而《易》則又示人以經之所自出。史之所從來,為道屢遷,變易匪常,不可以一定軌也,故謂古經皆史也」(《焚書》卷五《經史相為表裡篇》)。諸子百家之書,也多與歷史關系密切。例如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有關著作,可視為哲學史的第一手資料而諸如天文、歷算、農學、醫學、五行等方面的論述,則是研究有關學科問題及其發展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即使不被常人留意的「小說」之中,同樣包含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至於集部文獻之中,諸如奏議、游記之類的文獻,本身就是直接記錄史事、史跡的史料。

關於經、子、集部中的重要史料,清人章學誠議論甚精。在《論修史籍考要略》中,他為史籍確立了「十五項原則」,其中:「經部宜通」。「子部宜擇」、「集部宜裁」。所謂「經部宜通」,系指「經」中有「史」,「『六藝皆掌之史官,不特《尚書》與《春秋》也。今六藝以聖訓而尊,初非以其體用不人史也」。所謂「子部宜擇」,系指諸子之書「多與史部相為表裡」。例如《周官》法典,多見於《管子》和《呂氏春秋》,列國瑣事多見於《晏子》和《韓非子》。所謂「集部宜裁」,系指集部之書亦與史部關系至密。例如唐人文集之「間有紀事」,宋元以下文集也多有「傳記志狀之撰,書事記述之文」等等。

其三,非四部文獻

四部以外的常用紙文獻主要有以下六類:檔案、地方誌、類書、表譜圖錄、地下新發現史料、少數民族文獻。這六類文獻中的任何一類,都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源。僅以地方誌為例,中國是地方誌最豐富的國度,不單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其中之區域志,包括通志、省志、州志、府志、縣志、鎮志等;其中之專志,包括山志、水志、關志、寺志、書院志等;還有內容、體例不一的「雜志」。僅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編的忡國地方誌聯合目錄》中,就著錄了各種方誌8200多種。

⑦ 四部分類法為什麼會取代六部分類法

隨著各類文獻的增多六部分類法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獻的分類需要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