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佩蘭文獻

佩蘭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3 20:09:07

⑴ 明月草吃過了有什麼害處

害處:

它可以導致肝臟的血「只進不出」,從而引起門靜脈壓力增加,形成腹水、黃疸等症狀。

患者一旦中毒,病情會發展很快,對臟器尤其是肝臟的傷害往往難以逆轉。

拓展資料:

明月草(Gynura divaricata (L.) DC.[Gynura ovalis DC.]),又名白背菜、白子菜、雞毛菜,中文名:富貴菜,泰國稱尼基羅草,英文名為DAUN NGOKILO。

清熱解毒,止血、 涼血等功效,可治療急性結膜炎、小兒 高熱、心肺積熱等。菊科菊三七屬植物,以全草入葯。

夏秋採集,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味甘、淡,寒。可用於清熱解毒,舒筋接骨,涼血止血。用於支氣管肺炎,小兒高熱,目赤腫痛,風濕關節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腺炎,瘡瘍疔腫,燒燙傷。

網路——明月草

⑵ 誰能給我提供幾本食品方面的科學文獻啊,在線等,寫論文,急用~!

1] 祝威. 擠壓蒸煮法改善玉米膳食纖維功能特性的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 2003 .

[2] 魏丹. 荸薺果皮膳食纖維提取工藝的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 2007 .

[3] 李鳳敏. 微生物酶法生產高活性膳食纖維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03 .

[4] 龐鈺. 苜蓿薊馬的防治研究[D]甘肅農業大學, 2006 .

[5] 歐高政. 橄欖膳食纖維等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與利用[D]福建農林大學, 2006 .

[6] 金建昌. 茭白殼中不溶性膳食纖維的研究[D]浙江大學, 2006 .

[7] 姜亞東. 紫花苜蓿膳食纖維化學提取方法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 2007 .

[8] 謝曉瓊. 橄欖[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果實若干生理生化指標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 2007 .

[9] 許鵬. 苜蓿栽培適應性及生產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 2007 .

[10] 張雪梅. 檸檬皮膳食纖維對實驗性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謝的影響[D]四川農業大學, 2006 .

1] 馮志強,李夢琴,劉燕燕. 生物酶法提取麥麩膳食纖維的研究[J]現代食品科技, 2006,(01) .

[2] 張熊祿,張盛泉. 膳食纖維的制備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4) .

[3] 潘英明,唐旭傑,黃志清,楊林,姜寶新. 花生麩水溶性膳食纖維提取工藝的研究[J]廣西輕工業, 2003,(04) .

[4] 濮荷娟,駱少君. 茶葉中纖維的研究現狀和應用前景[J]中國茶葉加工, 1995,(01) .

[5] 張慶,金少華. 膳食纖維的研究進展[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 2000,(01) .

[6] 楊正興,呂桂善,黃伶俐. 柿子膳食纖維飲料加工技術研究[J]廣西園藝, 2002,(06) .

[7] 馬冰潔,唐洪波,馬玲,韓曉迎. 羧甲基大豆膳食纖維的制備及性能[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7,(12) .

[8] 湯照雲,劉彤,謝小燕. 紫花苜蓿葉黃素的提取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08,(03) .

[9] 艾啟俊,張德權. 膳食纖維生理功能研究進展[J]農牧產品開發, 1997,(02) .

[10] 邵佩蘭,徐明. 麥麩膳食纖維性能的影響因素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 2003,(10) .

[1] 程安瑋, 杜方嶺. 膳食纖維抗氧化作用及其機理的研究[J]. 農產品加工, 2009, (01) :67-68,71
[2] 馬嫄, 孟曉, 蔡自建. 酶法提取鷹嘴豆水不溶性膳食纖維工藝的研究[J]. 糧食與食品工業, 2009, (01) :29-31
[3] 朱會霞, 孫金旭. 大豆豆渣膳食纖維的制備條件研究[J]. 中國釀造, 2008, (24) :78-80
[4] 余海霞, 劉成梅, 萬婕, 劉偉, 張兆琴, 吳偉. 動態超高壓微射流技術改性膳食纖維對酸奶流變學特性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08, (12) :227-230
[5] 丁志民. 膳食纖維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探討[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 (05) :1070
[6] 王麗, 戚軍. 膳食纖維奶片配方的優化[J]. 食品工業科技, 2008, (12) :132-134
[7] 楊芙蓮, 任蓓蕾. 酶法提取蕎麥仁中膳食纖維的研究[J]. 食品科學, 2008, (12) :198-201
[8] 韋玉芳, 王立升, 覃斐章. 靈芝型優良膳食纖維方便食品的研製[J]. 食品科學, 2009, (02) :275-278
[9] 林文庭, 洪華榮. 胡蘿卜渣膳食纖維的潤腸通便作用[J].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2008, (06) :522-525
[10] 萬婕, 劉成梅, 藍海軍, 塗宗財, 劉偉. 動態瞬時高壓作用對膳食纖維酶解速度的影響[J]. 高壓物理學報, 2008, (04) :439-444

[1] Charles W. Weber, et al. Binding Capacity of 18 Fiber Sources for Calcium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1993,48, (48) :1931~1935 .

⑶ 琚姓的家譜文獻

琚根本就沒有家譜,琚不是姓,是璩的誤寫,只有璩氏族譜!全國各地璩氏族譜很多,不一一列舉了。目前堂而皇之地只有江西余干2000年修的譜,把老譜上的璩篡改為琚,此譜一出即遭全國各地璩氏的共同譴責!

⑷ 端午節的資料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 [屈原]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預謀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⑸ 哪能找到關於考古類的專業書籍

中國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民族考古學初論》,容觀瓊、喬曉勤, 廣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榮新江,三聯書店;
《科技考古學》,陳鐵梅,北京大學出版社;
《定量考古學》,陳鐵梅,北京大學出版社;
《考古學理論》,陳淳, 復旦大學出版社
《聚落與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方輝 ,山東大學出版社;
《考古學讀本》,楊楠,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考古學十八講》,張宏彥,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 馬清林、蘇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學出版社;
《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 楊伯達,紫禁城出版社;
《漢代畫像石通論》,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論》,龍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 孫機,文物出版社;
《中國傢具史圖說》, 李宗山,湖北美術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物博物館系列教材: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王宏鈞
《中國考古》
《中國書畫》(修訂本),楊仁愷
《中國陶瓷》,馮先銘
《中國青銅器》,馬承源
《中國古錢幣》,唐石父
《中國古代建築》,羅哲文
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一套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曾侯乙墓》,譚維泗
《秦文化》,王學理、梁雲
《魏晉南北朝考古》,羅宗真
《古代石刻》, 趙超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 蔣英炬、楊愛國
《考古學研究入門》陳淳,北京大學出版社

⑹ 想研究古玩字畫看些什麼書

以前學徒要背名畫家人名,字,號。一般要熟悉3-5000個人名,可已買文物出版社的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作為工具書,它可幫你對印對落款,再買一套明清進士錄,建議先玩字畫,比較好入門,瓷器水深,玩會一樣再玩一樣。

⑺ 我爸要搜集古董,求一本有朝代,有圖鑒,有解說的的書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
中國陶瓷史---葉喆民
中國陶瓷---馮先銘

以上三本是初學者必看的,了解中國的瓷器史是特別必要的.而耿寶昌的那本書更是明清瓷器鑒定最系統的書.

⑻ 需要5篇英文參考文獻 論文題目是 關於香水的視覺色彩應用研究與分析。

關於香水
的視覺色彩
應用研究與分析。

哈哈,給您, ,做的,
可以的,

⑼ 請問姓氏-梁的來源,謝謝!

梁姓源出於嬴姓。伯益的後裔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在秦谷,號稱秦嬴。非子的曾孫 秦促為周宣王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秦仲的五個兒子立志要報父仇,周宣王便給他們七 千兵馬,讓他們再去攻西戎。五個兒子同仇敵愾,團結一致,終於打敗了西戎,收復了被侵佔 的疆土。

周宣王封大兒子秦庄公為西垂大夫,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澄城縣東北), 為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經常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 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 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就是梁氏。又據《 魏書.官氏志》載,北魏孝文帝遷都今河南洛陽後,將鮮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蘭)氏改為梁 氏。這也是梁姓來源之一。
謚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