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文獻
1. 腦癱真的能治癒嗎
近日,一個“嬰兒被劇烈搖晃腦袋”的視頻,被廣泛轉發並引起網友熱議。
新聞截圖(圖片來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親在發布視頻時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搖成了腦癱”。
而視頻中搖晃孩子腦袋的“李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視頻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療之前就已經確診為腦癱了,自己非但不會把孩子搖成腦癱,反而是專門治療腦癱的“高手”。
在事發醫院的官網上,有著‘李醫生’所在的“康復理療科對腦癱患兒的治癒率在80%以上”的說法。而醫院對於此次事件發布聲明稱,家屬發布信息與事實不符,其中未提及“搖頭治療”。
患者家屬和醫院兩方的說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後續處理結果也還未公布,這里不好做判斷,但是關於“搖頭治療腦癱”的這種“神奇療法”,我們倒是可以聊一聊。
論文截圖【5】
既然已經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遠呢?
所以,腦癱這個事兒,也和其他疾病一樣,要相信科學,切不可病急亂投醫。
--------------------------------
【1】 新京報. 醫生搖孩子頭治腦癱患兒母親:心疼得掉眼淚[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曉明. 兒科學[M]. 人民衛生,1979.
【3】張立芹. 腦癱 - 健康問答[EB/OL]. 丁香醫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楊. 小兒腦癱的病因學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0(1): 18–20.
【5】唐久來等.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2. 腦癱能治好嗎 怎麼治啊謝謝!
腦癱是能治的,只要堅持治療康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如是你不冶療的話孩子只會更糟糕的。我們小區一孩子也是腦癱,我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他們在做訓練,現在已經康復得好多了,之前他是很嚴重的,後來他在上海明珠醫院腦癱中心做的治療,也在醫院做過康復治療的,現在他媽媽每天都陪著訓練。現在醫學這么發達了,腦癱也不再是什麼不治之症了,只要家長和孩子不放棄,肯定是能治療好的。祝早康復!
3. 腦性癱瘓有什麼特點
臨床表現 腦性癱瘓的臨床分型復雜,以往多採用Minear臨床症狀分型,特點是定義明確,應用方便。可分為:①痙攣型(spastic):最多見,占腦性癱瘓患兒的50%~70%,包括雙側癱(diplegic)下肢為主型、四肢癱型(quadriplegic)、偏癱型(hemiplegic)、雙側偏癱型(doublehemiplegic);②運動障礙型(dyskinetic):包括多動型(hyperkinetic)或手足徐動型(athetoid)、肌張力障礙型(myodystic);③共濟失調型(ataxic);④混合型(mixed)。據Nelson(1978)統計,痙攣性雙下肢癱佔32%,偏癱佔29%,四肢癱佔24%,運動困難型和共濟失調型僅佔14%。 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各異,病情輕重不一,嚴重者出生後數天出現症狀,表現為吸吮困難、肌肉強硬,大多數病例出生數月後家人試圖扶起時才發現。主要臨床類型的具體表現如下。 1.腦性痙攣性雙側癱腦性痙攣性雙側癱(cerebralspasticdiplegia)可累及四肢,下肢較重,可獨立存在,或伴室管膜下出血或側腦室旁白質軟化。發病率與早產程度密切相關,自從採用新生兒監護後,發病率顯著下降,遺傳因素不可忽視。本病由Ingram(1964)首先提出,而Litter(1862)首先提出缺氧-缺血性產傷概念,故而亦稱Litter病。 (1)最初常表現為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數月後出現明顯無力及痙攣,下肢較上肢明顯,無力首先累及內收肌,腱反射活躍。患兒腿部運動僵硬笨拙,用雙手在腋窩下抱起患兒時無蹬腿動作,仍保持腿部原伸直或屈曲狀態,大多數患兒跖反射呈伸性反應。患兒學步較晚,表現為特徵性姿勢和步態,邁小步時微屈雙腿更僵硬,股內收肌力很強使小腿交叉,邁步呈劃弧狀(交叉步態),足部屈曲內收,足跟不能著地。青春期或成年後腿部可變得細而短,無明顯肌萎縮,被動運動肢體可感覺伸肌與屈肌強直。上肢輕度受累或不受累,如手指笨拙和強直,有些患者出現無力和痙攣,伸手拿物品時可超越目標。面部可見痙攣樣笑容,發音清晰或含糊。1/3的患兒有癲癇發作,有些可出現手足徐動症,面、舌和手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及肌張力減低等。 (2)脊柱側凸很常見,可壓迫脊髓、神經根或影響呼吸。患者很晚才學會自主排尿,但括約肌功能通常不受累。痙攣性雙側癱的亞型可伴輕度小頭和智力低下。 2.嬰兒輕偏癱、截癱和四肢癱 (1)先天性嬰兒輕偏癱(congenitalinfantilehemiplegia):通常生後父母就觀察到患兒兩側肢體活動不同,如只用一側手取物或抓東西,往往未引起重視,直至4~6個月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肢受損通常在嬰兒學習站立或走步時發現,患兒可自行坐起和行走,但較正常嬰兒晚數月;檢查可見患兒腱反射明顯亢進,通常Babinski征(),上肢呈屈曲、內收及旋前位,足部呈馬蹄內翻足。某些患兒可有感覺障礙及視覺缺損,伴精神障礙者較腦性雙側癱及雙側輕偏癱少見。可有語言緩慢,應注意有無精神發育遲滯及雙側運動異常。35%~50%的患兒可發生抽搐,部分患兒持續終生,可為全身性發作,常見偏癱側局灶性發作,發作後可有Todd麻痹。Gastaut等曾描述半身抽搐-偏癱綜合征,數月或數年後患者因偏癱側肢體骨和肌肉發育遲滯導致偏身肌萎縮和進行性麻痹。 (2)獲得性嬰兒輕偏癱(acquiredinfantilehemiplegia):常為3~18個月正常嬰兒在數小時內發生的偏癱,伴或不伴失語,常以癇性發作起病,發作後可能未意識到發生偏癱。發病年齡較小者語言恢復較完全,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不同程度地減低,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不盡相同,功能缺損較重時可出現手足徐動、震顫及共濟失調等。 (3)嬰兒截癱(infantileparaplegia):表現為下肢肌無力和感覺障礙,出現括約肌功能障礙及軀干某水平以下感覺缺失常提示脊髓病變。 (4)嬰兒四肢癱(infantilequadriplegia):與痙攣性雙側癱的區別是,後者常有延髓肌受累,精神發育遲滯較嚴重。 3.先天性錐體外系綜合征先天性錐體外系綜合征()可由腦性痙攣性雙側癱逐漸演變而來,根據病理基礎及病程可分為產前期-產期錐體外系綜合征和後天性或產後期錐體外系綜合征。前者通常在生後第1年內出現明顯症狀、體征;後者症狀出現較晚,包括家族性手足徐動症、變形性肌張力障礙(dystoniamusculorumdeformans)及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常見病因為產期嚴重缺氧、成紅細胞增多症伴膽紅素腦病等。腦部最常見的病變為殼核、丘腦和大腦皮質交界區白色大理石樣外觀,是神經細胞消失、膠質細胞增生及有髓纖維間縮合所致。 (1)雙側手足徐動症(doubleathetosis):又稱運動障礙性腦性癱瘓,是最常見的先天性錐體外系病變。病因為高膽紅素血症、Rh因子不相容、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或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偶可引起。 患者常在生後數月、一年或幾年逐漸出現舞蹈及手足徐動,或其他不自主運動,如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性震顫、肌陣攣及半身顫搐的隨機組合,幾乎所有的雙側手足徐動症病例都存在原發性自主運動障礙,無錐體束征。嬰兒與兒童手足徐動症患者的病情嚴重性差異極大,輕症者的異常運動可誤認為不安,重症者的自主動作可引發劇烈的不自主運動。個別患者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仍繼續進展,應注意與遺傳性代謝性或變性病、錐體外系疾病等鑒別。患者早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隨之出現運動發育遲滯,常至3~5歲時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為屈性,無感覺障礙,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數可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運動及語言障礙誤認為智力缺陷。CT/MRI檢查的診斷意義不大,有些可見輕度腦萎縮和基底核變小,某些嚴重共濟失調患者可見腔隙性病變。除非有癇性發作,腦電圖通常對診斷無幫助。 隨生長發育,患者的姿勢和運動能力會有所進步,輕者可從事某些職業,重者很少能自主運動,常不能獨立生活。有報告曾試用理療、知覺綜合療法(sensoryintegrativetherapy)等康復措施,逐步進展的程序性運動可促進神經肌肉發育,但收效甚微。 (2)膽紅素腦病(核黃疸,kernicterus):是嚴重的新生兒疾病,特徵為先天性及(或)新生兒體質因素所致的黃疸和血液中大量帶核紅細胞,是錐體外系疾病的少見病因。血清膽紅素含量>25mg/dl通常可產生中樞神經系統毒性作用,引起神經症狀。出生時低體重或患透明膜等疾病的嬰兒在酸中毒和缺氧等情況下,即使血清膽紅素水平很低也可引起膽紅素腦病。 ①輕症核黃疸:可因各種血型配伍不合及生理性原因所致,常在生後24~36h出現黃疸及肝、脾腫大,第4天後黃疸逐漸消退,不產生明顯的神經症狀。 ②重症核黃疸:患兒出生時或生後數小時出現黃疸並迅速加重,常有肝、脾腫大及心臟擴張,伴水腫和貧血,皮膚及黏膜出血點等;3~5天嬰兒變得倦怠、吸吮無力及呼吸困難,可有嘔吐、昏睡、肌強直、角弓反張、眼球上翻、癇性發作及屏氣青紫發作等,以及舞蹈或手足徐動樣動作、指劃動作、肌張力障礙等錐體外系症狀,部分病例可有痙攣性癱。若不及時治療,多數病例可在數天至2周內死亡,患兒即使存活也常遺留精神發育遲滯、耳聾和肌張力減低等,不能坐、立和行走,出牙後牙釉質可有綠色素沉著。新生兒出現錐體外系症狀伴雙側耳聾和上視麻痹,應考慮膽紅素腦病的可能。 ③早產兒生理性黃疸所致的核黃疸: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2天,8~10天達高峰,也可延至出生數周後發病,可見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缺乏和高膽紅素血症。 ④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液大量有核紅細胞,白細胞中度增多,血小板及血紅蛋白減少;血清總膽紅素增高,膽紅素定性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尿膽原強陽性。母親與新生兒血型檢查有助於診斷。Rh或其他少見血型配伍不合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ABO血型配伍不合者膽紅素定性直接試驗(-)、間接試驗()。 4.先天性共濟失調先天性共濟失調(congenitalataxias)可作為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惟一症狀出現。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宮內汞中毒、懷孕前3個月母親受射線照射有關。病理可見小腦硬化性病變、先天性萎縮及發育不全,大腦可受損。 患兒最初表現為肌張力減低和活動減少,患兒長大後,在軀體四肢欲協調運動時,如坐、立和行走時,出現明顯的小腦功能障礙,表現為坐姿不穩、伸手取物動作不協調、步態笨拙而經常跌倒、走路時軀干不穩伴頭部略有節律的運動(蹣跚步態)等。肌力正常,腱反射存在,跖反射屈性或伸性,無肌萎縮。有些病例共濟失調伴肌痙攣,無肌張力減低,稱痙攣性共濟失調性雙側癱(spastic-ataxicdiplegia),隨患者生長發育病情可有好轉。大齡兒童可見小腦性步態、肢體共濟失調、眼震和發音不連貫等,需與肌陣攣、舞蹈病、手足徐動、肌張力障礙及震顫等鑒別。CT和MRI檢查可見小腦萎縮。 5.弛緩性癱弛緩性癱(flaccidparalysis)包括以下類型: (1)腦型弛緩性癱():由Foerster首先描述,稱腦性無張力性雙側癱(cerebralatonicdiplegia)。患兒的姿勢反射、腱反射保留,可有運動發育遲滯,應與脊髓及周圍神經所致的癱瘓、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等鑒別。 (2)嬰兒型脊肌萎縮症():是典型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也稱Werding-Hoffmann病。母親懷孕時可感覺宮縮減少,大多數患兒出生後表現為明顯運動缺陷或出生時關節彎曲畸形。其他類型家族性進展性肌萎縮可在兒童早期或晚期、青春期和成人早期發病.表現為肌無力、肌萎縮和腱反射消失,但無感覺障礙。少數疑診嬰兒或兒童期肌萎縮症,追蹤觀察發現為不愛活動、身體虛弱所致,需與多發性肌炎或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鑒別。 (3)臂叢麻痹(brachialplexuspalsy):是雙胞胎常見的合並症,因臀先露時用力牽拉胎兒肩部或肩先露時頭部處於受牽拉狀態和傾斜位所致,有時損傷可持續終生。生後受累肢體發育較小,骨骼發育不全,上位臂叢(頸5~6)和下位臂叢(第7~8頸神經,第1胸神經)神經根均可受累,有文獻報告上位臂叢受損的幾率約為下臂叢的20倍,有時整個臂叢受累。 (4)面肌麻痹(facialparalysis):是常見的新生兒周圍神經病變,多累及單側,系產鉗損傷面神經出莖乳孔部遠端纖維所致。表現為一側閉目不全及吸吮無力,需與先天性雙側面肌麻痹(M02bius綜合征)鑒別,後者常伴外直肌麻痹。大多數病例數周後可恢復,少數終身不愈並遺留面部不對稱。 診斷 目前腦性癱瘓缺乏特異性診斷指標,主要根據臨床症狀、體征。我國(1988)小兒腦性癱瘓會議擬訂的3條診斷標準是:①嬰兒期出現中樞性癱瘓;②伴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感知障礙及其他異常;③除外進行性疾病導致的中樞性癱及正常小兒的一過性運動發育落後。 如有以下情況應高度警惕腦性癱瘓的可能:①早產兒、出生時低體重兒、出生時及新生兒期嚴重缺氧、驚厥、顱內出血及膽紅素腦病等;②精神發育遲滯、情緒不穩和易驚恐等,運動發育遲緩;③有肢體及軀干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的典型表現;④錐體外系症狀伴雙側耳聾及上視麻痹。
4. 腦癱可以治好嗎
近日,一個“嬰兒被劇烈搖晃腦袋”的視頻,被廣泛轉發並引起網友熱議。
新聞截圖(圖片來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親在發布視頻時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搖成了腦癱”。
而視頻中搖晃孩子腦袋的“李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視頻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療之前就已經確診為腦癱了,自己非但不會把孩子搖成腦癱,反而是專門治療腦癱的“高手”。
在事發醫院的官網上,有著‘李醫生’所在的“康復理療科對腦癱患兒的治癒率在80%以上”的說法。而醫院對於此次事件發布聲明稱,家屬發布信息與事實不符,其中未提及“搖頭治療”。
患者家屬和醫院兩方的說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後續處理結果也還未公布,這里不好做判斷,但是關於“搖頭治療腦癱”的這種“神奇療法”,我們倒是可以聊一聊。
論文截圖【5】
既然已經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遠呢?
所以,腦癱這個事兒,也和其他疾病一樣,要相信科學,切不可病急亂投醫。
--------------------------------
參考文獻
【1】 新京報. 醫生搖孩子頭治腦癱患兒母親:心疼得掉眼淚[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曉明. 兒科學[M]. 人民衛生,1979.
【3】張立芹. 腦癱 - 健康問答[EB/OL]. 丁香醫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楊. 小兒腦癱的病因學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0(1): 18–20.
【5】唐久來等.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5. 腦癱可以治癒嗎
近日,一個“嬰兒被劇烈搖晃腦袋”的視頻,被廣泛轉發並引起網友熱議。
新聞截圖(圖片來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親在發布視頻時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搖成了腦癱”。
而視頻中搖晃孩子腦袋的“李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視頻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療之前就已經確診為腦癱了,自己非但不會把孩子搖成腦癱,反而是專門治療腦癱的“高手”。
在事發醫院的官網上,有著‘李醫生’所在的“康復理療科對腦癱患兒的治癒率在80%以上”的說法。而醫院對於此次事件發布聲明稱,家屬發布信息與事實不符,其中未提及“搖頭治療”。
患者家屬和醫院兩方的說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後續處理結果也還未公布,這里不好做判斷,但是關於“搖頭治療腦癱”的這種“神奇療法”,我們倒是可以聊一聊。
論文截圖【5】
既然已經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遠呢?
所以,腦癱這個事兒,也和其他疾病一樣,要相信科學,切不可病急亂投醫。
--------------------------------
參考文獻
【1】 新京報. 醫生搖孩子頭治腦癱患兒母親:心疼得掉眼淚[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曉明. 兒科學[M]. 人民衛生,1979.
【3】張立芹. 腦癱 - 健康問答[EB/OL]. 丁香醫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楊. 小兒腦癱的病因學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0(1): 18–20.
【5】唐久來等.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6. 文獻《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節選》之腦癱的輔助檢查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簡稱腦癱,由發育不成熟的大腦(產前、產時或產後)先天性發育缺陷(畸形、宮內感染)或獲得性(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外傷、感染)等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患病率約為每1000
活產兒中有2.0—3.5
個。主翼現為運動障礙,伴或不伴有感知覺和智力缺陷。腦癱的腦部病理改變主要是腦白質損傷、腦部發育異常、顱內出血、腦部缺氧引起的腦損傷。
一、直接相關檢查
(一)頭顱影像學檢查(MRI、CT和B超)
是腦癱診斷有力的支持[13](1
個Ⅰ級證據,1
個Ⅱ級證據),MRI在病因學診斷上優於CT(1
個Ⅰ級證據)。
(二)凝血機制的檢查
影像學檢查發現不好解釋的腦梗塞可做凝血機制檢查,但不作為腦癱的常規檢查項目(1
個Ⅲ級證據)。
二、伴隨症狀及共患病的相關檢查
腦癱患兒70%有其他伴隨症狀及共患病,包括智力發育障礙(52%)、癲癇(45%)、語言障礙(38%)、視覺障礙(28%)、嚴重視覺障礙(8%)、聽力障礙(12%),以及吞咽障礙等。
(一)腦電圖(EEG)
合並有癲癇發作時進行EEG檢查,EEG背景波可幫助判斷腦發育情況,但不作為腦癱病因學診斷的常規檢查項目(1
個Ⅰ級證據,1
個Ⅱ級證據)。
(二)肌電圖
區分肌源性或神經源性癱瘓,特別是對上運動神經元損傷還是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具有鑒別意義(1
個Ⅱ級證據)。
(三)腦干聽、視覺誘發電位
疑有聽覺損害者,行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疑有視覺損害者,行腦干視覺誘發電位檢查(1
個Ⅰ級證據,1
個Ⅱ級證據)。
(四)智力及語言等相關檢查
有智力發育、語言、營養、生長和吞咽等障礙者進行智商/發育商及語言量表測試等相關檢查(1個Ⅰ級證據,1
個Ⅱ級證據)。
(五)遺傳代謝病的檢查
有腦畸形和不能確定某一特定的結構異常,或有面容異常高度懷疑遺傳代謝病,應考慮遺傳代謝方面的檢查(1
個Ⅳ級證據)。
7. 腦癱可以治好嗎治療腦癱的方法
近日,一個“嬰兒被劇烈搖晃腦袋”的視頻,被廣泛轉發並引起網友熱議。
新聞截圖(圖片來源:http://news.qq.com)
孩子的母親在發布視頻時附文:“好好的孩子被搖成了腦癱”。
而視頻中搖晃孩子腦袋的“李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視頻中的孩子在接受治療之前就已經確診為腦癱了,自己非但不會把孩子搖成腦癱,反而是專門治療腦癱的“高手”。
在事發醫院的官網上,有著‘李醫生’所在的“康復理療科對腦癱患兒的治癒率在80%以上”的說法。而醫院對於此次事件發布聲明稱,家屬發布信息與事實不符,其中未提及“搖頭治療”。
患者家屬和醫院兩方的說法各不相同,事件的後續處理結果也還未公布,這里不好做判斷,但是關於“搖頭治療腦癱”的這種“神奇療法”,我們倒是可以聊一聊。
論文截圖【5】
既然已經有了更好的方案,何必舍近求遠呢?
所以,腦癱這個事兒,也和其他疾病一樣,要相信科學,切不可病急亂投醫。
--------------------------------
參考文獻
【1】 新京報. 醫生搖孩子頭治腦癱患兒母親:心疼得掉眼淚[EB/OL]. (2017-08-25)[2017-08-26].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8-25/doc-ifykiqfe1667148.shtml.
【2】沈曉明. 兒科學[M]. 人民衛生,1979.
【3】張立芹. 腦癱 - 健康問答[EB/OL]. 丁香醫生, [2017-08-30]. http://dxy.com/faq/5040.
【4】李楊. 小兒腦癱的病因學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00(1): 18–20.
【5】唐久來等.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 (2015): 第一部分[D]. 2015.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8. 腦癱的葯物治療英文文獻
授之以漁
翻譯成英文
在谷歌學術上搜索
谷歌學術:h123ttp://sch5o6lar44點gl44g54oo點or555g/
不讓發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