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範文正公
Ⅰ 《范仲淹正直〉的譯文
《範文正正直》作品別名《范仲淹正直》
1、譯文
范仲淹年輕時貧窮潦倒,寄居在睢陽一戶姓朱的人家裡,經常和一個術士游樂。正趕上那個術士病危了,便請人叫來范仲淹,告訴他:「我善於把水銀煉成白金,我的兒子年紀小,不能把這個秘方交託給他,現在我把它交給你。」
於是把這秘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懷中,范仲淹剛想推辭,那個術士已經氣絕而死。
後來過了十幾年,范仲淹當上了諫官,而當年那個術士的兒子長大了,范仲淹把他叫來說:「你的父親會使用神術,當年他過世的時候,因為你年紀還小,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和一斤白金,如今你已經長大了,應當把這些東西還給你。」
於是就拿出那個秘方還有白金一起交給術士的兒子,那個密封的標志依舊完好如初。
2、原文
範文正公仲淹貧悴,依睢陽朱氏家,常與一術者游。會術者病篤,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煉水銀為白金,吾兒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與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文正懷中,文正方辭避,而術者氣已絕。
後十餘年,文正為諫官,術者之子長,呼而告之曰:「爾父有神術,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當以還汝。」出其方並白金授之,封識宛然。
3、出處
出自於北宋魏泰的《東軒筆錄》
(1)上書範文正公擴展閱讀
1、《東軒筆錄》簡介
所記以仁宗,神宗兩朝事居多,由於魏泰多與上層人物交往,熟知內情,所記當時歷史尤其是王安石變法,有重要參考價值。書中記載的呂惠卿與王安石書,是了解呂、王關系的重要材料。卷六所記曾布與王安石事,說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後,與王仍有交情,並未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書中對貪污賄賂,趨炎附勢、狼狽為奸的現象時有揭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其在卷十記載了宋英宗打擊報復、庇護皇親的事實。此書所記亦有一些失實之處,舊聞證誤、容齋隨筆等書均有駁正。總的來說,在宋人筆記中,它還是史料價值較高的一種。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三朝名臣言行錄引此書達三十六條,在二百二十五種引書中,居第五位。十五卷。作者雜記北宋官場的見聞,關於王安石的條目偏多,作者為曾布的親戚,對新政褒貶不一,反映出魏泰的動搖態度。
2、作者簡介
魏泰,北宋士人。字道輔,襄陽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詞人,封道國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從小好逞強行霸,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因此不得錄取。後博覽群書,但不思仕進。性詼諧,尤好談朝野趣聞。善辯,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
徽宗崇觀年間,(1102-1110年),大臣章惇贊其才,欲任以職事、辭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勢,橫行鄉里,邑人深為不滿。又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如借武人張師正名作《志怪集》、《括異志》、《倦遊錄》;借梅堯臣名作《碧雲》。
以真名著有《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傳於世。
Ⅱ 文言文「範文正公守桐廬,始於釣台台建嚴先生祠堂」 怎麼翻譯
翻譯:范仲淹鎮守邠州時,閑暇時帶領下屬登上酒樓准備酒宴,還沒有開始舉杯飲時,看見幾個披麻帶孝的人正在准備裝殮之物。
《範文正公守邠州》
原文:範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屬(下屬的官吏)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cuī dié 喪服)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fènɡ)斂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憮然(失意的樣子),即徹(通撤」)宴席,厚賙(zhōu救濟)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譯文:范仲淹鎮守邠州時,閑暇時帶領下屬登上酒樓准備酒宴,還沒有開始舉杯飲時,看見幾個披麻帶孝的人正在准備裝殮之物。他馬上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客居此處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准備出殯葬在近郊,可是棺槨等物都還未齊備。范仲淹很傷感,一副失意模樣,立即撤掉了酒席,厚厚地救濟了他們,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感動的流下眼淚的。
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
Ⅲ 《範文正公文集》序 的全文翻譯
翻譯:慶歷三年,我剛剛童年,進入鄉校,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慶歷聖德詩》給鄉校的老師看。我從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我拿文中稱頌的十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問先生,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
我說:「(如果)他們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特,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們,並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
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嘉祐二年,我才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范公卻(已經)去世了。安葬之後,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於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十五年沒有見到范公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範文正公。」
唉!範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傑,都能夠跟從他們交遊,而範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託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願望嗎?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郡本來在鄉野之中就確立了,不是做官後學習的。淮陰侯在漢中見漢高帝,評論劉邦、項羽的長短,謀劃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劃,等到輔佐漢高帝平定天下,漢中的言論,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的。
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與先主(劉備)評論曹操、孫權,謀劃攻取劉璋,依靠蜀地的資本,爭奪天下,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這難道是道聽途說嘗試著做而僥幸成功的?範文正公在天聖年問,為母親守孝,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願,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
到了他被任用為將領,被提拔為執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超出這本書的。他對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像飢渴的人對於飲食,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
像火的熱,像水的濕,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執筆戲言,順著本性寫作,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他、尊崇他。
全文: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辭,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範文正公。」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序而傳。
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諸葛孔明卧草廬中,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飢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出自:蘇軾[宋代]《範文正公文集》序。
(3)上書範文正公擴展閱讀:
文章創作背景
《範文正公文集》為北宋時刻印的范仲淹(989~1052)詩文集。是現存最早的范集傳本。《範文正公文集》序為蘇軾為此集作的序。其文以後輩口吻敘寫,以伊尹、姜子牙、管仲、樂毅、韓信、諸葛亮喻范仲淹,表達了對范仲淹的崇敬和追憶之思,情真意切。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北宋有刻本《範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范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
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
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出任泰州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飢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於海的治水計劃。
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贊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涌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歷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范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鍾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沖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
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
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Ⅳ 範文正公 輕財好施的 譯文
譯文:
范仲淹輕視財富,喜歡施捨他人錢財,尤其對待族人的人特別寬厚。他已經富貴了之後,在姑蘇靠近外城的地方買了好的田地數千畝,當做義庄,用來養活跟隨他但比較貧窮的人,他選出一個輩分高而且有賢能的人來管理他資金的進出,每個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細絹做衣服,另外婚喪嫁娶,都會給他們錢。聚集的族人將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後四十年,子孫賢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規矩做法,不敢廢止。
(4)上書範文正公擴展閱讀
原文:範文正公輕財好施,尤厚於族人。既貴,於姑蘇近郊買良田數千畝。為義庄,以養群從之貧者,擇族人長而賢者一人主其出納。人日食米一升,歲衣縑一匹。嫁娶喪葬,皆有贍給。聚族人僅百口。公歿逾四十年,子孫賢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廢弛。
原文出自澠水燕談錄/北宋·王辟之卷第四忠孝凡十五事。
從體裁上來說,《澠水燕談錄》屬於筆記文中的史料筆記。從寫作目的上來看, 與眾多宋代筆記的作者一樣,王辟之脫離仕宦,悠遊林下,追憶平生經歷見聞,筆之於書,博記雜識,主要是為了 「談謔」。
從寫作內容和范圍來看,《澠水燕談錄》所記大都是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以前到北宋開國(960年)之間140餘年的北宋雜事。
Ⅳ 範文正公守邠州的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任命的痛苦感受較深。 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即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一生的論著很多,詩,詞,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愛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陽樓記》,詞有《漁家傲》,詩有《江上漁者》等。
Ⅵ 範文正公是誰
范仲淹謚號範文正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回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答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木瀆)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造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Ⅶ (選自《澠水燕談錄》) 【注】①範文正公貶饒州:范仲淹謚號文正,因上書主張革新與宰相發生沖突,
1.春和景明心曠神怡 2.侍制王質獨自抱病在都門(為范仲淹)踐行。 3.B 4.一陰一晴的自然風物,觸發了遷客騷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對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更高境界的議論。(意對即可) 5.【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乙】:文中范公之賢是通過王質的行動和語言,從側面表現出來的。(意對即可) |
Ⅷ 範文正公是什麼樣的人
範文來正公指范仲淹。范仲淹,字希自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8)上書範文正公擴展閱讀
范仲淹的詩歌,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
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
范仲淹詞作存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北宋有刻本《範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范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