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周文獻

周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3 16:26:32

㈠ 殷商時代是對殷代和商代的總稱嗎

殷是周建立後,對商的稱呼。
至於說商的首都,其實當時是沒有「都」的稱呼的,商時有了大邑與邑的區分,大邑就是後世的首都,故也稱大邑商。
具體說來,商其實不叫商,原稱「上」,在武乙時才改稱「商」;同理,「夏」是周後才出現的字,初稱「下」,最明顯的實證就是,出土的商早期的「禹敷下土方」的銘文及甲骨文記載及《竹書紀年》的三相驗證。
現在詳說一下中、晚上(商)「首都」的變遷:今河南安陽,安陽河最早稱洹水,盤庚遷徙的是在洹水北岸,當時叫蒙邑,或稱大邑蒙;在武丁時因戰爭被毀,武丁就在洹水南重新建邑,稱茲邑,也稱大邑茲;斌丁時,洹水乾涸,南北兩岸的邑合並為一個,稱大邑商;商紂時,為支持與東夷的戰爭,遷朝歌(河南淇縣北),朝歌變成了大商(朝歌有台無邑),茲邑稱大邑茲;商、周曾在大邑茲西的,現在的山西黎城進行了兩次戰斗,兩次都以商失敗而告終,商為加強大邑茲的防禦力量,將大邑茲交給一個叫子衣的人來負責,自此也稱衣邑,同時在今河北磁縣成立了一個以商王受名「受」的一個預備役軍團;周最後從南線孟津直擊朝歌的牧野,牧野之戰後,外強中乾的衣邑(衣邑精壯多抽調去參加了對付東夷人方的戰爭,後來周平叛的主力「殷八師」就是以這批軍人底子組建的),子衣選擇了投降周,故周稱商為「衣」。
由於周人發音,受、紂不分,衣、殷不分,故商受就變成了商紂,衣也就變成了殷。
總之,終商之前,並無「殷商」稱呼的存在,而是「衣商」的誤傳,而且進入了周文獻中,就一直這么將錯就錯地稱呼下來。
希望這個回答能令你滿意。

㈡ 燈戲的社會影響

燈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岳池縣川劇團派出演員到外地和群眾中學習燈戲藝術,排演了一系列劇目,先後到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慶演出了《收姜維》 、 《陽河堂》、 《大腳夫人》等和一些摺子戲、大幕戲等十多場,曾轟動一時,重慶廣播電台多次播放錄音。到成都演出後,享譽蓉城,四川電視台播放了《幺妹嫁給誰》、 《丈母娘上轎》等戲的錄像。1988年5月,應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劇評論》編輯部及全國戲曲現代研究會邀請,赴京在長安、吉祥、中南海等劇場演出岳池燈戲《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才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等劇目共八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領導和曹禹等專家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外賓蒞臨觀賞。《人民日報》等二十餘家報刊、電台、電視台報道了演出盛況。岳池燈戲受到了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好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柏林漢堡大學教授恩特?舒馬赫說:「我正在撰寫專著《世界戲劇之林》,一定把岳池燈戲作為很有特色的劇種向全世界推薦。」日本、新加坡駐華大使熱情相邀,希望岳池燈戲走上他們的舞台。

㈢ 留學作業中的response paper是什麼response paper怎麼寫

在國外大學里不難遇到老師會布置類似於我們國內讀後感的論文作業,這種作業一般是response paper,或者synthesis paper,也可以是response paper,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所以叫法會不一樣,但是其寫作要求都是一樣的,就是要求在指定時間內閱讀完學術文章(一般會有老師指定讀哪些論文)之後寫一篇綜合評論各個文章的小論文,但是這需要以完全學術化的格式和語言來寫成,而且還要寫得有批判性、有學術性、有邏輯性,因此我們才說寫response paper是提升英文寫作能力的訓練利器。下文中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這類response paper寫作結構是怎樣的以及該寫些什麼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為什麼要寫response paper?


①Response paper是少有的能同時訓練reading,critical thinking和academic writing能力的論文之一,這三種能力對我們中國留學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②Response paper會讓你持續地閱讀新文獻,接觸大量的高質量文章,學習到別人正在關注哪些題目、怎樣設計研究、如何駕馭語言。


③Response paper能幫助訓練你讀文章和設計文章的思維;


④Response paper讓你理解「讀文獻」和「寫論文」之間的關系—你讀文獻是為了融合到自己的論文中去,你寫論文必須依託在現有的文獻之上,response paper教會你習慣於將兩者緊密結合的思維方式。


⑤Response paper讓你提前習慣於每周都要讀文獻、寫論文的工作節奏(每周都要讀文獻、寫論文、讀文獻、寫論文)。


其次:Response paper該寫些什麼內容?


我們大部分留學生在開始寫response paper的時候最大的困擾就是不知道該寫什麼內容,甚至有些同學會出現讀過的論文數量越多卻越不知道該寫什麼的情況。HotEssay認為很多同學覺得response paper難寫的原因在於它沒有給你非常具體的框架和問題讓你來回答。而如果你能針對一周之內閱讀的文獻提出幾個具體的問題來啟發和引導你的思路,相信你很快就有寫作思路了。


以下「靈感啟發」和「綜述引導」兩個方法或許可以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寫Response paper:


靈感啟發型問題——在動筆寫response paper之前,不妨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或許可以給你帶來思路和靈感:


讀完這一周的文獻,如果要你用一句話來向你的一個朋友概括這些文章的共同主題,你如何概括?


這一周的文獻裡面,你讀過之後覺得印象最深、或者最有趣的的是哪篇文章?為什麼印象深刻?


這些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文獻?


他們不寫不行嗎?


在這個領域缺了他們這些文章會怎麼樣?


這些文獻的貢獻到底是什麼?


放在它們寫作的歷史時期或時間段里看,它們在本領域內是怎樣的地位和價值?


其他人有引用和評價他們的文章嗎?如何評論的?


細看每一篇文章,它們各自在其關注的問題、解答問題的方式、研究方法的設計、論文寫作的風格等方面,分別有什麼具體的特色?


綜述引導問題——以下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在稍作整理之後直接寫進你的response paper里:


讀完這些學術論文之後你都有什麼收獲?


讀了文章之後受到了什麼啟發?理解了哪些之前不理解的東西?


這些學術論文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從各自的理論視角、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論文的風格等方面。)


如果研究相同題目的論文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原因是什麼?


如果所有文章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會不會有例外的情況還沒有人研究過?


這幾篇文章分別有什麼缺點和漏洞?


研究的設計上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樣本大小、收集數據的方法、分析數據的工具等各個方面。


這些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你尤其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觀點?為什麼?


如果你在以往有跟論文主題相關的個人經歷,哪些文章中的研究結果或結論符合你的具體經驗,或者違反了你曾經的經驗?為什麼會違反?


這些文章可以怎樣被應用在新的理論構建或者實踐應用中去?


最後:Response paper的寫作結構


Response paper因為文章不長,所以結構也比較簡單一般使用最基本的「總--分--總」結構即可:


總起段--summarize:第一段闡明這一周文獻的主題。你可以分別summarize以下各篇文章的主題,或者指出這一周文章最重要的一些概念、理論、觀點、結論。以及這些文章作為一個整體有什麼特點。


分述段—synthesize:這里你要展示synthesize的能力了,把上面你對綜述引導型問題1-5的答案以一定的邏輯寫出來:文章之間的相同和不同、聯繫到了此前學過的哪些知識、你同意或不同意哪些觀點、你覺得哪些文章可以在研究設計上如何改進、這些理論和發現可以如何應用到進一步的理論構建和實踐之中去。


總結段—conclude:總結和重申這些文章的主題,指出這些文章作為一個整體在本領域的價值和貢獻,指出下一步研究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你的總體評價。


Response Paper需要體現什麼能力


通過寫response paper可以幫助提升我們留學生的這三種能力:


Summarize(概括能力):---你能否找到這周所有文獻的主題?能否准確而全面的理解本周重點?能否把文獻的主旨很好的概括出來?


Synthesize(綜合能力):你能否融會貫通、把不同的文章比較起來讀、批判性地閱讀文章、聯系此前或其他課上學到的內容?


Apply(應用能力):你讀完這些文章之後能不能知道怎麼用?你能否知道如何把這些文章應用到你將來的論文中?他們在這方面對你有哪些啟發?如果你是實踐者(practitioner),你能否把它用到你的工作中?如何利用它們改進現有的工作?

㈣ 青銅酒器是如何發展的

中國的酒文化與銅文化一樣歷史久遠源遠流長,農業時代的到來,出現了釀酒業,釀酒業的發展促進酒具也相應地發展,飲酒禮儀的豐富和完美,又使酒具呈現多樣性地發展。陶器製作特別是青銅業的發展,為酒具的製作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古人雲,「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國人歷來講究美食美器,飲酒之時更是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這就使得酒器作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歷史悠久,千姿百態。

酒具是指制酒(早期)、盛酒、飲酒的器具。近代大工業化制酒工藝產生後,酒具一般指盛酒和飲酒的器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酒器的製作技術、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故產生了種類繁多、目不暇接的酒器。

酒具的發展變化,體現了豐富的文化生活背景,反映著酒俗的不斷演變,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側面反映著歷史的進程。酒具具有豐富的功能:首先,可以審美助飲。中國酒具美觀大方的造型,精細華麗的裝飾,對飲酒者所起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使飲酒者在舉杯之際,得到文化的陶冶和藝術的熏陶;其次,節飲量飲。中國古代酒具有斝(jiǎ)、壺、杯、爵,無論任何酒具,都按照一定的容量來設計製造,以起到示量節飲的作用。再次,體現社會禮儀。中國酒具作為禮儀制度的載體,顯示出使用的場合以及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具,也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

說到飲酒之器。我們便會聯想起文學作品的描寫。從成語中的「觥籌交錯」,到江湖豪傑「以瓢沽酒」或「大碗篩酒」;從書聖王羲之借「曲水流觴」飲酒,到詩仙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再到蘇東坡「一樽還酹江月」;范仲淹「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直至李清照「三杯兩盞,怎敵他、晚來風急」……詩文中的「觥」「樽」「杯」「盞」等等,皆是飲酒器具。只不過,時代不同而飲者有別,上古之人臨池用手掬捧而飲,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飲,文人雅士持杯把盞酌飲。

酒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農業的興起,人們不僅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還隨時可以用穀物作釀酒原料釀酒。陶器的出現,人們開始有了炊具;從炊具開始,又分化出了專門的制酒、飲酒器具。究竟最早的專用酒具起源於何時還很難定論。因為在古代,一器多用應是很普遍的。不過,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文化時期,我國已出現了形狀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的一個墓穴中,曾出土了各種獸形鬶,就其造型來看,可能就是最早的酒器。

青銅酒具。鑄造始於夏朝,盛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夏代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了最早的銅制酒器,出土有各式銅爵,有平底爵、凸底爵,有的流細長,有的流短粗,則基本可斷定都是溫酒器或飲酒器。《世本·作篇》有「杜康作酒」「少康作醪酒」之說,也出自夏代,這說明起碼到了夏代,人工釀酒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龍山戈化時期酒器的類型齊全,用途明確,與後世的酒器有較大的相似性。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其中,酒杯的種類最為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進入商周,青銅酒器達到鼎盛,尤其是在商代,隨著釀酒業的發達和青銅器製作技術的提高,青銅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由於殷人的嗜酒,還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製作酒具為生的氏族。殷人的飲食文化中以飲酒最為著名,這從殷王的酒池肉林和周公給康叔的訓誥《酒誥》中便可窺見。康叔在所得訓誥《酒誥》中被告誡:勿使臣民「荒湎於酒」。因為殷人的「衰」乃至「亡」,則是因為「荒湎於酒」,「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罔愛於殷」。周代飲酒風氣雖得到扼制,但酒器基本上沿襲了商代的風格。在周代,也有專門製作酒具的「梓人」。春秋時期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酒器才開始沒落。

殷商時代,釀酒業已達到了相當繁榮的程度。這從甲骨文的有關記載中已經可以得到確切的證明。如甲骨文中屢見的「枵」字,就是後來古籍中的「糵(niè)」字,《說文》訓「糵」為「牙米」,即發芽之米,乃釀酒中用來發酵的一種原料,類似後代的酒麴。《天工開物·酒母》有「古來曲造酒,糵造醴」之說,「醴」是一種味甜的薄酒,在甲骨文中也屢有出現,可見「糵」在殷商確已是廣為用於釀酒的酒麴之物。卜辭中就多次記錄有以糵造醴酒之事,而且專門設有稱為「小糵臣」的司掌釀酒之官,更有甚者,有時殷王還親臨釀酒作坊,視察指導

從《粹》文提到的「新醴」「舊醴」來看,殷人顯然還懂得用儲藏之法而製成更為醇香的「陳年老窖」了。大腹,可增加容量;尖底,便於半埋入地中。《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酎酒」即經過兩次以至多次復釀的醇酒,細審其意,「酉」字猶存釀酒、制酒之義;「酉」字用作「酒」義就是由制酒器引申而來。值得注意的是,卜辭中「醴」與「酒」總是分別敘述,互不相混,最大的可能就是與後代一樣,在殷商酒與醴也是用不同的方法釀造、有不同的味道的。若依上述「曲造酒,櫱造醴」之說,這種「酒」「醴」的分別,也許正暗示了殷人已經發明了用曲釀酒的先進方法。近年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曾出土一塊重達8.5公斤的酒麴,為這種推測更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明。

此外,卜辭中還有一酒名目「鬯(chàng)」。據後代周文獻可知,鬯乃是用黑黍釀成的一種特殊的香酒,這種酒若再與鬱金香草所煮的汁水調和,更成一種氣味芬芳的酒稱「郁鬯」。鬯和郁鬯是殷周時期最高級的酒,多用以祭神,也用於帝王賞賜臣僚,毛公鼎、大盂鼎就都有「賜鬯」的記載。「鬯」在卜辭中的出現,也說明了殷商釀酒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與其釀酒業的繁榮相呼應,殷商時代的用酒之多、飲酒之盛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這從殷商遺址大量出土的酒器上就可見一斑。如前所述,殷商時代的青銅器是極其發達的,而在其出土的青銅器種類中,酒器佔了一半以上的比重,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幾乎是空前絕後的。而且各種酒器已完全配套,有罍(釀酒器)、壺(貯酒器)、尊(貯酒而備斟之器)、卣(盛鬯備移送之器)、盉和斝(均為溫酒器)、爵、觚和觶(均為飲酒器,爵兼溫酒,觚兼燙酒)、斗(斟酒器)等,可謂應有盡有。由此不難想見當年殷商人對酒特殊的鍾愛和嗜好。

商周的酒器種類齊全,用途專一。據《殷周青銅器通論》記載,商周的青銅酒器分二十四類。按用途分為煮酒器、盛貯酒器、飲酒器。此外還有禮器。形制豐富,變化多樣。盛酒器具是一種盛酒備飲的容器。其類型主要有:尊、壺、區、卮(zhī)、皿、鑒、斛、觥、瓮、瓿(bù)、彝、罍、斗。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動物造型。以尊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飲酒器主要有:角、爵、杯、觥籌、觚、觶、舟、尊、觴、鍾、酌。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如:「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又稱為樽,漢代流行。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

不過,殷人並不僅僅把飲酒當做一般的口福之樂,酒在殷商人的生活中,顯然還有著更為鄭重的地位。這從上述出土的青銅酒器來看,它們大都做工精細,通體飾有神秘、威嚴的饕餮之類的獸面紋,無疑多是被用做禮器的。

其實,酒的這種鄭重地位在周人的《酒誥》中已經泄露出來了,這就是「祀茲酒」。殷人何嘗不是用酒來享神通神的呢,只不過所享所通的不是周人的神而是殷人的神罷了。可見,飲酒之風的盛行,也是殷人崇尚祖神宗教精神的一種體現。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飲用之物,其馨香、致醉、令人迷狂的效力,與神秘的宗教精神有著天然的契合。可以想像,在祭神求福的儀式上,在巫祝施行法術的過程中,酒可助人進入一種想像、幻覺的狀態,促人達到一種極度虔誠、痴迷的精神境界,從而篤信已經神靈附體,已經與神溝通。這或許就是酒從發現起就首先與巫術祭祀活動連在一起的緣故了。

殷人正是把飲酒與祭祀連在一起的。甲骨文中的許多卜辭,就涉及到了殷商帝王用酒鬯祭祀祖先的活動。《佚》文卜問的是在舉行祭祀時是否先用三牢、羌與酒為祭品以享神,占辭稱「用」;《甲》文中的「登鬯」即以鬯酒進獻之義,祭祀的對象就是殷人的先王祖乙;《前》文中的「彈」當讀為「」,是一種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其中提到「百鬯」、「百牛」,可見其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酒也使人放縱、無禮、無畏。正如歌樂舞蹈娛神也娛人,人們在用酒祭神祭祖的同時,自己也陶醉在酒的濃郁滋味中,「飄飄欲仙」;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就是飲酒作樂,放盪不羈。《酒誥》稱殷紂王「縱淫泆」,「不惟(思)自息乃逸」,甚至到了「厥心疾狠,不克畏死」的地步;《史記·殷本紀》更載他「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雖只是殷商王室縱酒狂歡的一種極端表現,但也多少折射出殷人嗜酒之風的某種狀態。

現在看來,殷商審美文化的神秘色彩,包括關於至上神的系統傳說、豐富的想像故事,還有狂熱甚至野蠻的巫風習俗,都與縱酒狂放所造就的精神狀態不無關系。與此同時,酒也強化了人們對味覺享受的快感體驗,這就為後來「美」與「味」的聯姻作了鋪墊。這只要從凡以「酉」為部首的字均與美感有關,諸如酣暢、醇美、沉醉等等,就不難看出酒文化在審美文化發展史上曾經發揮的特殊效應。

然而,殷人卻為酒付出了亡國的代價。從此「德將無醉」的周代禮樂文化,引導先民走向了斯文和典雅。

周朝時,從周文王開始,就「約法三章」,只有祭祀方可用酒,即「祀茲酒」,他感到酒對於百姓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百姓的昏亂失德,邦國的衰弱滅亡,其全部責任在其看來非酒莫屬。所以周人注意戒酒,「克用文王之教,不腆(厚)於酒」。所以,周公在《酒誥》中要求康叔到了衛國之後,要嚴格禁酒,如果遇到「群飲」的情況,決不能放任自流,要「盡執拘之以歸於周,予其殺」;遇到諸臣「湎於酒」,雖不必殺,但要「教之」,要有此明訓以享國。《酒誥》本是周人的一篇訓誥之辭,反映的是周人的文化意識。

周朝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這種青銅酒器的規格一直沿襲到清代。

酒器分為貯酒、盛酒、飲酒的器具。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觶、角等。角的樣子似爵,但前後都有尾,無柱,有的角還有蓋,盛行於商代;觚,圓形侈口,相當於後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為橢圓形,口上前有流,後有把手;斝,圓口,有鋬無流,有雙柱,盛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喇叭形口,細腰,高足;觶,形似尊而小用以飲酒或盛酒。「觥籌交錯」的觥也是常見的飲酒器。此外還有青銅杯。銅陵出土過青銅杯,兩邊有耳,或稱之「耳杯」。

卣、壺、尊、盉等是盛酒器,盛於商周。卣(yǒu),圓形或橢圓形,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商代壺多扁圓,周代壺多圓形、大腹,春秋時的壺扁圓,長頸,也有方壺,戰國時壺有圓形、方形和瓠形等。盉的式樣較多,一般是深臍圓口,前有流(即壺嘴),蓋和鋬有鏈相連接。

鍾、鈁等為貯酒器。鈁即方形壺,鍾即圓形壺,但形體均較大。鍾還是商代量器。戰國時的齊國以四升為豆、四豆為甌、四甌為釜、四釜為鍾。鍾、豆、釜等都是當時的標准量器。戰國時的釜為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豆似高足盤,或有蓋。以上這些酒器多源於陶制,商周時則為青銅制。

作為飲酒器的爵、斝等沿口處有柱,有單柱、雙柱兩種。飲酒時柱則抵住鼻樑,據說是以此提醒飲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

青銅酒具形制端莊厚重,式樣沉雄敦實,古樸美觀。器身多以「饕餮紋」、「夔龍紋」、「鳥獸紋」、「蟬紋」裝飾,造型神秘獰厲,顯示出奴隸主貴族的尊嚴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擬自然界動物的立體形狀造成的酒具,又表現出奴隸主階級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靈凶物保護的心情,如虎形酒具、羊形酒具、牛形酒具、象形酒具、鴞(xiāo)形酒具等。

春秋以後,青銅酒器仍然存在並發展著,只是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器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出現了漆制酒器、瓷製酒器、玉制酒器、水晶製品、金銀酒器、錫制灑器、景泰藍酒器、玻璃酒器、鋁制罐、不銹鋼飲酒器等等。

㈤ 金人銘的簡介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於《金人銘》後有「案」雲:「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黃帝六銘》之說,始自《漢書·藝文志》,誤。按,向宗魯《孔子家語》卷三、《說苑校證》卷十、《古詩歸》卷一所載《金人銘》,雖各有異文,但其中的「安樂必戒,無行所悔」(「戒」一作「敬」,意同)卻是頗可注意的,因為據《大戴禮記》卷六《武王踐阼第五十九》可知,這兩句為周武王所書「席前左端之銘」與「席前右端之銘」句,則《金人銘》之作年,其上限就必在周武王書《幾銘》等諸《銘》之後。而《孔子家語》卷三、《說苑校證》卷十、《古詩歸》卷一,又明載「孔子之周,觀於太廟」而得見《金人銘》,則其作年之下限,又必在之前。二者合勘,《金人銘》應為西周早中期之「古逸」。
《金人銘》與《老子》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明何孟春 、前輩學者如黃方剛 、武內義雄 、鄭良樹等等 也都有論說。比如《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金人銘》:「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老子》:「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慾上人,必以言下之;欲下人,必以身後之。」《金人銘》:「執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金人銘》:「江海雖左,長於百川,以其卑也。」《老子》:「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金人銘》:「天道無親,而能下人。」《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鄭良樹先生指出《老子》在孔子前成書並採用了《金人銘》,《金人銘》在孔子以後嚴重散亡竄亂 。
《金人銘》是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獻。證據一,根據劉向《說苑》和《孔子家語》,《金人銘》是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從金人背上抄錄下來的。《金人銘》作為文獻的出處,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它不出於簡帛竹書,而是銘刻在銅人背上,不存在後人塗改和增刪的可能性,比之載於簡帛竹書的文獻,是最為可靠的。從這一點來說,所有上古文獻,沒有任何文獻比《金人銘》更為可靠。《金人銘》作為孔子親自抄錄的文獻,時間、地點、人物、背景、載體、內容均十分明確,是具有完整意義的極端重要的文獻。孔子刪《尚書》,《虞書》、《夏書》怎麼來的我們不清楚,但《金人銘》怎麼來的非常清楚,所以《金人銘》作為上古文獻,比《虞書》、《夏書》還要可靠。這一點是古代所有的文獻不能相比的。
證據二,《老子》一書多處摘引《金人銘》言論,老子並視《金人銘》作者為其「教父」(帛書本為「學父」),《老子》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梁者不得其死」為《金人銘》之言。從《老子》一書的內容來看,幾乎整個《老子》一書都是在闡述和演繹《金人銘》的思想。根據證據一和證據二,《金人銘》是明確早於老子和孔子的文獻,證據確鑿,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證據三,《逸周書》是重要的西周文獻,其《和寤解》載:王乃出圖商,至於鮮原,召邵公奭、畢公高。王曰:「嗚呼,敬之哉!無競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難保,後降惠於民,民罔不格,惟風行賄,賄無成事。綿綿不絕,蔓蔓若何,豪末不掇,將成斧柯。」武王所言「綿綿不絕,蔓蔓若何,毫末不掇,將成斧柯」為《金人銘》之言。證據四,根據《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的記載,武王從上古《丹書》中摘引作為席之銘的「安樂必敬,無行可悔」,作為楹之銘的「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均系《金人銘》之言。據楹之銘所載,「毋曰胡殘」、「毋曰胡害」、「毋曰胡傷」,和孔子所錄「勿謂何傷」、「勿謂何害」、「勿謂何殘」內容一致,但用詞更為古老,《丹書》所載當系《金人銘》古本。證據五,《六韜·守土》載:文王問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無疏其親,無怠其眾,撫其左右,御其四旁。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無掘壑而附丘,無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是故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敗。無借人利器。借人利器,而為人所害不徑於世。」賈誼《治安策》載:「黃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是知太公所引皆黃帝言論。「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兩葉不去,將用斧柯」為《金人銘》之言[5]。從商末太公與武王多次徵引《金人銘》言論來看,《金人銘》在先周時期就已存在,《金人銘》亦是明確早於武王與太公的先周文獻。證據六,雖然我們不知道周太廟之金人立於何時,但它遠遠要早於老子和孔子是明確的。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認為,《孔子家語》金人銘中之金人,「蓋亦我國銅像中之最古者也」。這個中國最古之銅像曰「古之慎言人也」,《金人銘》對這個最古之銅像而言都是遠古時代的言論,《金人銘》之古老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是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獻。
第二,文獻論證。證據一,《太公金匱》明指《金人銘》系黃帝之作。《太公金匱》載: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餘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唐馬總《意林》卷一)《莊子.徐無鬼》載:「徐無鬼出,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則以《金版》、《六韜》,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為數,而吾君未嘗啟齒。今先生何以說吾君?使吾君說若此乎?』」女商是魏武侯宰臣。魏文侯三十八年(前387年),文侯卒,魏擊即位,是為魏武侯(次年為魏武侯元年)。魏武侯在位16年,於周烈王五年 (前371年)卒,系戰國初期。女商在戰國初期將《詩》《書》《禮》《樂》與《金版》《六韜》相提並論,說明《金版》《六韜》是春秋時期就已存在的主要經典。《金版》即《太公金匱》,所謂太公金匱,就是銘刻於金版的太公言論 。

㈥ 中國有多少個,周文獻

你好,經查,有記載或為人所知的,並未有周文獻此人,也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過同名同姓,但因未有功名,或不出名,所以並未記載,或為世人所知而已,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㈦ 哪位達人能具體告知下西羌人的歷史,,,

一片肥沃的土地,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是文明孕育和發展的搖籃。青海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倘若沒有柳灣墓地的發掘和沈那遺址的發現,我們就會對青海歷史的了解有重大缺失。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最早生活在青海地區的就是羌人。從殷商時期開始,他們就生活在我國的西北和中原地區。在經歷了殷、夏、商、周、秦後,羌人一直在河湟一帶默默地耕耘,由簡單的生產到製造戈、刀等銅質武器,創造著自己的文明。到戰國時代,當時河湟地區的羌人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部落。羌族的發展強大永遠都不能忽略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無弋爰劍。因為,他是史籍記載的青海歷史第一人。

羌人是我國西部一個古老的民族,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就是羌人,早在商、西周時期,他們就與中原地區發生了政治、經濟聯系。日常生活中,他們以畜牧業為生,所以史書上稱之為「西戎牧羊人」;

無弋爰劍是最早見於史書的青海羌人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說是青海歷史上的第一人。無弋爰劍向羌人傳授了中原先進的農牧業生產技術,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麥類,後來傳入中原地區,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於馴養家畜的民族之一;

無弋爰劍的後裔在湟水流域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遍及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地,留在青海的是他的長房曾孫忍和舞。到秦漢之時,無弋爰劍在青海的羌族子孫已分為150個部落,雄踞青海高原。

6月13日,記者采訪了青海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賈偉,從事西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他對青海的古代歷史人物了解頗多。在風景如畫的大學校園里,賈偉老師沒有直接向記者講述無弋爰劍,而是先從羌人的歷史發展演變說起。隨之,一部高原民族發展變遷的壯麗畫卷呈現在了記者眼前。

羌人: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羌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傳說中的炎帝和大禹都是羌人。羌人來自何方?《後漢書·西羌傳》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羌」的文字記錄。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的羌又叫「羌方」,有兩大部落,一個是「北羌」,一個是「馬羌」,他們活動的地域非常廣闊。《詩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說明羌人在商朝的時候已經臣服於對方。商朝派羌人為他們放牧牲畜、打獵、種地,服多種勞役。戰國時,羌人活動在河、湟地區,即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一帶(主要在今青海境內),過著以游獵為主的相當原始的生活。可見,羌人是青海最早的土著居民。

「柳灣墓地是古羌人的公共墓地,沈那遺址是古羌人的聚落村。」賈偉副教授對於青海這兩大文明遺址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眾所周知,柳灣墓地出土了讓世人為之注目的彩陶,精美的彩陶讓考古學者嘆為觀止。如果說,這些文明的創造者是羌人,那麼他們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根據考古發現的情況,專家們認定沈那居住遺址分布相當廣泛、非常密集,說明在沈那遺址上,當時聚落的規模和人口一定相當可觀。當時這里居住的如果是湟水流域的古羌人,他們肯定是一支強大的部落群體,他們除了使用磨製石器以外,還出現了青銅器,沈那遺址中出土的銅矛是我國最大的青銅器兵器,他們的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無弋爰劍:史籍中記載最早的青海人

靳育德老師是我省地方史研究學者,在他的地方史專著中,自然少不了這位富有傳奇色彩人物的事跡。他說:「無弋爰劍是古代西羌早期的首領,春秋戰國時人。『無弋』是羌語,意思是奴隸,『爰劍』是他的名字,因為他為秦國的奴隸,所以稱為無弋爰劍。」

無弋爰劍生活的年代,是秦國與羌人激烈爭奪西北陝甘地區的階段。在戰爭中,秦厲共公俘虜了可能是首領的無弋爰劍。在秦國無弋爰劍參加了許多社會實踐勞動,掌握了中原先進的種植技術。但是,長期的階下囚生活並未消磨去他的英雄氣節。於是,他乘機逃出來。秦王便派兵追捕,在逃亡的過程中,無弋爰劍鑽到一個山洞裡藏了起來,秦兵就包圍了山,並放火燒山。但是,火中出現了一個形似老虎的怪物,無弋爰劍神奇地活下來了(後來,羌人的圖騰就是虎齒豹尾)。在逃亡的路上,無弋爰劍遇到了一名被割掉鼻子的女人(也許是奴隸),兩人便結為夫妻,共同向西逃亡。這位女子嫌臉面醜陋,就把頭發梳成各種小辮,放下頭發來遮住面孔。所以,後來羌人也就沿襲了披散長發的習俗。遠古時期的河湟地區「少五穀,多禽獸」,這里的土著居民還過著狩獵生活,過多的獵物不會圈養,種植技術也不是很高。在這里,無弋爰劍便將學到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傳授給大家,讓大家種五穀,養六畜,使河湟地區開始有了真正的農牧業生產。從此,這一帶的羌人由原始狩獵生活逐漸發展到了農耕和畜牧。由於無弋爰劍對發展河湟地區的農牧業生產有巨大貢獻,所以人們對他很敬仰,「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無弋爰劍就成了青海羌人的總首領,不僅如此,他的後人也「世世為豪」。

青海省師范大學趙宗福教授對無弋爰劍評價非常高,他認為:「無弋爰劍對青海羌人社會的全面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後來子孫遍布西部地區。所以,無弋爰劍是羌藏民族歷史上的偉人,他的功績可以和松贊干布相媲美,是一個被人們普遍肯定的歷史人物,也是青海歷史上最早的著名人物。」

羌族:高原輝煌文化的締造者

東漢馬融在《長笛賦》中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的吟詠。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也有羌族音樂的記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他們在各自的文字中都提及了羌族創造的音樂,可見在遠古時期,生活在高大陸上的他們,締造了輝煌的文化。羌人的音樂舞蹈、樂器,獨具游牧民族魅力。可以推測,當它傳入中原以後,受到了人們的極大喜愛。他們發明了羌笛,一直流傳到現在,在歷史上影響久遠。

無弋爰劍的到來,是高原農牧業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人在青海高原上,首先培育了麥類(柳灣墓地出土的彩陶中有麥粒),後來傳入中原地區,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羌人也是世界上最早善於馴養家畜的民族之一,他們把高原上的野牛馴化成了氂牛,因而史書上稱他們為「氂牛羌」或「氂牛夷」。他們還把高原上的野馬馴化成了羌馬(今天河曲馬),把野羊馴化成了藏羊。後來,他們還培育出一種雜交牛———犏牛。

在無弋爰劍的帶領下,青海的羌族逐漸發展強大起來,在青海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他們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無弋爰劍的後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青海羌人逐漸融合到漢、吐谷渾、吐蕃等民族中去了。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這塊高原上,用聰明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所創造的古羌文化,成為祖國輝煌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㈧ 現在的羌族和古代的羌族羌人是什麼關系啊,應該不是一回事吧

現代羌族是古羌的一支或幾支,與其關系是族名和血統的繼承以及發展。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等,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1萬(據第5次人口普查)。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藏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哈尼族、普米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歷史上的羌族,其居住范圍比現在的羌族廣得多,實力也強得多。許多有名的歷史人物是羌人,如以治理黃河名留青史的大禹是羌人(史記:「禹興於羌」);「姜」、「羌」同義,姜子牙姜太公也是羌人,等等。古羌人與華夏有著許多關系。其勢力范圍也曾到達陝西中部,現在陝西有許多帶「姜」的地名,這些地方皆是古代羌人居住地。

羌族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書面多用「日麥」與「爾瑪」,意為「本地人」、「人民」,「日」為發語詞,無實意,「麥」或「瑪」為實詞。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有聲調,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復輔音韻尾。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池、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現在,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說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的已日漸減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廣泛使用。

岷江、湔江上游地區羌族因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他們很早就用漢文記事,通用漢文。但是羌族歷史上曾有過文字。早在遠古的時期,羌人就曾有過文字創造。一些古文字學者研究認為,發現於黃河流域上游地區刻畫符號是中國文字的源頭之一。這種刻畫符號在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以及青海柳彎、甘肅馬廠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都有發現,並認為有些刻在後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還能找到,大體可以釋讀。一些彝學專家認為,許多刻符均能用古彝文釋讀,它與古彝文有直接淵源關系,是一種以表音為特徵的音節文字。古代羌人在尋找不受時空限制的交際手段中,在大夏王元昊的大力主張下還創造和使用過西夏文字。遺憾的是,現在鮮有學者能釋讀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據西夏語 ( 據許多專家研究論證,黨項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 的本質特點而創制的,自稱「蕃文」或「蕃書」,屬表意文字類型,有六千餘字,分篆書、楷書、行書、草書幾種字體。字體構造規律,有單純字和合成字兩類。其中又以會意合成和音意合成字最多,佔西夏文字總量的 80% 左右。省形和省聲現象比較普遍,極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被制定出來,既是黨項羌民族富於智慧的表現,同時也為西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開辟了新紀元。此後,西夏文書告示,一律用新文字書寫。《西夏書事》卷十二載:「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浩牒盡易蕃書。」「並特設「蕃學院」,以培養西夏文人才。」從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看,不僅種類繁多,且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官私應用文書,有學術價值很高的法律、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種類型的字典、辭書,有一大批譯自漢文的儒學經典和兵書要籍,有眾多佛經……等等,反映出西夏當時的文化事業已相當繁榮。

㈨ 泉州昆古廚衛有限公司怎麼樣

泉州昆古廚衛有限公司是2017-07-18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侖蒼鎮中國水暖城三期2號樓416室。

泉州昆古廚衛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583MA2YE4A29A,企業法人周文獻,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泉州昆古廚衛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泉州昆古廚衛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