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敦煌神像文獻

敦煌神像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3 00:19:11

『壹』 藏經洞中的宗教典籍,除佛教典籍外還有哪些宗教文獻

從藏經洞中出土的文獻約在五萬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還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書、四部書、社會等。

宗教典籍,還原敦煌早期宗教歷史面貌。

敦煌遺書的年代上下跨越近千年,其間,更替變換的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保存,成為研究各個朝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其主要部分,更是傳統文獻寶庫中所佚缺者,價值尤為珍貴。

宗教文獻以佛教的經、律、論即「三藏」以及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

(1)敦煌神像文獻擴展閱讀:

《四分律初分》抄寫於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是敦煌遺書中有明確紀年的早期寫卷之一,也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本卷抄寫於酒泉,後流傳到敦煌,最終封存於藏經洞,是絲綢之路上佛教傳播的見證,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敦煌遺書寫卷,絕大部分用筆抄寫,為古代民間書法大成。北魏時期的敦煌還成立了一個官方寫經機構,它們的尺幅形式、所用紙張、用筆風格、格式規范、卷末題記都基本一致,可視為北魏官方抄經的標准品。

到了隋唐時期,唐朝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中西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絲綢之路更加繁榮。

唐咸亨至儀鳳年間(670-679),武則天也曾動用官方力量,抄寫《妙法蓮華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三千部,為亡母楊氏祈福。這批寫經書法精嚴腴潤,裝幀考究,為唐代寫經中的上品。

在宗教典籍中,敦煌遺書也保存了不少關於三階教、敦煌禪宗和道教典籍,可據以還原敦煌早期宗教歷史的面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敦煌藏經洞里藏了哪些珍品遺書

『貳』 唐朝敦煌壁畫有哪個文獻資料

敦煌的資料表明唐至五代時女子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當時,性文化是比較開放的,至內少敦煌地區的容唐人甚至還存在試婚的風俗,離婚再嫁也較為簡單…20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窟是一個世界文化寶庫,其中的大量壁畫、雕塑、遺書和其他資料反映出中國唐朝至五代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文化現象,其中性文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也是歷史文獻寶庫。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和極其珍貴的大量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堪稱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之一。較早之十六國和北魏各窟壁畫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勁細線條勾勒並注重暈染的表現方法,以及用赭紅色加散...

『叄』 甘肅藏敦煌文獻中道教文獻有多少

甘肅敦煌以佛教石窟聞名於世界,唐初敦煌的道教也很興 盛,敦煌文獻中保存有大量的道教文獻,大約有370多個卷號。 現存的敦煌西雲觀始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創建之初,僅有 歇山式的前、後殿各1座,南北配殿各5間。民國時期,曾兩次 續建,現存前、中、後殿三座。前殿中心神龕西壁尚留有花鳥屏 風畫四幅,線條流暢,技法嫻熟,特別是一幅《麻雀啄谷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肆』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抄
甘肅敦煌景襲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郭颺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3]
2020年2月,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在恢復運營後,對全國所有醫護人員實行免費開放,直至2020年底。[4]5月10日,莫高窟恢復開放

『伍』 敦煌莫高窟為什麼被稱為天國神像

敦煌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原因有:
1、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為我國的四大石窟。由於敦煌莫高窟是以建築、壁畫、塑像三位一體的藝術性殿堂洞窟,故以莫高窟居首。
2、在人類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歷史長河中,有四種文化范圍最廣,自成體系,光芒四射,它們是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而這四種文化曾在一個迷人的地方交會,並被最燦爛地表現出來,這個地方就是中國的文化聖地—敦煌,這種交會在莫高窟的藝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遺書文獻中,不僅有漢文字,還有許多其他民族的文字,如梵文(古印度文)、吐蕃文(古藏文)、回鶻文(古維吾爾文)、於闐文、粟特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突厥文、摩尼文、吐火羅文等。這么多民族文字書寫的文獻在敦煌發現,充分說明了當時西方和西域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曾在敦煌地區廣泛地傳播和交流過。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遺書文獻中,不僅有大量的佛教經典、文獻、藝術品,還有不少道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派)、祆教(拜火教)的經典和文獻。宗教是某一時代、某一地區哲學、倫理、道德、文化、藝術的代表者和集成者。這些宗教經典和文獻的發現,充分說明了當時世界上東西方各大宗教都曾在敦煌地區傳播和交流過,並得到過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們從敦煌石窟藝術和敦煌藏經洞發現的遺書文獻中都可證明: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化—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都曾在敦煌交會過,敦煌文化藝術是人類的文明結晶,敦煌是人類的文明聖地。

『陸』 敦煌文獻的內容涉及了哪些方面

敦煌文獻的內容,涉及到天文、歷法、醫葯、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社會、民俗、民族、哲學、邏輯、經學、諸子、文學、曲藝、戲劇、音韻、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翻譯、王朝律令、地方法規、均田文書、爭訟、婚姻、結契、農業、水利、畜牧、獸醫、印刷、裝幀、商業、貨幣、會計、旅遊、紡織、冶鑄、建築、檔案、

交通、通訊、占卜、相術、榜示、轉帖、印章、模拓、拓印、花押等等,范圍之廣,幾乎無所不包。

『柒』 敦煌文獻涉及了哪些內容

敦煌文獻的內容,涉及到天文、歷法、醫葯、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社會、民俗、民族、哲學、邏輯、經學、諸子、文學、曲藝、戲劇、音韻、語言、文字、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翻譯、王朝律令、地方法規、均田文書、爭訟、婚姻、結契、農業、水利、畜牧、獸醫、印刷、裝幀、商業、貨幣、會計、旅遊、紡織、冶鑄、建築、石油、檔案、交通、通訊、占卜、相術、榜示、轉帖、印章、模拓、拓印、花押等等,范圍之廣,幾乎無所不包。

尤其難得的是有大量失傳的古佚文書,價值之大,無與倫比,被譽為「古代學術的海洋」。

『捌』 急需敦煌莫高窟雕塑論文 淺析的 1500字 內容摘要 參考文獻都有

莫高窟——雕塑、壁畫、洞窟三位一體的藝術殿堂
[摘 要]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畫、洞窟三位於一體的藝術殿堂,它吸收了外國宗教藝術的精華,並將其
民族化、世俗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精品——雕塑為東傳佛教造型藝術之精品,洞窟是中西宗教建築藝
術之合璧,壁畫則達到了唐宋繪畫藝術的極致。
[關鍵詞] 莫高窟;雕塑;壁畫;洞窟

在祖國西部戈壁瀚海中有一片綠洲,馳名中外的文化名城敦煌就在這里。敦煌之所以聞名中外,主
要是在它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段的崖岩上有著蜂窩狀的上千洞窟,即莫高窟。莫高窟是一個寶藏富贍
的文化藝術寶庫,是集雕塑、壁畫、洞窟三位一體的藝術殿堂,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陳列館,其現存492個石
窟中保存著北魏至宋元明清千餘年間的彩雕塑像2415身、壁畫3000餘堵,共45000平方米,木構建築5座;
還有許多絹畫、佛雕、法器和5萬多卷文書、經卷的寫本和印本——這是具有高度文藝價值和研究古代社
會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研究莫高窟的這筆遺產不僅對研討我國文化藝術、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大有
裨益,而且也是研究人類文明所不可缺者。

莫高窟今存2415身塑像,按時代計:魏塑318身;隋塑350身;唐塑最多最精而今餘670身;五代24身;
宋塑74身(含西夏如第234窟和第400窟);元塑7身;清塑970身,雖多而粗濫。這些塑像的時間跨度已逾千
年,各個時期的塑像都融進了那一時期藝術家的美學情趣和理想,展現出不同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從
這些塑像上可以窺見中國雕塑藝術發展演進的痕跡,可見出佛教藝術傳入之後所引起的中國雕塑藝術
變化,這些雕塑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直觀的中國雕塑藝術發展史。
在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清8代的塑像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魏雕和唐雕了。故僅對魏和唐
的塑像作一簡要分析。
魏塑(以第254、259、260窟為代表)多為站像,其特徵是額寬鼻隆、眼細眉長,嘴唇薄而面頰瘦削,發
髻捲曲似波,體格清瘦勁挺,而缺乏柔和的曲線美。佛身裹著拖地的長袍,菩薩袒露著上身,從緊緊貼身
而多褶皺的絲綢服裝下隱約可見瘦削的軀體,給人以剛從水中走出的感覺,故後人以「曹衣出水」來比
況。這時的塑像無論從面相、體格、衣著來看,並非中國的神像,而是中國與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混血兒,盡
管衣服式樣已中國化了。
隋代時間很短,僅37年。但與文學史上由南北朝向唐代過渡的情形相似,在造型藝術方面隋塑正體
現了由外國人(主要是印度人)的模樣向中國人模樣的過渡特徵。促成這一轉變的基因在於中國人(其實

世界各民族亦然)需要創造出自己的神這種心理。固然,各民族的文化藝術都不可能排除他民族文化藝
術的影響,但也絕不會生吞活剝地吸收外來的形式,而總是在吸收其養分的同時加以改造,融進本民族
的特色,使其民族化。從隋代的第275號、283號、427號等窟的塑像來看,已開始追求雍容華麗的氣度,不
再是隆鼻削頰的清癯形象,鼻樑低了,面相豐滿而輪廓線條柔和了。但亦有缺點:頭大、上身長、下身短,
體形比例雖不甚勻稱,卻給人以親切憨敦之感。這個轉變應該說是一個進步,它表明塑像向著中國化演
進。

唐代,隨著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造型藝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塑像經歷了初唐盛唐的發展,至
中唐已趨爐火純青的勝境。其演進趨勢沿著從外國的神佛向中國的神佛、從神佛向人的路子——亦即造
型藝術的民族化、世俗化。如果說以第77號、322號、332號等窟為代表的初唐塑像主在改變隋塑頭大身
短、比例失調的缺點,發展了追求衣飾華麗、線條柔和的特徵,塑造出寶冠霞帔、瓔珞垂胸、手與足腕帶有
環釧、衣裙著彩、面龐豐滿、體形勻稱的菩薩像和戴盔被甲、英氣勃勃的天王像的話,那麼盛唐雕像(以第
45號、126號、217號窟為代表)則在此基礎上使之定型和精巧化。到了中唐,塑像則臻精妙入神的境界,充
分體現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鮮明特色。第35號、194號、285號、320號等窟正證明了這一點。今舉285號

窟右側的菩薩像為例便見一斑。此像「肌體細膩,眉清目秀,富有綢質感的衣裙似要被清風漾起,尤其是
那安詳而恬靜的微笑極為動人,充分體現了女性的美麗、善良和尊嚴。這尊菩薩比起達·芬奇的名畫『蒙
娜麗莎』並不遜色,然而卻要比這幅名畫早1000年」[1]。莫高窟的菩薩像千姿百態,或沉思冥想,或微笑靜
觀,眼神和嘴角極為傳神;豐腴的面龐,袒露的手臂,極富柔嫩的彈性——這一切均給人以和藹可親之
感,應該說,她們是唐代美女的標本。應該指出的是,印度千千佛、萬萬菩薩均屬男性,而唐代的菩薩顯然
女性化了,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的溫柔形象更使人覺得可親可近,更便於「普渡眾生」的緣故吧。與女性陰

『玖』 敦煌的藏經洞里,都藏了些什麼漢文文獻

漢文文獻非常的多,只要是好的有用的都會被收藏起來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