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文獻學左傳

文獻學左傳

發布時間: 2021-03-22 00:15:17

1. 談如何利用古典文獻學知識閱讀左傳

首先,利用古典文獻學所學的知識,了解和熟悉古人的用語習慣,進而可以增強對《左傳》中所述歷史事件的理解。
其次,利用古典文獻學所學的知識,了解和熟悉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社會制度,各階層關系,進而可以增強對《左傳》中所述的歷史人物的解讀。
再其次,利用古典文獻學所學的知識,了解和熟悉古人的哲學思想,進而可以增強對《左傳》中所述價值觀的詮釋。
最後,利用古典文獻學所學的知識,了解和熟悉古人的文學思想,進而可以增強對《左傳》中所述文章的欣賞。

2. 文獻學問題~高分~

本人來學習學習,順便查了一下.如下!先回答1—5題
1: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推薦原因:此書以「求全」、「求實」為宗旨,對先秦漢魏晉南北朝的一千五百多位重要作家的生平仕履、文學活動、文學成就及作品著錄、流傳、存佚情況等作出扎實可信的考辨和判斷,歷時十年編撰而成,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古代作家的重要工具書。
2:(1)二、唐朝的義疏之學

唐朝結束了以前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中國重新實現統一。唐朝是封建經濟繁榮發展時期,也是封建文化高度發達時期。唐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文化思想的專制統治,就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改變以往那種經學多門、師法各異、章句繁雜的狀況。在選舉制度方面,唐朝確立了自願報名、分科考試、擇優錄取的科舉取士做法。在科舉制度中,考試經書已是重要的內容,這就需要讀書人能有統一的經書課本。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唐朝政府在各地廣泛設置學校,發展儒學,而且大量徵用天下儒士做學官。與此同時,朝廷還特地任命一些著名學者在內廷分班輪值,為皇帝講論經義、評議政治時事。唐太宗還特詔令國子祭酒孔穎達等人對過去的各種經說進行了整理、劃一的工作。孔穎達等人最後編定出了一套統一的解說,成為讀書人學習經書、應付科舉考試的標准讀本,這就是他們編撰的《五經正義》。

唐朝及以後的學者們對於為古代經史舊注所作的解釋,通常稱為「正義」或「疏」。

孔穎達等的《五經正義》,調合了前代的南學、北學,其中《易》用三國魏王弼注,《書》用偽孔安國傳,《毛詩》用西漢毛公傳、鄭玄箋,《禮記》用東漢鄭玄注,《左傳》用西晉杜預注,然後孔穎達等再通過所撰《正義》對經書原文以及舊注作進一步解釋。在唐代,《五經正義》再加上賈公彥的《周禮疏》與《儀禮疏》、楊士勛的《穀梁疏》、徐彥的《公羊疏》等,共合為唐朝的《九經正義》。唐朝學者們的「正義」和「疏」總結了自漢代以來的經學,對各種經說做了統一工作,並且成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也由於唐代讀書人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學習經書的,因此他們往往只是墨守正義的定論,不敢有所突破,不過,在唐朝中後期,也有些學者站出來努力改變這種停滯狀況,試圖重振儒學。例如柳宗元就以「天人不相預」(天並不能幹預人的命運)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儒學中的「天人感應」論,進一步清算了儒學中的神學迷信思想。韓愈也以其「道統論」宣稱要把孔孟之道繼續傳承下來,並且還要加以發揚光大。他通過貶斥佛、道來加強儒學的正統地位。他在文學上發起的古文運動,實質上是倡導利用文學形式來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即所謂「文以載道」。由於韓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為提高,開始成為孔子儒學的正統繼承人。使唐代的經學未能有較多的新發展。
(2)今文經學派和 古文經學派

(3)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
自東漢末年以後,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
3新書•藝文志背景 作者 一行法師
一行,是我國古代有數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他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圓寂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十月,年僅四十五歲。
稱之為唐代真正的書目原因大概是其將唐之史料詳細地記錄涉及政治需求成為唐之經典!(個人意見)說已成為重要文獻,還有一部《新書藝文志》詩集一卷〔唐〕為許棠所著。

4(1)乾嘉學派,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吳派的學風即搜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是「唯漢是信」,即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吳派的主要學者有沈彤、江聲、余蕭客、江藩、王鳴盛等(參見本書「吳派」條)。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制度的考證。此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小學(即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容和涵義,即以語言文字學為治經的途徑。他們在文字、音韻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貢獻。此外,皖派也頗重視思想和理論,如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就是例證。戴震的學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最為有名(參見本書「皖派」條)。

特點:作為治學的一個內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乾嘉學派專門從事考據,把學術全部納入考據的軌道,他們在考據和學問之間劃一等號。他們反對宋明理學好發空論言之無物的弊病,走上從書本上尋找疑難問題進行考據的務實道路。所以在思想發展史上,他們建樹不大,在學術研究方面,卻有一定的造詣和貢獻。

(5)類書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其編制方法系按類匯編群書,即將當時能搜集到的所有書中的內容拆散,重新按類或主題進行編排,以便需要時能快速地查到,如明代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韻府》等,但歷代類書的主流還是以分類為主。
6-40題改天發給你,我最近也在學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大家一起學!

3. 古典文獻學對學習中國書畫鑒賞的意義

自古及今的任何門類鑒賞,既是與時代風潮相關的審美轉換,同時也隱含著一些實證性的邏輯推理.目錄學的目的,就是很快速查閱標題性歷史記錄,由此作為線索你再去查找詳細的資料.版本學在書畫鑒定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排比對同一史實歷史記載相異的,對記錄時間的前後判斷,當然,這種判斷是在這兩種或兩種以上記錄都屬確鑿的情況下的對比\甄別;校勘,實質上是對文字文本而言的,於書畫鑒賞作用較小。以上幾種情況賬本都是圍繞書畫辨偽而展開的。辨偽工作因具體作品而很復雜。比如,你遇見一幅古代大家字畫,但不是見於記載的,你就得查此作作於哪一年(作者多少歲),是否是此人畫風等等。如果流傳有緒(有記載)的名跡,你就要查《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秘殿珠琳》、《石渠寶笈》等內府真實記錄,當然歷史大鑒定家的印鑒也是作品流傳有緒的一個重要方面。另,歷代善鑒者之筆記資料也是不可不閱的。總之,這是很復雜,很專業的學術研究。「目錄學,版本學,校勘以及辨偽」是著重於鑒定而言,要說到你說的「鑒賞」就比較普通了,閱目賞玩就行,有些古代偽跡也是很美的。

當然,你所提出的"不少於5000字",實際是在通過網路索取別人論文!

餘姚人草此

4. 劉歆在中國古文獻學中有什麼貢獻

劉歆約前53-前23)
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後,劉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地皇末(23),謀誅王莽,事泄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

朋友請看:http://www.zh5000.com/ZHJD/zgrx/2006/rxrw/zgrx-0032.htm``很詳細的

5. 我是四川的一名自考生,想向大家征詢下漢語言文學本科段文獻學的復習資料哪裡有考點也行。謝啦!

一、 文藝理論

試評方方的小說
試評池莉的小說
試評先鋒派的文學
當代文學與現實主義
論新時期文學的現實主義
淺談抒情文學的意境
通俗文學漫談
試論情感在文學中的作用
儒道文學觀之比較
從 」 詩言志 」 到 」 詩緣情而綺靡 」 的邏輯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體論概述
知音的審美賞評方法
試論韓愈的文體革新理論
白居易詩論與司空圖詩論比較
明代 」 真詩在民間 」 的提出及其影響
中國古代風格論概述
說 」 意境 」
也談無言之美
------- 從 」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說開去
試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現實主義新論
現代主義新論
優美的實質與特徵
崇高的實質與特徵
中西方悲劇結局的心理效應
賈寶玉性格的深層心理因素
「 意境 」 與 」 典型 」 的比較研究
中西悲劇觀比較
中國古典悲劇的 」 大團圓 」 研究
影視藝術的美學特徵
文學批評的性質、特徵論
論審美距離
審美共鳴的心理基礎和生理基礎研究
自然主義新探
簡論形式美
略論當代中國藝術的審美風格
自然美的欣賞及其美育價值
審美知覺的特點及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美的規律對現代生活和藝術的啟示
審美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評現代文學中的隱瞞化傾向
文藝批評的功用價值論
中西文藝批評方法比較

--------------------------------------------------------------------------------
二、 現代漢語

次字的詞性研究
略論 」 了 1」 和 」 了 2」 的區別與辯論
還、又、也的功能比較
「 名 + 名 」 語法小類試析
試論漢語概數表示法的多樣性
談談狀語的非常規位置及其作用
中學生作文中一種常見的語法錯誤簡析
試談中學教材中的長句教學
中學生作文中復句作用情況的調查
次字的詞性研究
略論 」 了 1」 和 」 了 2」 的區別與辯論
還、又、也的功能比較
「 名 + 名 」 語法小類試析
試論漢語概數表示法的多樣性
談談狀語的非常規位置及其作用
中學生作文中一種常見的語法錯誤簡析
試談中學教材中的長句教學
中學生作文中復句作用情況的調查
10 .語法知識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體會)

11 .某某地方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提示:主要從語音的聲、韻、調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話與普通話的差異並提出辯正方音的有效方法)

12 .試論中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
(提示:一般語文教學存在重寫作能力輕口語能力培養的傾向,如何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採取措施改變這一狀況,
做過哪些嘗試,效果及規律)

13 .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分析
(提示:中學語文教學存在重文學輕語言傾向,語言分析往往孤立進行,如何綜合內容及篇章進行語言分析,分析
要領及原則是什麼?試以具體的課文分析為例,展開具體論述)

14 .文學語言的規范與變異
(提示:文學作品的語言的運用往往不合一般語法,這些超出常規現象有些是積極的修辭現象(變異),有些是消
極的語病(不規范),如何確立和運用區分變異和語病的標准?請搜集具體語言材料加以分析論述)

15 .人民日報中的語言失誤分析
(提示:搜集報中字、語、句等語言失誤現象並進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較有影響的報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題目作相應改動)

--------------------------------------------------------------------------------
三、 古代文學
如何評價唐代邊塞詩?
論唐人七絕的藝術成就
韓愈柳宗元散文風格比較
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思想藝術成就
論王維山水詩的美學特徵
試論白居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李賀詩歌對唐詩風格轉變之影響探索
試談建安詩歌中的山水景物詩
陶淵明詩歌中的玄風理趣
10 .南北朝樂府不同論
11 .大小謝山水詩不同論
12 .讀元雜劇中水滸戲思想和藝術
13 .論宋代的愛國詩
14 .漢代楚歌詩簡論
15 .《史記》與《漢書》的比較研究
16 .論《史記》史傳文的藝術價值
17 .論晚清宋詩運動
18 . 」 同光體詩 」 的評價
19 .論晚清 」 中晚唐詩派 」
20 .王鵬運詩歌論
21 . 論晚清 」 詩界革命派 」 的詩
22 .論譚嗣同《莽蒼蒼齋詩》
23 .元雜劇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題)
24 .論范成大的使金詩
25 .論辛棄疾詞
26 .試探江西詩派
27 .論陸游的愛國詩
28 .談談《水滸傳》中的招安
29 .試談《西遊記》主題
30 .《聊齋志異》中的婦女形象
31 .《紅樓夢》人物論(可任選其中一個人物)
32 .論《左傳》的成書時代
33 .論司馬遷的世界觀
34 .漢賦的藝術價值
35 .談《詩經》中的愛國主義詩篇
36 .論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
37 .論建安詩歌為我國抒情詩發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徵
38 .論建安詩歌由質朴趨向華麗的發展
39 .曹操詩歌如何描寫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
40 .論曹丕詩歌的語言特色
41 .論曹植的宴遊詩
42 .論阮籍《詠懷詩》的言、象、意
43 . 論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想像
44. 論陶淵明的《飲酒》詩
45. 論陶淵明描寫動亂現實的藝術特色
46. 論陶淵明散文和辭賦的藝術特色
47. 論中古詩歌詞藻、偶句典故和聲律的發展
48. 論王維山水詩的藝術性
49. 試論李白與魏晉風度
50. 李商隱無題詩的藝術手法
51. 論杜甫詩的愛國思想及其藝術表現
52. 《花間集》作者群的心態分析
53. 論溫庭筠、韋庄詞風格的異同
54. 李煜詞的抒情特徵
55. 唐傳奇中的婦女形象及唐代知識分子的婚姻理想
56. 蘇東坡詞抒情藝術探討
57. 辛棄疾登臨詞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
58. 李清照前後期創作風格異同論
59. 論李清照的深層苦悶
60. 二晏詞比較
61. 論柳永詞的鋪敘藝術

--------------------------------------------------------------------------------
四、 寫作
寫作的模仿與創造
論寫作模式
論寫作靈感
論寫作想像
論張抗抗小說的藝術特點
論文章的開頭藝術
報告文學的藝術想像與虛構的區別
通訊與報告文學的異同
散文的紀實性與虛構問題
10 .黃宗英報告文學研究
11 . 從《論孫超現象》(《文匯》 86 年第 12 期)看陳祖芬報告文學的語言特色
12 . 試論瓊瑤小說 ---- 《在水一方》
13 .莫言小說的藝術特色
14 .試論短篇小說的藝術特徵
15 .分析高曉聲或王安憶的短篇小說
16 .淺談近幾年來報告文學的藝術進步
17 .評《芙蓉鎮》
18 .論陸地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19 .長篇小說《劫波》的結構藝術
20 .論韋良山的性格特徵
21 .壯族文學中的當代意識
22 .壯族文學的民族特色
23 .論新詩的音樂美
24 .民間文學專題研究
25 .壯族神話研究
26 .壯族傳說故事研究
27 .壯族歌謠研究
28 .壯族歌圩
29 .論詩歌的意象
30 .論小說的抒情趨向
31 .論童話的假定性和邏輯性
32 .論兒歌的藝術特色
33 .為何短篇不短
34 . ------ 論短篇小說結構技巧
35 .談莫泊桑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36 .論唐傳奇與中國短篇小說的關系
37 .試論微型小說的藝術特徵
38 .試論小說的敘事藝術
39 .試論報告文學的真實性
40 . 論散文的 」 散 」
41 .論《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藝術成就
42 .童話的意境
43 .論寫作的自我意識
44 .談文章的結尾藝術
45 .略論微型小說的創作技巧
46 .論詩歌的音樂美感
47 .散文的真實性芻議
48 .論轉折關頭寫人
49 .從《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藝術風格
50 .魯迅小說《葯》的剪裁藝術
51 .論文章標題的藝術魅力
52 .微型小說的創作技巧
53 .詩歌的音樂美感
54 .散文的真實性
55 .論冰心的散文藝術特點
56 .論詩歌象徵
57 .小說的時空藝術
58 .論小說模式

--------------------------------------------------------------------------------

五、 教學法

中學生心理特點與語文教學
中學生閱讀心理初探
中學生作文心理特點分析
中學考試心理研究
試論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想像力問題
試論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觀察力問題
語文讀文教學的課堂提問藝術初探
語文讀文教學的板書設計藝術初探
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初探
10 .作文教學的指導藝術初探
11 .葉聖陶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初探
12 .論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
13 .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教學與智能培養的關系
14 .論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
15 .作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
16 .關於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誦問題
17 .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18 .試論單元教學的優越性及局限
19 .聽說訓練的重要性及訓練的方法
20 .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21 .教學方法的最佳選擇應掌握的原則
22 .教學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23 . 論 」 大語文 」
24 .論中學生學習語文環境
25 .論美學原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6 .於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初探

--------------------------------------------------------------------------------

六、 現當代文學

魯迅作品研究
(既可以是綜合研究,也可以是單篇的作品研究,題目自擬,如《魯迅小說藝術的獨創性》,《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艾蕪作品研究(要求如上)
覺新 ------ 一個矛盾交織的形象
分析《家》中覺慧的形象
試論祥子與虎妞的形象
評《駱駝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評《雷雨》中周朴園對侍萍的懷念
10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11 .《雷雨》主要戲劇沖突之我見
12 .朱自清散文中的詩意美
13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之異同觀
14 .抗戰時夏衍在桂林的戲劇活動和創作
15 .莎菲女士之我見
16 .重評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時候》
17 .評《暴風驟雨》中老孫頭的形象
18 .對新時期文學的反思
19 .論莫言的小說
20 . 論韓少功的 」 尋根 」 之作
21 .對新時期 」 女性文學 」 的思考
22 .論《凱旋在子夜》
23 .論瓊瑤的小說
24 .論賈平凹散文的美學追求
25 .論《雞窪窩人家》
26 .論《棋王》
27 .論老舍的戲劇觀
28 .論張賢亮的小說
29 .論郭小川詩歌的藝術特色
30 .賀敬之與郭小川詩歌創作比較
31 .舒婷的詩歌創作
32 .韋其麟的敘事詩創作
33 .談莎紅的抒情詩
34 .秦似的雜文創作
35 .楊朔與劉白羽的散文創作特色
36 .瑪拉沁夫的小說創作
37 .李準的小說創作
38 .秦牧的散文特色
39 . 論蔣子龍的 」 開拓者家族 」
40 .農村社會建設的領頭人 ---- 梁生寶、武耕新研究
41 .聞捷詩歌研究
42 .郭小川的敘事《一個與八個》研究
43 .論《鍾鼓樓》
44 .論《北方的河》
45 .論王安憶的小說
46 .論高行健的探索劇
47 .論新詩潮
48 .論北島的詩
49 .論新時期通俗文學現象
50 .論王蒙的小說
51 .港台文學研究
52 .論新時期的小說藝術
53 .論黃宗英的報告文學
54 .論柯岩的創作
55 .論新時期的知青文學
56 .論新時期的軍事文學
57 .論劉紹棠的小說
58 .論劉索拉的小說
59 .論新時期的改革文學
60 .周梅森小說論
61 .方方小說論
62. 第三代小說家研究(余華小說論,蘇童小說論,格非小說論)
63. 新生代詩歌研究
64. 金庸小說論
65. 席慕蓉現象研究
66. 論諶容的小說

--------------------------------------------------------------------------------

七、 民族民間文學

(一)
1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基本特徵的形成與發展

3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的關系

4 .文化整合論與中國各族民間文學的交流

5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科學認識價值

6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宗教的關系

7 .少數民族神話的文學特質

8 .少數民族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

9 .少數民族神話的超人形象體系

10 .少數民族創世史詩的史詩性

11 .少數民族英雄史詩的女性形象及其意義

12 .少數民族史詩的美學意義

13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中人物形象的個性化趨向

14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形成途徑探微

15 .少數民族民間傳說和民族心理定勢

16 .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中的 」 神秘化 」 問題

17 .少數民族機智人物故事的審美特徵

18 .少數民族民間歌謠的文藝發生學的意義

19 .少數民族情歌的藝術魅力

20 .少數民族長詩中的悲劇女性形象

21 .少數民族民間說理長詩與民族倫理道德觀

22 .少數民族文學的搜集整理與接受美學

23 .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中的 」 多角度,多學科 」 問題

24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現代化

25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趨向

26 .鍾敬文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27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變異性與發生認識論

28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研究的歷史現狀

29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文化人類學

30 .馬克思主義民間文學觀與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二)

31 .壯族遠古神話與民族精神

32 .壯族神話的原始文化史意義

33 .壯族遠古神話比較研究

34 .壯族神話的超人形象體系

35 .壯族歌圩的文化人類學透視

36 .壯族歌圩與現代化

37 .市場經濟下的壯族歌圩

38 .壯族民間情歌與民族審美意識

39 .壯族排歌的藝術魅力

40 .壯族民間傳說的傳奇性

41 .從劉三姐傳說看民間傳說人物形象的個性趨向

42 .壯族遠古風習歌的文學價值和科學價值

43 .壯族民間抒情長詩的研究

44 .壯族民間敘事長詩的研究

45 .壯族的太平天國傳說研究

46 .壯族的反帝傳說研究

47 .壯族機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

48 .壯族動物故事的哲理性

49 .壯族民間說唱文學研究

50 .壯族漢族文化交流與壯族民間戲劇的發生發展

51 .壯族民間文學采錄的歷史與現狀

52 .陸地小說對民間文學的運用

53 .黃勇剎與民間文藝

54 .壯族民間文學發展歷史分期

55 .壯族民間文學與百越文化

56 .壯族民間文學對其他民族文學的整合

57 .壯族民間文學的多元化特徵

58 .壯族民間文學與現代化

59 .壯族民間文學與壯族當代作家

60 .壯族民間文學的發展規律及其特點

(三)

61 .壯漢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2 .壯瑤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3 .壯侗族民間文學比較研究

64 .侗族薩天巴神話研究

65 .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的史詩性和原始性

66 .毛南族民間文學與民族審美意識

67.京族民間文學與民族精神

68. 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註:以上選題僅供參考,尤其是一些范圍較大的習題,可根據實際情況選其中一點)

--------------------------------------------------------------------------------

八、 外國文學

試論《俄狄浦斯王》悲劇的藝術成就
試論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特徵
試論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幾個婦女形象
試論《偽君子》的藝術特徵
試論《陰謀與愛情》的政治傾向性
試論《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思想意義
從《巴黎聖母院》看雨果的對照藝術原則
試論《哈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試論雪萊長詩中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試論巴爾扎克人物描寫的個性化
從《高老頭》看巴爾扎克對貴族的態度
試論易卜生戲劇的主要藝術成就
試論哈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試論《死魂靈》的諷刺藝術
試論《怎麼辦》中 」 新人 」 的形象
俄國文學中的 」 小人物 」 形象
試論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義
《沙恭達羅》的藝術成就
試論泰戈爾後期政治抒情詩的思想意義
莎士比亞戲劇的心理描寫手法
斯丹達爾與意識流
巴爾扎克的環境描寫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及其意義
斯丹達爾筆下的貴族女性

6. 中國歷史文獻學名詞

《史記》和《資治通鋻》分別是中國古代最好的紀傳體和編年體通史性作品,而且文筆又是很好的。建議中華書局的繁體豎排點校本,《史記》十冊、《資治通鋻》廿冊的樣子。
此外,如果還想看斷代史。紀傳體的建議看《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同樣建議中華書局繁體豎排點校本);編年體的建議看《春秋左傳》,對學習先秦古文也很有幫助(建議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四冊,加上沈玉成的《左傳譯文》,都是中華書局的)。
其實這些書的閱讀量已經不小。如果不是以研究為目的,廿四史讀前四史就足夠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而《東周列國志》畢竟是演義小說,不是歷史文獻。

7. 為什麼說先秦兩漢是歷史文獻學的形成時期

先秦兩漢——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成立時期
一、先秦時期的文獻整理工作
我國最早發現的文獻是甲骨卜辭,但是,因為它是出土文物,又和古文字學、考古學聯系在一起,所以一般不把它放在歷史文獻學的直接范疇之內。其次應當是,金文,同甲骨卜辭一樣也沒有歸入歷史文獻學的范疇,屬於了金石學,而除此之外,最早屬於歷史文獻學范圍的歷史文獻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此時,「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已經興起,並逐漸發展。私人辦學者有機會有條件利用流傳在民間的歷史文獻和口頭傳誦資料,從而進行整理和編纂。
相傳六經為孔子編纂整理而成的,孔子本人學識淵博,精通六藝,有收集、整理和組織編纂文獻資料的基礎和能力。加上孔子創辦了私學,並且很快擁有眾多學生門徒。這樣的隊伍,是孔子整理修訂六經的強大後備力量。
《詩經》的成書時間,經相關文獻的記載,可以論證出,孔子當年確實有能力對詩經進行刪定工作。
《尚書》關於是否有孔子參與刪定則有一些疑問,但是不能夠否認孔子對於尚書做過損益的工作。
《禮》,孔子相當重視禮法,對於《禮》的成書做出了貢獻。
《易》,據說《周易》十翼是出於孔子,成於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是有根據的,是孔子賦予占筮之書《易》以新的內容,並為其作出了較為特殊的傳注。
《春秋》為世人所公認為孔子編訂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樂》先秦和秦漢之人都認可孔子著治《樂》,由於《樂》亡於秦始皇焚書,後人再也看不到《樂》的內容,也就談不上對《樂》的更深入研究。但無論怎樣講,孔子是整理過《樂》的。
孔子不僅整理了六經,還對文獻中因流傳而產生的訛誤進行訂正,他在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方面邁出的第一步,無疑是對後世的啟迪並提供了借鑒。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對歷史文獻的態度。「述」即講述和整理,要想講述歷史文獻,就必須整理歷史文獻,只有在整理文獻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講述和傳授。「不作」,一方面體現了孔子謙遜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實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經」都是「述」的結果,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創作。「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實的思想,即保守復古的思想,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獻的動機和力量。
「六經」均不同程度地經過孔子的整理,並在孔子整理的基礎上才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我們可以視《六經》的整理為我國歷史文獻學的萌芽,孔子是中國歷史文獻學的始祖。
除了孔子以外,先秦還有一些其他的整理歷史文獻的活動。
《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經過幾度編撰整理而成的獨特的語錄體,受其影響後來還有《孟子》問世,傳世影響深遠。
《韓非子》,對歷史文獻的分類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顯學》中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是儒墨兩家,並將這兩家學派內部分為8家和3家。這實際上是將先秦諸子文獻分成兩個層次,給予了初步分類。同時還提出了辨別材料真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解老》、《喻老》篇對歷史文獻的解釋也有貢獻的。
除此之外還有《孟子》《墨子》《莊子》《荀子》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下面說的是《春秋》三傳,它們是為春秋因過於簡省的說辭和微言大義作注的流傳至今的三種,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其中左傳最為優秀,它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春秋經文的事,並且記載廣泛,不限魯國一國,也不限政治一方面的事,文筆優美,不僅在史學也在文學方面佔有突出位置,並且,左傳是我國古代注釋文獻的真正開端。而剩餘兩傳注則重義理少及史實是史學價值低於左傳的我國古代較早的注釋文獻。
二、司馬遷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司馬遷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表現在:
1、深入調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
2、「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
3、對歷史文獻的注釋。對一些上古文獻做了通俗化的注釋工作
4、「疑者闕焉」。對不能確定的問題留待後人,這一原則一直為後人遵從效仿。
可以說,《史記》本身就是綜合歷代文獻的結晶。應該說是司馬遷真正開了私人搜集、整理歷史文獻的先河,同時又是集歷史文獻之大成而撰就為史著者。在處理歷史文獻以及歷史文獻學和歷史學的關繫上,他為後代提供了範例。
三、劉向《別錄》與劉歆《七略》
由於秦朝迅速瓦解,漢初統治者急切希望知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基於進行長治久安統治的需要,漢初統治者逐漸具有了搜集整理歷代文獻典籍的願望和要求。
劉邦時從看不起「文治」到要求儒生出謀劃策的轉變。
惠帝四年「除挾書律」
文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求能治《尚書》者」
武帝時,採取了「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的措施。
宣帝時,召開了評議《公羊傳》、《穀梁傳》同異的石渠閣辯論會。這是對發展歷史文獻有促進作用的學術會議。
統治者認識的轉變,措施的實行和加強,為實現大規模文獻整理創造了條件。隨著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時出現了經濟繁榮的盛況,在宣帝時我國古代一次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工作終於開始了。這次的整理文獻,組織了強大的隊伍,各個方面的人才多聚齊了,整理內容範圍無所不包。而劉向劉歆則是這次整理的總其成者和最後完成者。
劉向父子校理群書的程序和特點:
程序:1、廣羅異本 2、審定篇章 3、校勘訛文脫簡 4、命定書名
劉向父子整理文獻的程序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的,他們為後世的文獻整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
劉向在將整理的文獻寫成正本之後,為了揭示圖書的內容,接著又撰寫了敘錄。敘錄內容包括著錄書名篇目,敘述校勘經過,介紹著者生平、理想,說明書名含義、著書的原委與書的性質,還辨別書的真偽,評論思想和史實的是非,剖析學術源流及確定書的價值。這份敘錄作成兩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別作成書,就是《別錄》,共20卷,是劉向校書時所撰寫的敘錄之匯編,它是我國第一部書目提要。
劉向去世,其子劉歆繼承其事業,還撮《別錄》之要撰成了《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總的來說,劉向父子整理歷史文獻方面的主要功績在於:
1、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
2、創造性地編撰了《別錄》
3、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在劉向父子之後「校勘學」和「目錄學」才逐漸發展,最後成為兩門獨立學科。劉向父子在歷史文獻的整理、校勘、分類目錄等方面的成就是傑出的奠定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學的基礎。
四、班固的《漢書·藝文志》
《藝文志》是在《七略》《別錄》的基礎上來記載漢代藏書情況的:
1、篇章結構的調整,將輯錄附於每一類書的篇後,並抒發己見
2、對原文有所增補和刪改。《藝文志》中通過「出」「入」「省」三字來表示損益。
班固的《藝文志》無論篇章結構、序文和書目的結合、分類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較《七略》有明顯的進步。而且,《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文志」的先例,使後來的正史中大都留下了這個朝代的藏書或這個朝代一朝人著作的記錄。而且,保存下來的我國最古的圖書分類目錄就是《漢書·藝文志》,它在歷史文獻學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地位。
五、鄭玄校注群經
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來傳注經典,其中以《毛詩箋》和《三禮注》影響最大。其主要貢獻在文獻的校勘和注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和方法:
1、根據文意來判斷和確定錯訛衍脫。
2、運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釋方面:
1、廣征博引
2、運用了音訓的方法。他意識到語言的音與義的密切關系,並把訓詁學和文字學方面的知識運用到文獻注釋中。他通過自己注釋文獻的大量實踐,創立、發展和逐漸完善了傳注這門學問,使傳注學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高度。鄭玄還發揚了司馬遷「疑者闕如」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他還撰了一部《三禮目錄》是一部內容豐富、學術價值較高的提要式目錄。並形成了注釋文獻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成為後世文獻學家校勘和注釋的根本法則。
可以說,鄭玄開創了歷史文獻傳注學的新時代。

8. 傳統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傳統曾經遭到意識形態的閹割,以致於我們除了做些典籍的貴族式研究,很難看到傳統的蹤影。以前的國學熱仍舊是一種旁觀者式的復歸傳統,畢竟我們的習俗、文化傳承方式,以及各類文物被文革所破壞。如今,長期處於「傳統」迷惘的上一代、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對全球化的沖擊。看到很多人為中國加入全球化而歡欣鼓舞,心中頗多感慨。要知道,傳統的困境又將進入「全球化」旗幟下西方現代文明的「合法」侵襲。本來,任何文化尤其弱勢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擊,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很多國家都有文化委員會(Council),包括西方國家,還有相關的法律,這是政府層面的。反觀中國,政府除了由於某些領導人的偏好做些弘揚民族文化的表示,並沒有對傳統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慮和保護。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場選擇,若大的中國對於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萬人民幣的政府資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僅僅為了旅遊來假造歷史,對地方風俗、古跡的保護非常有限。傳統文化類學術機構的正常運作缺乏資金和規范,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學者像中國這樣忙於建立所謂的新學科,在處理傳統學科與現代課程的關系方面缺乏經驗。藏於民間的傳統文化,一天天衰弱,學者與民間的關系還是那麼遙遠。希望政府、學術機構(學者)和民間力量合作,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有並豐富我們的傳統文化。
談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該學科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其內涵包括以下層次:傳統的「小學」層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二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首先要熱愛本專業,認識所從事專業的重要性。該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通過古籍整理的實踐培養研究生。
一、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內涵的認識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而對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遙遠的不說,從孔老夫子序《書》、記《禮》、正《樂》、訂《詩》、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說也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但是中國古代文獻學家大多偏重於實踐,不重視理論的探討,所以除了唐初劉知幾《史通》、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少數幾部帶有理論探討性質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獻學理論著作要算鄭鶴聲出版於1933年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但作為一門學科體系的確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各家的認識並不一致,這一點,我們從全國高校研究生招生目錄的古典文獻學專業方向設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為古典文獻學是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與整理的學科,因此與古代文化各個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史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內涵都與中國古典文獻學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內涵。

我的理解,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傳統學科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獻學理論與方法而形成的學科,它為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其它涉古學科提供有關典籍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文獻處理方法。所以它更測重「橫」的規律的探討,而不是像古代文學那樣更重視「史」的規律的研究。

就其內涵的層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層次:第一是傳統的「小學」層面,即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這是古典文獻學的基礎。第二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之書,即中國文化元典,像《尚書》《周易》《詩經》《左傳》《老子》《論語》《莊子》《孟子》《荀子》《楚辭》等。第三是歷史地理學和官職等,呂思勉曾說,歷史地理學和官職之學是研究中國學問的兩把鑰匙。在此基礎上,才進入各個歷史階段、各種體裁的專門研究。第四層是古典文學研究的基礎學科,包括:古典文學基本資料的整理,如文學作品總集、歷代作家別集的校點、箋注、輯佚、新編;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寫作家傳記、文學活動編年、作品系年、以及寫作本事、流派演變的記述與考證等;基本工具書的編纂,如古代文學家辭典、文學書錄、詩詞曲語詞辭典、戲曲小說俗語辭典、文學典籍專書辭典、斷代文學語言辭典等。這些研究是各類專題研究賴以進行的基本條件,具有相對的長期穩定的特點。

中國古典文獻的內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專門之學,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樣樣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碩儒也是學有專攻的。但是在個人專門從事的學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學術,考鏡源流」,能夠處於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為濃縮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各層次知識的《古典文獻學》這門課,應當是碩士研究生的理論必修課。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就是要關注、跟蹤相關學科的進展情況。這樣,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問題,可以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最重要、最權威的資料。

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學、培養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的體會

首先要熱愛本專業、了解學習本專業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專業和經濟效益關系十分密切。申請科研立項,申請經費資助,申報科研獎勵,幾乎每一項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創造經濟效益」的問題。對研究學習古典文獻學專業的人來說,遇到這類表格,往往十分尷尬,不知不覺當中,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減少了學習的信心。所以,應當給同學講清楚,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是它的根。傳統典籍,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而傳統文化的研究是一項尋求民族之根、築造民族靈魂的偉大工作,它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大廈的基礎。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其文明傳承沒有間斷,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試想,如果我們用的不是方塊表義漢字,而是拼音文字,那麼,我們面對粵語寫的小說、吳語寫的詩歌、閩南語寫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經過九曲重譯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個民族,那是無法理解的。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實踐性強,主要指的在大量閱讀原典基礎上的整理實踐。理論再多,那怕講的頭頭是道,不親自拿著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燈,殘宵不倦,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碩士研究生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仔細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潛到典籍的最低處,了解它生成的最細微因素,就如同從事生物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細胞解剖一樣。

當然,中國古典文獻學並不排斥理論,實際上,沒有理論,我們面對的古籍只能是一盤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論的偉大魔力。當前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界,理論的建樹處於低谷。古典文獻學的學習和研究應當努力擺脫對一切現成理論的依傍,盡量從材料中發現問題。研究者應當沉潛於史料的寶藏之中,並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理論結晶。研究的靈感應當來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實證去證實現成的理論,而是從大量的古籍整理實踐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論。

9. 什麼是文獻學的體例

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這是基本體例

1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精品課程

主要核心基礎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西方文學史、海外漢學研究、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文獻學史、比較文學原理、原典精讀(《詩經》、《論語》、《孟子》)等。
分專業核心課程: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史、唐詩宋詞研究、《紅樓夢》研究、五四新文化研究、都市與文學、小說的藝術、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電影文化、性別文學研究、民俗與文化、東方文學史等。
漢語語言學:近代漢語、音韻學、史籍精讀(《左傳》《史記》等)、訓詁學、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漢語修辭學、方言專題、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語言與文化、實驗語音學基礎等。
古典文獻學:中國古文獻學史、中國古代文化、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原典精讀、敦煌文獻概要、古籍數字化、國外漢學概論等。
應用語言學:理論語言學、高等數學、離散數學、編譯原理、程序設計、計算語言學導論、語言統計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導論、人工智慧導論、語言工程與中文信息處理等。
另設有漢語言文學留學生本科專業。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