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中的概念設計
❶ 資料庫概念設計的方法是什麼
資料庫概念構設計的任務是在需求分析階段產生的需求說明書的基礎上,按照特定的方法把它們抽象為一個不依賴於任何具體機器的數據模型,即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使設計者的注意力能夠從復雜的實現細節中解脫出來,而只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的組織結構和處理模式上。
❷ 什麼是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以及
資料庫設計過程包括:
現實世界→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
概念設計——利用數據模型進行概念資料庫的模式設計。它不依賴任何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常用的數據模型為ERM(實體聯系模型),用到的術語有:實體、屬性、聯系、鍵。
邏輯設計——把概念設計得到的概念資料庫模式變為邏輯數據模式,它依賴於DBMS。用到的術語有:函數依賴、範式、關系分解。
物理結構設計——指的是根據資料庫的邏輯結構來選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並設計和實施資料庫的存儲結構、存取方式等。
確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包含下面四方面的內容:
1、確定數據的存儲結構;
2、設計數據的存取路徑;
3、確定數據的存放位置;
4、確定系統配置。
資料庫物理設計過程中需要對時間效率、空間效率、維護代價和各種用戶要求進行權衡,選擇一個優化方案作為資料庫物理結構。在資料庫物理設計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集中地存儲和檢索對象。
❸ 資料庫中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需求分析:分內析用戶的需求,容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❹ 什麼是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以及三者的關系
1.概念設計;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通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系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用戶的局部視圖)。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用戶的局部視圖集成為一個全局視圖,即用戶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
2.邏輯設計;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3.物理設計;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4.三者關系:由上到下,先要概念設計,接著邏輯設計,再是物理設計,一級一級設計。
❺ 論文中資料庫概念設計怎麼寫
a、需求分析階段:綜合各個用戶的應用需求。
b、在概念設計階段:用e-r圖來描述。
c、在邏輯設計階段:將e-r圖轉換成具體的資料庫產品支持的數據模型,如關系模型,形成資料庫邏輯模式。然後根據用戶處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慮,在基本表的基礎上再建立必要的視圖(view)形成數據的外模式。
d、在物理設計階段:根據dbms特點和處理的需要,進行物理存儲安排,設計索引,形成資料庫內模式。
一展開就夠論文字數了
❻ 什麼是DB的概念設計
資料庫設計是數據應用的核心。
資料庫設計的兩種方法:
(1)面向數據:以信息需求為主,兼顧處理需求;
(2)面向過程:以處理需求為主,兼顧信息需求。
資料庫的生命周期:需求分析階段、概念設計階段、邏輯設計階段、物理設計階段、編碼階段、測試階段、運行階段、進一步修改階段。
需求分析常用結構析方法和面向對象的方法。結構化分析(簡稱SA)方法用自頂向下、逐層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統。用數據流圖表達數據和處理過程的關系。對資料庫設計來講,數據字典是進行詳細的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所獲得的主要結果。
數據字典是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包括5個部分: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可以是數據項,也可以是數據結構)、數據存儲、處理過程。
資料庫概念設計的目的是分析數據內在語義關系。設計的方法有兩種
(1)集中式模式設計法(適用於小型或並不復雜的單位或部門);
(2)視圖集成設計法。
設計方法:E-R模型與視圖集成。
視圖設計一般有三種設計次序:自頂向下、由底向上、由內向外。
視圖集成的幾種沖突:命名沖突、概念沖突、域沖突、約束沖突。
關系視圖設計:關系視圖的設計又稱外模式設計。
關系視圖的主要作用:
(1)提供數據邏輯獨立性;
(2)能適應用戶對數據的不同需求;
(3)有一定數據保密功能。
資料庫的物理設計主要目標是對數據內部物理結構作調整並選擇合理的存取路徑,以提高資料庫訪問速度有效利用存儲空間。一般RDBMS中留給用戶參與物理設計的內容大致有索引設計、集成簇設計和分區設計。
資料庫管理的內容:
(1)資料庫的建立;
(2)資料庫的調整;
(3)資料庫的重組;
(4)資料庫安全性與完整性控制;
(5)資料庫的故障恢復;
(6)資料庫監控。
❼ 資料庫中概念設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需求分析:專分析用戶的需求,屬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概念結構設計:主要採用e-r模型進行設計,包括畫e-r圖;
邏輯結構設計:通過將e-r圖轉換成表,實現從e-r模型到關系模型的轉換;
資料庫物理設計:主要是為所設計的資料庫選擇合適的存儲結構和存取路徑;
資料庫的實施:包括編程、測試和試運行;
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系統的運行與資料庫的日常維護。
❽ 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有什麼區別
概念設計就是設計E-R圖啊,物理(邏輯)設計就是把你的E-R圖中的實體,屬性轉換成關系模式
1.概念設計;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通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系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用戶的局部視圖)。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用戶的局部視圖集成為一個全局視圖,即用戶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
2.邏輯設計;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3.物理設計;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4.三者關系:由上到下,先要概念設計,接著邏輯設計,再是物理設計,一級一級設計。
❾ c語言資料庫中的概念設計是什麼意思
c
語言是程序設計語言,專門編寫應用程序,不是針對數據進行處理,而是針對計算機執行的邏輯。可以編寫桌面應用程序和游戲。
而
vf
是資料庫程序設計語言,專門針對數據的處理的程序,比如
圖書管理系統、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這些都是基於數據的,vf
適合編寫此類程序。
❿ 資料庫設計中概念結構設計指的是什麼
一般開發一個資料庫,要進行設計.主要步驟有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實施,資料庫運行與維護.物理結構設計就是其中的一步.
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是對已經確定的邏輯數據結構,利用DBMS(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方法、技術,以較優的數據存儲結構、數據存取路徑、合理的數據存放位置以及存儲分配,設計出一個高效的、可以實現的物理數據結構.通俗一點說,就是對已經設計好了的邏輯結構,設計出相應的且比較優化的物理結構,設計出的物理結構可以數據存儲,該結構中要有實現數據存儲、數據存取路徑、數據存放位置、存儲分配等幾個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