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文貞與文獻

文貞與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0 18:58:07

⑴ 歷史上謚號為文正的人有哪些

有倪元璐、蔡卞、朱珪、劉統勛、湯斌等。

1、倪元璐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紹興府上虞(今紹興市上虞區)人。明末官員、書法家。

天啟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後出主江西鄉試。崇禎八年(1635年)任國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落職。

南歸後居紹興城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次年拜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不久又兼攝吏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大順軍逼近北京,倪元璐請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未被採納。

三月,北京失陷,倪元璐自縊以殉節。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贈少保、吏部尚書,謚號「文正」。後清廷賜謚「文貞」。

2、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赤嶺自然村)人。北宋大臣,奸臣蔡京的弟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

北宋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紹聖四年(1097),蔡卞擢尚書左丞,官至樞密院事。徽宗時,加觀文殿學士、檢校少保。

北宋政和七年病逝,享年七十歲。謚「文正」。南宋建立後,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牽連,宋高宗趙構採納諫議大夫任伯雨諫章,追貶蔡卞為單州團練副使。

3、朱珪

朱珪(1731~1807年),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與其兄朱筠,時稱「二朱」。祖籍蕭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後遷黃閣河村。隨父朱文炳由蕭山僑居順天大興縣(今北京市),遂入籍順天府。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歲殿試為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侍讀學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鄉試,會試同考官。秋,授福建糧道。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補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權巡撫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按察使,授侍講學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書房行走,教嘉慶帝讀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學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禮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後,歷任兩廣總督,吏、兵、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職務。嘉慶四年由安徽巡撫上調北京。

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終年77歲。帝謚「文正」。

4、劉統勛

劉統勛(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劉統勛官至軍機大臣,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謚號文正。

5、湯斌

湯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清朝政治家、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文正。

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倪元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蔡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統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湯斌

⑵ 為什麼隋唐以前以文獻為謚號之最,之後以文貞為最

北宋之前,文正並非最高謚號,東晉最高的謚號是「文獻」,只有王導專一人享有這個謚號,這也是屬因為他是東晉政府奠基人,開創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而唐時期,最高的謚號是「文貞」,先後有,魏徵、陸象先、宋璟、張說等人獲得了這個謚號。
北宋開國之初,本也是以「文貞」為最高謚號,後來由於避諱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再加上司馬光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把「文正」提升到文人道德的極至,宣揚是人臣極美的謚號。從此,這個謚號皇帝不肯輕易賜人而人臣以得到為最大殊榮。

⑶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唐太宗對魏徽的厚愛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八歲的小女兒冊封為衡山郡公主——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不僅位在名山之列,同時是道家和佛家的宗教聖地,對於自詡為道教鼻祖老子後人的李唐皇室而言更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地方,而《唐六典》中也曾明文規定道:「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結果唐太宗就將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聖地衡山郡封給了小女兒,他對這個女兒究竟有著何等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冊封為公主後衡山就有了實封,甚至沒過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實封,墓誌上因此記載道:「湯沐增賦」。而根據各卷史書的記載,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事實上史書上記載的也只是太平公主是第一個出嫁時在三百戶實封的基礎上又加了五十戶實封的公主,而不是第一個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的公主。而唯有晉陽公主與衡山公主這樣非常得寵的公主,才能早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正因為晉陽公主在冊封公主後就有了實封,晉陽十二歲逝世後,唐太宗下詔讓有關官員將晉陽於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愛女的往生祈福)。

同年,衡山被父親許配給鄭國公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魏徵在貞觀一朝的重要性毋須多強調,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杜如晦,比房玄齡還高一名,而魏叔玉身為魏徵的嫡長子,將來是要繼承從一品鄭國公的爵位的。這一年年底,魏徵病重,唐太宗特地帶上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一同前去探望,並對魏徵說:「你看看,這是你的兒媳婦!」然而魏徵此時病勢已沉,連坐起身道謝的力氣都沒有了。

貞觀十七年初,一代諫臣魏徵病逝,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魏徵去世不久後被人安上了薦人失當邀名賣直的罪名,唐太宗一怒之下親自寫下詔書悔婚仆碑,衡山與魏叔玉的這段姻緣也就就此作罷了。

⑷ 歷朝歷代真正能擔得起謚號「文正」的臣子有幾人呢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宋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謚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謚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

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但其中的曹振鏞的謚號,世人一直非議不休。不過湯斌是死後追認的。劉統勛是死後直接謚文正。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謚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謚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⑸ 古人的謚號可以是一樣的么如蘇軾和歐陽修的謚號都是文忠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古代謚號是有一定製度規則的
文臣謚曰文
武臣謚曰武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謚號為: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或23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謚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乾隆帝的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宋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謚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謚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

從謚法上來說,「文」這個字並沒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謚一個「文」字。東晉的王導,謚號是文獻。整個東晉,只有他一個人謚文獻。

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徵、陸象先、宋景的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謚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謚文貞的謚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謚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

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明武宗的時候,大學士李東陽要死了,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謚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後給他文正的謚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因為李楊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詩諷刺說:「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只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

⑹ 我國古代溢號以\'文\'字為榮的朝代是什麼

文字歷代都是文官最高的溢號,不過宋代得到這個溢號的最多.

從謚法上來說,「文」這個字並沒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謚一個「文」字。東晉的王導,謚號是文獻。整個東晉,只有他一個人謚文獻。

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徵、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謚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謚文貞的謚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謚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等八名。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許衡明。
明武宗的時候,大學士李東陽要死了,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謚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後給他文正的謚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因為李楊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詩諷刺說:「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但其中的曹振鏞卻是名不副實的,他唯唯諾諾,一意奉上,因此,對於他的謚號,世人一直非議不休。不過湯斌是死後追認的。劉統勛是死後直接謚文正。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謚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謚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⑺ 古代歷史中,文臣武將的謚號高低是怎樣排的

謚號,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以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而給予的帶有褒貶善惡的評判性質的一種名號。所謂字以表德,士大夫的字是生前所取,多以表達道德期望所向,而謚號則是於人死後由他人議定的,具有對某人蓋棺定論的效力。又由於是由他人所封,故此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說服力。

據「明會典」中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庄、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

這樣一來,謚號不僅具有特定的涵義,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眾多的謚號之中,「文正」居於首位。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