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英文文獻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發展和差異
摘要
英語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在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作為英美文化信息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深深地烙上了英美獨有的文化印記。本文從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兩種語言在音、形、意三個方面語言的差異追溯其變化原因。通過比較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差異,可以看出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的產生和流傳有決定作用,並且通過分析英語的這兩大變體,折射了英美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國家歷史、地域文化、各自的文化特異現象等等。由於英語本身具有詞彙量大、包容性大、表達簡潔的特點,英語語言的發展趨勢將向著共同語與多樣化並存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變化原因;發展趨勢
On the Diffe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BSTRACT
Nowadays English has been developing into a global language. As a message
carrier, English fully reflects the unique cultures possessed by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countri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ritish English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from politics, economy, social life, culture, and geography. Then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are exposed in the second part
through which the role cultures have played in shaping as well as
circulating a language is highlighted. All in all, since Englis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huge vocabulary, great tolerance, and conciseness, it
leaves little room for argument that English will be well on its way to be
a diversified common language.
Key words: British English; American English; cause of change; tendency
目前,世界上講英語的有四億多人,但作為第一語言,使用人數最多,地域最廣的要屬是美國和英國。英語的形成,發展及使用范圍也不盡相同。英語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性語言。美國英語承傳著英國英語的基本要素,十七世紀在美洲大陸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由於美國本身、社會和生活的獨特性,因此就形成了今天英式英語(British
English)和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本文將就語言的發展變化、變化原因、以及語言發展趨勢進行闡述。通過研究,我們從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差異,可以看出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的產生和流傳有決定作用,通過以上對語言發展的原因和特色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一些英美文化的特徵,而認識和了解這些特徵無疑能幫助我們更准確地理解英國和美國,而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這兩大變體的研究也讓我們對語言特別是英語語言的發展有了充分的認識。
一、語言的變化
「語言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1](16)語言在很多方面發生變化,比如在詞彙、語音、語法以及語義等方面。英語語言的發展可概括為三方面:「1.英語自身的發展,盡管美國仍沿用英語中的一些舊用法,但英語在英國本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美國的獨立發展,美國在吸收詞彙的基礎上,同時使自身得到了發展。3.兩種語言的相互影響。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十七世紀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英國英語佔主導地位;從獨立戰爭結束到美國內戰,美國已漸漸獨立發展起來,盡管英語仍占統治地位;從內戰到現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開始影響英語,同時替代了英語中的一些詞彙鑒於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英美語言出現一些差異是不足為奇的。」[2](3)
(一)、語音
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語音方面的一些不同是顯而易見的。這么一則笑話:一位英國人和美國人在火車站不期而遇。美國人性格開朗,善於結交朋友,說了幾句客套話後就問:「What』s
your job?」。英國人回答說「I』m a clerk. 」美國人聽了十分驚訝:「 Clock? Your job is to tick
tick all day long? 」同一個詞,美國人念〔klεrk〕,而英國人讀〔cla:k〕。以上這則笑話就反映了英美兩國在語音方面的不同。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音的差異,表現在某些單詞的發音上,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常見讀音差異的單詞有:
例詞 BE AE
ate 〔et 〕 〔eit 〕
been 〔bi:n 〕 〔bin 〕
idyll 〔ˊidil〕 〔ˊaidl〕
z 〔zed 〕 〔zi 〕
其次,兩國在詞重音的處理上也不盡相同且差異較大。重音的差別在英語單詞中,只要是兩個以上的音節,其中一個音節總要帶重音。在多音節單詞中,通常有兩個重音。
BE使用者習慣把單詞的主重音放在諸音節靠後的音節上,而AE使用者則喜歡把主重音放在前面的音節上。在許多以-ary,-ory結尾的單詞和以-ate結尾的雙音節詞中,BE把主重音放在第二個音節上,而AE則把重音放在第一音節上。例如:
BE AE
anˊcillary ˊancillary
laˊboratory ˊlaboratory
coˊrollary ˊcorollary
dicˊtate ˊdictate
miˊgrate ˊmigrate
通常情況下,BE 的次重音出現在主重音的前面,而AE的次重音出現在主重音的後面,特別是復合詞。例如:
BE AE
farmˊhouse ˊfarmhouse
iceˊcream ˊicecream
盡管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發音上有些許不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很容易的對其進行區分,這也並不會造成我們學習的困難。
(二)、詞彙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雖同出一源,但在以後的發展中受到的影響不同就產生了拼寫上的不同。「英語基本詞彙系統是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共同詞彙核心。離開這樣一個核心,無論是美國英語還是英國英語都將不復存在。[3](3)
1、同詞異義:相同詞既出現在美國英語中,也出現在英國英語中,但分別表示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
例詞 BE AE
biscuit 蘇打餅干 軟餅
billion 萬億 十億
overall 緊身褲 工裝褲
2、同義異詞: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分別用不同的詞來表示同一概念。舉例來說:
BE AE 詞義
lift elevator 電梯
tin can 罐頭
tap faucet 水龍頭
sweets candy 糖果
3、拼寫差異: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雖屬於同一體系,但兩國在拼寫體系仍略有不同。舉例如下:
BE AE 詞義
ardour ardor 熱情
dialogue dialog 對話
aeon eon 永世
aesthetic esthetic 審美的
analyse analyze 分析
inflexion inflection 彎曲
sceptic skeptic 懷疑論者
mommy mummy 媽媽
盡管這兩種英語在詞彙的拼寫、詞義有所不同,但他們並不是兩種語言,而是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總之,通過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豐富關於英語語言的知識,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三)、語法
英語和美語除了發音、拼寫和詞彙上存在差異外,在語法上也存在差異。對英式英語、美式英語語法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對英語學習大有裨益。以下我舉幾個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習慣上用法不同的例子。
(1)名詞:
除上文討論的詞尾變化不同外。美國英語將其他詞類名詞化的傾向比英國英語更為明顯,特別是那些帶介詞的短語動詞:to cook out →a
cook-out ;to know how →the know-how; to run down →the rundown; to be shut
in →a shut-in; to stop over →the stopover等。
集合名詞做主語時,英國英語的謂語動詞可以是單數形式或者復數形式,美國英語幾乎總是用單數形式。例如:BE :They are a family who
has been very influential in the history of this country. AE/BE: The
committee has decided to look into the matter
further.名詞作定語時,美國英語多用單數形式,而英國英語則常用其復數形式。例如:BE:The worker decided to form a
new trades union. AE: The worker decided to form a new trade union.
(2)動詞 have ,get, make
當動詞have有致使之意時,美國用have;英國對上級用get,對下級用make.英語中的to have
是個詞性不明確的動詞。英國人既把它用作助動詞又把它用作實義動詞;美國人則一律將它當作實義動詞來用。例如:
BE: I will get someone come.
AE: I will have someone come.
(3)形容詞:
在美國英語中,形容詞的比較可以跟在all the 之後,表示強調。而英國英語則使用any 加形容詞比較級這一形式來表示強調。例如:
BE: Can』t you do any better than that?
AE: Is that all the better you can do?
(4)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
表示距現在不遠的過去所發生或完成的事情,英國英語常用現在完成時,則美國英語則傾向於使用一般過去時。例如:
BE:I have studied your report already.
AE:I studied your report already.
BE:Now I know what it is! I』ve forgotten its name.
AE:Now I know what it is! I forgot its name.
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在語法方面的差異不太多。兩國英語具有共同的語法體系,在語法上的一些細微差別正在逐漸地為對方所容納,模仿乃至同化。只是某些語法形式在兩國英語中使用的頻率有所不同。然而我們要與英美人交流就必須採用他們相應的習慣用法。
二、語言變化的原因
「蕭伯納有過一句妙語:英美兩國之間存在著一條共同語言的鴻溝。」 [4]
(4)事實上,任何一種語言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不僅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變遷,也是歷史傳統、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映。語言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英語是當代國際交往中使用最廣的語言,同時又是處於急速變化之中的語言。其來源有很多,「首先,科技的發展是其主要提供源。第二,動盪的政治局面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也是其來源。第三,社會的變革沖擊著人們意識形態,也給語言的發展造成很大影響,產生了相應的語言。」[5](2)
(一)、政治經濟
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運動、政治團體、政治政策都可能導致語言的變化。有時,語言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尤其是在社會政治變革的時候。
在美國,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對美國紐約世貿大廈的襲擊,這一事件導致許多新詞的產生。其中Ground
Zero用以指恐怖襲擊後世貿大廈所留下的廢墟。「9.11」也具有了特別的意義,特指那時的恐怖襲擊。甚至Osamaniac一詞也出現在媒體之中,這個詞用來指代瘋狂愛慕奧薩馬•本•拉登的女性。
而在英國,托尼.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後,我們就看到一些新詞出現了:Blairism,Blairist,Blairistas,Blairification,Blairite等。Watergate(水門事件)一詞是由政治事件而來的,並因柯林頓總統產生了white
watergate(白水門事件)一詞。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多商業方面及其他經濟領域的新詞像Bushnomics, Blairnomics,
Bogernomics等復合詞意思是「某人的經濟政策」。所以Bushnomics就是「美國總統布希的經濟政策」,而Blairnomics則為「英國首相布萊爾的經濟政策」。
大英帝國的興衰變化,昔日的美洲殖民地擺脫了英國的統治而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英美兩國政治、經濟差異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兩國人民的語言中,特別是語言的詞彙中。
[7](3)
(二)、社會生活
英語語言反映時代的脈搏,直接面對現實生活,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語言文化是相聯系的,語言反映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作為一種活躍的材料,能夠折射所在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色、反映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6](4)
人們不斷變化的生活以及新一代人的出現也產生了一些新詞。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有嬉皮士,是指那些對社會現實不滿,標新立異,具有叛逆精神的年輕人。在80年代的雅皮士,是指有待遇優厚的專業工作和富裕的物質型生活方式的年輕人。他們花錢毫不吝嗇,享受著時尚生活。還有baby
boomer, baby buster, lost generation, generation X以及 generation
Y這些詞都是美國人社會生活的反映。[8](161)
「Here』s a ha』peeny, don』t spend it all at one
shop」是慷慨地給小孩一點禮品,順便說的一句詼諧語。半個便士「a ha』peeny」=half a
penny。這句話時興於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下半世紀,1970年完全廢棄。這句英國流行語的變遷也反映出19世紀末至20世紀下半世紀一般英國人的生活的變化。隨著整個國民生活的提高,給小孩一點禮品不再當作一回事,這句流行語也就隨之推出歷史舞台。
(三)、國家歷史
語言具有鮮明的社會特徵,它記錄和反映一個國家的歷史。英語的傳承與歷史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英語如果從公元450年的古英語算起,至今已有千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在這段歷史中,英國經歷了外族人的入侵、中世紀的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海外殖民和擴張等歷史階段,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歷史文化。簡單舉例來說,castra(軍營/營地)一詞便是羅馬侵略者在英國長達數年軍事佔領的最好證明。
1649年封建反動勢力的總代表查理一世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的公敵」被送上了斷頭台。Regicide
(弒君)一詞就是英國史無前例封建君主被斬首的歷史見證。英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後半葉開始,英語中就有了flying shuttle
(飛梭),spinning jenny (紡紗機)。
這一點在美國的歷史上也有體現。從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開始美國歷史上的plantation
是與早期殖民地有關的一個詞語。英國殖民者1607年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Jamestown,當時被稱為plantation,其舊時的英文意思是殖民地.邊疆精神或開拓精神一直是美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民族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成分。
20世紀50年代,黑人為反對種族歧視進行的聲勢浩大的民權斗爭,他們創造了著名的sit-in 、lie-in
、swim-in等斗爭方式。經過長期不懈的斗爭,黑人終於贏得了integration (取消種族隔離)。
(四)、地域文化
「語言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寫照,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生活、勞動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中,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語言。」 [9](1)
一定的文化實體總是存在於一定的地域空間內, 不可避免地體現了該地域的自然面貌特點。
由於美國和英國在地理環境、社會生活及風俗習慣方面仍有某些差異,美國中的某些詞在英國中就不存在。美國國土幅員遼闊,地形變化萬千。逶迤的山脈、廣闊的平原、起伏的丘陵、荒涼的沙漠、平坦的高地、低窪的沼澤湖盆,以及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在這里都找得到。例如,caribou(北美的馴鹿),sagebrush(北美艾灌叢),sequoia(紅杉),the
Everglades(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大沼澤地)等詞只是美國英語特有的。
英國四面環海,島國人的生活與海洋和水運事業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海洋的依賴與發展決定了航海民族務必使用大量與海有關的語匯,如 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go with the stream (隨波逐流),on the rocks (觸礁),
等。英國西臨大西洋,東面歐洲大陸。歐洲大陸北部襲來的東風寒冷刺骨,大西洋徐徐吹來的西風則溫暖宜人,因此才有桂冠詩人曼斯菲爾德的「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 crying.」
而反過來說,英國英語中的某些詞在美國英語中也找不到,如prince (王子),
ke(公爵),marquis(侯爵),knight(騎士)等詞都是英國英語所特有的。
(五)、文化特異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Sapir(薩丕爾)在談到語言和文化這兩者的關系時指出:「文化可以理解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英語作為英美文化信息的載體和文化主客觀的表現形式,深深地烙上了英美社會所獨有的文化印記。透過英語這面英美文化的內透鏡,我們可以窺探到英美兩國所特有的文化內容。」
[10](1)
我們從語言中還能強烈感覺出英美文化的特異。美國是由移民建立的國家,From the many one
(合眾為一)是美國的箴言,它反映了美國的這一特色。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之中,數千萬移民跨洋過海,從世界各個角落源源湧入美國。美國國名「The
United
States」中的United(合眾),不僅指世界各民族,更指由他們帶來的斑斕多姿的文化。各種民族文化風格的交錯組合可以說是當今美國社會生活的一大特點。
英國貴族體制是最古老最悠久、自始至終未曾中斷過的政治遺產。它從產生至今已有千餘年,脈系傳承,繁衍更新,等級森嚴,逐漸形成了以貴族院Duke/Duchess
(公爵),Marquis/Marchionesses (侯爵),Earl/Countess (伯爵),Viscount/Viscount ness
(子爵)和Baron/Baroness (男爵)五級世襲貴族為主體,以騎士和士紳為附屬的貴族體制。
語言歸根到底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用Sapir(薩丕爾)的話講「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
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決定人們生活方式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英語語言記錄和反映了英美的特定文化風貌,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英美文化的歷史寫真。
三、英語前景預測
當代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經濟交流趨勢與全球一體化,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需要日益急迫,各類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超時空的傳播,英語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是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的工具,越來越顯示出其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地位。當前聯合國有漢、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六種工作語言。俄、漢、阿拉伯等語種其實主要還是區域性的國際語言,英語則不同,英語環境的全球化使其具有良好基礎。
社會的進步也推動著英語的發展和變化,人類歷史、社會變革是推動語言發展的總動力。社會的因素以外,英語本身的一些特點也和現在全球語言的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的。英語的全部詞彙有一百萬個,它是由本民族詞彙(native
words)和外來詞彙(borrowed
words)組成的。首先,是巨大的詞彙量。現在英語詞彙總量估計已經突破百萬。從殖民時代開始大量的外來詞彙就不斷湧入英語,當今隨著全球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又進一步擴大了英語的詞彙量。現代英語中百分之八十的詞彙都屬於外來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語巨大的包容性以及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另一點是簡潔。英語以其簡潔的表達方式也適應現在社會溝通交流的需要。
在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作用下,美國英語對英國英語正在產生廣泛的影響,英國英語已經開始由一個傳統意義的「輸出者」變為現實生活中的「輸入者」。以英式英語向美式英語靠攏為特點,英、美兩國英語正在走向融合。
我們經討論了語言發展的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對英語的現狀作了分析,毋庸置疑,英語已經是一種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但是應該說,目前仍有好幾種語言同時也具有其特性,那麼英語能否能成為真正的「國際通用語」呢?
盡管當代英語各種變體已經自成一家,盡管傳統語言正面臨當代人,特別是當代青年的嚴峻挑戰,一個總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當今,美國的影響,通過其科學技術、商業、文化、電影電視的對外傳播遍及世界各地,美式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帶上美國標簽的事物,將對全世界各個民族特別是他們的年輕人造成巨大的影響。而與此同時,英語也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族」語言,它正在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公共交流工具。對一種國際通用語言的選擇,從來不會基於語言學或美學上的標准,而是往往是由政治、經濟、人口來決定的。由於美國在世界的地位及其巨大的影響,作為其與世界各國溝通往來的工具,未來英語應當朝著「共同語與多樣化並存」的方向發展,其中的「共同語」肯定是具有美式英語特色的。「對未來世界共同的面貌,斯大林曾這樣描述為:這種世界當然既不是德語,也不是俄語和英語,而是吸收了各民族語言和各區域語言精華的新語言。
[11](1) 相信隨著英、美兩國文化的交流,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差別會越來越小,從而會更有利於人類思想,文化和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明崇.從語言要素看英美英語差異.[H].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7, 7:(3)P16.
[2] 周領順.答伯奇菲爾德博士的英美語言趨勢觀.[H].河南大學學報.1988,8(5):P3.
[3] 任明崇.從語言要素看英美英語差異.[H].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7, 7:(3)P3.
[4](美)喬志高.言猶在耳.[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7.2001,10 .P4.
[5] 胡壯麟.李戰子.語言學簡明教程(中文版). [M].2004.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P161.
[6] 任龍波.6從20世紀的英語流行語看英美社會文化的變遷.[H].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 17(4):P2.
[7] 任明崇.從語言要素看英美英語差異.[H].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7, 7:(3)P3.
[8] 胡壯麟.李戰子.語言學簡明教程(中文版). [M].2004.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P161.
[9] 戴衛平.吳蓓.英語與英美文化.長沙大學學報.2001.9,15(3):P1.
[10] 戴衛平.吳蓓.英語與英美文化.長沙大學學報.2001.9,15(3):P1.
[11] 王家鯤.當代英語發展的某些趨勢.[H].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2(6
② 英語論文參考文獻(參考書目)
2841741728上次你問我的那來個資料有的自,有時候工作於考研是很難抉擇的事情,不過既然最後定下來考研,就要專心致志,後來你說關於專業課輔導班的事情,我找翔高的專業課老師詢問了下,總體感受,參加過輔導班和沒有參加輔導班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至少有一定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短時間內,理清楚了目標院校考察的重難點和一些不對稱的信息,個人感覺還是非常彌足珍貴的,我沒有參加過輔導班,其他的感受不變多言了!
③ 關於荒誕美學的文獻資料,論文或者書的都行,文學方面的,英文的。急需!
我只能告訴你些荒誕美學的作品,荒誕類型的小說有名的就卡夫卡的《變形記回》、法國「答新小說」派的《橡皮》《窺視者》《時間的運用》啊這類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禿頭歌女》也算。美國的「黑色幽默小說」也算是荒誕小說、比如《第二十二條軍規》。論文什麼的我不知道。就知道有本《20世紀文學中的荒誕》。要英文的話用這些的關鍵詞自己去外文資料庫檢索試試吧
④ 黑格爾的《美學》愛情在女子身上顯得最美 英文版本(原版)論文需要謝謝了。句子在補充裡面。
愛情在女子身上顯得最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的精神生活與現實生活都集中在愛情里和推廣成為愛情,她只有在愛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會像一道火焰被第一陣風吹熄掉。
⑤ 美學 論文
第一章 美學,從何而談
(一)美學與美感的概述
什麼是美學? 簡單地說,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學問。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也不單純日常的美化活動。
美學這門科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隸制社會。古代思想家對於美與藝術問題的哲學上的探討,對於藝術實踐經驗的研究、總結,可以看作是美學理論的萌芽和起點。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和科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問開始確立起來。鮑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其含義是研究感覺和感情的理論),並把美學看作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後,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的理論形態,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一些資產階級美學家在實證主義精神的支配下,力圖使美學擺脫哲學而成為所謂「經驗的科學」。當然,以所謂「經驗的科學」自命的實證美學,並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哲學的支配,但美學在這一時期是更加廣泛地和獨立地發展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給美學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美學研究的面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則性的美學觀點,然而他們沒有來得及使之系統化。因此,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仍是一個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務。應該說,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研究美學,至今還處於探索階段。
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而美感人對客觀事物的外在美或內在美的特徵的一種情感體驗。它是由具有一定審美觀點的人對外在客觀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徵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美感體驗有兩個鮮明的特點:1、對審美對象感性面貌特點、如線條、顏色、音韻、諧調、鮮艷、勻稱等的感知,是產生美感的基礎。2、對美的對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主觀態度,是審美對象是否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反映。審美就是對美與丑進行鑒賞,只有通過認識、評價、鑒賞活動,才可能產生美感。由於每個人的審美需要、觀點、標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對同一對象的美感體驗也不相同,不僅對美與丑的評價鑒賞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對善惡的評估也會影響人的審美感受與體驗。
(二)美與美感
什麼是美?尼採的理解,除「外觀的幻覺」[2]說和「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說之外,還有以下幾點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強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認為,自康德以來,一切美學理論都被「無利害關系」這個概念敗壞了。他厭惡所謂「無欲的靜觀」,而主張:「美在哪裡?在我須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願意愛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為意象的地方。愛和死:永遠一致。求愛的意志:這也就是甘願赴死。」
第二、美是強力的形象顯現。「當強力變得仁慈並下降為可見之時,我稱這樣的下降為美。」
尼采對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分析:
第一,聯想說。美的判斷「賦予那個少許發它的對象以一種魔力,這種魔力是以各個美的判斷之間的聯想為條件的,卻與那個對象的本質完全無關。」把一個對象感受為美的,是因為這個對象激活了主體無意識中對以往種種美好體驗的回憶,所有這些體驗相互少激勵,集結在這個對象周圍了。所以,美感是以無意識聯想為基礎的一種錯覺。
第二,動物性快感混合說。我們身上存在著性部動、醉、殘酷等動物性快感狀態,當一個對象少許起這些快感狀態所寓區域的興奮之時,「動物性的快感和慾望的這些極其精妙的細微差別的混合就是審美狀態。」
第三,同感說。在遠古時代,人受恐懼的訓練,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險,於是學會了在心中迅速領司和模仿對主感情的本領,即學會了同感 。人甚至把這種看法從人、動物推廣到了自然事物,以為一切運動和線條都蘊含著意圖。由恐懼而練習同感 ,由同感而產生了各種類型的美感,包括對自然的美感。此說相當於移情說,不過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於原始人的恐懼。
第四,距離說。美感有賴於一定的空間或時間距離。
(三)由美感而產生的美學構想
由費希納開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學所提供的所有啟發就在於此。 我們既然已經有了人類真實的審美體驗作為美學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作為討論一切美學問題的最本原的基礎,那麼關於美的客觀存在的假說,立即就成為一種奢侈,而且絕對是一種礙手礙腳的奢侈。從美感出發的美學所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也不復是美的所謂本質,不復是關於美是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本體論證明,而是美感的本質,美感過程的本質,是人類主體審美地感知和把握對象的過程本身。這就意味著美學已經從一門關於「美」的科學轉化成了一門關於「美感」和「審美」的科學,美學的立足點也就從本體論層面上迅速地轉移到了認識論層面,從對本體的形而上的研究轉化為對認識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說過,當人們異口同聲地稱贊某個對象很「美」時,他們說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個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獨特的個人特徵,而且同一個人的心理感受,也總是處於不間斷的變化過程之中。更何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用以判斷對象的價值標准不同,面對同一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將它放到整個審美發展史中加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不同個體的審美體驗的差異,甚至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所持的價值標準的不同。我們在觀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風景時產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悅固然總是被美學家們稱之為「美感」,然而我們在劇院里觀賞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時心靈有可能經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稱之為「美感」嗎?還有,我們在閱讀南美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經歷的怪誕無比的復雜心情,應該不應該也稱之為「美感」呢?
這樣的問題,我們從歷代美學家們汗牛充棟的文獻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滿意的答案,人們總在喋喋不休地談論美感,卻似乎很少來談論那些被稱之為「美感」的人類的具體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學而發的審美感受
(一)審美感受
審美是一種人類精神活動,是一種給活動主體以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動,並且還是一種通過這些主體的心理感受而獲得其意義的活動。因而研究審美,首當其沖應該研究的,就是人類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獲得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人們將這種感受稱之為「美感」。
研究「美感」,我們卻很難直捷地用一兩句話給出「美感」的定義。這不僅是因為在漫長的美學發展史上,就此曾經有過許多的爭論與異議,而且還因為美感的定義其實也與美的定義一樣,涉及到美學領域里幾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問題。對「美感」的理論界定,與此前美學家們致力於對美的界定一樣,實際上正是美學中有限的幾個最核心的問題中的一個。
美學中所有不同理論、不同觀點的爭辨,只要是具有理論意義的爭辨,大致只能出於兩種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緣於各人欣賞趣味的不同,其二,則是緣於理論出發點的差異甚至對立。
不同風格與流派的代表人物經常互相攻訐。古典主義者看不起羅可可風格,現實主義詆毀流漫主義,托爾斯泰極不喜歡莎士比亞,其間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盡。縱然我們能夠找出許許多多理論上的根據,來證明某一種藝術風格比起另一種風格來更有生命力,或者說某種風格在某個特定的場合顯得更加適合時宜,我們親身的審美感受卻好象並不受這些理性的證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於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靈中與對象產生碰撞。面對這樣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審美感受,如果我們不想變成為感性領域里的暴君就只能這樣說,因趣味不同而產生和出現的感受的不同之間,恐怕並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要是真實的而非虛偽的審美體驗,就是正確的。在真正的審美感受領域里,沒有錯誤可言。正因為此,休謨才說「趣味無爭辨」,因為在審美的領域里真正值得爭辨的不是感受的真偽,而是某種感受是否屬於審美的范疇,應該將哪些心理感受歸之於審美的范疇之內,而又應該將一些怎樣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審美的領域。然而這樣的討論,早就已經超出了趣味的差異。
這樣的分歧與趣味不同而產生的美學分歧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用一個也許不那麼恰當的比喻,出於趣味不同而產生的美學爭辨,就象是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歐洲人為了打破回教徒對東西方貿易的封鎖,四處尋找通向東方的海路,沿著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們始終都未能真正到達傳說中那個神秘而誘人的黃金之都,然而在這個探險過程中,從每個方向前進的人們卻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財富;而因為理論基點的不同出現的爭論,則象是那個古老的盲人摸象的傳說所描述的那樣,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說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說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說它就象是一塊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會根據他們各自的立場出發推導出他們不同的理論,於是難免會從中產生出關於大象形狀的「柱子學說」、「蒲扇學說」,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辭的「平板主義」。
然而就像要解決摸象的盲人們的爭論,我們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出他們各自的理論出發點之後,比較這樣幾種不同的出發點對於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就象某個三段論如果最終推導出了荒唐的結論,而它的推理過程本身又正確無誤的話,我們就應該到它的前提中去發現與尋找錯誤的根源。一個自完備的理論體系如果最終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那麼很有可能其錯就在它的理論出發點。
(一)審美價值與評價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於地區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准。但這不意味審美價值無客觀性,因價值不等於評價,它們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對立。文化習俗和個人特殊經驗是造成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如,一個人在喪失親人時,熱烈歡快的形式也不會被其感知為愉快的東西。反之,一個時逢喜事的人,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也會感受到歡慶的氣氛。由於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也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客觀性符合與否,還要看主體所操持的欣賞媒介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一個不會下圍棋的人,無論其有多少美學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也很難感知到棋盤中形式之美。同時,還要看主體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將普通情感升華至審美情感。一個具有欣賞水平的人,能感知和體驗各種媒介的審美現象,甚至能將日常信息轉換成審美信息進行體驗。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粹幾何形所傳達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如果將壯觀的戰爭場面看成是一種總體藝術,那麼人們是不會想往那種藝術的。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如,有時代和地區風格的作品或為某集團的個人情感所認可的形式規范,都可以作為審美評價的標准。
(三、)對美學的分析
上世紀90年代後,曾佔中國美學主流的實踐美學話語開始衰落,美學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學而轉向審美文化的實證研究,或是仍在傳統模式內以生命本體置換實踐根基從而倡導生命美學或後實踐美學。然而,美學基本理論要獲得真正的發展,最終還在於思想範式的轉換。曹俊峰的《元美學導論》就是這一轉換的初步成果,它無疑是90年代以來最有創造性的美學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傳統和當代美學的缺陷的基礎上,作者發現它們共同的病因在於語義含混、概念不清,對於美學陳述的性質認識不夠准確,在討論美學問題時缺乏自覺的邏輯意識。由此,他提出以語言分析作為對美學痼疾的「較好的診療術」,其所謂的「元美學」(metaaesthetics)實質上就是語言分析美學,「它以一般的美學陳述為對象,以更高層次的語言對美學陳述作語義和邏輯分析」。根據他提出的診治方案,首先要從審美和美的分析轉變為用語的分析,從而把美學陳述或語句作為解析對象,進而還要考察美學陳述的內在邏輯問題。顯然,這一方法論來自於歐美的從弗雷格、羅素到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分析哲學,它體現出將這一思維範式具體落實到美學領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體操作中,作者先是從美學概念的分層(對象描述層、心理描述層、藝術技巧的評價層、審美評價層和美學原理層)入手,考察了這種鑒賞性概念的語義上的模糊性多義性、不可定義性,以及隨審美心理而不斷創新的開放性。接著,又著手對不同的審美命題分別進行語義分析,從而推導出一系列的結論:所有審美對象描述句都帶有主觀情感性,都非客觀准確描述,越是不可證實就越有審美特性;審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個人的內省經驗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質疑,《元美學導論》深受現代西方哲學的整體的「語言學轉向」的影響,它突破了以往美學原理研究(深受黑格爾主義浸漬)僅囿於人文主義一脈相承的傳統,力圖在語言分析哲學的基礎上構建出元美學的理論輪廓,為中國美學的多元發展指出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結論:千百年來人們很少真正從具體的人的真實的感受出發來研究美學,從人性的角度來研究美學。離開了人的感受,離開了人性及其人性的發展變化過程,美就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這樣的研究,永遠不可能看到隨著人本身的變化,隨著人類所賴以生活其中的自然與社會背景的變化,隨著人的精神需求的變化,藝術與人的審美感受本身都在發生著不停頓的變化。所以我只能說,我們既然生在這個人們思想境界還不高的年代,我們就只能通過相當的定義來結實我們所謂的美學,可是,我多麼希望,我們所說的美學,不僅僅是藝術家眼中的美麗,它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走入平常百姓啊!審美活動則是象徵地面對世界、超越世界.
⑥ 急求 國外著名建築師的關於建築文獻 要英文版的
該文通過簡要闡述生態建築的概念和表現形式,以及對托馬斯·赫爾佐格和諾曼·福斯特兩位建築大師的生態建築思想和作品的比較,來學習和理解生態建築,最後希望藉助兩位大師的突出成就來引起我國建築師對生態建築的重視和思考。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碩士研究生;210009;碩士研究生;210009
【關鍵詞】:托馬斯·赫爾佐格;諾曼·福斯特;生態建築;生態建築的表現形式;生態建築思想;生態美學
【分類號】:TU-86
【DOI】:CNKI:SUN:HZJZ.0.2007-07-010
【正文快照】:
目前,隨著人們對防治環境污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城市綠化的日益發展,創造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築環境這個嶄新的建築研究方向,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崇。那麼,什麼樣的建築可稱之為生態建築呢?生態建築是將建築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其內部各種物質能源有序的
Generally stating the concept and the express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and comparing Thomas Herzog and Norman Foster's theories and works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to learn and acknowledge ecological buildings, this article wants to stimulate Chinese architects' atten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by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the two masters.
【Keyword】:Thomas Herzog, Norman Foster, Ecological building, Expression form of ecological building, Theor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Ecological esthetic
在新窗口中下載文獻全文
支持PDF格式和CAJ格式
您可通過中國知網下載本文獻全文
⑦ 急需兩篇英文參考文獻 關於審美能力培養的
1.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1690) (John Locke) by P.Laslet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67,pp,398-401.
2.The Spirit of Law,(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by Goldsmiths'libary,university of London
3.The Federalist Papers (Alexander Hamilton, James Madison,etc)by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