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文獻作品
『壹』 卓文君有那些文學作品傳世
千載名女 卓文君
卓文君,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千古才女----李清照
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的詩句反映出她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代女文豪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個兒子,幾個女兒,兒子曹成被封為關內侯.
『貳』 請系統地解釋什麼叫「傳世文獻」(名詞解釋題)
傳世文獻: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
『叄』 蘇軾的主要傳世作品有那些
蘇軾(1037~1101),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蘇軾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後授鳳翔府簽書判官,英宗治平(1064~1067)中入判登聞鼓院,召試得直史館,神宗熙寧(1068~1077)中因上書疏劾新法之弊,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等州。元豐(1078~1085)時又因作詩諷刺新法而被下獄,後出任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1086~1093)年間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哲宗紹聖(1094~1097)年間出知定州,後被御史劾其作伺「譏斥先朝」、「誹謗先帝」,被貶官惠州,再貶瓊州,徽宗即位後被放還,病卒於常州。南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蘇軾走上仕途後,一直捲入新舊黨爭的漩渦之中。他政治上雖屬舊黨,但為人正直,敢於揭發時弊,在地方任官多施惠政,做了不少有益國計民生的事。蘇軾有著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皆有精湛的造詣。他是北宋傑出的文豪,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列為「三蘇」,又皆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的詩清新剛健,詞風豪放雄渾,開拓一代新風,在文學史上有突出貢獻和地位。
蘇軾是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居北宋書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蘇軾書法早年學徐浩、柳公權,中年又學顏真卿、楊凝式,最後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精於行書及楷書。蘇軾的行書與黃庭堅的清勁、蔡襄的溫淳婉媚不同,而是筆墨豐肥圓潤、渾厚爽朗;因其修養廣博,故「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天真平淡,格調俊逸,以氣韻見勝。自謂「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等,立論皆甚精闢。
其傳世作品主要有《黃州寒食詩帖》、《前赤壁賦》、《新歲展慶帖》、《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等,石刻則有《柳州羅池廟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表忠觀碑》等。其中《黃州寒食帖》用筆渾厚遒逸、跌宕多變,富有情感,被認為代表了他行書的最高成就。蘇軾在繪畫創作及理論中也有重要貢獻。他善作枯木、怪石、墨竹,時出新意,又畫寒林,自謂已入「神品」,於院畫及職業畫家追求形似之外,獨辟蹊徑。他寫字作畫皆重視抒情寫意,一時興來,輒提筆揮灑。《自題郭祥正壁》詩雲:「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黃庭堅亦謂蘇軾:「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這正是他即興作書繪畫的寫照,故其畫運思清拔,風格卓絕,顯露鮮明的主觀意趣。正如米芾所說:蘇軾「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蟠郁也。」其作品流傳甚少,傳為他畫的《木石圖》中猶可見其畫風。蘇軾題跋及詩文中每涉及繪畫,立論亦精闢深刻。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一詩中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之語,力主以天工清新為最上乘,反對雕琢及片面追求形似。又在《跋宋漢傑畫山》中謂「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便倦」,對宋代興起之文人士大夫繪畫潮流及其創作予以極高評價。他又推崇王維,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鳳翔八觀》詩中謂「道子(吳道子)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王維)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將王維藝術成就置於吳道子之上,都集中體現了其繪畫藝術中與前人不同的獨到見解,對元明文人畫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蘇軾次子蘇過,字叔黨,亦善作怪石叢篁,畫山水時出新意,「遠水多紋,依岩多屋木,皆人跡絕處,並以焦墨為之」,是典型的士大夫畫風,其作品不傳。
『肆』 五代十國時期有什麼傳世的文學作品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伍』 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傳世文獻是什麼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度,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神話,但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又有她的特點。概言之,中國古代神話有如下特點:
1、豐富、短小,故事性不強。
中國古代神話很豐富,這從屈原《天問》一口氣提了170多個問題,而且其中不少是神話問題即可看出。但沒有專書記載,主要散見於先秦諸子(如《莊子》、《韓非子》),以及楚辭、《山海經》和《淮南子》等書中。中國古代神話對天地的形成、人類的產生、日月星辰的存在以及山川地形、自然天體等均有解釋。
如對宇宙起源、天地形成的解釋,《太平御覽》卷二引三國人徐整《三五歷紀》雲: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另,《繹史》卷一引徐整《五運歷年紀》雲: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流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又如對人類起源的探究,《太平御覽》七十八引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記:
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絚人也。
這則神話把富貴貧賤說成是先天註定的,女媧造人時就定下的,顯然滲入了階級社會意識,但前邊部分則無疑是原始人對人類起源的認識。
再如神話對日月星辰的西落及中國地形西高東低的解釋。《淮南子·天文訓》說: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 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另,屈原《天問》:
康回馮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按:康回即共工)
再如關於救水災的神話,《山海經·海內經》: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總之,中國古代神話是豐富的。但是,從以上所舉可見,中國古代神話篇幅都很短小,對神的事跡記載非常簡略,故事性不強,沒有古希臘神話那樣的長篇巨制和曲折生動的情節。
神奇,幻想。
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
是歷史的影子
中國神話:
中國上古神話有著極為鮮明的尚德精神,這一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進行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凡人情慾的神格特徵;神話中充滿對遠古英雄和帝王獻身精神的謳歌與禮贊,以及對神話人物保民佑民的職分要求。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後天的改造。幾千年來,這種尚德精神一直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現實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盡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准多以智慧、力量為准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准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一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國的神話天地中,姑且不說被後世改造過的神話,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話,我們也看不到對大神們愛情生活的描寫,見不到他們這方面的生活細節。由於中國上古神話中有關愛情的內容極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話和後起的巫山神女傳說在中國神話天地里就顯得秀麗旖旎,風景這邊獨好了。
相反,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滿身人間煙火味的形象:眾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羈,拈花惹草,在神界與人間留下了一大串風流債,更嚴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講原則,充滿嫉妒和個人愛好;神後赫拉,本是眾神的表率和人間的神母,但她卻經常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殘酷和無神格的蠢事來,沒有絲毫讓人類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們手下的眾神也都有著極為相似的品性。在希臘軍隊與特洛伊的戰爭中,阿喀琉斯讓阿伽門農把搶來的女俘克里塞斯送還到他的父親阿波羅的祭司的身邊,因此時阿波羅神正為他的祭司的女兒被劫而用瘟疫來消滅希臘軍隊,阿伽門農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將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邊,阿喀琉斯憤而帶領他的軍隊撤出了戰斗,使特洛伊大將赫克托很快地殺掉了還沒有死於瘟疫的希臘士兵。希臘人的這次慘敗只是因為一個女人,這種結果是中國人無法理解和原諒的,也是中國神話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許的。又如,阿波羅因同瑪耳緒比賽吹笛子而失敗,便殘酷地剝了瑪耳緒的皮,並把它掛在樹上;再如月神與阿波羅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們的母親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並禁止忒拜婦女向勒托獻祭,他們便射殺了尼俄泊眾多的兒女。如此等等。可見,在希臘神話中,神與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別外,在情感上卻是相同的。當神們脫掉神的外衣之後,個個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二
「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贊」,是中國上古神話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體現。這種犧牲精神首先表現在古老的創世神話當中。中國的創世神話,是以犧牲創世神的肉體來完成天地開辟和萬物創造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開辟大神盤古在完成了天地開辟任務之後,就將自己的雙眼化成了日月,將四肢與頭顱化成了五嶽,將血脈化成了長江與黃河,將毛發化成了山林與草木,將肌肉化成了泥土,將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體上的寄生物則變成了人類。另一位開辟大神女媧,她在完成了補天、造人的大功之後,也將自己的身體化成了萬物。所以《山海經》中雲有神十人,乃女媧之腸所化。今天我們雖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媧化物的細節,但這則神話多多少少為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的始祖神繼承了創世神的這一傳統,並將它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燧人氏發明火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炎帝為發明農業種植和草葯而嘗盡百草,幾經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書則言大禹為治水十年奔走,三過家門而不入,以至於「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荀子·非相》注引《屍子》)。
不僅創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對我國遠古神話英雄的故事傳說及對英雄的謳歌中,同樣也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在這些神話中,大凡是為社會的進步、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英雄備受人們的贊頌;反之,凡是那些不利於社會前進、有礙於人類幸福的神性人物則要遭到唾棄與批判。所以為逐日而死的誇父、射日除害的後羿、救民於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占據著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後變成鳥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蒼海的精衛,也生生世世為人們所敬重。而那些殘害人類的神蛇、怪獸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誅滅,也會被歷史文化所誅滅。
中國上古諸神所普遍體現的獻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不具備的。在希臘神話中,其開辟神話充滿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開俄斯(即混沌)、胸懷寬廣的地母該亞、地獄之神塔爾塔羅斯、愛神埃羅斯。開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埂D崢慫購桶H鴆ㄋ菇岷蝦笊
『陸』 地下的文獻與傳世的文獻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傳世的文獻如果是後代的出版物就難免有差錯或者後人修改的痕跡。例如: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至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闕不全。這就是地下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區別了。他們的聯系我們可是相對比較下得出更有利於後世人們所學習和傳承的思想哦。
『柒』 最早記載 黃帝內經 書名的傳世文獻是
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的書名,最早提到者是西漢劉歆所撰的《七略》,惜該書已佚。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黃帝內經》者,是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其中寫到「黃帝內經十八卷」,但未記載何時成書,也未寫明包括那幾部分。由於該書各篇長短頗為懸殊,語氣文風也不一致,以及某些內容的重復、矛盾等,歷代學者對其論說又是多種多樣,所以直到目前,對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在學術界仍未取得一致的定論。
『捌』 名詞解釋傳世文獻和簡牘帛書
傳世文獻: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
簡牘帛書:簡牘就是以前的用繩子將竹簡串起來,帛就是布匹,都是用來寫字的。
『玖』 宋詞研究的傳世文獻主要有哪些
詩歌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詩歌就是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總稱。古體詩可不按韻律,但近體詩必須按韻律。古體詩: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古體詩也叫古風。近體詩:近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格律詩是詩的一種樣式,要求嚴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端於「永明體」,興盛於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1、五律:即一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2、七律:即一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如十韻、三十六韻等。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注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里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一類是用律句的律絕,一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凡葉平聲韻的,一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一定是古體。另外,一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拾』 如何在歷史研究中有效的利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
歷史文獻(史部文獻)是文獻的一部分。是關於歷史方面的文字資料、言論資料、實物資料。我們一般把歷史研究中能運用的資料稱作「史料」,而史料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文字史料,如二十五史、甲骨文等。
<2>實物史料,象古跡遺址,古器物等。
<3>口傳史料,象民間流傳的英雄史詩、歷史傳說等。
面對如此浩繁的資料,人們已不在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多了,而稱之為「資料爆炸」或「知識爆炸」或「文獻的海洋」。面對這一汪洋大海,你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能或者不善檢索是絕然不行的。所以文獻檢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史學檢索意識:
①對歷史學科要有學習乃至研究的興趣,否則其它就根本談不上。此點不必多論。
②在合適的時期初步選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檢索、搜集資料,並不斷感到研究的進展,保持旺盛的興趣。否則什麼都收集,什麼都不精不深,慢慢就會勞而無功,進而不果而終。
③要經常密切注意學術動態。平時注意積累,隔一段時間要翻看一下史學刊物,特別是動態刊物,掌握最新動態及研究成果。也免於積的過多。翻檢費時費力,而使興趣下降。
④要養成逛書店的習慣,通過逛書店了解史學著作情況,雖不一定都賣,但翻翻看看,也有益於了解動態。特別是關於史學書目,史學索引,史學動態之書,如有財力,最好買一些,個人用起來方便。
⑤上網瀏覽和檢索。
檢索工具類型:
1、書目,也稱目錄,它是將一批相關的圖書進行著錄並加以系統編排的一種揭示和報道文獻的工具。它們揭示的文獻內容包括書名、作者、卷冊、版本、價格及文獻所屬學科源流等。
2、索引,記錄和指引文獻事項或單元知識,並按一定系統組織起來的一種檢索工具類型。它的異稱很多,有的叫「通檢」,如顧頡剛的《尚書通檢》;有的叫「檢目」、有的叫「韻編」,這是中國式的叫法;還有兩種外文譯音叫法,一叫「引得」,是從英文「index」音譯而來,,二是借用了日文漢字「索引」(讀さくいん),為現在的通行叫法。
3、文摘,對文獻情報的高度濃縮,它是把很多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摘錄,並按照一定的分類法或主題法編排起來的一種檢索工具。
根據課題的要求,進行文獻檢索可分為三個步驟:
一、分析檢索命題
二、選擇檢索方法和檢索工具
(一)追溯法 :以你已經掌握到的某種文獻的作者在文獻末尾所附的參考文獻為線索逐一追蹤查找的方法。
(二)常用法:指的是利用專門的檢索工具來查找文獻的方法。
(三)分段法,也稱循環法:這是追溯法與常用法的綜合,就是先利用檢索工具查得一批文獻資料,再利用這些文獻資料所附的參考文獻追溯查找,並且可以分期、分段地交替進行,直到滿足要求為止。
三、確實檢索途徑和檢索標識
中文檢索工具的排檢方式大體有兩大類
一類按漢字字順排列,通常稱為字順法,包托形序法、號碼法和音序法三種。
另一類是按內容編排,稱標題法,包括分類法、主題法、時序法和地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