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銀監會範文仲

銀監會範文仲

發布時間: 2021-03-18 08:57:27

1. 流動性風險的銀監會新指標

為了提升流動性風險監管的有效性,在「貸存比」和「流動性比例」以外,監管當局又引入了「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兩個指標。
10月12日,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明確了對於銀行流動性監管的四個主要指標,即: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例、貸存比和流動性比例。該《辦法》是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擬自2012年1月1日起實施。
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例的引入,是《辦法》的最大亮點。這兩個指標在巴III協議中首次提出,是國際監管層面針對危機中銀行流動性問題反思的最新成果,此次也被銀監會引入到中國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之中。
流動性覆蓋率旨在確保商業銀行在設定的嚴重流動性壓力情景下,能夠保持充足的、無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性資產,並通過變現這些資產來滿足未來30日的流動性需求。
流動性覆蓋率的計算公式是「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和「未來30日凈現金流出量」的比值,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應當不低於100%。
凈穩定融資比例則旨在引導商業銀行減少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的期限錯配,增加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滿足各類表內外業務對穩定資金的需求。其計算公式為,可用的穩定資金與所需的穩定資金之比。監管當局要求,商業銀行的凈穩定融資比例應當不低於100%。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緩沖上述兩個指標對銀行的沖擊,監管當局設定了寬限期,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最遲應於2013年底前達到流動性覆蓋率的監管標准,2016年底前達到凈穩定融資比例的監管標准。
「流動性覆蓋率主要監控的是銀行短期的流動性風險,而凈穩定融資比例則關注長期流動性風險。」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曾在2011年中表示,「銀監會參照國際上新的流動性要求,引入這兩個新的流動性監管指標,同時,也保留了以前跟中國國情吻合的監管指標,比如說存貸比和流動性比例,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多維度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體系。」
對於 「貸存比」和「流動性比例」兩個指標,銀監會延續了之前的要求,即,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應當不高於75%;流動性比例應當不低於25%。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適用於在我國境內設立的所有中外資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外國銀行分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等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參照執行。
另外,《辦法》在完善現金流管理等重點環節的同時,還充實了多元化和穩定的負債和融資管理、日間流動性風險管理、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管理、並表和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管理等多項內容。

2. 銀監會將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是真的嗎

經國務院批准,銀來監會將放寬對除源民營銀行外的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對此,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表示,政策調整的核心是在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管理方面實施國民待遇,今後將積極穩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國共有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210家,含外資法人銀行39家、外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17家、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31家,以及外國銀行分行123家,另有100多家銀行業法人機構含有外資成分。

3. 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2008年9月,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商業銀行;四大投行風光不再,華爾街——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蕭條,完全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中。
次級按揭貸款債券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全球,這次被稱為是超出人類歷史和經驗的金融危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經十分嚴重。次貸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為何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1.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
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為拯救美國經濟,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毅然從2000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舉為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亦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
根據標普/希爾全美房價指數,1994年至2001年這7年間全美房價不過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這5年半時間內卻大漲63.41%,其中2005年的房價年增長更一度高達15.66%。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金融危機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從這場危機中,世界應該吸取兩大深刻教訓。
「第一個要吸取的經驗教訓就是,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林毅夫看來,金融危機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
「當時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就應該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為什麼那麼短?因為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他說。
他認為,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代價是房地產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滅以後就更難解決」。隨著2006年年初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危機逐步顯現,並愈演愈烈成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2.次貸的濫用違背了經濟規律
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其實次貸早已有之,最早出現在80年代美國,用於企業杠桿收購上。所謂杠桿收購就跟借錢買房子一樣,想買企業的人錢不夠,就要向銀行借一部分錢才能買得起企業;一般銀行為了貸款安全,需要用被購買企業的資產擔保才同意貸款;如果企業資產擔保的貸款加上收購者的自有資金還不夠,買企業的人就要尋求能接受更高風險的貸款——次級擔保貸款,這種貸款的抵押物是當企業破產時,資產變賣償還擔保貸款後的剩餘價值(如果還有的話);由於只能得到資產剩餘價值的擔保,這種貸款風險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天下大亂了。
據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派人進駐美國幾大銀行,開始調查是否有邪惡的銀行家在次貸背後推波助流。另外,有兩個美國城市的政府已把20幾個大銀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訴人在訴狀中把這些為城市送錢的世界級銀行稱為城市的破環者,因為當時他們明知道窮人還不起錢,還要借錢給他們,現在又紛紛開始收房子,把窮人都趕到大街上去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這如同一個正常人不知道違法是不對的一樣荒謬。這些人類理財精英們為什麼一起犯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我相信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
心理學有一條從眾理論,說的是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險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感到那麼壞。我相信這些銀行家們一定是發現他們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因此心理就放鬆了警惕。於是人雲亦雲地認為:只要美國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這些美元源源不斷進入美國房地產,我貸的錢總會能收回來。
心理學還揭示了一條人類服從權威的心理,說的是人不容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權威比自己正確。我相信那些銀行家們看到他們所欣賞和崇拜的金融精英開始進行次貸,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力上繳了:「次貸風險看來不大。」同時,那些為世界級銀行打工的層層精英都認為:我們是世界第一大銀行,我們有世界最從聰明的風險分析師和最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他們讓我們做次貸,次貸一定沒問題。看,這些層層為存款人把關的決策者們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因為面對權威他們停止了思考。
第三個原因與人的驕傲本性有關。商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我熬了28年才登上這個世界第三大銀行CEO的位置,這個銀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職期內決不能讓它倒退,美國次貸雖然有大風險,但這個蛋糕太大了,大到能決定銀行的排名。於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缺陷
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華爾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連續十多年股票市場大牛市,財富的快速增長,令金融資本逐利本性變本加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場金融「派對」將會繼續開下去。「金融精英們」日益功利的思維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經過反復包裝的復雜金融產品。
然而當暴風雨突然來臨時,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樣要為自己種下的苦果承擔責任。花旗董事會主席因購買430億美元次級抵押證券(CDO)損失185億美元而辭職;美林證券因次貸虧損84億美元,創下了公司營業史上最慘重的一次虧損,股票價格因此縮水大半;瑞銀下屬的對沖基金德威資本管理公司使瑞銀虧損183億美元而遭關閉;身經百戰的貝爾斯登公司竟最終遭他人收購而終止;唯有高盛躲過一劫,成為少數的受益者。
在這一刻,無數金融資產煙飛雲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國」頃刻倒塌,投行「精英們」大量失業,留給人們的則是無盡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師為UBS寫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披露了虧損的原因,有幾點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經理們的信心膨脹,冒險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層過度依賴風險官的風險報告;評估公司根據以往信用來評估公司產品;金融公司員工之間盲目互相信任……
4.浮動房屋利率政策難辭其咎
美國長期寬松的貨幣和金融監管政策,一方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變革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因為經濟運行周期和規律的改變埋下了各種危機的種子。
2000年中期,美國聯邦資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線的彎度很大,而長期利率受貨幣政策影響比較小,因此10年長期利率在3.5%到4.0%區間。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與短期利率掛鉤的1年浮動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卻比浮動房屋利率高出1.5至2個百分點。因此,大多數的房屋購買者都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的貸款利率或者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現有房屋的再貸款利率。
此外,貸款方對房屋購買的信用要求也參差不齊,因此,購買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對較低的信用購買大的房屋。房屋價值的不斷上漲更加快了這一行為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很少的資金去購買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用他們現有的房屋去申請再融資來支付他們的高消費。結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達69.2%,比1986年時的63.8%高出5.4%。這就造成居民住房價值高漲,特別是在一些海岸線周圍的房屋開始出現投機。
2000年年初,由於經濟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間美聯儲一直將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終結之後,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貨幣政策影響,因此對長期利率影響不大,其結果就是回報曲線開始變平,同時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間的價差縮小。
浮動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據短期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或銀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當浮動房屋利率隨著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時,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浮動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間的價差大幅度縮小,因而對利用浮動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當泡沫破裂時,大批利用高風險或是次級債浮動房屋利率貸款的房屋貸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別是在浮動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個基點時,房屋強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請破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2007年年底,根據房屋借貸銀行委員會的統計,大概有14%的次級債房屋被強行出售。雖然次級債在整個價值30萬億美元的非金融消費債券中僅為1.4萬億美元,比例並不是很大,但在今天這種日趨一體化的金融體系中,其沖擊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響就是房屋市場開始衰退。
5. 美國的經濟政策過於寬松
美國政府一直沒有過多的接入金融市場,一再認為市場應該任其自由發展,並通過市場經濟規律自我調整。因此次貸及其衍生產品才會大規模泛濫。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長期對金融市場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讀是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價格下跌,與這些產品相關的銀行、企業、個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如今,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機並沒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來越呈現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經濟擴張期內,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結構性漏洞,負責整體經濟穩定的美聯儲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而無權監管投行。那麼,引發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政府監管不力所引起,過度地迷信市場的自由調節能力,讓投行主導資本市場,而政府監管不力的一個深層原因,是經濟市場信息極度的不對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給出的更確切的解答是: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銀監會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房產中介等環節彼此孤立、導致信息不對稱所引發。正是由於各個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暢通,讓企業們不能正視自己身上攜帶的「病毒」,並任由它持續擴散,進一步影響了政府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企業及時的援救,讓這一場次貸危機引發了蝴蝶效應,也連累了華爾街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產生。N.Gregory Mankiw就這一問題直言不諱說,美國政府是要負絕對責任的,而現在政府掏出幾千億美元來救市,也是當初對信息不對稱的漠視和明知電子政務信息孤島的存在,並可能出現的惡性結果抱有僥幸心理所付出的學費,而更為可怕的是信息不對稱這種「病毒」會在我們政府、企業中的各個環節中蓄勢發作。
雷曼兄弟前宏觀經濟學家範文仲近日發表言論說:「引發本輪危機的房屋次貸產品,整個過程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其溝通傳遞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如果沒有適當的機制保證資產信息的透明、准確傳遞,單純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全球銷售不僅不會減少風險,反而會增加金融交易對手的風險。」這段話道出了實質。眾所周知,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謀取短期利益,向客戶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貸款,然後將貸款細分、重組、包裝,再像債券、股票一樣賣給投資者,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讓市場完全失去監管,間接導致了這一次華爾街的大地震。
讓我們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華爾街就像一個「黑盒子」,眾多的投機家利用當局監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從事著高回報又低風險的投資活動,而由於美聯儲無權監管投行,那麼自然也就無法了解這個黑盒子里所發生的真實情況,所能看到的只是浮於表面的一些虛假數據。那麼結果就是當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機泄露,美國政府就只能迫於經濟壓力,出台救市計劃,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國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實情況,那麼還會出現今天這樣的金融危機嗎?答案不言而喻。
6.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用危機
最後還不得不說的是信用危機的問題,這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信用過度擴張。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借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卻不得不挽救美國最大的保險機構AIG,隨著雷曼的倒下,AIG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本周一、二,該股股價暴跌61%和21%,危難之際,美國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聯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限於破產邊緣的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屆時將持有該集團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美國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為AIG的破產將對極其脆弱的金融市場帶來更大的沖擊,提高市場的借貸成本,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危害。
從美國政府對待雷曼和AIG的態度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場中信用體系的崩潰。中秋節前退出對雷曼整體收購計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在雷曼宣布破產後又表示要出資17.5億美元收購雷曼在北美的投行業務,貝恩資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權公司也參與了雷曼投資管理業務的競購,雷曼破產後不得不將此業務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繼續開展證券經紀業務。
這一切為什麼不在雷曼破產前進行?因為信用體系的崩潰,在風險面前,大家都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誰也不願意對誰施以援手。這一點從銀行間借貸情況也可窺見一斑,在歐洲和美國,銀行間的借貸行為幾乎限於停頓狀態,所謂的泰德價差,即3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息與美國短期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突破了3%,高於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後的收盤水平,投資者爭先恐後的從任何有風險的機構或行業中撤離。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