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的文獻
① 關於高校形象的外文文獻2篇,速求!!有翻譯的加分!!
今天剛更新了一個國外大學的帳號,你可以到我空間里看下。http://hi..com/pxpsd/blog/item/f11407de357a455295ee3726.html?timeStamp=1323824770880
參考文獻標准格式是指為了撰寫論文而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的格式,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1、期刊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J].期刊名稱,發表年份(第幾期):頁碼.
注意:一般而言,參考文獻里的標點符號用的是英文狀態下輸入的標點符號。輸完漢字要切換到英文狀態,再輸入相應的標點符號。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戰略與管理,1998(6):1-34.
2、學位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D].畢業院校所在城市:畢業院校,論文提交年份:頁碼.
示例:
劉楊.同人小說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12-15.
3、書籍著作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稱[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稱,出版年份:頁碼.
示例:金太軍.村治治理與權力結構[M].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2)關於高校的文獻擴展閱讀
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文獻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
(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
(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
(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
(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③ 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1、俞曉勤等在《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在調查了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最後從國家,高校及畢業生自身三個方面提出了對解決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與建議。
2、王娜在《高校就業預測模型的初探》中採用多種預測模型,結合北京林業大學的實際就業數據,構建了一個就業預測系統,從就業的若干方面對我校的就業情況進行預測。
3、董世傑在《大學生成功就業研究》中採用實證調查與文獻資料分析的方法,在對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生成功就業率下降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從就業准備、就業觀念、就業指導、專業設置和就業市場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就業不成功的原因。
4、趙明君在《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中從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家庭原因、學生自身的原因這四個方面闡明了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因素多層次的。
5、慕麗娜在《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和對策》中從金融危機的影響為背景,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是: 國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業指導、提供優惠傾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等。
6、吳宜在《大學生就業情況分析及對策研究》中明確指出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發揮輔導員的基礎性作用,實現宏觀就業指導與微觀就業指導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關於高校的文獻擴展閱讀:
隨著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大學生意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不少大學生都表示,在大四前就要開始進行職業規劃。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想得到的就業方面的輔導為職業規劃輔導,比例達到了34.9%。
祝紅艷指出,大學生在低年級時比較難以制定出系統的職業規劃,但在進入大學以後,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大致的目標。就業、考研或是出國,無論是哪一種,制定最基本的目標後,就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略有側重。
「如果選擇就業,則應該開始有計劃地考慮自己未來想從事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業的工作,逐漸摸索自己感興趣做的事情和能做好的事情,及時調整,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實習工作。」該專家稱。
④ 大家有沒有《關於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
⑤ 求有關高校管理與改革的論文資料(主要是人才引進和教師管理)
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問題是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確立為高校整體改革的核心環節,充分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盡管目前全國各高校紛紛結合中國國情、各學校的特殊校情,出台了許多改革方案,為探索高校改革之路,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但是,由於歷史條件、辦學規模、師資結構、管理思路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許多高校在辦學方式、辦學途徑上仍然十分封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放力度不夠,沒有與國際高等教育界加強交流和接軌的信心,也缺乏將本校、本系、本專業推向國際學術界的具體措施和方法。
隨著中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臨近,中國的對外開放,不僅表現在經濟、貿易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整個思想觀念系統的全面開放。在這樣的宏觀形勢下,與其坐等外國教育界攜帶雄厚資金,在國內投資建校,爭奪生源、師資,不如盡快轉變思路,借鑒國外大學的辦學方法,提升辦學層次,拓寬辦學途徑,充實競爭力量。
當然,國際化,並不等於全盤西化或外國化。由於國情不同,文化、歷史傳統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管理模式,並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搬到中國來。比如,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許多高等院校在人事制度上基本實行的是自治、自主管理體制,這並不適合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在這些國家,大學校長以及其他重要管理崗位,基本上是由學校內部的教員選舉產生。校長的領導權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學的集體領導機制。由研究生院、各系、各專業的關鍵教員組成的教授委員會,對學校許多重要的教學管理事項的決策,起到批准或否決的作用。因此,在高等學校的管理權的歸屬問題上,與我國明顯不同。同時,在內部不同種類的人群的權力分配上,也與我國的做法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比方說,在日本的一些私立大學,主要由教學人員,即各系、各專業的教授,集體研究、決定每年的招生方向、課程設置、獎學金分配、新教員的錄用等重要工作。學校的教務科、學生科等,僅僅是日常辦事機構,負責貫徹、執行教授會議做出的各項決定,不享有任何決策權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採用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而是由各任課教師自行決定其教學方針、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校方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和考核,主要是依據學生選課的人數,以及學生對有關任課老師的意見。可以講,教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並受到廣泛的尊重。但是,我國目前高等院校的人事架構,仍然擺脫不了官本位的辦學思想,缺乏對學校主體教員的重視。因此,在許多高校仍然殘留著外行領導、管理內行,學歷低的管理、領導學歷高的怪現象。在許多大學校長的心目中,教師充其量處於一種工具的角色,而治校辦學的依靠對象,是各職能部門大大小小的官僚。值得欣慰的是,中央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我國高等院校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正在積極推行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高校人事管理體制的改革。如在行政部門推行職員制,後勤從高校脫鉤,提高教師主體的物質待遇,設立關鍵人群崗位津貼等措施,都是向國際化邁進的重要舉措。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由於人事改革是一項牽涉到許多人的切身利益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步驟和方法上既要加重改革的力度,又要維護高校整體的穩定局面。國外大學的人事架構達到目前這樣高效、精簡、職責分明的水平,是經過許多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才最終實現的。即使今天這種管理模式,也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學校自身發展的因素,需要進一步改革。
在人事改革,尤其是教學部門人事改革的問題上,有可能出現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以國情特殊為理由,拒絕吸收國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長處;二是全盤西化、全盤外國化,不管適合不適合中國國情,不管適合不適合本校的情況,都原樣照搬,簡單翻版。這兩種錯誤的傾向,都不利於我國高校與國際教育界接軌,不利於實現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戰略。真正的國際化,是保留各民族特色,按國際規則辦事的國際化,而不是教育的殖民化。
與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對於師資的合理配置,也是面向國際化挑戰時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外許多大學,尤其是一些私立大學,為了壓縮教育投入,同時又要確保關鍵教學崗位的質量和在職業選擇上的競爭優勢,採取一種高薪減員的師資配置方法。換句話說,對教學崗位的要求奉行寧缺勿濫的原則。但是,這一原則與我們國內通常所說的任人唯賢、寧缺勿濫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教師崗位上投入的比例,與其他行業的可比級差,仍然太小,尚不足以形成教師崗位的競爭優勢。只提要求,不提投入,盲目提高崗位責任,不考慮,或者不充分考慮任職者的物質需求標准,是阻礙教師崗位發揮應有效益,最終形成人浮於事、大鍋飯局面的重要原因。我國許多高校在師資和學生的比例上嚴重失調,大學人滿為患,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管理思路方面的問題。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對教師崗位特殊性的認識。目前,許多大學領導者仍然把高等院校理解為就業的收容所,而不懂得大學是社會擇業的模範,是高標准、高回報的競爭場所。這樣的崗位對應聘者和任職者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但同時也能給社會的精英階層提供發揮才能,獲取高額回報的機會,是確確實實的寧缺勿濫的重要位置。但是,這方面的改革,也存在著許多難以化解的問題。國外大學的一些做法,也決非沒有任何弊端。雖然國外許多大學解決了上文所說的優勢崗位和寧缺勿濫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如何提高這樣的崗位的流動性,讓在位者有壓力,讓不在位者有應聘機會的問題。目前國外許多大學,一個位置幾十年不變,近乎終身制,新崗位又很少增設。這就使得許多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術人才無法在大學謀職,無法走上學術道路,從而造成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相反的,中國目前許多大學雖然也存在著嚴重的論資排輩現象,但對年輕學術人才的重視程度,從一定意義上講,可能超過國外許多大學的平均水平。由此看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問題,不僅包括向國外大學借鑒、學習,而且包括把我們已有的好經驗、好方法推向世界,從而促進世界學術、文化、教育的繁榮,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在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還應該在課程設置上進行綜合調整。圍繞大學課程如何設置這一問題,不同的大學,由於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自然在課程設置的結構和布局上相差很大。國內大學之間,尚且如此,與國外的許多大學相比較,更准確地講,與國外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大學相比較,差異可能更大。目前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的嚴重問題,主要是政治色彩濃的課程太多,與實際脫節的課程太多,只講空頭理論但不解決具體問題的課程太多,而確實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能提高學生畢業後所需要的人際溝通、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太少。關鍵的問題是,我國許多高校在確定課程內容、教學方針、教學方法的時候,奉行的是只唯上不唯下的原則。許多教學崗位的管理者只知道對照教育部的文件和校長講話辦事,而很少考慮受教育主體學生的需求。這些都是計劃管理體制在高校辦學思想和理念上留下的後遺症。小平同志曾經反復告誡全黨全國人民,改革要換腦子,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這個革命首先要從為政者的思想觀念上入手,"知難行易",否則各項改革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國外許多高校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學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面向社會,調整方向。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培養屬於這個時代的人才,還是培養屬於上一個世紀或下一個世紀的人才?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則問題。我國許多高校幾十年課程設置不變,懷古情結復雜,向學生灌輸的是歷史,而不是現實。有的甚至拒絕面對現實,把高等院校辦成了一個與社會隔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象牙之塔。畢業後的學生,只會做死學問,念死書,而不會做實際工作。這和中國封建社會推行的無關國計民生的科舉教育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當然,教育的國際化,需要我們走出校門,走出國門,參觀、訪問、借鑒、學習國外大學的各個方面的長處。但遺憾的是,由於官本位意識、資金、簽證、語言等問題的制約,我國許多高校,尤其是涉外機會比較少的院校,在出國問題上,不考慮出國的人是否專業對路,是否從事過教學、科研工作,是否懂得高等教育管理,是否有虛心學習他人的胸懷,該派出的人不派,不該派出的人,卻出於人情觀念、關系因素,派出很多。最後,許多寶貴的出國學習機會,往往淪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公款旅遊。
此外,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的高校在對外交流的層次上還停留在行政部門人員的互訪階段,還沒有能抓住時機將對外交流及時推向學術層次,推向受教育對象,即在校學生與國外大學之間的訪問、學習層面。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的國際化,是一個艱巨而又漫長的道路。心血來潮,盲目引進,固然不可取,但被動等待,坐失時機,一萬年太久,也會給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⑥ 關於大學生關注時事現狀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幫忙點個採納謝謝: 1、俞曉勤等在《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在調查了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