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文獻研究李捷

文獻研究李捷

發布時間: 2021-03-17 13:22:25

㈠ 李捷的人物履歷

李捷,男,漢族,祖籍山東平陰,1955年2月生於北京。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2014年4月30日,任求是雜志社社長。
1969年12月入伍;
1975年04月——1979年02月,北京第二量具廠組裝車間工人、班長;
1979年02月——1983年03月,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歷史系學生;
1983年03月——1983年09月,北京師范大學分校歷史系教員;
1983年09月——1986年08月,中央黨校理論部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6年08月——1987年04月,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歷史系教員;
1987年04月——1992年09月,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研究人員(期間,1992年8月被評為副研究員);
1992年09月——1994年10月,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生平小組副小組長;
1994年10月——1995年06月,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毛澤東研究二處副處長;
1995年06月——1998年09月,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主任助理(正處級)(期間,1997年8月被評為研究員);
1998年09月——2000年02月,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主任;
2000年02月——2000年11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副主任;
2000年11月——2004年10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主任;
2004年10月——2005年03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兼第一編研部主任(期間,2004年3月—2005年1月在中央黨校培訓部學習);
2005年03月——2012年03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2012年03月——2012年0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2012年04月——2014年0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
2014年04月——任求是雜志社社長。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2015年11月,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還舉行了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一次理事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五年工作報告和研究會章程,選舉了研究會新一屆領導機構。李捷不在擔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
2015年11月,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當選中國史學會會長。

㈡ 求是的現任社長

求是雜志社現任社長為李捷。
2014年4月30日上午,求是雜志社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宣布中央關於求是雜志社社長調整的決定。中央決定,李寶善同志調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李捷同志任求是雜志社社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潘立剛宣布中央決定並作重要講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雒樹剛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李寶善、李捷同志分別講話,求是雜志社總編輯陶驊主持並講話。
李捷簡歷
1955年2月生,山東平陰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02月至1983年03月,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歷史系學習。1983年03月至1983年09月,北京師范大學分校歷史系教員。1983年09月至1986年08月,中央黨校理論部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6年08月至1987年04月,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歷史系教員。1987年4月起先後任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研究人員、毛澤東研究組生平小組副小組長、第一編研部毛澤東研究二處副處長、第一編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03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
2014年04月,任求是雜志社社長。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㈢ 李捷的人物生平

1916年秋,李捷進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工作。他在該所工作了12年,歷任實習員、調查員、技師、技正。1927年,他作為該所的代表,與瑞典古生物學家B.步林(Bohlin)合作,負責周口店考古遺址的系統發掘工作,任周口店野外工作事務主任。1928年,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抗戰前在秦嶺、湖北、南嶺、廣西、寧鎮山脈等地從事地質研究工作。1937年底任湖北省礦產調查隊隊長。抗戰期間,長期在鄂西、鄂西北一帶從事礦產地質工作。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1947年5月一度去職,1948年2月復任該廳廳長,直至1949年1月北平解放。
1949年8月李捷任北京市企業局工程師。1950年10月,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該委礦產勘探局工程處處長。1951年,他應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之邀,考察該省地質礦產,並於同年受聘為該省人民政府工業顧問。同年,他還應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和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之聘,任大冶鋼鐵廠資源勘探指導委員會委員。1952年,地質部成立,他任該部探礦司二級工程師。1954年,任該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二級工程師。1957年,他調水利部設計管理局總工程師室任地質總工程師。1958年水利部與電力工業部合並成立水利電力部,李捷任該部水電總局副總工程師之職,直至逝世。其間,他在1959年還一度擔任過地質部地質圖編審委員會委員,出席過全國地質編圖工作會議。「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隨機關到寧夏「五七幹校」。1977年病逝於銀川市。 區域地質、礦產地質上的開創性成果。
李捷剛到地質調查所時,所長丁文江交給他們這批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調查北京西山地質,測繪1:5萬地質圖。李捷與盧祖蔭擔當清水尖、髫髻山、王平村等處的調查與測繪、填圖工作。他們不畏山高路險,努力完成了任務。他們13個人分區填繪的北京西山地質圖被縮製成1:10萬,於1919年出版,這是中國學者自測的第一幅詳細區域地質圖件。他們的野外工作所取得的寶貴地質資料交由葉良輔匯總執筆,寫成了《北京西山地質志》,1920年以《地質專報》甲種第一號的形式出版。這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區域地質專著。1919年4月初,李捷奉派首次調查了冀西太行山北段的地質和礦產,途經淶水、易縣、蔚縣、淶源、阜平、曲陽、唐縣、完縣、滿城諸縣,工作范圍南北長300餘里,東西寬160餘里,歷時2月余,考察了本區地形、地層、構造、礦產,測繪了1:50萬的《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圖》,重點檢查了淶源、易縣的石棉礦、曲陽縣靈山鎮煤田、阜平縣炭灰鋪煤田。最後,發表了長篇地質報告《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這是該區域由我國學者完成的最早的地質調查報告。
1920年3月8日至6月28日,李捷調查了河北井陘縣地質礦產,在這大約110天中,他完成了500平方公裡面積的1:10萬地形地質圖、160平方公裡面積的1:5萬地形地質圖和煤礦區圖之測繪任務,最後,還發表了《調查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報告》一文。
從20年代初起,李捷就參加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測繪與編制《1:100萬中國地質圖》的工作。他與譚錫疇、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m)、J.G.安特生(Andersson)一起負責《北京濟南幅》,1924年出版。他與王竹泉、F.A.赫拉德(Herald)、丁文江、新常富、F.G.克拉普(Clapp)、M.L.富勒(Fuller)、E.L.埃斯塔布魯克(Estabrook)、B.維理士(Willis)一起負責《太原榆林幅》,1926年出版。他與譚錫疇、劉季辰、趙汝鈞、新常富一起負責《南京開封幅》,1928年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編制的大區域小比例尺地質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早期限於力量和條件,只完成了這3幅。李捷自始至終參加這3幅圖的編制任務。 1923年至1925年,李捷與葉良輔一道調查了安徽全省地質。這項工作歷時2年多,斷斷續續分3期進行。第1期自1923年9月30日至年底,主要工作范圍在皖南秋浦、祁門、黟縣、太平、歙縣、績溪、寧國等縣,其中包括考察黃山。第2期自1924年4月13日至6月底,主要工作范圍是皖南銅陵、南陵、涇縣、宣城等縣。第3期自1925年4月26日至11月底,工作范圍跨了長江兩岸,包括江南的繁昌、蕪湖、廣德、當塗、貴池等縣及江北的含山、巢縣、無為等縣。作為他們考察的正式成果之一,是發表的《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一文。
1928年春,李捷剛到上海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不久,湖北省建設廳廳長石瑛就來商請該所派人調查鄂東南礦產事宜。於是,李捷與葉良輔、趙國賓、俞建章、舒文博等組成鄂東礦產調查隊,於4月6日出發,6月23日返滬,將近百日的工作,有很大收獲。李捷發表了《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一文,李捷又與舒文博、俞建章聯名發表了《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地質》一文。在後一文中,他們指出當地煤層主要有石炭二疊紀、二疊紀、侏羅紀3個時代,以後2個時代為最好,這對當地煤炭開采很有指導意義。
1928年下半年,李捷與朱森一起調查了秦嶺中段地質。次年,李捷發表了《秦嶺山脈中段地質調查略記》一文,李捷又與朱森聯名發表了《秦嶺中段南部地質》一文。他們的工作成果與以後趙亞曾、黃汲清在秦嶺中西部的工作成果是遙相呼應的。
30年代初,李捷成為以李四光為首的寧鎮山脈地質這一大課題的主要參加者。他與李毓堯、朱森於1935年聯名發表了長篇專著《寧鎮山脈地質》,其中提出了「茅山運動」、「南象運動」、「金子運動」等地殼運動名稱,也為李四光的「寧鎮山字型構造」提供了佐證。同年,他們3人又聯名出版了《1:5萬寧鎮山脈地質圖》(英文版)。 這一時期,李捷又考察了廣西地質,於1934年與朱森聯名發表了《廣西馬平附近地質》一文;1936年,他與張文佑聯名發表了《廣西南部之茅口石灰岩》一文。1936年1月6日,丁文江在湖南長沙逝世。《地質論評》第1卷第3期作為《丁文江先生紀念號》出版,李捷在該期發表了《廣西羅城黃金寺門附近地質》一文,以表示對自己業師的深切懷念。
1936年,李捷與張文佑考察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的火山地質。該山呈錐形,中央保存了很好的漏斗狀火山口。他們研究後得出結論認為,該火山之噴發岩與江蘇南京、六合一帶的火山岩基本可以對比,可推測其噴發時代為第三紀末、第四紀初。1937年,李捷與張文佑聯名發表了《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一文。1937年發表的另一重要成果是李四光、朱森、孟憲民、李捷、張更合編的英文版《南嶺中西部地質圖集》,包括19幅彩色地質圖,是該所多年研究南嶺地質的成果之結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位於南京雞鳴寺的中央研究院准備向大後方撤退。李捷與地質研究所全體人員一起收拾圖書、儀器、標本等,從容地疏散。李四光率大部分人員遷到廣西桂林良豐鎮。李捷是最後一批離所的,他們一行先去了江西廬山該所的基地。後來,他參加了該所的湖北礦產調查隊,同年12月,他接替李毓堯任該隊隊長。大約2年中,他走遍了鄂西的恩施、宣恩、建始、長陽、巴東、秭歸、興山、房縣、谷城、鄖縣、鄖西等縣,調查了區域地質及鐵、銅、鉛、砂金等金屬礦及煤、石膏、陶土、鹽、黃鐵礦等非金屬礦。1940年,他們把調查成果匯總,編成《湖北礦產調查》一書,由湖北省建設廳鉛印出版。李捷為此書寫了前言,其中還就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公營、民營辦法等問題陳述了意見。 李捷在地質調查所的12年,和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17年,是他集中進行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研究工作的時期,成就也最突出。以後,他雖工作性質有較大變化,但仍未放棄任何機會從事這方面工作。 最早負責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系統發掘工作 。
北京西南50多公里有個小鎮叫周口店,當地老鄉自古以來就在周口店鎮西一座小小的石灰岩山上挖「龍骨」,賣到中葯鋪里作葯材。1920年前後,在北洋政府農商部擔任礦業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中葯店裡發現,所謂「龍骨」,其實是脊椎動物(主要是哺乳動物)的化石。安特生在當地人指引下找到了被稱為「龍骨山」的小山。後來,安特生聘請了奧地利古生物學家O.師丹斯基(Zdansky)來中國發掘化石。師丹斯基到周口店零星採集、小規模發掘也有不少收獲。他把發掘到的大批材料帶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去研究。到1926年,他發現在周口店龍骨山上發掘到的化石中,有兩顆牙齒很像人牙。
師丹斯基的簡單報導引起了廣泛重視。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與前任所長丁文江後得到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與該基金會所屬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從事大規模系統的發掘工作。當時雙方達成協議,採得的化石不帶出中國,留在中國境內供中外地質古生物學家共同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國的地質古生物期刊上發表。中國方面的現場總指揮,就是工作10多年,野外經驗極豐富的年輕地質學家——李捷。經過他們辛勤工作,半年之後,發現一顆人牙化石,經協和醫學院的人類學家D.步達生(Black)研究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gensis),俗稱「北京人」(Peking Man),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北京猿人」。李捷當年在英文版《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了《周口店化石層》一文,次年又在中文版《科學》月刊上發表了《周口店採集研究之經過》一文,對此作了全面詳細介紹。正是他,為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的系統發掘和「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立下了頭功,也為兩年後「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劃時代發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捷是第一個參加周口店發掘工作的中國地質學家。我們不難看出,從安特生、師丹斯基的零星採集、小規模發掘到楊鍾健、裴文中、賈蘭坡等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這當中,李捷、步林開始的大規模系統的發掘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的研究成果。
20年代,李四光在華北,30年代在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等地做研究工作,於1933年11月在北平的中國地質學會第10次年會上,發表了《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的理事長演說。在1937年,正式寫成專著《冰期之廬山》,創立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
李捷是李四光這一學說的積極支持者。抗戰期間,他在鄂西調查礦產過程中,也十分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他與吳燕生在巴東縣的火烽、店子坪發現U形谷,又在皮家溝—栗子坪—土橋鎮一線又發現U形谷、終磧、冰磧平原的成套冰川地貌。另外,他們在建始縣的茅田也發現冰川遺跡。後來,他與吳燕生聯名發表了《湖北西部第四紀冰川簡報》一文(1940年)。事後,李四光和孫殿卿還根據他們文章的線索去巴東、建始考察過第四紀冰川遺跡。
1954年,李捷在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工程管理處工作時,在北京西郊模式口勘察引水隧洞工程中,發現了第四紀早期冰川擦痕,這在長江以北基岩面上尚屬首次。後來,孫殿卿曾陪同李四光前往鑒定。這在第四紀地質研究上有重要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為此,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主持修建了模式口「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
1958年11月,李捷由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夏其發、孫翠玉陪同考察了三門系地層。他發現在原稱的「三門系」第四、五兩層之間有泥礫層,其特點是泥礫不顯層次,礫石分選不好,礫石多帶擦痕,礫石成份復雜,來源極遠,泥礫下之砂質粘土層中有揉皺與錯動現象,影響深度1米多,揉皺錯動處還可見到磨光面。他得出結論認為第五層不屬於三門系,此泥礫層是冰磧物。事後他發表了《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及《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的意見》二文,出版在《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上(1959年)。在後一文中,他著重討論了三門系的上限與下限問題,以及「三門系」第五層的層位問題,特別強調指出研究中國第四紀地質必須正視第四紀冰磧層層位問題。1962年12月18—25日,李捷在北京出席中國地質學會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32屆學術年會,他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貌、第四紀地質專業組作了題為《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學術報告,進一步總結了當時的研究成果,支持李四光的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學說。

㈣ 李捷的介紹

李捷,男,1967年8月出生,現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組長、研究員,碩士、博士生導師。1989年雲南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澳大利亞阿得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 Australia)植物系畢業,獲博士學位。

㈤ 求是雜志社的現任社長

李捷,求是雜志社社長。
1955年2月生,山東平陰人,漢族,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歷史系學習。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分校歷史系教員。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黨校理論部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歷史系教員。1987年4月起先後任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研究組研究人員、毛澤東研究組生平小組副小組長、第一編研部毛澤東研究二處副處長、第一編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兼第一編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3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2014年4月,任求是雜志社社長。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㈥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李捷王順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2013年8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1]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論局的相關要求,《中國近代史綱要》教材編寫課題組於2013年1月啟動2013年教材修訂工作。

㈦ 李捷的主要著作

1葉良輔,劉季辰,陳樹屏,王竹泉,朱庭祜,譚錫疇,謝家榮,馬秉鐸,李捷,盧祖蔭,徐淵摩,仝步瀛,趙汝鈞.北京西山地質圖(1:100000).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出版,1919.
2李捷.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地質匯報,1922(4):81—90;英文摘要137—140.3李捷.調查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報告.地質匯報,1924(6):83—97.
4葉良輔,李捷.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地質匯報,1924(6):25—50;英文摘要13—20,附1:20萬地質圖1幅.
5譚錫疇,李捷,王竹泉,ET新常富(Nystrom),JG安特生(Andersson).1:100萬中國地質圖——北京濟南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出版,1924.
6李捷.調查安徽全省地質——江北區.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簡報,1926(1).
7王竹泉,ClappFG,FullerML,李捷,維理士,丁文江,新常富.1:100萬中國地質圖——太原榆林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6.
8Li C,The Choukoutien fossil deposit.Bul1.Geol.Soc.China,1927,6:337.
9李捷.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28(3):共45頁附英文摘要.
10李捷,舒文博,俞建章.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28(4):共47,1:10萬地質圖2幅.
11譚錫疇,劉季辰,趙汝鈞,李捷,新常富.1:100萬中國地質圖——南京開封幅.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8.
12李捷.周口店採集研究之經過.科學,1928,13(1):7—17.
13李捷.秦嶺山脈中段地質調查略記.中央研究院17年度總報告,1929.
14李捷,朱森.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9):共103,附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圖(1:50萬).
15李捷.鎮江孟河間地質概況.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1931:140—142.
16李捷,朱森.Notesonthe Geologynear Maping,Kwangsi.Bull.Geol.Soc.China,1934,13:215—232.
17李毓堯,李捷,朱森.寧鎮山脈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5(11):共387.
18CLi,Y Y Leeand S Chu.GeologicalMap of the Nanking Hills(1:50000).Inst.Geo1.Acad.Sinica,1935.
19C Li and W Y Chang.Noteson the ,Bull.Geol.Soc.China,1936,15(3):271—277.
20李捷.廣西羅城黃金寺門附近地質.地質論評,1936(3):311—321.
21李捷,張文佑.浙江西部煤田地質.浙江省建設廳報告,1937.
22李捷,張文佑.安徽盱眙縣女山火山口.地質論評,1937,2(2):141—145.
23J SLee,S Chu,H M Meng.C Li and K Chang.A G eo1ogical Atlas of the Mid-Western Nanling,19 Coloured Geological Maps.Inst.Geol.Acad.Sinica,1937.
24李捷,吳燕生.湖北巴東礦產地質調查簡報.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簡報.1940.
25C Liand Y S Wu,APreliminary Reporton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inthe Western Hupeh.Bull.Geol.Soc.China,1940,20.
26李捷,譚彭.鄂西水成赤鐵礦之地質時代摘要.地質論評,1951,16(1):70.
27李捷.賀蘭山北段地質構造.地質知識,1955(2):34—36.
28李捷.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95—98.
29李捷.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的意見.三門峽第四紀地質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114—115
30李捷.躍進中的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59(9):14—17.

㈧ 懷念我國地質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李捷先生

陳夢熊

( 國土資源部)李捷先生 ( 1894 ~1977) ,號月三,河北成安縣人。1913 年考入工商部地質研究所講習所,經過三年學習,1916 年畢業,進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從此開始獻身地質事業。他是我國第一批由本國培養成長的地質學家,是我國地質界的老前輩,也是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李捷先生離開我們將近 30 年了,但他對中國地質事業作出的貢獻,永遠長存,我們仍然時常懷念他。

一、中國最早一批由本國培養的地質學家

地質科學作為一門有完整體系的獨立學科,在我國發展較晚,實際上僅創始於 20 世紀初期,20 世紀前,不少外國的地質學家,捷足先登,相繼到中國開展具有探險性和開拓性的地質考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人龐培利 ( R. Pumpelly,1923) 和維里士( B. Willis,1857 ~1944) ,德國人李希霍芬 ( F. von Richthofen,1833 ~ 1905) ,俄國人奧勃魯契夫 ( B. A. Obrechev,1863 ~ 1956) 等。通過他們的調查研究,提供了不少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國的地層系統與構造輪廓,以促進中國早期地質科學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後,1912 年孫中山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設置了地質科,聘請由日本留學歸來的章鴻釗任科長。這是中國在政府內最早出現的一個管理地質工作的專業機構,為了培養地質人才和開展全國地質調查工作,1913 年在北洋政府工商部建立地質調查所,並聘請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擔任第一任所長。但因缺乏地質人員,無法開展工作,因此同年設立了地質研究所,其主要宗旨是開辦一個地質講習所,專門培養地質人才,由章鴻釗親自擔任所長,並邀請丁文江、翁文灝等擔任教職。1916 年講習所的學員結業以後,丁文江繼續擔任地調所所長,直到 1922 年,翁文灝繼丁文江之後擔任第二任所長至 1937 年為止。所以章、丁、翁三人,被認為是開拓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也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

地質研究所一共招收了30 多名學員,經過三年的學習,1916 年6 月,共有21 人完成全部學業,其中 18 人取得畢業證書,全部到地調所擔任調查員。其中除李捷先生外,還包括謝家榮、葉良輔、王竹泉、李學清、劉季辰、周贊衡、譚錫疇、朱庭祜等,成為我國最老一輩的著名地質學家。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開始在全國展開區域地質礦產的調查。從而結束了中國國土上長期以來只有外國人從事地質調查的可悲局面。由此可見,地質調查所與地質研究所雖同時成立於 1913 年,但實際上是一個空架子,徒有虛名。一直到 1916 年,講習所學員結業以後,地質調查所才真正成為一個實體,而地質研究所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二、李捷先生對早期地質事業的主要貢獻

李捷先生 1916 年進入地質調查所,開始從事地質工作,前後長達 60 年之久。在此期間,按其主要經歷,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①地質調查所工作時期 ( 1916 ~ 1928) ;②地質研究所工作時期 ( 1928 ~1945) ; ③地質部、水電部工作時期 ( 1949 ~1977) 。

1. 地質調查所工作時期 ( 1916 ~ 1928)

地質調查所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區域地質調查。1916 ~ 1919 年他完成河北西部地區的地質礦產調查,著有 《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 ( 附地質圖) ; 1920 年他與朱庭祜調查井陘鐵礦,著有 《直隸井陘縣地質礦產》( 附地質圖) ; 1923 年與葉良輔在安徽省調查,著有 《安徽涇縣、宣城煤田地質》等調查報告。以上調查報告是 20 世紀 20 年代我國最早發表的一批代表性成果,具有典範性和帶頭作用。

地調所成立之初,章鴻釗就制定了一個編制全國地質圖的全面規劃,主要包括比例尺1∶ 300 萬的全國地質圖和 1∶ 100 萬的分幅圖,計劃在 20 年內完成。20 世紀 20 年代按計劃先後完成 1∶ 100 萬的分幅圖 《北京濟南幅》( 譚錫疇主編,1924) 、《太原榆林幅》( 王竹泉主編,1926) 和 《南京開封幅》 ( 李捷主編,1929) ,成為中國最早出版的三幅正規1∶ 100萬的分幅圖,為進一步開展編圖工作樹立了樣板。1936 年專門成立了以所長翁文灝為主任、黃汲清為副主任的中國地質圖編纂委員會,計劃在三年內繼續完成 1∶ 100 萬的分幅圖共 7 幅。但因抗日戰爭影響,拖延到 1945 年抗戰勝利後,才在黃汲清的直接領導下,於 1950 年完成了 1∶ 300 萬的中國地質圖和 1∶ 100 萬的分幅圖 14 幅。

1927 年所長翁文灝派李捷作為中國地質調查所的代表,協同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具體負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地形、地質測繪和發掘工作。參加發掘工作的民工達 60餘人,共獲各類化石 500 余箱,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大量化石標本中,步林發現了一顆保存完好的人牙化石。經古人類學家步達生鑒定,認為是一成年人的左下齒,並建議命名為 「北京中國猿人」或譯為 「中國猿人北京種」,俗名 「北京人」,這一名稱一直被引用

通過野外地質調查,他對 1 號洞穴內的堆積物進行了詳細的岩性描述和地層劃分,同時對採集的大量標本進行實驗室內的分析測試與顯微鏡鑒定。如顆粒結構、礦物成分、重礦物含量以及化石分類與化石層位的分析比較等,為進一步發掘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李捷由於工作調動,在周口店工作不到兩年時間,但收獲很大,成績突出。著有《周口店化石層》及 《周口店採集研究的經過》等重要論文。李捷離開後,楊鍾健、裴文中與賈蘭坡等接替他的工作,繼續開展周口店的發掘,並於 1929 年 12 月,首次發現一個完整的頭蓋骨,消息傳出後,一時震驚全世界。

2. 地質研究所工作時期 ( 1928 ~ 1945)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捷應聘轉入研究所。在所長李四光的領導下,曾先後與舒文博、俞建章、朱森、張文佑等合作,在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以及江蘇等廣大地區,開展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著有 《湖北蒲圻嘉魚咸寧崇陽武昌等縣煤田》、 《湖北蒲圻咸寧崇陽武昌等縣地質》、《秦嶺中段地質調查紀略》、《湖南武崗至廣西柳州之地質》、《廣西馬平附近之地質》、《寧鎮山脈地質》、《廣西西南之茅口灰岩》、《廣西羅成黃金寺門附近地質》、《湖北礦產調查》等報告,為開發上述地區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大量基礎性資料。

3. 地質部、水電部工作時期 ( 1945 ~ 1977)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老曾回河北省擔任建設廳廳長,對促進水利建設,頗多建樹。新中國成立,1952 年他回地礦部門,一度擔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6年應水電部要求,從地質部調水電部勘測設計總局,任地質總工程師。這一時期,李老雖進入古稀之年,但仍精神煥發。他不辭辛苦,曾先後到河南陸渾水庫、雲南毛家村水庫、福建東張水庫、陝西寶雞引渭工程、甘肅昌馬水庫、青海西寧北山寺電站、黑龍江鏡泊湖水電站等水利工程進行工程地質勘測,足跡遍及全國,為發展我國的水利建設和工程地質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三、李捷先生與第四紀冰川研究

早在 1921 年,李四光先生率領北大地質學系學生,在河北太行山和山西大同等地區進行野外實習時,第一次在國內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並在國內外發表多篇有關論文。20世紀 30 年代,李四光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大量冰川遺跡。經詳細調查,於 1937 年發表專著 《冰期之廬山》,被認為是我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經典著作。但是他的這一新觀點,當時受到國內不少地學家的質疑,而且部分外國著名學者,也表示難以接受。因此長期以來冰川問題成為學術會議上熱烈討論的焦點之一。

20 世紀 30 ~ 40 年代,原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在所長李四光領導下,又在西南地區組織開展冰川遺跡的調查,而且在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有許多新的發現。李捷在鄂西海拔 1000m 左右的山區,發現許多典型的冰川現象以及棕紅色泥礫的分布,他認為可與江西廬山期冰川相對比,在 1939 年的 《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論文 《鄂西第四紀冰川的初步觀察》,成為早期冰川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李捷調回地質部工作,同我在同一個辦公室辦公。同室還有朱庭祜老先生和姜達權同志。兩老兩少,十分融洽,經常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地質問題,其中談論最多的,恐怕就是冰川問題了。李老談興最高,對冰川有狂熱的興趣。特別最愛談論北京的冰川遺跡,而且帶領我們到模式口、八大處、三家店等處,觀察各種冰川現象。

1962 年,他又多次專門到密雲水庫以及平谷、延慶等地,進行冰川考察。雖已年邁體弱,但仍興致勃勃,跋山涉水,樂此不疲。他認為密雲水庫地處東西向構造帶,但形成北東向的槽谷地形,附近冰川地貌顯著,在壩址勘探時,曾發現第四系底部分布棕紅色泥礫,深信這類槽谷是在中晚更新世時期,由於冰川作用形成的。在延慶地區,看到永寧、懷來等盆地,由東北向西南成串珠狀分布,槽谷狀地形十分發育,第四紀沉積由二三十米逐漸增加到二三百米,其中早更新世湖相泥河灣組被中更新世的泥礫層所覆蓋。由此可見,第四紀冰川遺跡,不僅在山區到處可見,而且在平原地區也廣泛分布。

1958 年他曾到三門峽對第四紀冰川遺跡進行調查研究,著有 《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和 《三門峽地區三門系地層及冰磧物研究》等論文。三門峽附近主要分布三門系,原三門峽地質隊曾將三門系按岩性由下至上劃分為 5 層,經李捷實地調查,發現5 層中除 2、3、4 層為比較典型的湖相沉積外,在第 1 及第 5 兩層中,均發現帶有條痕狀或丁頭狀擦痕,分選極差,無明顯層理的泥礫層; 並發現泥礫層下的粘土層中,具有冰川作用形成的表層褶曲錯動現象,或形成光滑的冰溜面,很難用其他原因來解釋。他認為第5 層不整合覆蓋在所有較老地層之上,大致相當寶雞等地所見老黃土層下的底礫石層,應是三門系的上限,而第 1、第 2 層之間的冰磧泥礫層,應為三門系的下限。這一新的發現對這一地區第四系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第四紀冰川問題,雖然至今仍存在不同觀點,但通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調查研究,特別是結合大量勘探工作,許多客觀事實,都證明第四紀冰川確實存在,不僅在北方有,同樣在南方也有; 不僅在地表能看到,而且地表下也有廣泛分布,例如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北京地區、川西平原以及桂林附近,都發現山前有些地方有多層泥礫層的分布。冰期的劃分,也由最初的 3 期增加到 4 期,又由 4 期增加到 5 期。因而冰期的下限,也由 200多萬年,擴大到 300 萬年以上。

第四紀冰川研究與許多兄弟學科密切相關,所以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主要是:①古冰川與古氣候、古環境的研究; ②第四紀地層劃分與區域對比; ③第四紀底界的確定; ④第四紀岩相古地理與地貌的深變; ⑤古人類的演化; ⑥第四紀新構造的研究; ⑦冰期與海進、海退的研究; ⑧古冰川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

李捷先生是中國最早參與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少數老地質學家之一,而且終生對冰川念念不忘,稱得上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帶頭人與開路先鋒。

四、結束語

李捷先生是我國第一代由本國培養成長並有重大貢獻的地質學家,從事地質工作 60餘年,把畢生精力獻給他所熱愛的地質事業,碩果累累,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不愧為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與奠基人。

早年他在地調所與地研所工作期間,完成大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大量基礎性資料,特別在河北、安徽、湖北、湖南與廣西等地,對區域地層與礦產資源頗多研究,造詣甚深。他在周口店參與北京猿人的發掘工作,以及在第四紀冰川研究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晚年不顧年老體衰,依然跋山涉水,踏遍全國,為新中國的水利建設和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李捷先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畢生追求真理,為人熱情坦誠,光明磊落。他治學嚴謹,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業績將永載中國地質事業的史冊。我們永遠懷念他!

㈨ 黨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和關懷———記地質科學家李捷先生與革命引路人李霄路的一段往事

俞 傑

( 原中國科協科技報研究會)

著名地質學家李捷 ( 字月三,河北省成安縣人,1894 ~ 1977) 畢生從事地質科學調研工作。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在 60 多年地質生涯中,取得了顯赫的業績。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負責人。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研究有顯著成績。在長期從事工程地質工作中,他對水利水電建設事業亦有突出貢獻。他愛崗敬業,用畢生顯著業績報效祖國。

當他處於困境時,中國共產黨沒有忘記他,及時幫助他。回顧 1937 年底他受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的委派,帶領部分研究人員在鄂西、鄂西北長期進行著艱辛的礦產地質調研工作。1945 年,他除將豐碩的礦產地質調研成果編寫成 《湖北礦產調查》一書,向地質研究所匯報外,還應當時湖北省建設廳的要求,作了一次有關湖北省礦產地質調研方面的學術報告。不料在座的聽眾中湖北省政府主席陳誠很感興趣,為了給國民黨貼金字招牌,他力薦李捷先生出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一職。李捷先生深知河北歷年春旱嚴重,從鄉土觀念出發,加之李四光先生當時在國外養病,無法徵求意見,只得同意來河北省工作,意在開展打井抗旱,發展水利,為民解憂。1945 年 9 月,他初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時,中共地下黨曾派遣工作人員任他的秘書。在李捷先生任職僅一年多的時間里,曾有輿論抨擊李先生不會做官,只知道打井。後隨河北省政府負責人孫連仲的調職而卸任,賦閑在家。1948 年初,陳誠經過北平時,發現李捷先生已經離職,遂又力薦他給傅作義,繼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之職。此時,李捷先生已感到時局的嚴峻而無意再度出任此職,但李四光先生在國外還未歸來,他仍無法回到地質研究所工作,只得勉強同意了。1948 年夏,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和指引下,他決心轉向革命。記得當時在女婿俞傑的陪同下,乘坐由司機吳承夫開的車,前往北平市北長街 81 號的深宅大院,在那裡李捷被介紹認識了一位叫 「老李」的人。從此 「老李」每晚或間隔些日子趕赴東四六條的李捷家中,並在那裡住宿。每次來家裡住宿均由女婿俞傑護衛庭院的安全。「老李」來時都在晚上給李捷「上課」,有時李捷的長女李本昭和女婿俞傑也饒有興趣的旁聽。「老李」講話娓娓動聽,脈絡清晰,主要內容是講國際國內形勢和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因為時局變化較快, 「老李」還帶了一台收音機,每晚收聽河北省西柏坡黨中央的聲音。李捷在 「老李」的激勵和鞭策下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很快行動起來,將河北省建設廳全部的檔案材料交給了黨組織,並積極參加了傅作義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活動。記得 1948 年底, 「老李」公開他的身份,他就是李霄路同志,時任北平市地下黨城工部負責人,被派來工作的。1949 年初,黨中央轉移到北平香山時,霄路同志奉命去香山開會,離開了我們的家。臨行前還給我們的女兒芸芸兩塊袁大頭 ( 銀元) ,以示人民解放軍的傳統作風。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俞傑和愛人李本昭進入了華北大學,並在學習期間加入了共青團。後來在工作中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捷先生由霄路同志介紹給時任北京市企業局局長的趙鵬飛同志,並由他安排在企業局任工程師。等到李四光先生從國外歸來,1950 年李捷先生被任命為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1951 年他還應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之邀,考察該省地質礦產,並受聘為該省人民政府工業顧問。1952 年地質部成立,他任該部探礦司二級工程師。1956 年他調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總工程師室任地質總工程師。同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水利部支部委員。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地質科研工作中,而霄路等同志工作更忙,他們之間見面的機會就很難了,但李捷先生仍然經常在子女面前念叨著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霄路同志。

李捷先生從地質部調到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任地質總工程師、水電部水電總局任副總工程師時雖進入古稀之年,仍不辭艱辛,堅持野外工作。曾先後到河南、雲南、福建、陝西、甘肅、青海、黑龍江等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為發展我國水利建設和工程地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十年浩劫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到 1977 年 1 月 30 日因患肺炎在寧夏銀川病逝 ( 當時水利電力部幹校 1969 年由北京遷移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而長女李本昭一家於 1960 年由北京支援邊疆建設在銀川市工作) 。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水電部為他進行了平反。1979 年 8 月 28 日,中央水利電力部在北京,為李捷先生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會。由時任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主持,副部長後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致悼詞,他在悼詞中說: 「李捷同志長期從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有不少論著,學術觀點明確,對李四光先生創立的地質力學與第四紀冰川極為贊成。1948年李捷同志與我北平地下黨取得聯系,積極參加了傅作義先生的起義活動,為和平解放北平,順利接管河北省建設廳作了有益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李捷同志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熱愛毛主席、熱愛周總理,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擁護黨的政策,積極參加三大革命運動,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團結同志,不辭辛苦,積極工作。在七十餘歲高齡時,仍堅持出差野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技術上刻苦鑽研,曾參加新安江等大中型水電建設工作,1954 年在模式口引水隧洞工程中,首次發現在長江以北基岩面上第四紀早期冰川刻痕。李捷同志是老一輩地質科學家,關心地質研究工作的發展,為我國的地質科學研究和水電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文化大革命中,李捷同志遭受揪斗、審查。對強加給李捷同志的一切誣蔑不實之詞,應一律推倒恢復名譽。」

在參加追悼會的數百名簽名名單上,有著名地質學家尹贊勛、張文佑、許傑、王鴻禎、李春昱、孫殿卿等,時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的李宵路,北京市副市長趙鵬飛以及水電部領導人錢正英、蹇先佛等均參加了追悼會。

李捷先生一生為人忠厚,誠實守信,熱心助人,在他身上具有的忠誠、坦誠、質朴、善良的優秀品質沒有因受到殘酷的沖擊而有絲毫丟失。他對霄路同志充滿了感激之情,常教導子女們說,要學習霄路同志的革命精神,為黨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他遠在美國的次女李本明教授和夫婿閔錫鈞教授在追悼會後專程前往全國政協拜會了霄路同志,以示對他的感激和尊敬。總之,作為李捷先生的子女晚輩,我們為他的崇高品質、人格魅力和人生信仰的最高境界所打動。

值此新中國成立 60 周年之際,特追憶李捷先生與霄路同志的這段珍貴的歷史,藉以感激我們的革命指路人,並教育我們的後代,永遠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畢生力量。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