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公後裔
⑴ 南斗公後裔是什麼意思
這個就是南豆公它的後代的意思而且它的後代,也都跟他一樣是他們家族裡的頂樑柱啊!
⑵ 張九齡的後代都在什麼地方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井街張村,全村人自稱為唐朝賢相張九齡的後裔。
(2)文獻公後裔擴展閱讀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
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
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
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朴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
⑶ 請寫出蘇轍公之子蘇策公後裔排輩、已知我祖是南雄珠璣巷南遷,遠祖叫汝卿公子叫裔榮、問宗支連接
去祠堂裡面問吧,常人對這么久遠的歷史還是不熟悉的
⑷ 南振公一國清公及其後代主要居地在紫金何處
問的是黃氏一族的祖宗吧。
南振公,系海龍公後裔,海龍公於宋、元之際隱居於龍川、長樂,後又率子孫到永安(今紫金)琴江中鎮開基。詹氏夫人生三子:有吉、能吉、華吉。華吉名利,立業長樂華城雷公墩,娶妻雷氏、李氏生二子:文驛號起所,文鐸號趁所。文驛娶妻楊氏生四子:南明、南用、南振、南蘭。南振公娶妻嚴氏生四子:國澄、國清、國崇、國鎮。裔分龍川,再分江西各地。其裔孫號儒珍公者兄弟二人,於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贛州於都遷來興寧大坪吳田開基為始祖,並於寨下建立南振公祠堂,儒珍公兄弟辛勤創業,子孫昌盛,設立儒珍學校,教育後代,人才輩出。支分:大坪吳田、嶺河;龍田洋嶺;羅崗觀音寨、下嵐,羅浮慈田等,現有人口4009人。
那卡坪黃氏開宗立派祖國清公,家沅陵白泡回,為沅陵太常黃氏始祖起弘公五世孫。明萬曆年初,隨兄國舉、國明公由沅陵白泡回北遷入永順司內白砂保岩鑼,隨後旁居昔座。
國清公生一子,世學去世後,卒澤家干洞馬湖車。世學公生一子金美。金美公生六子:鳳開、鳳榜、鳳秀、鳳儀、鳳理、鳳訓。此時,家族開始大分。鳳儀公移遷西米米哲(寨),鳳訓公分遷內白砂那卡坪,其餘四公分遷何地今已失考。鳳訓公遷那卡坪後傳四世到恩賜公時,家族開始興盛。恩賜公道光年間武庠,再傳二世到嘉立公(字卓成),民國初年任桃源縣長,從此,澤家那卡黃氏步入輝煌階段,成為當地旺族。其間派衍龍山、支分雨聯、米哲(寨)、香家車、王家坡,為今日永順境內黃氏大族。
⑸ 謝氏壽美公後裔,壽美公是文申公第十一子,現全族人尋找
漢族 謝姓的組成主要有兩在來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根據2013年最新的百家姓排名,當代謝姓的人口已達到1000餘萬,為全國第二十三位大姓, 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7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湖南三省,大約占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廣西、台灣七省區,又集中了37%的謝姓人口。謝姓的郡望主要有:會稽、陳留、陳郡、下邳。謝姓以郡望為堂號外,還有威懷、安晉、東山、寶樹堂號。
謝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6.4%,A型佔29.2%,B型佔26.4%,AB型佔8%。
⑹ 麻城章伯公後裔分布情況,有誰知道,望告訴我
《告訴我》
作詞:小安 作曲:小安
演唱:蘇慧倫
告訴我你的感覺
讓我知道我愛上了誰
因為你離我太遠
告訴我你的世界
是否曾因我而改變
否則我怎麽向前
告訴我你的感覺
讓我知道我愛上了誰
因為你離我太遠
告訴我什麽理由
讓你決心奪走一切
是這個嗎?
還是牛奶咖啡的《越長大越孤單》
看著我 也告訴我
你是否 依然相信童話
也曾對我說 每顆心都寂寞
每顆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觸摸
但你的心 永遠的燃燒著
永遠的 不會退縮
越長大越孤單 越長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
也不得不收回曾經的話問自己
你純真的眼睛哪去了
越長大越孤單 越長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 打開保護你的降落傘
也突然間 明白未來的路 不平坦
難道說 這改變是 必然
⑺ 木德公後裔名人名單
福建,廣東李氏源流
根據各種文獻的記載,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孫,其子軒轅公(皇帝)生於姬水又曰姬姓,傳至皋陶,為堯大理官,以官職為姓曰理。到利貞時,改理為李姓,時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來,李姓已成漢族中最大姓,占漢族人口的百份之七點九。
李姓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經歷三千餘年,子孫蕃衍,已由隴西、趙郡發展到中國南方,又從中國南方發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譜,自唐朝時就有詳細的記載。這大概是因為唐朝皇帝姓李的關系。
唐高祖李淵公在西歷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傳了十四個皇帝,歷時二百八十九年,到西歷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黃巢之亂時,朱溫篡唐後,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亂改名奇公,由隴西先後遷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興縣南門經商。
在福建、廣東和東南亞一帶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數來自福建寧化、長汀和上杭三個縣份。姓李的人,遠祖多數來自河西走廊的隴西郡和趙郡。李姓遠祖和許多客家先民一樣,經過兩千多年的輾轉遷徙,由中國中原向東南走,先到江西,然後進入福建,再到廣東。有些後裔又從廣東向世界各地開枝散葉。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許多李姓人士尊為「入閩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後裔-汀州寶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仆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喬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勛繼立,即帝堯,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采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89世)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後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 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歲的水德攜妻帶子和母潘祖太,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居廣東鎮平縣,其後裔再次外遷,據說有遷至山東的;1226年,木德、火德離開寧化縣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後裔又有遷往廣東梅縣的,繼而遍布海內外。李火德,字丙鳳,號閩海,1206年11月8日子時出生在寧化縣石壁村。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火德第8代裔孫李崇誠,明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華殿大學士;火德第11代裔孫李福瑛、第16代裔孫李明吾、第17代裔孫李陟瞻、第22代裔孫李端毅、第23代裔孫李威光分別在明 清時期任將軍職。第28代裔孫李宏達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火德第15代裔孫李魯,護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書,清兵入侵時,奉命守衛上杭。清主帥以高官厚祿誘降,被嚴詞拒絕,後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門下不乏魯類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孫李國平,廣東豐順蓮花村人,國務委員、八大代表、河北大學教授,曾留學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他的8個孩子中有兩位博士,他本人及孫子也是博士。
寶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號寶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孫;是一生忠誠為國,被世代譽為「忠貫金石之良將」的李綱(宋朝觀文殿大學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孫。於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歲三月十九日辰時)生於江西贛州石城渡。六歲隨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樞密副使)遷福建寧化石壁。
而台灣《李氏大族譜》也載:唐江王李元祥之後李綱,南宋高宗時封相,為天下重望,他的孫子李珠遷住福建寧化。又載,景仙李氏自稱「宋邵武李綱之後,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縣令尹等職。時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亂,南遷人流不斷。寶殊公促其子外遷,還寫了「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與夫人捨不得離開石壁,堅持留下守其艱苦開創的基業。直到公元1251年76歲時,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養,卒於公元1255年(宋朝寶佑三年乙卯歲),享年80歲。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雲姑七娘。
寶珠公裔孫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英才輩出,如:
寶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節度使、關內侯)、寶珠公第九代裔孫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誠(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孫李魯明(明末兵部尚書)、第十八代裔孫李光地(清朝文華殿大學士,被尊為「一代名相」)等人,業績輝煌,名垂古史。當今海內外系寶珠公裔孫,為李姓俊傑的政壇要人、將軍、科學家、企業家,不勝杖舉。
李火德子孫眾多,名人輩出。香港的李家誠,台灣的李登輝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後裔。
在廣東,單在揭西縣就有幾十個村莊居住著李火德的子孫。在砂拉越,不論是灰寨李還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孫。奇公之子寶珠公,因避世亂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於西歷九六六年,後因兵亂遷到上杭縣勝運里豐朗崗頭居住(勝運里今為稔田鄉)。火德公卒於一○五三年,享壽八十七歲,葬於梅花嶺豐朗崗頭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為火德公後裔,故稱火德公為入閩始祖。
寶珠公生平將簡略
珠公原名德,號大郎、又名寶珠,生於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時,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職、因宋元兵亂、遂遷居福建寧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後,因地峽人多、火德公與妻伍氏遷上杭勝運里豐朗村開基時,珠公給予十六字「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時,火德公把珠公接到豐朗同居。珠公卒於公元1255年享年80歲,葬在豐朗榕樹壩,庚山甲向,墳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孫遷移豐朗後,廣東鬆口賢德公裔孫(據查考賢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遷移葬廣東鬆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鍾形,詩曰:
不到龍牙不到東,
名瑩繞結在松哇;
手捧金鍾頭帶帽,
腳踏佛祖坐蓮花。
其墳系鬆口五大名墳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氣勢磅礴,既是風景區、又是游覽勝地、遊人瞻仰絡繹不絕。公元1936年鬆口詒燕樓21代裔孫維元(出任安徽代省長)回鄉探親與鬆口李氏鄉賢合力重修珠公墳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後裔,移居廣東揭西縣。火德公第十一代孫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開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於西歷一○三二年,傳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時一八六四年,歷時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歲時移居砂勞越,至今已傳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順合派遷移史。
火德公由寧化石壁經過長汀,最後遷移到上杭縣勝運里(今捻田鄉)豐朗崗。火德公的墳墓和紀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著。
公元1985年詒燕樓24代裔孫輝盛從香港回家探親,捐資1000元,並發動在港裔孫建林捐資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協助,把墳墓進行維修、現在墓地兩旁綠樹成蔭、祖德綿長、萬世流芳。
2)、據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據說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於唐貞觀十一年(637)皇封「閩越江王」,分派入閩時年僅10歲。在他35歲時(662),到福建省永安縣大湖鄉開基,作為唐朝宗室的二支後裔,元祥與珠公先後入閩(唐、宋),其後人廣不福建,廣東,台灣和東南亞。
3)、據《燕樓派家譜》載: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屬福建泉州)。這就是李氏燕樓派,因做官而遷居福建,成為第三支入閩的李氏宗族。
4)、據《漳州府志》載:唐高宗時,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掌管嶺南軍事,時有偏稗將領132員,隨之人閩,而這些將領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該地,乃最早的入閩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閩,他們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人才陪出。
5)、入粵始祖聯公後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遷徙,形成嶺南李姓家族體系。當宋徽宗崇寧初(公元1102年),元崖內擾,柱國公以王命鎮撫粵邊。李聯以御史監其軍,自閩入廣,別率舟師鼉陽東下。而嶺南瘴涇海風不時至,將士多病死,師遂大潰,聯與第三子桓江,泛樓船,乘風南駛,師次海陵山。時颶大作,舟人恐懼,乃自海陵進駐溽陽,卒以年老,又兵間積苦,間關萬里,病益劇,遂卒於1103年(時年67歲)在溽陽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聯公於溽陽娥曹峰下荷木逕,故李聯公是為李氏入粵五邑始祖,其後裔主要廣布廣東五邑周邊一些地區。
始遷祖聯公,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於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聯公墓
位於廣東台山市廣海鎮甫草逕西約2公里處。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鑾(或聯),北宋人,諱榮昌,任嶺南監軍御史,1102年帶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島,半途遇台風而改入廣海駐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亞桓將其葬於現址。墓始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佔地約100平方米,由花崗石塊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圍刻浮雲拱月圖案,頂橫刻「鍾靈毓秀」4字,中分兩行縱刻「宋任嶺南監軍御史諱聯翁號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緒歲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個字,墓口有石獅及石鼓各一對。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長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聯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長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礎,為兵部尚書,曰柱碩,宋賜進士,諫議大夫,曰師道,曰友聞。其後以次自贛入粵,是為尚書、瓦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長曰棟,次曰棕。棟公號任堂,宋任天台縣尹,世居吉水,以勤勞王室,身在行間未遑兼顧。而贛南盜氛孔亟,所過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遷居南雄,旋下廣州以避亂。因僑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繼遷番禺溪里。後棟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廣,卜居新會城禮儀坊中步巷。
其後子孫分別徙居新會、中山、鶴山、順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孫,亦分居廣、肇、欽、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遷祖(一世)任堂公,名棟,始祖父梧江,宋任桂連路司史,生卒未詳。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詳,估計生長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間。祖妣禢氏,生三子:長曰侃,次曰徇,三曰佁。當年台山(新寧)屬新會郡(公元420年間)新會縣(公元590年間),宋、明、清時期,新會縣縣境幾經變遷,先後劃出部分縣地置中山、順德、恩平、台山、開平、鶴山等縣。明弘治十一年(1499),從新會縣析出得行、文章、瀧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寧縣,1914年改稱台山縣,1992年撤縣設市。台山李氏就從立縣前後,由始祖棟公、禢氏及其子孫後代,分別從南雄珠璣巷、廣州和新會等地陸續遷入台山定居,繁衍後代。棟公一世之山葬在新會石狗嶺朝天鳳形。妣禢氏孺人,又稱米氏,因出子孫眾多故雲,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雙飛蝴蝶。
侃公,棟公長子,二世,宋勅贈國監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後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橫岡、吉浦、山咀、廣海、都斛、西坑、香頭墳、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孫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揚名上閣,見覺太平,和風濟美,世代錚榮。按:長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聯作為班派。
徇公,棟公次子,字奕修,號孔行,二世,宋豐城縣知縣,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晉贈恭人。生三子(三世),長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諭;二子子達,宋進士行人,三子子傑宋任雷州教諭。
子懋(茂)公,徇公長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玄(園)田、喜村、台城內青雲路金紫里,後裔子孫之班派:
本毓裔聯英,金枝向日榮。奕世逢春茂,參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達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後人分布台山密沖、鐵爐坑、獨樹、南村、湯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廣海、坦塘、東洋沖蔞、海宴、沙欄、牛山頭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聖希賢,乃祖南來,長發其祥,濟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別,至十三世時,由康熙庚子進士星如公請當時廣東學政翰林院檢討陳筠先生題上聯贈為世派。
子傑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孫,其後人分布台山東坑、筋坑、東邊龍、龍舟地、南村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華維繼孟須世良,廣業文明聖道昌,德煥天章日啟耀,學宗唐周粵東長。
佁公,二世,棟公三子,宋任天台縣尹。生有三子九孫(三世、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欄、橫塘、塔腳、溫邊、橫江、沖蔞、車望岡、獨岡、掃桿朗等地。佁祖子孫之班派為:
高第開基,廣衍雲礽,偉烈始興(或豐),樹績文章(或允章),家國宏猷。或作:駿有聲揚,光大業成,偉略(或烈)珠璣聯譜,祥慶永海游圖。
跟隨始祖棟公遷居台山的還有聯公長子凌江公之長子喬木公,字楹礎,號振堂。生於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於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及兵部尚書。誥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國之女,獨生子名玖,字紙軒,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領省解。祖墓在陽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之石碑。
其後人除分布陽江、陽春、廣州、順德、江門、新會、開平、茂名、新興以至廣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東頭舊里、上沖、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擔、碩仁、迎祿村、東岡村、頭洞、萬安、橫水三多里、清湖、沖蔞、都斛、墩寨、南閘、廣田、古邏、牛尾山、那扶、陡門、大王坑、沙頭沖、馬坪咀、沙頭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長塘、台城、廣海、上川、下川等地,後裔子孫字派為:
慶承天祐,奕世永昌。濟美多士,冠冕兆芳。優游列國,仁澤孔長。
或曰:慶(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顯揚偉業,休有烈光。家傳忠厚,仁澤孔長。
從始祖棟公遷居台山至今已經過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現在生的後代分別屬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間。人數眾多,成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後代子孫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鎮,估計在台山李氏人口超過10萬人,同樣台山李氏後代出國,往港澳台謀生者甚眾,遍布五大洲各國及地區,有「麗路李「之稱,即李氏後代分布各處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輩出。
6)、入粵李姓始祖安政公後裔
北宋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孫李晟勤王平朱之亂,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孫李安政封廣州路刺史,偕夫人溫氏來到廣州)廣惠兩府紛亂,李安政身登黃甲,欽派為廣東布政使、後任廣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溫氏落戶廣州,開枝散葉,廣布各地,遂成為廣東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輩出.
入粵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於從化呂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溫氏百年歸老後,分別葬於從化呂田和廣州白雲山。後來其孫子蒙皇帝恩賜重修白雲山溫氏夫人墓,並稱那裡為「御書閣」。
參閱資料:1、(李氏起源)2、《燕樓派家譜》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廟簡介》5、《隴西堂論壇》
⑻ 張氏洪恩公後裔-宗榮分支
張氏族譜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
居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頭神崗下(即嘉應州鎮平縣)。生一子十九郎。葬於岩前東門外。
張翱 二、良祖世系表
現按留侯為八十世,據本支譜牒所載,整理後列序如下:
〖080〗 良公,字子房。良之祖及父,相韓五世君。良住河南開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時誕。輔漢定天下,後辭印避谷,從赤松學道?
張仕冕
張仲英 字偉人。由江西永新,徙居湖南桂東縣,創業二都上、下船塘、東水江背二地,生卒未詳,葬船塘水口虎形,巽山乾向兼己亥。
配蔡氏禮娘。原葬船塘下亂石屋背船形,碑誌猶存,遷葬桂陽濠頭東旗人形,甲山庚向。生子三:
張一宗 生卒無考,現葬於高陽李果庄村東祖墳,推算於1706年至1756年來此居住。
張大成 木本水源,吾祖一世大成公移居廣東省雷州市楊家鎮西汀村已有十四代之年載,經多方面考證,其原始祖在福建省蒲田縣珠璣巷(今黃石鎮橫塘村),諱朝神,生男三,長日星,次日光,三日福.日星生男二,長蒼顯,次蒼富。
一?
張化孫 化孫公,諱衍,字傳萬,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
張守芬
張進塘 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自始祖以來的繁衍生息,分支遷徙,不斷拓展的艱苦而光榮的歷程。 張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代最偉大的帝王黃帝,是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的兒子(一說孫子)。。。揮是弓的發?
張文通 福建漳州馬堂張氏開基祖,原籍汀州寧化,後遷上杭,再從上杭遷到漳州馬堂開基。
長子:張萬隆 前頁粘貼有誤,該頁作廢。此頁為重復,以此為據。
萬隆屬南軒公五世孫。生於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月初十午時。歷任衡、永州教諭。歿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十一日卯時,葬武岡州楊林寺,丁癸向。
元配
軒轅黃帝 後記與說明
一、如前言中述: 祖先者父母之父也,父母者已身之出矣。而父母之父母都不知,或不願知者,育兒何也!何為人矣?退休後利用暮年餘光,追溯本支祖源,為族人、為張姓作力所能及之事,以慰先靈,啟迪後孫。
張揮 」【001】受姓始祖張揮:玄囂第五子、黃帝之孫,始制弓矢、為弓正,顓頊(3)[位78年]時賜姓張、名揮。受封廣平府,分冀州之城——今河北來醢、南宮,山東的醢清、夏津、武城、高壙、平原古清河流域一帶。生子: 昧、般
張顯道 始祖張公顯道,字惟彰,娶游氏。於明朝從山西洪桐遷至河南汝南沙河南張庄(玉皇廟張庄)。目前此脈存在於張樓張庄;羅店張庄、大李;駐馬店西南全庄、河北全庄等。家譜輩份:守善啟家運,惠澤柯幾智。學乃如意玉,崇功?
張經公 明朝永樂2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居湖廣澧州安鄉縣(湖南常德安鄉縣),生逵公,逵公生子一,銳公生子一運公,生子四,大略、大有、大盛、大德。
堂號:懷德堂 派語
初定-大啟政心祖 方廷其榮 國澤昭明 儒學光華
張經 吾族明以前家譜散佚無考,成為憾事。後來吾族以經公為一世祖續之。吾族清河脈系。"百忍堂"號。經公前明從清河郡遷徙至徐州城外拐角樓街西版籍六鄉村女娥山居住,娶倪氏生子瀛。生卒之年失考。合袝徐州城外奎山東側。?
張仁美 堂號:敦睦堂
原系陝西臨洮府狄道縣籍住西門外永樂二年(1404 甲申 )遷小民來膠州即居七級庄,配李氏合葬村東丙山壬向有祭石碑記子三。相傳高密境夏庄,諸葛兩處為同宗。
張學嵐 族譜宗支派文詞
源派一(晉湘):
學明子志興 庭應必啟文
世宏敦孝友 詩禮振家聲
張彥成·思潔 伍佑張氏第一世祖 諱 彥成 字 思潔 李太君
據記吾門祖先,東漢時期,先祖嵩之四子睦(嵩之子長:壯,留原守地;嵩之二子:贊,遷徙至河北;嵩之三子彭,遷徙至河南;嵩之五子述,遷徙至沛縣)先奉旨出任蜀
張顯卿 (序一二七世)
公於明洪武初年始入籍上杭為首戶,生於元朝庚
子年,終於洪武十四年辛酉,亨年八十有二,原葬縣西
郊演武場前,後移至縣南張灘與林妣合葬坤山民向,金
絲鉤鱉形.本穴右腦角仍存老體擴
張惟立 諱植 號文班 又號致宗 登唐大順二年辛亥(即891年)唐昭宗進士,歷官湖南觀察使。
張揮
字玉爵,號天祿,揮為弓正,賜姓張,封豫州牧
生四子:長文欽 次文選 三文盛 四文光
張,是中華民族中一個具有光榮歷史與
黃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 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歷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
山西省忻州市寺庄村張氏族譜
(公元1368至2004年 )
:寺庄村張氏族譜
始祖興,趙氏生二子,長子雲甫,次子成甫。
二世祖雲甫,王氏生一子,福。二世祖成甫,一子,聚。
註:二世祖成甫及其子孫遷居河南省,其後輩不詳。
三世祖福,趙氏生二子,長子敬賢,次子孝賢。三世祖聚,二子,長子大貞,次子大忠。
四世祖敬賢,王氏,遷居下河北村,其子孫不詳。四世祖孝賢,王氏生一子,益。四世祖大貞。四世祖大忠。
註:始祖至四世祖,原葬南灣老墳。現遷南溝樑上同族叔父張潤旺地里。
五世祖益,趙氏生一子,廣。
六世祖廣,王田二氏生一子,寧寶。
註: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田氏上批「次門」二字。
七世祖寧寶,邢氏生一子,宇。
註: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上批「長門」二字。
八世祖宇,馮氏生三子,長子雲霄,次子雲昌,三子雲露。
九世祖雲霄,邢氏生五子,無考。九世祖雲昌,岳李二氏生三子,長子珍,次子(),三子豪。九世祖雲露,王氏生二子,無考。
註: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九世祖雲昌上批「長門」二字。
十世祖珍,蘆氏生一子,守化。十世祖(),蘇氏生一子,守清。十世祖豪,田氏生二子,無考。
十一世祖守化,岳氏生四子,長子積,次子聚,三子金,四子寶。十一世祖守清,周氏生一子,厚。
注1:五世祖至十一世祖,葬白石道墳。
注2:族兄張天明祖父留下的疏折上,在十一世祖守清上批「次門」二字。
十二世祖積,邢氏生二子,長子玉帶,次子玉旗。十二世祖聚,邢氏生一子,玉冠。十二世祖金,趙氏生二子,長子玉福,次子玉祿。十二世祖寶,郭趙二氏生二子,長子玉環,次子玉瑞。十二世祖厚,趙氏生五子,長子玉樓,次子玉良,三子玉耀,四子玉德,五子玉彥。
十三世祖玉帶(葬小墳,有碑。據同族伯父張寶林記憶,他老人家小時候還上過墳),付氏生二子,長子龍,次子鳳。十三世祖玉旗,蘆氏生二子,長子將,次子帥。十三世祖玉冠,石氏生一子,鵬。十三世祖玉福,劉氏生一子,瑚。十三世祖玉祿,郭田二氏生一子,樓。十三世祖玉環,邢氏生一子,首。十三世祖玉瑞,楊氏生一子,世。十三世祖玉樓,丁卯年(公元1843年)遷居沙溝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良,已亥年(公元1875年)遷居沙溝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耀,趙氏生一子,儀。十三世祖玉德,癸未年(公元1859年)遷居牧庄村,其子孫不詳。十三世祖玉彥,已未年(公元1895年)遷居黃家莊村,其子孫不詳。
十四世祖龍,馮氏生一子,士發。十四世祖鳳,無考。十四世祖將,田氏生一子,士仁。十四世祖帥,石氏生一子,士香。十四世祖鵬,王氏,無考。十四世祖瑚,郭氏,無考。十四世祖樓,楊李二氏生三子,長子士舉,次子士英,三子士瀛。十四世祖首,一子,臣。十四世祖世,無考。十四世祖儀(葬濕卜子,為立祖),劉氏生一子,士弘。
十五世祖士發(葬小墳,有碑),趙氏生三子,長子式光,一子式秀,另一子無考。十五世祖士仁,張氏生一子,富榮。十五世祖士香,一子正榮。十五世祖士舉,李氏生一子,式科。十五世祖士英,王氏,無考。十五世祖士瀛,賈氏生三子,長子式義,次子式禮,三子式智。十五世祖臣,邢氏生一子,輔。十五世祖士弘,降聶二氏生二子,長子世興,次子世旺。
十六世祖式光,王氏生一子,元錫。十六世祖式秀,子無考,有十八世孫。十六世祖富榮,聶氏生一子,天益。十六世祖正榮,田王蘆三氏生二子,長子祥開,次子祥法。十六世祖式科,田氏生二子,長子光明,次子光亮。十六世祖式義,李氏生一子,廣昌。十六世祖式禮,劉氏生一子,廣生。十六世祖式智,白氏生一子,廣德。十六世祖輔,邢氏生一子,憲章。十六世祖世興,史李二氏生二子,長子建基,次子建業。十六世祖世旺,徐氏生二子,長子建昌,次子建緒。
十七世祖元錫,王氏(下河北村人)生二子,長子炳南,次子炳耀。十七世祖天益,劉氏生一子,崇德。十七世祖祥開,韓氏生二子,長子崇福,次子崇祿。十七世祖祥法,郭氏生一子,崇壽。十七世祖光明,張田二氏生一子興守。十七世祖光亮,梁武二氏生三子,長子興讓,次子興寶,三子興仁。十七世祖廣昌,郭氏生二子,長子鵬展,次子鵬魁。十七世祖廣生,蘆氏生二子,長子清世,次子良輔。十七世祖廣德,田張二氏生二子,長子名世,次子元世。十七世祖憲章,張邢程三氏生一子,紫南。十七世祖建基,趙氏,無考。十七世祖建業,李氏生二子,長子寶陽,次子岐闖。十七世祖建昌,王氏生二子,長子執中,次子得中。
十八世祖炳南,降氏生一子,向榮。十八世祖炳耀,王張二氏生一子,喜春。十八世祖履和,一子,金滿。十八世祖崇德,田氏生一子,善繼。十八世祖崇福,郭降二氏生三子,長子殿仁,次子殿義,三子殿智。十八世祖崇祿,田氏生二子,長子殿禮,次子殿信。十八世祖崇壽,張於二氏生一子,殿雲。十八世祖興守,楊氏生二子,長子克勤,次子克儉。十八世祖興讓,無傳。十八世祖興寶,劉氏生一子,明倫。十八世祖興仁,寇氏,無傳。十八世祖鵬展,王氏生一子,振先。十八世祖鵬魁,張氏生一子,繼先。十八世祖清世,岳氏生二子,長子傳書,次子傳信。十八世祖良輔,楊蘆趙三氏生三子,長子同春,次子元春,三子全春。十八世祖名世,張彭二氏生一子,金春。十八世祖元世,趙氏生一子,富春。十八世祖紫南,蘆氏生二子,長子文定,次子文發。十八世祖寶陽,無傳。十八世祖岐闖,聶氏,無傳。十八世祖執中,邢氏生一子,雲漢。十八世祖得中,李張二氏生四子,長子全美,次子全泰,三子全達,四子全義。
十九世祖向榮,小名新春,付楊張三氏生四子,長子國政,次子國瑞,三子國珍,四子國英。十九世祖喜春,少亡,無傳。十九世祖金滿,一子,全海。十九世祖善繼,邢氏生一子,文權。十九世祖殿仁,寇氏生一子,德增。十九世祖殿義,石氏生一子,德功。十九世祖殿智,王氏生一子,德林。十九世祖殿禮,申邢二氏生三子,長子文印,次子文正,三子文筆。十九世祖殿信,降氏生一子,文郎。十九世祖殿雲,蘆氏生一子,德誠。十九世祖克勤,石氏生一子,致中。十九世祖克儉,岳氏生一子,致和。十九世祖明倫,聶氏生二子,長子世和,次子世旺。十九世祖振先,小名如恆,王氏生一子,潤和。十九世祖繼先,小名如升,候氏生二子,長子存和,次子富和。十九世祖傳書,小名明書,張王二氏生三子,長子人和,次子成和,三子安和。十九世祖傳信,寇唐二氏生二子,長子文和,次子中和。十九世祖同春,王馮二氏生一子,錢明。十九世祖元春,賀邢二氏生二子,長子潤龍,次子成龍。十九世祖全春,趙氏,無傳。十九世祖金春,一子,福和。十九世祖富春,宋氏生一子,礦和。十九世祖文定,潘氏生三子,長子三有,次子天光,三子天寶。十九世祖文發,曹氏生一子,天元。十九世祖雲漢,趙氏生一子,潤安。十九世祖全美,邢氏生一子,修文。十九世祖全泰,陳頡二氏生三子,長子俊文,次子付文,三子信文。十九世祖全達,潘氏生三子,長子向文,次子尚文,三子同文。十九世祖全義,陳梁二氏生二子,長子宇文,次子字文。
二十世國政,陳氏生四子,長子寶林,次子寶蘭,三子桂蘭,四子斌林。二十世國瑞,張氏生一子,文林。二十世國珍,郭氏,無傳。二十世國英,張氏生一子,文平。二十世全海,無傳。二十世文權,蘆張二氏生二子,長子四箴,次子四端。二十世德增,小名富貴,陳氏生一子,堯。二十世德功,郭氏,無傳。二十世德林,小名金貴,邢氏,無傳。二十世文印,王氏生二子,長子懷元,次子成懷。二十世文正,寇氏生一子,定懷。二十世文筆,任氏生二子,長子增懷,次子善懷。二十世文郎,小名穩牢,蘆氏生一子,七東。二十世德誠,小名富海,潘馬二氏生三子,長子仁旺,次子五旺,三子錢旺。二十世致中,小名桂花,邢氏生二子,長子愛元,次子天元。二十世致和,小名貴保,無傳。二十世世和,岳氏生三子,長子根全,次子根海,三子福海。二十世世萬,降氏,無傳。二十世潤和,無傳。二十世存和,無傳。二十世富和,無傳。二十世人和,郭氏,無傳。二十世成和,無傳。二十世安和,弓氏生二子,長子穩賢,次子寶賢。二十世文和,弓氏,無傳。二十世中和,無傳。二十世錢明,白氏生一子,天根。二十世潤龍,無傳。二十世成龍,李氏生三子,長子天林,次子培林,三子養林。二十世福和,張氏生二子,長子有旺,次子潤旺。二十世礦和,無傳。二十世三有,武氏生三子,長子宣萬,次子萬元,三子志先。二十世天光,無傳。二十世天寶,小名有金,寇氏生一子,宣元。二十世天元,邢氏生二子,長子孟昌,次子仲昌。二十世潤安,無傳。二十世修文,王氏生一子,福祥。二十世俊文,小名銀娃,馮高二氏生一子,續祥。二十世付文,李何白武四氏生一子,續良。二十世信文,王氏,無傳。二十世向文,王氏生一子,續祥。二十世尚文,邢氏生一子,有祥。二十世同文,小名春堂,王氏生一子,呈祥。二十世宇文,小名穩堂,郭趙二氏生一子,安祥。二十世字文,邢氏,無傳。
二十一世寶林,李氏生一子,君實。二十一世寶蘭,劉氏生二子,長子彥君,次子彥濤。二十一世桂蘭,李氏生一子,彧。二十世斌林,李氏生二子,長子磊,次子鑫。二十一世文林,陳氏生一子,立志。二十一世文平,劉氏生一子,浩。二十一世四箴,又名張中,趙氏生一子,成春。二十一世四端,又名玉中,田氏生四子,長子增榮,次子增華,三子增富,四子增貴。二十一世堯,小名通榮,郭氏生二子,長子茂生,次子茂喜。二十一世懷元,田氏生二子,長子潤喜,次子二喜。二十一世成懷,田氏生一子,黃潤。二十一世定懷,聶馬二氏生一子,旭潤。二十一世增懷,降氏生四子,長子潤有,次子潤生,三子潤良,四子潤田。二十一世善懷,降氏生一子,潤寶。二十一世七東,米氏生一子,潤全。二十一世仁旺,田氏生二子,長子穩根,次子全根。二十一世五旺,劉邢二氏生二子,長子明根,次子成根。二十一世錢旺,付氏生一子,貴根。二十一世愛元,無傳。二十一世天元,無傳。二十一世根全,無傳。二十一世根海,楊氏生三子,長子萬懷,次子有懷,三子喜懷。二十一世福海,無傳。二十一世穩賢,劉氏生二子,長子歧昌,次子世昌。二十一世寶賢,邢氏生二子,長子永昌,又名大可,次子德昌。二十一世天根,王氏生一子,智華。二十一世天林,陳氏生一子,子恆。二十一世培林,無傳。二十一世養林,無傳。二十一世有旺,無傳。二十世潤旺,連氏生二子,長子子文,次子午文。二十一世宣萬,無傳。二十一世萬元,無傳。二十一世志先,無傳。二十一世宣元,劉氏生一子,貴林。二十一世孟昌,小名宣祥,武氏生二子,長子貴仁,次子貴榮。二十一世仲昌,無傳。二十一世福祥,田氏,無傳。二十一世續根,郭氏生二子,長子天星,次子衛星。二十一世續良,聶氏生二子,長子天才,次子天榮。二十一世續祥,寇氏生一子,天保。二十一世有祥,一子,天順。二十一世呈祥,頡氏生一子,天明。二十一世安祥,張氏生一子,永紅。
⑼ 韓國、日本真的是咱中國人的後裔嗎 有沒有歷史性的文獻記載啊 求具體的 謝謝
都不是中國的後裔。正如中國人也不是他們的後裔一樣。要找文獻,得到他們國家去找,他們國家的文獻從沒有這樣的敘述。但他們國家的現代人或許會杜撰出中國人是他們後裔的事,正如現在有些中國人要找到他們是中國人後裔的證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