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我國石刻文獻

我國石刻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7 04:41:46

①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刻是西漢時期的( )

答案:A
趙佗先人墓附近之跽坐石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刻,是1985年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小安舍村發現的一對裸體石人,皆用青石雕成,其一為男像(圖52),高174厘米;另一為女像,高160厘米。兩像造型相似,皆為橢圓瞼,尖下巴,大眼直鼻小口,頭戴平巾幘,腰間系帶,作雙手撫胸跽坐狀,身上無衣紋。其跽坐姿態及古樸風格,與西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織女像相近,而與山東曲阜及四川灌縣等地出土作站立姿態的東漢石人相異。石像所在地距西漢南粵王趙佗先人墓(在趙陵鋪村東)僅3公里。《史記•南越列傳》與《漢書•兩粵傳》均有孝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為了懷柔遠方,曾遣人赴真定修治趙佗先人墓的記載。因此,這一對石人,當是孝文帝初年特地為趙佗先人冢雕刻的;之所以刻成一男一女,可能代表趙佗的考妣。這項發現,使我國現存的古代大型石雕人像提前半個世紀,具有極重要的學術價值。

② 虞山公園的石刻文獻

虞山石刻分布於韶音洞、山體東、南部,形制為摩崖。現存石刻專54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屬6件,元代2件,明代29件,清代16件。從形式上看,以詩文為多,題名很少,還有營繕紀事、題榜、繪畫等。從內容上看,除少數純為祭祀性的廟堂作品外,絕大多數為歌頌虞帝功德,兼贊美風景和文物古跡的修建。
石刻文獻圖片
重要石刻有:年代最早的唐建中元年(780年)的「舜廟碑」,韓雲卿撰文,韓秀實隸書,李陽冰篆額,是桂林最著名的石刻之一,後稱碑三絕;
宋淳熙三年(1176年)的「靜江府新作虞帝廟碑」,記載南宋著名理學家張任靜江知府時重修虞帝廟的經過,朱熹撰文,呂勝已隸書,方士繇篆額,俗稱為「四夫子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5年)劉傑撰「帝舜廟碑」,以及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廟記」等,都是有關虞帝廟興衰和桂林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文物。
此外,宋淳熙四年(1177年),張栻手書的「韶音洞記」、嘉定八年(1215年)方信孺作「古相思曲」、明代周進隆、曹學和清代郝浴、查禮、謝啟昆的題詩等石刻,也都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③ 我國現存唯一一部完整的石刻經書是什麼

《開成石經》是目前我國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公元837年,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保存,從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起,歷時五年,把《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史稱《開成石經》。
陝西碑林的最初建立,即是為了保護《開成石經》和另一石經《石台孝經》。《石台孝經》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經,而《開成石經》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質叢書。

④ 最早記錄武氏石刻的文獻是A.趙明誠《金石錄》 B.歐陽修的《集古錄》 C.謝赫《古畫品錄》 D.黃修復《益州名

有關武氏墓群石刻的著錄,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記錄了武氏墓群武班碑和武榮碑。其子歐陽裴在《集石目錄》中亦有記述。

因此,答案是B.

⑤ 『石刻文』是我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

戰國和秦漢時期,石刻是伴隨著鐵器工具而產生的。大家都清楚,中國鐵器工具產生於戰國,戰國爭雄時,各國大量鐵制兵器開始代替青銅兵器用於戰爭,鐵制農具的廣為使用,也促進了各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是最早冶煉鐵器和使用鐵器的國家,生產工具由青銅器改進為鐵器,因此完會可以推斷,中國的石刻文最早應在戰國初期,最晚也不會晚於秦漢。

⑥ 我國最早的石刻《石鼓文》現藏在哪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⑦ 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什麼,它界於哪2種文字之間

石鼓文,它界於甲骨文和小篆之間

⑧ 摩崖石刻屬於文獻嗎

單純的時刻應該是不屬於文獻的,建議你還是去看看漢斯出版社gzh上的關於文獻的文章吧,注意分類

⑨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獻各有何特點

甲骨文和金文現在基本認為是商代,哪個先出現存疑。籀文其實也就是金文大篆。
小篆在戰國專時候就出現了,嚴屬格意義上的是秦國的官方字體。
隸書大概也出現在戰國末期。秦代就有古隸。
草書如果以草寫論,出現在戰國,簡帛書體。可以算草篆
如果以名稱論,東漢章草。
楷書出現於漢末。到唐代走向成熟。行書也就是楷書出現的副產品。

⑩ 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及相關的歷史情況

中國的石刻文字始於何時,有待考證。雖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傳世,但均為後世偽造。目前可信的只有商代《小臣系簋》斷耳銘文、《婦好墓石磬刻文》。春秋戰國時代的石刻文字主要有二:一為著名的石鼓文;二為河北平山發現的河光刻石,僅兩行19字。
春秋戰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莫過於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個鼓形碣石上的文字,初唐時發現於天興縣(今陝西省寶雞)三畦原,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它高約90厘米,直徑約60厘米。其內容描寫秦國君的狩獵活動,採用四言詩體,每石一篇,十篇合為一什,與《詩經》中的大小雅相似。它原有700字以上,由於年代久遠,字多殘損,存世的宋代拓本最多的尚存491字,今僅存連合文、重文312字,實存272字。其製作年代,唐宋時代人認為是周宣王時期,將其書寫者歸於傳說中箱文的創造者太史籀,所以石鼓文又被稱為籀文。南宋鄭樵開始推斷為戰國秦的遺物。後歷經許多學者考證,今已公認為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作品,但具體的年代尚有爭論,馬衡、郭沫若主張為春秋時期,唐蘭主張為戰國時期。
石鼓文的字體與商周的金文有直接的繼承關系,但又不同於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秦國的宮書字體,在中國書法史上應該歸於大篆一類。石鼓文的形態端莊,筆畫均勻凝重,富於內在的力量。字的結構常將右邊偏旁靠下,而將左邊筆畫上提。這種參差之美,正是作者有意在總體的穩重格局中,造成一種打破呆板、平衡的動勢,賦予字形一種活力。這一點,很早就被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敏銳地注意到,他在其《書斷》中這樣評價石鼓文的審美特色:"乃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
石鼓文被發現後,一直受到學術界和書法界的高度重視。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石鼓歌》中稱頌其書體、筆畫、結構之美:"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張懷瓘從書法源流上推崇它為"小篆之祖"、"楷隸高曾,字書淵藪。"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