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信參考文獻
㈠ 求助一篇結課論文「光纖通信課程結業論文」
國旗,你就不怕咱老師也看到了……
㈡ 光纖通信系統的圖書教材
書名:光纖通信系統
作者:馬麗華蒙文
出版社: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9月
ISBN:9787563519477
開本:16開
定價:26.00 元 《光纖通信系統》緊密結合光纖通信的最新發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術、系統設計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光纖通信的組成、發展概況、特點以及發展趨勢;光纖的傳輸原理和傳輸特性、光纖的非線性效應;光源器件的結構與發光機理、光發送機的組成與設計;光檢測器件的結構和原理、光接收機的相關理論;光纖連接器、耦合器、光開關等光無源器件的作用、原理與類型;光放大器的一般概念、典型光放大器的原理與應用;色散補償的概念與一般方法;波分復用系統原理、設計與器件;光纖通信系統性能指標與設計;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交換技術、全光通信網、量子通信等光纖通信新技術以及應用。
《光纖通信系統》內容系統全面,材料充實豐富,可供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生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使用,也可作為通信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第1章 導論
1.1 光纖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光纖通信發展歷史
1.2.1 光纖的發展
1.2.2 光纖通信系統的發展
1.3 光纖通信系統的基本組成
1.4 我國光纖通信的發展
1.4.1 我國光通信的歷程
1.4.2 我國光纖通信現狀
1.5 光纖通信的特點與應用
1.5.1 光纖通信的特點
1.5.2 光纖通信的應用
1.6 光纖通信發展趨勢
1.6.1 光纖.光纜發展趨勢
1.6.2 光纖通信系統高速化發展趨勢
1.6.3 光纖通信網路發展趨勢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光纖與光纜
2.1 光纖的結構與分類
2.1.1 光纖的結構
2.1.2 光纖的分類
2.1.3 光纖的製造工藝
2.2 光纖的傳輸原理
2.2.1 射線理論分析光纖的傳輸原理
2.2.2 波動理論分析光纖的傳輸原理
2.3 光纖的傳輸特性
2.3.1 光纖的損耗特性
2.3.2 光纖的色散特性
2.3.3 光纖的非線性效應
2.4 單模光纖的種類及性能參數
2.4.1 光纖的主要性能參數
2.4.2 單模光纖種類
2.5 光纖接續
2.6 光纜
2.6.1 光纜的基本結構
2.6.2 光纜的分類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光源和光發送機
3.1 光纖通信用光源
3.1.1 半導體光源的發光機理
3.1.2 半導體發光二極體
3.1.3 半導體激光二極體
3.2 光發送機
3.2.1 光發送機的基本組成
3.2.2 光發送機的主要技術要求
3.2.3 光發送機設計
3.3 光源與光纖的耦合
3.3.1 光源與光纖耦合效率的計算
3.3.2 影向光源與光纖耦合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耦合效率的方法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光檢測器與光接收機
4.1 光檢測器
4.1.1 光電探測原理
4.1.2 PD和PIN光電二極體
4.1.3 雪崩光電二極體
4.1.4 響應帶寬
4.1.5 新型APD結構
4.1.6 MSM光電探測器
4.2 光接收機
4.2.1 光接收機的組成
4.2.2 光接收機的性能指標
4.2.3 光接收機的雜訊和信噪比
4.2.4 光接收機誤碼率和靈敏度
4.2.5 光接收機性能
4.3 光中繼器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光無源器件
5.1 光纖連接器
5.1.1 光纖連接器的性能
5.1.2 光纖連接器的一般結構
5.1.3 影響單模光纖連接損耗的因素
5.1.4 光纖連接器分類
5.1.5 光纖固定連接方式
5.2 光耦合器
5.2.1 光耦合器的性能參數
5.2.2 各種光耦合器
5.3 光開關
5.3.1 光開關的作用
5.3.2 光開關的種類
5.4 光調制器
5.5 光隔離器
5.6 光衰減器
5.6.1 光衰減器的分類及性能指標
5.6.2 光衰減器的工作原理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光放大及色散補償技術
6.1 光放大器的作用與一般特性
6.1.1 光放大器的作用
6.1.2 光放大器的工作性能
6.2 光放大器的分類
6.2.1 半導體光放大器
6.2.2 非線性光纖放大器
6.2.3 摻鉺光纖放大器
6.3 摻鉺光纖放大器
6.3.1 EDFA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6.3.2 EDFA的主要特性參數
6.3.3 EDFA的主要優缺點
6.3.4 EDFA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6.4 拉曼光纖放大器
6.4.1 拉曼光纖放大器的工作機理
6.4.2 拉曼光纖放大器的優缺點
6.4.3 拉曼光纖放大器的種類
6.5 色散補償技術
6.5.1 色散補償原理
6.5.2 無源色散補償
6.5.3 前補償技術
6.5.4 偏振模色散及其補償技術
6.5.5 SPM及其補償技術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光波分復用技術
7.1 波分復用原理
7.1.1 光波分復用技術定義
7.1.2 光波分復用系統的基本形式
7.1.3 光波分復用技術特點
7.1.4 光波長區的分配
7.2 光波分復用器
7.2.1 光波分復用器的主要性能參數
7.2.2 光波分復用器的要求
7.2.3 光波分復用器的類型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光纖通信系統性能與設計
8.1 兩種數字傳輸體系
8.1.1 准同步數字體系
8.1.2 同步數字體系
8.2 系統的性能指標
8.2.1 誤碼性能
8.2.2 抖動性能
8.3 系統結構
8,3.1 點到點連接
8.3.2 廣播和分配網
8.3.3 區域網
8.4 光纖損耗和色散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8.4.1 損耗限制系統
8.4.2 色散限制系統
8.5 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
8.5.1 功率預算
8.5.2 上升時間預算
8.5.3 色散預算
8.5.4 系統功率代價
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光纖通信新技術
9.1 相干光通信技術
9.1.1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9.1.2 相干光通信系統的組成
9.1.3 相干光通信的優點
9.1.4 相干光通信的關鍵技術
9.2 光孤子通信技術
9.2.1 光孤立子產生的機理
9.2.2 光孤子通信
9.2.3 光孤子通信優點及關鍵技術
9.2.4 光孤子通信應用前景
9.3 光交換技術
9.3.1 光交換技術的特點
9.3.2 空分光交換
9.3.3 時分光交換
9.3.4 波分光交換
9.4 全光通信網
9.4.1 全光通信網的概念
9.4.2 全光通信網的結構與特點
9.4.3 全光通信網的相關技術
9.4.4 OADM在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中的應用
9.5 量子通信
9.5.1 量子糾纏和量子隱形傳態
9.5.2 量子密碼術
9.5.3 量子密鑰分配協議
9.5.4 量子通信的優點及應用前景
9.5.5 國內外量子通信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
小結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
……
㈢ 光纖通信k課題
可選課題切入點:
1 怎樣實現長距離高保真光線通信
2 光線彎曲對通信的影響及解決辦法
3 海底光纖通信
4 光纖色散對信號的影響
5 單模及多模光纖的信息傳遞
6 波分復用、頻分復用、時分復用的光纖通信技術
7 光纖通信能量衰減的補償
8 光纖材料對通信的影響
可切入點挺多的,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知識點來寫,會很輕松的,上面這幾個可選課題都較基礎,且內容很好找,寫起來會較容易!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㈣ 關於光纖通信專業的畢業論文!
碼分多址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CDMA技術的優點及問題及越區切換
由於CDMA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許多特點,使它非常適合於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它的優點主要表現在如下10個方面。
1.語音激活技術
統計結果表明,人們在通話過程中,只有35%的時間在講話,另外65%的時間處於聽對方講話、話句間停頓或其他等待狀態。在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所有用戶共享同一個無線頻道,當某一用戶沒有講話時,該用戶的發射機不發射或少發射功率,其他用戶所受到的干擾都相應地減少。為此,在CDMA系統中,採用相應的編碼技術,使用戶的發射機所發射的功率隨著用戶語音編碼的需求來作調整。當用戶講話時語音編碼器輸出速率高,發射機所發射的平均功率大;當用戶不講話時語音編碼器輸出速率很低,發射機所發射的平均功率很小,這就是語音激活技術。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採用語音激活技術可以使各用戶之間的干擾平均減少65%。也就是當系統容量較大時,採用語音激活技術可以使系統容量增加約3倍,但當系統容量較小時,系統容量的增加值要降低。在頻分多址、時分多址和碼分多址三種制式中,唯有碼分多址可以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語音激活技術。如果在頻分多址和時分多址制式中採用語音激活技術,其系統容量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二者都必須增加比較復雜的功率控制系統,而且還要實現信道的動態分配,其結果必然帶來時間延遲和系統復雜性的增加,而在CDMA系統中實現這種功能就相對簡單得多。
2.扇區劃分技術
扇區劃分技術是位於蜂窩小區中心的基站利用天線的定向特性把蜂窩小區分成不同的扇面,如下圖所示。常用的方式有
利用120°圓形覆蓋的定向天線組成的三葉草形無線區(圖(a));利用60°扇形覆蓋的定向天線組成的三角形無線蜂窩區(圖(b));利用120°扇形覆蓋的定向天線組成的120°扇形無線蜂窩區(圖(c))。
在頻分多址和時分多址制式中,在每個蜂窩小區中採用分扇區天線通常只能起到減少干擾的作用,不能增加系統容量。而在碼分多址制式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利用120°扇形覆蓋的定向天線把一個蜂窩小區劃分成三個扇區(如圖(c)所示)時,平均處於每個扇區中的移動用戶是該蜂窩的三分之一,相應的各用戶之間的多址干擾分量也減少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從而系統的容量將增加約3倍(實際上,由於相鄰扇區之間有重疊,一般只能提高到2.55倍)。
3.高系統容量
由於碼分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可以通過採用上述兩種方法以及其他技術直接地或間接地提高系統容量,使碼分系統的容量比模擬FDMA系統及數字GSM系統都要高出若干倍。理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頻率帶寬下,對於寬頻碼分系統,每個蜂窩小區所能提供的信道數是模擬FDMA系統的20倍左右,是數字GSM系統的10倍左右;對於窄帶碼分系統來說,其系統容量的優勢有所
降低,但也是模擬FDMA系統的10倍以上,是數字GSM系統的3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在移動通信事業迅猛發展的今天,移動用戶量日益猛增,而頻率資源日趨緊張,採用碼分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是勢在必行。
4.軟容量
在模擬頻分系統和數字時分系統中,通信信道是以頻帶或時隙的不同來劃分的,每個蜂窩小區提供的信道數一旦固定,很難改變。當沒有空閑信道時,系統會出現忙音,移動用戶不可能再呼叫其他用戶或接收其他 用戶的呼叫。當移動用戶在越區切換時,也很容易出現通話中斷現象。在碼分系統中,信道劃分是靠不同的碼型來劃分的,其標準的信道數是以一定的輸入、輸出信噪比為條件的,當系統中增加一個通話用戶時,所有用戶輸入、輸出信噪比都有所下降,但不會出現因沒有信道而不能通話的現象。例如對一個標准信道數為40的扇區來說,當第41個用戶呼叫時,對所有移動用戶的影響是接收機的輸入信噪比下降10lg(41/40)=0.1dB,即使再增加兩個用戶通信,比標准多三個,其影響是所有接收機的輸入信噪比下降10lg[(40+3)/40]=2.3dB,這使該扇區內的移動用戶信息數據的誤碼率有所升高,通話質量有所下降,但增加的三個用戶都不會發生因無信道而出現忙音的現象。這對於解決通信高峰期時的通信阻塞問題和提高用戶越區切換的成功率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5.軟切換
當移動用戶從一個小區(或扇區)移動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時,移動用戶從一個基站的管轄范圍移動到另一個基站的管轄范圍,通信網的控制系統為了不中斷用戶的通信就要做一系列的調整,包括通信鏈路的轉換,位置更新等,這個過程就叫越區切換。越區切換實現了小區(或扇區)間的信道轉換,是保證一個正在處理或進行中的呼叫的不中斷運行。
在模擬FDMA系統和數字TDMA系統中,移動用戶在越區切換時,需要在另一個小區(或扇區)尋找空閑信道,當該區有空閑信道時才能切換。這時移動台的收、發頻率等都要作相應的調整,稱之為硬切換。這種切換過程是首先切斷原通話通路,然後與新的基站接通新的通話鏈路。這種先斷後通的切換方式勢必引起通信的短暫間斷。另外由於通信環境的影響,在兩小區的交疊區域內,移動台接收到的兩個基站發來的信號的強度有時會出現大小交替變化,從而導致越區切換的「乒乓」效應,用戶會聽到「咔嗒」聲,對通信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切換時間也較長。
在CDMA系統中,由於所有的小區(或扇區)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頻率,小區(或扇區)之間是以碼型的不同來區分的。當移動用戶從一個小區(或扇區)移動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時,不需要移動台的收、發頻率切換,只需在碼序列上作相應地調整,稱之為軟切換。軟切換的優點在於首先與新的基站接通新的通話,然後切斷原通話鏈路。這種先通後斷的切換方式不會出現「乒乓」效應,並且切換時間也很短。另外由於CDMA系統有「軟容量」的優點,越區切換的成功率要遠大於模擬FDMA系統和數字TDMA系統,尤其是在通信的高峰期。
6.特有的分集形式
在CDMA系統中,由於採用了寬頻傳輸,使它具有了特有的頻率分集特性,即當信道具有選頻特性時,對CDMA系統中信息傳輸影響較小。
CDMA系統有分離多徑信號的能力,可以實現路徑分集。由於移動通信環境的復雜和移動台的不斷運動,接收到的信號往往是多個反射波的疊加,形成多徑衰落。在模擬FDMA系統和數字TDMA系統中,為了解決多徑衰落對通信帶來的不利影響,採取了包括增加發射功率等一系列措施。在CDMA系統中,可以採用它特有的技術(如瑞克(RAKE)接收技術),將多徑信號分離出來,
分別接收,這樣不但克服了多徑衰落對通信帶來的不利影響,還等效增加了接收有用信號的功率(或者說等效增加了發射信號的功率)。由於這種特有的分集形式以及其他措施,使CDMA系統的發射功率相對很低。
除了這種特有的分集形式外,CDMA系統還採用其他分集技術,如空間分集、時間分集等,使CDMA系統的性能更加提高。
7.與窄帶系統(模擬系統)共存
當碼分系統與窄帶系統(例如模擬FDMA系統)工作於同一頻段時,由於在CDMA系統中採用了寬頻傳輸方式,並且發射功率較低,平均落到每個窄帶系統中的帶寬內的干擾信號功率很小。尤其是寬頻CDMA系統,其對窄帶系統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窄帶系統對CDMA系統的影響可以等效為「人為干擾」,由於CDMA系統特有的抗干擾能力,把這個干擾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這個干擾的存在只使得CDMA系統的容量降低,但不妨礙CDMA系統的正常工作。CDMA系統的帶寬越寬,兩個系統共存時相互間的影響越小,反之則越大。這給CDMA系統與模擬窄帶系統雙模式共存以及由模擬移動通信系統向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平滑過渡提供了可能性。
8.良好的保密能力
碼分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體制本身就決定了它具有良好的保密能力。首先在CDMA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必須採用擴頻技術,使它所發射的信號頻譜被擴展的很寬,從而使發射的信號完全隱蔽在雜訊、干擾之中,不易被發現和接收,因此也就實現了保密通信。其次在通信過程中,各移動用戶所使用的地址碼各不相同,在接收端只有完全相同(包括碼型和相位)的用戶才能接收到相應的發送數據,對非相關的用戶來說是一種背景雜訊,所以CDMA系統可以防止有意或無意的竊取,具有很好的保密性能。
9.發射功率低、移動台的電池使用壽命長
由於在碼分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可以採用許多特有的技術來提高系統的性能,所要求的發射功率大大降低,從而對電池的體積減小和使用壽命增長都是非常有益的,對移動台整機的體積減小和成本的降低也是有利的。
10.頻率分配和管理簡單
在模擬頻分多址和數字時分多址移動通信制式中,頻率分配和管理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技術,而動態頻率分配就更加復雜。在碼分數字移動通信體制中,所有移動用戶可以只用一個頻率,不需要動態分配,其頻率分配和管理都很簡單。
以上是碼分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優點,但同時它也存在需要人們攻克的難點。在CDMA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突出的問題是遠近效應。所謂遠近效應是指距接收機近的用戶對距離遠的用戶的干擾。
在CDMA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由於在同一蜂窩的各用戶使用的是同一頻率,共享一個無線頻道。由於路途衰耗的原因,距基站近的移動台所發射信號有可能完全淹沒距離遠(例如處於蜂窩區邊緣)移動台所發送來的信號,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這將使基站無法正常接收遠距離移動台所發送來的信號。而在模擬頻分多址和數字時分多址移動通信系統中,由於各信道使用不同頻率或時隙,且各信道之間有相應的保護帶寬或保護時間,故遠近效應問題不太突出。
當前,在CDMA系統中為解決這個問題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信號處理方法,在接收端用信號處理的方法,依次逐個抵消掉較強信號,直到能解調出所需信號為止,但由於這種方法運算量很大及當前器件的運算速度等問題,還不能實際使用;當移動台距基站近時,其發射功率減小,當距離遠時,發射功率增大,從而保證在基站所收到的每個移動台的信號功率相等,消除遠近效應的影響,使系統處於最佳運行狀態。功率控制技術已在實際當中採用,它是CDMA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中的最關鍵技術之一。功率控制技術很復雜,其所控制的范圍和精度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如偏差過大,不僅系統容量迅速下降,而且通信質量也將急劇下降。
碼分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的網路結構如下圖所示。
它是一個抽象的平面圖,其實現將隨著功能實體在各個物理單元中的分布情況不同而有所改變。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如下:
1.移動台(MS)
其包括手機和車台等,是用戶端終接無線信道的設備;通過空中無線介面Um,給用戶提供接入網路業務的能力。
2.基站(BS)
其設於某一地點,是服務於一個或幾個蜂窩小區的全部無線設備的總稱。它是在一定無線覆蓋區域內,由移動交換中心(MSC)控制,與移動台通信的設備。
3.移動交換中心(MSC)
是完成對位於它所服務的區域中的移動台進行控制、交換的功能實體,也是與其他MSC或其他公用交換網之間的用戶業務的自動接續設備。
4.歸屬位置寄存器(HLR)
是為了記錄的目的而指定用戶身份給它的一種位置登記器。登記的內容是用戶的信息(例如ESN、DN、IMSI(MSI)、服務項目信息、當前位置、批准有效的時間段等)。
5.拜訪位置寄存器(VLR)
是MSC檢索信息用的位置寄存器。例如處理發至或來自一個拜訪用戶的呼叫信息——用戶號碼、向用戶提供本地用戶的服務等參數。
6.設備識別寄存器(EIR)
是為了記錄的目的而分配用戶設備身份給它的寄存器;用於對移動設備的識別、監視、閉鎖等。
7.鑒權中心(AC)
是一個管理與移動台相關的鑒權信息的功能實體。
8.消息中心(MC)
是一個存儲和轉送短消息的實體。
9.短消息實體(SME)
是合成和分解短消息的實體。有時HLR、VLR、EIR及AC位於MSC之中,SMC位於MSC、HLR或MC之中。
碼分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不是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的簡單延伸,它是與PSTN、PSPDN、ISDN等並行的業務網。由於移動用戶大范圍的移動,該網在管理上應相對的獨立。
通信系統的通信容量可以用不同的表徵方法進行度量。對於點對點的通信系統而言,系統的通信容量可以用信道效率來度量,即用在給定的頻率帶寬中所能提供的最大信道數目進行衡量。一般地說,在給定的頻率帶寬中所能提供的信道數目越大,系統的通信容量也越大。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系統的容量有多種衡量方法,如用每小區可用信道數(ch/cell)、每小區每兆赫茲可用
信道數(ch/cell/MHz)、每小區愛爾蘭數(Erl/cell)、每平方公里用戶數(用戶數/km)以及每平方公里每小時通話次數(通話次數h/km)等進行度量。這些表徵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系統的容量進行衡量,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考慮到信道的分配涉及到頻率復用和由此而產生的同頻干擾問題,一般認為用每小區可用信道數(ch/cell)或每小區每兆赫茲限制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容量的原因是由於系統中存在多址干擾,即同時通信的移動用戶之間的相互干擾。在某個蜂窩小區內,如果有N個用戶同時通信,系統必須能提供N個或N個以上的(邏輯)信道。同時通信的用戶數N越大,多址干擾越強。N的最大值就是系統容量,即在保證接收所需信號功率與干擾功率的比值大於或等於某一門限值的條件下,該小區同時通信的最大用戶數。
首先考慮一般碼分通信系統(即暫不考慮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的容量。若N個用戶同時通信,每個用戶的信號都受到其他N-1個用戶信號的干擾。假定系統的功率
控制是理想的,即到達接收機的所有N個信號強度都一樣,則理論分析表明,此時系統容量為
式中W是CDMA系統所佔的有效頻譜寬度;Rb是信息數據的速率;Eb是信息數據的一比特能量;N0是干擾(雜訊)的功率譜密度(單位赫茲的干擾功率);W/Rb是CDMA系統的擴頻增益。當CDMA系統所佔的頻譜寬度W一定時,它隨著信息速率Rb的降低而增大。Eb/N0是比特能量與雜訊密度比,其比值取決於系統對誤碼率或話音質量的要求,並與系統的調制方式和編碼方案有關。
例如:N-CDMA系統所佔的有效頻譜寬度W=1.2288MHz,話音編碼速率Rb=8.6kbit/s,若比特能量與雜訊密度比Eb/N0=7dB,則N=29.5;若Eb/N0=6dB,則N=37。
結果說明:在滿足一定通信要求的前提下,比特能量與雜訊密度比Eb/N0越小,系統的容量越大。但在上面的結果中,沒有考慮CDMA蜂窩系統的特點,還應該根據其特點對系統容量公式進行修正。
1.採用語音激活技術提高系統容量
統計結果表明,對話的激活期(占空比)d=0.35。也就是,人們在通話過程中平均只有35%的時間在講話,
另外65%的時間處於聽對方講話、話句間停頓或其他等待狀態。在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所有用戶共享同一個無線頻道,如果採用語音激活技術,使通信中的用戶有語音時才發射信號,沒有講話時,該用戶的發射機就停止發射功率,那麼任一用戶話音發生停頓時,其他用戶所受到的干擾都會相應地平均減少65%,從而系統容量可以提高到1/d=2.86倍。為此,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計算公式變成
式中d是語音占空比(d=0.35)。
2.利用扇區劃分提高系統容量
在碼分多址制式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利用120°扇形覆蓋的定向天線把一個蜂窩小區劃分成3個扇區時,處於每個扇區中的移動用戶是該蜂窩的三分之一,相應的各用戶之間的多址
干擾分量也減少為原來的約三分之一,從而系統的容量將增加約3倍(實際上,由於相鄰天線覆蓋區之間有重疊,一般能提高到G=2.55倍左右)。為此,CDMA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計算公式變為
式中G是扇形分區系數(G=2.55)。
3.鄰近蜂窩小區的干擾對系統容量的影響
根據碼分多址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在CDMA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所有用戶共享同一個無線頻道,即若干個小區內的基站和移動台都工作在相同的頻率上。因此,任一小區的移動台都會受到相鄰小區基站的干擾,任一小區的基站也都會受到相鄰小區移動台的干擾。這些干擾的存在必然會影響系統的容量。其中任一小區的移動台對
相鄰小區基站(反向信道)的總干擾量和任一小區的基站對相鄰小區移動台(正向信道)的總干擾量是不同的,對系統容量的影響也有所差別,下面分別加以簡要說明。
(1)正向信道(由基站到移動台)
在一個蜂窩小區內,基站不斷地向所有通信中的移動台發送信號,移動台在接收它自己所需的信號同時,也接收到基站發給所有其他移動台的信號,而這些信號對它所需的信號將形成干擾。當系統採用正向功率
控制技術時,由於路徑傳播損耗的原因,位於靠近基站的移動台,受到本小區基站所發射的信號干擾比距離遠的移動台要大,但受到相鄰小區基站的干擾較小;位於小區邊緣的移動台,受到本小區基站所發射的信號干擾比距離近的移動台要小,但受到相鄰小區基站的干擾較大。移動台最不利的位置是處於3個小區交界的地方,如下圖中的X點。
假設各小區中同時通信的用戶數都是N,即各小區的基站同時向N個用戶發送信號,
當移動用戶從一個小區(或扇區)移動到另一個小區(或扇區)時,移動用戶從一個基站的管轄范圍移動到另一個基站的管轄范圍,通信網的控制系統為了不中斷通信就要做一系列的調整,包括位置更新、轉換通信鏈路等,這個過程就叫越區切換。
越區切換實現了小區(或扇區)間和頻道間的信道轉換,保證了一個正在處理或進行中的呼叫的不中斷運行。切換是由於無線轉播、業務分配、操作和維護激活、設備故障等原因而產生的。例如:
(1)移動台移動至小區的邊界,信號強度低到一定程度;
(2)移動台在小區中進入信號強度縫隙中(陰影區),信號惡化到一定程度;
(3)移動交換中心發現一些小區太擁擠,而另一些小區很閑時,可命令擁擠的小區的一些移動台提前切換,以調整各小區的負荷量等等。
對越區切換的基本要求是:
(1)高的切換成功率;
(2)減少系統中不必要的切換;
(3)使用優化的越區切換演算法來控制各小區的業務量;
(4)切換速度快,切換經歷的時間短;
(5)對話音質量的影響小等。
在CDMA系統中的越區切換有兩類,即硬切換(Hard Handoff)和軟切換(Soft Handoff)。
硬切換是指移動台在不同頻道之間的切換, 這些切換需要移動台變更收發頻率,即先切斷原來的收發頻率,再搜索、使用新的頻道。
硬切換會造成通話暫短中斷,切換時間較長時(大於200ms),將影響用戶通話。
軟切換是指移動台在相同的CDMA頻道中的切換。軟切換不需要移動台變更收發頻率,只需要在偽隨機碼的相位上作一調整。CDMA系統的移動台中有多個RAKE (瑞克)接收機,可以同時接收幾個基站發來的信號。當需要切換時,移動台除了與原服
務基站保持通話鏈路外,還與新的基站建立了通話鏈路。直到移動台接收到的原基站發來的信號低於一門限時才切斷與原基站的通話鏈路。這種先通後斷的軟切換保證了通話不會中斷。通常所說的軟切換中還包含一種更軟切換(Softer Handoff)。更軟切換是指同一蜂窩小區內不同扇區之間的切換。在兩扇區邊界,基站和移動台通過分集技術可以同時在兩個扇區傳輸信號。
在軟切換過程中,由於移動台中有多個RAKE接收機,移動台開始與目標基站建立通信時,不中斷與原服務基站的通信,此時移動台同時與兩個基站建立了通話鏈路。當原服務基站的信號強度低到一門限值時,再切斷與原服務基站的通信聯系。由於移動台在軟切換中不變更收發頻率,所以軟切換只能在具有相同CDMA頻道的小區(或扇區)之間進行切換。
軟切換是CDMA系統中特有的一個重要概念。在CDMA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中,具有相同CDMA頻道的各小區使用同一頻率,移動台在小區之間移動時不需要像頻分或時分系統那樣重新分配頻率或時隙,這使得軟切換成為可能。
在CDMA系統中,一般情況下每個移動台擁有三個以上RAKE接收機,即每個移動台中有多個解調器,這允許移動台同時與兩個或多個小區保持通信。
移動台在與基站A通信時,連續監視相鄰小區的導頻信號強度,任何一個導頻信號(如基站B)的強度超過一預定的門限時,立即報告系統。系統則命令基站B建立與移動台的通信,開始軟切換。此時移動台同時接收到來自兩個基站的通信信號,兩路信號密切結合,彼此加強。
在反向鏈路上,移動交換中心根據基站接收的信號強度確定哪個基站的接收信號更強,從而選擇它。
參考文獻
[1]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 郭梯雲,鄔國揚,李建東. 移動通信.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3] 啜鋼 等.移動原理通信與系統[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4] 段麗.移動通信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
[5] 韋惠民.蜂窩移動通信技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6] 曹志剛,錢亞生. 現代通信原理.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7] 鄧華MATLAB通信模擬及應用實例詳解. 北京: 人民郵電大學出版社
[8] 姚東等MATLAB命令大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
㈤ 光纖通信論文的參考文獻問題(我抄的是關於光纖通信發展趨勢的)應該寫哪些參考文獻好些呢
專業出售論文
會有你滿意的
QQ
136..........................................後面接著輸入.......
775 ..........................................後面接著輸入.......
125
(3行連著輸入就是我的QQ)
可隨時聯系
1. 無線數據網路中基於斯塔克爾博格博弈的功率控制
2. 無線感測網路中非同步成簇演算法研究
3. 寬頻網路中業務模型的模擬分析
4. 基於H.264 AVC碼率控制演算法的研究
5. 基於GRF-3100射頻系統的混頻器的設計與製作
6. VOIP語音通信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7. 基於Labview的實驗數據處理的研究
8. 基於NS2的路由演算法研究與模擬
9. 圖像處理工具箱的VC實現
10. 嵌入式實時系統設計模式的應用
11. 基於VC的UDP的實現
12. 基於TCP/IP協議嵌入式數字語音傳輸系統終端硬體設計
13. 基於MPLS的VPN技術原理及其實現
14. 基於FPGA的步進電機控制系統的數字硬體設計研究
15. 多路信號復用的基帶發信系統模型
16. 數字音頻水印研究
17. 數字電視傳輸系統-城市數字電視平移
18. 虛擬演播室應用研究與設計
19. 電視節目製作系統設計
20. KM3知識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21. 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分配演算法設計
22. 通信系統的抗干擾技術
23. 擴頻通信系統抗干擾分析
24. 基於OPNET的網路規劃設計
25. 基於NS2的路由演算法模擬
26. 基於GPRS的數據採集與傳輸系統設計
27. 攪拌混合器微分先行控制系統設計
28. 車輛牌照自動識別系統
29. 基於CPLD器件的數字頻率計的設計
30. 大容量漢字顯示系統的設計
31. 數控直流電壓源的設計
32. 基於s6700電子標簽閱讀器設計
33. 嵌入式網路連接設計
34. Java手機網路游戲的實現和程序設計
35. 簡頻率特性測試儀設計
36. DDS及其在聲學多普勒流速測量系統中的應用
37. AVR 8位嵌入式單片機在車載全球定位系統顯示終端中的應用
38. 基於單片機的考勤系統設計
39. 基於單片機的尋呼機編碼器
40. 基於MF RC632射頻識別讀寫器晶元的專用讀卡器
41. 具有SPI介面的數字式同步發送器設計
42. 小區停車場計費系統設計
43. 村村通無線接入系統中的CDMA技術
44. 語音校檢報文的程序設計
45. 基於軋制擾動負荷觀測器的軋機傳動機電振動控制系統設計
46. 基於MATLAB的數字濾波器的設計
47. 基於VHDL的乒乓游戲機的設計
48. 語音信號的濾波設計
49. 基於DSPTMS320F206的高爐自動進料控制系統
50. 基於VHDL語言的基帶線路碼產生電路模擬設計
51. 智能天線的研究
52. 混合動力汽車電機驅動單元
53. 混合動力汽車
54. 直流電機雙閉環調速系統設計
55. 雙饋電機直接轉矩DSP控制
56. 雙饋電機直接轉矩控制
57. 無刷直流電機調速系統
58. 非同步電機直接轉矩控制
59. 人臉識別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60. 鎖相頻率合成器的設計與模擬
61. 動態鏈接庫進階
62. 電話業務綜合管理系統設計
63. 彈性分組環RPR的公平演算法研究
64. 低軌衛星移動通信信道模型研究
65. 大數計算的演算法探討及其在橢圓曲線密碼體制中的應用
66. HY防火牆管理軟體開發過程及ACL模塊功能實現
67. EPON的原理分析
68. DCS通訊與軟測量技術的研究
69. 3G的AKA協議中F1至F5的UE端的實現
70. 《信號與系統》課件的設計與實現
71. 《電路與電子學》電子課件的設計與製作
72. RSA公鑰演算法研究與實現
73. p2p通信模型的java實現
74. 搜索引擎的開發與實現
75. 圖書館管理系統及原代碼畢業設計
76. 網路安全專題學習網站設計
77. 網路教育應用網站設計
78. 校園網組建、開發與管理
79. 最優化軟體設計實現
80. 租賃網的設計和實現
81. 遠程式控制制終端數據介面設計
82. 遺傳演算法及其在網路計劃中的應用
83. 研華PCI-1753板卡Linux驅動程序的開發
84. 軟測量技術在造紙打漿過程的應用研究
85. 嵌入式系統研製AD數模轉換器
86. 勞動生產率增長條件的研究
87. 基於XML幫助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88. 基於MPT-1327的集群系統智能基站的研究與設計
89. 基於J2ME的手機部分功能實現
90. 購銷存財務軟體的應用比較
91. 高清視頻多媒體播放器
92. 基於CORBA網路管理技術及其安全性的研究和應用
93. 基本asp.net開發的網上商場的設計與實現
94. 桂林大廣電子公司網站設計
95. 電信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分析與實現
96. 企業辦公區域網的建設
97. 第三代移動通信承載業務和QoS處理機制無線資源管
98. 計算機病毒動態防禦系統畢業論文
99. 3G標准化進程及其演進策略
100. 魯棒數字水印演算法的研究和比較
101. 基於SPCE061A的語音遙控小車設計——?硬體電路設計
102. B2C電子商務在線信任模型實證研究
㈥ 光纖通信作業(與光纖通訊相關,內容不限):兩個方面:技術綜述或商業報告,任選其一。
留下郵箱。我發給你。
㈦ 光纖通信系統的圖書信息
書名:光纖通信系統
圖書編號:193981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定價:25.0
ISBN:703017293
作者:延鳳平,裴麗,寧提綱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本書系統深入地介紹了光纖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如EDFA,FRA,OTDM等,全書共分十二章。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光通信的歷史回顧
1.1.1光通信器件的發展
1.1.2光纖通信系統的演進
1.2准同步數字體系與同步數字體系
1.2.1復接與分插
1.2.2准同步數字體系
1.2.3同步數字體系
1.2.4lO.92Tbit/s系統
1.3數字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
1.3.1光發射機
1.3.2傳輸光纖
1.3.3光接收機
1.4光纖通信系統的特點
習題
第2章 光纖
2.1Maxwell方程組及邊界條件
2.2介質平板波導中的模式理論
2.2.1模式的一般概念
2.2.2激光在平板波導中的傳輸特性
2.3光纖的結構
2.3.1光纖的物理結構
2.3.2折射率分布
2.4光纖中的模式理論
2.4.1模式的一般描述
2.4.2階躍型折射率分布光纖中的波導方程
2.4.3階躍型折射率分布光纖中的模式
2.4.4線偏振模式理論
2.5單模光纖
2.5.1模場直徑
2.5.2單模光纖中的傳輸模式
2.6新型特種光纖
2.6.1各種稀土摻雜光纖
2.6.2光子晶體光纖
2.6.3其他介質光纖
2.7光纖製造
2.7.1預制棒製作
2.7.2拉絲
2.7.3新型低損耗光纖製造技術
2.8光纖的機械性能
2.9光纜
習題
第3章 光纖的傳輸特性
3.1光纖的損耗
3.1.1損耗產生的機理
3.1.2光纖的損耗譜表述
3.2光纖的色散
3.2.1色散的一般描述
3.2.2群時延
3.2.3模式色散
3.2.4材料色散
3.2.5波導色散
3.2.6偏振模色散
3.2.7單模光纖中脈沖展寬的一般描述
3.2.8光纖色散管理與色散補償
3.3光纖的非線性
3.3.1非線性的產生機理
3.3.2自相位調制
3.3.3交叉相位調制
3.3.4四波混頻
3.3.5受激散射
習題
第4章 光源
4.1激光的特性及基本光學規律
4.1.1激光產生的基本條件
4.1I2激光的基本特徵
4.1.3Snell定律
4.2半導體物理基礎
4.2.1能帶
4.2.2本徵及摻雜材料
4.2.3載流子及PN結
4.3發光二極體
4。3。1發光二極體結構及工作機理
4.3.2伏安特性
4.3.3量子效率
4.3.4發光二極體的調制
4.4激光二極體
4.4.1激光二極體結構及工作機理
4.4.2伏安特性及閾值條件
4.4.3外量子效率
4.4.4諧振頻率選擇
4.4.5激光二極體結構
4.4.6溫度效應
4.5半導體激光器
4.5.1窄線寬半導體激光器
4.5.2面發射激光器
4.6光纖激光器
4.6.1工作機理
4.6.2特點
4.6.3光纖激光器構成及其應用
習題
第5章 功率的注入與耦合
5.1晶元到光纖的功率注入
5.1.1光源輸出模式
5.1.2功率耦合計算
5.2用於改善耦合的透鏡結構
5.2.1球面結構
5.2.2激光二極體到光纖的耦合
5.3光纖到光纖的耦合
5.3.1機械失配
5.3.2光纖相對數值孔徑失配
5.3.3光纖端面處理
5.4光纖接續
5.4.1接續技術
5.4.2單模光纖的接續
5.5光纖連接器
5.5.1連接器分類
5.5.2連接器的回波損耗與插入損耗
習題
第6章 光電探測器
6.1光電二極體的物理特性
6.1.1PD的工作機理
6.1.2PIN光電探測器
6.1.3雪崩光電探測器
6.2光電探測器雜訊
6.2.1雜訊源
6.2.2信噪比
6.3探測器響應時間
6.3.1耗盡層光電流特徵
6.3.2響應時間
6.4雪崩增益的溫度效應及倍增雜訊
6.5光電探測器的比較
6.5.1光電池
6.5.2光電三極體
6.5.3光電二極體與光電三極體的主要差別
6.5.4光電倍增管
6.5.5電荷耦合陣列探測器
習題
第7章 光接收機
7.1光接收機的基本構成
7.1.1光接收機結構
7.1.2誤差源
7.1.3數字信號傳輸系統構成
7.2前置放大器
7.3數字接收機特徵
7.3.1誤差概率
7.3.2量子極限
7.4數字接收機的靈敏度
7.4.1接收機雜訊
7.4.2散粒雜訊
7.4.3靈敏度計算
7.5模擬接收機
習題
第8章 光纖通信系統設計
8.1點對點鏈路的設計
8.1.1功率預算
8.1.2上升時間預算
8.1.3色散預算
8.1.4系統的功率代價
8.2信道編碼及線路碼型
8.2.1非歸零碼
8.2.2歸零碼
8.2.3啁瞅歸零碼
8.2.4載波抑制歸零碼
8.2.5擾碼
8.2.6線路碼型
8.3前向糾錯技術
8.3.1FEC碼的構成
8.3.2編碼增益和凈編碼增益
8.3.3FEC誤碼糾錯能力
8.3.4FEC的應用
8.3.5超強FEC
習題
第9章 光無源器件
9.1光調制器
9.1.1基本概念
9.1.2電介質光調制器
9.1.3EA調制器
9.2光復用解復用器
9.2.1波分復用/解復用器
9.2.2復用器/解復用器的串擾
9.2.3時分復用/解復用器
習題
第lO章 光放大器
10.1基本概念
10.1.1增益系數
10.1.2增益與帶寬
10.1.3放大器雜訊
10.2摻鉺光纖放大器
10.2.1增益譜
10.2.2放大器增益
10.2.3放大器雜訊
10.3調制不穩定性
10.3.1分布放大
10.3.2周期性集總放大
10.3.3雜訊放大
10.4拉曼光纖放大器
10.4.1光纖拉曼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10.4.2光纖中的受激拉曼散射
10.4.3光纖拉曼放大器特點
10.4.4光纖拉曼放大器的分類
10.4.5增益特性
10.4.6光纖拉曼放大器雜訊特性
10.4.7寬頻增益平坦拉曼光放大器設計的一般方法
10.4.8多波長泵浦拉曼光放大器的設計
10.5半導體光放大器
10.5.1信號放大特性
10.5.2行波光放大器的雜訊特性
10.5.3信道間的串擾
習題
第11章 光網路
11.1基本光網路
11.1.1網路拓撲結構
11.1.2無源線形匯流排網路的性能
11.1.3星形結構網路的性能
11.2SONET/SDH
11.2.1傳輸格式及速率
11.2.2光介面
11.2.3SONET/SDH環
11.2.4SONET/SDH網路
11.3波長路由網路
11.3.1光上下話路復用
11.3.2光交叉連接
11.3.3波長變換器的性能評價
11.4wDM+EDFA系統的性能
11.4.1鏈路帶寬
11.4.2用於特殊誤碼率的光功率要求
11.4.3通道間串擾
11.5光碼分多址OCDMA技術
11.6全光包交換技術
11.6.1光包交換的網路結構
11.6.2OPS的節點結構
11.6.3OPS在城域網中的應用
11.7光突發交換
11.7.1OBS網路結構
11.7.2OBS協議
11.7.3OBS的特點
習題
第12章 光纖測量
12.1衰減測量
12.1.1截斷技術
12.1.2插入損耗方法
12.1.3背向散射法
12.2色散測量
12.2.1模間色散
12.2.2時域模間色散測量
12.2.3頻域模間色散測量
12.2.4色度色散
12.2.5偏振模色散
12.3OTDR的應用
12.3.1衰減測量
12.3.2光纖故障位置判定
12.4眼圖分析
12.5光譜分析儀的應用
12.5.1光源的性能評價
12.5.2EDFA增益及雜訊圖測試
習題
參考文獻
㈧ 電腦論文參考文獻
幫你整理了一下,請參考!參考文獻: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 and Quantum Inform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A.M.Turing.On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ngsproblem,Proc. Lond,1936.3、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QuIST program ver.2.0[J].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DARPA,2004,4.4、Karl Johan.Wittenmark.Computer-Controlled Systems (3rd ed.).Prentice Hall.1997.5、孫鳳宏.探索未來計算機技術發展與應用[J]. 青海統計, 2007,(11) .
6、蔡芝蔚. 計算機技術發展研究[J]. 電腦與電信, 2008,(02) .
7、文德春. 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J]. 科協論壇(下半月), 2007,(05) .
8、姚正. 計算機發展趨勢展望[J]. 商情(教育經濟研究), 2008,(01) .
9、許封元. 計算機發展趨勢[J]. 農業網路信息, 2006,(08) .10、陳相吉. 未來計算機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J]. 法制與社會, 2007,(10) .11、何文瑤. 計算機技術發展態勢分析[J]. 科技創業月刊, 2007,(05) .
12、吳功宜.計算機網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14. 13、蘭曉紅.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2002,19(4):84-85.
14、張基溫.基於知識和能力構建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J].無錫教育學院學,2003,(4):54-55.15、姬志剛,韋仕江.網路信息環境下基於創新教育改革基礎上的課程整合與課堂教學.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10).
16、田莉.計算機網路教學實踐與心得[J].企業技術開發,2008,(02).
17、熊靜琪.計算機控制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18、楊金勝.探析網路環境下計算機輔助教學[J].華商,2008,11.19、何克忠主編.計算機控制系統[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0、李錫雄,陳婉兒.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M].科學出版社.21、賴壽宏.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1.22、黃梯雲,《管理信息系統導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3、甘仞初,《信息系統開發》,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24、人傑、殷人昆、陶永雷 《實用軟體工程(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325、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統(MIS) 開發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6、郭軍等《網路管理與控制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1999.127、曾建潮.軟體工程.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828、熊桂喜.王小虎.李學農.計算機網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229、孫涌.《現代軟體工程》.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3.830、王虎,張俊.管理信息系統[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7.
㈨ 光纖通信的論文要怎樣寫啊
電力光纖通信線路的安全評估
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4-8
第一章 引言 8-13
1.1 本課題的選題意義 8-9
1.2 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9-11
1.3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 11-13
第二章 通信網路安全風險評估的介紹 13-23
2.1 安全風險評估的概念 13-14
2.1.1 安全及風險的定義 13-14
2.1.2 安全風險模型 14
2.2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方法 14-16
2.3 安全風險評估過程 16-19
2.3.1 確定系統范圍 16
2.3.2 信息收集 16-18
2.3.3 風險評估 18
2.3.4 決策 18-19
2.4 實例分析 19-23
2.4.1 資產分類和業務重要級別劃分 19
2.4.2 確定威脅 19
2.4.3 確定脆弱性 19-20
2.4.4 確定資產潛在損壞度 20
2.4.5 確定風險發生概率級別 20
2.4.6 風險分析 20-23
第三章 電力系統光纖通信線路運行數據統計分析 23-31
3.1 光纜在電力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23-24
3.1.1 光纖復合架空地線(OPGW) 23-24
3.1.2 全介質自承式光纜(ADSS) 24
3.2 電力通信系統光纜故障分析 24-25
3.2.1 電力通信系統光纜故障類型 24-25
3.3 華南地區某省電力通信網2006 年光纜故障原因分析統計 25-31
3.3.1 光纜故障情況總述 26-28
3.3.2 各類型光纜故障原因分析統計 28-31
第四章 基於雲模型的電力光纖通信線路安全風險評估 31-43
4.1 雲理論基本介紹 31-35
4.1.1 雲概念的引入 31
4.1.2 隸屬雲的定義 31-32
4.1.3 雲的數字特徵及運算規則 32-34
4.1.4 雲發生器及綜合雲 34-35
4.1.5 雲模型的應用 35
4.2 基於雲模型的綜合指標評估演算法 35-37
4.2.1 原理 35-36
4.2.2 演算法步驟 36-37
4.3 安全風險評估實例——某省供電公司光纖通信線路的安全評估 37-43
4.3.1 確定指標體系 37-40
4.3.2 確定權重和評估結果等級 40-42
4.3.3 輸出綜合評估結果 42-43
第五章 基於可信性理論的電力光纖線路的運行風險評估 43-50
5.1 問題的引入 43-44
5.1.1 國內OPGW 光纜線路雷擊斷股案例 43
5.1.2 難點分析 43-44
5.2 可信性理論基礎 44-46
5.2.1 四條公理 44-45
5.2.2 公理化模糊論的核心測度——可信性測度 45
5.2.3 隨機模糊變數 45-46
5.3 光纜線路的運行風險評估 46-50
5.3.1 演算法介紹 46-48
5.3.2 分析思路及步驟 48-50
第六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