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文獻
Ⅰ 請解釋信息、知識、文獻的概念,並簡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信息:從廣義上講,是事物運動時發出的信號所帶來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從而構成了各種事物的不同特徵。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社會界以及人的思維之中,是客觀事物本質特徵千差萬別的反應。信息分為兩大類:自然信息與社會信息。
知識: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知識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地力量所需地新地知識。
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拓展資料: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1948年,數學家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創建一切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萬能單位是信息。
信息雖然是不確定的,但還是有辦法將它們進行量化的。人們根據信息的概念,可以歸納出信息是有以下的幾個特點的:
1. 消息x發生的概率P(x)越大,信息量越小;反之,發生的概率越小,信息量就越大。可見,信息量(我們用I來表示)和消息發生的概率是相反的關系。
2. 當概率為1時,百分百發生的事,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信息量為0。
3. 當一個消息是由多個獨立的小消息組成時,那麼這個消息所含信息量應等於各小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和。
根據這幾個特點,如果用數學上對數函數來表示,就正好可以表示信息量和消息發生的概率之間的關系式:I=-loga(P(x))。這樣,信息不就可以被量化了嗎?既然信息可以被量化,那麼總得給它一個單位吧?人的體重是以公斤來計量的,人的身高是以米來計量的,那麼信息量該以什麼單位來計量呢?通常是以比特(bit)為單位來計量信息量的,這樣比較方便,因為一個二進制波形的信息量恰好等於1bit。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准。由此看來,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升華,這就是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文獻的基本要素是:
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2.一定的載體;
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Ⅱ 文獻是什麼概念
文獻的定義:
http://ke..com/view/70348.htm
(直接參考網路知識里有詳細的解釋)
圖書館里的文獻說白了,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書本或者其它涉及內容所參考的書籍或者資料。
比如說:你寫了一篇論文,你寫的論文里參考或者說借用了一些書籍里的內容。那麼你借用的那些書就可以稱之為你論文的參考文獻。
Ⅲ 解釋信息、知識、文獻的概念並簡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人世間時時刻刻都產生著信息,人們正是通過對這些不同信息的獲取來認識不同事物的,並由此而產生新的知識。知識是經人腦思維加工而成為有序化的人類信息。文獻則是被物化了的知識記錄,是被人們所認知並可進行長期管理的信息。情報是人們為解決特定問題而被活化了的更為高級,更為實用的知識。情報蘊含在文獻之中,但不是所有文獻都是情報,而所有情報都是知識。文獻又是貯存傳遞知識、情報和信息的介質,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一種包含關系。
Ⅳ 最早提出中原文獻概念的是( )
最早提出中原文獻概念的是(明代 焦竑)。
《中原文獻》·二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明焦竑編。竑有《易筌》,已著錄。是書分經集六卷,史集六卷,子集七卷,文集四卷,末附通考一卷。其自序雲:「一切典故無當於制科者,概置弗錄。」識見已陋。至首列《六經》,妄為刪改。以為全書難窮,只揭大要,其謬更甚!雖耽於禪學,敢為異論。然在明人中尚屬賅博,何至顛舛如是。殆書賈所偽托也。
出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供參考。
Ⅳ 中葯的概念及該概念的來源文獻
1\平和的葯物。中葯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故 神農 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七:「中葯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宋 徐鉉《題廟》詩:「常嗟多病嫌中葯,擬問真經乞小還。」 2. 中醫所用的葯物,其中以植物為最多。
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 中葯
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葯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 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葯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外國葯物陸續輸入,葯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這部本草載葯844種,並附有葯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葯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葯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所述是我國古代葯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葯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佑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葯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葯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明代的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葯1892種,附方11000多個。
Ⅵ 文獻的概念
文獻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Ⅶ 文獻的廣義狹義概念
文獻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版史價值和研究權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文獻的基本要素是:1.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2.一定的載體;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Ⅷ 文獻的概念、特徵、類別是什麼
什麼是文獻
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或理解為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現在通常理解為圖書、期刊等各種出版物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文獻稱為情報工作的物質基礎。在國內國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獻」與「情報」,「文獻學」與「情報學」等同起來,雖然這種等同未必適宜,但卻反映了文獻在情報活動和科學中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區分文獻類型或形式有多種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其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近年來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一次文獻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如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論文等。二次文獻是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後產生的一類方面,如書目、題錄、簡介、文摘等檢索工具。三次文獻是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與此類似,也有把情報區分成一次情報、二次情報、三次情報的。
構成文獻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知識、載體和記錄
Ⅸ 請解釋信息、知識、文獻的概念,並簡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數據:是描述事物特徵的符號序列。信息的內容靠數據來體現。數據有數字數據、圖像數據和文字數據三種類型。信息:從廣義上講,是事物運動時發出的信號所帶來的消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規律,從而構成了各種事物的不同特徵。信息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社會界以及人的思維之中,是客觀事物本質特徵千差萬別的反應。信息分為兩大類:自然信息與社會信息。知識:人們對客觀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是經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知識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總結,是人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地力量所需地新地知識。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