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會計文獻
稅收制度簡稱「稅制」,是國家根據稅收政策、通過法律程序確定的征稅依據和規范,它包括稅收體系和稅制要素兩方面的內容。稅收體系,是指稅種、稅類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即一國設立哪些稅種和稅類,這些稅種和稅類各自所處的地位如何。稅制要素,是指構成每一種稅的納稅義務人、征稅對象、稅率、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稅免稅、違章處理等基本要素。廣義的稅收制度,還包括稅收管理體制和稅收徵收管理制度。
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
在任何一個國家裡,不論採用什麼樣的稅收制度,構成稅種的要素都不外乎以下幾項: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目、稅率、計稅方法、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減稅、免稅和法律責任。
(一)納稅人
納稅人是納稅義務人的簡稱,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法人和自然人,法律術語稱為課稅主體。
納稅人是稅收制度構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任何稅種都有納稅人。從法律角度劃分,納稅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兩種。法人是指依法成立並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權利和負擔義務的組織。作為納稅人的法人,一般系指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審查批准和登記、具備必要的生產手段和經營條件、實行獨立經濟核算並能承擔經濟責任、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和義務的單位、團體。作為納稅人的自然人,是指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如從事工商營利經營的個人、有應稅收入或有應稅財產的個人等。
(二)課稅對象
課稅對象又稱征稅對象,是稅法規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法律術語稱為課稅客體。
課稅對象是一個稅種區別於另一種稅種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每一種稅都必須明確規定對什麼征稅,體現著稅收范圍的廣度。一般來說,不同的稅種有著不同的課稅對象,不同的課稅對象決定著稅種所應有的不同性質。國家為了籌措財政資金和調節經濟的需要,可以根據客觀經濟狀況選擇課稅對象。正確選擇課稅對象,是實現稅制優化的關鍵。
(三)稅目
稅目是課稅對象的具體項目。設置稅目的目的一是為了體現公平原則根據不同項目的利潤水平和國家經濟政策,通過設置不同的稅率進行稅收調控;二是為了體現「簡便」原則,對性質相同、利潤水平相同且國家經濟政策調控方向也相同的項目進行分類,以便按照項目類別設置稅率。有些稅種不分課稅對象的性質,一律按照課稅對象的應稅數額採用同一稅率計征稅款,因此沒有必要設置稅目,如企業所得稅。有些稅種具體課稅對象復雜,需要規定稅目,如消費稅、營業稅,一般都規定有不同的稅目。
Ⅱ 關於會計專業的大專畢業論文,3000字左右~~~在線等···
我們一如既往作出如下承諾:
1、撰寫本著「為大家做實事」的原則,以「高品質」贏得了廣大客戶的贊譽!
2、作品「真金不怕火煉」,保證客戶承擔「零風險」!
3、「精湛、快速、專業、全面」,信心保證!
加我先吧,資料里有我們的網址,可以去那裡看一下
QQ
6 3 50 ................................後面接著輸入.......
...............後面接著輸入....... 3 35 8
................................後面接著輸入....... 2
Ⅲ 會計專科畢業論文1500字就好了
淺析會計電算化
【摘要】:會計電算化是審計變革的催化劑,它將大大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審計環境要求進行審計變革的進程。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對傳統的會計理論和實務都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要求,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產生重大影響,需要我們根據這些影響研究和採取相應的對策,以達到審計的目的,切實有效地防範審計風險。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審計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2-6809(2007)0710061-02
一、會計電算化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計電算化已成為現實並廣泛應用。在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完成普及會計電算化,但是,由於計算機可以大量存儲信息並容易調用,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處理的及時性和准確性,而且從廣度上還大大擴展了會計數據的領域。所以,會計電算化取代手工會計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在審計線索的獲娶審計的內容、審計程序和方法及審計風險等多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開展計算機審計技術的必要性
由於會計電算化的推行,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時的審計風險不斷增大。因而,不論對手工系統還是對電算化系統進行審計,進行風險的重新評估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計算機的應用,使計算機作弊不留痕跡,更具有隱蔽性。因而,在美國有58%的內部審計部門參與了系統檢測,而35%則被要求在系統運行前,對新系統簽字批准,19%有權參與修改程序的審批,64%檢查了程序編碼,73%參與了系統研製階段的審核,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防止使用計算機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過計算機被盜走的資金高到數百億美元。這無疑給審計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和風險,正如國際會計聯合會會長曾指出的:「會計師將不得不對實際上通過計算機報告的財務信息承擔責任。」
在電算化系統下,數據由計算機集中處理,其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比較校目前,不少軟體都有取消審計、反計賬、反結賬的功能,可以對會計記錄進行不留痕跡的修改,特別是當有關人員故意篡改程序時,在電算化系統下就更不易被察覺,而程序一旦被篡改,就會導致連鎖性、重復性錯誤。內存資料可以毫不留痕跡地被消除篡改,若沒有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其對於會計報表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從總體上看,在電算化系統下,固有風險更大一些,多數情況下,審計人員可以把它設定為100%。
電算化系統下,數據處理的環節減少,並且數據處理過程都是不可見的,手工系統下一些原有的控制便不復存在。一般來說電算化系統下的控制風險和手工系統下的相比更高一些。因而對電算化系統應採取更廣泛的符合性測試。由於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都有上升的趨勢,若要把審計風險維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須把檢查風險降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相應擴大實質性測試的內容及范圍。
三、會計電算化的轉變
電算化軟體開發要從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為准型,向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和計算機核算特點相結合型轉變
1.會計平衡驗證方面的轉變。在手工會計下會計准則、會計制度規定在登帳時,對總帳和明細帳,分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科目匯總表等進行平衡登記,目的是對於發生的錯誤可以利用這種平衡登記方式檢查差錯。但會計電算化後,由於總帳和明細帳的數據均來源於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計算機按照登錄總帳和明細帳的程序命令將數據從憑證資料庫中轉移到總帳資料庫和明細帳資料庫,只要記帳憑證審核無誤,計算機的內部運算不可能發生數據運算錯誤。所以,總帳金額一定衡等於各所屬明細帳金額之和。那種在會計實務檢驗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用來檢驗實務工作是否正確的最基本「平衡驗證」,仍出現在會計電算化軟體中,就成為畫蛇添足。
2.日記帳和明細帳功用的轉變。手工會計通過對現金、銀行存款設置日記帳,主要是現金、銀行存款的流動性強,業務頻度較大,比較容易出現差錯和舞弊。通過日記帳達到日清月結,從而增強了對貨幣資金的管理。設置明細帳主要是為了歸類信息,便於查詢。當實行會計電算化後,利用計算機較強的運算速度和可靠運算能力,對各種記帳憑證進行統計和求和,並對記帳憑證提供多種查詢方式。如日期、憑證號、摘要、科目代碼、單位名稱、金額、憑證類型等,若要了解貨幣資金的收支結余以及各明細帳的情況,只需敲入幾個指令,其結果便躍入屏上。針對貨幣資金管理的獨特性,我認為改每日登記為每隔5天(或10天)登記一次,而對於明細帳除了年終存檔外,平時就沒有再設一個模塊每月都去登記日記帳的必要了。
3.會計信息傳輸形式的轉變。在手工條件下,信息載體是紙張,不僅成本高,而且使大容量的信息處理和大范圍的信息交流極受限制;同時運算速度慢。因此,對外提供信息時不得不將信息予以綜合,並且主要採用定期(每月或每年)發布通用財務報告的方式輸出會計信息,然後輸入到使用者那裡,使用者再將其進行解集。
現行的不少會計電算化軟體為了緊扣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這個軸心,使手工會計在計算機上再現,導致軟體開發思維停留在現行傳輸模式下。這種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現行傳輸的時空固定化、格式化和高度集中化。在經濟內容紛繁復雜、經濟業務與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已滿足不了管理者的需要了。因此會計電算化軟體開發應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除了定時、按規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應花在設計出適時提供各種現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種信息,通過網路系統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時、有效地選取,分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種決策,不必再等到分期報告出來之後,獲取那些經綜合的歷史信息。這種會計信息傳輸模式如下:
四、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方法的影響
五、改造會計方法
會計電算化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是按傳統的會計方法來處理會計事務,會計軟體除了作些小的改造,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例如:
(一)會計科目級別的命名。
傳統會計教科書把統馭性質的科目稱為總帳科目,總帳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或子目,子目下屬科目稱為明細科目。如果明細科目下屬還有科目,怎麼命名呢?會計電算化根據實踐,把總帳科目稱為一級科目,一級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依次類推。這樣,科目的上下級關系明確,表達也很方便,使用也很靈活。
(二)會計科目代碼的統一。
1.一級科目代碼長度的統一。根據目前出台的16種行業會計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制度一級科目用了4位數。但只要捨去它們第一位,並對某些科目的編碼稍作調整,那麼16種行業的會計科目便可統一為3位數了。
2.一級科目代碼對應的科目名稱的統一。比如,施工企業中511的科目名稱為「其他業務支出」,而旅遊企業511的科目名稱為管理費用,還不統一,有待改進。
Ⅳ 會計專科畢業論文範文
您好,我這有篇範文,你可以借鑒一下這個格式和題目;淺析會計電算化
【摘要】:會計電算化是審計變革的催化劑,它將大大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審計環境要求進行審計變革的進程。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對傳統的會計理論和實務都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要求,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產生重大影響,需要我們根據這些影響研究和採取相應的對策,以達到審計的目的,切實有效地防範審計風險。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審計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2-6809(2007)0710061-02
一、會計電算化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計電算化已成為現實並廣泛應用。在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完成普及會計電算化,但是,由於計算機可以大量存儲信息並容易調用,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處理的及時性和准確性,而且從廣度上還大大擴展了會計數據的領域。所以,會計電算化取代手工會計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在審計線索的獲取、審計的內容、審計程序和方法及審計風險等多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開展計算機審計技術的必要性
由於會計電算化的推行,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時的審計風險不斷增大。因而,不論對手工系統還是對電算化系統進行審計,進行風險的重新評估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計算機的應用,使計算機作弊不留痕跡,更具有隱蔽性。因而,在美國有58%的內部審計部門參與了系統檢測,而35%則被要求在系統運行前,對新系統簽字批准,19%有權參與修改程序的審批,64%檢查了程序編碼,73%參與了系統研製階段的審核,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防止使用計算機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過計算機被盜走的資金高到數百億美元。這無疑給審計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和風險,正如國際會計聯合會會長曾指出的:「會計師將不得不對實際上通過計算機報告的財務信息承擔責任。」
在電算化系統下,數據由計算機集中處理,其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小。目前,不少軟體都有取消審計、反計賬、反結賬的功能,可以對會計記錄進行不留痕跡的修改,特別是當有關人員故意篡改程序時,在電算化系統下就更不易被察覺,而程序一旦被篡改,就會導致連鎖性、重復性錯誤。內存資料可以毫不留痕跡地被消除篡改,若沒有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其對於會計報表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從總體上看,在電算化系統下,固有風險更大一些,多數情況下,審計人員可以把它設定為100%。
電算化系統下,數據處理的環節減少,並且數據處理過程都是不可見的,手工系統下一些原有的控制便不復存在。一般來說電算化系統下的控制風險和手工系統下的相比更高一些。因而對電算化系統應採取更廣泛的符合性測試。由於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都有上升的趨勢,若要把審計風險維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須把檢查風險降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相應擴大實質性測試的內容及范圍。
三、會計電算化的轉變
電算化軟體開發要從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為准型,向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和計算機核算特點相結合型轉變
1.會計平衡驗證方面的轉變。在手工會計下會計准則、會計制度規定在登帳時,對總帳和明細帳,分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科目匯總表等進行平衡登記,目的是對於發生的錯誤可以利用這種平衡登記方式檢查差錯。但會計電算化後,由於總帳和明細帳的數據均來源於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計算機按照登錄總帳和明細帳的程序命令將數據從憑證資料庫中轉移到總帳資料庫和明細帳資料庫,只要記帳憑證審核無誤,計算機的內部運算不可能發生數據運算錯誤。所以,總帳金額一定衡等於各所屬明細帳金額之和。那種在會計實務檢驗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用來檢驗實務工作是否正確的最基本「平衡驗證」,仍出現在會計電算化軟體中,就成為畫蛇添足。
2.日記帳和明細帳功用的轉變。手工會計通過對現金、銀行存款設置日記帳,主要是現金、銀行存款的流動性強,業務頻度較大,比較容易出現差錯和舞弊。通過日記帳達到日清月結,從而增強了對貨幣資金的管理。設置明細帳主要是為了歸類信息,便於查詢。當實行會計電算化後,利用計算機較強的運算速度和可靠運算能力,對各種記帳憑證進行統計和求和,並對記帳憑證提供多種查詢方式。如日期、憑證號、摘要、科目代碼、單位名稱、金額、憑證類型等,若要了解貨幣資金的收支結余以及各明細帳的情況,只需敲入幾個指令,其結果便躍入屏上。針對貨幣資金管理的獨特性,我認為改每日登記為每隔5天(或10天)登記一次,而對於明細帳除了年終存檔外,平時就沒有再設一個模塊每月都去登記日記帳的必要了。
3.會計信息傳輸形式的轉變。在手工條件下,信息載體是紙張,不僅成本高,而且使大容量的信息處理和大范圍的信息交流極受限制;同時運算速度慢。因此,對外提供信息時不得不將信息予以綜合,並且主要採用定期(每月或每年)發布通用財務報告的方式輸出會計信息,然後輸入到使用者那裡,使用者再將其進行解集。
現行的不少會計電算化軟體為了緊扣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這個軸心,使手工會計在計算機上再現,導致軟體開發思維停留在現行傳輸模式下。這種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現行傳輸的時空固定化、格式化和高度集中化。在經濟內容紛繁復雜、經濟業務與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已滿足不了管理者的需要了。因此會計電算化軟體開發應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除了定時、按規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應花在設計出適時提供各種現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種信息,通過網路系統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時、有效地選取,分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種決策,不必再等到分期報告出來之後,獲取那些經綜合的歷史信息。這種會計信息傳輸模式如下:
四、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方法的影響
五、改造會計方法
會計電算化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是按傳統的會計方法來處理會計事務,會計軟體除了作些小的改造,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例如:
(一)會計科目級別的命名。
傳統會計教科書把統馭性質的科目稱為總帳科目,總帳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或子目,子目下屬科目稱為明細科目。如果明細科目下屬還有科目,怎麼命名呢?會計電算化根據實踐,把總帳科目稱為一級科目,一級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依次類推。這樣,科目的上下級關系明確,表達也很方便,使用也很靈活。
(二)會計科目代碼的統一。
1.一級科目代碼長度的統一。根據目前出台的16種行業會計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制度一級科目用了4位數。但只要捨去它們第一位,並對某些科目的編碼稍作調整,那麼16種行業的會計科目便可統一為3位數了。
2.一級科目代碼對應的科目名稱的統一。比如,施工企業中511的科目名稱為「其他業務支出」,而旅遊企業511的科目名稱為管理費用,還不統一,有待改進。
會計科目代碼長度的統一與對應的科目名稱的統一,將為上級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數據採集與共享帶來極大方便。
(三)記帳憑證種類的統一。根據現行的會計制度,記帳憑證的種類有三大類九種。傳統的記帳憑證分類有其原因,一是查找方便,二是工作習慣。實現會計電算化之後,查找憑證的方法增加了許多,如可以按憑證號查、按會計科目查、按摘要中的文字查、按金額查等。因此,傳統記帳憑證的分類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用一種統一的記帳憑證(即不分業務種類),不但仍能做到查找方便、迅速,而且省去了操作上的麻煩,提高了計算機處理的速度。(四)三大會計報表的統一。三大會計報表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分析16種行業的三大會計報表,內容上、格式上均存在大同小異的現象。如果把這些小「異」加以改造,更便於上級企業與政府部門對基層企業數據的匯總或比較,更便於計算機處理。根據當今集團企業越來越多的現狀和集團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發展趨勢,三大報表統一的要求將更強烈。
(五)帳簿形式的改造。
1.帳簿載體的改造。傳統帳簿載體是紙張,會計電算化之後,除了傳統的帳簿必須列印之外,還有磁性介質(硬碟、軟盤、光碟)作帳簿,但只是處於從屬地位。當時是財政部門考慮到相當一部分人不習慣使用電子帳簿,因此採用高成本的措施——列印所有帳簿。現在20年過去了,筆者認為,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一部分人改掉舊習慣,確立電子帳簿在會計電算化中的主導地位。
2.帳簿格式的改造。傳統帳簿格式有三欄式、多欄式、數量金額式,再加上外幣格式等。目前,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只習慣用傳統的帳簿格式來查帳。其實電腦可以對任何數據進行分類、組合,遠遠超過現行帳簿的格式。比如,有一客戶的往來涉及到四個帳戶:應收帳款、應付帳款、預收帳款、預付帳款。用現行帳簿格式,只能逐一打開這四本帳。用電腦帳簿,只要把這一客戶名找到,然後將與該客戶名的有關帳目進行組合,就能分析到底是我欠人,還是人欠我。
因此,只要會計人員從傳統的帳簿格式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靈活地使用會計軟體,而會計軟體再融入「會計業務重組」思想,那麼傳統的帳簿格式將被無格式但能進行任意分類、組合、匯總的形式替代。
(六)取消中間過程表式的輸出。所謂中間過程,指「科目匯總表」、「匯總記帳憑證」、「總帳科目試算平衡表」等在手工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格式。
其實,編制這些中間過程表式無非是為了登總帳方便與做報表方便;分析電算化中登帳與做報表的思路,完全可以依照對憑證的分類登記總帳,再形成報表,根本不必考慮平衡與否的問題,因為在憑證輸入時,借貸不平的憑證是無法存檔的。取消中間過程的輸出,不僅可以減輕操作人員的負擔,而且可以使會計軟體更簡潔明了。
(七)強化內部控制制度。傳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強調帳證相符、帳帳相符、帳表相符、帳實相符,即四相符。會計電算化之後,前三者相符已不用擔心。但是由於電腦中的數據很容易被修改、被竊取,而且不留痕跡,因此,預防電腦犯罪是會計電算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強化內部控制制度,既是預防電腦犯罪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減少差錯的有力保障。我們應當建立「職權控制」、「運行控制」、「修改控制」、「保密控制」、「硬體控制」等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對傳統的會計工作組織制度也應當作出相應的調整。
參考資料:
〔1〕 鄧鈉. 商業銀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防治〔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5) .
〔2〕 張文祥. 信息系統環境下審計風險的特徵與控制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 , 2005,(11) .
〔3〕 陳輝軍.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的影響〔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 , 2006,(21) .
〔4〕 韓光強,張永. 現代審計發展的新階段--網路審計〔J〕企業經濟 , 2004,(11) .
〔5〕 鄭娟.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的影響〔J〕科技資訊 , 2005,(27) .這是我大學時同學的論文,您看一下吧,祝你論文寫作成功!
Ⅳ 有沒有會計專業的大專畢業論文,借鑒一下。
【摘要】:會計電算化是審計變革的催化劑,它將大大加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審計環境要求進行審計變革的進程。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對傳統的會計理論和實務都提出了新的問題和要求,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產生重大影響,需要我們根據這些影響研究和採取相應的對策,以達到審計的目的,切實有效地防範審計風險。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審計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示碼:A文章編號:1002-6809(2007)0710061-02
一、會計電算化對審計工作的影響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計電算化已成為現實並廣泛應用。在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完成普及會計電算化,但是,由於計算機可以大量存儲信息並容易調用,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處理的及時性和准確性,而且從廣度上還大大擴展了會計數據的領域。所以,會計電算化取代手工會計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會計電算化必然對以會計為基礎的審計在審計線索的獲取、審計的內容、審計程序和方法及審計風險等多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開展計算機審計技術的必要性
由於會計電算化的推行,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時的審計風險不斷增大。因而,不論對手工系統還是對電算化系統進行審計,進行風險的重新評估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計算機的應用,使計算機作弊不留痕跡,更具有隱蔽性。因而,在美國有58%的內部審計部門參與了系統檢測,而35%則被要求在系統運行前,對新系統簽字批准,19%有權參與修改程序的審批,64%檢查了程序編碼,73%參與了系統研製階段的審核,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防止使用計算機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過計算機被盜走的資金高到數百億美元。這無疑給審計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和風險,正如國際會計聯合會會長曾指出的:「會計師將不得不對實際上通過計算機報告的財務信息承擔責任。」
在電算化系統下,數據由計算機集中處理,其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小。目前,不少軟體都有取消審計、反計賬、反結賬的功能,可以對會計記錄進行不留痕跡的修改,特別是當有關人員故意篡改程序時,在電算化系統下就更不易被察覺,而程序一旦被篡改,就會導致連鎖性、重復性錯誤。內存資料可以毫不留痕跡地被消除篡改,若沒有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其對於會計報表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從總體上看,在電算化系統下,固有風險更大一些,多數情況下,審計人員可以把它設定為100%。
電算化系統下,數據處理的環節減少,並且數據處理過程都是不可見的,手工系統下一些原有的控制便不復存在。一般來說電算化系統下的控制風險和手工系統下的相比更高一些。因而對電算化系統應採取更廣泛的符合性測試。由於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都有上升的趨勢,若要把審計風險維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須把檢查風險降低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相應擴大實質性測試的內容及范圍。
三、會計電算化的轉變
電算化軟體開發要從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為准型,向以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和計算機核算特點相結合型轉變
1.會計平衡驗證方面的轉變。在手工會計下會計准則、會計制度規定在登帳時,對總帳和明細帳,分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科目匯總表等進行平衡登記,目的是對於發生的錯誤可以利用這種平衡登記方式檢查差錯。但會計電算化後,由於總帳和明細帳的數據均來源於原始憑證或記帳憑證,計算機按照登錄總帳和明細帳的程序命令將數據從憑證資料庫中轉移到總帳資料庫和明細帳資料庫,只要記帳憑證審核無誤,計算機的內部運算不可能發生數據運算錯誤。所以,總帳金額一定衡等於各所屬明細帳金額之和。那種在會計實務檢驗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用來檢驗實務工作是否正確的最基本「平衡驗證」,仍出現在會計電算化軟體中,就成為畫蛇添足。
2.日記帳和明細帳功用的轉變。手工會計通過對現金、銀行存款設置日記帳,主要是現金、銀行存款的流動性強,業務頻度較大,比較容易出現差錯和舞弊。通過日記帳達到日清月結,從而增強了對貨幣資金的管理。設置明細帳主要是為了歸類信息,便於查詢。當實行會計電算化後,利用計算機較強的運算速度和可靠運算能力,對各種記帳憑證進行統計和求和,並對記帳憑證提供多種查詢方式。如日期、憑證號、摘要、科目代碼、單位名稱、金額、憑證類型等,若要了解貨幣資金的收支結余以及各明細帳的情況,只需敲入幾個指令,其結果便躍入屏上。針對貨幣資金管理的獨特性,我認為改每日登記為每隔5天(或10天)登記一次,而對於明細帳除了年終存檔外,平時就沒有再設一個模塊每月都去登記日記帳的必要了。
3.會計信息傳輸形式的轉變。在手工條件下,信息載體是紙張,不僅成本高,而且使大容量的信息處理和大范圍的信息交流極受限制;同時運算速度慢。因此,對外提供信息時不得不將信息予以綜合,並且主要採用定期(每月或每年)發布通用財務報告的方式輸出會計信息,然後輸入到使用者那裡,使用者再將其進行解集。
現行的不少會計電算化軟體為了緊扣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這個軸心,使手工會計在計算機上再現,導致軟體開發思維停留在現行傳輸模式下。這種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現行傳輸的時空固定化、格式化和高度集中化。在經濟內容紛繁復雜、經濟業務與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已滿足不了管理者的需要了。因此會計電算化軟體開發應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除了定時、按規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應花在設計出適時提供各種現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種信息,通過網路系統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時、有效地選取,分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種決策,不必再等到分期報告出來之後,獲取那些經綜合的歷史信息。這種會計信息傳輸模式如下:
四、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方法的影響
五、改造會計方法
會計電算化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基本上是按傳統的會計方法來處理會計事務,會計軟體除了作些小的改造,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例如:
(一)會計科目級別的命名。
傳統會計教科書把統馭性質的科目稱為總帳科目,總帳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或子目,子目下屬科目稱為明細科目。如果明細科目下屬還有科目,怎麼命名呢?會計電算化根據實踐,把總帳科目稱為一級科目,一級科目下屬科目稱為二級科目,依次類推。這樣,科目的上下級關系明確,表達也很方便,使用也很靈活。
(二)會計科目代碼的統一。
1.一級科目代碼長度的統一。根據目前出台的16種行業會計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制度一級科目用了4位數。但只要捨去它們第一位,並對某些科目的編碼稍作調整,那麼16種行業的會計科目便可統一為3位數了。
2.一級科目代碼對應的科目名稱的統一。比如,施工企業中511的科目名稱為「其他業務支出」,而旅遊企業511的科目名稱為管理費用,還不統一,有待改進。
會計科目代碼長度的統一與對應的科目名稱的統一,將為上級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數據採集與共享帶來極大方便。
(三)記帳憑證種類的統一。根據現行的會計制度,記帳憑證的種類有三大類九種。傳統的記帳憑證分類有其原因,一是查找方便,二是工作習慣。實現會計電算化之後,查找憑證的方法增加了許多,如可以按憑證號查、按會計科目查、按摘要中的文字查、按金額查等。因此,傳統記帳憑證的分類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用一種統一的記帳憑證(即不分業務種類),不但仍能做到查找方便、迅速,而且省去了操作上的麻煩,提高了計算機處理的速度。(四)三大會計報表的統一。三大會計報表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分析16種行業的三大會計報表,內容上、格式上均存在大同小異的現象。如果把這些小「異」加以改造,更便於上級企業與政府部門對基層企業數據的匯總或比較,更便於計算機處理。根據當今集團企業越來越多的現狀和集團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發展趨勢,三大報表統一的要求將更強烈。
(五)帳簿形式的改造。
1.帳簿載體的改造。傳統帳簿載體是紙張,會計電算化之後,除了傳統的帳簿必須列印之外,還有磁性介質(硬碟、軟盤、光碟)作帳簿,但只是處於從屬地位。當時是財政部門考慮到相當一部分人不習慣使用電子帳簿,因此採用高成本的措施——列印所有帳簿。現在20年過去了,筆者認為,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一部分人改掉舊習慣,確立電子帳簿在會計電算化中的主導地位。
2.帳簿格式的改造。傳統帳簿格式有三欄式、多欄式、數量金額式,再加上外幣格式等。目前,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只習慣用傳統的帳簿格式來查帳。其實電腦可以對任何數據進行分類、組合,遠遠超過現行帳簿的格式。比如,有一客戶的往來涉及到四個帳戶:應收帳款、應付帳款、預收帳款、預付帳款。用現行帳簿格式,只能逐一打開這四本帳。用電腦帳簿,只要把這一客戶名找到,然後將與該客戶名的有關帳目進行組合,就能分析到底是我欠人,還是人欠我。
因此,只要會計人員從傳統的帳簿格式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靈活地使用會計軟體,而會計軟體再融入「會計業務重組」思想,那麼傳統的帳簿格式將被無格式但能進行任意分類、組合、匯總的形式替代。
(六)取消中間過程表式的輸出。所謂中間過程,指「科目匯總表」、「匯總記帳憑證」、「總帳科目試算平衡表」等在手工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格式。
其實,編制這些中間過程表式無非是為了登總帳方便與做報表方便;分析電算化中登帳與做報表的思路,完全可以依照對憑證的分類登記總帳,再形成報表,根本不必考慮平衡與否的問題,因為在憑證輸入時,借貸不平的憑證是無法存檔的。取消中間過程的輸出,不僅可以減輕操作人員的負擔,而且可以使會計軟體更簡潔明了。
(七)強化內部控制制度。傳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強調帳證相符、帳帳相符、帳表相符、帳實相符,即四相符。會計電算化之後,前三者相符已不用擔心。但是由於電腦中的數據很容易被修改、被竊取,而且不留痕跡,因此,預防電腦犯罪是會計電算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強化內部控制制度,既是預防電腦犯罪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減少差錯的有力保障。我們應當建立「職權控制」、「運行控制」、「修改控制」、「保密控制」、「硬體控制」等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對傳統的會計工作組織制度也應當作出相應的調整。
參考資料:
〔1〕 鄧鈉. 商業銀行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防治〔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 2004,(05) .
〔2〕 張文祥. 信息系統環境下審計風險的特徵與控制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 , 2005,(11) .
〔3〕 陳輝軍.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的影響〔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 , 2006,(21) .
〔4〕 韓光強,張永. 現代審計發展的新階段--網路審計〔J〕企業經濟 , 2004,(11) .
〔5〕 鄭娟.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的影響〔J〕科技資訊 , 2005,(27) .這是我大學時同學的論文,您看一下吧,祝你論文寫作成功!
Ⅵ 會計專科畢業論文
目 錄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1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1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2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2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2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2
1、一般業務准則 2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3
3、報告准則 3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3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3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3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4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4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4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5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5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5
(三) 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5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5
新舊會計准則的比較
緒論:2006年2月,國家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准則,新會計准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由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三個部分構成。和舊的會計准則相比,新准則從基本會計准則到具體會計准則都作了較大的改動。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我國於2006年2月正式頒布了新會計准則,新的會計准則從2007年1月1日起適用於上市公司。這是中國會計界的里程碑,它將推動中國向更現代的經濟模式過度,並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全國人大於1999年修訂了《會計法》,國務院於2000年制定並發布了《企業財務報告條例》,這些新的法律法規對於企業的會計核算、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以及會計要素的定義都作了新的規定,但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准則由於沒有同步修訂,依然有效,造成了在執行過程中事實上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之間的不一致,相互抵觸。為了與會計領域的最高法律、條例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需要對現行准則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
2、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並重組、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等,它需要新的會計准則來規范新出現的經濟事項。
3、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頻繁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以及對股票市場的沖擊,也暴露出會計准則的不完善,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的滯後性以及主觀性導致整個會計、審計行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4、中國加入WTO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化地位,並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如2004年歐盟在評估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時,就設置了獨立於雙邊協定和WTO規則之外的條款:即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准則進行審計。
最後,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重新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所有這些是促動我國推動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最直接的動力。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新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於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為宗旨,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信息供給的約束,有效地維護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有利於社會公眾作出理性決策。二是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會計准則建設,始終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是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技術橋梁,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會計質量,更好地保護投資者作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時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總之,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將對規范我國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財務會計報告的總提要求等。它相當於國際會計准則體系中《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它對我國目前各個行業的企業存在的各類經濟業務,明確了會計處理的具體原則和規范。具體准則根據基本准則制定,主要分為一般業務准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和報告准則三類。
1、一般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職工薪酬、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或有事項、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補助、借款費用、所得稅、外幣折算、企業合並、租賃等准則項目。一般業務准則的編號大部分排在新准則體系的前列。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生物資產、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石油天然氣開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等准則項目。
3、報告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准則,包括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中期財務報告、合並財務報表、分部報告、關聯方披露等准則項目。此外,為了給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提供規范和指導,新准則體系中還包括了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相當於新舊會計標準的銜接辦法。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作為整個准則體系共同的應用指南,規范新准則體系下會計科目的設置、財務處理、報表體系的構成、報表項目的內容、報表格式等。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新會計准則體系已由財政部頒布,即將在全國實施。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新會計准則以先進、科學的理念為指導,立足中國的實際,在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較好地處理了會計的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的關系。頒布和實施新的會計准則體系,結束了我國會計「制度」和「准則」兩張皮的歷史,必將對我國的會計事業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廣大會計工作者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則較舊准則在修訂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新基本准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完善了會計一般原則。原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具體規定了13項會計一般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國際上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新准則將原基本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修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是因為基本准則中再規定「一般原則」較難解釋,與國際慣例也難以協調,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能體現該章的內容實質。同時對原准則規定的12項原則進行了適當調整:將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會計基礎在總則中進行了規定。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新存貨准則下,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這對生產周期較長的公司將產生一定影響。原先採用「後進先出」法、存貨較多、周轉率較低的公司,採用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後,其毛利率和利潤將出現不正常的波動。例如,採用「後進先出」法的家電上市公司,在顯像管價格不斷下跌過程中,一旦變革為「先進先出」法,後果將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當期利潤下降。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新基本准則不再把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把原來權責發生制原則改為了記賬基礎。由於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准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此次准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准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准則沒有按照原《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那樣,將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第12—所得稅》,採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據此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此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包括了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然後根據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得出稅後利潤即凈利潤[4]。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並存。絕大多數企業採用了應付稅款法,而本准則引入了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等概念。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重新計量。因此本准則實際只允許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這是對所得稅會計的一個革命性變化。由於許多會計人員甚至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對納稅影響會計法缺乏實際經驗。可以想像本准則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實行難度最大的准則之一。新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准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性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一方面,可以使得資產的價值更吻合其實際的市場價值,更好地反映經濟事實,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第三方很難判斷企業所採用的公允價值實質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時,多種計量屬性並存也使得企業計價靈活,選擇空間增大,從而必須防止可能進行盈餘管理。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如新無形資產准則把「研究」、「開發」定義得盡可能確切、完整,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相關界定。但對於本身並不精通科學技術的會計人員來說,要正確地區分研究階段的支出和開發階段的支出,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故在實踐中對同一種情況,不同的會計人員會產生不同的職業判斷。
(三)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我們知道, 會計的基本功能是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但會計的功能決不僅限於此。它要和國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體現對特定產業的政策扶持。以新的《無形資產》准則為例, 它就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相配套, 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政策扶持。《規范綱要》中提到, 國家將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 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而開發費用的資本化無疑會提升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業績, 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 從而提高他們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首先, 企業的財務主管有必要閱讀一下已經發布的新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這樣,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則將會帶來哪些變化,企業現有的會計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滿足這些新要求。其次, 由於新准則數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越來越復雜, 順利實行的關鍵是擁有足夠且勝任的財務人員。財務主管須了解企業現有的財務人員具有什麼樣的專業資格, 還需要哪些培訓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補充知識,企業可能要增加一定數量的會計人員。第三, 財務報表作為企業業務表現最主要的一份「成績單」。新准則實行之後將對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業績產生什麼影響, CFO乃至財務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於企業財務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電腦系統, 新的會計數據的採集、處理可能帶來的軟體和硬體的升級要求也不得不納入考慮范圍。
結論:由此我們看到,與舊會計准則相比,新會計准則內容更多,核算更復雜,信息披露更嚴格,這樣對會計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新會計准則的實施必將帶動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較大提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也能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觀的資料,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積極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希望能幫到你
Ⅶ 大專會計畢業論文範文
理論聯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