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範文正荒鎮

範文正荒鎮

發布時間: 2021-03-15 08:21:07

『壹』 根據材料一概括范仲淹應對飢荒的具體措施

減徭役。范仲淹認為如今戶口已然減少,而民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應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塥署,並為一院;職官廳差人乾的雜役,可派級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擔,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困擾而憂愁了。

《條陳十事》寫成後,立即呈送給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員商量,表示贊同,便逐漸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乾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

范仲淹還主張,改變中央機關多元領導和虛職分權的體制,認真擴大宰臣的實權,以提高行政效率。為了撤換地方上不稱職的長官,他又派出許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匯報一到,賊官姓名就從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舉簿、一手執筆,儼若無情的閻羅判官,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總該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

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對成正比.大批守舊派的官僚們,開始竊竊私議。御史台的官員中,已有人抨擊某些按察使——說什麼「江東三虎」、「山東四倀」。范仲淹在邊防線上的幾員部將,也遭到秘密的調查,並遇到許多麻煩。歐陽修等「四諫」,企圖攆走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換幾名台官。但他們很快發現,台官背後,掩藏著更有權勢的人物。歐陽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離京出使河東。范仲淹預感到,事情絕不象石介頌揚的那麼簡單:改革路上,隱患重重;新政前程,也岌岌可危。

慶歷四年(1044年)仲夏時節,台官們忽然聲稱破獲了一起謀逆大案。該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仁宗不信會有這等事情。石、富二位,更覺莫名其妙。但是,台官卻有石介給富弼的親筆信件作證;而信中又隱然有廢黜仁宗之意。石介對此,矢口否認.富弼未及辯誣,先已惶恐不迭。其實,此事純為夏竦一手製造。從他被撤去樞密使職、並被石介斥為「奸魅」時起,便秘密買通婢女臨摹石介的手跡。該婢臨寫之功,已非一日。

此案一興,蜚語四起。後來,甚至牽連到范仲淹改革的誠意,乃至擴大相權的居心之類。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么強大,他開始動搖了,這時,宋夏之間已正式議和。政治危機,也大略消弭。仁宗對於改革的興致,已漸冷漠和淡釋。富弼為了避嫌,請求出使邊地。范仲淹也自知無趣,帶職去視察河東與陝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賈昌朝,當初曾附和過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實際執行中,他們卻陽奉陰違。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誣,他們便立即轉向。范、富離京之後,他們索性與保守勢力聯合,對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並通過台官,製造新的冤案,將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網打盡。
慶歷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實行僅一年有餘的各項新政,也先後紛紛取締。京師內外的達官貴人及其子弟,依舊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流水。他被調作邠州(今陝西彬縣一帶)知州,准備為這范氏祖先的發祥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貳』 一本校園修仙小說,主角是渡劫失敗穿越到現代,身上擁有功法叫八荒鎮獄訣的小說

看過🤔,,但我忘了叫什麼了😂

『叄』 懷荒鎮在哪啊

北朝時,張家口一帶為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的重要地區,特別是北魏時期,張家口既是首都平城的近地,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要地,又是北魏防禦柔然侵擾的重地,為北方六鎮懷荒鎮、柔玄鎮、御夷鎮的所在地

『肆』 逃出荒涼小鎮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4399小游戲游戲:主人公和許多人一樣到西部山區淘金,但是很長過去了,不但沒有找到金子還所剩無幾,窮途末路之下他賣了所有東西想回家,但是遇到了一個龍卷風把他帶到了一個沙漠中的荒涼小鎮,這里好象有火車經過,想辦法找到一些可用的物品並解開謎團。要離開這個小鎮,乘坐火車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必須找到錢買票。

『伍』 範文正公鎮越。民曹孫體現范仲淹什麼品質

范仲淹(989—1052)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由於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岳陽樓記》是其傳頌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准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光」。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調。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慨及憂國思鄉的悲涼情懷表達得協和統一,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有《範文正公集》。

解讀大慈善家范仲淹深弘誓願

范仲淹,北宋的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曾出將入相,功滿天下,其英名已傳之千古。他晚年撰《岳陽摟記》,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弘誓願,更是傳誦了千百年,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敬仰。

然而,范仲淹是大慈善家,人們卻知之甚少。他當官時,俸祿較高,但其平生卻「未曾享有一日七大夫之奉者」,保持一貫的儉朴生活。他不像許多儒士追求「顏如玉」、「黃金屋」和「千鍾粟」的個人享受,而是辦義庄、興義學,解人之難,使之安居樂業,或受良好教育。他臨死時竟清貧如洗,以至無資以葬。他的慈悲濟世精神就是他的十四字的深弘誓願。

一、置義田,興義學

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卻克勤克儉,省下余資,興置義庄,周濟宗族窮人。其子范純仁說,范仲淹「於蘇州吳、長兩縣置田十餘頃(十頃為千畝),其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庄。」當時聚族而居已有九十口,則平均每人占田八畝有餘。歲入粳稻八百石。計口給米外,存余糧以備荒年及喪嫁之費。范仲淹自幼雖未得到族人的幫助,卻以寬廣胸懷自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樓鑰在《范氏復義宅記》中評價道:「文正公奮身孤藐,未嘗賴宗人毫發之力。既達,則闔族受解衣推食之恩。」富弼撰的文正公碑銘中亦寫道:「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既顯,門中如賤貧時,家人不識富貴之樂。每撫邊(既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副邊防長官,對西夏作戰),賜金良厚而悉以遺將佐。在杭盡以余俸買田於蘇州,號義庄,以聚疏屬;而無斂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諸孤無所處,官為假屋韓城以居之。遺表不幹私澤。此益見其始終志於道,不為祿仕出也。」

范仲淹親自手訂義庄的管理規則,規定任何人,包括義庄掌管人犯規,由「官理斷」。他對子侄要求很嚴,囑他們「勿煩州縣」;他給諸侄寫信,再三要他們在官當廉潔謹慎,必須有鄉曲之譽,才能推薦。范氏後人繼承了辦義庄的傳統,在晚清時達到八千畝,其供給贍養的范氏族人有了數倍的增多。

范仲淹也關心蘇州的教育事業。他曾在蘇州購得南園之地,已蓋好房子,准備居住。一位陰陽家(風水先生)說,住此地「必踵生公卿」(可世代出公卿)。范仲淹說,「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受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讓天下士人來上學,都成為貴人)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他繼承了孟軻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除置義庄,辦義學外,范仲淹的義舉是很多的。這里只舉一例以明之。他被貶到浙江當官時,一名小吏孫居中死在任上,家貧子幼,缺路費,不能回鄉。范仲淹贈錢數百緡,(緡,成串的錢,一千文為一緡)雇了一條船,把靈柩和一家老小送歸家鄉。他派一位老衙吏護送。為避免途中為關卡阻滯,交給一首詩,並囑咐道,「過關過卡,把這個拿出來就行了。」詩雲:「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二、只任天下之重,以天下為心

讀宋史卷范仲淹傳,讀范公文集,才悟到范仲淹的十四字的深弘誓願是他的由儒家的「兼濟天下」到佛家的「普度眾生」的境界的人生軌跡。他少年時,在長白山醴泉寺(今山東)讀書,「日作粥一器,分為四塊,早暮取二塊,斷整數莖,入小鹽以啖之。」冬夜讀書,為振作精神,以冷水沃面。雖然「人不能堪」,而「仲淹不苦也。」後來他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在應天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師從戚同文,繼續「苦心勞形」,「五年來常和衣就枕」,「讀書累年不解帶。他曾立下不能當良相,即當良醫的志向」。他說「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相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後來,他的憂思更為深遠。他表白有「益天下之心,重千古之志。」他稱他的至誠所趨者,乃是「以萬靈為心,以萬物為體,思與天下同其樂。」他堅持「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他無論當文官,抑或任武官,都深得民心。這是因為他「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愛持眾同,樂與人共。」

范仲淹與韓琦同心協力抗擊西夏時,邊上人唱道:「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范仲淹任開封府尹時,開封人稱他「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明代何淵鐫說:「大凡能任天下之重者,必以天下為心。心之欣戚,主乎人而不私於已。」這是對范仲淹的偉大人格和精神的高度概括。

范仲淹置義田、辦義學是他的「任天下之重,以天下為心」的精神的延續。此外亦有其恩師戚同文的影響。《宋文學案、卷三:高平學案》中講「同文為人質直,尚信義。宗族貧乏則碉給之,喪則賑恤之。不積財,不營居室。或勉之,輒日:『人生以行義為貴。』由是深為鄉里推服。」

我國學者認為范仲淹的深弘誓願是源自孟子。孟子曾說:「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筆者不否認孟子的與民同憂樂的思想對范仲淹的影響,但必須指出,范仲淹的十四字深弘誓願的境界高於孟子。晚於范仲淹的蘇軾也曾說:「享天下之利者,任(承擔)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其境界也遜於范仲淹。范仲淹是一位儒士。孔孟表述的是「做人之學」,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范仲淹的一生切實地踐履了。然而他的十四字的深弘誓願則表明,他有著更高遠和深沉的現實關懷和價值理念,那就是佛家的大慈大悲,這是他所追求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三、慈悲濟人,普度眾生

儒家主張仁愛,推己及人,不可自私自利,要與他人憂樂與共。但儒士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進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者不多。原因一是,儒家的「仁」是在家族倫理的文化生態中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不斷遞減的差等的愛。而「為仁」的根本途徑是自我修養;二是儒家只論及人際關系,而不論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論及人與神鬼的關系,也未論及彼岸世界;儒家雖提及因果報應,但缺少作惡下地獄、行善上天堂的警世內容,因此現實效果小。孔子曾兩次扼腕而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沒有見到喜歡德行能像迷戀女色一樣的人啊! )歐陽修是宋代的大賢、大儒之一,然其「游飲無節」,有時跡近放縱。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八》中說,歐陽修嗜酒親妓的盪習,有時令人「訝其多游。」歐陽修自己亦坦言:「仆知道晚,三十以前,尚好文華,嗜酒歌呼,知其為樂,而不知其非也;及後,少識聖人之道,而悔其往咎。」范仲淹也曾嘆惜漢代的賈誼不能把名位看破,悲鬱而死於長沙,其詩雲:「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孰;賈誼文才動漢家,當時不免來長沙。」儒家不如佛家的暮鼓晨鍾能提起人的警覺。佛家是把善惡報應與六道輪回相連,作惡者會入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具有強大的警策作用。

范仲淹是一位佛門居士。筆者並未專門進行考證,只是在瀏覽《佛光大藏經、凈土藏》時,讀到清代濟能纂輯的《角虎集》,書中載有《文正公范仲淹居士》佛門行止的個案。他作為居士,自始信仰佛教(宋時,佛教指佛陀的教育,而非宗教)。誠然他熟稔佛經。比如,他在宣撫河東途中,偶獲一卷佛經,當即識別出於宋初刊刻的《大藏經》。他曾說:「釋道之書,以真常為性,以清凈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他是深知佛家真諦的。《岳陽樓記》中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兩句最為警世,都是菩薩境界。他在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時,聯合富弼等人實行「慶歷新政」,積極推行有利國計民生的改革,未獲成功,而被排擠。他在謝表中,表達了「不以毀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宋。」歐陽修也贊揚他「少有大節,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不以物喜」或「不以毀譽累其心」等,表明他不攀緣,不受環境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左右,保持其真誠、清凈、平等、正覺和慈悲。范仲淹對於佛陀的教導是知行結合。他是禪凈雙修。據《角虎集》載,他「常修凈業,以養聖胎。臨終之日,謂家人日:『吾昨夜夢池中蓮花皆作 金色,即當隨師西去矣。』溘然而逝。(佛教是師道,范仲淹以阿彌陀佛為師,最終隨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筆者認為,范仲淹的深弘誓願源自佛家,更准確而言,是源自地藏菩薩的大願。地藏菩薩深感眾生太苦了,而地獄眾生更是苦難深重,因此他的誓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可以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了解到地藏菩薩以不同身份,四次立弘誓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劫,為是罪惡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不先度罪惡眾生,令是安樂得至菩薩,我終未願成佛……」這是大慈大悲;與一切眾生樂,是慈心;撥一切眾生苦,是悲心。這種慈悲是平等的、無條件的、一視同仁的。范仲淹敏銳地洞察到天下人的憂患,並為此而憂慮,盡其所能,解除大家的憂苦。這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他要先替天下人著想,先讓天下人都快樂,然後自己才能安心享有快樂。這是「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意識,是視一切眾生本來與我同體,苦樂相共的。因此,他對天下人的撥苦和與樂是不分親疏的,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的,而為天下人擔荷一切難行、苦行。范仲淹的深弘誓願是因地藏菩薩的精神力的感召而發生的,從而形成了他的崇高的人格和精神。范仲淹是儒家式的佛門居士,他的十四字深弘誓願是以儒家的語言表述了佛家的大慈大悲精神。胡錦濤於2005年2月4日接受第十一世班禪拜見時,倡導「積極弘揚宗教教義中揚善抑惡、平等寬容、扶貧濟困等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要求貼近的積極內容。」因此,繼承范仲淹的深弘誓願和地藏菩薩精神,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們的歷史使命。

自古以降,我國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等繼承發揚了范仲淹的深弘誓願,為中華民族和人民鐵肩擔道義。他們在馬背上角逐日月,刀光里保家衛國。比如,吉鴻昌將軍臨刑前,用樹枝在地上從容寫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進發出人生的悲壯。緬懷這些英雄人物,我們愈加感到眼前是數不清的高山峻嶺。

經過「文化大革命」,被「神聖」口號戲弄過以後,不少人淡漠了崇高的理念。人的神聖感、尊嚴感暗淡以後,只會一心跟著感覺走,在紛紜雜呈的誘惑面前,目不暇給,魂不守舍。更有甚者,對西方的後現代主義採取各取所需的功利態度,熱衷於反權威、反道德、反理性、反正統、反嚴肅,追求絕對的個人自由。丟失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就可能投入痞子文化的懷抱。范仲淹的先憂後樂觀,乃至一切深邃的思想,都是從生命的深處涌現出來的,都是真正深刻地關照生命,關照人類的歷史和現實。

范仲淹死後,韓琦在祭文中稱譽他「前不愧於古人,後可師於來哲。」今天,他依然是我們的導師。在我們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時,范仲淹的深弘誓願是一股清純的源流;在我們培養律己奉公的德性的時候,他的思想是策勵我們的力量。我國著名學者劉夢溪在其《傳統文化:解構與重構》一文中說:「凡真正的思想家,其學思總有超越的一面,即使是處身於傳統社會政教合一的政治結構之中,仍有屬於思想家個人(同時也屬於全人類)的超越的部分。這超越的部分,作為文化遺產,便具有永恆的價值。」誠哉斯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悲壯剛烈,令人血脈噴張,令人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更是令人低回敬仰不已。

『陸』 有一堆人去了一個荒鎮裡面有5條大蟒蛇是什麼電影,我記得好像是一個中國電影吧

龍之戰
導演:
沈炯來
主演:
傑森·貝爾阿曼達·布魯克斯羅伯特·福斯特
看點:
魔幻垃圾龍之戰爭
地區:
韓國

『柒』 有一部美國去了一個荒鎮狼吃人是什麼電影

《人狼大戰》
劇情簡介 :
冰天雪地極度嚴寒的阿拉斯加荒原,來自各地的殺人犯等非法之徒加入某石油公司,在這個蠻荒之地辛苦作業。約翰·奧特維(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是這家公司的守護獵人,專門負責獵殺野狼以使工人滅受殘害。他日夜思念妻子,於生早已了無所望。某天,他和工人們乘坐的飛機遭受空難,當他再次醒來時,發現自己正置身在暴雪紛飛的冰原。與之一同僥幸逃生的漢德里克(Dallas Roberts 飾)、迪亞茲(Frank Grillo 飾)、博克(Nonso Anozie 飾)、塔爾蓋特(Dermot Mulroney 飾)、弗蘭納瑞(Joe Anderson 飾)以及赫南德茲(Ben Bray 飾)等6人。雖然暫時逃生,但在救援遲遲不曾到來的危機時刻,他們的生命依然受到威脅。
性格各異的7名倖存者,即將踏上似乎永無止境的求生之路……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