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參考文獻 » 佛教文獻

佛教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2 06:14:43

『壹』 佛教文獻中,關於「真諦」和「世諦」記載的有哪些

關於你的提問,可以參考以下的回答:

【二諦】

指真諦與俗諦。並稱真俗二諦。諦,謂真實不虛之理。真諦,梵語parama^rtha- satya,巴利語paramattha-sacca,又作勝義諦、第一義諦,即出世間之真理。俗諦,梵語 sam!vr!ti-satya,巴利語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諦、世諦,即世間之真理。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謂,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間之真理者,故俗諦又譯作覆俗諦、覆諦。二諦之意義於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不一,茲將其較具代表性者臚列於下:

(一)小乘之說:(一)原始佛教之經典如阿含經中,所說之四諦(苦、集、滅、道)頗多,然甚少論及二諦,僅於中阿含經卷七分別聖諦經中舉出『真諦』一詞,然未與俗諦並用。又於增一阿含經卷三載有『二諦』一語,惜其內容不明。

(二)俱舍論卷二十二不僅舉出真俗二諦之名,且舉例說明其意義。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狀態一旦毀壞,則不能再稱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勝慧分析之,即成為『色、香、味』等各種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稱為水、火等。凡此,給予假名(施設有),而為世間一般常識所認可者,稱為世俗諦。對此,色、香、味等乃構成萬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態縱然碎至極微,或以勝慧分析之,其本質恆常存在而不變,故被視作出世間之佛教真理,稱為勝義諦。

(三)據成實論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說,色、香、味等法與涅盤俱為真諦;反之,由色等各種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緣和合,僅有假名而無實體,故稱俗諦。例如『人』系由五蘊和合而成,故亦屬俗諦。

(四)經部主張,依無漏之出世間智及後得之世間正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為勝義諦;反之,依有漏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為世俗諦。

(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之說,以世間常識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間一般約定俗成之道理等,稱為世俗諦;依無漏之聖智所澈見的真實之理,稱為勝義諦。

至於苦、集、滅、道四諦與真俗二諦之關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極紛歧,有主張苦、集為世俗諦,滅、道為勝義諦;有主張苦、集、滅三諦為世俗諦,僅以道諦為勝義諦;有主張四諦均為世俗諦,而以『空』、『非我』為勝義諦。大毗婆沙論則主張四諦各具世俗與勝義二諦。

(二)大乘經典有關真俗二諦之說甚為豐富,歷來諸家亦各創新義,互別門戶,頗有蘭菊競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盤經卷十三聖行品謂,一般世人所能知者為世諦;出世之人所證知者為第一義諦。復次,『有名有實』者為第一義諦,『有名無實』者為俗諦。如四諦之理為第一義諦;旋火之輪、熱時之炎、乾闥婆城、龜毛、兔角等則為世俗諦。

(二)中論卷四觀四諦品之說,一切事物無固定不變之本性(即實體、自性),為無生無滅之空;了知此等空無之理,是為第一義諦。又一切事物之空性,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須於假現之事物上顯現,而由其相依相待之關系產生認識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為世俗諦。世俗諦雖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趨近勝義諦。例如吾人之言語、思想、觀念等,均屬世俗諦,然若不藉言語、思想、觀念等世俗諦,則無從向眾生解說超越世俗諦之第一義諦;而無法了知第一義諦,即無法證得涅盤。

(三)仁王般若經卷上二諦品中,更進一步舉出『二諦相即、真俗不二』之說,亦即自諦理而言,有真俗二諦之別;但若以真實智慧觀照之,則二諦不二之理昭然自現。

(四)三論宗之說,我國自從成實論與中論之講習展開之後,有關二諦之論究極為興盛,三論宗之祖吉藏於所著二諦章卷下詳述古來對於『二諦之體』之十四家異說,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如下三說,即:(1)二諦之體為一,(2)二諦之體個別,(3)二諦之體為中道。

其次,吉藏於二諦章、大乘玄論卷一揭出『於教二諦』與『四重二諦』之說,以賅攝各種二諦之教說。於教二諦即指『於之二諦』(於諦)與『教之二諦』(教諦)。分別言之:(1)『於』,即『所依』之義,系指諸佛說法所依之六塵境界(即現實之世界)。同一六塵境界,凡夫見之,視為實有,稱為『於俗諦』;聖者灼鑒,知其為空,稱為『於真諦』。於諦復分本末二種,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諸佛乃依之而宣說教法者,是為『所依於諦』(本);聽聞諸佛說法,而眾生得以理解者,是為『迷教於諦』(末 )。(2)『教』,即『能依』之義,系指諸佛依六塵境界所說之教法。宣說真空妙有之教,稱為『教俗諦』;超越言語思慮而宣說無所得之理者,稱為『教真諦』。上記之本末二種『於二諦』,與『教之二諦』,合稱三種二諦。

此外,又有說明毗曇、成實及大乘(二種)之四種二諦,此即四重二諦。(1)第一重以『有』為俗諦,『空』為真諦,此系指毗曇家之說。(2)第二

重以『有、空』為俗諦,『非有非空』為真諦,此系指成實家之說。(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為俗諦,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為真諦。(4)第四重以前三重為俗諦,而以『言亡慮絕』之絕對境界為真諦。第三重與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論家、攝論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評論歷來之二諦說為『鼠嘍栗二諦』(猶如老鼠食栗,盡食栗肉而殘余栗皮;即指真諦為空,俗諦為假有之說),與『案 二諦』(猶如探水取瓜,復將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諦為假有,其『假有原來即空』為真諦之說)二種。

(五)法相宗之說,窺基於所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將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舉之四種世俗諦,與成唯識論卷九所說之四種勝義諦歸納成『四真四俗』(四勝義四世俗)之四種二諦。表解於後。

詳言之:(1)瑜伽師地論舉例謂,『瓶』與『我』等並無實體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視為實有,遂依照世間一般之見解給予假名,稱為世間世俗諦。相對於此,成唯識論謂,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系由因緣所生者,雖會崩壞(故稱世間),但因有實體與

作用,聖者依後得智即可了知,稱為世間勝義諦。窺基乃歸納以上二說,而以二諦之『體』之『有』、『無』立二諦之別,稱為名事二諦。名,指有名無實,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實之現象之存在。(2)瑜伽師地論謂,五蘊等事乃本來之道理,因有差別,故其相可以判然別之,稱為道理世俗諦。對此,成唯識論謂,四諦之理雖有迷悟因果之別,但依無漏智即能了知,稱為道理勝義諦。窺基乃依『事』與『理』立二諦之別,稱為事理二

諦。(3)瑜伽師地論謂,四諦之理能令修行者趨入涅盤,但須假藉言說以說明迷悟因果之差別,始能了知其相,稱為證得世俗諦。對此,成唯識論謂,『我空』與『法空』之二空真如須由聖者之智慧觀照始能彰顯其真實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稱為證得勝義諦:窺基乃依道理之『淺』、『深』立二諦之別,稱為淺深二諦。(4)瑜伽師地論謂,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為法,僅由聖者之智慧所證知,故須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語表詮其道理,稱為勝義世俗諦。對此,成唯識論謂,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語思慮之絕對境界,乃聖者之根本無分別智所證悟者,稱為勝義勝義諦。窺基遂依『言詮』與『超言詮』立二諦之別,稱為詮旨二諦。四世俗諦中之世間世俗諦是『唯俗非真』;四勝義諦中之勝義勝義諦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諦、三勝義諦本為同一,但由於自真俗兩面而觀,故有所別。

(六)地論宗之說,慧遠(凈影寺)於所著大乘義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顯實宗等四宗之名,以說明二諦之義有深淺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說之毗曇宗。毗曇宗主張事理相對,而以『事』為世諦,以『理』為真諦。例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礙,是為世諦;無常、苦等十六聖諦彼此相通,是為真諦。此宗以事理相對立其教說,故又稱因緣宗,屬於小乘中之淺說。(2)破性宗,系指成實宗。此宗以『因緣生之假有』為世諦,以『無自性之空』為真諦,又稱假名宗,屬於小乘中之深說。(3)破相宗,系指三論宗。此宗以『一切諸法妄相之有』為世諦,以『無相之空』為真諦,又稱不真宗,屬於大乘中之淺說。(4)顯實宗,系指慧遠自身所屬之地論宗。其要旨可分為依持與緣起二義。自依持之義而言,以妄相之法為能依,乃妄有理無之世諦;以真如為所依,其相雖空,然有實體之存在,故為真諦。自緣起之義而言,真如之自體即為真諦,其依緣起所顯出之迷悟世界則為世諦。以此宗辨明真如之體,故稱真宗,屬於大乘中之深說。

(七)天台宗之說,天台大師智顗於法華玄義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種被接,判立『七種二諦』之說:(1)藏教之二諦,以『諸法為實生實滅之實有法』為俗諦,以『滅了此實有法而歸於空無之理』為真諦。系指小乘教之說,又稱生滅二諦。(2)通教之二諦,以『諸法為因緣所生之幻有法』為俗諦,以『既非實有,故即是空』為真諦。系指通於聲聞、緣覺、菩薩等三教之說。又稱無生二諦。(3)別接通之二諦,以『諸法為幻有』為俗諦,以『幻有即空、不空』為真諦。此系別教接於通教所說之二諦,又稱含中二諦、單俗復真二諦。(4)圓接通之二諦,以『諸法為幻有』為俗諦,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諸法趣入空而不空』為真諦。此系圓教接於通教所說之二諦,與別接通二諦同稱含中二諦。(5)別教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為俗諦,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為真諦。此系別受大乘菩薩教說之二諦。又稱復俗單中二諦、無量二諦。(6)圓接別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為俗諦,以『不有不空、諸法趣入不有不空』為真諦。此系圓教接於別教所說之二諦。與別教二諦同稱復俗單中二諦。(7)圓教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為俗諦,以『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為真諦。亦即有空之外,別立中道,有空中三諦隔歷,是為俗諦;不偏有空中,三諦相即,圓融無礙,是為真諦。此即天台圓教之二諦,又稱無作二諦、和合二諦、不可思議二諦,其真俗二諦,互為一體,圓融不二,其體為中道,此乃歷來各家所未論及者。參見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燈明記轉用二諦之意義,稱佛法為真諦,王法為俗諦。日本凈土真宗承襲此說,謂宗教之信仰(安心)面為真諦,世間之道德面為俗諦,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資之關系。〔菩薩本業瓔珞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辯中邊論卷中、顯揚聖教論卷六、

大乘庄嚴論卷二、成實論卷二無相品、卷十五見一諦品、雜阿毗曇心論卷十、摩訶止觀卷三上、四教義卷一〕

『貳』 古代佛教文獻所稱「十六大國」都處於哪個位置

古代佛教文獻所稱「十六大國」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

『叄』 古代佛教文獻所稱「十六大國」都是哪些國家

古代佛教文獻所稱「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般羅、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

『肆』 佛教文獻學的簡要介紹

[佛典研究之來肇始]在中國、日本自的佛教傳統宗派中,大、小乘一切佛典,都被視為釋尊一代的說法,而完全忽略佛典成立的事實。各宗派也將所有經典都認為是釋尊親口所說,而選擇其中之某一經典為自宗之所依。另一方面,不承認這種傳統的經典觀,而以為經典不是釋尊說法的實錄,並以為經典自有其歷史發展性,而率先以文獻方法研究經典的,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思想家富永仲基(1715~1746)。但是,當時佛教界並沒有接受他的方法。日本以學問性的研究方式研究佛典,是在明治時代,由歐洲所輸入的。

『伍』 佛教文獻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

佛教文獻會影響人們善良、慈悲、智慧、仁愛。古代的人都變好了,那麼由人創造出來的古代文學自然就是高尚的文學嘍!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一下

『陸』 部派佛教的有關文獻

現存五部律藏的第二次結集犍度是研究「律分五部」說法和初期佛教歷史的關鍵資料來源。上座部後續分化的主要標志性文獻是提婆設摩《識身論》,此論先批判「分別論者」為「誹謗、違越、拒逆世尊所說契經」,再自稱「性空論者」而批判了「補特伽羅論者」,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大毗婆沙論》和《舍利弗問經》最早提出「上座部」這個概念,特別是《大毗婆沙論》記載了早期主要部派的論點,是研究早期部派分化的重要資料來源。公元489年譯南傳《善見律毗婆沙》記載到了第三次結集前後的歷史,《島史》和《大史》引述加工了律藏注釋的有關歷史內容,這二部編年史以及現在版本的《一切善見律注》強調了自己是「上座部」。南傳《論事》記載了大量部派觀點,並有據信是覺音所做的注釋指明了各觀點所歸屬的部派。後世的《異部宗輪論》以及藏傳清辯《異部精釋》等是研究部派宗義和歷史的常用資料。

『柒』 瓦西里耶夫遺留下來的手稿《佛教文獻述評》由那兩部分組成

瓦西里耶夫遺留下來的另一部手稿的名稱叫《佛教文獻述評》,共由2部分組成。第1部分是《佛教各流派文獻述評》,主要參考了章嘉呼圖克圖的著作。這部分同樣沒有完成,只寫了4章:小乘,有宗,空宗和律宗,收錄了大量譯成藏語和漢語的梵文佛經。如此深刻的研究和詳細的論述在19世紀的歐洲漢學家中恐怕只有瓦西里耶夫能夠做到。在這2部分中,他翻譯了1654年由智旭和尚編撰的《閱藏知津》。這部書對中國佛教典籍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是一本材料極為豐富的佛教著作。

『捌』 古代佛教文獻所稱「十六大國」是什麼

古代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個國家,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

『玖』 佛教文獻學的介紹

十八世紀以來,以西洋學術方法對佛典所作的系統性研究。內容包含對各種語文佛典的解讀、校勘、編目、翻譯、注釋及內容研究等。

『拾』 佛教有哪些經典文獻

佛教經來典:統稱;源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大藏經》是在佛教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逐漸積累而成的,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為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其內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義外,也包含了政治、倫理、哲學、文學、藝術、習俗等方面的論述,是人類歷史上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關於佛教的重要經典:
<金剛經>,<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華嚴經>,<佛說阿彌陀佛經>等等.經常念經能使眾生心情舒暢,減少妄想,得到佛祖的保佑.靜下心來聽經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經文,印經書,都可以積無量功德.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