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洞窟文獻
㈠ 急需敦煌莫高窟雕塑論文 淺析的 1500字 內容摘要 參考文獻都有
莫高窟——雕塑、壁畫、洞窟三位一體的藝術殿堂
[摘 要]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畫、洞窟三位於一體的藝術殿堂,它吸收了外國宗教藝術的精華,並將其
民族化、世俗化,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精品——雕塑為東傳佛教造型藝術之精品,洞窟是中西宗教建築藝
術之合璧,壁畫則達到了唐宋繪畫藝術的極致。
[關鍵詞] 莫高窟;雕塑;壁畫;洞窟
在祖國西部戈壁瀚海中有一片綠洲,馳名中外的文化名城敦煌就在這里。敦煌之所以聞名中外,主
要是在它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段的崖岩上有著蜂窩狀的上千洞窟,即莫高窟。莫高窟是一個寶藏富贍
的文化藝術寶庫,是集雕塑、壁畫、洞窟三位一體的藝術殿堂,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陳列館,其現存492個石
窟中保存著北魏至宋元明清千餘年間的彩雕塑像2415身、壁畫3000餘堵,共45000平方米,木構建築5座;
還有許多絹畫、佛雕、法器和5萬多卷文書、經卷的寫本和印本——這是具有高度文藝價值和研究古代社
會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研究莫高窟的這筆遺產不僅對研討我國文化藝術、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大有
裨益,而且也是研究人類文明所不可缺者。
一
莫高窟今存2415身塑像,按時代計:魏塑318身;隋塑350身;唐塑最多最精而今餘670身;五代24身;
宋塑74身(含西夏如第234窟和第400窟);元塑7身;清塑970身,雖多而粗濫。這些塑像的時間跨度已逾千
年,各個時期的塑像都融進了那一時期藝術家的美學情趣和理想,展現出不同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從
這些塑像上可以窺見中國雕塑藝術發展演進的痕跡,可見出佛教藝術傳入之後所引起的中國雕塑藝術
變化,這些雕塑本身就是一部形象直觀的中國雕塑藝術發展史。
在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清8代的塑像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魏雕和唐雕了。故僅對魏和唐
的塑像作一簡要分析。
魏塑(以第254、259、260窟為代表)多為站像,其特徵是額寬鼻隆、眼細眉長,嘴唇薄而面頰瘦削,發
髻捲曲似波,體格清瘦勁挺,而缺乏柔和的曲線美。佛身裹著拖地的長袍,菩薩袒露著上身,從緊緊貼身
而多褶皺的絲綢服裝下隱約可見瘦削的軀體,給人以剛從水中走出的感覺,故後人以「曹衣出水」來比
況。這時的塑像無論從面相、體格、衣著來看,並非中國的神像,而是中國與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混血兒,盡
管衣服式樣已中國化了。
隋代時間很短,僅37年。但與文學史上由南北朝向唐代過渡的情形相似,在造型藝術方面隋塑正體
現了由外國人(主要是印度人)的模樣向中國人模樣的過渡特徵。促成這一轉變的基因在於中國人(其實
世界各民族亦然)需要創造出自己的神這種心理。固然,各民族的文化藝術都不可能排除他民族文化藝
術的影響,但也絕不會生吞活剝地吸收外來的形式,而總是在吸收其養分的同時加以改造,融進本民族
的特色,使其民族化。從隋代的第275號、283號、427號等窟的塑像來看,已開始追求雍容華麗的氣度,不
再是隆鼻削頰的清癯形象,鼻樑低了,面相豐滿而輪廓線條柔和了。但亦有缺點:頭大、上身長、下身短,
體形比例雖不甚勻稱,卻給人以親切憨敦之感。這個轉變應該說是一個進步,它表明塑像向著中國化演
進。
唐代,隨著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造型藝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塑像經歷了初唐盛唐的發展,至
中唐已趨爐火純青的勝境。其演進趨勢沿著從外國的神佛向中國的神佛、從神佛向人的路子——亦即造
型藝術的民族化、世俗化。如果說以第77號、322號、332號等窟為代表的初唐塑像主在改變隋塑頭大身
短、比例失調的缺點,發展了追求衣飾華麗、線條柔和的特徵,塑造出寶冠霞帔、瓔珞垂胸、手與足腕帶有
環釧、衣裙著彩、面龐豐滿、體形勻稱的菩薩像和戴盔被甲、英氣勃勃的天王像的話,那麼盛唐雕像(以第
45號、126號、217號窟為代表)則在此基礎上使之定型和精巧化。到了中唐,塑像則臻精妙入神的境界,充
分體現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鮮明特色。第35號、194號、285號、320號等窟正證明了這一點。今舉285號
窟右側的菩薩像為例便見一斑。此像「肌體細膩,眉清目秀,富有綢質感的衣裙似要被清風漾起,尤其是
那安詳而恬靜的微笑極為動人,充分體現了女性的美麗、善良和尊嚴。這尊菩薩比起達·芬奇的名畫『蒙
娜麗莎』並不遜色,然而卻要比這幅名畫早1000年」[1]。莫高窟的菩薩像千姿百態,或沉思冥想,或微笑靜
觀,眼神和嘴角極為傳神;豐腴的面龐,袒露的手臂,極富柔嫩的彈性——這一切均給人以和藹可親之
感,應該說,她們是唐代美女的標本。應該指出的是,印度千千佛、萬萬菩薩均屬男性,而唐代的菩薩顯然
女性化了,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的溫柔形象更使人覺得可親可近,更便於「普渡眾生」的緣故吧。與女性陰
㈡ 4399密室逃脫逃出女巫洞穴怎麼過 逃出山洞
1:主圖收集五角星,轉左圖左下方放入五角星得第一把鑰匙,右方圖形提示在主圖,輸入得第二把鑰匙;
2:用第一把鑰匙開主圖大門,進入後用第二把鑰匙開門,進入後完成左上方的雞、貓、猴、鼠轉盤(轉成和中間一樣即可),完成後得花朵和眼睛1;
3:將花朵放置主圖左下方 花盆花桿頂端得火柴和眼睛2(眼睛收齊),將兩隻眼睛放入人臉形山洞口上方開鐵欄桿大門,進入山洞用火柴點燃左方的火把得47829提示數,回到動物轉盤大廳在右方輸入47829得刀子;
4:出大廳有刀子割左方沙發得兩枚紅圖章,轉去有火把的山洞在上放入兩枚紅圖章得提示紙和一根黃色大頭針;
5:提示紙中的WNSEWS即是西北南東西南(就是左上下右左下)在人臉形山洞口上方完成得橙子,提示紙中的2639在主圖左上方的九宮環完成(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即第一行第一個、第二行第三個、第一個第三個、第三行第三個)後得黑色大頭針、獅頭拼圖1和蘋果(水果收齊);
6;將橙子和蘋果放到動物轉盤大廳桌上的果盆中得獅頭拼圖2和綠色盆栽1,再到人臉形山洞口左下方收集綠色盆栽2(分栽收齊),進入山洞在洞口的兩側地上放上盆栽,盆栽的點法在動物轉盤大廳正前方的上ULLULU(上左左上左上)即點左右右左右左開啟新場景;
7:進入新場景收集藍色大頭針,左下方的箭頭提示用在主圖大門上方得藍寶石和紅色大頭針(大頭針收齊),將四根大頭針插入動物轉盤大廳箱子上方的布上即得橙色寶石,四根大頭針的顏色順序可用在有火堆場景前方的四個圓形按鈕上(從下到下藍紅黃黑)得提示紙和獅頭拼圖3;
8:提示紙上顏色提示來調整四根大頭針的(將藍色和黃色大頭針調低即可)得獅頭拼圖4(獅頭拼圖收齊),退出大廳在有沙發的場景右上方放入四塊獅頭拼圖得錘子;
9:用錘子去敲有火堆場景木架上的陶罐,火熄滅後得鑰匙,用鑰匙開動物轉盤大廳的門即到最後場景,提示紙另一提示是英文字母A到Z的第19、22、25、24個字母即SVYX,在最事場景右上方輸入SVYX得轉輪,轉輪放在池壁口處轉動即得提示紙;
10:按提示紙上的顏色對應數字來調整右下方的顏色桿(是幾就點幾下)即得紫色寶石,提示紙上的VAGU在有火把的洞口處輸入可得綠色寶石(寶石收齊),將四塊寶石按相對應的顏色放入有沙發場景的左上方即得鑰匙;
11:到最後的場景中用鑰匙開門過關。
㈢ 老鐵們,女巫洞穴這個門怎麼開是不是以後拿
現在奇跡世界多了很多新手任務,我的號原來野獸任務都已經做滿了,上次生日和老公去精靈湖又接了N個新任務,做完還可以繼續往下接,沃德那裡也有很多新任務,做完AC應該可以到65%以上吧,所以你可以試試去接新任務看看有沒需要你那些物品的,我忘了有沒有需要打關卡的任務了,畢竟我也沒接全呢,有時間幫你看下
㈣ 女巫洞穴的這個要怎麼開.混沌刃已經能吸
1.專屬武器 近戰: 專屬寶石+頭盔帝(滿)級+劍帝(滿)級+加速手套+天災骨鍾 遠程: 專屬寶石+頭盔帝(滿)級+斧頭帝(滿)級+古之忍耐姜歌+毀滅之角 專屬殺怪升級,第一次升級需要殺2000怪,第二次升級需要殺3000怪。升到頂級後,可到[13]合成專屬神器。
㈤ 威倫任務和女巫一起在洞穴尋找希里的馬的線索,卡關求助
1.需要在之前的劇情「調查偉倫所有的剩下的線索,尋找男爵的妻子」閱讀遺留下來的林中夫人這本書就可以觸發啦。我們需要打開背包,在任務道具中,找到「林中夫人」這本書。查看就可以開啟新的任務「尋找駝背泥沼里的老巫嫗」。
㈥ 女巫洞在哪
你是找月光石嗎?還記得沙漠天碑附近山洞的那個婆婆嗎,去找她吧
㈦ 敦煌石窟到底是個什麼啊...為什麼各朝各代都有文獻作品出現在那兒 比
您好,我是西北旅遊包車姜師傅,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專術寶庫之一,被譽為屬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是不可多得的木結構古建築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有古代留存至今的寶貴建築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
希望可以幫得到您!
㈧ 藏經洞中的文獻和藝術品屬於哪個世紀的
公元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都有。
藏經洞是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圓籙)發現的,洞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各種歷史文本、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
這些珍貴文獻用多種文字記載,有漢文、藏文、梵文、龜茲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 康居文等,簡直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古代博物館。
(8)女巫洞窟文獻擴展閱讀: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
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希伯來文等。
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
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藏經洞
㈨ 莫高窟的每個洞窟的資料,要詳細一點
編輯本段【莫高之窟】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編輯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編輯本段【風格演變】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凈,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只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制,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藏經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破壞情況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他找到王圓籙,表示願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於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致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籙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對於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部分後來被收藏者轉賣給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籙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