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文獻6
1. 我國最早的一部以應用文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獻總集是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應用文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獻總集
2. 文獻學問題~高分~
本人來學習學習,順便查了一下.如下!先回答1—5題
1: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推薦原因:此書以「求全」、「求實」為宗旨,對先秦漢魏晉南北朝的一千五百多位重要作家的生平仕履、文學活動、文學成就及作品著錄、流傳、存佚情況等作出扎實可信的考辨和判斷,歷時十年編撰而成,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古代作家的重要工具書。
2:(1)二、唐朝的義疏之學
唐朝結束了以前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中國重新實現統一。唐朝是封建經濟繁榮發展時期,也是封建文化高度發達時期。唐朝統治者為了加強文化思想的專制統治,就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改變以往那種經學多門、師法各異、章句繁雜的狀況。在選舉制度方面,唐朝確立了自願報名、分科考試、擇優錄取的科舉取士做法。在科舉制度中,考試經書已是重要的內容,這就需要讀書人能有統一的經書課本。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唐朝政府在各地廣泛設置學校,發展儒學,而且大量徵用天下儒士做學官。與此同時,朝廷還特地任命一些著名學者在內廷分班輪值,為皇帝講論經義、評議政治時事。唐太宗還特詔令國子祭酒孔穎達等人對過去的各種經說進行了整理、劃一的工作。孔穎達等人最後編定出了一套統一的解說,成為讀書人學習經書、應付科舉考試的標准讀本,這就是他們編撰的《五經正義》。
唐朝及以後的學者們對於為古代經史舊注所作的解釋,通常稱為「正義」或「疏」。
孔穎達等的《五經正義》,調合了前代的南學、北學,其中《易》用三國魏王弼注,《書》用偽孔安國傳,《毛詩》用西漢毛公傳、鄭玄箋,《禮記》用東漢鄭玄注,《左傳》用西晉杜預注,然後孔穎達等再通過所撰《正義》對經書原文以及舊注作進一步解釋。在唐代,《五經正義》再加上賈公彥的《周禮疏》與《儀禮疏》、楊士勛的《穀梁疏》、徐彥的《公羊疏》等,共合為唐朝的《九經正義》。唐朝學者們的「正義」和「疏」總結了自漢代以來的經學,對各種經說做了統一工作,並且成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也由於唐代讀書人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學習經書的,因此他們往往只是墨守正義的定論,不敢有所突破,不過,在唐朝中後期,也有些學者站出來努力改變這種停滯狀況,試圖重振儒學。例如柳宗元就以「天人不相預」(天並不能幹預人的命運)的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儒學中的「天人感應」論,進一步清算了儒學中的神學迷信思想。韓愈也以其「道統論」宣稱要把孔孟之道繼續傳承下來,並且還要加以發揚光大。他通過貶斥佛、道來加強儒學的正統地位。他在文學上發起的古文運動,實質上是倡導利用文學形式來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即所謂「文以載道」。由於韓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為提高,開始成為孔子儒學的正統繼承人。使唐代的經學未能有較多的新發展。
(2)今文經學派和 古文經學派
(3)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
自東漢末年以後,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
3新書•藝文志背景 作者 一行法師
一行,是我國古代有數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他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圓寂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十月,年僅四十五歲。
稱之為唐代真正的書目原因大概是其將唐之史料詳細地記錄涉及政治需求成為唐之經典!(個人意見)說已成為重要文獻,還有一部《新書藝文志》詩集一卷〔唐〕為許棠所著。
4(1)乾嘉學派,一般說來可以分成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吳派的學風即搜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是「唯漢是信」,即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吳派的主要學者有沈彤、江聲、余蕭客、江藩、王鳴盛等(參見本書「吳派」條)。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制度的考證。此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小學(即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容和涵義,即以語言文字學為治經的途徑。他們在文字、音韻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貢獻。此外,皖派也頗重視思想和理論,如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就是例證。戴震的學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最為有名(參見本書「皖派」條)。
特點:作為治學的一個內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乾嘉學派專門從事考據,把學術全部納入考據的軌道,他們在考據和學問之間劃一等號。他們反對宋明理學好發空論言之無物的弊病,走上從書本上尋找疑難問題進行考據的務實道路。所以在思想發展史上,他們建樹不大,在學術研究方面,卻有一定的造詣和貢獻。
(5)類書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其編制方法系按類匯編群書,即將當時能搜集到的所有書中的內容拆散,重新按類或主題進行編排,以便需要時能快速地查到,如明代的《永樂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韻府》等,但歷代類書的主流還是以分類為主。
6-40題改天發給你,我最近也在學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大家一起學!
3. 滿意的追加50分!幫我寫6--7個有關我國網路營銷發展論文的參考文獻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貿易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營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路營銷已成為一種新的重要的營銷方式,網路營銷是 21世紀企業競爭的焦點。但是,對網路營銷的績效 卻往往缺乏系統的評價與控制,即使進行評價也往往是側重某些方面,難以反映網路營銷績效的全貌。目前網路營銷已開始被我國企業採用,各種網路調研、網路廣告、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網路營銷活動,正異常活躍地介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去。
1 研究網路營銷的意義和目的網路營銷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的總稱。
1.1互聯網革命中網路營銷的意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等新型的商務概念。網路是一種新媒介或新分銷渠道,可以代替或至少補充現存傳統的分銷方法。網路的演變是快速巨大的,網路營銷活動將使我們把市場營銷理解為「完整的價值提供過程,並超越公司內部傳統的分工界限」,網路同時還簡化和縮小了所有類型的組織,而且讓我們更進一步擴展市場營銷的概念,使其成為企業可以不斷改進和協作完成的一整套工作能力而非孤立的職能單位。
網路營銷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企業營銷的重要方式。在美國,有超過 40%的企業在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業務,美國《財富》雜志統計的全球 500強幾乎全部在網上開展營銷業務。全球互聯網上交易額1996 年為 30 億美元, 1997 年 134 億元美元,年為 313 億美元,預計 1999 年將達到 710億美元,2000 年將突破 2230 億美元,到 2010年網路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將達到 42%。網路營銷極具發展前景,必將成為 21世紀的企業營銷主流。
互聯網意味著低成本,意味著機會,全球一體化,服務個性化,開放互動和平等,它引發人類社會最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互聯網革命將使中國獲得與世界經濟發展齊頭並進的機會,而這場革命的遲到者將會徹底地喪失時機。這一點與工業革命可在不同國家先後演進截然不同。
1.2研究網路營銷的目的在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電子商務作為信息處理技術的一個飛躍,其影響不會僅僅停留在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上。由於某些因素的改變,尤其是供應鏈的縮短、市場核心的轉移、各方面管理成本的大幅度降低,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改革自身、重新適應新環境、迅速投入新環境的最佳契機,體現在電子商務中最直接的應用就是網路營銷,而網路營銷最直接地改變著傳統經濟形態,最深刻地改變著企業運作方式。電子商務的應用將使企業從網路中獲取巨大的資源和潛力,企業將擁有全球的市場,同時將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和商業經營模式轉型帶來的沖擊、機遇和挑戰。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網上購物始於 1999年。這一年先是 8848網上超市震撼登場,接著是拍賣網站接踵而來,加上轟動一時的「網上 72小時測試」使人們真正感受到網上購物已走入網民生活,而起催化劑的是招商銀行一網通的推陳出新和有 70多家商戶加盟的招商網上商城的正式啟動;在 1998年,中國銀行便推出了網上購物服務,招商行的市場觸角和行動似乎更為敏銳和快捷,加上成功地市場宣傳和網上購物幸運抽獎活動,為 1999年的網上購物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在 2000年中國政府和企業上網工程的全面啟動,無疑證明了政府及企業對網路的巨大資源和潛力有了一定的重視和開發。從這些實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網路營銷已開始被我國企業採用,網路營銷勢必將成為 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主流。
研究網路營銷的目的就是要求企業把傳統經營模式與電子商務網路模式緊密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以網路帶動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在 21世紀更方便、更快捷、更具有信息化的特徵,使網路成為我國與世界經濟交流的重要樞紐。
1.3網路營銷相對於傳統營銷的明顯優勢1.3.1網路媒體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無時間地域限制、無時間版面約束、內容詳盡 ,多媒體傳送,形象生動、雙向交流、反饋迅速等特點,有利於提高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效率,增強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效果,降低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成本。
1.3.2網路營銷無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實現產品直銷,能幫助企業減輕庫存壓力,降低經營成本。
1.3.3國際互聯網覆蓋全球市場,通過它企業可以方便快捷地進入任何一個市場。尤其是世貿組織第二次部長會議決定在下次部長會議之前不對網路貿易徵收關稅,網路營銷更為企業架起了一道通向國際市場的綠色渠道。
1.3.4在網上,任何企業都不受自身規模的絕對限制,都能平等地獲得世界各國各地的信息及平等地展示自己,這為中小企業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發展空間。利用互聯網,中小企業只需花極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信息網和貿易網,將產品信息迅速傳遞到以前只有財務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接觸到市場中去,平等地與大企業進行競爭。從這個角度看,網路營銷為剛剛起步且面臨強大競爭對手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武器。
1.3.5網路營銷中公平、公正、公開的經營特色,體現在銷售和服務的價格、質量等方面。網路營銷能使消費者擁有比傳統營銷更大的選擇自由。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在全球范圍內不受地域、時間限制,快速尋找所需的商品,並進行充分比較,有利於節省消費者的交易時間與交易成本。
此外,互聯網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與消費者一對一的溝通。
1.3.6准確高效的服務營銷。網路營銷並非只是通過網上直接銷售一種形式,利用網路開展服務和技術支持同樣是一種營銷形式,而且是極具魅力的一種營銷形式。比如在互聯網上企業提供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產品咨詢服務、顧客咨詢服務、技術使用指南、顧客意見收集和反饋、產品質量指標、質量監督等等服務。
2 我國網路營銷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2.1我國網路營銷的發展現狀我國網路營銷的現狀 為,網路營銷起步較晚,直到 1996 年,才開始被我國企業嘗試。 1997年,江蘇無錫小天鵝利用互聯網向國際上八家大型洗衣機生產企業發布合作生產洗衣機的信息,並通過網上洽商,敲定阿里斯頓作為合作夥伴,簽定合同萬元;海爾集團 1997 年通過互聯網將 3000台冷藏冷凍冰箱遠銷愛爾蘭,至 1999 年 5 月 12日,該公司累計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共 11298次,接受並處理用戶電子函件 3600多封,訪問人數由去年同期平均每天 2300 人次擴大到現在平均每天 27000人次,並有 20%的出口業務通過互聯網實現。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不少商業企業也紛紛在網上開設虛擬商店,全國網上商店已達 100家左右。目前網路營銷已開始被我國企業採用,各種網路調研、網路廣告、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網路管銷活動,正異常活躍地介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經國家信息中心有關統計數字表明,目前我國有 8萬余家企業已加人互聯網涉及網路營銷,其中以計算機行業、通訊行業、金融行業較為普遍,計算機行業占 34%,通訊行業為 23% ,金融行業為 11% , 其他為 32%.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網路營銷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仍停留在起步階段,具體表現在:
第一,網路競爭意識不強,對網路營銷認識不清。絕大部分企業還只把競爭焦點定位於實體市場,沒有充分意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搶占網路信息這一虛擬市場對贏得企業未來競爭優勢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把網路看得過於神秘,總以為只有工程師、電腦技術人員才能使用這一高科技產物。
第二,上網企業數量少,分布不均衡。目前,國內企業上網總體雷聲大,雨點小,全國 560萬家企業(含鄉鎮企業)中,上網企業所佔的比例不足五 1.5%,且集中分布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幾個大城市。上網企業數量少,測覽的客戶就下降,網路給企業創造的效益就減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網路利用率不高,營銷方式單一。大部分上網企業的網路營銷只僅僅停留在網路廣告與網路宣傳促銷上,而且最終促銷也只是將企業的廠名、品名、地址、電話掛在網上而已。很少有企業擁有自己獨立的域名網址,並利用其對企業形象及產品作具體、系統介紹,網路利用率低。甚至有不少企業上網是為了趕時髦、追潮流,把網路僅當作一種方便快捷價廉的通訊聯絡方式。網路調研、網路分銷、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服務等營銷活動,涉足者寥寥無幾,網路對企業營銷的巨大優勢與潛力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第四,網路營銷產品少、范圍不廣。目前,我國企業網上營銷的產品主要集中於電腦及其配件、軟體、圖書、汽車等有限的幾類特殊產品,面向大眾的服裝、食品、日用品、家電等上網的商品甚少。
第五,網路營銷策略水平不高,效益不佳。對網路營銷這一特殊營銷方式的營銷策略缺乏系統研究,還處於實踐摸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網路營銷策略。不少企業還只能沿用過去傳統實體市場營銷策略,網路營銷效益不高。據悉,目前全國開通網上購物的商業企業,迄今尚無一家盈利,不少網上商店開張不久即宣布倒閉,少數幾家也是依靠現時的實體商場的信譽而勉強維持。
2.2我國網路營銷中出現的問題2.2.1從整體看,網路營銷並未取得應有的效益從整體看,我國目前的網路營銷並未取得應有的效益。據有關人士分析,在中國開展網路營銷理應節省 76 . 59%的交易費用,但實際上只節省了11. 61%的交易費用。這說明中國網路營銷的效益潛力只發揮了 15.6%.在近幾年的電子商務熱中,我國興辦了不少電子商務網站。但相當一部分電子商務網站走的是「大肆炒作——吸引公眾——爭取廣告——上市圈錢」這樣一條路子,並沒有在扎扎實實地搞好商務上下功夫。由於網上交易量太少,其收入不足以維持日常的運轉,大多數網站不得不依靠外來的資金投入(俗稱「燒錢」)就是說,我國的電子商務中存在不少泡沫的成分。 2000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迅速下降的影響下,我國不少互聯網企業出現了生存危機,裁員、倒閉接踵而至。
在我國,政府部門是信息的最大擁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而據調查,政府部門掌握的可公開信息中,有近 80%處於封閉狀態。雖然許多政府部門花費大量資金,開啟了政府網站,但相當數量的網站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陳舊,特色欠缺,沒有充分發揮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礎作用。
2.2.2信息化基礎比較薄弱近年來,我國計算機網路雖然發展很快,但在許多方面(包括普及程度、技術管理、通訊速度、資費水平、安全保密等等)仍遠不適應電子商務的要求。據國家統計局調查, 1999年我國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的計算機只有 3.78台。由於家庭計算機普及率低,上網率更低,在家上網者主要是一部分知識分子和青少年學生,再加上我國的網路基礎設施差、線路少、費用高、速度慢,安全性不高。因此,難以形成對電子商務較大規模的最終有效需求。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據對重點企業的調查,我國重點企業普遍存在著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機構不健全、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與建設成本過高、經營管理中運用計算機網路不充分等問題。
雖然有 74%的重點企業建立網站或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主頁,但網站質量較好的僅有 28%,且行業和地區發展十分不平衡。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企業用於信息、技術和設備投資累計僅占總資產的 0.3%,與發達國家大企業 8 % -10%的水平相距甚遠。
我國信息產業整體技術落後,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產品和技術。據對國家重點企業的調查,在企業主要信息化裝備的配備中,境外品牌的產品和技術佔有絕對的市場壟斷地位。所有這些嚴重製約著信息產業與網路營銷在我國的發展。
2.2.3 社會公眾對網路營銷的安全與可靠性存在疑慮網路營銷本身的運行模式與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人們固有的消費與購物方式有較大的差異。由於國際互聯網本身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網上交易面臨種種風險。目前,我國仍處在經濟轉型期,市場還很不成熟,社會信用體系很不健全。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坑蒙拐騙時有發生,互相拖欠相當普遍,交易行為缺少必要的自律和嚴厲的社會監督。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網路營銷有相當的風險。在網上交易中,如何保護企業的商務秘密,如何確定交易雙方的真實身份和可靠性,如何保證交易達成後的不可否認性和不可修改性,如何保證網上支付的安全?網上交易發生糾紛怎麼辦,如何取得滿意的售後服務等等。這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和消費者對網路營銷的信心和熱情。再加上傳統購物觀念對消費者的束縛,都會制約網路營銷的發展。
2.2.4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和金融體系支撐不足應當指出,即使在電子商務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單純依靠網路也無法完成商務活動的全過程。
這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實物商品必須藉助於其他運輸工具送到企業或消費者手中,才能滿足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發達國家的貨物配送體系社會化程度高,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可以將配送任務交給專門從事快遞業務的企業去完成,既安全快捷,費用也比較低廉。在我國,目前貨物配送體系尚不完善,快遞業務尚未充分開展。不少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不得不自辦快遞業務,不僅無法覆蓋較為廣闊的區域,而且費用較高,配送所花費的時間較長,影響企業效益和消費者網上購物的意欲。網路營銷雖然縮小了企業之間的信息虛擬市場的競爭差距,但對企業的物流水平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擁用全國物流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物流能力不強,效率不高,不能及時與網路用戶實體交流,已成為阻礙其網路營銷發展的主要因素。高層次的電子商務還需要有相應的安全高效的電子化金融服務相配套。目前我國金融水平和電子化程度不高,現階段絕大部分的電子商務只能做到「在線瀏覽,離線交易」,無法進行「網上支付」。網路分銷也成了一種「網上訂貨、網下付款」的一種交易方式 ,極大地影響了網路分銷的效率。這對於提高電子商務和網路營銷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
3 發展我國網路營銷的主要對策3.1大力發展我國電子商務事業3.1.1大力推動企業信息化進程,搞好計算機信息網路建設必須更新企業經營觀念,改革企業經營管理,建立起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政府要為企業信息化做好組織工作,制定好發展規劃。
開展電子商務的示範工程,積累經驗。首先,在一些管理特點比較適合電子商務發揮長處的領域中推行電子商務。試點工作應選擇條件成熟的行業,國家優先發展的行業,例如銀行、民航、證券、外貿、連鎖店、軟體、出版物和影視產品等。 讓這樣的行業先行動起來,獲得成功,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再去帶動其他的企業。其次,對那些經濟比較發達、信息化程度相對較高、領導重視、對電子商務有需求和有效益的地區,特別是一些有條件的沿海省市。以及內地的少數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應鼓勵他們不失時機地發展各種方式的電子商務,發揮其示範效應。以便向其他地區推廣普及。第三。採取在電子商務和傳統商務的結合中逐步擴大電子商務比重的做法,電子商務解決不了的問題先由傳統商務解決,這樣電子商務的起步和發展將會容易一些。
3.1.2加強物流配送系統的建立發展網路營銷,必須物流先行。國外電子商務物流解決方面有著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物流中央化的美國物流模式強調「整體化的物流管理」,是一種以整體利益為主,突破按部門分管的體制,從整體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的模式。我們應該借鑒這些成功經驗,盡快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統。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發展電子商務的方向和目標。重點發展 B to B(互聯網上商家到商家的電子商務模式),積極推動 B to C (互聯網上商家到顧客的電子商務模式 )。企業應設計和建立適合自身情況的物流平台並對物流平台有科學的管理。鼓勵和倡導發展第三方物流。
3.1.3解決好網上支付問題網上支付問題解決的好壞是直接關繫到電子商務成敗的關鍵。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策略:①在技術標准上應該具有戰略眼光,不僅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網上支付安全認證中心,而且努力和國際標准接軌。②及早立法,確定網上銀行的資格認定,規定網上交易的權利和義務,並嚴厲打擊黑客犯罪行為,將網上支付納入到一個安全的、可預測的法律框架之內。③由政府牽頭,各商業銀行、中介機構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響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體系。
3.2加快建立和建全網路營銷的政策法規加強對網路營銷的立法與監督,規范企業的網路營銷行為。在網路商場的市場准入制度、網路交易的合同認證、執行和賠償、反欺騙、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征管、廣告管制、交易監督,以及網路有害信息過濾等方面的制定規則,為網路營銷健康有序快速的發展,提供一個公平規范的法律環境。制訂鼓勵、扶持網路營銷發展的優惠政策,為網路營銷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同時,對網路營銷的發展也要科學的規劃,統籌安排,即要防止畏縮不前,又要避免不顧客觀現實條件的急躁冒進。
3.3為網路營銷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加快電信產業的發展以打破電信行業壟斷經營的局面,充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改善電信服務質量,調低電信的資費標准,使網路消費與人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使網路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為網路營銷創造人氣基礎。加快改善網路硬體設施,改變低水平設施與高水平收費的現狀,在盡快打破制約網路營銷發展的技術瓶頸的同時,加強網路安全性方面的工作。為網路營銷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3.4打破傳統購物觀念對網路營銷的制約千方百計打破傳統購物觀念對消費者的束縛。
網路營銷不僅是對企業經營理念的革命,而且也是對消費者購物觀念的革命。據調查 39%的人認為網上商品無實體感,對其質量不放心,而寧願選擇自己去市場中購買這。種眼見為實的傳統購物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消費者對網路營銷這一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制約了網路營銷在我國的發展。所以必須強化對網路營銷在我國的輿論宣傳,提高社會與公眾對網路營銷的認識,消除他們對網路營銷的陌生感,神秘感,增強對網路營銷的信任感。引導廣大消費者改變過去眼見為實的傳統購物方式與購物習慣,使其從心理上接受網路營銷,以達到為網路營銷形成較大規模的最終有效需求的目的。
3.5真正認識到網路營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充分發揮網路營銷的潛力效益充分認識發展我國網路營銷對經濟的發展作用及搶占網路信息市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抓住有利時機,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政府及企業必須對互聯網蘊涵的資源和潛力優勢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從而加強網路技術研究,改善網路基礎設施,提高網路整體水平以強化我國的信息化基礎。
廣泛開展對網路營銷的學術研究,不斷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網路營銷新方式與新策略。企業和政府對互聯網路應進行深層次開發和應用:政府部門是信息的最大擁有者和最大使用者,要充分發揮政府信息窗口的基礎性作用;企業應盡快盡早地申請和注冊自己的網址域名,並加強對網址域名的宣傳,努力樹立網路形象,並要確定適合網路營銷的產品,採用低價的策略吸引消費者。網路營銷的成功離不開優質服務的支撐,所以企業要向顧客提供個性化服務,並建立服務質量信息系統,改進服務流程。
還要切實提高自身物流能力,大力培養網路人才。
同時要整合其他營銷手段,不斷提高網路營銷的水平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旗林,黎志成。網路營銷的策略探討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3)。
[2] 司林勝。網路營銷績效評價研究 [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 .
[3] 劉新武,祝偉明。網路營銷現狀及改進策略 [J].企業經濟,2005(1 1) .
4. 幫忙翻譯下啊急啊,謝謝啦~
試試看。
這些是一些殷商甲骨文殘片上收錄的詞條,所以需要自己整理通假和斷句,這就是翻譯的難點。
1.王占曰:『有崇』!八日庚戍,有各雲自東□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於河。」意思是:商王武丁根據卜兆判斷有災禍發生。果然第八天早上天空出現了雲彩,中午以後又有虹霓從北方出來到河裡去飲水。
2。不吉,有崇,其有來艱,有新大星並火七日己巳夕X。意思:不吉利,有重的災難,七日己巳夜有星火出現在頭頂。(其實就是古人對天文不了解鬧了笑話,也要記錄下來,呵呵)
3.珷征商佳甲子朝歲鼎克聞夙又商辛未王才自易又事利金用乍公寶彝。是利簋上的字,利簋 是一種青銅器皿.
武王征商,佳甲子朝,歲鼎克聞,夙有商.辛未, 王在闌師, 賜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寶尊彝.這是記載武王伐紂的一段歷史。意思是:周武王伐商,時間在一個甲子日的早晨,占卜說紂王昏庸,此戰能夠勝利,伐商的第8天(辛未),王在一個叫闌師(管師)的地方,賞賜了右史利(主管祭祀的官員)黃金,並製作了這個器皿(即利簋)來紀念利的先人。
4。意思:在元年五月初吉甲寅日,周王到了康廟,大家都就位了,「同仲」(人名)帶著師兌入中廷,周王呼內史冊命師兌輔助師龢父,掌管左右走馬和五邑走馬的官職,並賞賜師兌之祖任官時的服飾五黃、赤舄。師兌行了謝禮。冒昧標揚天子的偉大和善美,而作這個簋,由師兌的子孫永遠寶藏。
5。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捨命於成周,遹正八師之年,克作朕皇祖季寶宗彝。克其日用朕辟魯休,用介康*、純佑、眉壽、永命、靈終。萬年無疆,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舊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東部新都成周洛陽發布命令,整肅王的部隊成周八師。就在這一年克作了這批紀念其偉大祖父季並置於其宗廟中的寶貴彝器。克每日用它來祭享祖先,同時也就每日在宣揚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來祈求康順、福佑、老壽、長命、善終。願克萬年無疆,克的子孫後代永遠寶用這批彝器。
6 。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間的丁亥日,虢季子白製作了寶盤。
顯赫的子白,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為,經營著天下四方。進擊征伐玁狁,到達洛水之北。斬了五百個敵人的首級,抓獲俘虜五十人,成為全軍的先驅。威武的子白,割下敵人左耳獻給了王,王非常贊賞子白的威儀。王來到成周太廟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說:「白父,你的功勞顯赫,無比榮耀。」王賜給子白配有四馬的戰車,以此來輔佐君王。賜給朱紅色的弓 箭,顏色非常鮮明。賜給大鉞,用來征伐蠻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地使用。
我說兄弟,我搞這些不容易,給多少分不重要,主要是能解決你的問題,你要不選我的答案是不是說不過去了。
還有,誰要是轉貼,誰就是沒良心啊。!!
5. 在寫參考文獻格式時,出現三個作者乃至更多,怎麼寫
參考文獻作者大於三個時,題錄中只列出前三位。具體格式如下:
如果是中文的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作者超過3位時,只列前3位、後面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如:
[1]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等. 一種用於在線檢測局部放電的數字濾波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33⑷:62-67.
如果是英文的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作者超過3位時,只列前3位、後面需要將其縮略為et al.如:
[2]Heider,Anderson,Mkason,et al.The structure of colorspace in naming two language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3):62–67.
(5)集部文獻6擴展閱讀
根據國家標准GB/T 7714-2015,常見的參考文獻引用格式有以下幾種。
1、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
2、 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 [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4、國際、國家標准
[序號]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
6.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是《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6)集部文獻6擴展閱讀:
相傳《尚書》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西漢學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尚書》百篇之說乃後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焚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7. 參考文獻
安芷生等.1990.最近2萬年中國古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劉東生主編,黃土、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北京:科學出版社
白潤光.1986.泥炭形成水熱系數指數,地理學報,(2):168~176
畢慕瑩.1992.近40年來華北乾旱的特點及成因,葉篤正,黃榮輝主編,旱澇氣候研究進展.北京:氣象出版社,23~32
陳方吉.1979.北京地區全新世地層及自然環境變化.中國科學,(9):900~907
陳宗宇,張光輝等.1998.華北地下水古環境意義及古氣候變化對地下水形成的影響.地球學報,4:338~345
程汝楠.1988.應用天然水氫氧同位素示蹤水量轉換,劉昌明、任鴻遵主編,水量轉換.北京:科學出版社,33~50
初朋文.1992.滄州地區淺層淡水及鹹水氫氧穩定同位素研究.山東地質科技情報,22~27
馮炎.1993.中國江河防洪叢書(海河卷).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關秉鈞等.1985.用環境同位素氚、碳-14、碳-13探討北京地區地下水運動規律.水文地質技術方法,第十二輯,1~6
郭永海等.1996.河北平原京津以南深層地下資源形成規律的研究.地質論評,5:410~415
黃榮輝等.1989.華北降水的年代和年際變化及其對經濟影響.北京:科學出版社,95~101
賈毅.1990.河北省城市形成發展因素分析.地理學與國土研究,(3)
孔昭宸等.1990.北京地區距今30000~10000年的植物群發展和氣候變遷.植物學報,20:330~338
孔昭寰.1992.植物群的古氣候變遷記錄.北京:海洋出版社,155~177
孔昭寰等.1982.北京地區10000年以來的植物群發展和氣候變化.植物學報,24(2):172~181
孔昭寰等.1990.中國某些地區全新世高溫期植被和氣候的初步認識.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0(1):99~102
李桂如等.1988.冀中坳陷岩溶水同位素組成及水動力條件.中國岩溶,4:307~311
李君亭.1991.地下水滲流數值模擬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李克讓等.1990.華北平原旱澇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80~111,180~182
李世魁等.1988.中國北部半乾旱地區農牧氣候界限探討.北京:科學出版社,105~131
李文綺等.1985.河北東部全新世溫暖期植被與環境.植物學報,27(6):640~651
梁幼林等.1991.逐步判別分析在恢復氣候上的應用.科學通報,(22):1731~1734
劉春蓁等.1991.華北地區水文循環特徵.應用氣象學報,2(2):289~293
劉存富.1990.地下水14C年齡校正方法——以河北平原為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3:4~8
滿志敏等.1991.中國東部近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分期.北京:海洋出版社,21~35
施雅風等.1989.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366~369
施雅風等.1995.氣候變化對西北華北水資源的影響.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16~220,308~310
施雅風等.1996.中國歷史氣候變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5~40
湯仲鑫等.1984.京津冀地區近500年旱澇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
童國榜.1988.華北平原第四紀孢粉的數學地質分析.植物學報,30(3)
王恆純.1991.同位素水文地質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45~57
王會昌.1983.一萬年來白洋淀的擴張與收縮.地理研究,8~17
王開發等.1978.根據孢粉分析推斷上海地區近6000年以來氣候變遷.大氣科學,(2):139~144
王松海.1987.近5000年來我國中原地區氣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變遷.中國科學(B輯),(1):104~12
衛克勤,林瑞芬.1994.祁連山敦德冰心氧同位素剖面的新解釋.地球化學,3(2)
吳忱.1992.華北平原四萬年來自然環境演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忱等.1989.古運糧河的形成與石家莊地區地理環境演變.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5(1)
吳忱等.1991.華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錫浩等.1994.中國全新世氣候適宜期東亞季風時空變遷.第四紀研究,1:24~37
吳祥定等.1994.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境變遷與水沙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
徐純性.1992.河北城市發展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許青海等.1988.白洋淀地區全新世以來植被演替和氣候變化初步探討.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5(3):193~202
許青海等.1992.海河流域全新世氣候演變的初步認識.北京:海洋出版社,18~19
嚴富華等.1981.從花粉分析試論北京地區兩泥炭礦的時代和形成環境.地震地質,3(1):51~65
燕子傑等.1991.山東旱澇氣候變遷的五個階段.大氣科學,15(4):123~128
楊懷仁.1996.古季風、古海面與中國全新世大洪水,楊懷仁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366~374
姚漢源.1987.中國水利史綱要.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
姚建文等.1996.氣候變化對華北平原區地下水資源影響的初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姚足金.1995.華北地熱水3萬年以來的古氣候記錄.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4:383~388
葉篤正等.1996.黃河長江流域旱澇規律和成因研究.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於鳳蘭等.1994.海灤河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德二.1983.我國近500年各區域旱澇變化及其與冬季冷暖的關系.北京:氣象出版社
張德二.1983.重建近500年氣候系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北京:氣象出版社
張光輝.1998.長江「暴怒」、黃河「絕食」這是氣候人類疊加之結果———長江洪災帶來的思考(特約)·中國改革報,9月16日
張光輝.1999.跨世紀的中國水與環境問題及其對策探討(特約).地質科技管理,第一期
張光輝等.1999.區域水循環過程與水資源演化規律.地球學報(增刊)
張光輝等.2000.華北平原地下水形成與區域水循環演化的關系.水科學進展,第4期
張光輝等.2000.全新世以來太行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演化規律.地球學報,第2期
張光輝等.2000.水文循環演化中熵理念及其應用.勘察科學技術,第1期
張光輝等.2004.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與對策.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蘭生.1980.我國晚更新世最後冰期氣候復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101~118
張子斌等.1981.北京地區13000年來自然環境的演變.地質科學,(3):259~268
張宗祜等.1997.論華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統之演化.中國科學,2:168~173
章新平,姚檀棟.1995.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與溫度和降水量的關系.地理學報,15(1)
鄭克琰等.1989.北京地熱田極其外圍地區天然水氫氧同位素組成特徵,地熱專輯,第二輯.北京:地質出版社,163~170
周昆叔等.1982.初論我國黃土的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
周煉,劉存富,王佩儀.1998.河北平原第四系鹹水同位素組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3:4~8
周煉,劉存富.1996.河北滄州地區天然水的氯同位素組成.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5
朱宣清等.1992.白洋淀環境演變及預測.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82~118
左大康等.1985.華北平原水量平衡與南水北調研究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68~182
Barnett TP et al..1989.The effect of Eurasian snow cover on regional and globa1 climate variation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46(5),661~685
Barry RG.1984.Possib1e Co,inced warming effects on the cryosphere climatic changes on a yearly tomi11ennia1 basis(N A Mourner and W Kar1en eds.), 571~604
Brad1ey,R S and Jones P D.1992.When was the「Little Ice A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e( ed.T'miami) Tokyo,1~4
Carrara P A and Andrews J T.1978.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of Lichenometry to geomorphic studies,San Juanmountains,Colorado,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5(4),373~384
Chang A T C,Foster J L and Ha1l D K.1987.Nimbus-7 SMMR derived global snow cover parameters,Annals of G1aciology,9:39~44
Chen J and Ohmura A.1990.Estimation of A1pine glacie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 since 1870s,IAHS,Pub.(193),127~135
Clime K.1980.Geomorphologica1 evidence of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Northernmongo1ia,geographic Policing,(43),101~110
COHMAP Members,1988.Climatic changes of the last 18000 Years:observations andmodel simulations,Science,241,1043~1052
David N C I.1987.C1imatic f1uctuations and runoff from glcierised alpine basin IAHS,168,77~89
Denton G H and Karolin W.1978.Holocene c1imatie variations-their pattern all Possible eases,Quaternary Research,3(2),155~205
Dickinson R E.1989.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NOARmS.601,88~02
F1ohn H.1973.Actual paleoclimatic problems from a Climato1ogist viewpoint,Paleoclimatic Research and Models( A Ghazi ed.), 17~33
Fisher D A.1979.Comparison of 100000 years of oxygen isotope and in solub1l Impurity profile from the Devon Island all Camp Century Ice Core, Quaternary Research,18 (3),299~305
Frenzel B.1991.Climates about 7000 to 6500a,B 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Paleoclimates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North Hemisphere,Georgia.Inst.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Budapest,128~130
Gleick P H.1987.The deve1opment and testing of a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climate impacts assessment:modeling the Sacramento Basi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3 (6),1049~1 061
Gleick P H.1986.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hydro1ogic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s,Journal of Hydrology,88,99~116
Gleick P H.1989.Climate Cla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Review of Geophysics,27 (3),329~344
Grove J m.1987.Glacier fluctuation and hazards,Geographical Jouma1,153,351~369
Houghton J T,Jenkins G J.1990.Climate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IPCC.1992.Climate change:The IPCC 1990and 1992 Assessments,WMO/UNEP
Iwasaki T.1991.Year-to-year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are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ournal of Meteorology Society of Japan,69 (2),209~217
Jones P D,WigIey TM L and Wright P B.1986.Globa1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1861and 1984,Nature,322 (6078), 430~434
Jones P D.1988.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recent trends and an unapt to 1987, Journal of C1imate,(1):654~660
Karl T R and Ribosome W.1989.The impact of decade fluctuations inmea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runoff:a sensitivity study over the United States,C1imatic Change,15(3),423~447
Kazimierz Rozanski et al..1992.Relation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Oxygen-18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climate.Science,258(6),981~984
Kruss P D and Smith I N.1982.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Vernagtferner and its fluctuations,Z.Glets.Glazial.,18(1),93~106
Kruss P D.1983.Climate change in East A Erica,A numerical simulation from the 100 years of terminus record at Lewis Glacier,mount Kenya,Z.Glets, Glazi,19(2),43~60
Kuo C.1990.Conference established betwe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temperature,Nature,343,709~713
Kutzbach JE and Gutter P J.1986.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orbital parameters and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limate simulations for the past18000 years,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43(16),1726~1759
Kutzbach JE.1981.Monsoon climate of the early Holocene,climatic experiment With the earth's orbital Parameters for 9000 years ago,Science,214 (4516),59~61
Lai Zuming.1982.A study on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runoff of the rivers in northwest China,Hydrological Aspects of A1pine and Highmountain Areas,IAHS Pub1,(138),285~294
Liu Chunzhen,Tian Yuying.1990.The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for basins in three different c1imate regions of China Proc.Symp.IAHS,pub.,369~376
Liu Chunzhen.1991.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North China.IAHS press,(201),149~151
Liu Chunzhen.1992.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cycle in China,IGBP Bu1letin,55~63
Liu Chunzhen.1993.A climat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and heat balance,IAHS,(212),97~102
Liu Cunfu and Wang Peiyi.1992.The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of isotope composition in groundwater of Hebei Plain.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Beijing,382~386
Liu Xinren.1989.A Conceptual mode1 simulat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a drainage basin in a plain area,Proc.of Baltimore Symp.,IAHS,Pub1.,(181),195~202
Porter SC.1986.Pattern and forcing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er variations During the test Millennium,Quaternary Research,26(1),27~48
Probst JL and Tarody Y.1987.Long ranges streamflow and wor1d continental runoff fluctu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Journal of Hydrology,94(4),289~311
Robinson DA,Dewey K F.1990.Recent secu1ar variations in the extent of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7(10),L557~1560
Robinson DA.1991.Recent variation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Climate Dishonesties Workshop.NOAA.219~224
Rothlisberger F and Geyh M A.1985.Glacier variations in the Hlinalaya and Karakoram,Z.Glets.Glazgial,21 (1),237~249
Scheck JC,Liu CZ.1989.Deve1opment and app1ication of simple water balance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ew directions for surface watermodeling,Proc.Baltimore Symp.,IAHS,Pub.,(183),343~352
Schlesinger M E.1986.Co,-inced changes in seasonal snow cover simulated by OUS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model.In:Snow Watch 85',Glaciological Data Report,GD-l8,249~270
Shiklomanov L H and Stakhiv L.1990.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The IPCC impacts assessment 4-1~4-42,WMO/UNEP,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Siegel D I.1991.Evidence for dilution of deep,confined ground water by vertical recharge of isotopically heavy Pleistocene water,Geology,19,433~436
Stone W J et al..1992.Paleohydr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ome deep soil water chlorid profiles,murray basin,South Australia,J.Hydrol.132,201~223
Stroeven.A.1989.Historic front variations of the Rhone Glacier:simulation with an ice flowmodel,Glacier fluctuations and climatic change (J Edemas e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91~405
T Gundertrup,N.,Wu,X.,Klein,L., Xie,Z.,1989.Holocenelate Pleistocene c1imatic ice core records from QinhaiTibetan plateau,Science,246 (4929),474~477
Thwaitq C W and Matber J R.1991.Instructions and tables for computing potentia1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water balance,In:Publications in C1imatology,10 (3),311
Velichko A A, K1imanov V A and Borzenkoya I I.1991.Climates between 6000and 5500aB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of Palicoc1imates and Paleoclimat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ds.by A A Velichko,B Frenze1,M Pecsi),131~132,published by Geography Institute of Hungarian Accede.Sciences, Budapest
Vinnikov K.1990.The empirical data on 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1imate,3,662~677
Wa1ton WC.1989.Analytical Groundwater Modeling,Eloisa Publishers
Waggoner P E.1990.Climate change and U-S.Water Resources,John wiley,New York, 477
Wang Shaowu.1991.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series of North China from 1380s to 1980s,Science in China,34 (6),751~759
Wing Suming,Wang Yunfei.1991.Qinghai Lake fluctu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Chinese Journal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9 (2),17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