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的範文
Ⅰ 關於水滸傳中的官服
宋朝官帽是襆頭,也就是俗稱的烏紗帽,應該是你說的沒有長檐的那種。
看看下面鏈接你就知道這種帽子長什麼樣了。
你剛補充的,沒看見,你說的是朝服的帽子,
朝服帽子文官帶進賢冠,武官帶貂蟬冠。
http://ke..com/view/1167598.htm 這是貂蟬冠
http://ke..com/view/401639.htm 這是進賢冠
Ⅱ 古代官服的等級
由於在統治國家人民的最高制度—禮制的制約下,人的著裝行為自然受到嚴格規范,且在當時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國家對服飾生產的壟斷,對官服有嚴格的規范,從製作、生產、樣式、佩物都有明確的規定,使服裝的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後形成完善的禮服制度,成為統治階級整個系統劃分等級貴賤的法則。
在階級社會中所存在的等級制度,使社會分割成為不同等級,其中從位於統治階級金字塔頂端的君主到公卿大臣,直至九品小吏,每個階層之間都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這些階級等級以衣服的穿著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國家的官服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洗禮中,中國的官服在每個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記。根據皇帝的喜好憎惡和穿著時尚的不同,形式各異,然而皇帝的冕服歷代沿襲,大體形制並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時,皇帝的冕服開始形成。按照禮儀規定,凡戴冕冠者,必須身著冕服。按冕服的質地、顏色和圖案的不同,有等級區別。帝王在最隆重的場合穿繪有十二章紋的冕服,其他場合按重要程度而遞減章紋,冕旒的數目也一樣相應遞減。諸侯、卿大夫隨同帝王參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紋要隨帝王所用多少章紋而遞減。
如帝王用十二章紋,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類推。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則9旒,侯7旒,伯5旒,子3旒。如果皇帝用金的發笄,大公則用銀,下面官員一次用銀、玉、銅、鐵等材質。除此以外還有佩劍,不僅劍柄上的材料和圖形按等級區別,而且劍的長短也有講究。這樣,從服裝中就可以判斷出一個官員的大小。
由於中國的政權,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國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上朝時,文武百官分列兩廂,文左武右。官職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員的服飾也不相同。
從隋唐開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來,以直影響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漂亮,且自成體系,頭上戴的是冕、冠、笄、幘。官袍服,用綾做成,以不同顏色花紋做等級區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婦人從夫色。腰間束帶,腳登烏皮六合靴,把帛布結成魚形,魚即被作為皇室的標志和官員的標志。
這些綉紋圖案,相傳是由武則天創立,她賞賜綉上鳥紋的袍服給文官,綉上獸紋的給武將。使官服從此變得絢麗多彩,並且影響到明代和清代補子和補服的出現,使中國的官服融入了秀美與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紋樣外,還分別用方或圓補子,在胸背各一塊。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織在料上的,而清朝則是先織好補片,再縫到衣服上,所以叫「補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裝,在唐、宋、元的基礎上,更加細致:穿盤領右衽袍,用沙羅絹製成,袖寬三尺。一品到四品緋袍,五到七著青袍,八品九品著綠袍。
按文鳥武獸分,文官補子的花樣,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雀,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鴻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練鵲;武將則是一品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九品犀牛海馬。
蟒服是皇帝賜的,王爺大公才有穿蟒服的權利。皇帝的龍是五爪,因為通人性,所以同人手,而蟒服的龍是四爪,還是獸類未進化。皇帝的龍袍是九條龍,蟒服上不能有九條。
清朝的官服,將數千年的官服制度濃縮到一個朝代中體現出來,又加上滿族的特色,做工精緻,裝飾繁復,禮節眾多。除了滿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領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備,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頂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數不同,當胸補子、朝珠數量不同,區別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員級別。中等官員大宴會的過程中都要換衣一兩次,然後還要佩戴掛件,最初兩三種,後來越來越多,包括香荷包、扇套、煙袋等等。
另外一個重要的服裝是「黃馬褂」,是皇帝封賞給下屬的,穿上它,擁有特殊權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為打黃馬褂等於打皇帝。
在當下,人們享受著明主與自由的新鮮空氣,遠離了專政獨裁的皇權,但是回溯服裝史,無論中外,一切服裝流行和規則,都是從宮廷分流出來的。惟有皇家服飾、官員服飾最精彩,它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服飾精華,從染紗織紗,到縫衣刺綉,耗費了大量金銀珠寶和名貴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說是最一流的。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漫長的服裝發展史中,惟有這些封建社會的皇家等級服裝,才能最充分地反映傳統服飾的精華,最具有研究價值。
文武官冠服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帶玉佩具。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二品六梁,革帶,綬環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四品四梁,金帶,佩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葯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銀帶,佩葯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烏角(牛角)帶,佩葯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襇),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2.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領緣青羅衣,皂領緣白紗中單,皂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嘉靖八年定錦衣衛堂上官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時可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龍頭魚尾有翼)服,戴烏紗帽。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3.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袍,衣料用紵絲(緞織物)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團花),徑5寸。二品小獨科花(小團花),徑3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散排的寫生形摘枝花),徑2寸。四、五品小雜花紋,徑1寸5分。六、七品小雜花,徑1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有漆、紗兩種,展角氏1尺2寸;先規定雜職官襆頭不用展角,只垂2帶;後准用展角。腰帶;一品玉帶,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牛角)。帶鞓青色,垂〓尾於下。黑靴。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許服雨衣。
4.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yì音義),去地1寸,袖長過手,回復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長過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xián音閑)、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武官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傳統戲曲所採用的官服形式。這些不同的鳥紋獸紋,都設計成方形框架之內,布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下圍裝金飾玉的腰帶,極其壯觀。
明《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官員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製,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5.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規定品官燕服為忠靜冠。忠靜冠是參照古時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鑒於當時服制出現混亂現象,故用忠靜之名,勉勵百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通過服裝來強化意識形態的效果。忠靜冠冠框用烏紗包裱,兩山具列於後,冠頂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壓以金線,冠邊用金片包鑲,四品以下用淺色絲線壓邊,不用金邊。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長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與下裳分開。明代用深青色紵絲或紗、羅製作。三品以上織雲紋,四品以下素,緣以藍青,前後飾本等花樣補子。深衣用玉色,素帶,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縣正堂、儒學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許穿之。
6.蟒服、飛魚服、鬥牛服
這三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140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台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蟒服、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Ⅲ 明代官服制度的文武官服
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帶玉佩具。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二品六梁,革帶,綬環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四品四梁,金帶,佩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葯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銀帶,佩葯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烏角(牛角)帶,佩葯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襇),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領緣青羅衣,皂領緣白紗中單,皂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嘉靖八年定錦衣衛堂上官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時可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龍頭魚尾有翼)服,戴烏紗帽。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制為盤領右衽袍,衣料用紵絲(緞織物)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團花),徑5寸。二品小獨科花(小團花),徑3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散排的寫生形摘枝花),徑2寸。四、五品小雜花紋,徑1寸5分。六、七品小雜花,徑1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有漆、紗兩種,展角氏1尺2寸;先規定雜職官襆頭不用展角,只垂2帶;後准用展角。腰帶;一品玉帶,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牛角)。帶鞓青色,垂〓尾於下。黑靴。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許服雨衣。
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yì音義),去地1寸,袖長過手,回復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長過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緋袍,綉仙鶴;二品緋袍,綉錦雞;三品緋袍,綉孔雀;四品緋袍,綉雲雁;五品青袍,綉白鷳;六品青袍,綉鷺鷥;七品青袍,綉溪敕;八品綠袍,綉黃鸝;九品綠袍,綉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傳統戲曲所採用的官服形式。這些不同的鳥紋獸紋,都設計成方形框架之內,布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下圍裝金飾玉的腰帶,極其壯觀。
明《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官員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製,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規定品官燕服為忠靜冠。忠靜冠是參照古時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鑒於當時服制出現混亂現象,故用忠靜之名,勉勵百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通過服裝來強化意識形態的效果。忠靜冠冠框用烏紗包裱,兩山具列於後,冠頂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壓以金線,冠邊用金片包鑲,四品以下用淺色絲線壓邊,不用金邊。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長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與下裳分開。明代用深青色紵絲或紗、羅製作。三品以上織雲紋,四品以下素,緣以藍青,前後飾本等花樣補子。深衣用玉色,素帶,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縣正堂、儒學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許穿之。
特賞的賜服
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這三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140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綉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綉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襕。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鬥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台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蟒服、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Ⅳ 請問:古代各級官服都是什麼樣式什麼顏色的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參考資料: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
Ⅳ 中國古代的官服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Ⅵ 請介紹中國古代朝廷的官服(任選一個朝代的吧)
作為真正可表官位、明身份之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明貴賤、別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者為練鵲;武官者: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為獬豸(神羊)。除此之外,尚有皇帝作為賜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之賜補,為鬥牛和飛魚兩種。
明代文官補服圖案皆用雙禽,比翼而飛,相應成趣;而武官則用單獸,或蹲或立,威風凜凜。時至清代,雖有「清承明制」之目,但又「參漢酌金」,對戰制多有損益。就補服而論,區別亦十分明顯。清代文武官員服制除將烏紗官帽換成頂戴花翎、官服大襟換成對襟之外,其補子圖案亦有所更張。如文官圖案只用單只立禽,形影相弔;而各品級所用動物亦略有區別。據《清會典事例•冠服通例》,滿漢宮員著補服始於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當時諸制草創,官員皆授武職。都堂、總兵官補服為麒麟,參將、游擊為獅,干總為彪。入關後,逐漸與明制接軌,但亦小有調整。其定製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仍用單獸,煢煢孑立。其規定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未人流制視同九品。
Ⅶ 關於柳永的高考範文
讀柳永
柳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並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過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來這根柳絲卻緊緊地系著我,倒不是為了他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不為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只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經歷和那歪打正著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沒有為我們留下太多的生平記載,以至於現在也不知道他確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閩北去,我曾想打聽一下他的家世,找一點可憑吊的實物,但一川綠風,山水寂寂,沒有一點音訊。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大約在30歲時便告別家鄉,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總是把從政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其實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誰不想讓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光熱?
有職才能有權,才能施展抱負,改造世界,名垂後世。那時沒有像現在這樣成就多元化,可以當企業家,當作家,當歌星、球星,當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條路——去當官。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在從政大路上跋涉著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淵明那樣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蘇軾、白居易那樣政心不順而求文心;像王維那樣躲在終南山裡而窺京城;像諸葛亮那樣雖說不求聞達,布衣躬耕,卻又暗暗積聚內力,一遇明主就出來建功立業。柳永是另一類的人物,他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政治,碰了釘子後沒有像大多數文人那樣轉向山水,而是轉向市井深處,扎到市民堆里,在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國封建知識分子中一個僅有的類型,一個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約在公元1 0 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就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說我考不上官有什麼關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被社會承認,我就是一個沒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這本是一個在背處發的小牢騷,但是他也沒有想一想你怎麼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詞來發牢騷呢,他這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歌詞的分量。它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已經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蓋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間的歌舞晚會,「凡有井水處都唱柳詞」。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幫」,被逼寫檢查。但是他寫出去的檢查大字報,總是漿糊未乾就被人偷去,這檢查總是交代不了。柳永這首牢騷歌不脛而走傳到了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他終日出入歌館妓樓,交了許多歌妓朋友,許多歌妓因他的詞而走紅。她們真誠地愛護他,給他吃,給他住,還給他發稿費。你想他一介窮書生流落京城有什麼生活來源?只有賣詞為生。這種生活的壓力,生活的體味,還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從事民間創作。他是第一個到民間去的詞作家。這種紮根坊間的創作生活一直持續了17年,直到他終於在4
7歲那年才算通過考試,得了一個小官。歌館妓樓是什麼地方啊,是提供享樂,製造消沉,拉你墮落,教你揮霍,引人輕浮,教人浪盪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這里也要消魂爍骨,化作一團爛泥。但是柳永沒有被化掉。他的才華在這里派上了用場。成語言:脫穎而出。錐子裝在衣袋裡總要露出尖來。宋仁宗嫌柳永這把錐子不好,「啪」的一聲從皇宮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層,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閃亮的錐尖,這真應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話:「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著閃光的才華。有才還得有志,多少人進了紅粉堆里也就把才漚了糞。也許我們可以責備柳永沒有大志,同為詞人不像辛棄疾那樣:「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不像陸游那樣:「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時勢不同,柳永所處的時代正當北宋開國不久,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經濟文化正復甦繁榮。京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興市民階層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藝相應發展,恩格斯論歐洲文藝復興時說,這是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市民文化呼喚著自己的文化巨人。這時柳永出現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市民文學作家。市井這塊沃土堆擁著他,托舉著他,他像田禾見了水肥一樣拚命地瘋長,淋漓酣暢地發揮著自己的才華。
柳永於詞的貢獻,可以說如牛頓、愛因斯坦於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只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在內容上把詞從官詞解放出來,大膽引進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從而開創了市民所歌唱著的自己的詞。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基本上不用比興,硬是靠敘述的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聲波探測,就像電子顯微鏡掃描,你得佩服他的筆怎麼能伸入到這么細微絕妙的層次。他常常只用幾個字,就是我們調動全套攝影器材也很難達到這個情景。比如這首已傳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一讀到這些句子,我就聯想到第一次置身於九寨溝山水中的感覺,那時照相根本不用選景,隨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現在你對著這詞,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無盡,美不勝收。這種功夫,古今詞壇能有幾人。
藝術高峰的產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柳永自己也沒有想到他身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會佔有這樣一個重要位置。就像我們現在作為典範而臨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塊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頭,大部分連作者姓名也沒有。凡藝術成就都是陰差陽錯,各種條件交匯而成一個特殊氣候,一粒藝術的種子就在這種氣候下自然地生根發芽了。柳永不是想當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從考場落第後走向瓦肆勾欄,但是他身上的文學才華與藝術天賦立即與這里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他在這里沒有墮落。他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隻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識、環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境,卻可以利用環境,大約每個人都有他基本的條件,也有基本的才學,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來全在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麼處理。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於懸崖絕壁,沐著霜風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雲,遊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粒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山下風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於高山之上寄於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也許還有如柳永那樣的牢騷)之後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拚命地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斗與雪斗,終於成就了自己。這時它想到多虧我留在了這里,要是生在山下將平庸一世。生命是什麼,生命就是創造。是攜帶著母體留下的那一點信息去與外部世界做著最大程度的重新組合,創造一個新的生命。為什麼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為在逆境下你心裡想著一個世界,上天卻偏要給你另外一個世界。兩個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你便得到了一個超乎這兩個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順境下,時時天遂人願,你心裡沒有矛盾,沒有企盼,沒有一個另外的新世界,當然也不會去為之斗爭,為之創造,那就只有徒增馬齒,虛擲一生了。柳永是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朝四次大考才中了進士的,這四次共取士91 6 人,其中絕大多數人都順順利利地當了官,有的或許還很顯赫,但他們早已被歷史忘得乾乾凈凈,但柳永至今還享此殊榮。
嗚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時,人各其用,無大無小,貴賤無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時不我失,有功於民,就能名垂後世,就不算虛度生命。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記住了秦皇漢武,也同樣記住了柳永。
Ⅷ 明代官服制度的介紹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Ⅸ 清朝的官服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Ⅹ 表示官服的成語
【白日衣綉】:衣:穿;綉:五彩制綉的官服。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倒冠落佩】:冠:帽子;佩:佩玉。這里指官服。脫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辭官還鄉。
【父紫兒朱】:紫、朱:舊時指官服。唐朝,三品以上官員穿紫有,五品以上者著朱服。指父子都做了大官。
【橫金拖玉】:指官服盛裝。
【角巾私第】:角巾:古時隱士常戴的一種有稜角的頭巾;私第:私人住宅。脫掉官服,戴上頭巾,居住在私宅。指閑居不仕。
【蟒袍玉帶】:綉有蟒蛇的長袍,飾有玉石的腰帶。指官服,也指傳統戲曲中帝王將相的服裝。亦作「蟒衣玉帶」。
【眼腰黃赤】:黃:金色的腰帶;赤:紅色的官服。眼前是紅色的官服,腰中是金色的腰帶。指榮華富貴。
【衣錦晝游】:衣:穿。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